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歌剧中音乐与文学关系

歌剧中音乐与文学关系

歌剧中音乐与文学关系
歌剧中音乐与文学关系

浅议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摘要:我们可以将歌曲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定义为一种以音乐为载体的戏剧。这一定义较为直观地阐述了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歌剧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其最高艺术文化目标在于实现包括音乐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在内的高度统一。本文依据这一情况,以音乐与文学的区别及联系分析,从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因素分析、歌剧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分析以及音乐与文学在歌剧中的地位分析这四方面入手,围绕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据此论证了音乐与文学相统一在推动歌剧文化艺术实现艺术表现张力最大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

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歌曲;关系;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艺术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歌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意大利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国家,将其人文主义思潮深刻地融入了歌剧文化艺术当中。意大利在歌剧形成与发展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复调艺术表

演方式会造成整个歌剧演唱歌词的结构不完整。要想将歌剧所表达的整个故事情节全面地展示在歌剧欣赏受众当中,采用单声部旋律吟唱则显得更加合适。这种单声部旋律吟唱的艺术表演方式是由最初的诗歌载体开始进入歌剧领域的,最终造就了世界歌剧发展史当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艺术作品——《达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姓名:万石正学号:1002405015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关系 自古,中国音乐与文学便有密切联系。在中国上古文学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所以,我国古代所讲的“乐”,常常不是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了诗、乐、舞在内的。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也是从音乐中脱胎出来,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的诗歌是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而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楚辞”,亦是发轫于巫术,而巫术直接通过音乐与舞蹈来表演。 在《尚书·尧典》中曾记载着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上也还有舞蹈。后来《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音乐”与“文学”更是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们在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教化作用。毛诗大序中曾讲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起到补察时政,教化人心的巨大功用。并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乐并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不止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很自觉的去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悦诚服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该有的行为举止。 到了魏晋时期,音乐与文学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恰恰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任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学化和音乐史上都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他们并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困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技术的作用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美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活在魏、晋之际的,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阮籍(210—263)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阮步兵。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杯诗、散文《大人先生传》、音乐《乐论》等,是他在音乐、文学方面的代表作。阮籍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当文学遇上音乐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 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言知声诗而不知义也。齐、鲁、毛、韩诸家,以序说相雄长,以义理相授受,而经生学者始不识诗,言知义而不知声诗也。夫德为乐心,声为乐体,义为乐精,得诗则声有所依,得声则诗有所被,知声诗而不知义,尚可备登歌充庭舞;彼知义而不知诗者,穷极物情,工则工矣,而丝簧弗协,将焉用之?甚矣声诗不可不讲也!”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几千年的诗歌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音乐史而到了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则更紧密的和文学连在了一起,而内容也发生了急剧

音乐剧中的音乐赏析

音乐剧中的音乐赏析 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音乐剧特点: 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民间艺术,由歌舞、说唱等形式综合而成。早在1775年,本达的《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与1778年《美犹亚》已成为早期范例。菲比赫曾写过三部曲《希波达米亚》、R·施特劳斯的《伊诺克·阿登》、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布利斯的《早晨英雄》r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为话剧加入了最有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早期最具音乐剧的代表作品应该是《黑骗子》它于1866年诞生。1943年上演的《俄克拉荷马》,1975年上演的《群众演员》和1982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次上演的《猫》剧是上座率最高、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剧目。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参与创作过属音乐剧范畴的音乐作品,如英国作曲家戈尔·亚历山大曾自己创办了音乐剧团,为他所创作的《那伯的葡萄园》、《影子戏》、《耶路撒冷奏鸣曲》等音乐剧进行演出还有苏格兰作曲家汉密尔顿·伊恩所创作的《法萨卢斯战役》,英国作曲家城维斯.彼得·马克斯韦尔的《狂王之歌》,勋伯格的《西贡小姐》。英国作曲家安德列·鲁得·韦伯创作的《日落大道》、音乐剧与话剧、古典歌剧及舞剧有着明显的区别。音乐剧的形式多样,可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它借鉴了民间音乐素材、爵士乐风格、黑人说唱及民间舞蹈.踢踏舞、爵士舞甚至芭蓄等。 在歌唱方面,它不同于歌剧,音乐剧中可根据剧情的需要用不同演唱方法来加以演唱,如美声、通俗、民间说唱等。在舞蹈方面,音乐剧中的群众性的集体舞最为典型形式也十分多样,有古典芭蓄、民间舞、踢踏舞等。如《猫》剧,《西区故事》等不同形式的舞组合,形成其独特风格。 音乐剧的诞生,也许是由于一场“意外”,一场令人庆幸的“意外”——1866 年在美国,由威威廉.惠特里(Wil1iam Wheai1cy)制作了一台音乐通俗剧《黑骗子》,正苦于无人演出时,一个芭蕾舞团在美国作巡回演出时剧场被大火所烧,万般无奈又没有路费回家,只好为威廉上演了《黑骗子》。演出时音乐、戏剧和芭蕾舞在整台演出中交替进行,戏剧与舞蹈没有情节上的联系。尽管如此,这台演出竟出人意料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这样的一种演出模式便由此确立,有人以此为标志,来界定音乐剧在美国的诞生。 但是,音乐剧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它的诞生有着社会的、历史的原因:1、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其历史不过300多年。而具有美国本土风格的音乐从形成至今,则不过200年的历史。因为美国音乐成熟较晚,在20世纪以前,完全受到欧洲音乐影响,只有在十九世纪末开始,才逐步形成真正具有独特美国风格的音乐。它从本质上来说是本土的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尤其是欧洲音乐的融合,渗透而产生。由于美国音乐在二十世纪才完全成型,所以,美国需要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形式,一种基于美国本土文化的表演形式。音乐剧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2、欧洲移民将许多成熟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带入了美国,如歌剧、芭蕾舞剧等等,为音乐剧的出现提供了“硬件”。早期的音乐剧,一方面接受了欧洲的不同风格的轻、喜歌剧甚至在歌厅舞厅表演的歌舞杂剧(Vaudevil1e)的影响;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 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 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是不是这样呢?

