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

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

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

与苏轼形成对比

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

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

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

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

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

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

三、探究过程

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

箫声

(2)箫声为何悲呢?

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

(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

饮酒乐甚客喜而笑

(4)练习:既然客悲而苏轼悲,那我们将这三个句子改写为“客因苏子而”,平板作答,拍照提交

讲解:客与苏轼同悲同喜,我们得出来苏子与客的关系“借客抒情主客合一”,客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就像江水明月一样表达了苏轼的悲情,在抒情层面上主与客融为一体,情和景融为一体。

(5)箫声之外还有哪里表现了客的悲伤?

第三自然段,客说……对,直抒悲情,考查大家对这一段的掌握,概括客悲的原因,选出下面属于客悲的原因的选项,可以多选哦。

(6)设置选择题,客悲的原因有:(平板作答多选题)

以下属于客悲的原因的选项是()

A人生短暂B个体渺小 C 生活凄苦

(平板统计答案出数据,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请学生回答原因)

2、焦点2:苏子有怎样的内心矛盾

客悲的原因就是苏轼悲的原因吗?(投票选择A一致 B 不一致)

(学生回答:不完全是,苏轼的悲是因为他被贬了;师:为什么,请你详细说说?生:苏轼与新党政见不合,新党在他的书信文章中找了不好的言论来冤枉他,将他关在了御史台监狱,皇上因为这件事把苏轼贬到了黄州)

(1)教师补充“乌台诗案”细节,被捕途中想自尽,狱中收到了130天通宵达旦的折磨,辱骂,殴打,被贬黄州不能离开,不能签署文件,没有收入和住所,相当于软禁,苏轼的危险并没有解除,此案牵连朝中39人,没有人敢与苏轼来往。家人因为害怕,烧掉了苏轼三分之二的诗文。

(2)如果是你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你会怎样做?请你揣度苏轼的心理,代表苏轼发言(3)总结内心矛盾,所以说苏轼如果继续做官,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台退隐不再做官,是否开心了呢?

生:不开心,不能实现自己做官的理想,苏轼在游赤壁时仍然“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就是作者的理想,说明作者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

师:谁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4)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苏轼是否像陶渊明一样,从此以后,归去归去,选择了放弃?我们用数据说话

学生进行《“大数据让你认识苏轼”调查报告》的汇报

(为了了解苏轼的生平,我们先发了“苏轼知多少”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反应,大家对苏轼并不是十分了解,说明了此报告的价值,我们利用百度词条和苏轼传整理了苏轼的生平,按年份填成excel,再利用excel的绘图工具做成了折线图,从这张图可知,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我们绘制了一张苏轼行走图,这张图表明苏轼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一生都在路上,但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他并没有消沉,在黄州时上书请求禁止溺婴陋习,在惠州时教化百姓,改善医疗条件,流放儋州市传导农业知识,教百姓凿井饮水,兴办教育,在杭州颖州扬州定州也为民办了很多事实,苏轼一生涉及门类繁多,并且每一项都做得非常成功。)

(5)总结:苏轼撑住了,从此以后杭州颖州定州惠州儋州,有他的地方就是百姓的乐土,在这些地方志中满载了苏轼对百姓的关切,他是皇上吗?不是,这块土地是他的吗?不是,百姓是他的亲人吗?不是,朋友呢?不是,他是个罪臣,一个自己生命岌岌可危,生活极其困苦的罪臣,后人都说苏轼过得不错,又是吃货又有诗和远方,可是不啊,他的诗中是不敢为人道的痛苦,远方是被流放的荒僻之地,至于吃呢?东坡肉的记载“‘富者不屑食,贫者不解煮”,他不过是把贫困痛苦的日子过出了诗意,是苏轼天生没有痛觉吗?

3、焦点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投票选择A 苏轼的天性B开解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请投票双方辩论,说明理由后由学生表演苏轼开解客的过程。

(1)分角色表演

(2)在苏轼开解客的段落中找出两组对比:变与不变,取与不取(苏轼用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组对比,他与江水明月同变同不变,把痛苦放进了无限的时空中,烦恼就变小了。他取清风明月在自己心间,用自然忘记烦恼,将“苟非吾之所有”的名利放在了身外。)

自我开解之后的苏轼变得轻快了,如果说之前,他还有一点点对名利的向往,这之后,他超脱了,让他种地,他就开开心心的种地,让他当官,他就当个实实在在的好官。这是一场苏轼的自我救赎,他要保持理想,就必须要忍受官场的排挤和政治斗争的危险。

很多人都有这样艰难的抉择,比如说……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3)比较屈原与陶渊明,得出中国士大夫的“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

三、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苏子”和“客”的关系以及对苏子化解人生痛苦的感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 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 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 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 与苏轼形成对比 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 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 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 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 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 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 三、探究过程 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 箫声 (2)箫声为何悲呢? 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 (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 饮酒乐甚客喜而笑

