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结合

讲到文学与音乐,先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它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样也是一部音乐作品。

而在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广为传颂的史诗巨作《罗马史诗》,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在当代教育中也不会将文学与音乐分为独立的两个专业了。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紧密联系的时期大概该归属于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唐朝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些流传千古的古词在当时都有着自己的曲子,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到了现代,文学与音乐又显得相对比较独立。现代文学偏向于小说和散文创作,更注重理性和逻辑思辨,即使是诗歌也以现代诗为主,不讲究古诗的那种对偶、押韵等手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情景描写。而现代音乐也主要是流行音乐,曲风或轻快、或压抑、或摇滚、或抒情,在确定好曲的时候,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快餐文化的一种,现代人更喜欢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词,而不喜欢含蓄或绕口的词句,即使是作为更为高级的歌

剧也逐渐发展出了更为大众化的形式。总的来说,诗歌创作在当代社会的话不为大多数人了解,所以当代文学与当代音乐的关系不如古代那么紧密。

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较之以往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几十年前,广播盛兴的时期里,常能听到广播剧、配乐诗朗颂等。根据剧本或诗歌的情绪、思想.音乐人编配与其相匹配的同种意境风格的音乐作为朗诵人声的声音背景,以此来辅助渲染文学作品的感情色彩,让受众得到立体的、丰富的听觉享受,达到艺术欣赏的较高层次。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更加能体现出音乐服务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上。在各种动态的画面中,背景音乐的适时插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感人。音乐完全是为文学作品的表现而创作.它们脉脉相通,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它们相濡以沫地结合,相辅相承地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着文化思想。这如此宝贵的艺术财富来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积淀。音乐表现的是一种心情,如果你能在听一首歌曲的时候,联想到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并把它们想成种种的场景,那么音乐就和文学结缘了。音乐所能表现的远远超出了文学。音乐的调子,和文字的语气有相通的地方。