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和《吉屋出租》之比较 音乐剧,是出现于西方并集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几种元素结合构成的一种戏剧式表演,因此又称作歌舞剧。它擅于用音乐和舞蹈肢体来传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由于语言无法表达时还能用场景和肢体来呈现,因此在戏剧表达形式上它属于表现主义。与早期传统的歌剧相比音乐剧又有所不同,它经常会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元素及流行音乐器乐来编制其唱法也不受美声的限制,此外还添加了更丰富的舞蹈肢体动作。。。。。。然而随着市场的需要音乐剧也一直在变化着,从早期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黑人剧再到百老汇音乐剧等。 提起“百老汇”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美国的戏剧。百老汇音乐剧的前身,实际就是黑人的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等,它比较多的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也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在50、6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正处于全盛时期,它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的大胆创新(其中以《西城故事》为首)。在百老汇音乐剧中,还有不少优秀的摇滚音乐剧作品,如《毛发》、《耶稣基督万世巨星》、《艾薇塔》《租》等等。 《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简称《万世巨星》)仍取材与圣经中的故事。如果说《约瑟夫的神奇彩衣》是一则圣经童话,热闹纷呈轻松欢快,那么《万世巨星》就是对圣经与信仰的反思,也可以说是圣洁光环下的那抹阴影。毫无疑问,andrew Webber和Tim Rice这对“黄金拍档”的再次合作就已经为这部音乐剧奠定了一定的高度。 《万世巨星》主要讲述一群年轻人在以色列的沙漠和古迹之中上演一个以耶稣生平事迹为题材的摇滚音乐剧,在这部音乐剧中有“鬼才”之称的韦伯创新地将严肃的宗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联系了起来,可以说是一部艺术表现十分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剧中耶稣被人性化处理,比旧式圣经片给人更亲切的感觉。从表面看简直就是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动——上帝的儿子耶稣不再时刻带着圣哲的光环,他有软弱,有动摇,更多的人性代替了神性;犹大卖主也不是出自贪婪,而是出自上帝安排的命运,自杀后的犹大穿着白袍带领一个天使唱诗班向耶稣提出几个哲学问题,耶稣竟然也不知道答案!冥冥之中无所不在的神旨之下,人性更加真实而又变幻莫测。 关于该剧的配乐,由英国摇滚歌手兼演员莫瑞海德(Murray Head)和摇滚名团"深紫"(Deep Purple)团员伊安吉兰(Ian Gillan)担纲的概念版专辑在美国一炮打红, 夺下了1971年2月"告示牌"专辑排行榜冠军.其中无数经典歌曲用惊人的魅力将“耶稣基督“——这么一个严肃的话题给带了出来。充满了新时代的力量,充满激情。比较许多其他的音乐剧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种可以带动观众一起去哼唱的感召力。例如插曲《我不知如何爱他》(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万世巨星》(superstar)等等。其中西门的演唱者是我犹为喜欢的,声音清亮,有一种很强的穿透感,当之无愧为乱民的首领。 虽然该作品是以摇滚乐为主导的音乐剧作品,但在《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中还是听到了不少好听的舒缓歌曲。像其中的一首由Joanna Ampil演唱的《Everything's Alright》就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耶稣十分烦躁和犹大试图让耶稣醒悟的时候,她演唱了这首歌曲,让耶稣安静下来,睡一个好觉。全曲的歌词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但在Joanna Ampil的口中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神韵。在观看完整个影片之后,我甚至能够哼唱出它的旋律,包括现在。 这么一出出经典的歌曲搭配上全部的剧情来看,绝对的美妙绝伦。当然,撇开背景不谈,即便单单作为一出摇滚音乐剧来欣赏,《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摘要: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发展。