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粪肠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

粪肠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

粪肠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资料

某男,55岁,揭阳市揭东县人,农民。因”畏寒、发热3d,头痛8h”于2013年8月9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T38.9℃,P80次/min,R20次/min,Bp138/8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疲乏。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鼻腔通畅,鼻旁窦无压痛,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怒张,气管居中,双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和触觉语颤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未扪及心前区震颤,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检,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浮肿。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构音清,理解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对答切题,检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动眼充分,水平眼震(±),鼻唇沟对称,外耳道通畅,双耳听力轻度下降,双耳Rinne试验:气导〉骨导,两者时间均缩短,右耳较左耳严重;Weber试验:左侧较响。颈项强直,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Babinski征(-),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finger-tonosetest、heel-knee-shintest及轮替试验均(-)。我院急诊(2013年8月9日)查头颅CT提示扫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血常规:WBC13.70×109/L,NUTE%81.05%。2013年8月10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5.04×109/L,NEUT%86.40%,RBC3.88×1012/L,HGB120.00g/L,PLT48.00×109/L;ESR80mm/h;胸部CT提示双下肺炎症感染;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浑浊,压力240mmH2O,潘氏试验阳性,WBC1790×106/L,NEUT%92%,LY%8%;脑脊液生化:GLU1.05mmol/L,CL120.8mmol/L,TP1.5g/L,ADA4.9U/L;脑脊液抗酸抗菌涂片及墨汁染色均阴性。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应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激素抗炎等治疗后,患者头痛有所减轻,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0℃,伴腰痛,耳鸣,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2013年8月13日,脑脊液及血细菌培养结果提示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予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2013年8月16日,患者无再发热、头痛,偶有腰痛,耳鸣,听力障碍明显,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额部少量硬膜下积液;全组副鼻窦炎,双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再次行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清,压力210mmH2O,潘氏试验弱阳性,WBC126×106/L,NEUT%60%,LY%40%;脑脊液生化:GLU3.23mmol/L,CL127.8mmol/L,ADA7.1U/L;脑脊液抗酸抗菌涂片及墨汁染色均阴性。请耳鼻喉科会诊,体查示双侧耳廓对称,外耳道通畅,双侧骨膜完整,未见穿孔;行纯音听力测试提示双耳全聋。2013年8月26日,患者偶有腰痛,双耳全聋,复查血常规、生化均正常;复查胸部CT提示原双下肺炎症感染经治疗后已吸收消失;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清,压力140mmH2O,潘氏试验阴性,WBC8×106/L;脑脊液生化:GLU3.06mmol/L,CL126.1mmol/L,

ADA2.4U/L;脑脊液抗酸抗菌涂片及墨汁染色均阴性;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于2013年8月31日出院,出院时双耳仍全聋,偶有头晕,无头痛、腰痛等其他不适。患者于2013年12月24日复诊,复查头颅MRI提示原双侧额部少量硬膜下积液已吸收消失;双耳聋,偶有耳鸣。

2 讨论

粪肠球菌是肠球菌的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双耳听力障碍,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显著升高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额部少量硬膜下积液,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细菌培养提示粪肠球菌生长,故诊断化脓性脑膜炎[1]明确。该患者胸部CT提示双下肺炎症感染,血细菌培养也为粪肠球菌生长,考虑粪肠球菌肺炎(粪肠球菌在细菌性肺炎中占少数,多为院内感染,但近几年来肺部感染发病率报道逐渐增多,渐渐受到人们注意及重视)致菌血症引起的脑膜炎。患者并发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后遗耳聋,侧与脑膜炎常见致病菌所致并发症及后遗症相一致。本例患者为少量硬膜下积液,且颅压增高症状好转,故无需穿刺放液,后来复诊头颅MRI 提示積液已吸收。并发耳聋,考虑炎症波及耳蜗迷路,损伤第8对脑神经,恢复慢甚至形成永久性损伤。万古霉素是三环糖肽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是肠球菌的敏感药物。万古霉素存在肾毒性,上市之初由于药物纯度低,可导致耳毒性,近年来,随之药物纯度的提高及药物使用的合理化,耳毒性已经非常罕见,单药治疗不推荐监测耳毒性[2]。又因本例患者听力损害入院时已存在,故排除万古霉素所致的耳毒性。据报道,脑脊液没有炎症时,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为0~4mg/L,而出现炎症时浓度可达到6.4~11.1mg/L,故本例粪肠球菌脑膜炎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1]刘艳,臧金凤,王绪友.粪肠球菌变异株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02):30-30.

