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 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要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萧条、文化惨遭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魏晋南北朝服装与儒学禁锢下的秦汉袍服不同,变得越来越宽松,“褒衣博带”成为是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为寻求自我超脱和精神释放,故采取宽衣大袖、袒胸露臂的着装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装样式。 一、男子服饰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巾 分为幅巾、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三才图会·衣服一》记:“诸葛巾,一名纶巾。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冠 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二、女子服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多用对襟,领袖施彩绘,腰间着一围裳或抱腰,外束丝带。妇女的服饰风格有窄衣和宽博之别,细裥多褶裙风尚。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折裥,裙长拖地,宽松舒展。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为“襳”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记有“蜚垂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列女图》中更是留下了可贵的视觉形象(如图)。南北朝时,有些将曳地飘带去掉,而加长尖角燕尾,使服式又为之一变。 履 用木料制成的鞋子,南朝时期非常流行,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前后齿灵活拆取,具有多功能的作用首饰 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质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显然与宫中姬妾成群,汉末出现的妓女这时以“营妓”形式出现等奢侈风气有关。服饰也从点缀修饰的功用,进而形成以色相迎。故而,首饰之光灿夺目,强调其与众不同,成为嫔妃营妓的热衷之处。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因素: ?一、哲学? ??哲学对服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林七贤”得着装上。“竹林七贤”的衣着多为汉代之衫,衣袖宽敞,裸露手臂,大袖自然下垂,有飘逸感。是他们不拘形迹、不拘礼俗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中国画术语。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试述顾恺之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答: (1):克服前代限于说教内容的缺点,广泛采用多样性题材。 (2):明确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3):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画面人物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以显示人物的情思。(4):揉和汉画与西域的线条,创造“春蚕吐丝”般得线描风格。 (5):在画法画理诸方面,体现出朴素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2.简述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 答: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理论家,其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风格精细,笔迹周密,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将源于战国时期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境地。 (1)特别重视眼神的刻画,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借助人物细节传神,画裴楷,脸上加三毫。 (3)用环境背景衬托表现人物性格,画谢幼舆,安置于丘壑中。 (4)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感,如《洛神赋图》。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有哪些? 答: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同时也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他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点睛之妙。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漠晕染增强质感,运用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绘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其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4.简要解析《洛神赋图》 答: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曹植的诗篇,创造人神相恋的梦幻境界,抒发作者失恋的感伤;绘画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画卷,人物之间的情思依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渴望不可及的惆怅情意,是“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 5.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答: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的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传模移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6.从“曹衣出水”看曹仲达的绘画风格。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 随着纺织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品种,而此时也出现了一种能防火的“火浣布”,相当于今天的石棉布,这是纺织科技的一大成就。 一、魏晋时期,百官直至皇帝,都沿袭秦汉服制,以黄色为尊。 二、魏晋时期,男服以袍、衫为主,女服还保持深衣制。上层男子如贵族、文吏等,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其特点是交领,衣长袭地,微露脚,袖根收窄,袖口肥宽。贵族妇女也是如此,肥衣大袖,衣长曳地,交领或圆领,腰束带,有线条美。 三、平民服饰则以短、瘦、窄为特点。当时下层人民穿裤普遍。 南朝服饰 南朝服饰皆如魏晋之制。其中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衫,官服为袍。女式服装有衫、襦,为秦汉遗俗。 北朝服饰 褶皱为北朝主要服装。其次为裲裆,裲裆男女通用,以帛为质,前后两片,一当胸一当背,肩部相连,腰间系皮带。 孝文帝改革时期,服饰汉化,吸收了汉袍严整、规范、中和的特点,也吸收了汉服中的等级差异性,以此来加强统治。而女服主要吸取鲜卑族紧身上袄的优点,变宽袍曳地为衣裙合体。这反映女性审美观的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宽松。 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因素: 一、哲学 哲学对服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林七贤”得着装上。“竹林七贤”的衣着多为汉代之衫,衣袖宽敞,裸露手臂,大袖自然下垂,有飘逸感。是他们不拘形迹、不拘礼俗的思想和性格的外在表现。他们在服装上的追求,是崇尚自然、任心任情、不受拘束的体现。 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与服饰是相互影响的。文学作品中对服饰的描写既源自生活又影响人们的生活,受造型艺术的影响,服装造型还注意表现服装的层次和装饰,特别是领和袖等部位的装饰,领型多样,开口趋深,便于表现衣领的层次性。 三、社会风尚 在魏晋时期,形式美得到追捧。这一时期,人们所崇尚的是近乎女性的美态,例如何晏“行步顾影”、“好服妇人之服”。人们在崇拜之余,纷纷效仿。且那一时期,以貌取人的现象普遍,因此形式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图片: 魏晋服饰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间表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间表 朝代起止年代(公元)创始人/掌权人都城 夏前2100年-前1600年启阳城 商前1600年-前1100年汤亳→殷 西周前1100年-前771年武王镐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周平王洛邑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洛邑 秦前221年-前206年始皇(嬴政) 咸阳 西汉前202年-8年高祖(刘邦) 长安 新8年-23年王莽长安 东汉25年-220年光武帝(刘秀) 洛阳 三国(魏)220年-265年曹丕洛阳 三国(蜀)221年-263年刘备成都 三国(吴)229年-280年孙权建业 西晋265年-316年武帝(司马炎) 洛阳 东晋317年-420年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洛邑 南朝宋420年-479年刘裕建康 齐479年-502年肖道成建康 梁502年-557年肖衍建康 陈557年-589年陈霸先建康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拓跋圭平城→洛阳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高欢立) 邺 西魏535年-557年元宝炬(宇文泰立) 长安 北齐550年-577年高洋邺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长安 隋581年-618年文帝(杨坚) 大兴 唐618年-907年高祖(李渊) 长安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

