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名称和调值阴平55阴入15 阴上35 阴去33中入33 阳平21 阳上13 阳去22阳入22 调号1 2 3 4 5 6

例字诗色史试锡时市事食

从表中可看出:凡是与“诗”、“时”同调类的字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否则就都应归到中古的仄声字中。

--------------------------------------------------------

还可以用一中所谓“八声调法”来类推某字所属调类。即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诗史试色时市事食

升醒性○成○盛蚀

淹掩厌馌严染艳业

央鞅怏约阳养让若

烟演宴噎言岘现热

英影应益仍○认翼

空孔控哭红○哄酷

崧耸送叔崇○○熟

风俸讽福冯○奉服

安○汉渴寒旱汗曷

渊苑怨○元远愿月

堪坎勘洽含颔撼合

心审沁湿岑○甚拾

音饮荫邑人荏任入

所谓“类推”,指的是熟悉上表以后,遇到表外的字,也按照这种音调读去,以判断出它的声调。如“器”,可以念出“嬉、喜、器、悉”,则知“器”为“阴去”即去声字,如“谷”,则念出“工、拱、贡、谷”则知其为入声字了。当然,这是用广州音为准,熟悉以后也可帮助自己判断广州话的发音是否准确了。

有人说,广州话实际是九个声调,还有中入字,为什么没列出呢?这是因为中入字不多,常见的仅“客、炙、赤、撇、泼、抹、阔、括、茁、撮、雪、决、鸽、壁、臂、劈、踢、锡、吃、跖、八、法、刮”这二十来个,死记住它们也就可以了。八声调法主要强调阴阳相配,四声各分阴阳而形成八个音,更加便于诵读。

客家话也有6个声调,见下表:

梅县话声调普通话声调例字

阴平44 阴平花家多张

上声马买领语

阳平11 阳平华爬狂常

上声31 上声摆斗比米

去声52 去声教帝骂浪

阴入21 阴平八托七

阳平橘觉足

上声百曲脊

去声涩率魄

阳入4 阳平拔石协读

去声猎业玉获

注意,从上表可以看出:客家话读阴平的,不一定都是古代的平声字,因为它还包括了古代的上声字在内。要从阴平中把普通话的上声字挑出,剩余的就都是中古平声字了。至于客家话读入声的,倒可以肯定它们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潮汕话也有八个声调,见下表:

阴平33 阴上53 阴去313 阴入1 阳平55 阳上35 阳去11 阳入5

诗始世薛时是示蚀

分粉奋忽云混份佛

窝袄奥呃蚝卧哦学

颁板扮北房棒办缚

冬党蛋靼同荡洞达

刀短倒桌逃在袋夺

低抵帝滴池弟治碟

狮虎豹獭鱼蟹鲎蛴

3、利用普通话读音识别平仄

首先,要懂得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即下表。

平仄关系平声仄声

中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现代四声例字阴平江香薛约阳平详聋学竹上声养党访卜蜀法去声样对泪洞似卉肉沃质没阅

注意:薛、药、学、竹、卜、蜀、法、肉沃质没阅均为古代入声字;洞、似、卉本古代上声字。

从表中箭头可看出,如果普通话里读上声或去声,则可毫不犹豫地确定它是中古的仄声字。中古的四声到了现代,平声一分为二,而仄声中有部分中古的入声字却跑到现代的阴平或阳平里去了。也就是说,单靠普通话读平声就认定它是平声字就不一定正确了。所以就还要把混入普通话平声中的入声字识别出来。剩余的则是真正的平声字了。那么,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呢?

--------------------------------------------------------

古代入声字的方法

(一)由b、d、g、j、zh、z这七个不送气声母所构成的阳平字(也叫“第二声调”的字)都是中古的入声字,例如:

b 拔、跋;勃、渤、博、薄、泊、驳、箔、伯、帛、舶;别、蹩;白、雹

d 答、妲、怛、达;得、德;掇、夺、铎;笛、迪、敌、嫡、狄、镝;独、读、犊、椟、渎、毒

g 革、葛、阁、格、隔;国、掴、帼、虢、馘

j 荚、颊、铗;集、辑、急、级、汲、疾、吉、即、极、脊、籍;局、桔、菊、掬、鞠、局、鞫、跼

zh 闸、扎、札、铡、霅;折、哲、辄、蛰、谪、磔;酌、斫、浊、涿、啄、琢、焯、濯、着;执、职、直、埴、踯、植、侄;逐、筑、舳、烛、竹;宅、翟;轴、妯

z 杂、砸;则、舴、责、择、泽、啧、帻;昨;卒、镞、族、足

(二)由zhuo、chuo、shuo、ruo、fa、fo、la、ye、ce这九个音节组成的字,不论现在

读什么声调,除极个别外,都是中古入声字。例如:

zhuo 拙、卓、涿、捉、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

chuo 绰、戳、辍、啜

shuo 说、烁、铄、朔、槊、硕

ruo 若、弱、箬

fa 发、乏、伐、筏、阀、罚、法、发

fo 佛

la 蜡、辣、拉、腊、垃

ye 叶、噎、咽、业、掖、页、腋、晔、谒、液、腋(注意:“椰、耶、爷、也、野、冶、夜”等字除外,它们不是入声字!)