[2]闫虹.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24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04(03):278-279.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粪肠球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一例-最新年精选文档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粪肠球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一例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是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阴性球菌,为链球菌科,是人和动物肠道内主要正常菌群之一。粪肠球菌广泛分布在畜、禽养殖场所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的环境中,存在于人和动物上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内。是一种机会条件致病菌,人体肠球菌感染常见于尿道及消化道感染,极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报道一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粪肠球菌感染。 患者黎某,男,23岁,未婚,汽修工人。因“颈部包块2+月,发热、头痛1周,呕吐、意识改变1天”于2015年3月16日入住院。入院时患者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懒言少语,嗜睡。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鸽子蛋大小包块,呈串珠样排列,双侧锁骨上窝及腋窝可扪及较多豌豆样大小的包块,双肺呼吸音降低。入院时行颈部彩超检查显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淋巴结约2.9cm×1.2cm。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头颅未见明显异常,左侧左侧上颌窦炎。胸部CT提示:双肺粟粒样结节影及斑片影,双侧颈部、锁骨上窝及腋窝肿大淋巴结。行腰穿术,测脑压 400mmH2O,脑脊液常规显示:无色、透明、无凝块,潘氏试验阳性,细胞数1000*106/L;脑脊液生化CL97.9mmol/L, GLU3.18mmol/L,TP2000mg/L,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及抗酸杆菌涂片阴性,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流式细胞:CD4细胞54个/U,

CD8细胞29个/U。 诊断考虑: (1)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2)结核性脑膜炎; (3)淋巴结结核。 予以H0.8R0.6EZA、Lfx抗结核治疗,定期H及地塞米松鞘内注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期间多次复查脑脊液,提示脑脊液细胞计数趋于正常。 4月10日起,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复查血常规:WBC14.32×109/L、NEUT85.8%, 脑脊液常规为无色、透明、无凝块,潘氏?验阳性,细胞数25x106/L;脑脊液生化CL103.4mmol/L,GLUl.25mmol/L, TP1521mg/L。脑脊液培养及血培养:均找到粪肠球菌。根据药敏实验选用万古霉素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神志清醒。继续万古霉素治疗共23天,复查脑脊液、尿培养、血培养及尿培养无细菌及真菌生长停药,好转出院。 2讨论 粪肠球菌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过去认为并不致病,近年来却迅速成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体,是伤口及尿路感染的第二、菌血症的第三大致病原,其死亡率高达61%,大部分粪肠球菌感染为内源性感染,即细菌从肠道上皮移位于身体其他部位而致病,所以粪肠球菌引起的脑膜炎较为罕见,主要见

