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赵中娥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

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

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

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

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

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就重点、

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为了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

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

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

2.诗歌:《敕勒川》

3.图片:长城

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好奇,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板书: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字词(出示课件)

迥乎(jiǒnɡ):显然,形容相差得很远。

苑囿(yuàn yòu):古代帝王及贵族蓄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ɡèn):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

夯筑(hānɡ):打夯筑成。

山麓(lù):山脚下。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随机提问,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字词识读及理解训练。

2.作者及作品介绍(出示课件)

了解作者身份,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特点。根据学生整理的材料,由学生自行解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吉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原文全文一万二千多字,除引子外,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我们课本节选了其中的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3.理清文章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一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章分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1~2)写塞外的自然风光。

第二部分:(3~7)写大青山两麓的自然条件其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8~12)写赵长城遗址及浏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三、课文研讨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点揣摩语言,尤其是那些富有抒情色彩的描写,使课文不仅具体生动,而且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看画面,听录音,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内容要点。

(1)播放塞外风光的画面。

(2)听1~5自然段课文录音。

(3)学生齐读6~7自然段。

(4)通过看、听、读、议,使学生明确本部分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①塞外风光:广阔、肥沃和静美。

②大青山两麓的自然条件及战略地位。

2.文章题目是“一段最古的长城”,为什么作者起笔不直接写赵长城,而要写内蒙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要前面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自由讨论,教师引导。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

明确:三者之间层层铺垫,为因果关系。

对三者之间关系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经过启发引导,明确:前面两个内容是为引出赵长城做准备,写赵长城又是为推出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作铺垫。对于后面两问,要让学生明白“材料要为主旨服务”。翦伯赞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关注点和写作中心决定了这个铺垫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3.齐读第七自然段:(1)分析其逻辑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2)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句子最恰当?(3)从上述分析中,你认为赵长城的功用主要是什么?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通过分析此段严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

(出示课件)

明确(1):这段文字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几节关于大青山描述的总括,又为下文写赵长城作了必要的铺垫。第1句主要用于承上启下,从介绍阴山以南沃野的自然条件过渡到阐述阴山以南沃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2句对“跳板”作用的具体展开。第3、4句分别从匈奴和汉族两个方面阐述了阴山以南沃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明确(2):兵家必争之地。(答案不是唯一的)

明确(3):是为了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

4.朗读10、11、12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赵武灵王,作者对赵武灵王又是什么态度?(出示课件)

感性认识赵长城;解释“胡服骑射”,拓展课外知识。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明确:写了赵武灵王两件事:

(1)修长城。

(2)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作者态度: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一个英雄。

①赞颂语句:

②赋诗赞颂:

5.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这两件事有关系吗?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出示课件)

以组为单位研讨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订正。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师点拨,明确:赵武灵王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二者有着一致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修筑长城与发布“胡服骑射”共同点是民族关系的问题,而且都是民族间团结关系的问题,这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为前者目的是保卫和平,这是团结的基础,后者是相互学习话题,属于文化交流范畴,是团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作者把这两件事并列起来,用以赞扬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作者赞赏赵武灵王主要因为“胡服骑射”是一个向外民族学习的典范,为防御而建的长城并没有隔断民族间的交往与相互学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封建社会的君主,能够摒弃陈规陋习,勇敢吸收外族长处,排除巨大的阻力,锐意改革进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强大习惯势力,向异族学习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是现在也仍然具有强大的历史意义。

本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彰显了文章主旨。

6.第10段中,作者在赞颂赵武灵王修筑长城时,把秦始皇也写了进来,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经过学生讨论,明确:(1)写秦始皇是为了反衬赵武灵王。通过从工程规模、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民心的向背等方面作比较,说明赵武灵王的英明,使作者后面的议论有了充分的事实依据。(2)要正确地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

