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五章 第三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基础巩固组]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A.“V”型谷B.冲积扇

C.河漫滩D.三角洲

2.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H地位于河流流出山谷口的位置,应是冲积扇。第2题,从X到Y等高线变得稀疏,海拔降低,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流变宽。

答案:1.B 2.D

(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3~4题。

3.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4.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

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

易错警示:侵入岩位于地下,能受到外力作用之前,必然要出露地表,则应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

第4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即冲积扇处,图中③刚好位于山口冲积扇而符合条件。

答案:3.B 4.C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扇三角洲示意图,完成5~6题。

5.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区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经多次堆积形成

6.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

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

解析:第5题,图示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不一定分布在湿润区;扇三角洲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沙,上层大多为粉沙、泥

土,经多次堆积形成。第6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受山间河流水量影响大,流量不稳定,落差较小,河道较浅,可能有结冰期。

答案:5.D 6.C

(2019·乌鲁木齐诊断)秦皇岛市北戴河向南直至滦河河口发育着我国最长的沙丘海岸,沙丘高约5~30米,最高42米。下图为北戴河至滦河河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海岸沙丘的主要成因是()

A.河流堆积B.风力堆积

C.海浪堆积D.冰川堆积

8.下列关于滦河三角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A.堆积物以砾石为主

B.沟壑发育,河网密布

C.夏季面积增长最快

D.适合建设大型深水港

解析:第7题,海岸沙丘是海边大量沙土在风力作用下堆积形成的,B项正确;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泥沙沉积会形成三角洲地貌,A项错误;海浪堆积

作用会形成较浅的沙滩,沙丘海拔相对较高,C项错误;该地区没有冰川作用,D项错误。第8题,滦河地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泥沙含量大,三角洲面积增长最快,C项正确;河口地区水流速度慢,堆积物的颗粒小,以泥沙为主,A项错误;沟壑发育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河口地区流速慢,侵蚀作用弱,以沉积作用为主,B项错误;大量泥沙堆积,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变浅,如果建港易造成港口淤积,D项错误。

答案:7.B8.C

9.(2019·山西联考)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

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受张力岩石破碎,受流水侵蚀严重,因而河谷深邃。第(2)题,该段河流弯曲,水流变缓,泥沙淤积,河道变浅,为防止洪水人们加高堤坝,久而久之形成“地上河”。

第(3)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F岸泥沙不断沉积,因而向该岸偏移。

答案:(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

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E)岸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强

[或答左(F)岸沉积]。

[能力提升组]

(2019·安徽A10联盟一模)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1~3题。

1.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3.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

C.地势D.基岩性质

解析:第1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第2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第3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信息解读:图中左侧为陡坎,汛期河流水位较高,则地表水流从陡坎冲下时速度快,会有一部分水冲到对岸地表,从而在对岸(图中右侧)形成一系列壶穴。

答案:1.B 2.C 3.A

(2019·山东潍坊一模)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1963~2002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从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

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

5.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

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

6.针对1963~2002年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解析:第4题,图示时段内,河床基准深度总体上变浅了,说明河流泥沙淤积更严重,可能是河流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的,故A正确。

易错分析:上游水库数量增加会使泥沙在水库淤积,减少下游输沙量,从而使下游泥沙淤积减轻。

第5题,图示2002年深水槽位置与1972年相比,距离北岸起点更远,说明深水槽位置向南移动了,因“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则主航道南移。

信息解读:注意题干要求分析“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关键词是“南北变化”,没有让分析深浅、宽窄。

第6题,图示断面显示,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深水槽向南移动,即南岸可能会出现崩岸现象,应加强南岸大堤的保护。

疑难突破:首先要明确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然后找出针对性措施。

不能不认真审题,直接看选项说法正误。

答案:4.A 5.D 6.B

(2019·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下图是我国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读图,

回答下题。

7.下列关于河流阶地地貌的判断,正确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

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

C.该河流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流

D.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早

解析:此段河流顺直,则该处堆积、侵蚀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我国河流位于北半球,则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据此可判断该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故C正确。图中岩层形成时间不同,越向下形成越早,不能反映颗粒大小;图中M阶地是在②③岩层上堆积形成的,其形成要晚于②③岩层。

答案:C

8.(2019·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险峻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其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下面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右图示意分布

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曲流分布多的自然原因,主要结合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地形和生物的角度分析曲流形成和保存的原因。第(2)题,太行山峡谷中曲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结合曲流形成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峡谷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先根据材料中关于曲流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分析曲流的形成;再结合峡谷形成的条件,分析峡谷的形成。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曲流较少的人为原因,主要结合该地人类活动频繁的特点,从防洪大堤的修建和裁弯取直对曲流的影响方面作答。

答案:(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多植被,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

(2)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

航运,使曲流难以保留。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1、在山区的谷口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总结: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2、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堆积地貌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总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3、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 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总结: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案例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 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 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 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 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活动题 从黄淮海平原的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组成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倾 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质组成的冲积低平原;渤海之滨则是 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 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洼地的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方千米。

2020高一下学期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题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型谷B.水流湍急C.为“V”型谷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 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条件中不利于甲处地貌形成的是 A.中游落差小B.海水顶托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小 4.图中乙处瀑布最终可能会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丹娘沙丘(左图)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右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在河谷西侧海拔2 949米处,建有号称“飞行难度全国第一”的林芝米林机场。据此完成5—6题。

