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浅析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

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1 / 6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3 / 6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最新资料推荐------------------------------------------------------ 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

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

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

5 / 6

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何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何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迫在眉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命题,教育信息化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承担起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使命?论坛期间,本刊部专门采访了辽宁沈阳的带队、辽宁沈阳电教馆黄艳老师,江苏金坛的带队、江苏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王志忠老师,广东顺德的带队、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教育信息中心张英华老师。他们不仅与我们分享了参加论坛的收获,而且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三个区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特色和亮点,渐渐地对上面的问题有了答案…… 论坛报告对于启发您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开拓创新工作中有何 借鉴意义? 黄艳:中央电教馆王晓芜副馆长在报告中提出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工作要着重关注学生发展,要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等方面下工夫,在倡导和鼓励各地区在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环境等方面,我们有着深切的认同感。王馆长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建?发展方向、创新模式等方面开阔了眼界。今年我们即将启动建? 下一代互联网体验中心,已?计了几个体验模块,并计划扩展到200

个交互式在线教室和更多的多媒体教室,在不增加更多投资的情况下,丰富原有教室的功能。希望这种尝试,能够帮助孩子更早地感知新技术,了解社会发展。 余胜泉教授提出的从关注基础?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师与学生 的信息化发展,从关注技术应用的表面转向促进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等等,这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工作重点。目前,我们最大感受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以往是上级施压逼着教师用,现在基本是堂堂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应用模式。然而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应用还是普遍简单,要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的整合,真正为教育内涵发展服务,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王志忠:余教授的论述确实高屋建瓴,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当 前正在兴起的数字校园建?与发展的思考与关注。数字校园建?不同于过去的学校信息化工作,而是一种发展与提升。数字校园建?不再是 单纯地引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而是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支持下,我们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方面也将要产生明显的改变,例如不断追逐、学习最新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能否有效应用适合的技术,让学校的师生去生产信息、消费信息才是重要的且常态性的工作。

坚持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向

坚持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取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和实践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取得的成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思考和研讨。也许非均衡发展战略给我们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还是认为,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运作理念和机制,不仅体现了区域空间差别存在的客观性,而且表征了对这种区域空间差别调节的主动性,也正是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促成了区域经济社会从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从不和谐逐步走向和谐。因此,应坚持把非均衡发展及其战略选择作为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经济战略;动态均衡;和谐发展 赫希曼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把非均衡看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现实的存在方式。他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只能在有条件的某些地域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将会形成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最终促成和实现均衡发展目标。邓小平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我们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最终促成和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只是由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而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现状和国情的特殊性使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条件畸形化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提倡区域间根据自身条件非均衡发展。 一、对非均衡发展的认识误区 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经济社会现象,诸如两极分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甚至,有些人认为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悖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一种发展手段,社会主义利用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实际上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之所以出现人们对非均衡发展的否定性认识,主要是由于对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对发展战略认识的片面性、局部性、短期性 无论是国外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还是我国所特有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其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邓小平应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把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点面结合、“台阶式”发展等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这些战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计算方式 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适龄儿童人口总数×100% 说明:1、适龄儿童人口总数(校外学龄人口数) 、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在校学龄人口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21)填报数据和要求为准。小学适龄儿童年龄全省除市各区县为 6-11 岁,其余各市州目前暂为 7-12 岁,逐步过渡到6-11 岁。 2、在申报适龄儿童入学率时,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可以将“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学龄人口在校生数据减去同一级全日制小学在校生的辖区外户籍学龄人口在校生加上辖区户籍在外地同一级全日制小学上学的在校生人数加以说明。在辖区外同一级小学就学的学龄人口在校生需要取证,否则不能视为学龄人口在校生计入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 3、适龄儿童中小学已毕业在校外或在中学上学的在校生和原已入学而现在辍学在小学校外的适龄儿童不能计入适龄儿童中在小学就读人数。 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适龄少年人口总数×100% 说明:1、适龄少年人口总数(校外学龄人口数) 、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在校学龄人口数)以国家统一编制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基础综 3131)填报数据和要求为准。初中适龄少年全省除市各区县为 12-14 岁,其余各市州目前暂为 13-15 岁,逐步过渡到12-14 岁。 2、在申报适龄少年入学率时,适龄少年中在初中就读人数可以将“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填报的学龄人口在校生数据减去同一级全日制初中阶段学校在校生的辖区外户籍学龄人口在校生加上辖区户籍在外地同一级全日制初中阶段学校上学的在校生人数加以说明。在辖区外同一级初中阶段学校就学的学龄人口在校生需要取证,否则不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张正河