7.分组讨论:(1)找出文中使用的文献材料并体会其作用。(2)找出文中的议论语句并说说其作用。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最后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写作上的两个特点:(1)文献资料的自然运用。(2)夹叙夹议的写法。记叙和议论,二者相辅相成,学习时,对这一点要给以充分重视。

讨论后明确:(1)第3、4、7、8等段引用的文献资料,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考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而文采兼备,充分显示了历史学家笔下的散文特点。

(2)本文并非单纯记叙古迹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以访古所见和手中掌握的有关史料为依据生发议论,阐发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议论,虽都夹在所记叙的内容之中,文字不多,却极为精要,因为它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使所记叙的一切得以升华。

四、深化拓展

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那么,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今人,我们又应从“胡服骑射”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学生讨论后明确(出示课件):

它启示我们: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告诫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这对巩固和发展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归纳本文主旨

学生归纳,班内交流。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予以肯定。

六、总结全文

先找学生总结,教师收束。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在音乐中结束教学。

结合课文结构,明确:本文有地理,有历史;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观,有资料文献;有介绍,有评论繁多丰富的内容。纵观这些内容,十二段文字环环相因、层层递进,犹如海潮之渐进,浪浪相涌,一浪更比一浪高,直至推出高潮,涌出中心。取材写法上灵活自由,结构层次上谨严清晰,生动的形象描绘和严密的史料引证,史实的叙述和科学的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特有的风格。这就是历史学家笔下的散文。

文章我们学完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内蒙是不是像同学们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呢,答案已经很明了了,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德德玛的歌声,再次感受那片古老土地浑厚的气魄和无边浩淼的美景吧!

七、作业(出示课件)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身理解,写一篇作文。旨在训练学生围绕中心取材的写作能力。

敢为天下先

材料一:胡服骑射的核心是改革。具体地说,包括对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等问题。议论的中心可定为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可确定为进行一场变革要有改革家的勇气和胆识。

材料二:第一个举起石斧扑向猛虎的人,第一个制造火药的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么多个第一,都把人类带向了新的纪元。也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前进,鼓舞人民奔向美好的明天。

材料三:王安石罢官归隐,商鞅车裂身亡,六君子戊戌喋血。他们都是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不管改革成功与否,那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为人民所称道。先中有险,但险中孕育着成功的胚胎。

材料四: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会有失误。但我们不能消沉、退缩,要有勇为天下先的胆略,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创前人未开创的大业,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

材料五:我们赞美第一,就是赞美创新者的勇气,开拓、前进,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为什么不能标新立异?为什么一切都要合于正统,恪守先祖列宗的遗训?为什么要做墨守陈规惟命是从的孝子?扔掉吧,两千年害人的封建正统!去突破框框,去为天下先,去做改革浪潮上的弄潮儿。

材料六:敢为天下先,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确实要冒天大的风险,弄不好还要栽跟头;然而没有这种敢的勇气,天下永远都是陈规陋习,何来改革、何来创新、何来发展?于是我想起了: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只身深入非洲森林与猩猩作伴十二年,创立了动物行为学;日本探险家木村独自驾犬拉雪橇探索北极,为人类认识自己生活的星球提供了新的材料……面对他们敢为人先的创造行为,我深深感到了敢的可贵。