粪肠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

粪肠球菌致化脓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资料 某男,55岁,揭阳市揭东县人,农民。因”畏寒、发热3d,头痛8h”于2013年8月9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T38.9℃,P80次/min,R20次/min,Bp138/8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疲乏。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鼻腔通畅,鼻旁窦无压痛,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怒张,气管居中,双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和触觉语颤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未扪及心前区震颤,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检,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浮肿。专科情况:神志清楚,构音清,理解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对答切题,检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动眼充分,水平眼震(±),鼻唇沟对称,外耳道通畅,双耳听力轻度下降,双耳Rinne试验:气导〉骨导,两者时间均缩短,右耳较左耳严重;Weber试验:左侧较响。颈项强直,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Babinski征(-),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finger-tonosetest、heel-knee-shintest及轮替试验均(-)。我院急诊(2013年8月9日)查头颅CT提示扫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血常规:WBC13.70×109/L,NUTE%81.05%。2013年8月10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5.04×109/L,NEUT%86.40%,RBC3.88×1012/L,HGB120.00g/L,PLT48.00×109/L;ESR80mm/h;胸部CT提示双下肺炎症感染;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浑浊,压力240mmH2O,潘氏试验阳性,WBC1790×106/L,NEUT%92%,LY%8%;脑脊液生化:GLU1.05mmol/L,CL120.8mmol/L,TP1.5g/L,ADA4.9U/L;脑脊液抗酸抗菌涂片及墨汁染色均阴性。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应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激素抗炎等治疗后,患者头痛有所减轻,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8.0℃,伴腰痛,耳鸣,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2013年8月13日,脑脊液及血细菌培养结果提示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予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2013年8月16日,患者无再发热、头痛,偶有腰痛,耳鸣,听力障碍明显,行头颅MRI检查提示双侧额部少量硬膜下积液;全组副鼻窦炎,双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再次行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清,压力210mmH2O,潘氏试验弱阳性,WBC126×106/L,NEUT%60%,LY%40%;脑脊液生化:GLU3.23mmol/L,CL127.8mmol/L,ADA7.1U/L;脑脊液抗酸抗菌涂片及墨汁染色均阴性。请耳鼻喉科会诊,体查示双侧耳廓对称,外耳道通畅,双侧骨膜完整,未见穿孔;行纯音听力测试提示双耳全聋。2013年8月26日,患者偶有腰痛,双耳全聋,复查血常规、生化均正常;复查胸部CT提示原双下肺炎症感染经治疗后已吸收消失;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无色清,压力140mmH2O,潘氏试验阴性,WBC8×106/L;脑脊液生化:GLU3.06mmol/L,CL126.1mmol/L,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案例1 患者,女,29岁,体重60kg,因“发热3天,伴头痛、恶心1天”入院。患者3天前淋雨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5℃,自行口服头孢克洛,症状未见缓解,1天前出现头痛,伴恶心,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3℃。心率83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5/70mmHg,神志清,精神差,烦躁不安。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浊音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未见异常,双侧指鼻、轮替、跟膝胫稳准,昂伯氏征不合作,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颈抵抗、颏胸距4横指,Kernig征(+),Brudzinski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3×109/L,中性粒细胞75.8%,CRP148.00mg/L。脑脊液(CSF)常规、生化:乳白色伴混浊,WBC431×106/L,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氯离子113mmol/L,葡萄糖2.5mol/L。入院诊断:化脓性脑膜炎。随即给予头孢曲松注射剂2.0g,iv,q12h抗感染治疗及激素等辅助治疗。入院后第5天,患者自述未见明显改善,体温38.0℃。WBC10.8×109/L,中性粒细胞75.4%,CRP112.00mg/L。脑脊液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示: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耐药;对利奈唑胺、氯霉素、万古霉素等敏感。停用头孢曲松,换用万古霉素1g,iv,q8h,治疗3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用药2周后患者感染症状完全消失,WBC9.97×109/L,中性粒细胞40.7%,CRP<10mg/L。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脑脊液培养阴性,患者治愈出院。 问题1: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是否合理? 患者急性起病,脑脊液生化及培养结果支持细菌性脑膜炎,诊断明确。患者青年,平素体健,免疫系统正常,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50岁患者的常见治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宜选用药物为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初始治疗方案药物品种选择合理,根据《国家抗微生物指南》推荐,可给予头孢曲松2.0g,q12h,给