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2006年 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针 对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张正河教授。 区域不同外界评价迥异 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 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上海点击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广州点击查看广州及更 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香港点击查看香港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他们的 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 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 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 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 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美国经历了70年的 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 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矗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 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 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 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 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 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21∶1,如果把城 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 差距可能更高。

班级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班级均衡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田宝华 “择班”,是当前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学校时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中一些“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做法所致。它所反映的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校内班级均衡问题。 所谓班级均衡,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获得成功的发展。如果把区域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学校就是构成机体的组织,班级则是细胞。细胞是生命体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完成生命功能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组成生命的基础。只有细胞的健康发育,才会有组织和生命体的鲜活与健康。因此,只有班级的均衡发展,才能最终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均衡分班,实现生源均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三是构建道德课堂,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业共同进步。 均衡生源,平行分班,实现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心理安全和心理平衡,满足师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只有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满足了心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等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之后,才会融入集体,热爱集体,从而产生维护集体荣誉的冲动与行为。任何以“对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之名,行分“重点班”之实,人为地把学生和教师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从而失去积极向上的心理基础。因此,均衡生源,平行分班,是实现班级均衡的前提和基础。均衡分班,不仅仅以学生的学业程度为依据,而且应包括家庭背景、品行基础以及男女比例等等,都是必须参考的重要因素。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生态。所谓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在共同的班级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精神富有和精神成长。她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主任应该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精神”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各学科任课教师也应该把自己当做任课班集体的一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生自己更是应该积极、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_钟有林

2009/1 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钟有林 李霁友 摘 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非均衡状态;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40-02 作 者:钟有林,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李霁友,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51 一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将创新理论引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波段一个波段的起伏现状,整体经济的增长通过某一个时段创新成功的企业或地区的“创新———模仿———均衡———再创新———再模仿———均衡”的运行方式来实现。[1] 因此,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螺旋式、非均衡状态的增长方式。熊彼特将实现经济增长的诱因归结为技术的进步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贡献在于从正面认识到了由创新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感悟“创新”成功的企业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索斯的“增长极”。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F r a n c o i s .P e r r o u x )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增长极”理论。[2] 该理论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增长极,经济的增长并非在均衡状态下发展,而是在“中心”或“极”的作用下首先在某一点上取得突破,实现增长,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佩鲁将增长极分为两类:一类是厂商或企业,另一类是产业。此后,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J .R .B o u d v i l l e )《区域经济规划问题》(1957)和《国土整治和发展极》(1972)中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3] 将增 长极概念从经济空间转向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存在“市场机 制下的增长极”和“计划机制下的增长”二种,实现了从经济理论向经济政策的转变,取得区域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的理论突破。增长极理论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区域经济形成一个“位势差”,增长点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建立在发达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之上的,所以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联系,产业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后发区域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联系效应,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引进的增长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孤岛”,更不可能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 (三)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缪尔达尔在《经 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等文章中提出“回波”和“扩散”概念,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框架。 [5][6] 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 实现的过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和效应。一是“回波效应”,即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促使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的“回流”和“聚集”,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二是“扩散效应”,即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必须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从而产生有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总是先于扩散效应,市场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距,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永远存在。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进一步提出强化国家干预的作用,这一观点成为后来许多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时的理论依据。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过分强调发展对于“不平衡”的依赖,这一点是不足取的。 (四)赫希曼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缪尔达尔的理论为后来者赫希曼(A .H i r s c h m a n )所继承,后者提出了区域非 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7] 赫强调指出,经济增 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和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经济增长产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但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极化效应占支配地位,并进而提出了“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与佩鲁不同而与缪尔达尔相似的是,赫希曼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赫希曼认为,尽管经济增长的聚集将首先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但长期的地理渗透效应将足以减少这种差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

(企业管理战略)区域不均衡发展资料

张颢瀚,又名张曾芳,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论》、《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韩国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工作之余毕十年精力主持编纂完成《古诗词赋观止》一书。 记者:中央确定了下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区域差距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区域差距是否具有必然性呢? 张颢翰(以下简称张):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决定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交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产业基础等差异,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和条件,由此必然形成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记者:既然区域间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我国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否会长期存在?今后发展的差距是否会不断扩大? 张:首先,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近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过工业化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两个区域,不平衡发展一般会有扩大趋势。但是这里的扩大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不是绝对差距扩大。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

