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被确定后, 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 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所谓货币政策工具, 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 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可 以直接控制的, 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活 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的货 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 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即传统的三大货 币政策工具, 俗称三大法宝: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一 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在于, 它是对总量进行调节, 实施对象普遍、全面; 影 响广泛、深入; 使用频繁、效果显著。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 备金率, 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 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从而影响货 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 最初始于英国。但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 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则始于1913 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开始, 准备金没有伸缩性。1935 年, 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 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就目前来看, 凡是实 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 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主要包括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即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 一般只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 中央银行创造的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第一,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 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为保持自己资金的流动性, 一般都会自 觉地保留一定的现金准备, 以备客户提取。在没有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情况下, 商 业银行可能受较好贷款条件的诱惑而将资金大量贷出, 从而影响银行资金的流动 性和清偿能力。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强制银行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 可从 制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第二, 集中一部分信贷 资金。存款准备金缴存于中央银行, 使中央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用于 履行其中央银行的职能, 办理银行同业间的清算, 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和再 贴现贷款, 以调剂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间短期资金的余缺。第三, 调节货币供应 总量。由派生存款原理可知, 在其他情况一定时, 存款创造的倍数( 即货币乘 数) 将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且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若中央银行降低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 则商业银行就会有较多的剩余准备金可用于贷款或投资, 并通 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而创造出较多的派生存款。反之, 若中央银行提高法 定存款准备金率, 则商业银行的剩余准备金就会减少, 甚至发生法定存款准备金 的短缺, 从而必须减少贷款或投资, 在必要时还必须收回贷款或出售证券, 以弥 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只能创造出较少的存款, 甚 至引起存款货币的成倍缩减。因此, 存款准备金政策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调节 货币供应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在于: 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 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力度大, 速度快, 效果明显, 操作简便。中央银行 若变动存款准备金率, 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 甚至能迅速达到预期的 最终目标。 但是, 它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 存 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由于整个银行存款规模巨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 变动都会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巨大变动, 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 将对货币供 给总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甚至可能带来经

济的强烈震荡。因此, 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不宜随时调整, 缺乏弹性。其二,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 可能会使商业银 行资金严重周转不良。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一些商业银行难以迅速调 整、适应新的准备金率, 往往在改变支付准备金的同时, 逼迫抛售有价证券或其 他资产, 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因此, 该政策冲击力较大, 对经济影响与震动强 烈, 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许多国家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这种无息的准备金 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征收一种赋税。因而, 当法定准备金率过高时, 将削弱这 些金融机构与其他不缴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此, 国外有人建议中 央银行应该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我国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 款准备金是有息的。

2.再贴现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因此当商业银行遇到资金困难时, 就可凭其从 贴现业务中取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其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根据 当时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决定。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 模和市场利率, 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 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 求, 后者则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是, 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 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具体的,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 使之高于市场利率时,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 现的资金成本上升, 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 这使得商业银行准备金数 量的增加受到限制。如果准备金不足, 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或投资规 模, 从而也就减少了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由于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萎缩, 市场利 率相应上升, 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与之相反, 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 率时,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 借款较容易, 就会增加 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 放款有利可图, 会扩大 对客户的贷款或投资规模, 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 市场利率相应降 低, 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 第一, 如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所述, 再贴现率的 调整可以影响全社会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第二,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 构有一定的效果。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 而且还可以调整信贷结构, 使之与产业政策相适应。具体方法有两种: 一是中央 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 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 从而影响商业 银行的资金投向; 二是对再贴现的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 这样可以使货币供给 的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第三, 再贴现政策的运用还有一定的 “告示效应”。也就是说,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 实际上是为整个经济社会提 供了一种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例如,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 就意味着中央银 行实行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反之则意味着实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由 于这种政策信号的提前提供, 使人们事先做出相应的反映或做好必要的准备。第 四, 防止金融恐慌。当某些金融机构发生清偿力危机时, 履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 贷款人的职责。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并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 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 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 但再贴现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现在: 中央银行在再贴现活动中处于被 动地位, 再贴现与否取决于商业银行; 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 如在经济高速增 长时期, 再贴现率无论多高, 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相 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 再贴现率容易调整, 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 常波动, 等等。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 ( Open Market Operation , 也称“ 公开市场操作”) ,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 的准备金,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 段。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 公开市场业务是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货 币政策工具。弗里德曼甚至主张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惟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他 看来,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所能做到的, 公开市场业务都能做到。 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 主要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及经济情 况, 选择最佳时机、最适当的规模买进或卖出国库券、政府公债等, 增加或减少 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例如,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 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 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 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反之亦然。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 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商 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水平, 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货 币供给量。第二,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 证券可从两个渠道影响利率下降: 当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时, 一方面, 证券需 求增加, 在证券供给一定的情况下, 将使证券价格上升,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一 般与市场利率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因此, 市场利率会下降; 另一方面, 商业银 行储备增加, 货币供给增加,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 会使利率下降。当中央 银行卖出有价证券时, 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此外,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 不同期限的证券, 可直接改变市场对不同期限证券的供求平衡状况, 从而使利率 结构发生变化。