本文从文学与音乐内外两方面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文学;音乐;相互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伴随着自身的发展,不同门类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罗曼·罗兰就曾在《音乐在通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各种艺术经常互相影响,彼此交流,或者由于自然演化而越出自己的范畴,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各种艺术之间并非像许多理论家所声称的那样壁垒森严,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种艺术开放门户,各种艺术都会蔓延,在别的艺术中得到高超的造诣。”[1] 一、文学与音乐的外在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第一,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在音乐史上,有不少音乐作品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世界名曲往往是由文学作品启发灵感,得到素材,或者干脆直接取名诗为歌词,为它谱曲。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都被作曲家们纷纷搬上歌剧舞台和交响乐坛。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哈姆雷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等等。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若斯坎经常从歌词的声调和节奏中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动机。歌德《野玫瑰》、《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被同时代的德国音乐家舒伯特、贝多芬谱上曲子,广为流传。柏辽兹根据歌德叙事诗创作的交响乐《浮士德的沉沦》,李姆斯基.萨科夫根据《天方夜谭》创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席勒《欢乐颂》被贝多芬用在《第九交响曲》中,传唱世界:“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中,这类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在我国比较熟悉的有我国50年代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年来屡次在国内外获奖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等等都取材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这类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作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或者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2]。 克列姆辽夫指出:我们在声乐的全部广泛的领域中(歌剧清唱剧大合唱歌曲浪漫曲)看到音乐和语言的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有了歌词,声乐作品就有了特殊的可能,不仅用形象(音乐的和文学的)而且用言词的概念去影响听众。当然,也如他所认为的,这还仅仅是外在的关系。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把音乐当作描写对象,以音乐作为塑造人物的工具,用音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为数甚多“以文述乐”的作品,白居易是一典型。据初步统计,白居易描写同音乐有关的诗歌有100多首,大量的诗篇以优美传神的文字表达了他爱乐、奏乐、赏乐、品乐、评乐的丰富思想和情感。他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会弹琴弹筝。歌舞评论《霓裳羽衣舞歌》、声乐评论《杨柳枝二十韵))、器乐评论《琵琶行》等等,所涉及的乐器及其演奏有琵琶、筝、琴、笛、草巢、五弦、芦管、磐。李硕的《琴歌》、《听董大弹胡茄》都是中国描写音乐的名作。而世界文坛上可举的例子就更多。德国狂飘突进时代的小说家汉因斯在他的《贺亨塔尔的希尔德加德》里专谈音乐,以整部门艺术以及其完美的作品作为特定的题材。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克罗采奏鸣曲》中有贝多芬的音乐,《童年》中有《热情》,《家庭幸福》中有《月光》,《复活》中男主人公听《命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两部小说是关于音乐的:《马西弥拉·道尼》、《冈巴拉)),后

