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关于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黄承华

一个人的人格,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梳理人格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探讨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期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实施人格教育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人格的概念

关于人格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 素质论。即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 闻一多在《<李白之死>序》提出:“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老舍在《四世同堂》提出:“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丰富阶段。整个过程是人格养成、丰富、消亡的自然过程。

2. 道德论。即指人的道德品质。梁启超在《新民说》说:“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 陈学昭在《工作着是美丽的》写道:“﹝她﹞又没有卖淫,损害了家庭的名誉和自身的人格。”

3.权利论。即指人按照法律、道德或其他社会准则应享有的权利或资格。瞿秋白在《赤俄之归途》中提到:“把一般争人格的青年学生,打得落花流水。” 茅盾在《动摇》中写到:“公家发配,太不尊重女子人格。”

4.心理论。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人格也称个性,源于希腊语Persona,英语为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human dignity。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出版,作者奥尔伯特把人格研究状况介绍给美国,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里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我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二、人格的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格有如下本质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

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三、人格与知识

人格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它主要靠记忆来实现,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智力活动,所以人们把长于记忆、懒于思考的人讥为两脚书橱;但是人格的养成却相当复杂,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真正的智慧。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诚实作风、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人格的养育,所谓知识就很可能成为争名夺利的武器,危害社会的工具。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便认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所谓爱国精神就“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他又反复强调:“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研究学理的结果,必要影响于人生。”因此他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应“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张元济在《中华民族的人格》中写道:“社会上迷漫着一种骄奢、淫逸、贪污、诈伪、颓惰、寡廉鲜耻的风气”,与大家“只注重新知识,将人格扶植、德性的涵养都放在脑后”有关;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把人格的扶植放在脑后,那就很容易诱导人们置良心于不顾,去竭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便以为“只要抢得富贵,免得贫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长此下去,只能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

近代化理论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费正清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很重集体(指家族而非国家),强调服从权威,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中国文化的动机模式是依赖型而非自主型,这种传统培养出的人只适合农业社会,不适合工业社会的要求。汉根(Hagen)在他的著作《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hange》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用一个社会可否培养出创造性人格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不是能够发展,他认为,在一个保守的社会中培养创造型的人格是相当困难的,而没有这样的人,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人格的分析思路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2.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3.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五、人格理论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现仅介绍其中的四种人格理论:特质论、多元类型论、心理动力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1.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和卡特尔(R.B.Carttell,1905~)。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16PF)。

2.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以下仅对对立类型理论作一简要介绍,至于多元类型理论,在后面的章节将分别以气质和性格类型学说加以讨论。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 型人格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 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易患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发现,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属于安定型人格。

3.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则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一部分属于有意识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冲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可见,自我要为三个对象服务,而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会相互冲突,则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4.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遇到困难。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谐(selfcongruence)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的心理现象。反之,自我不和谐包括:直接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改变自我不和谐的方法在于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对他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个体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具备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客观正确的自我估价、无条件关注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五个心理素质特征。

六、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得出: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同时,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多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的期望引起的效应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常对人格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

七、人格的检测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健康及其幸福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人格检测的方法,典型的有:

1.自陈量表法。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性格教育测验和情景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八、学校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怎样的学生人格才是健全的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侯玉波博士提出必须符合以下几项内容:1.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2.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3.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4.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5.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6.有个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标准;7.社会兴趣广泛;8.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9.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10.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11.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等。

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呢?侯博士进一步指出,要从:1.认识自我: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2.压力焦虑促进成长:因为追求成长,所以才会遇到痛苦;

3.学会归因: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4.适当的宣泄:把痛苦抛到九霄云外;

5.积极储备和完善自己: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6.关心他人和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

中小学生的学习一般以学校和家庭的学习为主,加强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作为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人格理论,全面把握人格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以学校文化管理为先导,“培养合格的公民”为依归、阳光心智教育为重点、课程和活动建设为内容、优化家校教育资源为手段,是我们学校教育必须坚守和认真践行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

