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把课堂还给学生_2

把课堂还给学生_2

把课堂还给学生_2
把课堂还给学生_2

把课堂还给学生

——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的探索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我校课题组在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的由“自主阅读”、“情境诱导”、“合作参与”、“自主评价”为主要环节组成的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方法,并对该教学方法中各组成环节的操作要点作出概述。全文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内化,又凸现了一种新型教学活动的形象。

【关键词】自主教学、探索研究

近年来,我校教师面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和不断优化,在不断努力学习、吸取别人先进经验的同时,力求创设民主和谐、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的探索研究。在区、市教科所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扎实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现报告于下:

一、小班化的课堂呼唤自主教学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杭州市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教育系统要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基础教育的双重背景下,“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未来杭州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小班化教育站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前列,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凸现人的主体意识,彰显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实施小班化自主教学正是深入到素质教育的领域而进行的一种前瞻性、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2、为了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初中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初中学校办学质量,已成了广大中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在“团结、文明、求实、进取”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的校情,运用以目标教学管理为主线、以启发式教学为途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设施为助学手段等教学策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人格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缩小、班级生员数额的减少(目前全校各班学生数额均在35人以下),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与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和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熏陶情感的主要渠道与场所。要进一步提升各学科的教学质量,不仅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的课堂教学呼唤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呼唤我们实施自主教学,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小班化自主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体会到:初中小班化的自主教学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是说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的基本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学生能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等途径来获得知识、技能。它与接受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区”。小班化自主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因此,在初中阶段实施小班化自主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理念主要是:(1)教育均等教育均等是指学校中的任何学生都享有均等参与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学资源的权利。小班化的自主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目标的实现得到更有力的保证。

(2)以人为本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学习愿望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自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位,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目标,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内驱力的调动。建立在现代质量观基础上的小班化自主教学正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性、充分性与主体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因材施教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在家庭教养、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独立人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小班化自主教学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的探索为契机,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准则,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开展小班化自主教学实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研究的全过程着力研究学生的主体性生成机制,创造一切条件最大程度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和完善。

(2)整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学校各方面的教学力量予以整合,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整体力量。

(3)活动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各项研究目标和研究活动的设计都是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过程。

(4)互动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互相启迪的教学实践活动。

(5)充分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平等、充分地使用显性教育资源和享受隐性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三、小班化自主教学方法的构成与实施

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场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地协调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使学生能够持久地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下学习,增强智慧,提高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身心、智力与非智力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我们的研究发现:初中小班化自主教学可由“自主阅读、情境诱导、合作参与、自主评价”四个环节构成,其结构框架如下图所示。

小班化自主教学

这四个环节既是可以单独执行的教学方法,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教学整体。

1、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阅读、质疑、交流、理解教材的过程。通过学生、教师、文本(即教材)之间的对话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临近区”上得到进步,进而受到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尽管自主阅读能力在某些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特殊情况下是教师“教”会的。这里的“教”,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准确地讲是“导”,是为学生作“示范”、“支架”。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仍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是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阅读活动的“顾问”。这样,教师从前台退到了“幕后”,从“演员”变成了“导演”。

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断内化教学要求,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过程。我们在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步建构了“初步感知——深入探究——理解感悟——自主建构”的“自主阅读”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主动获取知识,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这种教学形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自主阅读,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锻炼,情感态度得到陶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指导流程图(如下所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从这个自主阅读流程图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阅读体验、初步感知、深入探讨、理解感悟、教师点拨、自主建构、巩固练习等环节。学生的阅读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启发、反馈、评价作用。

确定学习的目标。简单地说,学生在上课前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标准或不知如何达到这些标准,那是不行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学习的目标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制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方面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并不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出发,从钻研教材入手,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制定出明确具体适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下一节课的阅读提纲,引导学生在课外预先阅读下一节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目标“溶化”到教学过程中去,“外化”为教与学的具体活动,保证学习有的放矢。

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这是学生自主感知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师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共同制定阅读提纲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课前自主阅读。学生经过课前的初读、寻疑这一过程,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难点、疑点,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格外注意,从而能够避免听课或讨论时舍本逐末。

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要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可采取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的知识点制成知识积累卡片;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要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决不能流于形式,比如文科学科的一些文言虚词、句式特点、名言警句、对话方式和理科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规律等知识,要通过课前阅读尽可能先行掌握。

教师检查自主阅读情况。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况,为组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重点难点讲解做准备。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仪显示学生阅读卡片内容,让学生上台解读自己制作的卡片,和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研读的收获。

自主阅读检查的关键是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因此教师检查自主阅读情况涉及到的内容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没有完成?如果学习的目标没有达到,有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原因何在?主要困难在哪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严格地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教师对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给予鼓励,使学生能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制的阅读卡片,肯定学生的创意,重视学生的理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

键是让学生读得有味读有所得,形成“自能读书而不待老师讲”、“自能作业而不待老师改”的能力。

深入探讨。这是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不仅是实现“自主阅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展学生求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需要。

点拨感悟。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如何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需要教师匠心独运,此时教师是领路人,教师需要适时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从反复阅读中去理解,从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探究中去感悟文本(教材)蕴含的科学知识。在反馈探究结果时,如果学生的观点或结论是正确的,教师除了充分肯定外,更重要的是要论证他们的观点为什么说是正确的,要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肯定;如果学生的观点或结论是不完整或是错误的,教师除了指出其不足和错误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问题答案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校正。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点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重新尝试,使学生从自己的不断尝试中得出经验教训。

自主建构。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教材),自主建构文本意义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本质与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对材料的搜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努力让学生自主建构。

知识是靠学生自主构建的,不是由教师来提供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自己习得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动手搜集材料,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反思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并与其他同学的理解或设计相比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建构,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赞科夫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的发展。”“教学必须以最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所取得的进展又是他们进一步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因此,所有教学原则不仅要着眼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一般到特殊现象,循序渐进,逐步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主动性原则。教师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去,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点。教师要把阅读活动看作是学生主动变革现实客体和知识客体的过程,是主动探索事物由来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不断成长的历程。

