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亚落日》原文:美妙绝伦,落日意象

《三亚落日》原文:美妙绝伦,落日意象

《三亚落日》原文:美妙绝伦,落日意象
《三亚落日》原文:美妙绝伦,落日意象

《三亚落日》原文:美妙绝伦,落日意象我一直认为日出与日落相比,日出更具诱惑,这恐怕是日出的升腾、辉煌,更符合人的一种充满希望的心境。特别是站在巍巍的高山之巅,观看日出,有一种独特的享受。有美、有壮阔、有升腾感、有洗涤感……然而,海南的日落,改变了我的看法,在海边看日落比看日出更富诗意,美妙绝伦。

到达三亚市已是傍晚。一汪蓝透透的海水包着三亚。站在海边,蓝蓝的天和海融为一色。海面上,白鸥低翔,真担心海水涂蓝它们的翼尖。玉屑银沫般的沙滩,好像是被人用巨梳精心梳理过似的平整光滑。看一眼,只觉得金灿灿银亮亮;捧一把,真想将它捏一捏团一团揉成韧韧的面;走在上面,软软的沙暖暖地骚痒着脚板,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让人陶醉。而活泼了一天的太阳,似乎如顽童,丝毫没有疲倦一说,歪着红喷喷的脸蛋,随随便便从身上抹下赤朱丹彤,叮叮当当地洒向每个角落,溅出耀眼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所染,那通体一色的金红,灼人的热烈,给人顿悟:三亚之所以风情万种,美色撩人,完全是阳光给予的生命恩赐;海水因它而湛蓝,椰树因它而翠绿,沙滩因它而皎洁……

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海风阵阵,暑气渐消。这时的夕阳,终于收敛了光芒而渐渐温和,如一光焰柔柔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尽头。大概是悬得太久了,于是慢慢下俯,刚一挨

到海面复又平稳如初,似乎借助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大海这张硕大无比的床上顽皮地蹦跳。此时,海天是一片垂直的斑斓。那光与色彩极富有层次感、质感。液态的光流,浓浓稠稠,轻轻淡淡地涂抹在大海上。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醉醺醺地涨溢着一种情愫。我惊讶得不敢眨眼睛,生怕眨眼的瞬间,那绒绒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在陶醉中,忽然又见那落日颤动了那么两下,最后像是最佳跳水运动员那样,以一个最轻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式入水,向这个世界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我被眼前的这番情景所震撼。那种美妙,那种神奇,那种辉煌,让我感到了语言的苍白。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惟有在自然中才感到生命的流动,生命的和谐和永恒。

也许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像是参加一次麦加的朝圣聚会,去山顶、去海边,等待美好,等待升腾的辉煌,等待滑落的神奇……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古典文学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古典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柳”与“留”谐音,表惜别思念之情、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眉黛春山”“秋水剪瞳”则形容女子貌美…… 知道这些意象的含义吗? ①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②钓鳌: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③青鸟:传书的信使; ④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⑤烂柯:比喻离家年久; ⑥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⑦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⑧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 一起来往下看吧~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三亚落日(节选)》及答案