参考书目

1.https://www.sodocs.net/doc/7918316973.html,/view/19715.htm

2.教育的人格塑造作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侯玉波博士于2010年4月6日对宝安区校长高级研修班的讲课笔记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于北大教育学院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造就完美的人格极为重要。现在的新音乐课程对音乐教育的要求越来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造就完美的人格极为重要。现在的新音乐课程对音乐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数额较大,是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若干倍,这里本应该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点,但由于受观念、师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改革几乎仍处于未启动状态,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要呼吁社会、学校关心和支持音乐教育,尤其要重视相对落后的农村的音乐教育,更新观念、加大投资、加强对音乐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使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我们也期待农村音乐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能够呈现崭新的局面。音乐教育现状贫困农村音乐课程改革 Abstrat: Musi eduation is an important ponent of the qualit-oriented eduation, is an important ponent of the aestheti eduation too, it is extremel important to bring up perfet personalit to the hildren. The present requisition for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李萍 社会是人的社会,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离开了人以及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无法实现任何社会活动目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对象中的各个不同因素和环节,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管理过程中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首先也应该是对人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不然就无从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一个学校如果不能明确地、坚定地抓住人这个核心,时时刻刻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个根本。忘掉或忽视人的积极性这一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以外的因素和环节上,那就是舍本逐末,难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以人为核心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都得到最优配置,进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一、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师是“人类之职业”中最为重要的职业。”“教育者,专门之业,学问者,终身之事”,“教师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教师要以关心学生的福祉为己任,为学生的发展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学生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也是人;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一方面要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师置于突出的位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另一方面要有对于教师的正确认识,在物质生活已经大为改善的条件下,教师投身教育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他们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愿意在教育事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本、德法兼治,把制度管理化与情感内化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

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一、我方观点: 1、从多”切入辩题: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本论题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重在一个多”字。对方辩友通篇论证哪一个更重要,从未论证过哪一个在教育应更多”显然,多”与重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多”强调在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应在知识培养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时间、规模。 而人格培养更在于精”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而并非多”说活到老学到老”受教育者更需要系统、全面、广泛地接受知识培养,进行对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 2、从知识培养”人格培养”的含义入手:我们都知道传授和培养都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都需要知识来支撑。对方辩友口口声说教育应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传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你的人格谈何塑造,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培养?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而人格则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 可见,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 3、从知识培养作用来说: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我们畅游史海, 领略伟人风范,促进了我们人格的完善;我们攀登科学之峰,折服于科学家伟大的品德,培养我们向上的人格。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4、从二者重要性来说:我方坚持教育应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并不意味着人格教育不重要,可以说二者在教育中都非常重要,是必须并行的两种教育内容,受教育者也必须接受二者同行的教育,才能健康成长。否则只能是一个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的缺憾之人,对社会无益,甚至成为社会蛀虫。但重要性等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在教育中所占比重等同 二、四辩总结升华: 1、从历史与现实层面说明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2、挖掘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 三、对方可能犯的错误: 1、一再说人格教育重要性,忽视多” 2、认为人格能推动知识的合理利用,忽视知识是人格的基础。 3、就我们提出多不代表重要”对方可能会反驳:正因为人格培养更重要,所以我们才要多培养啊!答:非也。人格本身在于个人思想品质的优秀、深入人心,而不在多。人格培养则在精、在深邃、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而并不在于多。而知识本身需要广泛、全面、即多;而知识培养在多、在广、在深、在全。花费更多专用的时间、精力、规模去培养人格是没有必要也没有效的。而注重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则更有利人们对知识掌握的广泛牢固,为人的各方面发展奠基。 我们所说到的教育,不仅包括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了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今天,知识培训和人格培训都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社会性质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为了完成构建和谐的社会的目的,教育就应多注重对人格的培训.

我院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体现

吉林体育学院 题目:我院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 班级: 院系: 学号: 姓名: 2012年3月 摘要: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通过欣赏音乐陶冶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艺术品素质和人文价值。我院音乐欣赏课程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音乐天赋与个性。 关键词: 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一、我院音乐课程的人文价值体现。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音乐是人类心灵情感最直接的表述,是人的思想、性格、气质等最直接的呈现,所以,人文性是音乐艺术最主要的特质。真正的艺术家所追

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娱乐,而是对社会的真实写照、对人类心灵的关怀和启示,正如德国古典音乐家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文精神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在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人合作,有效交流,和睦共处。艺术化的生活是一种全身心、整体情感投入的有责任的生活,在占有艺术而超脱艺术的过程中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体验。艺术的生活来自于音乐,更来自于课堂教学的音乐涵化。我院艺术修养课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音乐欣赏陶冶学生的品格、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奠基。 二、基本框架 1我院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现代化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领会。 传统化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亲自演唱,讲解、弹奏、学生齐唱等。 两者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 2我院音乐艺术欣赏课的人文价值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音乐能够唤起感情的力量,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欣赏音乐时,转瞬之间,