【案例】这是初二数学有关相似三角形的一堂复习课的实录。

师:本节课我们来归纳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结构。(板书:相似三角形复习课)

通过本章教材内容的全面阅读,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知识结构图。要求独立完成。(学生显得有些高兴,大约8分钟大部分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教师让画出的结构图不一样的三名学生到黑板上把知识结构图画出来。画出来的结构图各有特色,一种是提纲式的,一种是网状的,一种是集合式的。如图:

提纲式:集合式:

1、比例的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2)……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2、

4、射影定理……

网状式:基本性质:……

相比例更比……

似性质1)……

三2)……

角判定 1、2、3……

形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直角三角形成比例线段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结构图,开始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于是老师因势利诱:在完成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埋头修改自己的结构图,在黑板上画出集合式的,网状式的结构图的学生到黑板上调整了自己的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比较自己的先后两种结构图,想想有什么优点,互相说给同桌同伴听听。(课堂于是活跃起来,同学显得比较兴奋)

师:(对板演的学生)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调整?

学生甲(集合式):刚才我没有仔细考虑,没有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后来在自己的座位上突然想到射影定理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可应用,于是我就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重新放了进去。

学生乙(网状式):我是在与同桌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再把相似形的判定预备定理和平行线截割定理放在知识结构图中。

师:谁来说说这两位同学这样补充前和补充后的优点?

生:(纷纷发言)〃〃〃〃〃〃

【案例点评】章节的复习课往往是令老师头疼的事,老师虽然尽量在备课时做到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可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兴趣不高,不买帐,不专心,没有达到老师设想的效果。同时在复习课上老师也往往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课堂虽然显得很热闹,但这种“说数学”的教学方式却有很大的弊端。它以个别人的正确回答代替了多数学生的学情,显得一厢情愿,对于学困生的思维发展更为不利。而这堂课从总体设计的开始就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梳理结构,画知识结构图,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变宽了,主动参与的程度变深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达到有效学习。

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偏爱的、较为稳定的阅读方式。在本课例中由于教师用“大家回忆一下,这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用你喜欢的方式的画出知识结构图。要求独立完成”的问题来起课,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空间,因此,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的知识结构图就出现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知识结构图。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画知识结构图(即学习方法),教师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到最终,而是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展示和与同桌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吸纳自己的不足,达到再认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当学生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后,教师没有就此讲解或总结,而是用“在完成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于是同学们纷纷埋头修改,有两名学生还到黑板

上调整了自己的结构图。这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重新审视,这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的自我调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用“请同学们比较自己的先后两种结构图,想想有什么优点,互相说给同桌听听”。这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学习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个人的自我调控经验成为他人或全班的共同财富,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谁来说说这两位同学这样补充前和补充后的优点?”这是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到什么样的自我调控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总而言之,自主阅读,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的引导在本课例应该说体现得都不错。

2、情境诱导情景诱导是教师根据教材所描绘的情景或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像,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或再现所需探究问题的现象与场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由选择实验器材,象科学家研究问题那样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情境诱导”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我们根据初中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实施“情境诱导”教学的“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教师利用创设的画面或场景,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中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深入情景,理解学习内容,培养能力;师生共同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拓展智能。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学科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教材、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我们在研究的实践中发现,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方式来创设学习内容的情景诱导。

挖掘教材内含创设情景。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初中学科教材比较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不少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初中文科教科书全部采用彩色图画,情景会话贯串全套教材;理科教材紧密结合初中学生好奇性强、爱探究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含,创设直观教学情景,则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激发学生乐学情趣,提高学习热情,强化求知欲望。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任务,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案例】在初中语文《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课文的情趣,体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春天的旋律》的音乐,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听完后,用个性化的语言描绘出所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学生在充分体验,进行一定的书面组织后,作了精彩的回答,例如:“我似乎听到了春姑娘穿着一袭色彩艳丽的长裙,手挽一篮鲜花,从天上飘然而下,一只玉手不停地把春天撒向人间的每个角落,不时地画出美丽的弧线,于是,人间多了许多的绿色、彩色,多了许多的声音,不信,你听:小溪潺潺地开始流淌,时而哗哗,时而丁冬,欢快的旋律唤醒了世界上的万物,鸟儿们亮出自己清脆的嗓子,奏响了春天的合奏曲;青草地上牛儿哞哞,羊儿咩咩;池塘里鸭子嘎嘎,大白鹅亢亢;小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村落里、学校里、原野上不停地传递……春天真的来了,你听见了吗?如果没有请你用心感受吧!”

然后学生们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揣摩后有感情地朗读。读到动情处,教师就提议每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用自己最漂亮的字书写在笔记本上。

【案例点评】整堂课通过教师开头的情景创设,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通过自己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来体会这个美妙的世界。正合了课文中第九段“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所说的,大大的加深了对课文主题

的理解,和作者桂文亚产生了情感上最大的共鸣。

【案例】在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思考:已知东方明珠塔的高度为468米,在前往参观途中的C处测得东方明珠塔塔顶A的仰角为250度,你知道此处离东方明珠塔塔底B还有多远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纷纷画图计算,但很快就发现以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很顺利地引入这节课的研究内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又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引入时教师发问:老师现在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臵教室我们需要很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么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的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教师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木棒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量出各组木棒中每一根的长度,并用这三组木棒分别摆三角形。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别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你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对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于第三根进行比较,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

【案例点评】教师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合作者来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情景。随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像TV、VCD等,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知识学习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让学生置身于以知识为背景的环境中,体验知识的内涵与的实际运用。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教音标,清楚易懂;利用录音机、录音磁带听纯正的英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语感;利用VCD、电视机来观看英文动画片,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感兴趣。尤其是在理科学科的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许多看不见摸不着或瞬间消逝的现象放大延时展现,拓展了教学情景,更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可接受性。