展基本属于这种情况。处在加速发展与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区之间,两者的差距可能逐步缩小,西方发达国家多经过了这一阶段,我国尚未进入这一阶段。其次应看到不同体制、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区域差距的不同影响。在单一市场机制下,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加剧不平衡。在单纯的计划体制下,通过行政的强制手段,一味追求平均,一平二调,可以解决不平衡问题,但其结果是抑制了双方的共同发展。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效益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使不同地区能够在不平衡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记者:在不平衡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具体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能否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张:区域的发展从地域结构上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发展问题,作为西部地区在发展战略上应当注重加强城市的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在一个大的区域中的增长极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推动作用。其次应当从不同层次区域中心功能的角度加强县城与乡镇的建设,加速中西部县、镇的发展,使大、中城市依托小城镇对四周形成梯度辐射传导。就中西部的差距来看,主要在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农村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发展。 记者:有人提出乡镇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现在进行的企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将成为历史,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与原则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得重要手段。作为公共品得义务教育,其均衡发展得内涵有着内在得独特性,就是一个包括了区域均衡、学校均衡、个体发展均衡以及投入均衡、产出均衡等复杂得、多层次得概念。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平等原则、弱势补偿原则、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社会参与原则与效率原则。 什么就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得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得,就是义务教育发展得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得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与普及性,就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得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得关键。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得同时,党与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 006年修订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得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得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得目标与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得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

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就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得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得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得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就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得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与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得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与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得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三就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与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与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四就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梯度推移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网络开发是强化网络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地区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区域发展中一种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2020年实现的小康是全面覆盖的小康的重点,因此考生在进行2020考研政治复习时也要重点复习相关知识点。文都考研政治名师通过梳理和总结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内涵和具体措施,为2020考研政治复习中的考研学子提供帮助。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单纯指的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涵盖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首先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地域协调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首先,要破除资源分配、市场竞争、政策扶植方面的不平衡;其次,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潜力,针对各地的发展瓶颈对症下药。 2.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收农业税、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就是文都考研政治名师对《毛中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希望2020考研学子能够考上理想院校。

华为均衡发展模式

华为:均衡发展模式的成功 最近一段时间,华为再次引起中国业界的关注,诸多企业把华为作为学习的标杆,有的甚至提出要成为某某领域的华为。引发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机中,华为不仅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其国际化步伐一直迈得坚实有力,2008年国际收入已占其销售收入的75%;而且当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了丰田和飞利浦,名列世界企业第一;在《商业周刊》杂志评选出的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中,华为是中国唯一上榜企业。 笔者认为,华为作为一个中国的、非上市的、民营的、高科技的企业,只是一种“现象”,对于中国企业,其模仿与借鉴价值并不太大,但是隐含于华为现象成功背后的经营管理的哲学与理念,则值得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思考。 华为公司任正非总裁的经营管理可归结为均衡的思想。自2001年起,在任正非总结的华为“十大管理要点”中,不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坚持均衡发展”一直放在第一条。可以讲,任正非的经营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均衡,均衡是其最高的经营管理哲学。任正非自称是一个有“灰度”的人,他认为,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均衡就是生产力的最有效形态”,“继续坚持均衡的发展思想,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和改良。均衡就是生产力的最有效形态。通过持之以恒的改进,不断地增强组织活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不断地提高人均效率”,这是华为长期坚守的核心价值观。 华为20年的成长与发展之路,是建立在动态地实现功与利、经营与管理的均衡基础之上的,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改良与改善,华为不断强化与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进而使企业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华为的成功,也再次以中国式的案例说明,均衡的管理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伴随着华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华为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和发展战略。其战略定位于:1.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2.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赢利能力;3.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4.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从上述战略不难看出,华为的战略既关注经营(第一条),又关注管理(第二条);既关注企业外部(第一条与第四条),同时也关注企业内部(第二条与第三条)。可以说基于其经营管理哲学的华为战略,是一个充满了均衡的战略。 在经营模式方面,华为的宏观商业模式是客户化导向,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把为客户提供完善和及时的服务作为公司存在的唯一价值和理由;在管理模式方面,华为的微观商业模式就是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完成企业诸元素从端到端、高质、快捷、有效的管理;在内部核心价值观方面,相应地构建以高绩效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正如任正非所言:“在这