【参考文献】

尹勋锋.《试论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必然联系》

王次熠.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姓名:万石正学号:1002405015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关系 自古,中国音乐与文学便有密切联系。在中国上古文学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所以,我国古代所讲的“乐”,常常不是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了诗、乐、舞在内的。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也是从音乐中脱胎出来,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的诗歌是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而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楚辞”,亦是发轫于巫术,而巫术直接通过音乐与舞蹈来表演。 在《尚书·尧典》中曾记载着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上也还有舞蹈。后来《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音乐”与“文学”更是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们在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教化作用。毛诗大序中曾讲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起到补察时政,教化人心的巨大功用。并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乐并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不止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很自觉的去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悦诚服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该有的行为举止。 到了魏晋时期,音乐与文学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恰恰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任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学化和音乐史上都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他们并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困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技术的作用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美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活在魏、晋之际的,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阮籍(210—263)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阮步兵。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杯诗、散文《大人先生传》、音乐《乐论》等,是他在音乐、文学方面的代表作。阮籍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当文学遇上音乐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 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言知声诗而不知义也。齐、鲁、毛、韩诸家,以序说相雄长,以义理相授受,而经生学者始不识诗,言知义而不知声诗也。夫德为乐心,声为乐体,义为乐精,得诗则声有所依,得声则诗有所被,知声诗而不知义,尚可备登歌充庭舞;彼知义而不知诗者,穷极物情,工则工矣,而丝簧弗协,将焉用之?甚矣声诗不可不讲也!”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几千年的诗歌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音乐史而到了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则更紧密的和文学连在了一起,而内容也发生了急剧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 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 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是不是这样呢?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摘要: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发展。本文从文学与音乐内外两方面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文学;音乐;相互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伴随着自身的发展,不同门类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罗曼·罗兰就曾在《音乐在通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各种艺术经常互相影响,彼此交流,或者由于自然演化而越出自己的范畴,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各种艺术之间并非像许多理论家所声称的那样壁垒森严,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种艺术开放门户,各种艺术都会蔓延,在别的艺术中得到高超的造诣。”[1] 一、文学与音乐的外在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第一,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在音乐史上,有不少音乐作品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世界名曲往往是由文学作品启发灵感,得到素材,或者干脆直接取名诗为歌词,为它谱曲。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都被作曲家们纷纷搬上歌剧舞台和交响乐坛。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哈姆雷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等等。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若斯坎经常从歌词的声调和节奏中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动机。歌德《野玫瑰》、《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被同时代的德国音乐家舒伯特、贝多芬谱上曲子,广为流传。柏辽兹根据歌德叙事诗创作的交响乐《浮士德的沉沦》,李姆斯基.萨科夫根据《天方夜谭》创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席勒《欢乐颂》被贝多芬用在《第九交响曲》中,传唱世界:“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中,这类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在我国比较熟悉的有我国50年代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年来屡次在国内外获奖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等等都取材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这类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作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或者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2]。 克列姆辽夫指出:我们在声乐的全部广泛的领域中(歌剧清唱剧大合唱歌曲浪漫曲)看到音乐和语言的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有了歌词,声乐作品就有了特殊的可能,不仅用形象(音乐的和文学的)而且用言词的概念去影响听众。当然,也如他所认为的,这还仅仅是外在的关系。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把音乐当作描写对象,以音乐作为塑造人物的工具,用音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为数甚多“以文述乐”的作品,白居易是一典型。据初步统计,白居易描写同音乐有关的诗歌有100多首,大量的诗篇以优美传神的文字表达了他爱乐、奏乐、赏乐、品乐、评乐的丰富思想和情感。他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会弹琴弹筝。歌舞评论《霓裳羽衣舞歌》、声乐评论《杨柳枝二十韵))、器乐评论《琵琶行》等等,所涉及的乐器及其演奏有琵琶、筝、琴、笛、草巢、五弦、芦管、磐。李硕的《琴歌》、《听董大弹胡茄》都是中国描写音乐的名作。而世界文坛上可举的例子就更多。德国狂飘突进时代的小说家汉因斯在他的《贺亨塔尔的希尔德加德》里专谈音乐,以整部门艺术以及其完美的作品作为特定的题材。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克罗采奏鸣曲》中有贝多芬的音乐,《童年》中有《热情》,《家庭幸福》中有《月光》,《复活》中男主人公听《命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两部小说是关于音乐的:《马西弥拉·道尼》、《冈巴拉)),后

常用英语口语 Music And Literature 音乐和文学

常用英语口语 Music And Literature 音乐和文学收藏 所属教程:常用英语口语 学英语就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文化,包括我们现在要讲的主题之一的音乐和文学。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会去听一些欧美的音乐,像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听一些奥斯卡英文歌曲等等,还有会看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等等。 下面方向标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谈论音乐和文学常用的口语用语,大家通过练习加强对英语的掌握。 1. What's your favorite music? 你最喜欢什么音乐? 这个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你喜欢什么东西,可以用在什么场合,大家可以自己造句来练习一下。 2. Do you often go to a concert? 你经常去听音乐会吗? 去听concert音乐会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了。 3. I hate Jazz. It's too noisy. 我讨厌爵士,太吵了。 有的人喜欢JAZZ,有的人学好R&B 4. Do you like pop music? 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5. I have never heard the piece before, who wrote it? 我从没听过这首曲子,谁写的?

6.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skill? 你觉得他们演奏技术如何? 7. I find classical concerts more to my liking than rock concerts. 我觉得古典音乐会比摇滚音乐会更合我胃口。 8. I've never read a more stirring story. 我从来没读过比这更令人激动的故事。 9. He has a passion for literature. 他很热衷于文学。 10. I am most attracted by Dickens. 狄更斯的作品更吸引我。 11. I never grow tired of novels though I read them everyday. 我每天看小说,但从没厌烦过。 12. On Sundays I often spend some time reading in the library. 星期天我经常在图书馆里看些书。 13. What do think about this poem?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14. I like Shakespeare better than Milton. 与弥尔顿比起来,我更喜欢莎士比亚。 15.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works of George Eliot?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你知道多少?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