.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三亚落日(节选)》及答案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仿照例子写词语。1分 金灿灿亮闪闪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4分 3、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3分 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____________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参考答案: 1、绿油油红通通 2、蓝天大海白鸥椰树沙滩 蓝蓝的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 3、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把细沙比作玉屑、银末 4、担心谁都想喜爱 5、海南桂林山水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安徽黄山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论述题: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四.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举例说说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意象”最早见于《易传·系辞》:“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后陆机有:“穷形而尽象”的说法。认为只有对物象进行充分描摹,才能使情意得到 完美的展现。《文心雕龙·神思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代,随着 诗歌创作的繁荣,诗的意象理论日趋深化、成熟。司空图提出:“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缜密》)胡应麟: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 而这些言论的“意”只诗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感情;“象”指社会生活中的人 和事,自然界中的景和物。所以,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 意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人 心营构之象”。从美学高度来看,只有意与象,我与物,主体与客体、 情与景融交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象”(或 “境”)已不是纯客观的物了,已是经过心灵化了的,它已浸染上了 作家的主体情志,它是情志的“感性显现”,一般称之为“意象”, 即含主体情志的客体物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涉及到物我关 系,诗歌创作是强调“物化”境界,即物我合一的境界,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意境,这是一种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 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绘画艺术中,郑板 桥将物我关系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竹象三意 说”。 “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产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出现在先秦以来的典籍中。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为“意境论”物 我与共,主客为一,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唐代诗僧 皎然所说的“文外之旨”。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 调“韵外之至”“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都揭示了意境发人 想象的审美特征。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 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 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 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 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 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家园落日阅读答案详解详解

《家园落日》阅读答案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家园落日》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我想起到过的许多地方,见过的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珠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

收稿日期:2010?06?09 作者简介:马秀鹏(1972-),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三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化二外语教学研究三 第10卷 第3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VOL.10,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0 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 马秀鹏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二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三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二内容与形式二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三关键词:文学意象;心象;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465(2010)03 0116 04 文学意象是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在文艺作品中意象指的是作家主观情感意志与事物具象的有机统一体三它以表达观念为主导,以寄寓象征为手段,以表明哲理为目的的艺术形态,它与典型二意境鼎足而居,从而形成审美理想的高级形式三[1]文学意象是中西文化阐释的理论结晶,对于意象理论的中西文化阐释的梳理和探讨比单纯介绍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 一二文学意象概念的文化渊源 1.文学意象概念的中国文化源流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 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四系辞“: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2]三中国古代卦象就是模仿天地自然物象而创造的,‘周易“云: 拟诸形象,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是中国意象理论之所谓物象的最为系统和权威的文化阐释[3]三将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四乱龙“,其云: 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三这里说的 意象”指古代布侯(布制的箭靶)上画的动物图案不同, 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 士布侯,画以鹿三”第一个将 意象”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四神思“中说: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 意象”是说作家在构思时头脑中形成的符号,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三这样,文学意象的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三 2.文学意象概念的西方文化阐述 在西方,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理论的概念,康德曾将意象纳入艺术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三他给意象下过一个简明定义: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就叫做 意象”三美国学者M四H 艾布拉如斯说: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史最常见也是最含糊的术语”三二十世纪初,英美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流派,这就是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三1914年9月,庞德为‘两星期评论“杂志撰文主张: 诗歌应该精确地处理个别,而不是含混地处理一段”提出在创作能够精确传达意念的图像来表达一瞬间的感受三他的‘地铁车站“因为在车站出口处看到 一张又一张美丽的面孔”引起他的审美感触,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地显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三”意思说从地铁车站出站时, 妇女,儿童的灿烂天真之美的欣赏,那种从时空隧道中 梨花一枝春带雨”,从中借鉴创造意象的技巧三[4] 总之,意象一词是一个中西都有的概念,文学6 11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升初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读完文章后, (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 (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题型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考法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技巧: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考法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答题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考法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考法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答题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题型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法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答题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考法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答题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考法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笛声