【案例】在学习初中语文《望岳》这首诗歌时,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入座,然后利用视频设备放映了一幅杜甫站在泰山顶上观看山下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臵身于这种环境下来理解《望岳》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画面,发挥想象,潜心感悟,并把感悟到的东西写下来。当分析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教师就放映一幅用Authorware制作的红日从天际冉冉升起映衬着泰山巍峨的顶峰的动画,同时配上雄壮的乐曲。学生很快就从形象的动画中感受到此情此景的壮阔和豪迈的气势,很自然地将眼前的景色与作者的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融合到一起,诗人豪迈的气慨自然流露出来了。

【案例点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身上蕴含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情景。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尤其在起始阶段)中,教师常常采用音乐教学、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开辟学科知识习得环境,再配以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电化教学手段,多

给学生提供习得知识的机会和时间,组织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恰当的学习情景中学好各科知识,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堂初中《科学》有关“分子”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流程简录

(一)创设情景

1、引言: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一起来做猜猜看游戏:你们桌上放有两张滴有醋酸和香水的纸片,你们能辨别出来吗?(学生辨别后作答)。

2、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并且能辨别呢?(学生议论)。

(二)引入新课

1、微机模拟气味散发现象。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对抽象的粒子进行直观、形象的感知。

2、教师讲述:我们可以想象,在我们周围存在有很多小到我们看不见的物质成份的粒子,通过一定的方式“钻”到我们鼻子里的嗅觉细胞,下面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种粒子-----分子

(三)形成概念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两个变化,一是水加热到100℃会变成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水变成水蒸气。

再问:这是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物理变化。

2、电脑动画模拟上述变化,定格后提问:变化前后水分子本身改变吗?学生回答:没有。

3、实物投影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水蒸气凝结得到的水,然后加入钠,观察现象,再分别滴加酚酞,再观察现象。

观察得出:①两烧杯里的反应现象相同。

②不管是水还是水蒸气凝结得到的水,它们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4、设疑:从上述过程来看,物质的分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物质的分子没有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5、复习: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什么?这是什么变化?回答:二氧化硫。化学变化

再问:氧气和二氧化硫在化学性质上相同吗?学生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得到:不相同。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二氧化硫不供给呼吸,还有毒。

6、动画模拟上述变化。

引伸:(与学生共同讨论后得出)反应前后的物质不同,分子也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7、概念形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投影)

思考:学习了分子的定义,怎样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桌相互讨论,以抢答形式回答。)

(四)结论形成

1、过渡语:既然我们能闻到气体的气味,辨别食品的味道等,这些宏观的现象怎样用微观的理论去解释呢?

2、开放性教学: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2〉利用实物投影仪做品红扩散实验。

〈3〉多媒体展示分子的图像、质量和体积的数据。

〈4〉学生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实验。

〈5〉思考,根据〈1〉---〈4〉的观察以及动画模拟水加热到100℃的变化、硫跟氧气的反应的认识,分子有哪些特点?所形成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3、由学生讨论后小结分子的特点(投影)

(五)以实例进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六)联系实际

引言:同学们还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其它的一些现象吗?请同学们讨论2、3分钟,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多又好?(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在解释不够恰当的地方加以点拨)。

(七)拓展运用

1、指导学生做碘升华实验。

2、思考:碘升华包括分子的哪些特点?(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八)学生小结本课时习得知识。

(九)课堂练习巩固。

【案例点评】本节课先以化学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探究知识,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围绕本节课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教学有如下特点:

1、创新意识较强。本节课大胆改革教学程序,将以往先提出分子概念和分子特性,再用日常生活中现象加以证明的教法改为先用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出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化学实验的作用,增加了3个演示实验(品红溶于水、金属钠与水反应、酚酞检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和两个学生实验(酒精与水混和后总体积变化、碘受热升华),利用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分子概念,掌握分子的特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本节课不仅能将要板书的内容清楚地投影展示,而且通过动画制作把水蒸发、分子扩散过程、硫与氧气的反应中,硫分子与氧分子结合成二氧化硫分子过程抽象的理论较为形象地表示出来。从而轻易突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物理变化中没有改变,在化学变化中被改变”这些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将演示实验现象清楚地展示,增强了实验效果。

4、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质疑设问,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互相讨论,探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我们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在引入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时应注意:

教学情景要切合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形象感人。在创设具体的情景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过分追求情景;情景创设一定要紧扣教材,难易要适中,形象鲜明,做到不脱节、不扯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教学情景要新颖而富于启发。学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情景主要是模拟情景,而非自然情景。情景创设可以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情景必须来自生活。创设情景只有新颖奇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时,才能发挥情景对教学的作用。否则,学生对创设的情景无动于衷,习以为常,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合作参与合作参与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有自由思考、运用自己智慧的时间和机会,学生有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除了班级集体教学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交流、课后个别化求教、网络教学弥补等多种途径进行自主的学习。

我们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参与式教学是自主教学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抽象概括。其模式如下图所示:

指向

─────────────────────────────────────────────

↓ ↓ ↓ ↓ ↓

→ ←

→ →← ← ↑ ↑ ↑ ↑ ↑

─────────────────────────────────────────────

反馈

“定标─启趣─激思─应用─督评”五个环节相互联系,在目标的指向下,通过评价,不断反馈,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 定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活动结果的评价都受教学目标的制约。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指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合作参与式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而且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更强调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行为外现的统一。

启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创造活动、发挥和发展其才智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启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同时能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启趣旨在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意愿,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献计献策,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案例】初一《平面镜成像》教学实例(节选)