北宋960年-1127年太祖(赵匡胤) 开封 南宋1127年-1279年高宗(赵构) 临安 辽916年-1125年耶律阿宝机上京 西夏1038年-1227年李元昊兴庆 金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中都 元1271年-1368 世祖(忽必烈) 大都 明1368年-1644年太祖(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1644年-1840年世祖- 顺治(福临)①北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军功爵制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制 秦到元地方机构 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唐道州县制宋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题: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国的商鞅变法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孝文帝和商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魏晋时期服饰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传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漆纱笼冠 漆纱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具特色的主要冠式。当时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为它是使用黑漆细纱制成的,所以得名“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之一,男穿曲领大袖长襦,女倭堕髻垂臂,右衽衫,长裙拂地, 腰束细绅带。

漆纱笼冠图(根据传世帛画、壁画及出土陶俑复原绘制)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大袖宽衫 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为普遍。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历史上国家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最终走向统一。 从分裂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这一时期,我国的朝代更替十分频繁,甚至出现十几个政权互相并立的局面,南北地区长期对峙。 从统一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虽然国家长期分裂,但其中也孕育的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西晋曾经短暂统一全国,魏国、前秦、北魏、北周都曾经统一北方,东晋以后,南方地区长期统一。二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南北经济形态和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为实现全国性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南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使南北方民族矛盾减少,也推动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1.国家长期分裂,民族融合加快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封建化 以战争为基本方式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4.地主阶级分化为士族和庶族。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 经济上:南方得到了开发,南北趋向平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南方迅速得到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由于长期受战乱的影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尤其是在三吴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这里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与南方迅速得到开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方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东汉末年和十六国两次大的破坏。但是,由于一些统治者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经济在经历战乱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例如曹魏政权推行重农政策和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新式灌溉工具翻车和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犁耕法的推广等,都对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两种生产方式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总之,由于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大大缩小,加速和深化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的分裂战乱局面和建立统一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1.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 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之乱后超过北方,南宋真正实现南移) 2.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调制和府兵制 3.出现灌钢法, 出现了白瓷 4.出现了草市,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5.马钧发明灌溉用的翻车 6.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膨胀,造成了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失;占有重要地位 7.东晋利用石油(照明、治病、书写、润滑和作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饰 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第一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 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 多喜用白。 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①幅巾:更加普遍流行于士庶之间。 ②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 ③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 皆可服用。 ④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宽衣大袖。 ⑤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 时期最为流行。 帽子①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 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②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③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 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 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 木屐。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 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 慢,没有教养。 第二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 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 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简表

简表

歌诀 第一种 [大陆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由来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 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 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封地在汉中。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新:王莽所创的朝代(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

夏到清的朝代更替表

夏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 商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 周:西周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 汉 :西汉。前202—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 :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 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晋 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 十六国304-439 南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陕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 十国902-979 —— 宋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 辽907-1125 皇都(上京) 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教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 权的更替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 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 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 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 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

魏晋南北朝

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成就了文化的发展。 一、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为了发展会进行改革。就拿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说,前期实行租调制、均田制等发展了经济。后期推进封建化,易服装、改姓氏、通婚姻等措施又促使民族融合,这对各族文化发展十分有利。 二、经济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第二,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三、文化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社会概况 魏晋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其政治统治的突出表现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寒门庶族倍受压抑。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表现为:1.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的经学已不再是文人思想学术的唯一追求,但其影响依然存在。2.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体的玄学广泛流行,带来了文人的学术思想、人格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正如钱穆《国学概论》所言:“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之觉醒,是已。”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自觉为底蕴的。3.佛教亦广泛流布,并与儒、道思想渐进交流融合,并逐渐本土化。儒、释、道对这一时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都产生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二、文学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 难度: 使用次数:24 入库时间:2015-07-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J].中国史研究,1992年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请回答: (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个政权?(写字母)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举一例说明“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答案 (1)赤壁之战;C;西晋;

(2)北方的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人南迁);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cooco.作文指导https://www.sodocs.net/doc/7d13539746.html,f (3)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学汉礼、遵汉制等言之有理皆可);促进了民族融合; (4)①国家局部统一;②江南地区的开发;③民族融合;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答案,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答案搜索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