学校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84366

办学理念及培养目标 为切实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实施“三个转变”,我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校实行了校级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及教职工全员竞聘的人事制度改革试点。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科学、文明、团结、奋进的育人环境;将学科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艺体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爱校如家,强化了主人翁意识,树立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点。 在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让学校再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让学校尽快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一)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校训:明德、求是、勤学、自强 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 工作策略:“一个目标、两种精神、三种管理、四个提高” 明确一个目标:保县内第一、争市内一流、创全国千所名校; 提倡两种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做好三种管理:层次管理、量化管理和全方位管理; 实现四个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高、课堂效益提

高、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严谨治校、严格管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形成全校上下没有不育人的人,没有不育人的岗的良好风气。 牢固树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观念,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名优教师评聘制,根据德、勤、能、绩考核,实行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和试用教师岗位制,实行档案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的结构工资和年薪目标制。 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观念。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过程管理,狠抓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加大对重点、名牌大学学生的培养。 (二)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争创“国重”软件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我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别强调教师素质的提高: 1.政治素质;全体教职员工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增强历史使命感,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勤奋工作,努力拼搏。 2.人文素质:教师应注重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品位的提高。多一些正气、少一些邪气;多一些雅气、少一些俗气。用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立身行事去感化学生。 3.师德素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继续加强《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学生”。 4.育人水平与职业技能:学校不断提高教职工的专业素养和运

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家庭教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广泛关注。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已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父母绞尽脑汁弹尽竭虑终不能如愿,有的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明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 人格的塑造有多么的重要了。自从孩子哇哇坠地来到人世,睁眼面对的首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孔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初涉人世的孩子本身是无质的区分的,他们清亮的眸子里看到的只是一个纯净无邪的世界。随着一天天的成长,受父母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体性差异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 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因为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生怕有一点点的差错和闪失,也有的父母因为和孩子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辈总用“隔辈亲,奶奶孙子无大小”的话阻拦大人管教孩子,为了省事,也为了免惹爷爷奶奶不高兴,便对孩子放任自由和管理,凡事顺着孩子,任其作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浪就是养成了自以为是、听不进相反意见,自负而飞扬跋扈的恶习。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生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 的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了。作为一个家庭,孩子是个体的,但相对于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又都是属于群体的,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为了繁衍生息,把他们拉大成人就尽到义务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成才,最终能在滚滚的社会洪流中经得起风浪的拚打,成为中流砥柱。 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已经非常的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 育了。他们想充分调动孩子大脑的每一个细胞,从小培养孩子成为天才:二三岁便让他们学唐诗、练英语、学习画画,练习舞蹈。。。”这也成为他们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资质的本钱。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听话、懂事、有礼貌、要懂得谦让、要与人为善,要好好学习,要。。。。。总之要求都是很合理的啦!一方面他们在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却犯着类似的错误:要求孩子听话却从不去听听孩子的心里话;要求孩子懂事自己却“不讲理没商量”;要求孩子谦让与人为善,自己却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脏话满口,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没有耐心讲解和探询,甚至不懂装懂唐塞忽弄孩子,或让孩子问个大张嘴而羞恼成怒。曾见过一个很可笑的场面:某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参加生日派对,她给孩子拣这挑那,唯恐孩子吃亏,看的出来那孩子很霸气,凡事都得让着他,不然就不依不饶的,朋友的孩子比她的孩子稍大点,那朋友就总是说“让着点,你是哥哥,要爱护小弟弟。。。。”可以想象不同的两种态度,反映出来的状况肯定天壤之别。后来也是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2.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学龄中期(少年期)。学龄中期是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因而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教育最重要,但目前又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初中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3.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如下: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道德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 题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 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着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培养多于人格培养反方观点