教师播放一段魔术影片,“大象在舞台中消失了”,学生显得十分的惊奇,不知其中的原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很浓。此时教师利用模型,在教室中重演了舞台上大象消失的过程,并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恍然大悟,唤起学生对了解平面镜的兴趣。

【案例点评】一块学生不以为然的镜子,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它的兴趣,对于后续的教学有着良好的开端。

激思 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思就是要以促进学生思维力发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为深层次的认识和信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激思是个全方位的任务,它既在授课前,通过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或学生自拟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又在授课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大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或是组织诸如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也在授课后的实践活动和督评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习反思。

【案例】初二《大气压强》课堂实录(节选)

师:我这里有两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办法来完成它。

1、现在我这里有一瓶水,现在给大家一张纸,要求以这两个材料,使瓶子倒过来以后,水不流出来。

2、用一次性杯子中的水,一根吸管,没有其它的材料了,不仅要求使吸管内装满水,而且要让吸管保持竖直,下端不封口,水不流下来。

现在请大家尝试一下。

生: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相互讨论和实验尝试。

师:(巡视)观察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师:谁来做第一个,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来,我来……(语气十分渴望来表演。)(点评:学生在成功后的表演欲是很强烈的,十分有利于课堂的气氛。)师:很容易就倒过来,谢谢,刚才这位同学实验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下“水为什么不流下来?”

生:是纸的作用把水托住。(声音较大)(点评:学生直观的会认为,是纸把水托住了。),大气压的作用(声音较小)(点评:有部分同学,会联想到大气压支撑住了水,但人数较少,在大部分同学的干扰下,对自己的想法是不能十分肯定的,声音就比较低了。)

师:纸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预判:学生会有纸被水粘住了,是瓶子把水吸住了。出现这些问题时,可让学生思考一下,水对纸的粘力大到支撑这么一瓶水?瓶子有吸力吗?)

生:陷入思考,对自己刚才的直观感觉产生疑问。(点评:当感觉自己的直觉有问题,但又不知道答案时,陷入思考,使学生产生疑问。让学生从实验的表面现象,深入到实质的思考中,产生对知识了解的欲望。)

师:第二个,谁来演示一下。(点评:让学生带着疑问来演示下一个实验,或许有助于他们继续思考前一个问题。)

生:我,我…..(点评:表演的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

师:大家看清楚他在干嘛?开始怎么样,把水装进去?

生:用嘴吸(点评:“吸”,这个字是以后教学的伏笔。),然后用手抵住。(点评;实验中,其他的学生不易看清表演的过程,适当介绍有利于,大家了解实验的过程。)

师:给大家验证一下有水吗?(目的:由于吸管中是否有水,不易大家观察,有必要证明一下,同时放开手,水落下来,也是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的一个伏笔。)

师:手指有吸力吗?(目的:可以使防止学生在产生类似的错误想法。)

生:没有。(语气十分的肯定了。)

师:刚才他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来重复一遍,有水吗?有水,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刚才有人说“纸脱住的”,现在有纸吗?(目的:观察现在的实验,联系前面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真的是纸托住了水吗?)

生:没有。(语气十分肯定)

师:那么水为什么不流下来,靠谁支撑?(预设:如果学生,不能自己立刻联想到大气压,可提示“在水的下面会有事么?”)生:大气压。(声音较大,且比较肯定)

【案例点评】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思考,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知识,促进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思考,从中就学到了新的知识,也让学生更有兴趣。

应用应用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灵活地应用知识。应用,一是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释、了解这些现象。应用是学科教学最终的目的之一,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能力,只有真正能应用于生活,学科教学才有了它真正的意义。

【案例】初三《酸的性质探究》

课堂中演示了指示剂研究物质酸碱性的方法和指示剂的制作方法。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都有了去了解其酸碱性的热情。此时,布臵一个《自制指示剂,研究身边物质的酸碱性》的任务,学生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在研究中了解身边的世界。

【案例点评】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应用的生活中去,又在生活中学习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生产生了有用的理解,今后会更主动的学习。

督评督评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环节。督评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学会自省,促进发展。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考核的做法,改重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平时,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如发言、讲演、讨论、实践等活动的表现)列为评价的范围,给予评估分,并转化为学生考核成绩。通过加强过程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评价的途径由单一的教师评定,改为学生自评、家长参评、教师联评的多元评价,这样的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省能力,又强化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我们在研究的实践中发现合作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合作参与教学,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合作参与教学的元素。

正规的合作参与教学形式的特点是教师的小讲课和学生的分组活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的导入时段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课时的学习主题和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要求及注意事项(即小讲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活动。在分组活动中,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根据教师小讲课的内容,以各自商定的的方式如收集资料研习、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等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各自习得结果的相互交流和其他同学或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教学活动程序是:选择主题──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估总结。

【案例】学生探究《测量硫酸铜晶体密度》的过程

1、学习密度的知识之后,提出如何测量硫酸铜晶体密度的课题。

2、课堂上介绍,科学实验的一些要求,实验的步骤,实验精度的思考等。

3、课后,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完成测量。

4、课堂上,教师作为主持,学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其他学生倾听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开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些紧张,由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会儿,学生熟悉了之后,气氛就十分的活跃,学生通过交流提出了许多的想法,也了解许多实验的要求。

【案例点评】整个过程以正规的参与式教学形式来完成,学生情绪很高,学习主动、不仅学习了测量密度的各种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交流、思考和提问。

在学习一些学生完全陌生或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非常适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合作参与式教学的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既能使学生较轻松地习得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其教学活动程序是:目标定向──创设情景──师生研讨──巩固练习。

【案例】初二《原子结构的研究》(节选)

教师: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学说,你认为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你能建立一个原子模型吗?

学生:可能是一个实心圆球,可能是一个空心球………

教师:汤姆逊发现原子里面有电子,你认为该如何修改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模型?

