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何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何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迫在眉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命题,教育信息化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承担起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论坛期间,本刊部专门采访了辽宁沈阳的带队、辽宁沈阳电教馆黄艳老师,江苏金坛的带队、江苏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王志忠老师,广东顺德的带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教育信息中心张英华老师。他们不仅与我们分享了参加论坛的收获,而且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三个区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特色和亮点,渐渐地对上面的问题有了答案…… 论坛报告对于启发您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开拓创新工作中有何 借鉴意义? 黄艳:中央电教馆王晓芜副馆长在报告中提出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工作要着重关注学生发展,要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等方面下工夫,在倡导和鼓励各地区在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环境等方面,我们有着深切的认同感。王馆长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发展方向、创新模式等方面开阔了眼界。今年我们即将启动建? 下一代互联网体验中心,已?计了几个体验模块,并计划扩展到200

个交互式在线教室和更多的多媒体教室,在不增加更多投资的情况下,丰富原有教室的功能。希望这种尝试,能够帮助孩子更早地感知新技术,了解社会发展。 余胜泉教授提出的从关注基础?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师与学生 的信息化发展,从关注技术应用的表面转向促进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等等,这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工作重点。目前,我们最大感受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以往是上级施压逼着教师用,现在基本是堂堂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应用模式。然而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应用还是普遍简单,要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的整合,真正为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王志忠:余教授的论述确实高屋建瓴,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当 前正在兴起的数字校园建?与发展的思考与关注。数字校园建?不同于过去的学校信息化工作,而是一种发展与提升。数字校园建?不再是 单纯地引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而是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支持下,我们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方面也将要产生明显的改变,例如不断追逐、学习最新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否有效应用适合的技术,让学校的师生去生产信息、消费信息才是重要的且常态性的工作。

坚持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向

坚持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和实践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取得的成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考和研讨。也许非均衡发展战略给我们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还是认为,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运作理念和机制,不仅体现了区域空间差别存在的客观性,而且表征了对这种区域空间差别调节的主动性,也正是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促成了区域经济社会从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从不和谐逐步走向和谐。因此,应坚持把非均衡发展及其战略选择作为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经济战略;动态均衡;和谐发展 赫希曼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把非均衡看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现实的存在方式。他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只能在有条件的某些地域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将会形成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最终促成和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邓小平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我们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最终促成和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只是由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而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现状和国情的特殊性使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条件畸形化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提倡区域间根据自身条件非均衡发展。 一、对非均衡发展的认识误区 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经济社会现象,诸如两极分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甚至,有些人认为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悖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一种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利用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实际上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之所以出现人们对非均衡发展的否定性认识,主要是由于对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对发展战略认识的片面性、局部性、短期性 无论是国外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还是我国所特有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其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邓小平应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把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点面结合、“台阶式”发展等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这些战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 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 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 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 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 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 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 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 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 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 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 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 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 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可能更高。

班级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班级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田宝华 “择班”,是当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学校时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中一些“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做法所致。它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班级均衡问题。 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获得成功的发展。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机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因此,只有班级的均衡发展,才能最终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均衡生源,平行分班,实现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平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只有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满足了心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等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之后,才会融入集体,热爱集体,从而产生维护集体荣誉的冲动与行为。任何以“对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之名,行分“重点班”之实,人为地把学生和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从而失去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因此,均衡生源,平行分班,是实现班级均衡的前提和基础。均衡分班,不仅仅以学生的学业程度为依据,而且应包括家庭背景、品行基础以及男女比例等等,都是必须参考的重要因素。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应该把自己当做任课班集体的一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生自己更是应该积极、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_钟有林

2009/1 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钟有林 李霁友 摘 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非均衡状态;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40-02 作 者:钟有林,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李霁友,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51 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起伏现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过某一个时段创新成功的企业或地区的“创新———模仿———均衡———再创新———再模仿———均衡”的运行方式来实现。[1] 因此,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螺旋式、非均衡状态的增长方式。熊彼特将实现经济增长的诱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正面认识到了由创新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感悟“创新”成功的企业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索斯的“增长极”。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x )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增长极”理论。[2] 该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增长极,经济的增长并非在均衡状态下发展,而是在“中心”或“极”的作用下首先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实现增长,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佩鲁将增长极分为两类:一类是厂商或企业,另一类是产业。此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 .R .B o u d v i l l e )《区域经济规划问题》(1957)和《国土整治和发展极》(1972)中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3] 将增 长极概念从经济空间转向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存在“市场机 制下的增长极”和“计划机制下的增长”二种,实现了从经济理论向经济政策的转变,取得区域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的理论突破。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位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 (三)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在《经 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等文章中提出“回波”和“扩散”概念,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 [5][6] 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 实现的过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和效应。一是“回波效应”,即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的“回流”和“聚集”,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二是“扩散效应”,即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必须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从而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扩散效应,市场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距,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永远存在。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进一步提出强化国家干预的作用,这一观点成为后来许多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的理论依据。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过分强调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这一点是不足取的。 (四)赫希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缪尔达尔的理论为后来者赫希曼(A .H i r s c h m a n )所继承,后者提出了区域非 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7] 赫强调指出,经济增 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和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经济增长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与佩鲁不同而与缪尔达尔相似的是,赫希曼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企业管理战略)区域不均衡发展资料