区域联系与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以下图为〝我国能源调运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②优化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 ③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完全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④天然气作燃料,有利于减少我国的酸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新网2019年1月7日电,伴随着一股强大的寒潮,华北、华东等多省〝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电煤告急〞、〝拉闸限电〞成为近日出现颇为频繁的词汇。解决〝煤荒〞、〝电荒〞这一问题的措施最合理、综合效益最高的是() A、充分发挥〝西气东输〞管线大量运输天然气的作用,缓解沿线的用煤紧张 B、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C、增加山西等煤产区煤的外运铁路建设 D、研发新能源 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那么,使在华供应商由2019年的130多家发展到2019年的700多家。完成4~6题。 4.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

A、海运方便 B、市场潜力大 C、研发力量强 D、生产成本低 5.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市场 C、接近研发中心 D、接近国际航空港 6.天津以下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 A、化工厂 B、食品厂 C、电子元件厂 D、家具厂 7.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以下图示意南水北调中线及附近区域年降水量(毫米),读图完成8~10题。 8. 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提条件是( ) A.水质好 B.科技支撑 C.汉江径流量大 D.地势南高北低 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渠流经流域最短的是( )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海河流域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调水过程中所遇到主要自然障碍是( ) A.水源地冬季水源不足 B.夏季暴雨洪涝,破坏水渠 C.输水线路北段冬季寒冷结冰 D.冬季北方沙尘严重,水质差 以下图为东亚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产业转移路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产业部门属于( )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与政策理路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与政策理路 张天雪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作为国家教育改革战略重点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话语和文字变成行动,这种行动是对前期政策实践反思基础上的深化。在梳理了国内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及路径选择后,指出要在政策方向、力度和效果上构造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要整合来自政府、专家、社区、市场和公众的诸多力量,形成公民社会的行动逻辑,构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政策制订与评价的依据。 关键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模式实践路径、政策理路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课题编号:FFB070456)成果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将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为教育的基本政策,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战略性任务。区域教育均衡可进行双半径归因,一条是教育半径,另一条则是非教育半径。后者要比前者更长,并制约着前者。从非教育半径看,我国教育失衡是社会二元结构下的必然生成物,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的教育显现,是长期“城市中心”、“精英主义”及“效率优先”等制度话语外部性的突显;从教育半径看,则是教育政策及制度安排下的衍生物,尤其是其中的“重点校”办学政策、“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政策和“教育督导与学业水平评价城乡双重标准”质量政策代价的体现。 任何政策都是有代价的,新的政策举措是在对失误或者过时的教育政策矫正过程中形成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倡导城市教师赴农村任教的政策拉开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帷幕,因应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社会发展战略。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提出了城乡教师“对口支援”的交流方式,试图在师资配置层面率先破除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弊端。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则全方位地启动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步子。《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将“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列为第一大战略重点。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官方文件名中出现了“均衡发展”的语汇,从师资、信息化、设备、待遇、编制、职称等多项政策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随后《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颁布,使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了依法操作阶段。当下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则给定了政策实现的时间表和总体步骤。 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备考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发展经济学关注: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门理论,它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让对国家的发展类 型进行区分;其次,发展经济学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发展中国家会长期落后。同时, 发展经济学还关注如何才能使得这些国际能够实现真正的发展,从而顺利的转变为现 代意义上的先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手段的探索是发展经济学的整个学科的核 心。 第二章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 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 加了。而在更一般的认识中,工业化往往被简单的看成工业部门超过农业部门在国民 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过程。 人类发展指数: 是一种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由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三个指标组成。 经济增长:指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和不断增强的国家经济实力,是以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为内涵的。是一种数量指标。 经济发展:应当具有经济增长的量的内涵,还应具有更广泛的结构性变迁的内涵。包括: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配状况的改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即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 其二是“限制”的概念:即考虑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环境承受力对发展造成的制约。第三章: 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指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均收入较低,导致国内的储蓄少,而国内的储蓄少就决定了国 内的资本投资少,资本投资少又会导致收入少的一个恶性循环。 后发优势:指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技术,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巨额资本,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 后发劣势:强调落后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 结构主义:从经济结构方面去解读缺乏发展的原因,并从结构改变方面提出发展对策的经济发展理论流派。它强调了要注重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主张工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必 须通过对所有部门实现大规模投资来获得发展。同时,强调了政府计划经济调控的重 要性。 第四章 资本宽化:如果社会总劳动力和社会资本总量按统一比例增长,因而人均资本总量不变,我们就称之为“资本宽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