唐诗中的笛声 摘要:唐诗中有众多描写笛声的作品。它们构成了唐诗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笛声的激扬、推动和烘托。从唐诗中的笛声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 关键词:唐诗笛声意象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绝句和律诗、古体和今体都在这一时期臻于完善。同时,唐朝也是一个音乐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咏笛诗之所以非常兴盛,与“笛”这种乐器在当时非常盛行是分不开的。唐朝正是处于中国音乐文学发生重大变化的“变乐时期”,音乐的兴盛和诗歌的鼎盛同时并存,相融相通,相互借鉴和吸收。于是在唐诗中便产生了众多的写笛诗。 一、笛的音乐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风俗通》:“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笛之言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我国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中的《乐记》认为音乐是社会教育的工具,强调:“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并竭力提倡“雅颂之声”,反对“郑卫之音”。《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荀子·乐论》:“故人不能无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乐记》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 但历代朝廷所谓“乐与政通”的雅乐和所谓“乱世之音”的俗乐,均表现出音乐社会功能的两个方面,即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音乐的娱乐作用。唐玄宗曾在上阳宫按笛新创乐曲。次日正值正月十五,唐玄宗“潜游灯下,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骇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诘验之,自云某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官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谟也,玄宗异而遣之”。(《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以后李谟供奉朝廷,深受玄宗赏识,“尝独召李谟吹笛逐其(指许和子)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乐府杂录》)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张诂,《李谟笛》)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和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文中“赤朱丹彤”的意思是()。 2.从短文中找出“渐渐”的两个近义词写在横线上: 3.在作者的眼中,三亚的落日一会像(),一会像(),一会像()。 4.这两段主要描写了三亚落日时的景象,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请选两句写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语句: 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语句: 喜欢的理由: 5、三亚落日景象十分美丽,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二、(选自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烟台的海》。) 片段一: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fùpù)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tī、dī)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搬、掀、扔)到十几米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用“√”表示。 2、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拟人句用(“———”) 3、划线的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4、读读这段话,说说文中“千万头”说明“数百斤”说明了;“十几米远”说明,这些关键词语,让你体会出。这是我们描写事物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5.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烟海的和烟台人的,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6.仿词写词。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片段二: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

《三亚落日》说课稿

2 落日 1、容分析 《落日》是现行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着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也没亲眼看到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

家园落日阅读答案

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 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 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 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 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 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 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 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小学五年级语文 《三亚落日》

《三亚落日》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时第1教时授课时间 2月日上午 课前准备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朋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 “ 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阅读答题技巧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读完文章后 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 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 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 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语文学习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语文学习中常用的100种意象 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它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更加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是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

三亚落日节选附带答案

《三亚落日(节选)》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1、仿照例子写词语。1分 金灿灿亮闪闪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景物,它们汇成了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景物的色彩美和形态美。4分 3、用“-------”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之情。3分 5、我们祖国风光秀丽,三亚在我国的____________省,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我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也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还给谁 1971年的夏天,我在A国上大学。 不知是抵达此地的第几个漫漫长日了,我从一个职业招聘的地方走回住处。那时侯我身上只剩下一点点生活费,居留是大问题,找工作没有着落,前途的茫然将步子压得很慢,穿过校园,头是低着的。 远远的草坪边躺着一个金发青年,好似十分注意地凝望着我。他看着我,我也知道,没有抬头。 他站起来,还在看我。他又蹲下去在草坪上拿了一样什么东西,于是这个人向我走过来。 他步子跨得那么大,轻轻地吹着他的口哨,不成腔调又愉快的曲子。 我不认识走过来的人,没有停步。 一片影子挡住了我的去路,那个吹口哨的青年,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上捏着一根碧绿的青草,正向我微笑。 “来!给你!”他将小草当作一件珍宝似的递上来。 我接住了,讶然地望着他,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对,微笑,就这个样子。嗯!快乐些……”他轻轻地说。 说完他拍拍我的面颊,将我的头发很亲昵地弄乱,眼神送过来一丝温柔的鼓励,又对我笑了笑。 然后,他双手插在口袋里,悠悠闲闲地走了。 那是我到A国后第一次收到的礼物。 小草,被我保留了许多年,才找不到了。那个人连名字都没有法子知道,他的脸在记忆中也模糊了,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法子忘记他。 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我要将快乐和信心传递给另外一些人,将这份感激的心,化作一声道谢,一句轻微的赞美,一个笑容,一种鼓励的眼神……送给似曾相识的面容,那些在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人。 我喜爱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去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总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根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地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1)在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激励() (2)作者到A国后为什么情绪低落? (3)下面哪句话适合放在文中画横线处(在括号里打“√”)? A.一笔无法偿还的债。() B.一笔没有债主的债。() C.一笔可以归还的债。() (4)“很多年过去了,我常常觉得欠了这位陌生人一笔债”这里的“一笔债”指的是什么?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 内容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理论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美学概念和审美范畴。“意境”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只有先对其溯源探究,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意境发展形成流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意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而“空白”是这一范畴的美学核心和重要特点。空白与实境,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空间。 意境一词最早是由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来的,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其思想实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意”、“象”。所以所以本文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把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以下四个大时期。 一、先秦——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 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在《周易? 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已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虽然谈的是《易经》中卦名、卦象。但已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早出现“意”和“象”的关系问题的篇章。而意境正是意象的核心。魏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已然展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递进层次关系。意和象的统一,在此已具有美学的特定含义。又如《庄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原的“道”犹如“玄珠”,感官、理智和言辩都不能获得它,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虚实统一的“象罔”却可以把握它。庄子首先承认了言可以传达“形色名声”,指出了意、象、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理论中“意象”、“意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还是庄子对“象”、“言”、“意”的讨论,都使我们看到了“意”、“象”的影子,这些影子不仅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讨论和完善,同时也成了后来意境理论形成的发端。 二、魏晋——意境理论的形成时期 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尤其是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则直接影响到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形成。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以老庄解《易》,进一步阐释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象”说,强调为“得意”而不可执着于“言”、“象”。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否定了语言文字有表达佛理的可能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贾平凹文学意象结构形态论_韩鲁华

