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二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在世界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中,中国考古学产生相对较晚,而且是随着西学东渐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从比较早的时期开始,不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就对古代遗存,特别是古代文物有着传统的喜好。不过,这些研究古代器物的学问虽然在一定程度了丰富的古代历史的研究,但是最终也没有直接演变为现代考古学。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

古人在追寻自己的历史时,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埋藏于地下的古迹和古物。根据对古器物的收集方式和研究深度,这一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零星发现和研究阶段(北宋以前时期)

北宋金石学产生之前,人们对地下出土的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虽然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引用他实地调查到的古迹材料。如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考察春申君故居的情况:“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他也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① [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汉武帝时,曾有人得宝鼎于山西汾水,献于汉武帝,故将此年改元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所献宝鼎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青铜鼎。

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今武功)得鼎,献之”(《汉书·郊祀志》)。好古文字的张敞对这件“尸臣”鼎铭文进行过考释。

东汉时期,许慎在撰写《说文解字》时,曾注意收录和参考郡国山川出土的钟鼎彝器之上的“前代之古文”。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后经过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和考订,最终整理和编次为《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十几种古书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后人统称为《汲冢书》。

北魏时期,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中对各地的古城、陵墓、寺庙、碑碣以及其他史迹多有记述,许多现在已经损毁不存,其价值甚大。其后,唐代的《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也调查和记载了许多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寺观等遗迹。

综上所述,自两汉以来的,虽然一直有人在零星地调查、收集和研究古代遗存,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

2.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北宋至民国)

北宋时期,随着史学和书学的发达和拓墨术、印刷术的发明,首先开始了收藏、著录、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的风气,从而逐渐形成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金石学。

金石学,或称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他是在没有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订文字资料,以达证经补史的目的。

首开金石学风气的是北宋仁宗时的史学家、经学家刘敞,他将自家收藏的11件古器物,摹写铭文,绘画图像,刻之于石,名为《先秦古器图碑》。①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述》第十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3。

他还在《先秦古器记》中开创了金石著作的体例。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欧阳修完成的《集古录》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金石学专著。该书收录了上千件铜器和石刻,涉及的时代和内容都极其广泛。

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是北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吕大临撰写的《考古图》10卷,共收入青铜器、石刻、玉器等古器物234件。也是文献史上第一次出现与当今意义相近的“考古”一词。(插图:《考古图》封面)

徽宗宣和5年成书的《宣和博古图》(王黼编纂),集中了宋代皇室收藏的历代青铜器800余件。每类器物有总说,每件器物有摹绘图、铭文拓本、释文以及尺寸、重量与容量,有的甚至还记述有出土地点和收藏,是宋代金石学发展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金石学著作流传下来,如赵明诚和李清照的《金石录》、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等。

宋代学者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录古代各种文物,并使之逐渐成为专门的学问;二是创造了传拓铭文和绘制图像的方法,从而保留下来一批珍贵的资料;三是考释和研究,包括对金石的时代和真伪、碑刻文字和内容、对经史记载的修正等;四是确定了一批古代器物的名称,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当然,宋代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对金石学的崇尚,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盗掘古墓的风气。

元明两代,金石学的成就不多。代表性著作有《河欮访古记》、《古玉图》等。前者重视野外考察,拓展了金石学的研究方法;后者专门收录玉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到清代,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受乾嘉学派影响等原因,金石学又重新发展起来,并很快达到其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御撰的《西清古鉴》、《宁寿古鉴》、《西清古鉴续鉴甲编》和《乙编》,收录了清廷的大量藏品,

对古物研究和金石学的迅速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像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程瑶田的《考工创物小记》、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吴大澂的《愙斋集古录》、王昶的《金石萃编》、冯云鹏和冯云鹓的《金石索》等书,不仅从不

同的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金石学的发展,并且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插图:《古清古鉴》收录的铜器)

此后,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从以青铜彝器和石刻为主扩展到造像、画像石、墓志、铜镜、兵符、钱币、玺印、砖瓦、封泥甚至明器等领域,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到清代末期,商代甲骨和汉代简牍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罗振玉和王国维是这一时期金石学的集大成者。

据容媛《金石书目录》统计,从北宋到清代乾隆时期的700余年之间,流传下来的金石学著作仅有67种,而乾隆到民国初年200年间,金石学著作的数量就达到了906种之多,可见金石学在清代发展之快。