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货币市场业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优 点: 第一, 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里, 其操作规模与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第二, 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较, 公开 市场业务对经济的震动较小。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地用较小 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 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第三,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 很大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对其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根据经济情况, 买卖有价证券量可大可小, 具有较强的伸缩性。第四,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 可逆转性,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 或金融市场情况发生变化 时, 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做反方向操作。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不能迅速地逆 转。第五, 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操作。当中央银行决定要改变商业银行储备和基 础货币时, 只要向公开市场交易商发出购买或出售的指令, 交易便可很快执行。 正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以上优点, 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日 常性调节较为理想的工具。但公开市场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性: 第一, 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 技术性较强, 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第二, 需要以 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如果市场发育不够, 交易工具太少等都将制约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4 年3 月启动, 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 年5 月26 日恢复交易, 规模逐渐扩 大。1999 年以来, 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 工具, 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 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 选择了一 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 公开 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 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 金融债券等作为金融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 中 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 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 易商卖出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 央行从市场上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 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

未来特定日期 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 作, 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 券卖断两种, 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 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后 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 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 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 央行票据到期 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 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 量和信贷规模进行控制, 属于量的控制。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不影响货币 供应总量的条件下, 调控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属于这类货币 政策的工具主要有: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及优

惠利率等。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 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 额, 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在证券交易中存在着“信 用交易” ( 也称“垫头交易”、“保证金交易”) 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 投资者 不必缴纳购买证券所需的全部价款, 只需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剩余不足部 分, 由经纪人向商业银行借款为其客户垫付。中央银行通常将该种交易中的保证 金比率作为限制信用的手段。例如, 中央银行将保证金比率从30% 提高到70% , 则经纪人为客户垫付的款项将由原来的70% 减少到30% , 这就相应地减少了商 业银行对经纪人的放款, 从而达到收缩信用的目的。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保证金比率来控制信用具有其优点, 一方面可以控制证券 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 稳定证券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限制了 大量的资金流入证券市场, 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2.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 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 控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 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 的政策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规定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 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 防止房地产行业或其他不动产交易, 因贷款规模的扩大而发生膨胀, 防止产生投 机性交易。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也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的情况, 各种资金大 量流向房地产投机, 形成庞大的房地产泡沫。为了限制房地产投机, 国家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限制信贷资金向房地产业的过度流入, 对抑制房地产泡沫发挥了一定 的作用。而在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为了有效地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 抵消 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开房地产信 贷限制, 特别是放开了住房信贷限制, 这既配合了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需要, 又推动了住房消费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3.消费者信用控制 如前所述, 消费信用是由银行或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消 费贷款和分期付款, 无论哪种形式的消费信用都是在消费者没有货币购买时, 对 其提供消费信用扩大商品销路的一种手段。这种消费信用一方面通过刺激消费者 需求以达到繁荣市场的目的, 另一方面则会造成虚假的社会需求, 加剧通货膨胀。 为了避免虚假的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加剧, 中央银行需要对消费信用进行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所规定 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 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②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 ③ 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 等等。

4.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 率, 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生产, 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以实现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对急需发展的基础产业、能源产业、新技术、新材 料的生产, 出口创汇企业和产品的生产, 农业等, 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以提供资 金方面的支持。 中央银行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方式: 其一, 中央银行对需要重点发展的部 门、行业和产品制定较低的贷款利率, 由商业银行具体执行; 其二, 中央银行对 这些行业和企业票据规定较低的再贴现率, 以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规模。