5.丹娘沙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 A.风力搬运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人类活动 6.每年3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 A.滑坡、泥石流B.冻土融化C.扬沙D.地震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7~9题。 7.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8.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①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①河流较长①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9.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形成过程。 (4)理解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1)结合长江上游虎跳峡、中游荆江河段和下游三角洲地貌的图片,介绍侵蚀作用的三种类型,并结合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分析在三种侵蚀作用下河谷的形成演变过程。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描述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及形成原因,教师结合多媒体图片总结,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3)通过让学生阅读84页内容,图文结合归纳出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成和规模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高原、山区、平原的聚落分布图片,归纳出聚落在不同地形区分布的位置和呈现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及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对及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观察法,案例分析法 四、课型:授新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长江上游虎跳峡、中游荆江河段、下游三角洲地貌图片)通过图片,我们看到了同是长江,但在不同的地段却有着不同的河流地貌。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在 4.1中我们学过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内里作用和外力作用,大家想象这是由哪一种造成的?(外力作用)对,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讲解:河流地貌主要受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三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河流会形成侵蚀地貌。侵蚀后的物质随着流水的搬运作用后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因此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77页,了解什么叫做侵蚀地貌;侵蚀作用有哪些类型。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 1、侵蚀地貌 (1)侵蚀类型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x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教具设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 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 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 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 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的演变过程; 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1.形成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那什么是溯源侵蚀?什么是下蚀?什么是侧蚀?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看一下最左边的这幅图,这是溯源侵蚀的示意图,同学们看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源头方向。 介绍:对,溯源侵蚀指的就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拓展,这种侵蚀方式就是溯源侵蚀。图中虚线代表的是原本的河谷和河道,实线是现在的河谷和河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谷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变得更长了。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练习题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思路解析: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答案:侵蚀沉积 2.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珠江三角洲②成都平原③“V”形谷④“U”形谷⑤华北平原⑥长江三峡 思路解析: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地貌;“V”形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长江三峡也是长江水切断峡谷,所以也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U”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①②⑤ 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这种侵蚀作用叫做()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上蚀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溯源侵蚀的概念。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的流水侵蚀为溯源侵蚀。答案:A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平原,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渭河平原 B.松嫩平原 C.华北平原 D.太湖平原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四个选项都是经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却只有渭河平原。 答案:A 2.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作用 思路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的,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投影展示:

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 (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内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 投影表格 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测试题解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测试题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卜科凯 一、单项选择题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为“蛇曲”。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褶皱起伏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沙堆积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河曲及河床剖面图”,回答3~4题。

3.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 ) A.A B.B C.C D.D 4.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 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 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非常有利于航行。 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回答5~6题。 5.该剖面图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 6.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读某河流域简图,完成7~8题。 7.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8.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 B.冲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地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河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东南地区D.东北地区 10.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P河道为该河的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若在该河的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C.若该河段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 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利用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分析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宽而浅,横剖面呈槽形,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组成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

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外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由于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态举例聚落密度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多呈带状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小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条带状山区的山前和河流两岸较小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运和海运带状、团状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大 【合作探究】 1、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密集区吗?为什么?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一、二段,填出以下表格。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播放幻灯片】 河流侵蚀作用视频 早期河流形成时,伴随着地壳的抬升作用。例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播放幻灯片】实例1: 视频: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思考】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是什么? 科罗拉多大峡谷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播放幻灯片】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自主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 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合作探究一:.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二、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与聚落分布 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和河流有关。 2.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有利条件 (1)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3.河流地貌与聚落规模 (1)我国北方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的乡村。 (2)我国南方水乡: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4.河流地貌与聚落分布 (1)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小练习 【基本口粮】(夯实基础,从点滴走向成功)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丁—甲 C .丙—甲—乙—丁 D .丙—丁—甲—乙 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内力作用 B .冰川作用 C .流水的侵蚀作用 D .流水的搬运作用 (2015·天水高一检测)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原因是( ) A .内力作用 B .外力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板块运动 4.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a 层最老 B .b 层最老 C .c 层最老 D .一样老 (2015·汶上一中质检)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处发育了冲积扇,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冰川堆积作用 6.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和气候 B .气候和河流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两课时)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由于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大地貌单元之上,所以,教材分三段阐述了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即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8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也做了简要介绍。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部分,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D ) A.黄河三角洲B.崇明岛 C.黄土高原D.河谷 【解析】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2.下列关于河谷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在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B.在发育初期,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C.在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V”型 D.在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解析】在河谷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方向侵蚀为主。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回答3~4题。 3.图中流水侵蚀最强烈的是( B ) B.② A.① D.④ C.③ 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 【解析】第3题,②处为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第4题,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 偏向凹岸,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造成②岸受侵蚀,①岸堆积。 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速、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B ) B.乙—a—沉积 A.甲—a—侵蚀 D.乙—c—侵蚀 C.甲—c—沉积 6.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D ) B.b线 A.a线或c线 D.a线 C.c线 【解析】第5题,乙处于河流的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第6题,从下游到河流上游应 走河流流速最小的水域。 读下图,回答7~9题。 7.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 a( A ) B.搬运、侵蚀、堆积 A.侵蚀、搬运、堆积 a a C.侵蚀、堆积、搬运 a a D.堆积、搬运、侵蚀 8.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分别是a( B ) B.冲积扇、三角洲 A.瀑布、河漫滩平原 a a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平原 a a 9.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C.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D.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 为主【解析】第7题,a处为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b处为河流中游,以流水搬 运作用为主;c处为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第8题,d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山区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新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区县学校: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

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差异。 2.学生能够说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4.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