学生:原子可能像一个圆球,里面分布着一些电子。这些电子可能是均匀分布的,也可能不均匀分布的……

教师:卢瑟福用α粒子撞击原子,发现少部分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大部分粒子几乎不偏转。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

【案例点评】此时一个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情景的创设、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课堂便可不再枯燥冷清,充满了学生的智慧。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发展的过程,也体验了科学家的艰辛。在一堂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的课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样可得到完整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参与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合作参与式教学并不是学生随意的自我表现,也不是少数学生代表的“表演作秀”,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训练全体学生的“有意参与”。为此,教师负有组织和指导的任务,一是要做好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整体把握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的认识误区,大体规划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参与的内

容、时间的比例以及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并在学生参与教学前进行“安民告示”,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进行设计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做好学生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落实,落实学生合作小组的成员与分工,训练学生个体和小组集体的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并且进行联合参与。三是要做好学生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方案,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合作参与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创作的过程。

4、自主评价自主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评价和反观自己,通过及时、有效的自我反观和自我评价,实现人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开展学生自主评价的活动一是要改变以往评价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和侧重于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的现状,强调注重对个人发展独特性的评定,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凸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评价不但要关注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但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二是要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存,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凸现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三是要重视和强化学习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反馈、管理等功能,树立新的学业评价观,使评价能够促进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充分、更合理的教育与发展,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和谐统一。课堂学习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而且评价对于学生智力、心理活动有较明显的影响。心理学家赫尔芬克曾经对不同评价出现的不同心理行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评价与不评价不一样,不同性质的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大相径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评价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讲求评价的艺术,从而取得积极的效应。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在实施课堂学习的评价中要做到:

科学性和公正性。科学公正的评价对学生起着尊重、调控、指导作用。所谓“科学”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本着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到客观、实事求是。比如对学生的板演、答问一般不要简单地给以“对或不对”的评价,也不要由教师直接包办,可以诱导学生先认真看、听、想,再作出判断;或者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讲一讲思维过程,这样再进行评价就比较合理、准确。例如,在初一科学课有关“长度的测量”教学中,某一组同桌的两位同学用相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个文具盒的长度,其结果却相差1厘米。教师问:“为什么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却不相同?”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后,教师请他评价一下自己测量的方法,他指出这是因为他在测量时没有对齐0刻度线而造成的错误。教师评价说:“学习中大家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教师的这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谓评价的“公正性”,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一视同仁。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总是参差不齐的,不能因为某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而夸大优点,姑息缺点;更不要因为某学生学习后进而忽视他的进步,认为难以置信,轻描淡写而不予以肯定。不能以教师的心理定势去评价学生的后继活动,注意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把个人对评价学生的亲疏、善恶撇在一边,防止因不公正的评价而造成学生盲目的自信或悲观的情绪。

正面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作出正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或进步,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正面性,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评出动力,评出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评价中应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真好”、“他今天进步了,大家给他鼓鼓掌”、“你的想法真有新意”等等)。有时教师再巧妙地配合适时的体态语言(如会心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赞叹的神情)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热情。尤其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防止单纯地评价他说对了多少,说错了什么,而要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诚恳的评价激发其内心追求美的需要,从而“挖

掘闪光点,促进飞跃点”。例如,有一次某学困生回答错了一个问题,稍加思考后,他又重新作出了回答,于是教师及时给予了评价:“你今天表现真不错,自己的错误自己订正过来了”,这样会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并使学生获得上进的动力。

全面性和全体性。课堂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对学习的调整和完善,从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既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能力发展、学习成效等智力因素的评价,同时又要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例如,有一次学生上课自学一部分内容,教师巡视后评价:“第三、五小组有几个同学很好,边看书边用笔勾勾划划。”其他学生闻言后,便主动学着去做,增强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如某学生一次课上表现十分活跃,教师对他说:“今天你学得真带劲”,及时对他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树立起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另外,评价还应突出全体性。在课堂上,评价机会不能只给予少数几个活跃的学生,要力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如师生互评、小组互评、同桌互评等,使人人有参评、受评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性评价,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能帮助他们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反应能力,果断迅速、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它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但评价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中的疏漏,短时间内有的放矢地改进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课堂上的学习评价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评价,才能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启发学生开展自主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例如:

①教师评价。这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很快领悟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如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或激励学生“你很有创新精神,再继续努力”,使教师的评价具有时代特色和可操作性。

②小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价活动,使学生面对面地相互交流,深化所学的知识。在小组里引导他们就组内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互相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合理,表达是否简练,书写是否美观整洁等。实践证明,小组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培养互相评价的能力。

③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构想各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判断自己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板演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你认为自己的书写好不好?”,如此帮助学生成为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促进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课堂学习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努力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水平,深入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次“超市式”作文欣赏活动。

课始,教师发下没有批改过的作文本,对学生宣布本节课的活动规则:“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举办一次“作文超市”。每位同学将得到两张写有“优秀作文”字样的特殊购物券,你可在教室里自由阅读同学的作文,在阅读完10篇左右的作文后,最终作出决定,把两张特殊购物券分别贴在你欣赏的作文上。最后看哪位同学的作文成为本次超市购物活动中的畅销柞品。”紧接着,教师又对学生提出建议:“为了吸引大家的眼光,允许同学们上台来为自己的作文做一分钟的广告。”这时,胆大而自信的同学上台简单介绍了自己颇具吸引力的作文题目和独特的作文题材。随后,“作文超市”正式开张。

在近20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学生静心地阅读欣赏着同学的作文,读完一篇,又转向另一处,继续阅读欣赏。

在交流活动的最后10分钟里,教师根据得票多少揭晓了本次“作文超市”中最受欢迎的十佳作品,并请这些作者上台朗读,在同学们的静心倾听中,本次“作文超市”落下帷幕。

【案例点评】

1、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作文从学生笔下诞生起就以接近密封的方式来到教师的笔下,经过教师对字词句的圈点回归到学生的手中。如果不是最佳习作,它便很难再有第三位阅读者。而“作文超市”活动却改变了这些作品的命运,让它有了更多的机会亮相于全体同学面前,使一个个字眼、一句句话语进入同学们的阅读视线,实现了作文被人阅读的实用价值,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形成学生间的交流场,突现了学生作文的阅读价值。