三、其他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中,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 币政策工具以外, 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 运 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 接信用控制工具。 1.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 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 配给、流动性资产比率、信贷规模控制等。 ( 1) 利率最高限额。利率最高限额又称利率管制, 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 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最高水平。利率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 信用控制工具。利率管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在吸收存款 方面进行过度竞争, 以及为牟取高利进行风险存贷活动。美国在1980 年以前曾 长期实行的Q 条例可以说是这项管理工具的典型。该条例规定, 商业银行对活 期存款不准支付利息, 对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利率水平。20 世纪60 年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 盲目效仿西方国家的廉价货币政 策, 通过设定利率上限来人为地压低利率水平, 导致了金融抑制。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央 银行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 但目前仍然实行以计划为主的利率管理体制, 中央 银行在制定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的同时, 也规

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金融市场的利率则由市场决定, 但也受到 计划利率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计划利率的控制, 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社会的资金 利率水平, 从而通过对计划利率的调整, 即可实现对社会资金供求和社会经济活 动的调节。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运用利率调整来调节经济, 90 年代, 在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 利 率工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计划利率很难准确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 况, 利率市场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近年来,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在1998 年和1999 年两次扩 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 2002 年初在全国8 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 场化改革试点,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 扩大到100% , 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 50% 。2002 年9 月份, 农村信用社利率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十六大” 报告指 出,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 确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 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 使市场机制在 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 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 调关系, 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 后 本币; 先贷款, 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 ( 2) 信用配给。信用配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 观经济形势的需要, 权衡轻重缓急, 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 和必要的限制。在限制信用方面, 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出的贷款申 请, 以各种理由拒绝, 或者给予贷款但规定不得用于某些领域。在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 由于其资金严重供不应求, 信贷配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直接信用控制手 段。 信用配给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主要的信用 控制手段。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 金融工具的逐步增多, 信用配给控制的作 用已大大降低。 ( 3) 流动性资产比率。流动性资产比率

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 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中央银行对这一比例加以规定, 并要求商业银行保持 这一规定的比率。一般地, 资产的流动性愈高, 其收益率愈低。因此, 通过规定 流动性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就不能任意把流动性资金过多地用于长期性的贷款和 投资, 甚至必要时还得压缩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 以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比率, 可以达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过度扩张、约束并稳健经营的目的。 ( 4) 信贷规模控制。信贷规模控制就是规定贷款量的最高限额。这种管制 方法一般较少采用, 中央银行只有在战争、严重的经济危机等情况下, 才使用这 种行政控制手段。其控制对象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额。控制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控 制贷款总量的最高额度; 另一种是对贷款进行边际控制, 即控制贷款增长的最高 比率或幅度。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直接控制信贷规模的目的。

2.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信用变动方向 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 1) 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和威望, 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 行面谈, 交流信息, 解释政策意图, 婉转劝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 使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 符合中央银行的要求, 从而达到控 制信用的目的。例如, 在房地产市场或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 中央银行可要求商 业银行减少对这些市场的贷款。道义劝告不仅在西方国家采用, 在我国也较多地 采用, 如各种工作会议、“吹风会议” 等。 道义劝告工具的优点是较为灵活方便, 无须增加行政开支。但作为一项信用 控制的手段, 道义劝告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中央银行在该国的金融体系中有较 高的威望和地位; 二是该国的道德水平较高, 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强; 三是中央银 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司法权限和法律手段。在上述条件下, 运用道义劝告的 方式, 有助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实现 其货币政策目标。

( 2) 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 动向, 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 并要求其执行。它是20 世纪50 年代 后日本银行( 日本的中央银行) 采取的一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日本银行利 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威信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对它的高度依赖性, 通过与民间金 融机构的频繁接触, 来指导它们自觉地遵守日本银行提出的要求, 从而达到控制 信贷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额对产业部门贷 款, 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银行贷款的额度, 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 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 但其作用有时也很大。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宏观调控方式逐步从以直接调控手段为主向以间接调 控手段为主转变, 窗口指导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取消贷款 规模控制以后, 更加注重窗口指导的作用, 在1998 年颁布了产业投资指导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方向, 此外, 还定期对国有商业银行下达贷款增量的指导性计