反方观点 攻辩环节(三辩) 1请问对方辩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只需回答,到底是知识还是人格?) 2请问对方辩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3请问对方辩友,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4请问对方辩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5请问对方辩友,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6综上所述,无论是个人生存、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延续,依靠的更多的都是知识,难道如此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培训吗??? 马加爵事件 反驳:我方观点认为,第一:马加爵事件属于个别事例,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在马加爵事件中,他冲动杀人只能说明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并不关乎他是否接受了人格的教育 第三:马加爵是因为受到了其舍友的打击才做出这样恶举,换个意义说就是其舍友在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的当今世界下,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到知识培养的更深刻的意义,不能从知识培养中接受到人格培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知识培养的过程中不带有人格培养,所以这只是他们自己的原因第四:激情犯罪是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人身受到攻击、人格遭到侮辱后,处于难以抑制的兴奋冲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正常理智被削弱或丧失,表现为认识范围狭窄,自我控制能力削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马加爵是受到了刺激所以犯下罪行。 从他写的遗书来看,他很明显并不是没有接受人格教育的人,因为就算有当时悔过之疑,也正好可以说明他在接受知识教育多于人格教育的时候仍然是有人格的。 几千年来,就出了一个马加爵。 对于马家爵这等人,他们的知识积累的还不够,他们的知识积累的还很片面,没有充分了解法律知识,没有认识到法律的权威 马加爵等人悲剧的发生和他们自身是有很大关系的。所谓“有教无类”,教育并没有偏颇某一人。只能说他们接受的法律知识培训还不够多。

音乐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具有启智、怡情、益志、美德、养性等功能。音乐教育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生成长,要反映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的一般特性。教育使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了文明,通过教育使人的技能、思维和品格得到不断提升。音乐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缓解繁重而紧张的学习压力。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成长、重要性 一、学生的人格特质 从一定的现实程度来讲,健全的人格特质具有理想性和超现实性。健全的人格能够在心理上积极、正确地面对现实,能恰切地与社会及他人交流,形成成熟的沟通能力。学生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个性增强,呈现多元化,稳定性较弱,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被称为个性形成的“黄金期”。其特征大致表现为:(1)自我意识的增强。(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3)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性。(4)内心开放性与文饰内隐性的统一。(5)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二、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品格。 1.提高学生的内心感应能力。音乐课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创造或表现等方式使学生感受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内心感应能力,同时也是对单调学习生活的一种有益调节。 2.培养学生高尚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人格特质的重要方面,兴趣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否完善。一般来说,兴趣高雅的人其人格与兴趣也会成正比,对生活有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反之,内心丑陋、性格孤僻、怪异的人,兴趣相对来讲就会较低级,缺乏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团结的品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他们经常处于独自的环境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协作的意识,这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许多不足之处。 三、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 有个人小时候成绩很差,初中差点没考上,高一留级,高二退学被迫读军校,后来他却成功地把卡内基培训引进到台湾,成为中文卡内基培训的创办人。这个人就是黑幼龙。不只是黑幼龙自己,他培养的4个孩子也一样有传奇色彩。 老大黑立言从小不用父母操心,出于对卡内基的兴趣,在耶鲁大学读完MBA后最终选择继承父亲衣钵;老二黑立国当年考过零分,在商场偷拿手套被抓,经历转变之后,成为美国当地一家医院院长;老三黑立琍小学五年级开始化妆,情感早熟,大学一毕业便与交往多年的男友完婚,放弃美国名校研究所,只为尽早过自己喜欢的家庭主妇生活;老四黑立行兴趣独特,追求完美,曾为圆明星梦奋斗,最终投身设计行业。最终4个孩子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旁人眼中也算小有成就、令人艳羡,让人不禁想去探寻父母教养他们的秘诀。 如今黑幼龙年过耳顺,他十分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教养子女的心得。他说:“教育子女就像养花。父母要沉住气等待子女成长,顺其自然,不要阻碍孩子的发展。”“慢养”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而不是让孩子“成龙成凤”。其实,没有哪个父母不期望孩子超越自己,可如果“望子成龙”的目标——比如考入名校,选择热门专业——刚好不是孩子所喜爱的话,父母能不能退到后面,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并真心为他的决定而高兴?近日,笔者就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对黑幼龙进行了专访。 成绩不是衡量爱的标准 【父母可以强迫孩子学习,但是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学,否则所有的努