ce 测、策、册、厕、恻

(三)韵母是“—ue”的字,除极其个别者外,都是中古入声字,例如:

nue 虐、疟

lue 略、掠、劣

jue 决、觉、绝、厥、抉、掘、倔、诀、爵、谲、噘、噱、镢

que 却、确、阕、雀、鹊、悫、炔、缺

xue 学、雪、血、穴、薛、谑、削、踅

yue 月、曰、越、约、阅、岳、悦、刖、钺、粤、瀹

(四)韵母“—ie”与声母b、p、m、d、t、n、l相拼,所产生的字也绝大多数都是入

声字。例如:

bie 鳖、憋、别、瘪、蹩

字也都是入声字;“甲”是入声字,那么,可推出“闸、押、匣、狎、胛……”等字也是入声字。

pie 撇、瞥、苤

mie 灭、蔑、篾、乜

die 叠、谍、迭、跌、蝶、牒、垤、喋、耋(“爹”除外,它非入声字)

tie 铁、贴、餮、帖

nie 捏、聂、镍、啮、孽、涅、陧、蘖

lie 列、烈、裂、劣、趔、捩、咧、埒、猎、裂、冽、躐

(五)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但又没有意义上的区分的字,大都是中古入声字。如“色、剥、血、壳、角、薄”等在普通话中都有两读,但意义相同。它们都是入声字。

(六)利用谐声偏旁也可帮助确定入声字,例如:

“出”是入声字,则可断定“屈、茁、倔、诎……”等以“出”为声旁的字也都是入声字。“夹”入声字,则“侠、狭”亦必入声字;“各”是入声字,则“胳、搁、貉”皆是;

“合”是入声字,那么,可知“恰、洽、答、鸽、塔……”等以“合”为声旁的利用现代读音来识别

(七)还可利用排除法去掉一些不可能是入声的字,这样,入声字的范围也就相对小些了。例如:

1.因为入声字都是中古以[-p](-b)(如“及、鸽、鸭”)、[-t](-d)(如“法、铁、八”)、[-k](-g)(如“则、尺、锡”)等塞音结尾的字,语音变化的结果,使这些塞音韵尾脱落,于是现代汉语中,所有的中古入声字都是元音结尾的字。那么,现代汉语中所有的以辅音结尾的字,也就是以-n和-ng结尾的字,都可以肯定它们不可能是入声字。此外,广州话里还有个以-m结尾的辅音,如“天阴”的“阴”、“心情”的“心”等字,都不可能是入声字。2.现代汉语中“zi、ci、si”这三个音节的字,是没有入声字的,虽然它们是以元音-i

结尾,但它们这几个音节构成的字(无论四声)都不会是入声字。

3.er和wei(作韵母时写作-ui)音节也没有入声字。

因此,看到“资、姿;呲、慈、辞、词;丝、司”或者“儿、饵、威、微、辉、规、推、亏、葵、追”等字,也可毫不犹豫地断定它们不可能是中古的入声字。

(八)以上方法都解决不了现代读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个入声字:

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侠、瞎、辖、狭、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蜇、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核、钵、剥、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只、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蚀、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觋、揖、一、壹、扑、匍、仆、弗、绂、拂、福、蝠、幅、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

-------------------------------------------------------

(二)格律诗的押韵

标准:诗韵(平水韵)。见教材P1670页所附“诗韵常用字表”,特别注意其中的平声部分。位置:偶数句句末,如果首句入韵则在第一句末增加一个韵脚字。

要求:同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许换韵、不许出韵。

由于前面已经有详细的名词解释,这里就不必再重复了。

(三)格律诗的对仗

要求: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平仄相反。不能用同字相对,要避免合掌对。

位置: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如果尾联对仗多用流水对。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律诗的格律

第三章、律诗的格律 第一节律诗之平仄 律诗是针对古体诗而言的,所谓律诗,顾名思义,其创作是有规律的。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格律严密。本章节主要研究格律诗之“律”。 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_1431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110 220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韵里情思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 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2.2 补充课堂活动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设计