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结合 讲到文学与音乐,先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它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样也是一部音乐作品。 而在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广为传颂的史诗巨作《罗马史诗》,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在当代教育中也不会将文学与音乐分为独立的两个专业了。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紧密联系的时期大概该归属于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唐朝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些流传千古的古词在当时都有着自己的曲子,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到了现代,文学与音乐又显得相对比较独立。现代文学偏向于小说和散文创作,更注重理性和逻辑思辨,即使是诗歌也以现代诗为主,不讲究古诗的那种对偶、押韵等手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情景描写。而现代音乐也主要是流行音乐,曲风或轻快、或压抑、或摇滚、或抒情,在确定好曲的时候,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快餐文化的一种,现代人更喜欢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词,而不喜欢含蓄或绕口的词句,即使是作为更为高级的歌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

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徐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二者通过各自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高峰的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可以这么说,研究唐代音乐离不开唐诗,而研究唐诗,也不可避免要接触许多音乐问题。 我们知道,音乐和诗一样,起源于生活、起源于劳动。在春秋战国以前,诗、乐、舞三者还是不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三者逐渐分开,但是关系仍旧紧密,汉武帝时期的乐府诗,便是大量整理以供皇家演唱之用的。这些歌词都是汉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唐代文学和音乐关系如此紧密呢?我认为有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当时宫廷贵族的需求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下面我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先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谈谈她和音乐的关系。我们知道,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藢等音阶的不同。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 唐诗本身还有格律化的特点,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合音律。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这就使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quot;等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 另外,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这些特点。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唐诗和音乐的关系相当的密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音乐和文学是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歌曲中和歌词中,音乐与文学共同完成艺术的审美过程。他们是各自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结合歌曲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音乐,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文学歌曲关系 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共同渊源的说法,从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几乎是一块孕育、一齐诞生的孪生姐妹。养育她们的母亲,就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诗歌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下面就来简单讨论下他们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中国文学大部分是以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其中最早的文学---《诗经》,他们既是“诗”也是“歌”,“诗歌”是一体的。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颂》是祭祀时的乐歌。如《伐檀》一诗,运用了反复迭唱的手法, 描写了奴隶们在为奴隶主制作新车的劳动过程中, 边歌边咏, 冷嘲热讽地表达了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怒反抗之情。它既是歌又是诗, 既含有文学又含有音乐。 接下来主要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的《楚辞》。它是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活中,向民间学习,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楚辞是诗,也是歌,是和当时南方的民间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离骚》中唱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他对人民深切的同情。《九歌》是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套祭神的乐歌,从音乐的形式来看,已经有了“乱”(乐曲高潮)、“少歌”(小高潮)、和“倡”(不同乐曲曲调的过渡乐句)。历史发展到汉代时,建安诗人支撑了建安风骨,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苍凉的感慨;《长歌行》中为“少壮不努力”的人勾勒出“老大徒伤悲”的无奈。《乐府诗集》中的歌、行、引、曲都是文字以音乐为载体的不同形式,“竹林七贤”也是用音乐来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时间推进到唐代,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使我们睁大了眼睛,使我们心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对琵琶女的精湛技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成为描绘音乐的经典名句,那个“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女子“初为《霓裳》后《六幺》”。到了宋代,更出现了诗与歌高度结合的产物——词。以词牌为例,念奴娇是大家都熟知的词牌,因为都能吟颂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名句。再如:水调歌头这个词牌,调与歌两个字都反映了宋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经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到了元代即成为杂