主管护师-基础知识-儿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主管护师-基础知识-儿科护理学-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单选题]1.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属于 A.肠道病毒 B.虫媒病毒 C.疱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副流感病毒 参考答案(江南博哥):A 参考解析:80%的病毒性脑炎由于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掌握“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2.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改变是 A.外观混浊 B.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C.蛋白显著增多 D.糖含量降低 E.氯化物正常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改变是: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轻度增多<3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B项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和E项中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都是正确的。但B选项更加合理。 [单选题]3.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 A.呼吸道 B.皮肤黏膜 C.消化道 D.脐部 E.中耳炎、鼻窦炎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呼吸道是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拓展内容)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4.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以内的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阳性球菌感染常见为 A.大肠埃希菌 B.副大肠埃希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脑膜炎双球菌 E.肺炎链球菌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内的婴儿则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等,阳性球菌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生2个月至儿童期时,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5.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流感病毒 B.虫媒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埃可病毒 正确答案:E 参考解析: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80%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虫媒病毒致病者约占5%。掌握“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6.暴发型化脑常见致病菌为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双球菌 C.脑膜炎双球菌 D.流感嗜血杆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暴发型化脑常见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若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患儿24小时内死亡。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7.下列实验室检查中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的一项是 A.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100×106/L B.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500×106/L C.脑脊液外观浑浊,白细胞1000×106/L D.糖和氯化物升高,蛋白下降 E.糖和氯化物下降,蛋白下降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000×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8.化脓性脑膜炎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剧烈头痛、呕吐、抽搐 C.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Neisseriameningitis,Nm)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从鼻咽侵入血液循环,最终局限于脑膜 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如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瘀斑、颈部强直等。脑脊液呈化脓性变化。此外,脑膜炎球菌不能侵入脑膜,而只能表现为败血症,其中严重的可能是暴发性发作。感染也可发生在上下呼吸道、关节、心包和眼睛。这种疾病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大大小小,儿童的发病率很高。 一、病因

脑膜炎球菌是奈瑟菌属之一。革兰阴性,肾形,直径约0.6~0.8μm,多成对排列,相邻,平面,有时四个相连。新鲜的分离菌株有多糖荚膜。在电镜下,细菌有外膜,厚度约8nm。粘肽层或周质间隙是外膜和细胞质膜之间的厚度6nm。这种细菌只存在于人体内,可以从细菌的鼻咽部和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伤中检测出来。细菌可以在中性粒细胞内外看到。细菌需要氧气,对培养基有很高的要求。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通常用于分离5%~10%二氧化碳在浓度下生长良好。最适宜的温度是35~37℃,超过41℃或低于30℃均不能生长。18~24h 后菌落呈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有光泽的露滴圆形隆起。细菌可以形成自溶酶,如果不及时转移,可以在几天内死亡。它对寒冷和干燥也非常敏感,在体外很容易死亡,所以在收集标本后必须立即接种疫苗。它对一般的消毒剂非常敏感。糖发酵反应是识别奈瑟菌属的重要方法。脑膜炎球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但不发酵乳糖、果糖和蔗糖可与奈瑟菌属中的淋球菌和乳糖发酵奈瑟菌区分开来。这种细菌的荚膜多糖是分组的基础。目前,细菌分为A,B,C,D,X,Y,Z,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囟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病例21-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 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中性粒细胞0.883,淋巴细胞0.086,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458×109/L。 (2)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谱大致正常。 (3)血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 (4) Ig系列、CD系列、补体C3及C4: 正常。 (5) PPD试验(5U):阴性。 (6)脑脊液检查:常规,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2 800×106/L,多核细胞占0.90;生化,氯化物108mmol/L(降低),糖0.38mmol/L(降低),蛋白质3350mg/L;脑脊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均无异常: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对头孢曲松敏感,青霉素中度敏感,万古霉素敏感。 (7)胸部CT:肺血管纹理增多,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背后段肺野内可见絮片及条状高密度灶,肺门区未见明显病灶,心影不大。气管及隆突形态、位置正常,大血管形态、位置正常,腔静脉后软组织增埠,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8)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点片状长T2信号,T2WI左颞叶内侧信号增强,神经垂体高信号不明显,左额额顶及右额颞少量硬膜下积液。MRA及MRV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正常,无视盘水肿。 (9)脑电图:未见异常。(I O)听力检查:正常。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通过鼻咽侵入血液循环,形成败血症,最终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伤、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脑脊液呈化脓性变化。 1.脑膜炎球菌属于奈瑟氏菌,是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这种细菌只存在于人体内,可以从带菌者的鼻咽、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伤中检测出来。脑脊液中的细菌在中性粒细胞中很常见,只有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物和卵黄液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一般为5%~10%二氧化碳生长得更好。这种细菌对寒冷、干燥和消毒剂非常敏感。它很容易在体外死亡,细菌可以形成自己的溶解酶,所以它必须在收集标本后立即接种疫苗。

2、病原菌从鼻咽侵入人体。如果人体免疫力强,可以迅速杀灭病原菌或成为带菌状态;如果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性强,细菌可以从鼻咽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进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3.败血症期间,细菌经常侵入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和细胞浸润,导致瘀斑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出血程度不同。 4.