2020-2021学年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赤壁赋》《登泰山记》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古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口味文中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理趣。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4、积累文化常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重要信息,分点记录下来。 苏轼 (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照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

知识讲解。 (了解作者的三大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认真朗读《赤壁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 注意: (1)实词:少等。 (2)虚词:之、而、于、乎等。 (3)通假字:冯、属等 (4)古今异义词:白露、茫然等 (5)特殊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4、文章第二段写到箫声,有什么作用? 5、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 1、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能的文艺天才、复杂的哲学思想;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园,但是生性旷达的他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了解脱。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在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与客驾舟畅游于黄州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

《赤壁赋》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赤壁赋第一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把握苏轼的思想。 2.把握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提高熟练翻译文言语段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景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 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预习检测 壬戌()酾酒()桂棹() 横槊()袅袅()渔樵() 幽壑()扁舟()嫠妇() 匏樽()愀然()蜉蝣() 相缪()无尽藏()狼籍() 舳舻()旌旗()枕藉() 四、文化常识 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学生活动安排与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一: 请大家根据《苏东坡传》或有关作品,制作“苏东坡小传”,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轨迹。 活动展示一: 人物: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时代:北宋 身份:文学家、书画家。 官场: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任知州县令、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郎知登州(蓬莱)、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起草诏书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家乡:眉山(今属四川)人。 家庭:“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成就:“宋书四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 思想:儒、道。 认识: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活动展示二: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拓展课——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七单元。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赤壁赋》是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之作,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赋,也就是散体文赋。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简括清晰,写景清爽怡人,抒情情思幽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联想和想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苏子愀然”,由欢乐转入悲凉。作者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接下来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释,时间无限,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是永恒的,以宽慰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展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占有的角度进一步解说,思想情感由此深化,心胸由此开阔。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首尾呼应,从游赏吟诗饮酒之乐,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分剖解析,层层深入。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巧妙自然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文思兼美,诗情画意俱现。 整篇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我坚守,既能淡然入世,又能洒脱出世。 教学工具 授课班级为省示范性学校高一年级物化生火箭班,学生思维活跃,逻辑能力强,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作为县城高中,生源大多来自农村,语文素养相对来说不高,尤其是阅读面薄弱。于文言文字词句理解层面来说,除几处难点词句,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渺渺兮予怀”等有难度外,其余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在理解上没有问题。 于课文内容来说,学生初中已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对苏轼的生平有基本的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课文《赤壁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品析写景散文。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因此在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说学情 基于之前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学生在理解该文言文的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而在情感上,高一的学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思考人生等一系列远离生活实际、深奥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带领学生理解以及体会该文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②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③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赤壁赋》。”(板书课题——赤壁赋)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打开课本,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朗读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文言文大意。(生读,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让学生思考: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经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总结得出:这篇文言文讲述了苏轼与自己的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接下来,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却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再次朗读文言文,并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想一想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都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经学生的展示得出:作者与友人一同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他们见到如此美景,于是饮酒赋诗,并由此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与友人当时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当时作者与友人在感慨所见之景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当时作者与友人的心情是“乐”的。 2.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那作者与友人喝酒正兴之时,作者做了什么?吹洞箫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

第七单元 16.1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遭遇及其文学成就; 2.朗读《赤壁赋》,感受其语言的整饬美; 3.鉴赏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以及写景抒情说理融合的特点; 4.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 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了解“赋”的文体特征,鉴赏本文音韵美和意境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到达湖州,七月底

遭到逮捕,罪证是他的一些诗文。这些诗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骚,表达了苏轼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却成了他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他投入大狱,讯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是行政监察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在狱中受尽诟辱折磨,幸得亲友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课文为《前赤壁赋》。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到达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开辟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和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温暖。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

16《 赤壁赋》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常识。 2、由《赤壁赋》表层含义进入其深层意蕴。 3、朗读、朗诵《赤壁赋》。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赋”的基本知识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在英文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音译为fù。现代文体中有一种“散文诗”,与“赋”接近。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战国末期的楚国已有了一个赋体文学的创作群体,并蔚然成风。晋代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就是说赋出自诗,是诗的变体。其实,赋是在当时已有的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来源是“多源说”。 赋这种文体,重在体物写志,采用主客答问式,运用比兴手法,讲究押韵。汉代是赋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家,其作品都是鸿篇巨制,因此称为“大赋”。到了魏晋时期,受骈文的影响,出现了“骈赋”,又叫“俳赋”。到了唐代,受格律的影响,出现了“律赋”。到了宋代,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出现了“文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典型的文赋。 二、学生读课文 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疏通式朗读,正字正音。 第二遍是熟练式朗读。 第三遍是感情式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开头一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与《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相同,但与“永和九年”不同。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特点。“既望”是十六,“望”是十五。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此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晚。(相关知识:农历每月的首日叫“朔”,末日叫“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陈述两个人物坐船到赤壁之下一事。这种交代,有点类似话剧的舞台说明。我觉得,赋这种文体具有剧本的雏形,有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情节,甚至有“矛盾冲突”。 (2)有同学要问:苏轼为什么坐船到赤壁之下呢?是组团旅游吗? 显然不是。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课文注释①。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苏轼被贬到黄州,此地有一地名叫赤鼻矶,据说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赤壁大战当在湖北蒲圻,即现在的湖北赤壁市。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想必应该有所了解。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乌台诗案”。那么,苏轼究竟有没有写诗讽刺新法呢?写了。问题在于,皇帝宋神宗并不想杀苏轼,于是将他贬到了黄州。苏轼当年42岁,正是为国效力的最佳年龄。这对苏轼是一次沉重打击,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赤壁赋(语文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