第22卷 第2期2003年6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Xi an Univ.of Arch.&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2 No.2 Jun.2003 贾平凹研究 贾平凹文学意象结构形态论 韩鲁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以文学意象世界的执著追求与创造,独立于中国当代文坛。就其文学意象的结构形态而言,主要有体验型、寓言型、梦幻性、民间意识原型等。本文通过对其文学意象类型及其个性的分析,从艺术建构角度来把握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整体特征,进而论述其文学意象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特异地位,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思路。 关键词:贾平凹;文学创作;意象结构;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03)02-0024-07 On the stracture Formation of JIA s Literary lmagery H AN L u-hua (School of Humanities,Xi an U niv.of A rch.T ech.,Xi an710055,China) Abstract:China s contempor ar y writer JIA Ping-wa stands alone in the Literary world fo r his persevering pursait and creation of the literary imag er y All of his L iterary imagery could be classicficed into some types primarily concer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lleg ory,illusion and local consciousness auording to the structure fromation.T he thesis analy zes the type and the speictic char-acter of the literary imagery to grasp t he general features of hi s literar y cr eation from the angle of artistic construction so as to discuss the distinctive position of his liter ar y imagery creation on China 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hoep of prov iding a r ef-erence T hought to condcut the new exploratory and develoment on China s contempor ar y literatur e. Key words:JI A Ping-wa,liter ature cr eation,I mage str ucture,Marp hological analysis. 作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表现方式不同,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结合的形式不同,造成作品的艺术建构形态上的差异。意象的创造也是如此。作家在构建意象时,基本结构视点不同,结构的主导要素不同,构成意象的核心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意象结构形态的类型。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意象,大体可以归结为这么几种类型:体验型、梦幻型、民间意识原型、意念结构型和寓言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家的艺术创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建构,在一部作品中,既可以以一种形态的意象作为整体意象建构,并在这一整体意象之下,去构建起一个意象的群落。也可以在一部作品中,创造出不同形态的意象,形成一个多种形态意象的群体。这是艺术创造复杂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我们所做的上述几种意象形态的分类,也只能是按照一定的理性思考,抽象之后进行归类划分,这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论述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将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划归为 收稿日期:2003-04-21 作者简介:韩鲁华(1955-),男,山东鄄城人,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