金石学产生于宋代,鼎盛于清中后期至民国,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与近代考古学相比,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是研究目的不同,金石学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而考古学则力图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其次是研究的对象不同,金石学主要以零星出土和传世的遗物为研究对象,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各种古代遗存;第三是获取资料的手段和研究方法不同,考古学是采用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等手段来获取资料,并有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地层学和类型学等,而金石学则完全不同。所以,中国的近代考古学不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学中生长出来。

(二)外国考古学的传入(1895-192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入,考古学也被介绍到中国。如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在其著述中,都提到过考古学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梁启超在其1900年出版的《中国史叙论》中,甚至将汤姆逊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三期论与中国的古史进行过比附。

这一时期,在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下,一批外国学者开始到中国来开展田野考古工作。从这些考古工作的性质和涉及的地域,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1.俄、英、瑞典、德、日本、法等国学者在新疆和河西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对古遗址(包括城址)、古墓葬和石窟寺的考察和发掘。

受俄国学士院的派遣,D.A.克列缅茨(D.Klementz)率领的探险队于1898-1899年到新疆吐鲁番进行了古代城址的考古发掘。稍后,斯文·赫定(Sevn Hedin)到新疆考察罗布泊(1901年),意外发现并大规模发掘了楼兰古城遗址,揭开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千年之久的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

英国人A.斯坦因(M.A.Stein)三次(1900-1915年)到西北地区考察,调查和发掘了多处古遗址。他两次到敦煌莫高窟,掠走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大部分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Pelliot)在西北地区考察并发掘多处遗址(1906-1907年),期间从敦煌莫高窟掠走劫走大量各种文书和唐代绘画与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

模等。这期间,部分德国、日本、俄国人也多次到西北地区,掠走包括敦煌莫高窟经卷在内的大量各遗址出土的文书、壁画和各种文物。

此外,法国传教士、地质古生物学者桑志华在天津创建北疆博物院(1922年)。桑志华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发现了庆阳、水洞沟、萨拉乌苏等一系列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日本学者在东北和台湾地区的考古活动。

1895、1905、1908年,日本第一代考古学家鸟居龙藏先后三次在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遗址,这是中国境内开展时间最早的近代考古工作①(1902-1903年,鸟居龙藏还赴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过为期7个多月的民族学和考古学调查。)。综合三次调查成果的《南满洲调查报告》(日文版),于1910年在日本出版。后两次调查时,鸟居龙藏还把他的考古调查工作延伸到了蒙古草原地区,著名的赤峰红山后遗址就是此时发现的。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1909年,鸟居龙藏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发掘了4座积石墓。翌年,即1910年,滨田耕作在同一地点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包括龙山文化白陶在内的一些随葬遗物。同时,还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此后,日本学者在包括内蒙古的东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插图:辽东半岛积石冢)台湾地区的早期考古工作也是日本人主导进行的。自1896年田中正太郞在台北发现石器开始,不断有人在台湾开展考古调查。据鸟居龙藏统计,至1911年台湾共发现各类遗址169处。

3.安特生在中国的考古活动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是瑞典地质学家(1874-1960年),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应北洋政府的邀请,安特生来华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其兴趣逐渐转移到了考古学方面,最终成为著名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家。

安特生于1918年首先发现北京西南郊周口店化石地点,并促成了后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掘。1921年,安特生先后主持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和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并确立了仰韶文化。这一重要发现,被多数学者作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端。(插图:安特在仰韶村)

为了寻找仰韶文化彩陶的来源,安特生赴甘青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马家窑、齐家、辛店、沙井、卡约等一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古代遗存。之后,安特生的主要精力转向了中国史前史的研究,他利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中国上古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论著有《中华远古之文化》(1923年)、《甘肃考古记》(1925年)、《黄土的儿女》(1934年)、《中国史前史研究》(1943年)等。

安特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他利用考古资料研究中国早期历

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由于方法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考古资料本身及当时工作的局限性,他在研究中也出现过一些错误,如支持中国文化西来说,甘青地区的考古分期也不准确等。不过,他晚年对自己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1—1949)

关于中国考古学产生前后至1980年之前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1—1931)