常用英语口语 Music And Literature 音乐和文学

常用英语口语 Music And Literature 音乐和文学收藏 所属教程:常用英语口语 学英语就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文化,包括我们现在要讲的主题之一的音乐和文学。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会去听一些欧美的音乐,像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听一些奥斯卡英文歌曲等等,还有会看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等等。 下面方向标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谈论音乐和文学常用的口语用语,大家通过练习加强对英语的掌握。 1. What's your favorite music? 你最喜欢什么音乐? 这个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你喜欢什么东西,可以用在什么场合,大家可以自己造句来练习一下。 2. Do you often go to a concert? 你经常去听音乐会吗? 去听concert音乐会现在已经比较普遍了。 3. I hate Jazz. It's too noisy. 我讨厌爵士,太吵了。 有的人喜欢JAZZ,有的人学好R&B 4. Do you like pop music? 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5. I have never heard the piece before, who wrote it? 我从没听过这首曲子,谁写的?

6.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skill? 你觉得他们演奏技术如何? 7. I find classical concerts more to my liking than rock concerts. 我觉得古典音乐会比摇滚音乐会更合我胃口。 8. I've never read a more stirring story. 我从来没读过比这更令人激动的故事。 9. He has a passion for literature. 他很热衷于文学。 10. I am most attracted by Dickens. 狄更斯的作品更吸引我。 11. I never grow tired of novels though I read them everyday. 我每天看小说,但从没厌烦过。 12. On Sundays I often spend some time reading in the library. 星期天我经常在图书馆里看些书。 13. What do think about this poem?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14. I like Shakespeare better than Milton. 与弥尔顿比起来,我更喜欢莎士比亚。 15.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works of George Eliot?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你知道多少?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

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悲惨世界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看了一场音乐剧《悲惨世界》,从未看过音乐剧的我,居然没想到音乐剧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撼动人心的情节、波澜壮阔的音乐和变化无穷的舞美,让我为之震撼,一种久违的来自心灵深处震撼瞬间传遍了全身,感动经久不息。人生中会有无数次的感动,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最美。 我实在没想到一部音乐剧居然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往往也在情理之中,有这么好的舞台灯光、音乐设备,有这么强的阵容齐聚,可谓是一场净化心灵的视听盛宴。 首先,在音乐上 《悲惨世界》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旋律简单不仅是为了好唱、好听,而且容易让观众理解和记忆,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比如芳汀的主题、冉阿让主题、沙威的音乐主题等。通过不同主题来突显出人物鲜明的性格,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

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都很好的表现出来。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 音乐片段《At the End of the Day 》,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演员们的词也都很多,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表现出了不同的感觉。音乐片段《Castle on a Cloud 》空灵般的歌曲这部音乐剧中最振奋人心的音乐,最后尾声时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比如酒馆老板有着喜剧感的节奏不禁让人随着节奏摇摆起来的《Master of the House 》,比如被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人心的珂赛特、马吕斯、爱波宁互诉衷肠的《In My Life 》,比如爱波宁独诉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爱波宁为革命牺牲时在马吕斯怀里与马吕斯对唱的催人泪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 》,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让 人在悲惨的世界也存有希望。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令人爱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这部经典的音乐剧。 在人物上在《悲》剧中,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 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 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音乐与文学已无处不在。抛开音乐与文学的具体表现方式和材质,从整体的感情组织和美学原则上分析,它们有着许多共同属性。 【关键词】音乐;文学;联系;结合 讲到文学与音乐,先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它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音乐史上,都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第一个高峰期的地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它既是我国古代民间和文人创作的诗歌类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音乐作品既歌曲或“乐舞”的歌词。它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样也是一部音乐作品。 而在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无论是广为传颂的史诗巨作《罗马史诗》,还是大量产生于民间的情歌、酒歌、赞歌等等,全都同时具有着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且,由于人类记录音乐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又同样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所有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文学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能够进入文学史的范畴,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够进入音乐史,如果那样的话,在当代教育中也不会将文学与音乐分为独立的两个专业了。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紧密联系的时期大概该归属于我国历史上的宋朝,大约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好多业已定型的曲子,人们只要按照曲牌划定的规矩创作出歌词(也即所谓“填词”),一首新歌曲就诞生了。在这方面,苏轼、辛弃疾、岳飞、柳咏以及稍早一些的唐朝李白等很多著名诗人都是高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些流传千古的古词在当时都有着自己的曲子,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型。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说明作为音乐作品的歌曲的创作可以曲在后词在先,因为,首先毫无疑问,由于最初词和曲浑然一体的一首特殊的、具体的歌曲得以流行,一个以后被用来“填词”的曲牌才固定下来,其次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来说,“词”不过是“诗”的另一种叫法而已,它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到了现代,文学与音乐又显得相对比较独立。现代文学偏向于小说和散文创作,更注重理性和逻辑思辨,即使是诗歌也以现代诗为主,不讲究古诗的那种对偶、押韵等手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情景描写。而现代音乐也主要是流行音乐,曲风或轻快、或压抑、或摇滚、或抒情,在确定好曲的时候,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快餐文化的一种,现代人更喜欢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的词,而不喜欢含蓄或绕口的词句,即使是作为更为高级的歌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