暴发性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被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被认为是由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的急性肾上腺皮质衰竭。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大多未衰竭,在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脑膜炎球菌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进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凝血(DIC)它的主要病理基础。 5.暴发性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也与内毒素有关。Ⅲ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脑膜炎球菌抗原沉积也可能在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脑膜炎球菌抗原沉积。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70%.无症状带菌者约300%深呼吸感染和出血型%典型流脑病人的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带菌者和轻度病人更为重要。 2.传播方式:病原体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直接从空气中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对于婴儿,也可以通过拥抱、喂养、接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等多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 脑膜与脊髓膜所引发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脑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意识丧失、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脓性脑脊液。迄今脑膜炎的病死率在5%-15%,后遗症发生率很高,大约三分之一的幸存者有后遗症。脑膜炎多发病于 婴幼儿,越年幼预后越严重。 1.脑膜炎的病因 脑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多种化脓菌而引 起的,属于颅内严重感染,其中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双球菌等;(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而引发的非化脓性炎症,这也是小 儿结核病的致病原因。(3)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比较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埃可病毒、虫媒病毒等。(4)隐球菌性脑 膜炎是由真菌而引发的,属于常见的隐球菌。 2.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如下:(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典型表现 为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克,婴儿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不哭、不动,有微小惊厥;(2)急性颅压增高表现。典型表现为头疼、呕吐、 脑疝,新生儿会尖叫、皱眉、颅缝分离。 3.辅助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1)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可见中毒颗粒;(2)脑脊液。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3)血培养和局部病灶分泌 物培养;(4)皮肤淤点或瘀斑图片,这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5)影像学检查。例如头颅CT及MRI等。 4.脑膜炎的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正常婴儿硬膜下积液量在1毫升以下,如果一侧积液超 过2毫升,可诊断为硬膜下积液,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积脓。主要发生于婴儿, 4-6个月多见,1岁以后很少见,一般报告发生率为10%,如果常规穿刺,可达到50%以上;(2)脑室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尤其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 期的患者;(3)脑积水。进行性头围增大、颅压增高;(4)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失明、失聪、瘫痪、癫痫等。 5.脑膜炎的治疗 5.1抗生素治疗 应该尽早、足量、足疗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选药原则以致病菌敏感,CSF内浓度高,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常见病原菌选药如下,首先第三代头 孢菌素,对于病原菌明确的患者而言,可以参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脑膜炎球菌疗程为7天,肺炎球菌疗程为10-14天,流感杆菌疗程为7-10 天。 5.2其他特殊病原菌选药 (1)金黄色葡萄球菌。选药:新型人工半合成青霉素,包括苯唑青霉素钠、邻氯青霉素钠、乙氧萘青霉素钠等。疗程:单用或者混合使用,疗程为3周;(2)大肠杆菌。选药:头孢噻肟钠,疗程:3周或更长。 5.3并发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治疗方法包括少量自行吸收;量多的每日或隔日反复穿 刺皮肤放液;一般一侧放液15ml/次,两侧不超过30ml;3-4周还没有痊愈的患 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式剥离包膜;(2)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注药,在使用 该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3)脑积水。可以在腹腔、胸腔设置分流装置;(4)脑性低钠血症。要适当限制液体入量,补充钠盐。 5.4对症和支持治疗

