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教育概述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冇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冇的构成要素

教冇者、受教冇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①相对独立性

②教冇具有继承性

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冇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中国的教育

夏朝一一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一一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一一百家争鸣

两汉一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岀)

隋唐一一科举制度

宋元明淸一一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易经》《》)

2、古代西方的教肓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1、公立教冇的崛起,2、教冇世俗化,3、义务教冇的普及(徳国)4、教育法制化

现代:1.教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实现民主化,3、教冇多元化,农教育终身化,5、教冇全民化,6、教冇技术现代化、

1?2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冇思想

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3、荀子:性恶论

4、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冇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施、及时实施、启发诱

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冇

1、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冇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

教冇》

2、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o②柏拉图:《理想国》寓学

习于游戏。③亚里士多徳:《政治学》首次提岀教冇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冇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冇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康徳:《康徳论教育》:将教冇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徳和葛笃徳》,教育心理学化。

5、洛克:《教冇漫话》:白板说。

6、斯宾塞:《教冇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规范教冇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现代教冇学之父”“科学教冇学的奠基人"《普通教冇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冇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冇》,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①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冇史的第一本书。

②.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冇》,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③、凯洛夫:《教ff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冇学箸作。

④、马卡连柯:《教冇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⑤、杨贤江:《新教冇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冇理论的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疗理论

5、布卢姆:《教冇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皮亚杰:《教ff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教育目的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 教冇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冇目的的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冇目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1?3?2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徳、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徳、涂尔干、荀子三: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教冇过程就是教冇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四、教ff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观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人物:马克思主义

1.3.3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社会依据

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2、人的发展需要

1?3?4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培养徳智体美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冇目的确立的依据

人的全而发展

五冇之间的关系:

1>五疗各有其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冇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1?4教育的基本规律

141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h顺序性一一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一一进行针对性教育

3、不平衡性一一抓住发展关键期

4、差异性一一教育要因材施教

2、环境

3、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4.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冇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制度对教冇的制约作用:

制约教育的性;、教冇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冇内容的取舍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促进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社会舆论或参与政治活动

二、政治与生产力

1. 生产力对教冇的制约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教冇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和制约教冇观念、教冇目的的制左.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

2、教冇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1?5教育制度

1.5.1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冇,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结构为:大学、中学另一轨为职业教冇,为劳动人民子弟所开设,结构为小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

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徳等欧洲国家

2、单轨制学制

原双轨制中学性一轨没有得到发展,群众性小学、中学迅速发展,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为小学—大学

中学一代表:美国

3、分支型学制

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代表:苏联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3、教冇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

4、人口发展状况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集成和发展

第二章中学课程

2.1课程概述

2 1 1谟租鮒令V

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2、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博比特岀版《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1?2课程的类型

2-2课程编制

221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 确左课程目标的依据

K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222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1、含义

皿程讣划是有关学校教冇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2、基本内容

(1)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2)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性文件。

2、意义

(1)'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2)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3)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4)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

三、教材

1、含义

丛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拯。

2、编排方式

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

3、教材编写的原则

(1)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冇现状

(4)体现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受教冇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

223课程实施

一、含义

应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的特点。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224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汁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冇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冇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三. 课程开发的模式

四、课程开发影响的因素

1、儿童的需要

(1)儿童的成熟与心里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

(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

2、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

3、学科特征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225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意义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泄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圧。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模式

第三章中学教学

3.1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K教学的泄义

教学是在一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而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

(1)、教学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

(2)、教学是好事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3)、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d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三、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冇、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冇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2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含义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徳品质、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全而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师(主导作用);(2)、学生(基本因素之一):(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间接性):

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4、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5、师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

6、多重本质说。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接;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能力。(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形式教冇论:重思维轻知识;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重知识轻思维: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不同步: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知识与思想教冇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教学具有教育性

(2)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徳的基础。

(3)思想品徳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徳教育有机结合。

5、智力因素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1)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基础

(2)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3)依据教学需要激发非智力因素确保智力因素能有效活动。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査知识

3.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3.1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左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淸晰的表彖,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2、代表人物:1)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之,虽博必谬”2)夸美纽斯: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前而,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3、分类:1)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

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新大纲) (考生)须知: 说明①:原创整理,节省大家复习时间。若发现倒卖行为,必追究。 说明②:为了帮助客户更好的复习,后期还会继续为大家赠送科目二试题。赠送试题的时间定于11 月上旬。说明③:由于时间匆忙考前模拟卷暂时不承诺赠送,但是我们会尽力!具体情况到时请客户关注群公告。说明④: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知识或理论上表述可能会有出入,属正常现象,复习时不必在意。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最新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A.中国 (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观点: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 (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 (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

