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对生活提供燃

料,

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

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

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⑵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等。(毁林开荒:热带原始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

●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⑶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26.图13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左侧是图13中局部区域某地理要素的放大图,图14是图13中①②③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后回答:(20分)

(1)说出图13中①地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

(2)阐释图13中A处河流流量过程线中C、D两洪峰流量的形成原因(3分)

(3)图13中③地是所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据调查该地土层浅薄,土壤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试从土壤形成的自然要素方面分析该地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4分)

(4)图13中②地是所在国重要农业区,说明该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6分)

(5)说明图13中B地农田系统中的主要水利设施的作用(4分)

28.读某区域示意图(图a)及该区域早期各农业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示意图(图b),回答问题。(12分)

(1)比较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区冬季气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图中,C河长度及流域面积远小于黄河,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大于黄河,试简要分析其成因。

(3)简述图b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简要分析在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处湖泊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8.(12分)(1)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1分)因为位于武夷山的东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1分)山脉西侧为一向北敞开的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2)C河(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长,雨季长;(1分)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1分)位于武夷山东南侧,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夏季午后多对流雨。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

(1分)

(3)特点: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1分)存在的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1分)

(4)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调蓄功能减弱;(1分)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1分)③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1分)

7.(14分)阅读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2009年起,新疆地区将投资60亿开发整理伊犁河谷土地两年后将新增耕地320多万亩,为把伊犁河谷变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基础。

材料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

⑴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地形的阶梯?

其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区分别是

和。(3分)

⑵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6分)

(3)简述伊犁河谷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5分)

27.( 14分) (1)第二级: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3分)

(2)伊犁河谷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向西的地形敞开口,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6分)

(3)自然条件:位于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降水较丰富,有较丰富的水源;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3分)

环境问题: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不合理等导致的盐碱化;气候干旱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草场退化或荒漠化等问题。(2分)

46.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图中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其影响因素。(4分)

(2)试分析图中阴影部分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4分)

(3)根据自然条件,指出图中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2分)

46.(10分)

⑴ 东部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受海陆因素影响;西部等降水量线在山地向北弯曲,说明受地形影响。(4分)

⑵光照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4分)

⑶这里降水量少,水源相对紧张,应注意发展节水农业;蒸发量大,注意合理灌溉,以免导致土壤盐碱化。(2分)

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粮食生产分布比较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

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

1、世界粮食问题的内容及其实质: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

2、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⑴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⑵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⑶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仍较落后,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不足的途径:

⑴改变落后的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家经济新秩序。

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减产(世界水资源的越发匮乏和土地退化),而粮食需求量却大幅增加,使得国际市场粮价不断上扬,达近十年最高水平。

1.我国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①粮食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业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世界粮食价格对国内粮价的冲击大。

②解决途径: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靠科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1.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资料一:见图12。

资料二:见图13。

资料三:见图14。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

在和洲。(2分)

(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单选题,填选项字母)。(2分)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

(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1993

年,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其后两者交替上升。(3分)

(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

是(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产量逐年上升

B.消费量趋于上升

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缺口不断增大

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1)据图12图例提示得结论“非洲、亚洲”

(2)甲为中东两河流域,干旱是当地环境典型特征,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灌溉水源。

(3)据图12得结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

(4)据图14得结论:B C E

(5)结合国情,针对耕地资源的有限、农耕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等农业发展状况提出建议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参考答案:

(1)非亚

(2)C

(3)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

(4)B C E

(5)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初中地理-中国地理自然环境、资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我国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我国的人口

人口最多省:广东省,最少省:澳门 2、人口东多西少 (1)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2)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四、我国的民族 2、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a、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b、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东部和中部;c、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地形、地势和气候 一、我国的地形 1、地形特征及分布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分布:a、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山区面积广大 (1)优势:利于多种农业模式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2)劣势: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二、我国的地势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我国的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3、气候的主要特征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复杂多样 形成原因: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