张颢瀚,又名张曾芳,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韩国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工作之余毕十年精力主持编纂完成《古诗词赋观止》一书。 记者:中央确定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区域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区域差距是否具有必然性呢? 张颢翰(以下简称张):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产业基础等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必然形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记者:既然区域间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我国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否会长期存在?今后发展的差距是否会不断扩大? 张:首先,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近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工业化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两个区域,不平衡发展一般会有扩大趋势。但是这里的扩大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不是绝对差距扩大。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

展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处在加速发展与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两者的差距可能逐步缩小,西方发达国家多经过了这一阶段,我国尚未进入这一阶段。其次应看到不同体制、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的不同影响。在单一市场机制下,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加剧不平衡。在单纯的计划体制下,通过行政的强制手段,一味追求平均,一平二调,可以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其结果是抑制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效益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使不同地区能够在不平衡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记者:在不平衡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具体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能否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张:区域的发展从地域结构上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发展问题,作为西部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应当注重加强城市的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一个大的区域中的增长极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推动作用。其次应当从不同层次区域中心功能的角度加强县城与乡镇的建设,加速中西部县、镇的发展,使大、中城市依托小城镇对四周形成梯度辐射传导。就中西部的差距来看,主要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发展。 记者:有人提出乡镇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现在进行的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将成为历史,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梯度推移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发展中一种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对明确区域开发战略、认清其发展方向、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区域矛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区域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包括德国、法国、荷兰等,成效显著。日本、韩国等一些后发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通过区域规划工作,有效解决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许多国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区域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同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际关系应运而生的。我国发展市场经济,须要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对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区域关系有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地处理“外部不经济”事件,协调 经济发展、国土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其次能够协调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三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终究要落实到区域,形成若干区域化 的市场。区域规划能够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问题,通过生产力布局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利益,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区域规划是高层次、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看,区域规划工作仍需要大力加强。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什么是区域规划?目前还很难下确切的定义。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区域规划这一具有很强实践性 的概念,其外延与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规划实践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区域规划的传统定义 区域规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作的总体部署。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在我国,可以是跨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如上海经济区区域,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城市;也可以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区域,如少‘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施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轮廓性的部署。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 从上述不难发现,区域规划就是地区性的国土规划。比较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两者在性质和内容上基本相似,都是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关于区域规划的定义 区域规划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的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来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以下图为〝我国能源调运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②优化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 ③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完全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④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减少我国的酸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新网2019年1月7日电,伴随着一股强大的寒潮,华北、华东等多省〝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电煤告急〞、〝拉闸限电〞成为近日出现颇为频繁的词汇。解决〝煤荒〞、〝电荒〞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合理、综合效益最高的是() A、充分发挥〝西气东输〞管线大量运输天然气的作用,缓解沿线的用煤紧张 B、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C、增加山西等煤产区煤的外运铁路建设 D、研发新能源 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那么,使在华供应商由2019年的130多家发展到2019年的700多家。完成4~6题。 4.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

A、海运方便 B、市场潜力大 C、研发力量强 D、生产成本低 5.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市场 C、接近研发中心 D、接近国际航空港 6.天津以下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 A、化工厂 B、食品厂 C、电子元件厂 D、家具厂 7.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以下图示意南水北调中线及附近区域年降水量(毫米),读图完成8~10题。 8. 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提条件是( ) A.水质好 B.科技支撑 C.汉江径流量大 D.地势南高北低 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渠流经流域最短的是( )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海河流域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调水过程中所遇到主要自然障碍是( ) A.水源地冬季水源不足 B.夏季暴雨洪涝,破坏水渠 C.输水线路北段冬季寒冷结冰 D.冬季北方沙尘严重,水质差 以下图为东亚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产业转移路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产业部门属于( )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备考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关注: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门理论,它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让对国家的发展类 型进行区分;其次,发展经济学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发展中国家会长期落后。同时, 发展经济学还关注如何才能使得这些国际能够实现真正的发展,从而顺利的转变为现 代意义上的先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手段的探索是发展经济学的整个学科的核 心。 第二章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 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 加了。而在更一般的认识中,工业化往往被简单的看成工业部门超过农业部门在国民 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过程。 人类发展指数: 是一种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由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三个指标组成。 经济增长:指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不断增强的国家经济实力,是以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为内涵的。是一种数量指标。 经济发展:应当具有经济增长的量的内涵,还应具有更广泛的结构性变迁的内涵。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配状况的改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即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其二是“限制”的概念:即考虑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环境承受力对发展造成的制约。第三章: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指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均收入较低,导致国内的储蓄少,而国内的储蓄少就决定了国 内的资本投资少,资本投资少又会导致收入少的一个恶性循环。 后发优势:指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技术,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巨额资本,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后发劣势:强调落后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 结构主义:从经济结构方面去解读缺乏发展的原因,并从结构改变方面提出发展对策的经济发展理论流派。它强调了要注重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主张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必 须通过对所有部门实现大规模投资来获得发展。同时,强调了政府计划经济调控的重 要性。 第四章 资本宽化:如果社会总劳动力和社会资本总量按统一比例增长,因而人均资本总量不变,我们就称之为“资本宽化”。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如何实现高标尺均衡