安特生发掘仰韶村并确立仰韶文化之后,各种考古活动日益活跃,与近代考古学相关联的考古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起来。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担任研究室主任。略晚,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科(研究院),李济受聘为该院的人类学讲师。1926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与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北京合组“东方考古学协会”,后来中国学者陆续退出,该协会解体。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内设考古组,聘李济为组长(插图:李济)。作为中国政府的考古学研究机构,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史语所和考古组主持和引领了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随后在北平地质调查所成立的新生代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新生代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主导了周口店的多次发掘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同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中设立的考古组,也是当时开展田野考古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田野考古工作,除了前述安特生在河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的调查和发掘,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开展起来。

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院的李济主持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发掘了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在晋南地区首次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1927年起,北平地质调查所开始在北京周口店遗址的进行连续的发掘,

这一工作先后由李捷、步林(B.Bohlin)、杨钟键、裴文中、贾兰坡等主持,发现了著名的北京人遗存。

1927-1928年,“东亚考古学协会”在大连地区先后发掘貔子窝(即单砣子)、高丽寨和牧羊城遗址。同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等地开展了以历史时期为主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董作宾到安阳殷墟发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此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共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工作先后由董作宾、李济、郭宝钧、梁思永和石璋玉等主持,发现了宫殿区和王陵区以及周边的近10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址。(插图:安阳殷墟的发掘现场)。

同年,吴金鼎调查发现济南的城子崖遗址,并促成了1930和1931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两次发掘该遗址,并确立了龙山文化。

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来的梁思永加入史语所考古组,翌年春主持了安阳后冈遗址的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成就是,结束了自安特生和李济以来在田野考古操作中采用地质学的水平层发掘方法,开启了按实际堆积情况划分文化层的新方法,从而标志着中国考古学渡过了他的诞生期,开始步入一个较为成熟的新阶段。(插图:后冈三叠层)这一时期,疑古学派关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大行其道,原本言之凿凿的完整上古史,现在变得虚无缥缈。这一巨大变动引导着人们把探求一个真实的中国上古史寄希望于考古学,产生了从地下发现新史料来重建中国上古史的迫切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会在以上短短十年时间内成立这么多的考古研究机构和进行各种田野考古的尝试。才会有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样直白的名言,并且把他作为国家考古学术机构的宗旨。

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有

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如把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村遗址,进而确立仰韶文化作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①;二是把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正式发掘安阳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把安特生发现和确立仰韶文化作为考古学开端比较符合中国考古学发展历史的实际。

(二)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初步发展(1931—1949)

安阳后冈“三叠层”辨识出来的仰韶、龙山和小屯商文化之年代关系,标志着中国田野考古开始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之后短短几年,发掘工作延伸到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和其他地区。而这一时期田野考古的主阵地当之无愧地属于北京周口店和安阳殷墟。

继1929年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之后,周口店发掘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如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用火遗迹的确认,更多的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和确立等。这些重大成果在国际古人类学界引起极大反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夏天抗战爆发,前后连续进行了15次。其成果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人类的历史。(插图:周口店的发掘)

较之周口店,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在国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殷墟前后也发掘了15次并持续到抗战爆发,中间除了受中原战争影响而停工的一年多,发掘工作基本连续进行。殷墟的发掘面积更大,动用的人力物力更多,不仅揭露出商王朝的宫殿区和王陵区及大片的祭祀遗存,而且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珍贵遗物和有确切单位的甲骨文。就单个遗址的收获而言,迄今为止尚没有另外一个可以与殷墟相媲美的发现。同时,殷墟的发掘还培养出了一支业务精干、研究水平高超的专业队伍,从而使史语所和考古组因此而享誉中外。这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28名人文社科组院士中有3人来自殷墟发掘队伍可见一班(李济、梁思永

和董作宾)。从某种意义上说,殷墟的①李济:《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和编年》,张光直、李光谟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夏鼐、王仲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严文明:《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65周年》,《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发掘和研究从整体上影响了早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走向、

这一时期城子崖发掘资料的公布和龙山文化的确立,以及史语所考古组在豫北、鲁东沿海、豫东皖北等地一系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如大赉店(1932)、高井台子(1932)、刘庄(1933)、两城镇(1936)、造律台和黑堌堆(1936)等,不仅增加了大量新资料,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一个和殷墟商文化在年代和文化属性上更为接近的新时期。此外,还发掘了辛村(1932-1933)、山彪镇(1935)和琉璃阁(1935-1937)等重要的两周墓地。