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论文名称浅谈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源自文化,文化寓于音乐,文化和音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包含;既有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音乐则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为例,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所衍生出的音乐数不胜数,各个朝代,各个民族,各个地方所喜爱甚至崇尚的音乐都是各有不同,各具特色的,并且在几千年的时空流转中,不断的整合完善,不断地形成新的特色乐谱影响至今。例如,在太平时代政治平和,人们安居乐业,因此音乐的音调就是安详欢乐的;而乱世时期政治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所以音乐的音调就同样是哀怨愤恨的,比如陕北信天游里的哭腔就形象的反映了人们生活的苦难与伤心哭泣;歌剧《白毛女》中喜儿以歌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控诉,显示了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 音乐与古代哲学家们的关系就是非常密切的。儒家的音乐观不但将礼乐并列为道德教育的重心,而且把道德列为评价音乐的首要因素。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音乐不但要曲调优美,应重视制乐者的仁心善意,故而《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在道教也有诸如全真正韵,武当仙韵,苏州道乐,龙虎山正一道韵,古韵等反映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音乐。 音乐与古代文人们的联系也不胜枚举。古琴曲《流水》由于“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而成了知音的代称,这首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的古琴曲也因这个故事而成为广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经典之作。其实“借物寓情”的手法在中国音乐中是常见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不敢表达的情感和苦闷,往往借由音乐来抒发。如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借由艺术来感叹自身境遇,宣泄人世间的曲折沧桑。古代宣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个文人的必修课,把音乐修养放于首位,他们通过修习这门课,使得自身的情操和素养都得以提高。古代君王们就尤为重视音乐的发展,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就被称为唐代音乐的缔造者和设计师,他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梨园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同时他与众梨园弟子创作的大量音乐舞蹈作品都直接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白毛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主人公们用歌声代替台词,用歌声的跌宕起伏来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们在不同的音乐意境中感受着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以中国经典歌词《白毛女》为例,这部歌剧创作于抗战时期,是歌颂农民大翻身的中国第一部歌剧,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歌剧根据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音乐与文学之间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在生活中音乐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人们也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而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热情、领悟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有意的尝试。 本人就音乐与语文教学进行尝试,由此总结出他们之间各方面或鲜明或隐含的关系。 一、息息相通——音乐与语文是相通的 传统教学一直把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对音乐不够重视,认为音乐与其它学科毫无关联。其实不然,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证实音乐与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从思维形式而论,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作吟唱,现今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教材,诸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它的产生与艺术是相通的。如戏剧(影视)是将文学通过形象思维便为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可感形象。由此可见,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二)从表现手法而论,音乐讲究以声动人,或跳跃起伏、或舒缓缠绵、或回旋激荡,以此扣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而文章的骈散结合、长短错综,特别是诗歌,不也讲究一种音乐美吗?歌曲往往以词为基础谱写,中国著名的合唱曲《黄河大合唱》传诵大江南北,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其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斗志和决心,正是先有光未然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而后冼星海为其谱曲,才有了这传诵世界的《黄河大合唱》。正因为这样,音乐与文学

浅谈文学与音乐的相互联系(一)