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如何 实现高标尺均衡 南通市天生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港闸区兼职教科员刘拥军 【摘要】均衡发展不是要把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以好学校为标尺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由于港闸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校,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高标尺发展的重要条件。借鸡下蛋,树立均衡发展标尺;借鸡下蛋,树立均衡发展标尺;自我造血,赶超均衡发展标尺;内化反刍,推高均衡发展标尺。 【关键词】区域教育均衡标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正式颁布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战略,并提出了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说白了就是要使区域内的学校硬软件设施达到均衡。从硬件的角度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尤其对于沿海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但事实上,沿海较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却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有历史的遗留,如原先的各类政府重点扶持的名校,也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家都

知道,均衡发展不是要把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以好学校为标尺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 以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为例,该区辖区内共有七中学,其中区属中学六所,一所市直完中。由于港闸区原是南通市的郊区,区内中学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与主城区的中学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前些年本区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进入主城区就读。孩子外出就读不仅使施教区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使之同时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因为求学地距离远(有的甚至外出借读到县区),未成年孩子的交通问题、食宿问题、课业监督问题等都令家长们烦恼不已,其不满情绪日益强烈,他们质问:为什么港闸区中学的孩子没有优质的义务教育可享受?这种情绪影响到整个社会,不少人对港闸区教育表示出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认为港闸区的中学没有能力教育并留住好学生。 可见港闸区中学要走的应该是大力提升自身实力,以主城区中学为标尺的均衡之路。港闸区在全市九个市(区、县)中是最小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最为薄弱的,港闸区中学六所中学的总学生数仅相当于主城区的一所学校,甚至还不如。各校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有原先的市直单位降格的、也有过去乡村中学升格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都是港闸区中学必须解决的难题。 由此可见,港闸区中学要走均衡发展之路就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不能违背国家政策,二不能脱离教育实际。好在港闸区中学也有自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规划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规划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 苏春玲 [摘要] 目前,各级政府正在积极制定区域物流规划方案,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新项目的建设,忽视已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基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发展的相似性,本文将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用来指导区域物流规划工作;遵循“增长极”规划原理、“梯度推进”规划原理和“区域分工”规划原理,本文示范性制定出了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物流规划非均衡发展理论 [作者简介]苏春玲,女,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系讲师。广西柳州,545007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由德裔学者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的[1],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不平衡的,理论上的平衡是不现实的。一个区域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采取一系列脱离均衡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由于过去的不均衡发展所引起的,而行动本身又造成新的许多不均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调整行动。同时,他还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储蓄和投机的机会是大量存在的,只是大多以隐蔽和分散的方式存在,真正缺乏的是投资能力,如若能将投资能力进行扩大,则现有的和潜在的储蓄可以被充分地调动并转化为投资。现代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部门的成长过程。增长的势头始于主导部门,该部门同其他部门有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增长可以通过连锁效应传递到其他部门,促使人们作出投资决策并付诸实施。这样,最为稀缺的投资能力要素便可以得到开发和增进,加快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基于此,赫希曼主张在资源与资本有限的实际情况下应通过发展有“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来实现经济增长。 二、区域物流 (一)区域物流的定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十分重视趋于物资流通的研究。1994年美国《物流手册》(The Logistics Handbook)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区域物流是指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 [2]。2004年,埃及专门成立了区域物流委员会(Regional Logistics Council),从事孟菲斯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物资持续流动的研究[3]。 我国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物流展开研究。崭伟教授认为,区域物流“是指一个地区范围或一个区域范围的货物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相关的信息传递活动,趋于物流的主体是趋于货物运输” [4]。王莉教授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区域物流具有明确的区域性、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适应性和动态性” [5]。董千里教授指出“区域物流是在一定区域规划和构筑促进社会经济最佳战略实现的物流系统,及其与物流运营与监控等相关的活动体系” [6]。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物流的定义尚未统一。本文认为:区域物流是指一个地区范围或一个区域范围的货物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相关的信息传递主体是趋于货物运输的一切物流活动。区域物流涉及物资在区域内的实体流动、区域间的货物集散过程,重点解决一个区域内的物流系统优化问题,保障整个区域物流活动满足生产活动、消费生活的需要,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物流规划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