除了史语所考古组主导的系列考古发掘之外,其他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广泛地田野考古工作。如北平研究院在河北易县燕下都燕国都城遗址的考古调查(1930)和陕西渭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以及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1933-1937);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余杭良渚的调查和发掘,开后来良渚文化考古的先河(1936);

1937年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东部大片国土沦陷,较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史语所考古组等单位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例如:吴金鼎等在云南苍洱地区的调查和发掘工作(1938-1940年)以及对四川彭山汉墓(1941)和成都王建墓(1943)的发掘;1942-1948年,史语所、中央博物院和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单位,对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其内容既包括历史时期的城址、墓葬、寺庙,也涉及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遗存。特别是夏鼐追随着安特生的足迹,调查或试掘了一些当年安特生工作过的遗址,从而先是怀疑、后来由寺洼山和阳洼湾等遗址新的发掘资料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青地区远古文化分期方面的错误。(插图:夏鼐在甘青地区考古)

部分日本学者持续在中国东北和其他地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如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1931)、羊头洼贝丘遗址(1933)、双砣子遗址(1934)、四平山积石冢(1941)、文家屯贝丘遗址和积石冢(1942)等;黑龙江地区上

京龙泉府遗址(19330、顾乡屯遗址(1933、1937)等,并且延伸到了华东、华北地区。出版了若干本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

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还表现在资料发表和研究方面。首先,史语所创立了《中国考古学报》(最初为创立于1929年的《安阳发掘报告》,出版4期后改为《田野考古报告》),专门刊发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性论文。一些重要的田野考古资料还出版有专刊,如《城子崖》、《良渚》、《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等。其次,撰写出一批重要的早期研究成果,如梁思永对龙山文化的研究,刘燿对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关系的研究,吴金鼎对中国史前陶器的研究、李济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研究,董作宾对殷墟甲骨文字的研究,夏鼐对甘青地

区早期文化年代的研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周代墓地陶鬲的研究等。(插图:《田野考古报告》的封面)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这一阶段的田野工作和考古研究,走过了中国考古学的最初阶段,其收获和成果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主要有二:一是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以田野考古为代表的基本知识体系,探索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二是造就和培育了中国早期的考古学者队伍,为后来考古事业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1950-1980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持续十余年的战乱局面终为和平所取代,客观上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而随着战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又为考古学的振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时期,考古工作在经过短暂的恢复之后,逐渐进入了一个波浪式的发展阶段。

1.考古研究机构的完善和考古队伍的壮大

首先是考古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逐渐完善。建国之初的1950年夏,立即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考古研究所,由史语所留在大陆的专业人才梁思永和夏鼐主持所务,并于当年就奔走豫北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此后,又陆续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直属于国家文物局的中国文物研

究所(2007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各省和有条件的地市也陆续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考古队伍,最初多在博物馆内设立考古部或文物工作队,多数后来独立为省市级的文物考古研究所。随着考古学的发展,1979年以后,中央和地方相继成立了各级民间考古学术组织,即中国考古学会和各省市级的考古学会,为促进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是人才培养。考古学是一个专业性和科学性都极强的专业,并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动手能力。所以,非经专业学校的正规培养,自学成才的难度远大于其他专业。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创建考古专业关系到学科未来的发展。

中国大学中创立最早的考古专业有两个,即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1年)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2年)。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对立,台湾大学培养的考古学人才对大陆的考古事业没有产生影响。195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连续举办的4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及同年成立的考古专业,为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应急和后备人才,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担负着全国各地的考古重任,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考古事业发展的需要,1972年以来,教育部又陆续在多所综合性大学里设立了考古专业。如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有的高校还设置了文博和文物保护等专业。在20世纪80-90年代,每年经大学培养的考古专门人员约在100-150名之间。1979年以来,国家

恢复了研究生学历教育,迄今在多数高校都建立起本科、硕士和博士以及文博专业硕士的完整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

2.考古管理的逐渐规范化

考古管理机构得以建立和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后,首先在中央政府内设立了文物局(最初为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目前,全国省、市(地级)、县三级都设置有文物局、文物处和文物管理所等专门机构。