划, 指导其控制贷款规模。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与答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中介目标 2.再贴现政策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4.公开市场操作 5.道义劝告 6.窗口指导 7.信贷配给 1.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与最终目标精密相关的、中央银行可以观测与控制的效果指标,又被称为“远期目标”,常见的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应该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条件的规定两个方面内容。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及其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涉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程序三方面内容。 4.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有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与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之分。 5.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自觉地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6.窗口指导——“窗口指导”一词源于日本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这些规定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由于中央银行对不配合的银行一般将采取制裁措施,使得窗口指导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7.信贷配给——当信贷资金需求超过银行可贷资金时,在同样具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借款者中,有的借款人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而有的借款人即使这些借款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这种现象即为信贷配给。 8.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是指货币政策从需要制定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之间的时段差。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可以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待采取行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最终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要耗用的时间。 9.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指中央银行在买进有价证券的时候,同时与有价证券的出售者签订、要求出售者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购回其所出售的有价证券的协议;回购协议的政策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短期资金、满足临时资金需求,防止政府债券不规则的波动、稳定金融市场。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概述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策的干预,在解决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矛盾时存在公开的和透明的程序,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指中央银行在运用国家赋予的职能,作为一国经济领域的核心领导者自主、连续、不受干扰进行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如果一国的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将存在不一致性。我国至今仍然未能解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依然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而这种最终决策权以及重大与非重大货币事项的确定权都操在国务院手中。所以,我国中央银行难以摆脱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干预,其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中央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机构,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使得中央银行的自身经济目标无法实现,缺乏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从属于财政,成为财政透支的工具,缺乏经济独立性。当财政出现赤字时则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其后果将可能导致经济的通货膨胀加剧,使得人民币贬值,削弱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另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配合财政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等,这使得中央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1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中介变量利率对目标变量物价水平的传导,则要经由货币需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产生影响,进而传递到物价水平。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对私人投资产生“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变量是( B )。 A.收入 B.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基础货币 2.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对目标变量物价指数的传导是通过( B )变量。 A.利率 B.消费 C.投资 D.收入 3.法定存款准备率工具应该属于中央银行的( A )业务范畴,它是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所吸收存款比重、进而影响实际存款准备率的一个比率变量。 A.负债 B.资产 C.表外 D.中介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在于( D )。 A.增加就业 B.刺激经济增长 C.抑制通货膨胀 D.抵御经济波动 5.在经济的复苏阶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适宜采用( C)模式。 A.双松 B.双紧

C.一松一紧 D.一松一中性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供给增量分别由(ABD )决定。 A.基础货币增量 B.货币结构比率变动量 C.贷款结构比率变动量 D.存款准备率变动量 E.再贴现率变动量 2.外部时滞可以细分为( DE )两段。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传导时滞 D.操作时滞 E.市场时滞 3.属于货币政策内部效应指标的有( ABC )。 A.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B.货币购买力指数 C.货币贬值率 D.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E.国际收支概况 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性主要表现在( BC D)。 A.政策的实施者相同 B.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 C.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 D.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 E.作用过程相同 5.政策扩张能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 ACD )三个方面。 A.资金来源的约束 B.资金用途的约束 C.弥补收支差额的约束 D.自身均衡机制的约束 E.政府行政能力的约束 四、判断且改错 1.若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时应侧重于利率水平。()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4.doc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 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作( )。 (A)外部时滞 (B)内部时滞 (C)操作时滞 (D)决策时滞 2 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 (A)外部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3 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到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业、物价、收入等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4 货币政策调整后,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5 下列属于内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6 下列属于外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7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8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缓,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9 中介目标变量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 )。 (A)认识时滞 (B)行动时滞 (C)市场时滞 (D)决策时滞 10 中央银行从采取措施到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时间被称为( )。 (A)内部时滞 (B)认识时滞 (C)行政时滞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习题

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短期市场利率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且变动灵活,因此通常将其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A、最终目标 B、中间目标 C、传统工具 D、特殊工具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A、税收工具 B、目标变量 C、货币政策目标 D、货币政策工具 3、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 A、货币供应量 B、货币需求量 C、国民生产总值 D、国内生产总值 4、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发出通告或指示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这种做法称为()。 A、信用管制 B、道义劝告 C、窗口指导 D、信用配额 5、某国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对居民提供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是40%,最长还款期限是5年,这种规定属于()。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间接信用指导 D、直接信用控制 6、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对货币乘数影响很大、作用力很强的是()。 A、再贴现率 B、再贷款利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7、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称为()。 A、再贴现率 B、再贷款率 C、最高存贷款利率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8、公开市场操作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关于其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B、可以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C、可以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D、可以不需要其他工具配合 9、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其资金主要贷给()。 A、个人 B、企业 C、商业银行 D、政府 10、下列中央银行的业务中,属于对政府提供的业务是()。 A、货币发行 B、集中存款准备金 C、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 D、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11、关于中央银行业务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央银行为企业办理存贷、结算业务 B、中央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展业务 C、中央银行不与政府部门发生资金往来关系 D、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是()。 A、利率 B、通货膨胀率 C、货币供给量 D、基础货币 E、货币需求量 2、货币政策一般包含的内容有()。 A、货币政策目标 B、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C、货币政策效果 D、货币政策工具 E、货币政策措施 3、下列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不动产信用控制 C、消费者信用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E、预缴进口保证金 4、法定存款准备率金政策不能作为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原因是()。