(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 ◆考点 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进:进步教育学(和赫尔巴特相比);五步:五步教学法;实用:实用主义。 ◆考点 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2)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考点 1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课程组织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3.课程评价;4.课程开发。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频考点提要: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第三章中学教学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教学的基本知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一节教学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剧变。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

(一)异性疏远期 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 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 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

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 1.抓好青春期教育。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 1.要自然适度。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3.要留有余地。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75.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和中介) 二.了解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动物本能。2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前苏联米丁斯坦、凯洛夫。 三.基本形态(1、社会教育2、家庭教育3、学校教育)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四.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1、促进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负向功能。社会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4、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5、负向功能 五.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1、控制人口数量2改善人口素质3完善人口结构)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七.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关键期、互补性、个体差异性)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七、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免费性);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八、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中学课程 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美国布鲁纳德国瓦根舍前苏联赞可夫知识是课程的中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杜威)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二、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三、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杰克逊)四、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组成)、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课程改革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中学教学 一、理解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 排)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 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 和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3、教学过 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 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相统一时要注意的问题防止只 传授,防止只探索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 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 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 机制。注意问题忽视知识传授和忽视能力培养都不可取二 者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 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意的问题)、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 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么积极学习知识 奠定了基础注意不能孤立来谈) 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引起学习动机2、领 会知识-感知教材形成能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巩固 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四、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 当4表达清晰5教态自如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五、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 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学方法;2、启发性原则要求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将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于实际、 发扬教学民主。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 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 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 极巩固。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 统一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特点有区别的教学、注意培养学 生的特长。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实际、运用知识能 力、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乡土教材7、发展性原则8、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六、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 演示法5、练习法6、实习作业法7、实验法8、探究活动 为主的教学方法9、情感陶冶法 七、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策略是坚持 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改革的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现象适应、 后像、对比、不同感觉得相互作用);理解知觉的特性(选 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长性)。 二、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分类有有意注意、无意注 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有1、注意的广度(受注意 对象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三个影响 因素)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对象特点、主体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对原 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 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 掌握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 慢,呈负加速型)。遗忘的原因(1、时间因素2、识记材 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记忆能力培养1、明确目的,加强记 忆自觉性、2、复习练习3、理解4多感官、5自我检查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 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 段11-15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 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时与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是以感 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 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三、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1、创设问 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学习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 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和垂 直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 移和重组性迁移5、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基本理 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 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 序4、教授学习策略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五、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 源管理策略) 六、学习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 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注意、记忆、思维特点。 二、情绪的分类(心情激情应激),掌握中学生的情绪 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2、 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3、情绪理解能力增强, 学会用情绪表达规则4、能采用有效地情绪调节手段)情 绪情感的调节方法(转换认知角度、自我暗示、调节期望 值、适当宣泄、转移注意力、升华)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 中学生的情绪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3、帮助中学生掌握情 绪情感调节方法4、充实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理解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四、奥地利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 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生理(1、身体外形巨变2、 体内机能增强3、性发育成熟。心理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掌握性心理 的发展(1、异性疏远期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2、异 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教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引导抓好青春期教育、提 倡异性学生的正确交往、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2、异 性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要自然适度、注意交往的方式和场 合、要留有余地、不能随便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尊自知与 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和工作高效率) 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 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 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特点以来访者为中心、将咨询 看成是转变的过程、采用非指导性咨询的技巧)理性-情 绪疗法等。 中学德育 一、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 志),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 自律性,言行一致处于伦理形成时期。2、品德发展有动 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高中成熟)。 二、理解皮亚杰(1、他律阶段2、自律阶段)和柯尔伯 格(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和相对功利取向2、习俗水 平寻求认可和遵守法律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 和普遍伦理取向的道德发展理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 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 渐进的原则)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家庭社会同 伴,内部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 教育程度)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 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的约定4、价 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 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 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四、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 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 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 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 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五、理解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 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 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素的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 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6、 个人修养法 六、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①提高 教师的生命意识,营造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②结合学科特 点,有机渗透生命教育③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正确的生 命观④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⑤按学段分层教育,形 成教育体系⑥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安 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初步形成、发展、成 熟) 二、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1、提供正确清晰的2、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及时而认真的进行反馈)理解影响 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 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 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 成、自我促成)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 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 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1、正确对 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四、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2、组 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 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写好工作计 划和总结。) 五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外部社会学校家庭。内部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 掌握自我调节策略3、加强锻炼,保持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