2、在教师精心营造的“作文超市”中,“一票在手,尽得自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权利得到了回归。他们能自由选择同学的作文进行阅读,能在阅读中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按照自已的喜好来评价同学的作品,能为自己喜欢的作文投上欣赏的一票,回归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地位。

3、在以往的作文讲评课中,往往是教师选一两篇典型作文进行讲评,学生的欣赏评价充其量只是在教师的大意见下展开的小争鸣。现在,有了大量阅读欣赏的机会,学生在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作文后,就能在实践中进行比较区别,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从而领会同学习作中的妙处,发现习作中的瑕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4、在以往的作文课中,学生在一次次不同题材的写作中经历的是一次次近乎类似的过程,很少有对自己写作活动进行反思的机会。现在,为了吸引同学的目光,得到同学的欣赏,学生开始自觉地考虑作文选材的独特,斟酌作文命题的奇巧,揣摩用词造句的精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反思意识。作文超市”特有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有了写作反思意识,拓宽了学生体验、实践、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这自主的时间里,他们有了更多的锻炼、提高、发展的机会。

四、小班化自主教学课堂呈现的新面貌

1.学生的基本学习素养得到提高。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采用观察、检测、问卷、访谈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成绩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总结比较。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表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学习动机、学习方法、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还是学习成绩,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总体上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去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成了积极思维的主阵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在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初二年级有一位同学,平时大大咧咧,是位“猛将”,最厌烦朗读课文,在经过一段时间语文课自主阅读教学的熏陶后,在一次朗读普希金的诗歌时感情非常投入,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以至在后两节语文课中有7位同学向同学们诵读了自己喜爱的诗歌。一年来该同学所在班级有二十多人次向校广播站投稿,五人次在班级黑板报上发表文章,一人获市级征文比赛二等奖,两人获区级征文比赛三等奖。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会学习成为必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悟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一定程度地转变了师生的学习观念。自主教学的实施实践使教师感到“以本为本”是个误识,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课文教学,学科教学不完全是课堂教学,身为教师包办不了学生的一切,应该做好引路人,努力为学生铺路搭桥。教师应主动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活的教材来熏陶学生的一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兴趣,感到自己时时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并不就是认真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自学、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若干体会与思考

1.在初中小班化课堂自主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班化课堂的自主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和自主学习的无限空间。具体地讲,课堂教学应达到四个“和谐”。

一是教师与课本的“和谐”。课本是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方舟,教师要与学生同舟共济,方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要设计好教法和学法。授课时要深入浅出,要用与学生贴近的规范语言表达其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就初中各学科的教材而言,由于它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它的每篇课文或每个章节都是一个“范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都是通过这一个个“范例”的学习来体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先要弄清教材范例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课程要求,便于教学时有的放矢,分“点”推进。其次教师要站在教材编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三维分析,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弄清教学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教授学习技巧。教学时做到“动”“静”结合,倾情投入,倾心讲授。第三引导学生读懂“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总要求,从而在教学中使其知识点和能力点得到落实。

二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作为现代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从而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平等。其次是教师要有洞察力,知道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和学习闪光点,明确知道每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潜力,一切按教育规律和自然规律顺其发展,教师因势而导,学生舒心而学,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会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第三要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刺激;给学生多一些受尊重的感觉,少一些被挖苦的说教;给学生多一些正面引导,少一些反面的讽刺等等。这样,学生就会视老师为长辈和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是学生与课本的“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课本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使学生与课本“和谐”,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教学中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课本上来,使课本变成学生的朋友,让学生爱不释手。第二,使课本成为学生探视新知识的窗口和知识镜。第三,鼓励学生爱惜课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让其在课本中游乐寻趣。

四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学生的学习虽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集体行为的作用。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2.虽然自主教学的落脚点是引发学生“内化性”的自我学习,但是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还需要教师的主导性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蕴含着倡导学生自主性的实质。在初中小班化课堂自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自主学习教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舍弃或削弱。具体地讲,教师的自身建设要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教师要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奉献给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富个性和完美人格,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是减少了教师的劳动,而是更多地挤占了教师的宝贵时间,教师必须抱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使命,乐于与学生交朋友,在教学这一领域里辛勤耕耘。

二是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知识更新。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及时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尤其要掌握和了解一些当今世界一些重大的发现、发明、科学成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三是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强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非是放任学生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它不并排斥教师的严格监督和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到“三变”、“四放”、“五控制”。“三变”:一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多边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率;二变只重教法改进为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举,推进教与学的最优化结合;三变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授受式为注重思维训练的启发式,促进学生的学力提高。“四放”: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放胆让学生自己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放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放手让学生建立自我完善的发展体系。“五控制”:一控上课时教师的讲话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二控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使学生增加课外自主学习的活动量;三控必修课课时数,使学生自主参加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学习;四控教学参考资料的购买,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扩大自主学习的空间;五控节假日补课,使学生从有限的活动天地中解放出来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纠缠于某些较偏的问题,而应采取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把教学迅速扭回到正轨上来。毕竟,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容量作为载体。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参与并注重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

小班化自主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育人系统中,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分析教育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不和谐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实现教育教学途径、教育教学因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和谐,确保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要由经验型办学向科研型办学的方向发展,把我校办成名副其实的市区一流的窗口学校,让自主和谐教育在我校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在此,我们谨向所有曾指导、关心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全校教师致以深切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我们恳请领导、专家和全体教师在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给予指点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 刘宏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2.教学模式(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教学模式与方法系列) (美)乔伊斯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新课堂·新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李信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新课程实施者丛书) 周小山、严先元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5.初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精选集高树忠、刘凤玲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4