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国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可供货币政策当局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以某些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三是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类。前者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后者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目前我国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大体包括: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指导性信贷计划和信贷政策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供给的划分分为哪几个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谈谈通货膨胀的经济含义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第十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十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客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其产生和发展源于以下五方面因素: (1)政府融资问题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机器也不断强化,在频频爆发自然灾害以及战争,使得政府的收支经常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就需要借钱,向个人借款明显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向银行借款。但是一般的商业银行的规模、数量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政府的要求,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有这样一家银行出现,作为政府在融资时通常有这样两种做法:①联合大的商业银行在一起;②新建一个银行。 (2)银行券的统一发行问题 早期的许多商业银行除了办理存款汇总之外,都要从事银行券的发行,但是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弊病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①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由于经营能力不善、信誉薄弱,面对挤兑现象无法保证银行券的兑现,进而会引起社会的混乱;②一些银行由于势力、信誉、分支机构等问题,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国内有限的地区活动,从而对生产流通带来困难。因此,客观上要有实力雄厚,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权威的机构统一发行银行券,而政府确立最有权威机构,由政府亲自或者指定其代表统一银行券发行成为必然趋势。

(3)票据交换问题 随着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债权债务关系业日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票据交换所以及清算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及合理处置,客观上就会对整个经济运行带来极大障碍,因此在全国要求有这样一个机构对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进行清算,而符合这样清算要求的清算中心只能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4)最后贷款人问题 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在对银行的需求上表现为银行贷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贷款期限不断延长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以下问题:①商业银行仅仅使用自己的存款提供贷款,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②如果商业银行将吸收到的贷款过多提供贷款,一旦社会出现大量提现的问题,而此时商业银行将存款大量放贷收不回来,就会面临支付危机;③一个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会造成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业陷入困境。客观上要求有信誉卓绝,实力强大,并且提供有效支付手段能力的最终支持者,从而使真个金融业稳健运行,而这个机构只能是中央银行。 (5)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业能否稳健运行是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银行公平、有序竞争,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减少金融运行风险,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是非常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凯恩斯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货币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l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 3.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货币供给量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C。 4.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的失业率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通货膨胀率 解析:解析:见第3题解析。 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包括( )。 (分数:2.00) A.物价稳定 B.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 D.收入分配平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9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 B )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 C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C )。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A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D )。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ABCDE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BDE )。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E)。 A.政策目标 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 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D. 政策传递机制 E. 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BCDE )。 A.金融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币值稳定 E.国际收支平衡 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E )。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 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 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 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重点内容以及预测习题(完美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重点内容以及预测习题 一、名词解释 最后贷款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时滞、信贷配给、托宾的投资q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 A.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B.稳定币值 C.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D.经济增长 2.当一个贷款人拒绝提供贷款,尽管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利率甚或更高的利率,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强迫交易 B.战略选择 C.信贷配给 D.共谋行为 3.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 )最为流行。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跨国型 D.准中央银行制 4.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结构性调控工具的有( )。 A.再贴现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直接管制 D.消费者信用控制 5.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它成立于( )。 A.1765年 B.1921年 C.1694年 D.1473年 6.属于准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或地区是( )。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缅甸 D.新加坡 7.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 )。 A.利率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短期利率 8.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 )的变动直接影响收入和支出的。 A.利率 B.基础货币 C.货币供应量 D.银行准备金 9.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于( )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A.1983年 B.1985年 C.1984年 D.1986年 10.货币政策的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构成,其中内部时滞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 )。 A.第一阶段是行动时滞,第二阶段是决策时滞 B.第一阶段是认知时滞,第二阶段是行动时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