相关法规的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特别《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规程》的颁布,从法律法规层面规范了各类考古工作的有序进行。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申报、批准和汇报程序,则是加强管理的具体体现。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对国内各单位的团体发掘资格和个人考古领队资格的认定,并颁发相应的证书。这是一项通过制订准入标准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水平的重要举措。

3.田野考古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与发掘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田野考古工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最近一二十年,每年报批的发掘项目都在数百处以上。有的遗址经累年发掘,面积达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

田野考古工作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空间上遍及全国各地,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同时,也开展了专业性更强的水下考古和航空考古。

田野发掘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从1950年夏鼐在河南辉县辛村遗址成功剔剥出完全腐朽的马车开始,提高中国考古学的田野发掘质量,一直是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国家文物局在20世纪80年代开办了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颁发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制订田野考古的准入标准和检查制度。并每两年举行一次田野工作汇报会等。这些举措对于从整体上提高田野考古质量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田野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出版

田野考古资料的出版和研究成果的发表是考古学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和标志。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创办的文物考古期刊多达20余种,除了《考古学报》继承之上一阶段的《中国考古学报》之外,余者均为新创。像《考古》、《文物》等重点专业杂志,在国际上也逐渐有了较大影响。

数量庞大的各种综合性和专题性田野考古报告、不同类别的文物考古文集和考古学教材以及翻译出版的外国考古学书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状况既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昭示着中国考古学的繁荣和发展。据统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52-1980年出版的考古学专刊有8部,之后的10年间有10部,而1991年至今这一数字达到了54部。

5.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建立

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观点的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年代最为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在前期所知周口店、萨拉乌苏等少数遗址的基础上,发展到全国各省市区均发现有不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存,如匼河文化、蓝田人及其文化、大荔人及其文化、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峙峪人及其文化等。进而初步建立起距今200万年以来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编年体系。

农业产生之后的新石器时代,成果更为卓著。随着各地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发现和发掘了大量新遗址,其研究成果,直接导致了中华文化单一起源的传统观点被多元一体的新思想所取代。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逐步梳理和归纳出距今万年以来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基本架构和文化谱系。

与青铜时代相对应的夏商周时期,在殷墟晚商文化这个确定点的基础上,向前追溯,先后发现了二里岗早商文化、与夏代相当的二里头文化和新砦期文化;向后延伸,则在周王朝及众多诸候国的统辖区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这些工作及后续研究,基本建构起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纵横时空关系。

在构建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同时,围绕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及其类型和发展、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课题,均获得稳步推进并不断有新的突破。

三、中国考古学的快速发展与转型(1981-)

20世纪80年代,曾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之所以如此说,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文革”的结束,思想文化领域以阶级斗争为主线

的时期已经过去,学者们可以不受或少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影响而潜心于学术研究,这一点在考古学科中表现得尤甚;二是由于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田野考古的规模迅速扩大,各类重大考古成果和新发现层出不穷,而前一时期各大学纷纷开办考古专业,培养的大批专业人员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新形势。所以,这一时期的考古学界,学者们心情舒畅,可以专心于田野发掘和考古研究,获取丰富的成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随着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邻近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发展序列的基本建立,这一时期的中国考古学研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迹象。

首先,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特别是能够反映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墓葬资料大量涌现。如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和良渚文化的祭坛和贵族墓地等,在前期讨论大汶口文化社会性质和夏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在考古学上提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问题①。这一问

题是此后20多年考古学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一个中心性学术课题,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投入力量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背景下,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考古学是其中开展较早并且受国外影响较大的学科。一方面是一些国外学者到中国来访问甚至讲学,如张光直1984年在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专题演讲;另一方面是一部分中国学者或留学生到国外访问和学习,实地接触到国外考古学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接触到国外新考古学的产生和近些年的发展。两者相加,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在考古学界兴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讨论热潮,中心议题是中国考古学目前处在世界考古学史上的哪一个阶段和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1991年8-9月,国家文物局在山东兖州举办的“中青年考古学理论研讨会”,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各种思潮。(插图:张光直在北大和山大演讲照片)

以上各种观点的讨论和碰撞,虽然在当时并未改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①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文物》1986年第8期。

向,但其影响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的发展,许多考古学人也在反思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走向。

在上述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大约从90年代中开始,中国考古学开始步入转型的阶段。所谓转型,就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心,由前述的以年代学为纲的文化史研究为主,逐渐向全面研究古代社会的方面转变。之所以这样概括,有以下一些变化作为依据。