力都徒劳无功。】 黑幼龙不介意儿子童年很差的学习成绩,也从来不把自己对人生的期待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让孩子能有机会犯错、反省,然后找到自己的路。黑幼龙不那么看重学习成绩,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我不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当然,我希望分数高一点儿,但我不会因为分数低就觉得孩子没有希望了,觉得他坏。因为我当年成绩也不好,但现在也还不错,我很快乐,家庭幸福,同时也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这与我在学校的成绩无关。” 黑幼龙的二儿子黑立国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时,经常调皮闯祸。比如,把牛奶倒进除草机的油箱,想知道牛奶能不能代替汽油;拿着火柴,试图点燃路边车子的油箱。最严重的一次是他在商场偷拿了一双手套被抓。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因为好奇,同学也会在商场拿小东西,但都没有被发现,所以他也想试试。从小爱玩,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所以黑立国成绩一直很差,但偏偏又很好强、好胜,脾气也不太好。 黑幼龙说:“在超市偷手套被抓,这在中国家庭看来是非常令人羞耻的事。当时,妻子坚持立国没有偷,她愿意把手套的钱付了,但是工作人员不肯,争执到最后还是签了一份文件才得以离开。妻子在车上情绪爆发,流泪哭喊,但没有发泄到孩子身上。即使发生了这种事,我跟妻子也不认为他是坏孩子。他只是因为一时好奇做错事。父母要问清事实真相,更要做孩子的靠山,要让他知道,父母会支持他,即使他犯错,只要改过,父母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减少!” 黑立国人生的转折点是从加入摔跤队开始的。摔跤队里大多是黑人,学习成绩都很差。教练跟队员说,学校规定,参加摔跤队平均成绩至少要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 我们看到的实情是,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已成为一个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现象。知识的授受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空,消耗着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精力。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很容易发展成为灌输一记忆式的教学。而这是造成现行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是还未成年的学生。基础教育给予每个人最初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生活是他们一生中一个极为丰富、极为重要的时期。基础教育中比知识授受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让他们有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正确的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授受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确信,在基础教育中还有远比知识授受更值得关注的事。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是人才还是公民? 人才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践中这个问题却显得很模糊,少数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成了学校的全部工作,基础教育被办成了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首先,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其次,培养人才的倾向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人应该是先成人再成才,换言之,基础教育要先教会学生成人才切合基础教育中“基础”二字之义。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一个认同社会,又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就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预先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按规格统一生产。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分为了两种:学业成绩好的和学业成绩差

人格养成教育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李祚山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格、人格教育的含义和实质,现代人格教育的意义;并在分析中国古代理想人格和西方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对健全人格的含义做出了界定,提出了现代人格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及实施人格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人格;人格教育;健全人格 人格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曾为之苦苦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信仰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竞争的加剧、家庭的不稳定以及各种思潮无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适应社会、适应学校环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其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也愈来愈高;再加上传统的应试教育轻理想、信念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以及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人格品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意志的磨练,没有远大理想,没有坚定信念,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极颓废,一蹶不振,否定自己,否定他人,否定社会,甚至走入极端。二是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价值选择急功近利,缺乏精神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品质,远远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而言之,不利于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大而言之,将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格、人格教育的含义及实质 健全人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首先必须弄清楚人格、人格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没有人格的概念,只有人性。但二者的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指的人的本质、本性,人格即是人的资格和规格,二者都是指的人之所以为人而应具备的一系列的基本素质、品格和规格。人格定义的多样性,反应了人格内涵的丰富性。有的人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全部的行为品质,有的则认为是经验的主体;有的则认为是人的主观感觉的自我。总之,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黄希庭教授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四个基本特征。人格教育,即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根据适应环境的需要所实施的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思想和行为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坚定的人生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富于责任和热情,真正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置社会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从而实现自我的人。人格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可以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人格教育的实

辩论赛知识更重要还是人格更重要 反方人格更重要 辩词

反方: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格 1.培养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等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容易的融入社会,如果看 重积累知识,可能会因此缺乏锻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起码的人格,那么又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 2.我觉得是应该大学应该重点培养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趁大学时期,多 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一定要让自己学会与各色人相处。 3.首先,你要分析辩题,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因为对于大学生这个 群体,往往都在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我们来想一下,高等教育中我们需要学习哪些?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大学一般还开设了“思想道德”“马克思”等等的课程,这些课程就是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 4.如果从塑造人格来讲,我们可以说:在小学,初中,高中,我们进过了10 多年的知识积累,到了一个高等学府,难道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去积累知识吗? 众说周知的是“知识是无限的,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最求无限的知识,这到底符不符合现实意义呢? 5.其实呀!大学是一个人转变的性格,就好像是蚕宝宝蜕变的时刻,有的经过 大学这段宝贵的时刻历练,成为了强者,有的经过大学的磨砺却越变越颓废。 因此,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去培养一个良好的人格,这样不但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积累了很多知识,但却不用于正途,相反用于妖魔邪道,这样的大学教育是我们追溯的吗? 6.教育中,有良好的人格,可以避免很多惨剧,例如教师暴力时间;又例如美 国校园枪击事件。 7.教育的宗旨是让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论是道德的感化、智力的 引导、体育的锻炼、美的价值观的培养,都不仅仅是知识培训就能解决的了的,都需要教育者以身示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相比较来说,人格培养更重要。 8.