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音乐鉴赏课论文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赏析,使我对音乐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剧,不仅仅是音乐,其还融入了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等,表演形式比较随意,多元,音乐部分通俗易懂,正是音乐剧这种表现形式和众多元素的加入深深的吸引了我。《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已经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猫》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关系和扣人心悬的内容,但正是这份简单让人们认识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我们通过每一只猫的肢体表演,通过他们的言行,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让观众感觉自己仿佛与猫为伍了,是在自己的的世界里扮演自己的角色。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

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 在一部音乐剧作品中,戏剧,音乐舞蹈通常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而是相辅相承,在绝大多数音乐剧中,歌唱舞蹈与对白是交替使用。而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全剧几乎有舞必有歌,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不断地变换音乐主题。从猫之命名、Jellicle舞会之邀、到唱反调的搞怪猫?、再到年华褪去的Grizabella?,音乐从最初的由远渐近,到摇滚乐风的「The?Rum?Tum?Tugger」,以及《memory》,配乐从大提琴沉稳的弦乐低音,中间大提琴木管乐的舒缓,慢慢到铜管乐来势汹汹的气势,无不令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通过《猫》,我们不仅享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同时也让我们 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要敢于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敢于坦诚的说出自己的 需要,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要勇于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我想,其实 猫的世界深处就是在诠释人间的风景,这些猫展示出的喜悦、彷徨、失意、 沮丧,以及温暖、回忆等等种种个性,其实都是拟人化的表术,猫和我们 人类一样,都需要爱与宽容,更需要大家的尊重……。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徐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二者通过各自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高峰的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可以这么说,研究唐代音乐离不开唐诗,而研究唐诗,也不可避免要接触许多音乐问题。 我们知道,音乐和诗一样,起源于生活、起源于劳动。在春秋战国以前,诗、乐、舞三者还是不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三者逐渐分开,但是关系仍旧紧密,汉武帝时期的乐府诗,便是大量整理以供皇家演唱之用的。这些歌词都是汉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唐代文学和音乐关系如此紧密呢?我认为有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当时宫廷贵族的需求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下面我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先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谈谈她和音乐的关系。我们知道,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藢等音阶的不同。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 唐诗本身还有格律化的特点,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合音律。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这就使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quot;等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 另外,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这些特点。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唐诗和音乐的关系相当的密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摘要】音乐和文学是艺术领域主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歌曲中和歌词中,音乐与文学共同完成艺术的审美过程。他们是各自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对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结合歌曲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音乐,提高我们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文学歌曲关系 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有着共同渊源的说法,从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几乎是一块孕育、一齐诞生的孪生姐妹。养育她们的母亲,就是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诗歌诗歌,诗是文学,歌是音乐。下面就来简单讨论下他们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 中国文学大部分是以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其中最早的文学---《诗经》,他们既是“诗”也是“歌”,“诗歌”是一体的。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颂》是祭祀时的乐歌。如《伐檀》一诗,运用了反复迭唱的手法, 描写了奴隶们在为奴隶主制作新车的劳动过程中, 边歌边咏, 冷嘲热讽地表达了他们对奴隶主的愤怒反抗之情。它既是歌又是诗, 既含有文学又含有音乐。 接下来主要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的《楚辞》。它是屈原在长期流放生活中,向民间学习,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

楚辞是诗,也是歌,是和当时南方的民间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离骚》中唱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他对人民深切的同情。《九歌》是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一套祭神的乐歌,从音乐的形式来看,已经有了“乱”(乐曲高潮)、“少歌”(小高潮)、和“倡”(不同乐曲曲调的过渡乐句)。历史发展到汉代时,建安诗人支撑了建安风骨,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苍凉的感慨;《长歌行》中为“少壮不努力”的人勾勒出“老大徒伤悲”的无奈。《乐府诗集》中的歌、行、引、曲都是文字以音乐为载体的不同形式,“竹林七贤”也是用音乐来抒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时间推进到唐代,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使我们睁大了眼睛,使我们心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对琵琶女的精湛技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成为描绘音乐的经典名句,那个“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女子“初为《霓裳》后《六幺》”。到了宋代,更出现了诗与歌高度结合的产物——词。以词牌为例,念奴娇是大家都熟知的词牌,因为都能吟颂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名句。再如:水调歌头这个词牌,调与歌两个字都反映了宋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经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到了元代即成为杂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