6.自主学习 (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 靳玉乐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7.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孙宏安开明出版社 2003

8.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金延风、吴希红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9.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创智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丛书) 庞维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主动参与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 刘宏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把课堂还给学生13

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记得一位数学教育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我深有同感。学生的“参与”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 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的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呢? 1)问题的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过渡的节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处理好“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延长“第一等待时”的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等待时”的时长则需灵活多变,要长短不一,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第二等待时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在第二等待时过去后,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对因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形成正确结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 双语部王业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我也尝试过很“蹩脚”的生生互动。这也是顾校长听过的第二节课,之后的反馈最深刻印象的是很别扭。这节课,我一直在尝试学生设疑,学生释疑。我把自己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主持人。一问一答之间,孩子们的差距显露无遗。孩子们的问题设置层次不同,当然回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在课后的认真反思中,我总结了一句话:“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也是关注人的发展的过程。我不能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们,我应该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也许,这就是新基础教育对我最大的感悟。 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把自己置于学生之外的孤立位置。我一直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把书教得多么的好,而是教会孩子做人。我认为会做人的孩子,一定会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

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射阳县初级中学王瑞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参与改革的实验者之一,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整容与改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下面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存在哪些困惑”三个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上课在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学生或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导性,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一)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例如我所教的初三数学,复习时知识点较多,以前每堂课首先在黑板上板书讲解,学生在下做笔记,一节课讲30多分钟,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甚至有时候满堂灌。 (二)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几乎每堂课,我们都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成了“录音机”和“打字机”,机械的听和记,充其量只是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很少有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动嘴,学生参与不到课堂教学中。 (三)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长久以来,并很可能在某些环境中持续下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权威,教师所讲的就是标准答案,不去考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不同做法或想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回答课本上或教师自己认为标准的答案,有时学生提出异议,不去解析或进行冷处理,只简单的要求学生记住答案就可。 (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在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毫无人格的尊严和思想的尊严,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我们采用上述一些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花费较大的气力却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往往一个题型经过高三三轮复习做十几遍仍然不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 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期获得同仁们指正。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的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 (二)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关系,建立“教与学”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分成两部分;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落实五个环节 我们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 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我们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我们还“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生进行幼小生命活动的观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小生命的活动过程;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用问家长、查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动乱”“文革”“极左思潮”“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词的含义,直接感知此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理想与人生的故事。学生查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主旨;学习第三单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怎样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所有老师都在努力去探索的教学艺术。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一下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普遍存在课堂空间上,教师占用的时间偏多,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讲解,学生只是机械的听和记,甚至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学得不如忘得快,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偏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的教与学的: 1、多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引经据典或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多动脑去思考。 2、多运用比较法,排比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情境法,欣赏法等等有效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实物或是图例范画,多种方法有比较的学习可以加深印象,有效提高理解力接受力。 3、多运用绘图的方式,演示或练习直观教学,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审美能力,鉴赏水平,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更好的理解。 (二)课堂氛围不够灵活生动,多数教师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讲台上,即便走到学生中间亦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在教室这个活动空间里,学生仍大多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难有表现自我的空间。我的课堂是这样来做的: 1、课堂期间,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必要时可下位组成圆桌会

议形式共同设计构思。 2、小组推荐亦可自我推荐,在黑板上展示个人设计构思思想。这样多是外向和平时基础较好的同学。 3、为避免以上2的问题,老师点名让同学畅所欲言发表意见见解或是创意构思。这样做的目的和好处是让优秀的学生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不同性格学生的应场,解题能力。 (三)当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老师讲完课多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没有举一反三的考察学生对本次课的把握: 1、教师在和学生互动学习和巡视辅导时要做到全面掌握,掌握全体学生是否大多数对已学习的知识点是否已经理解、掌握? 2、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应用的熟练程度程度怎样? 3、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本课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本次课应具有的技法、技巧? 4、本次课大多数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做好以上几点,以便做到真正的全盘掌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更好的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四)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创新创意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很多的问题多是老师预设,学生照葫芦画瓢,机械地思考,机械的临摹,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的创新拓展。鉴于如此我的教学是这样的: 1、提出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构思,老师适当引导绝不固郅思想,天马行空任遨游。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既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也是我在近几年思考最多 的难题。我接下来从以下方面。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现在人们说的最多的话题。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场所。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性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而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谈点个人的想法。 1、课堂准备:蹲下来,天地将更宽广 在《中国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激情与梦想》一书中,有个学生家长在亲自参加集训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蹲下来做父母,因为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一样大了,看出去的天地是一样的。我对此大为认可,以为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妨蹲下来,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样高低的地位,这样看出去的天地会比较接近学生。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观知识,再反作用于客体。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大可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设计有针对性地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自主)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教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既激情洋溢的的场所,又是一个有着无穷新的奥秘的的天地,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渴望学习,渴望拥有知识。 2、课堂引导:在自由的天地,学会飞翔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在这个目标下,首要的是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规矩,方圆也就画成了一半。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雨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雨后,为什么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摔跤了,为什么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

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学写诗。真没想到,学生还真有点像小诗人的样子呢。学生1:水珠在树叶上晃动,地面上变得更滑了。雨后灿烂的太阳出来了,彩虹也出来了。学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网上,像一条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真美丽。小朋友都出来玩,不是玩衣服湿了,就是头发湿了。学生3:一棵树上挂着一条项链,啊,好美丽!小弟弟看见了,急忙跑过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脸却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见原来项链是水珠落在蜘蛛网上。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1)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城西七一学校叶红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我觉得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二、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归纳选择,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 三、给学生讲话的时间 叶老曾说过:“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技巧和能力。”遵照此原则,教师应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 四、给学生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形式,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充分发挥这种集体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基础上,我给让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受益。这种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只有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利用新课标提供给我们的主动空间,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新编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