音乐教育格言

音乐教育格言 1、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勃拉姆斯 2、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一个人快乐。——柏拉图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 4、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然后其它的艺术却只能够给我们一些有限的快乐。——巴尔扎克 5、真正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是把它们编成曲子而已。——格林卡 6、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7、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8、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高尔基 9、有什么样的激-情是音乐所不能燃起或抑制的。——德莱顿 10、优美的声音并不仅仅来自发声器官,还有赖于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个音的观念。——卡鲁索 11、永远别醉心于卖弄技巧,醉心于所谓壮丽的效果,应当专心致志产生作曲者希望产生的印象,此外均非所需,凡是超过这一点的,都是歪曲。——舒曼 12、应当努力把简易的乐曲弹得正确,弹得完美无疵;这要比把困难的乐曲草草了事地弹一遍好得多。——舒曼 13、音乐作品是在时间中拓展的艺。——卓菲娅丽莎 14、音乐中蕴藏着如此悦耳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弥尔顿 15、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罗杰.诺斯 16、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亚里斯多德 17、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瓦格纳 18、音乐是一种需要用时间加以衡量的精神元素。——海涅 19、音乐是一种能使所有年龄的人都喜欢的东西,它适用于所有国度,而且牟悲伤和欢乐都很相宜。——理查德 20、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弗德雷里克.柏辽兹 21、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的语言。——塞仿藿 22、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表的资格。——马丁·路德 23、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雨果 24、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柴科夫斯基 25、音乐是人类的通用的语言。——约吠 26、音乐是耳朵的眼睛。——英国 27

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XXX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和《英才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等文件要求,通过扎实细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能行——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英才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四十条》(以下简称《守则》、《规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核心,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

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领导机构 成立以学部牵头,政教处、教务处、学生会、团委负责日常管理,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会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机构。让全体师生共同参加,全程参与。政教处负责养成教育实施的日常事务的处理与考评。 四、活动内容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事抓、抓小事。结合《守则》、《规范》,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养成教育活动。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都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 (1)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并正确评价。 (2)善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敢于提问和发表个人不同的看法。 (3)与人合作的习惯。在学习中,应善于与人交流,探讨问题时,应接受不同的意见与观点的存在。特别是结合“学习互助组”的活动,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开展珍爱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秋炉乡校陈武斗(2008-11-15) 每年我们都会从各资料上看到发生在国各地几则学生因各种各样原因自杀的消息,深深感到我们教师肩上的责任。其实我们作为教师,因为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自身知识结构固然重要,但健全人格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该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积极促进平衡、协调而统一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着手。 一是优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一个人从上幼儿园始起直至大学毕业一般都要接近二十年,也就是说在校园里接受各方面教育最重要的黄金时间,优化校园环境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家对教育支持强度的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硬件建设的经费相对宽裕。如何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增加珍爱生命的内容?这往往还是学校考虑不多却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唯有钢筋水泥的冷冰冰的校园环境,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到温馨呢?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小学、中学和大学,既有建筑豪华的校园,也有建筑简陋的校园,但让我们产生心灵深处震撼的并不多。对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有的学校校园美丽无比,但只一味抓教学质量,甚至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才出现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

有严重的人缺陷,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和轻易对待自身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之相反有的学校虽然建筑简陋,可它们朴实的教育教学风格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简洁的校训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我想凡是站在这样简单的校训面前,每一天走进校园的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想一想今天应该怎么度过才不辜负这个亲爱的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的花园式学校,加上融合着时代精神的办学理念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必然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必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恩”意识,必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二是构建亲情化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亲情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塑造学生人格中具有巨大的同化力、约束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让学校拥有家的温馨与亲情,这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追求。记得我到过的一所学校,有一个“三元同心”的说法。“三元”包括三个三,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一个“三”指三合一的组织结构,即学校、班级、小组;第二个“三”指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第三个“三”指学生成长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同心”管理指以学生为圆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全方位改革学生素质评价,宗旨是三维同构:规范行为、调动情感、激发欲望;方法是两个结合:自然化与情境化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形式有:喜报、成长档案、素质评价手册;操作程序分两个条块:班级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