2.评判秦始皇的功过。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翦伯赞在原文第六节结尾处这样写道: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而“现在,悲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让我们更愉快地和过去的悲剧时代诀别,以及更好地创造我们幸福的未来,回顾一下这个过去了的时代,不是没有益处的”。你怎样理解翦老的这些话?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北京段长城介绍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 天下第一雄关 元代时,居庸关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现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过街塔台基,当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时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于康熙年间焚毁,此后只剩云台保留至今。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图像和梵、藏、西夏、维、八思巴、汉等六种文字的经文有学术价值,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现存元代雕刻艺术的精美杰作。 到了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军事重镇。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后历代都有修建,特别是景泰年间又将关城扩大加固,设水陆两道门.南北关门外都筑有瓮城,现南北关城券门上的匾额就是当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关的真迹。所以在明朝时居庸关城建筑设施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不仅关城建筑完备,还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字、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从此关经过,作为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是独一无二的,无以伦比的。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从南口进入关沟以后,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流传古今。清乾隆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建了御笔碑。 八达岭长城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一段最古的长城》选自翦伯赞同志的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内蒙访古》。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文章既描写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主旨为写作重点进行充分铺垫的写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直观: 1、在导入阶段,展示一幅长城风景图片,以蜿蜒曲折的长城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感性认识,并由此引出“一段最古的长城”。 2、在分析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大青山南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时,展示一幅地形图,使学生将抽象的认识具体化。 3、在分析“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时,分别展示两组图片,一是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一是关于“胡服骑射”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 4、将一些关键问题制作成简易课件,以引起学生注意。 5、将板书过程制作成课件,并与相关问题链接,使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一)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7b15057926.html,) 〔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小编收集了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欢迎阅读。 1、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2、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墙高7、8米,顶宽7、8米。游人可以登

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3、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着名的京张铁路。群山苍翠,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4、“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5、望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色,轻轻抚摸着这古老的城墙,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这就是经过2500个寒暑的万里长城。它下面铺着劳动人民的白骨,它的上面飘着威风显赫的龙虎旗。中国的社会兴衰荣辱的历史,都垒进了它那漫长的巍巍的身躯中。

6、走进烽火台,一眼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翻山越岭,龙头是嘉峪关,龙尾则是山海关。我们爬着爬着,终于到了闻所未闻的好汉坡。听导游说,谁能一口气就爬上去,就称是好汉,我和爸爸妈妈便鼓足了勇气,一口气爬了上去,所以,我们就成了好汉。须臾,天上下起了小雨,这使空气更加清新,让游人们鼓起向前爬的勇气。我们也不甘落后。从长城上向下看可谓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从长城上拍风景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了! 7、登长城做好汉——不到长城枉到北京,不登长城非为好汉!胸中流淌着热血,心中满怀着向往,我们抛却了疲劳和困顿,挑战着体能的极限。长城,我曾在梦中无数次出现的妩媚惊世的容颜。八达岭,我终于能抚摸着你倚在翠山峻岭中伟岸的身躯。笑傲长城顶峰,心灵深处大声疾呼:“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长城,一个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与骄傲。 8、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赵中娥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 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 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 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 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 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就重点、 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为了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 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 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 2.诗歌:《敕勒川》 3.图片:长城 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好奇,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板书: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字词(出示课件) 迥乎(jiǒnɡ):显然,形容相差得很远。 苑囿(yuàn yòu):古代帝王及贵族蓄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ɡèn):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 夯筑(hānɡ):打夯筑成。 山麓(lù):山脚下。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随机提问,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字词识读及理解训练。 2.作者及作品介绍(出示课件) 了解作者身份,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特点。根据学生整理的材料,由学生自行解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吉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长城作为古代社会最宏伟、持续修筑时间最长、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和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近年来,国内外的长城研究有了许多新成就,其中各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修筑、分布与走向,长城的功能与作用,长城美学思想,长城与古代民族关系,长城沿线的屯垦,长城沿线的环境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更是开拓性的。笔者近年来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对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试陈陋见,希望可供研究者参考。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长城的修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和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变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逐渐确立,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的侵略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各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步骑兵协同作战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车战,战争的机动性和运动性加强。这样,战争的防