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的赤壁风流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导入 导入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导入形式:师生齐颂 早在密州任上,苏轼就将自己关于“天上”“人间”的思考写进了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其实,他的选项不是月宫和尘世这两个容身之所,而是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人生道路。这时的苏轼是迫于王安石变法的压力自请外放,他因不受重用而心生愤懑,但却不肯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所以他说“高处不胜寒”。因此,“何似在人间”。 但后来,朝中矛盾加剧,乌台案发,苏轼遭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选择会不会变呢?我们借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赤壁三绝”来一看究竟。 “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三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 四、教学过程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描写赤壁景色——追忆三国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模式。 (写景——怀古——抒怀) 2.同为写景,同为怀古,同为抒怀,二者有何不同? (1)写景:《赤壁赋》缥缈平静,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洒脱。 《赤壁怀古》雄伟壮阔,反映了豪放激荡的心情。 (2)怀古:《赤壁赋》写一代枭雄曹操的消逝。 《赤壁怀古》写青年周瑜的功业。 (3)抒怀:《赤壁赋》,慨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但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赤壁怀古》感叹年华易老,功业未就,有壮心不已的执著,也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3.经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这两篇作品的内容以及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显然不同,再读课文,思考:其间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联系。 (1)写景: 写战争中的赤壁,都声势浩大;写“我”所见之赤壁,都重归平静。《赤壁赋》追忆孟德往事的部分也有写景的句子,如“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其气势不输“乱石穿空”等句。而《赤壁怀古》结句为“一尊还酹江月”,其寂然缥缈之感颇有“遗世独立”的意味。 (2)怀古:

《赤壁赋》教案(优秀8篇)

《赤壁赋》教案(优秀8篇) 《赤壁赋》教案篇一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朗读 要求学生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交流自己最喜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三)、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 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材定位】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方与圆:失意人生的多样选择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掌握“赋”的文体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赤壁赋》。 2、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3、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探究苏轼和姚鼐面对人生失意的不同态度,探究文人寄情山水的哲学思想及文化源头。 4、了解赤壁、泰山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看,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课后注释读懂文本;学过一些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会赏析自然景物的特点,能把握文字表面传达出的感情。从两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看,学生还需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感受文辞之美,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深度学习,透过景物和意境,深入体会两位作家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这些对学生来说还有难度,需循序渐进地引导完成。 【教学重点】 1、熟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掌握“赋”的文体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赤壁赋》。 2、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探究苏轼和姚鼐面对人生失意的不同态度,探究文人寄情山水的哲学思想及文化源头。 【学法设计】自主先学、品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案设计(教师版) 一、自主先学、积累下列知识: 1、知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辞官之后,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自泰安返京携眷出都时作”。据《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三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东为泰山之游。”姚鼐于十二月出京赴泰安,与朱孝纯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观日出,作《登泰山记》等诗文,次年正月返京,随即与四库馆中同僚道别南归。 2、明文体:赋,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的。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者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文赋,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3、理基础:学生分类整理两篇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反复诵读,标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段落,每篇各选择一处写景的句子作旁批(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品味)。 三、我的困惑:(字词句、不懂的问题)※说明:以上为教师版预习案,学生版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充。 【设计意图】: 1、语言的建构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也是高考“四层”考查内容中最基础的要求。

《赤壁赋》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6.1赤壁赋/苏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

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3、作者介绍 苏轼(1036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1079 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放歌奏萧。 第三部分:主客问答。 第四部分:主客喜笑。 5、全文分析

16.1《赤壁赋》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1082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头,他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这首《定风波》,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把握苏轼的思想。 2.把握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提高熟练翻译文言语段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景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 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加深理解文意,把握情感 学生活动设计一: 苏轼选择什么时间游览的赤壁?当时心情怎样?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轨迹,分析原因。 学生研读成果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子)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四、课文研读 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小结:浩浩乎……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因景而乐。 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愀然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苏问:何为其然也? 客答: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 小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吊古伤今。 学生研读成果二:分析原因 喜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小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月流光哀乐相生,物我无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