在考古学研究中,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建构中国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序列和发展谱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可以包含在类型学之中),换言之,运用上述两种基本方法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所以,不少学者将地层学和类型学看作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到文化序列和发展谱系基本建立起来之后,考古学的研究重心转向古代社会时,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研究方法,这就是聚落考古的方法。其实,聚落考古在中国产生并不算晚,不仅早期就有过自己的实践,至迟在1984年就由张光直先生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但因为全面实施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直到最近十余年间才慢慢在考古学界普及开来。而这一普及过程,与中外合作考古的开展关系密切。比如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就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最初是先设定一些文明产生和形成的标准或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等文明三要素或再增加其他要素,然后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在发现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和行不通之后,逐渐转而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从古代社会发展的复杂化进程中来探索和解决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问题,从而取得明显进展。

上述变化还表现在对考古资料的需求方面。把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到考古学之中,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料和信息,现在已经成为考古学的常识,但以前并非如此。比如在30年前,我们想知道古人吃的什么,每类食物各占多大比例等,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利用各种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从考古遗存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已经成为当今考古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于是,地质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动物学、医学、人类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GIS和VR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等,都可以为考古学研究古代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有用资料,从而使我们在了解、研究和认识古代的人与社会、环境、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的道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对各种新资料、新信息的需求和对获取他们的新技术、新手段的掌握和运用,正是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而提出来并逐步实现的。

历史地看,中国的近代考古学本来就是从西方传入的,而早期的重要考古工作,如仰韶文化的确立、西阴村的发掘、周口店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等,都带有中外合作的性质。只是后来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一类合作中断了40余年。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涉外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开启了开展中外合作考古的大门。之后,每年都有数项中外合作考古。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开展的山东日照沿海地区区域系统调查(1995-2011)和两城镇遗址的发掘(1999-20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拉楚布大学合作开展的伊洛河流域区域系统调查(1997-200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合作开展的赤峰地区的区域系统调查

(1998-2001)等。这些合作项目对于采用聚落考古的野外工作方法,研究特定区域古代社会的复杂化进程,均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中外合作考古的迅速开展,大大加快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并逐渐地融入世界考古学之中的步伐。

1、[英]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2、[英]保罗·巴恩主编:《剑桥插图考古学史》,郭小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3、杨建华著:《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加拿大]布鲁斯·G·特里格著:《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华书局1977年版。

6、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7、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团结出版社(北京)2011年版。