御手段大为改进,长城这种冷兵器时代最为理想的防御工程就应运而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战国时期各国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之间互为攻守,除秦、赵、燕三国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侵扰外,其它长城均为各国互相防御之用,方向较为混乱,如齐长城大致为东—西走向,秦长城为西南—东北走向,燕南长城为西北—东南走向,中山长城大致为南—北走向,这也是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变化较大的体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始皇为了彻底消灭分裂割据局面,“堕毁城郭,夷去险阻”,内地诸侯国长城和关隘被拆毁。另一方面,他看到原秦、赵、燕三国北境抵御胡人的长城互不相连,布局也不甚合理,于公元前215年“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至此,东西延绵的万里长城初步奠定了格局,以后各个封建王朝所修筑的长城,大多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大体也是东—西走向的。 长城既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其本身就是一条有形的文化界线,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草原游牧和定居农耕的分野。《易经》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东汉蔡邕曾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殊异俗也。”因此,长城从出现到发展完备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其修筑历史和建筑形制及其附属设施的发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探讨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 答案:长城 (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2000多年。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探讨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 答案:长城 (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2000多年。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长城沿

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对长城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我国这一古迹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但这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3.长城歌曲欣赏。 《孟姜女》(古代) 《长城谣》(抗战时期) 《长城长》(现代) 选取的歌曲有与长城有关的民间传说,有抗战时期象征民族精神的,还有现代对长城的歌颂的。由此可见“长城”这一题材经久不衰,“长城”永远给人们的思考与启迪,这样拉近了与文章的距离。 4.名诗连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一段最古的长城(定)

翦伯赞

猜一猜 依据下面依次给出的四个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 《世界遗产目录》 防御 好汉

万里长城,位于中国北方,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 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 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 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 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 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 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 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 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 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 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 城的特点是东、南、西、 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 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 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 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 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 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 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关于长城的资料目前现存几段长城

关于长城的资料——目前现存几段长城 目前现存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大同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着名长城景点之一,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由戚继光督建,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金山岭长城:位于距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之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故搂67座,烽火台二座,大小关隘五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山海关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入海处。现属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 嘉峪关长城: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虎山长城: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虎山景区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

描写长城的段落句子

描写长城的段落句子 描写长城的段落句子 1、步上坚固的石阶,周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崇山峻岭、绿树环抱。这长城宛如条长龙在这山中蜿蜒。上千年的历史,这座饱经风霜雨雪的古老建筑仍显刚强坚毅。初踏长城,心中既激动又感慨,激动是因为我将踏上的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我又感慨这长城是由多少汗水、泪水甚至生命换来的,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啊。但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2、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她象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是一部气魄恢弘的史诗,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在长城镌刻下宏伟的篇目。八达岭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是通向世界的窗口。 3、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

的防御建筑工程。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其中横贯我国北方的长城规模更为宏大,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它好像一条长龙,翻阅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苍茫的大海。由于万里长城气势的雄伟,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不仅在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少有,即是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它早已被列为世界的一人奇迹了。 4、长城可真陡啊!有些坡度只有一百三十度,要不是旁边有栏杆,我早就像皮球一样滚下去了,它的陡真可以和黄山的险相媲美;长城可真长啊,在连绵的山中看不到尽头,好不容易走了四个烽火台,算起来才走了全部的万分之一,真可谓是万里长龙啊! 5、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

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qc99 6、当我看到长城时,心中激情澎湃。真正的长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雄伟壮观,像一条金黄的巨龙伏卧在群山之巅。 7、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8、登上了第一座烽火台举目远望,万里长城气魄宏伟,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一边伸向高山之巅,一边沿着山脊沉下深深的谷底。 9、后来,登上长城的夙愿终于实现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从教材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力。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2.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抽丝剥茧中,引导学生就重点、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 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 2.诗歌:《敕勒川》 3.图片:长城 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板书: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检查预习效果 1.字词:(出示课件) 迥乎(jiǒng):显然,形容相差得很远。 苑囿(yuàn yòu):古代帝王及贵族为蓄养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gèn):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 夯筑(hāng):打夯筑成。 山麓(lù):山脚下。 塞(sài)外:我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塞:边境。 峪(yù):山谷。 民怨沸腾: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怨恨和反抗情绪达到极点,就像开水沸腾一样。 随机提问,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字词识读及理解训练。体现会而不教的原则。 2.作者及作品介绍(出示课件) 了解作者身份,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特点。根据学生整理的材料,由学生自行解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翦伯赞(1898-1968年),湖南桃源人,维吉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四人帮”覆灭后平反昭雪。本文是1961年翦伯赞应邀访问内蒙古后写的。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原文全文一万二千多字,除引子外,分六个小节,分别用了六个小标题。我们课本节选了其中的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课文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访古散文。 3.理清文章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一。 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章分三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塞外的自然风光。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写大青山两麓的自然条件及其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8~12自然段)写赵长城遗址及浏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三、课文研讨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点揣摩语言,尤其是那些富有抒情色彩的描写,使课文不仅具体生动,而且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看画面,听录音,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内容要点。