《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相关常识;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从音韵格律方面品读鉴赏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热爱,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精彩,初感韵律 1.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中清袁枚一首小诗《苔》,初次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诗歌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的。诗要适合于吟诵,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言万语总关音》之《第四课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二、讨论探究,掌握规律 1.感受三首不同体裁的诗歌,朗读、齐读。 ⑴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⑶长征(毛泽东) 2.为什么这些诗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还不理解意思时就能记忆深刻呢?是因为押韵、平仄、

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就要了解什么是平仄、押韵。押韵与平仄的运用最突出的体现在近体诗中,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没有平仄限制的诗是古体诗。 3.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歌都算是古体诗。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多用五、七言。 特点:字数多样、句数不限、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古体诗赏析: 四言古诗:《诗经·卫风·氓》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 七言古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杂言古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同古体诗相对,所谓“今”“近”都是指唐而言,是唐代形成的律诗与绝句的通称。 ⑴特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均有严格规定。 ⑵字数:主要为五言、七言;偶有六言。 ⑶句数:四句(绝句)、八句(律诗)、十句以上(排律). ⑷平仄: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①古代汉语(中古音韵)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可以粗略地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第一、二声看作平声,第三、四声看作仄声。 ②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五七言格律诗的第一、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作者:————————————————————————————————日期: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写格律诗38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 本句对句两类型。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律诗口诀38句解释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3、本口诀遵古韵。 浅解一下: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说,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误,不造成三平调(即尾三字都是平声),或三仄尾的现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说,如果第六字当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这种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对句没有拗句之说(当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韵脚救五字,就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即尾三字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说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说,本句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孤平自救。综合起来,就是说“本上两句全救清。”(即本句,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即是说,有一种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当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将第五六字,换了个位而已。

格律诗平仄规则

格律诗平仄口诀 其一 七律论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七绝与之相同,五律就砍去开头两个字) 骨架立在先。(首先建立节奏点,也即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格式) 首句找四字,(先确定第一句第四字的平仄) 错综节奏点。(再在本句中按照交错的原则处理二四六的平仄) 两句要相对,(两句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反) 两联要相黏。(两联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同) 确定二四六,(确定了每句的二四六的平仄) 一三推向前。(再仿照二四的平仄处理一三的平仄) 其二 后半最关键,(后半句的平仄要求比前半句严格) 四七定正格。(第四字和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决定本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 同仄夹两平,(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仄声,则五六字都是平声,即“――||――|”句式)同平夹两仄。(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平声,则五六字都是仄声,即“||――||―”句式) 平仄要不同,(如果四字和七字的平仄不同) 里外得套着。(那么五六字的平仄格式与四七相同,形成大平仄套小平仄的形式,即“||―――||”和“――|||――”句式) 格律诗拗救口诀 拗救有规律, 关键看四七。(关键看七言诗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的组合方式,如是五言诗则本规则所有数字均减二。) 同平看老三,(如果两个字都是平声) 用仄老五扳。(则看第三个字也应是平声,该字如果用仄声则需用本句第五个字改为平声,是为本句自救,目的是为防“孤平”,如“溪柳自摇沙水清”) 同仄看六五,(如果两个字都是仄声) 有仄对句补。(仄第五六两个字都应是平声,如果其中有一个字是仄声,则应在对句第五字使用平声,此为出句拗,对句救。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另,如果前两条同时符合就是双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又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平后又仄,(如果四字平声七字仄声) 中间能调个。(则中间五六两个字的平仄顺序可以是相反,也就是五字仄六字平,此即为特拗特救。如“记取江湖泊船处”) 前仄后又平,(如果四字仄声七字平声) 想动都不行。(则该字四至七字的平仄格式是不能变化的,因为要防三平尾的原则。) 分析格律诗的平仄要分三步走,使用“抓”、“排”、“比”三字法。 第一步:“抓”,先抓第四字,用口诀一以此确立平仄骨架 第二步:“排”,加上第七字,用口诀二决定排好对应的基本格式 第三部:“比”,用将基本格式与要分析的作品对比,检查有没有不合的地方,这时可以运用口诀三考察是否有拗救。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03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008年11月1日) 一、五言(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七言 ①○仄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第三种“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不能同时变仄声,第三字变则第一字应保留平声。 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五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或者: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 二、在什么地方加圈?有无规律可循? 上面列出的加圈位置的字所表示的是可平也可仄的地方,这种做法实际上有限地放宽了平仄限制。前人用不太准确的口诀来总结这种做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五言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五字的位置上有时允许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一般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这两个问题。当然,作为口诀,往往要求越简单越好,就不可能照顾到那么全面。 三、什么是“三平调”? 诗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前三种可以有条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末位三个字全是平声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这种句子就是三平调。在古风中诗人往往故意多出现这种句子。例如: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