第二部分河流、自然灾害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为外流河,西北为内流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上游流经第一、第二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水运开发: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享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题库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国土概况 一、填空 1.中国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在世界各国居第位,仅次于和。 2.中国陆地边界约万千米。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南至,长万千米。中国岛屿海岸总长万千米。 3.中国大陆及沿海岛屿的领海,是以连结各基点之间的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选择 1.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 (1)中国地理环境。(2)中国自然地理环境。(3)中国区域地理环境。 2.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是 (1 ) 研究中国全国及不同等级区域的自然地理过程、结构和区域分异规律。 (2)研究中国全国及不同等级区域的各自然地理要素性质、自然资源特点和人类开发利用的方向。 3.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1 ) 是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总和。 (2 ) 是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表现之总和。 (3)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地理过程、结构的显著征象或重要因素,又是中国自然地理过程、结构的综合反映。 三、解释 1.自然地理过程 2.自然地理结构 3.区域分异 四、问答 1.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2.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表现如何? 第二章地貌 一、填空

1.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 2.第一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二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三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3.世界的最高峰是,第二高峰是。 4.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北列、,中列、,南列。 5.中国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 6.中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西列、、、、,中列、、、 ,东列。 7.中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等。 8.横断山脉是由一系列平行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从东向西依次有:邛崃山、 河,大雪山、江,沙鲁里山、江,宁静山、江,怒山、 江,高黎贡山。 9.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自西向东有五列北北东向平行山脉,它们依次是:、、、和。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就位于台湾岛上。 10.中国的四大高原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有,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有、和。 11.中国的四大盆地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是,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是、和。其中,是海拔最低的盆地。 12.中国最大的平原是,其次是和,它们都分布在第级阶梯上。 13.中国的丘陵中,胶辽丘陵包括和,东南丘陵包括、和。 14.中国最大的火山群分布在,第二大火山群称为火山群,它们都分布于向与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 15.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处于板块与 板块碰撞带,和板块与板块俯冲带附近。 16.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到晚喜马拉雅运动中的地壳运动。17.中国境内的地台主要有三处,即、和 地台。地台区的地壳运动比较和缓,反映在地貌上是以、和平原为主。18.地槽在现代地貌中表现为和。 二、选择 1.中国最长的山脉是 (1)喜马拉雅山脉(2)昆仑山脉(3)天山山脉(4)秦岭山脉 2.中国红层地形的红色岩系形成的环境是 (1)温带湿润环境(2)高温多雨环境(3)高温干旱环境 3.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是

(江苏专用)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知识点同步卷: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世界上每10头奶牛中就有6头属于荷兰的荷斯坦奶牛,荷兰奶酪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图示为“荷兰北部某家庭牧场生产联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南京学情调研,25)该家庭牧场( ) ①市场适应性强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专业化程度高④加工能力强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家庭牧场生产联系部门有机器人公司(机械化程度高)、上门收奶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优质饮料合作社(专业化程度高)。 2.(2018南京学情调研,26)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交通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材料分析可知,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优质的环境)和技术(机器人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等)。 下图甲、乙两国都以生产和输出粮食较多而闻名于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如皋一调,23)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类型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②甲国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乙国高 ③甲国比乙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④乙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甲国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图示,甲国为泰国,乙国为乌克兰。甲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乙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但商品率不高,耗用劳动力比较多、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 4.(2018如皋一调,24)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甲国比乙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②甲国比乙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③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 ④甲国比乙国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乙国为乌克兰,黑土肥沃,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泰国;泰国远比乌克兰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泰国比乌克兰纬度低,水热条件更优越,适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9南京、盐城一模,13)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 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从污染物的类型考虑,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应布里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地带的郊外。 在季风区要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使工厂排放的大量烟尘、有害气体不至于吹到居民区。在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应有绿化带。以便净化空气。需要大量工业用水、又要排放大谙污水的工矿企业,工厂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居民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2)城市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 如:用地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摆放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大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一时又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具体地说,应布置在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风”范围以外,)并考虑到盛行风向的影响。 (3)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