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导读:1、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2、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过,从北京驱车40分钟便可到达。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台和敌楼密布。墙高7、8米,顶宽7、8米。游人可以登城领略长城的雄伟和工程的浩大、艰巨。 3、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着名的京张铁路。群山苍翠,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4、“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5、望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色,轻轻抚摸着这古老的城墙,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这就是经过2500个寒暑的万里长城。它下面铺着劳动人民的白骨,它的上面飘着威风显赫的龙虎旗。中国的社会兴衰荣辱的历史,都垒进了它那漫长的巍巍的身躯中。

6、走进烽火台,一眼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翻山越岭,龙头是嘉峪关,龙尾则是山海关。我们爬着爬着,终于到了闻所未闻的好汉坡。听导游说,谁能一口气就爬上去,就称是好汉,我和爸爸妈妈便鼓足了勇气,一口气爬了上去,所以,我们就成了好汉。须臾,天上下起了小雨,这使空气更加清新,让游人们鼓起向前爬的勇气。我们也不甘落后。从长城上向下看可谓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从长城上拍风景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了! 7、登长城做好汉——不到长城枉到北京,不登长城非为好汉!胸中流淌着热血,心中满怀着向往,我们抛却了疲劳和困顿,挑战着体能的极限。长城,我曾在梦中无数次出现的妩媚惊世的容颜。八达岭,我终于能抚摸着你倚在翠山峻岭中伟岸的身躯。笑傲长城顶峰,心灵深处大声疾呼:“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长城,一个民族五千年的辉煌与骄傲。 8、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9、我们三个人继续往上爬,一边爬,一边欣赏着风景。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好汉坡。这下我要好好看看它――万里长城。虽然那天有雾,但我还是看见了祖国的万里长城蜿蜒到远处,盘旋在祖国的大地上,是那么雄伟、强壮。 10、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

于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于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导读:描写长城的优美段落 1、来到长城上,只见长城是用一块块砖头建造的,它的建筑结构包括垛口、烽火台、关城、军用道路等,道路很宽,可以五马并行。往前望去,长城连绵不断,像一条巨龙,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卧在中华大地上。往城下望去,是悬崖峭壁,我不禁为古人造长城的智慧所折服。 2、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的青砖上或在欣赏长城的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的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3、千百年屹立于此的长城呵,它是生命的记录,历史的见证。我猜想这地球上最长最坚固最浑厚的灰墙里,一定包蕴着什么。它莫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 4、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我想起了镇守边关的戚继光,想起了同清兵在山海关决一死战的李自成,想起了陆游的悲壮词句:“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金戈铁马,往事如云。 5、万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的青砖

上或在欣赏长城的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的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6、当我看到长城时,心中激情澎湃。真正的长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雄伟壮观,像一条金黄的巨龙伏卧在群山之巅。 7、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 8、登上了第一座烽火台举目远望,万里长城气魄宏伟,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一边伸向高山之巅,一边沿着山脊沉下深深的谷底。 9、后来,登上长城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伫立在宽阔的城垣上,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那高大的城堡,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伟大、雄浑。多么难忘的画面啊!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10、还是在幼稚的孩提时代,图片上长城那巨龙般的雄姿,就曾给我的梦幻抹上几多神奇瑰丽的色彩。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父亲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你就会知道。”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探讨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 答案:长城 (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2000多年。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