8、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1997年版。

9、陈洪波:《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概述 摘要: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斯。诺。美。A11-走在生物医学的最前沿)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英文摘要:Cell biology is to cel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sub microscopic level, cells, molecular level (,. Connaught. Beauty. A11- in the forefront of biomedical)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cell and organelle of the life history and various life activities of the discipline.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rontier branch of modern life science, mainly is the basic rule to study cell from different hierarchy of life activities of cells. From the life 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s located between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ir mutual connection, mutual penetration. 关键字:细胞学说显微技术遗传物质 前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殊性决定了个体的特殊性,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关键。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主体: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一、细胞生物学简史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i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古的传统院校,复习虽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觉得很认真了。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社科院的判卷很严格,所以调剂起来也没有优势。现在冷静的想想,虽然不后悔,也有些遗憾,因为如果不考社科院的话,任何一所院校,我相信我考上的系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劝说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没有和社科院的老师有学术联系的同学,慎重选择自己的学校,可以先报考其他不错的院校,再图进取。当然,这些学校的同学要冲刺社科院,那就没有异议了。我说的是普通院校和跨专业考生。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考研失利,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联系可能招不满的、自己也还喜欢的学校,不要依靠网上调剂系统,一定要亲自联系。 关于专业课:看到过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八月份的时候还在问考研需要哪些书籍,我想这就有些迟了,我的建议是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寒假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常用书籍。到八月份的时候,基本书籍应当准备妥当的。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是有些犹豫的,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才真正定下心来考社科院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按照社科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八月份暑假的时候,应该是把大百科通读了一遍了,而且应当作出标记了。(很多同学一直在求购大百科的原版,我个人认为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该的。我的建议是使用打印版,而且分成四本,每本不要太厚,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作出标记。像是自己的笔记一样。如果到了十月份还在问从哪里下载大百科的话,我看就不要通读了。)至于断代八本,应当是同步的,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也应该看完一遍了。至于诸如《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之类的资料,自己应该适当取舍,有余力的同学应该看一看,毕竟是比较好的著作,虽然旧一些,但里面的研究方法之类是值得学习的。此外,还是应该注意一些新出的著作,保持资料的更新,比如通论就不要用张之恒的旧版啦,刘庆柱先生新出的那本书也应该翻一翻的。如果有社科院的笔记,善哉啊! 从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应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十月份之前是自己的基础时期,应该完成参考书目的阅读和基本知识的通读。从十月份以后,就进入考试时期了,应该训练自己的考试能力,分时期分专题进行填充。在前一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当成名词解释来看。这个阶段就可以背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了。建议的是,多去网上看看把历年的论述题总结起来,寻找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想说三点:1、注意新的发现与研究。多看看文物报和新闻杂志,了解新的热点,例如某年考题名词解释“文化景观”。2、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例如某年考题“先周文化述评”,和雷兴山老师的书不无关系。而且,寻找资料的时候,切记要“投社科院老师所好。”3、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零碎的笔记、知识点。社科院的10道名词解释和4道论述题,有一半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重复考到的,这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答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补充新发现的新研究的;另一半的题就要考大家平时的知识面了,论述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如果感觉自己基础薄弱心里没底的话,不妨去听一下新祥旭的专业课听说很不错。 关于英语:这次的英语分数我还是很满意的,68分,阅读的前两篇不到20分钟搞定,各错了一个,第4篇没看懂,也错了一个。(有点臭美了)当时做题的顺序,好像是先做了两篇阅读,然后头大了,血气供应不上,转而做小作文和大作文。如果听过一些讲座的话,作文应该是不难的。关于英语的学习,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会附上笔记。 我的建议是单词是基础,单词的唯一性就是反复背(有点废话了,可废话就是真理)。关于背单词我有几个建议:1、九月份的时候,你拿的单词书要背过一遍。2、九月份以后,背单词的时候应当是另一本或者是单词笔记。因为第一本你已经太熟了,顺序都记住了。3、看看网上的视频,了解一些单词的构造,对背单词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汉字的部首一样,背多了真的有感觉,脱口而出的感觉。4、背单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背单词一定要了解词性,特别是对句子没有语感的同学,要靠词性来断句的。 单词过关之后就是做题了,当然“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大家都知道,可真没觉得阅读有啥难的,单词会了,句子懂了,那就做题呗。建议大家一点就是学会快速定位,看文章要了解大意,要知道层次。学会将问题还原到文中,并且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答题。(话是这样说,我也知道实践起来有点难。等以后有新得了再告诉大家。)关于作文的模板什么的,以及常用的句子什么的,大家要自己总结。我以后有机会的话贴一些出来。关于翻译,我的观点是,能写就写几句吧,我当时只写了一句。 关于研友:还是找一个吧,同性的也好,异性的也好,每天互相鼓劲加油、互相提问单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自己看懂了,记住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只有自己写出来,或者是说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完美版)笔记

细胞生物学教案 .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3 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名词。 教学重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1.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 2.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基因表达与调控是目前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最活跃领域。 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膜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膜学”)。 3.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胞质骨架、核骨架的装配调节问题和对细胞行使多种功能的重要.性。 4. 细胞增殖及调控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是研究癌变发生和逆转的重要途径(“再教育细胞”)。 5. 细胞分化及调控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为完整个体的问题。(细胞全能性) 6 .细胞衰老、凋亡及寿命问题。 7.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8. 细胞工程改造利用细胞的技术。生物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四大技术之一,而细胞工程又是生物技术的一大领域。目前已利用该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培育新品种,单克隆抗体等),所谓21世纪是生物学时代,将主要体现在细胞工程方面。 三、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1.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2.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3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4 .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简史1.细胞学创立时期 19世纪以及更前的时期(1665—1875),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 2. 细胞学经典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1875—1900),主要是实验细胞学时期; 3. 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1953); 4. 分子细胞学时期(1953至今)。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对于每一位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成功与否与你的参考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对了参考书,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考研复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呢? 人大没有指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基础》,周静罗雁冰康忠镕,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编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度,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2015年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是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这么宽广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庞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是完全可以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的文物鉴定、评估、保护。 三、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介绍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总额4.5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考古论文写作、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