化脓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1、概述: ①定义: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②临床特征: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③发病情况: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容易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发病率有所不同。 肺炎链球菌在冬春季,脑膜炎双球菌在冬末春初、流感嗜血杆菌在秋季发病2、常见病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 新生儿<2月: G-(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B溶(国外多见) 2m-12岁: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12岁: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3、入侵途径: a.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感染→血液→脑膜微血管 b.邻近组织感染 C.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膜膨出 4、脑膜炎的产生需要经过以下四个过程: ⑴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 ⑵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 ⑶致病菌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波及脑膜 ⑷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性病变 5、脑膜为主的炎症病理: 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弥漫性脑水肿;闭塞性小血管炎。 临床表现: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a.突起高热、烦躁不安、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b.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皮肤瘀点瘀癍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a.头痛、呕吐,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 b.小婴儿: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 3、脑膜刺激征:颈强直:最常见 Kerning Brudzinski 并发症及后遗症 1、硬脑膜下积液:最常见 ①发生率: 30~60%患儿可发生,加上无症状者可高达80% ②好发年龄及感染细菌:<1岁,4~6月多见,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多见 ③两个特点: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退或退而复升;再次出现惊厥、意识障碍、前囟隆起等 2、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通道致流出障碍。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累及蛛网膜颗粒等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烦躁,嗜睡,呕吐,惊厥,头颅增大,前囟饱满,破壶音等,可致大脑皮层萎缩 3、脑室管膜炎:治疗中不退热,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角弓反张,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 化,CT见脑室扩大,确诊需侧脑室穿刺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耳聋、视力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确认致病菌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简便易行,检出阳性率甚至较细菌培养高。细菌培养阳性者应送药物敏感试验。以乳胶颗粒凝集法为基础的多种免疫学方

儿科案例分析

九、神经系统疾病 1 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分析:男性, 4 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 13 天。患儿于 13 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 39℃, 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 WBC14x109/L ,中性 81%, 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 2 天前又发热达 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 2 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 2 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 稍差。既往体健,第 1胎第 1 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 ℃,P140 次/分, R44次/分, Bp80/65mmHg ,体重 7.8kg ,身长 66cm ,头围 41.5cm , . 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 二、鉴别诊断 (5 分 ) 1 病毒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炎 4.Mollaret 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4 分) 1 . 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 +药敏试验 2 . 血培养、 PPD 、血生化 3.X 线胸片 4 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 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 0.8x0.8cm2 , 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 率 征 (+) ,巴氏征 (-) 。 化验:血 Hb112g/L,WBC29.6x109/L ,分叶 常规(-) ;腰穿:滴速 62滴/ 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 5760x106/L, 多形核 86%,生化:糖 2.5mmol/L, 蛋白 1.3g/L ,氯化物 110mmol/L 。 评分要点: ( 总分 20 分 ) 一、诊断及诊断 依据 (8 分 ) ( 一) 诊断化脓性脑膜炎 ( 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 ( 二 ) 诊断依据 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 症状,主要有高热、 惹。 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 征 140 次/ 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 77%,淋巴 20%,单核 3%, plt150x109/L ;大便 白细胞数 360x106/L , 易激 (+) WBC 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2 分

先天性化脓性脑膜炎1例报告

先天性化脓性脑膜炎1例报告 标签:先天性化脓性脑膜炎;屎肠球菌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20 min,为G1P1足月剖宫产儿。出生时青紫,经吸痰拍足后啼哭,面色转红,随即又出现青紫,呼吸不规则有暂停。继续进行复苏,用呼吸气囊辅助呼吸,30 min后改面罩吸氧,仍间断出现青紫。1 h后青紫消失,呼吸平稳。查体:发育正常,神清,前囟平,无颅缝分离,双眼无凝视,项软,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肝脾正常。四肢肌张力稍强。入院第3天,又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上呼吸机支持治疗。胸片示:双肺纹理模糊,右肺透亮度增高,胸腺及心影遮盖左肺。心脏B超示:动脉导管未闭、少量心包积液。头颅B超示:双侧室管膜下囊肿。头颅CT示:双侧侧脑室不对称,右侧偏大。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显示:双耳V波45分贝可引出。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患儿反复呼吸暂停,不能用上述检查结果解释。遂行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无色透明无凝块,蛋白定性(+),RBC 2100×106/L, WBC 10×106/L,蛋白定量118 g/L,血糖3.4 mmol/L,Cl— 116 mmol/L。脑脊液涂片: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脑脊液培养:屎肠球菌生长。菌落计数100%。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血液培养回报:未见细菌生长。诊断:(1)新生儿重度窒息。(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新生儿颅内出血。(5)室管膜下囊肿。(6)心包积液。遂给予万古霉素治疗。3 d后脱离呼吸机,1月后出院。复查脑脊液:蛋白定性(+),RBC(—),WBC(—),脑脊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复查听力:双耳未通过。 2 讨论 本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为先天性宫内感染所致。患儿产前无宫内窘迫,剖宫产出生,生后却出现间断青紫,自主呼吸不能有效建立,需辅助呼吸。1 h后才建立有效呼吸。第3天又反复出现呼吸暂停,需上呼吸机支持,考虑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经头颅B超和CT排除严重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后,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经脑脊液培养确定为屎肠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 肠球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有29个种和亚群,在外界环境中亦存在,对人类致病的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前者占85%~95%,后者占5%~10%,余为坚韧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肠球菌的毒力不强,不会产生毒素和水解酶,很少引起蜂窝织炎和呼吸道感染,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如必须在宿主细胞定植并能抵抗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后),才引起组织的病理改变,导致感染。可引起尿路感染、腹腔盆腔感染、败血症及心内膜炎。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化脓性脑膜炎实属罕见。