浅谈文学与音乐的相互联系(一) 【摘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它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文学与音乐也不例外,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音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文学音乐相互联系 一、什么是文学 有人认为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有的人认为文学就是语言、形象、情感。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都对文学有不同的认识。包括现在很多写法,包括很多看法,不一样的分化。我觉得对文学只要抓住最根本的几个点,其它根据自己的理解,怎么样理解我觉得都可以。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二、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三、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表现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音乐时常能激发人们各种文学性的想象和灵感,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虽有局限,但还是常常用来作为音乐语言的解释与再创造,有时也会成为音乐形象表现的主题,如中国的《梁祝》故事被何战豪、陈钢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科夫斯基改写为同名的交响幻想曲。一段美好的人生就如同一段美妙的乐章,而人生中的几朵浪花则如同乐章中的几段插曲,或许只是几个跳跃的音符。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一、从一首古诗谈起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一首载于《诗经·小雅》中的诗,创作于至少两千五百年前,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周王朝时期天王、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们招待宾朋时那种大排筵宴、歌舞升平的情景。可以肯定的是,这既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音乐作品,是一首歌的歌词。 翻开人类历史,揭示文学与音乐密切关系的事实随处可见。据信经过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亲自整理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它那用以“言志”的“诗三百”,无一例外地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 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再现旷日持久的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还是泰番德尔、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歌,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剧作家的戏剧,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这两种专业史学了。然而无论如何,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毋庸置疑的和不可有丝毫轻视的。 二、诸般样式总关情 考证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史,笔者认为,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的媒介、材料和方式,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其中,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则是运用音调、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可以直接进行观赏的艺术形象,音乐就是属于这一类型。本文拟从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区别特点和联系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在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界定,这一界定是通过对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与艺术作出进一步的区别而得出。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及其他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词语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语言逊色之处。不过,正因为它缺少其他艺术媒介(线条、乐音、节奏、旋律等)的具体性,也摆脱了这些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的束缚,从而使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自由灵活地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尤其是想要确切而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任务内心情感的时候,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是无能为力的,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奏的缓急、舞步的快慢表达一定的感情,但是却存在着模糊、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而文学语言,由于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词语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清晰的概念,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文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著名作家叶文玲)”。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恬静、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赵鑫珊在谈到莫扎特的《E大调钢琴三重奏》时,他认为乐曲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同时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境界。 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虽然是两首不同的琵琶曲,但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音乐与建筑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听莫扎特的音乐,脑子里常浮现出唐诗,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古典建筑。”德国哲学家树林曾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后来音乐家霍夫曼又补充了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两句名言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 建筑中的对称、比例、均衡等造型特点在音乐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体现。建筑群体的结构布局以及高低曲折、错落有致的节奏,同音乐的结构、节奏有着内在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存在。这种“独特”一方面表现为他作为文学家却具有思想家的气质,另一方面则指向其文学创作的特异风格。目前,沈从文的思想研究已成热点,相关学术成果层出不穷。然艺术研究,尤其是关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之关系研究,相对而言较为滞后。这便是笔者介入该领域的动机所在。本文是研究的初步成果,它分为五章:第一章题为“沈从文‘谈乐’”,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音乐思想进行了爬梳:其一,关于音乐的教育功用,他认为,“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基于此,他积极响应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其二,关于音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敏锐体悟到音乐与文学的相通,——“写短篇懂乐曲有好处,有些相通地方,即组织。音乐和小说同样是从过程产生效果的。”故其“大部分故事,总是当成一个曲子去写的”;其三,关于国内的音乐创作, 他强调应“从万象取法”与“古为今用”。第二章题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湘西地方音乐”,分别研究了湘西地方歌戏与“自然乐音”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本文认为湘西地方音乐不仅是他在湘西系列作品中营造“音乐之境”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承担着刻画人物形象,建构小说情节等重要功能。第三章题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曲式结构”,其中第一至三节,分析了他的文学作品对各种曲式结构的成功借鉴。如《柏子》、《会明》模仿了单三部曲式,《灯》和《腐烂》模仿了变奏曲式,而《丈夫》、《边城》和《红卫星上天》的创作则受到了奏鸣曲式的启发。以上作品的结构均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

线性模式,而呈现出与音乐曲式相同的环状结构。第四节对散文集《烛虚》的交响乐结构进行了细致研究,并指出其借鉴的原型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第五节对文本中的“音乐动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四章题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复调”。第一节对沈从文作品中的复调叙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边城》的复调性体现为文本中“爱情”与“非爱”两条对立却又独立的“准情节线”的交织,而《八骏图》的复调性则源于文本中叙述者全知视角与达士先生视角两种聚焦方式的共存。第二节研究了《看虹录》、《摘星录》与《水云》等对话型复调文本。第三节将沈从文的复调文本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昆德拉等中外作家的复调创作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探究了沈从文文学作品复调性形成的心理动因。第五章题为“沈从文文学语言的音乐美”。笔者主要从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真正实现了文学与音乐的交融,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特异景观。钱理群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赞誉知晓绘画,且作品富有音乐性的鲁迅为艺术家,如果就创作实绩言,沈从文似乎更有资格赢得这一殊荣。关键词:沈从文,文学创作,音乐,曲式结构,复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