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可 在附近布局配套工厂就近加以利用,将污染物有效地控 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工厂 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如某地区,铜矿和煤矿资源都比较丰富,拟建铜矿冶炼厂,同时建火电厂为其提供电力。但铜矿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企的二氧化硫,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有大觉的粉煤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二氧 化硫是制硫酸的原料,而粉煤灰也可用来制造建筑材料,所以在附近建硫酸厂和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4)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耍 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以免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造成污 染事故。 (5)设置卫生防护带。 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里防护带,植树造林.可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6)作无害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建立焚烧炉或深埋废清; 增加除尘装置和化学手段,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有些工业部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电子、感光 器材、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史鹏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课标卷3~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1·福建卷1~2题)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4~5题。

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2010·浙江卷5~6)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6~7题。 6.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 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 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 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 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 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

图 10 荒 100° 110° 昆明 贵港末站 中 南 半 岛 皎漂首站 主要城市 管道 >500米 图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1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2.两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A .台风活动频繁 B .锋面活动频繁 C .气温变化大 D .季风的不稳定性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培育良种 C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 .改良土壤 我国曾经的“三大荒”,如今已 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北大荒、西大荒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 .市场 交通 B .土壤 光照 C .热量 水源 D .热量 地形 5. 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 扩大至24°N ,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6.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商品率高 B. 粮食单产高 C. 农场规模大 D. 水利工程量小 右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25~26题。 7.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市场因素 C .农业技术 D .交通运输 水果玉米既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的食品。据此完成8题。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5)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高中地理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精析】 1.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1)根据工业的环境要求 2. (1)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①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图1中A处。 ②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图2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③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图3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④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图4中的A、B处。

(2)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图5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宜布局在C处,化工厂宜布局在D处。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示意图 填表完成不同污染类型企业的布局 【高考例析】(新课标I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任答1点)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任答1点)(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任答1点)(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数据中心的建设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的条件和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区域产业发展措施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数据中心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主要从基础设施、市场和人才等角度作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相应的通信、市政配套设施完善;东部地区工业发达,数据需求大,接近用户,且多高端人才,方便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2)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的特点,从政策、生产成本、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如根据贵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可以判断其政策支持力度大;结合该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这一特点,可以推断该地区生产成本低;根据图中贵安新区与贵阳距离的较近,可以判断其贵安新区距离贵阳近,基础设施较好。益处的实质是分析产业集聚的地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小组成员:于茜秦嘉唯赵雅婷斳晓兰李小琳薛鉴萌卢鹏飞 指导老师李小霞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任 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 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 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 器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 础。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 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 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民族历史就有着差异,民族服饰自然也是五彩缤纷.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

推荐活动: xx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活动 通过对某一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来源,使我们更加尊重各民族。 1根据研究对象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2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学习有关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设计研究表,制定研究计划。 3按研究计划实施调查与研究 4研究之后,总结小组的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完成活动报告 我所在的小组选择____________民族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民族服饰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知识,我们查阅了以下资料: 经过研究,我们对该民族的服饰风格与地理环境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民族服饰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环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它小组交流,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影响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1讲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考点一|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考向1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2016·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考向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015·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2~3题。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鲁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3讲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3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1.工业区位 因素 2.工业生产 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 主要工业导向类型的特点及区位选择。 (综合思维) 2.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进行工业布局的 合理选择,掌握工业区位分析方法。(综 合思维) 3.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的分析,正确认识工业生产影响环境的 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建立人地协调 观。(人地协调观) 1.以统计图表或资料为背 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布局等知识,考查频 度高。 2.运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 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综 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 查频度中等,考查形式多 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读工业区位因素图,回答问题。

(1)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政策等。 2.工业区位选择与工业布局 (1)工业区位选择: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示意图 五种类型分别是: ①类型对原料的需求量最大,可判断为原料指向型工业; ②类型对技术要求最高,可判断为技术指向型工业; ③类型对劳动力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④类型对市场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市场指向型工业; ⑤类型对动力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动力指向型工业。 【易错提示】集成电路等电子制造工业,技术要求高,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电子装配工业,生产耗用劳动量大,技术要求并不高,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交通和科技的发展 读宝钢工业区位图,回答问题。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