肠球菌介绍

肠球菌-病菌简介 肠球菌 肠球菌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骨膜炎和脑膜炎,由于其固有耐药性,所致感染治疗困难。本文就肠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肠球菌在院内感染中的地位、致病性、耐药性及所致感染的治疗作一综述。 肠球菌(Enterococcus)属链球菌科,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通常在引起腹腔和盆腔感染所分离的混合菌丝中发现,既往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但近年研究已证实了肠球菌的致菌力。在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中,它是仅次于葡萄球菌的重要院内感染致病菌[1],肠球菌亦可引起院外感染。肠球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等[2]。 肠球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 肠球菌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无鞭毛,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本菌对营养要求 肠球菌 较高,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平板上经37℃培养18小时后,可形成灰白色、不透明、表面光滑、直径0.5~1mm大小的圆形菌落,不同的菌株表现为不同的溶血现象。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不同在于本菌在生化反应上能耐受高盐和胆汁培养基,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根据其利用糖类的特征可将肠球菌分为3组[3,4]:第一组以鸟肠球菌(E.avium)为代表;

第二组以粪肠球菌(E.faecalis)等;包括尿肠球菌(E.faecium)等;第三组以坚韧肠球菌(E.durans)为代表。其中对人类致病者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尿肠球菌[3,5]。在临床分离菌中粪肠球菌占85%~95%、尿肠球菌占5%~10%,其余少数为坚韧肠球菌和其他肠球菌。 肠球菌-临床表现 尿路感染为粪肠球菌所致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绝大部分为院内感染。据报道16%的院内尿路感染由肠球菌引起, 肠球菌 仅次于大肠杆菌居第2位[1]。其发生多与留置导尿管、其他器械操作和尿路结构异常有关[3]。一般表现为膀胱炎、肾盂肾炎,少数表现为肾周围脓肿等。 腹腔、盆腔感染[4~6]在肠球菌感染中居第2位。腹腔、盆腔感染中肠球菌的检出率为7.6%,低于大肠杆菌(19.7%)和脆弱拟杆菌(10.7%)居第3位,常系与后两者之一的混合感染。由于在这些部位肠球菌为正常寄殖菌之一,其致病作用较难评价[14]。但抗感染治疗若不覆盖肠球菌并寻其清除,有时会无效。 败血症[7,8] 在肠球菌感染中居第3位。院内感染败血症中肠球菌所致者占8%,低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居第3位,其中87%为粪肠球菌、9%为尿肠球菌、4%为坚韧肠球菌。入侵途径多为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盆腔化脓性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烧伤创面感染等,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肠球菌无抗菌活性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外科手术、烧伤、多发性创伤,重症监护室及新生儿监护室等。病死率12.6%~57%。 心内膜炎[7,9] 约5%~20%的心内膜炎由肠球菌引起,为引起心内膜炎的第3位病原菌,其中93%为粪肠球菌、 肠球菌