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2.注重协作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3.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 笔者曾听过杭州市语文教研员黄云老师的《开源,共创――基于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是如沐春风。黄云老师的报告以听报告者为中心、课堂活泼、完全调动了听报告者的积极性。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黄云老师在讲在教学点这块,她以散文教学为例。她讲到,“散文的关注点,不在于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的作家主体的思想感情观点”,散文是作家的自述体。她以《我与地坛》、《荷塘月色》为例,批判一些老师空泛、生搬硬套的教法,忽视作家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二是黄云老师在下午论坛讨论时,进行了一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先让四位代表发言,并且让所有的人针对四人的发言或者论题提一个问题,并记在标有序号的纸上,然后把这些这些纸收上来,从第一个人传阅到最后一个人,在传第二遍的时候每个人在

产生共鸣的问题上打星号,然后挑出三张星号最多的纸,最后请出提出问题的三位老师,让他们来解释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并且自己找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个“让所有人解决所有问题”的游戏完全以听报告的老师为中心,也确实解决了问题,这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 黄云老师的报告让笔者想到5月26日开设的公开课《神的一滴》,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以梭罗在1845年一人跑到瓦尔登湖,在那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写作背景导入,然后在研读课文这一块我分了四大块:欣赏美景,品读语言;赞叹生命,体悟感情;触摸内心,走进思考;回归现实,深入思考。围绕这四方面又设置了12个小问题: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哪两个词语概括出湖的美丽迷人、变化多样?运用什么修辞?2.读出具体描绘湖的“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的两句。3.自由诵读文中描写荡舟在瓦尔登湖上所见美景的句子,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4.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如何理解此句中的“富有”? 5.然而这不久,这一份宁静被伐木工人的脚步声打破,那充满古典阳光的原生态的瓦尔登湖遭到了人类的破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9 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

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

精心设置问题,构筑高效课堂 如皋市搬经中学朱新梅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辛苦,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这种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是极其低效的。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动起来,主动钻研、探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升思维水平,陶冶情操。 课前知己知彼,设置问题方能有的放矢。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反复斟酌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接着设计学案,考察学生一部分重点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而后学生质疑。充分理解文本精髓和了解学生学情,可以加强课堂上问题设置的针对性,为充分利用好课堂做保障。 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精心编排设计问题的呈现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或因有些带有较强的情感,思维的跳跃,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如若按照文本内容顺序推进,在理解方面会有难度。如《纪念刘和珍君》起始段,鲁迅先生抒发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反动派的愤怒之情,如若要求学生在未了解刘和珍其人、其事时去理解这种情感,无疑是要求学生建立空中楼阁,违背正常的认知规律。问题设置的程序应当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一级一级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问题设置时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必须将自己理解的文本加以重组建构后设置问题,那样学生才可渐入文本学习的佳境。 问题的设置应当从小处,文本寻常之处入手,空泛、无趣的提问只能让学生生厌,磨灭学生学习的热情。设置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提问,教授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寻常之处可以是动词、意味深长的句子,哪怕是文下的注解。《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杀戮,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第五部分国民党射杀欣然前往许愿的学生的弹道曲线,学生可以看出早有预谋,极其凶残。抓住文本精彩传神的细节,深入的体会,可以将冰冷的文字复活。这样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在咀嚼品味和表达中一次次得到激活,主人公的人性光辉也就发出耀眼的光芒。此种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培养一种缜密的思维,推敲的语言表达习惯,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应当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让不同思维能力水平的同学,各有所得。如《合欢树》的讲授:母亲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后来竟变成了一棵合欢树。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把路边的合欢树搬回家?她为什么没有搬其他的草或花?这个问题在文本中可直接找到,看似浅显,却包含着深刻的情感探究价值和文章表达方面的技巧。学生可以想到他想让残疾的儿子感到欢乐的气氛,是情感主旨的角度理解。抑或对应第一段,母亲其实是个爱美的女子,注意文本前后的勾连照应的角度。抑或写含羞草其实是写母亲这个人,美丽而不耀眼,坚强温柔。这里品味的表面上是树,实质上品味的是母亲真挚的爱,坚强的个性,其实是以物喻人。看似浅显的设问,不至于让学生有畏惧感,学生愿意去思考;有难度梯度的设问,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思维的碰撞之后,学生可以获得一种思维、情感上的互动,相对教师答案的直接呈现,学生将更易理解,接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精心选择诵读片段,引导学生诵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只有想办法让学生读进去,才是真正的与文本的近距离,深层次的接触。选择那些情感蕴含比较丰富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如何诵读,包含感情,声调,重读,停顿等方面。在诵读之中,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思维获得了真正的提升与发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能达到已经不是教师简单某个情感标签的词语所能够达到的一种程度,而是一种能够化进生命血液感悟,教师可适当的范读,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训练,在不断的研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语文带来的快乐。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认识 固阳蒙古族学校安利 内容摘要: 面对当前的教改形式,教师们都在探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自主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的引导是关键,要靠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课堂,还需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语文课堂真正的还给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多元化课堂 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改的今天,老师们正尝试着以教材为主线,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自主学习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呢?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近三年来,我在本校“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题研究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验。 一、必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注重教师形象,构建平等和谐的知识平台。 教师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课堂上老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使得学生乐于与你交流,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排除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绝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让孩子的思想放松、思维活跃起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会让学生精神高涨,教师的高涨的激情会让学生走进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新课改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任何一首诗,一幅画,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素。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例如在上《雪地上的小画家》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中,我在配着音乐的旋律中,激情的描述:“下雪了;下雪了,大地披上了银装,田野披上银毯……”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特定的大雪纷飞的雪景中,为后来的语言表达开启了一扇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诱发了学生的情感的情况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探读课文,从而入情,移情、陶情。 品读课文,体味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中每一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