致脑膜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相关毒力因子筛选

致脑膜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相关毒力因子筛选 致脑膜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相关毒力因子筛选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可导致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后果。粪肠球菌是最常见的引起脑膜炎的致病菌之一。在致病过程中,粪肠球菌需要突破血脑屏障并侵入脑脊液,引发脑膜炎的发病。因此,研究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相关毒力因子对于理解粪肠球菌致病机制并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毒力因子是致病菌引起疾病的关键因素。在粪肠球菌中,已经鉴定出多个与其突破血脑屏障相关的毒力因子。其中,多糖胶囊是粪肠球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多糖胶囊可以增加菌体黏附性和抗吞噬能力,使得粪肠球菌更容易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并在血液中迅速扩散到脑组织。实验证实,通过抑制多糖胶囊的产生,可以显著降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能力。 除了多糖胶囊,粪肠球菌的一些表面蛋白也被发现能够参与突破血脑屏障的过程。例如,一些表面蛋白可以与脑脊液的组成成分结合,从而使得粪肠球菌能够更好地粘附于血脑屏障上。另外,一些细菌毒力因子也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进一步促进粪肠球菌侵入脑组织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法筛选出了一系列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相关的毒力因子。其中,基因组学研究在发现新的毒力因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测序和比较分析粪肠球菌的基因组,可以鉴定出具有潜在毒力的基因。随后,通过基因敲除或过表达实验,可以验证这些基因的毒力作用。此外,质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也可以帮助揭示粪肠球菌与脑脊液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了解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相关毒力因子对于制定针对该菌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例如,可以通过开发抗多糖胶囊的疫苗来增强宿主对粪肠球菌的免疫防御能力。此外,粪肠球菌的一些表面蛋白和细菌毒力因子也可能成为潜在的靶点,用于设计新的抗菌药物。因此,深入研究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的毒力因子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膜炎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总结而言,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是引起脑膜炎的重要步骤。通过筛选与突破血脑屏障相关的毒力因子,可以更好地理解粪肠球菌致病机制并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今天,我们已经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鉴定出了一系列与突破血脑屏障相关的毒力因子。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些因子,以期为脑膜炎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筛选出了与粪肠球菌突破血脑屏障相关的毒力因子。这些因子的发现对于了解粪肠球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开发预防和治疗脑膜炎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究这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脑膜炎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之炎症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慢性炎症中,以下哪种细胞最常见? A.嗜酸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C,嗜中性粒 细胞D.肥大细胞E.巨噬细胞 2.以下哪项是变质性炎症? A.肾盂肾炎 B.菌痢C,大叶性肺炎D.阿米巴肝脓肿E.阑尾 炎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病症,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形和坏死 化脓性炎症的特点: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3.以下哪一种不是渗出性炎症? A.卡他性炎症 B.乙型脑炎 C.流行性脑膜炎 D.肾盂肾炎 E.脓 肿 1.卡他的含义是渗出物沿粘膜外表顺势而下.粘膜的浆液性炎也称卡他性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外表的过程.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4.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响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嗜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时,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急性炎症、细菌感染,化脓性炎多以中性

粒细胞渗出为主.葡萄球菌是化脓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淋巴细胞多见于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提示为寄生虫感染或变态反响性炎症;慢性炎症内浸润的细胞成分主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5.炎症的渗出主要由于: A.血液动力学改变 B.血管壁通透性改变 C.小静脉血栓形成 D.循 环血量增加E.组织间液比重降低 6.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浆液性炎 B.假膜性炎 C.化脓性炎 D.感染性肉芽肿性炎 E.出 血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7 .以下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假膜性炎症B.大叶性肺炎C,卡他性炎症D.阿米巴肝脓肿 E.流脑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 liver absces)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肝脏,使肝发生坏死而形成,实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右上腹或右下胸痛, 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压痛、血白细胞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易导致胸部并发症.回盲部和升结肠为阿米巴结肠炎的好发部位,该处原虫可随肠系膜上静脉回到肝右叶,加以肝右叶比左叶大,回血也多,因此,临床上看到的病人,脓肿90%多在右叶,而且多在顶部. 8.溶血性链球菌最常引起: A.蜂窝织炎 B.假膜性炎C,坏死性炎D.脓肿E.出血性炎 9.以下关于炎症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 B.慢性炎症细胞主要 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