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的媒介、材料和方式,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其中,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则是运用音调、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可以直接进行观赏的艺术形象,音乐就是属于这一类型。本文拟从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区别特点和联系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在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界定,这一界定是通过对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与艺术作出进一步的区别而得出。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及其他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词语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语言逊色之处。不过,正因为它缺少其他艺术媒介(线条、乐音、节奏、旋律等)的具体性,也摆脱了这些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的束缚,从而使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自由灵活地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尤其是想要确切而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任务内心情感的时候,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是无能为力的,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奏的缓急、舞步的快慢表达一定的感情,但是却存在着模糊、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而文学语言,由于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词语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清晰的概念,

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因此,如果说别的艺术类性是难以言说的话,那么只有文学是可以言说、而且是可以说得很好的。比如王安忆的《米尼》中的片段:

孩子躺在床上,心里却是快乐的,他想:他把他们这些大人全都骗了,他觉得大人们是多么蠢啊!他想他是一个孩子,这其实是很好的掩护。人们都不会注意到他,更不会怀疑他,他尽可以做一切把戏。可是,他得小心点儿,他实在是有点兴奋过头了。他想装一天病就足够他乐的了,明天他就得好好地上学去,继续玩他的做个乖孩子的把戏。想到新的一幕即将开始,他几乎心潮激荡。其实他并不喜欢呆在家里,在家里他时时觉着烦闷。似乎家里的天地太小,不足以让他的把戏充分展开。他没有兄弟姐妹,跟父母玩这把戏,他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觉得天底下再没比他的父母更没劲的人了,他一看见他们就意气消沉,所有的聪敏才智都不见了。他觉得他们总是扫兴,心里渐渐地起了恨意,有时候他就故意地也要叫他们扫兴。譬如考试,他其实是可以考一个更好的,能使父母、尤其使父亲快乐的成绩,可就为了不让他们快乐,他便决定不考得更好。他还喜欢偷偷地将他们的东西藏起来,看着他们着急,并且和他们一起找,找来找去找不着,心里就无比的喜悦。过了很多日子,他们会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看见这样东西,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是他藏起了他们的东西,他们总是互相埋怨,或者埋怨自己,说自己又老又糊涂,他们黯然神伤,灰心丧气。终于有一天,他们竟发现钱少了。

这段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恐怕只有文学语言能表达地这么淋漓尽致,给人强烈的感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

以上是对文学的特点及优势的见解,下面我再来谈谈音乐语言。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功效:既可以语言般地传情达意,又可以用超越语言的表现方式抒发情感,有言道“言之不竭则咏之,咏之不竭则手舞足蹈”。即使沒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甚至完全没有学习过音乐知识,人类也会本能地从音乐中领悟到其表达的意境,比如丰收锣鼓的欢快和喜悦;宗教音乐的神圣;丧葬音乐的哀伤等。连襁褓中的婴儿也听得懂妈妈通过摇篮曲传达出的爱。音乐语言是形式与情感的直接对应。二者之间不需要

任何中介,音乐能够直接唤起情感的波动,这种情感波动无需形象的触发,也无需概念的阐释,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音乐不需要解释,不同国度的音乐是人们都能够欣赏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点则是文学语言说不能企及的,文学语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波动,但是没有词语概念的中介,多么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做到“以情动人”。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鲁迅刻画的人物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对他来说,不会产生任何感情上的冲击。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音乐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欧洲骑士们表达爱情的经典模式是,月夜里站在心上人的窗下弹着吉它,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倾诉心声。而中国人从远古时期,就懂得用音乐传递爱情,有《诗经》为证。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的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音乐语言在两千多年前就显示出她超出口头表达的独特优势。

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感情,还可以“描绘”情景。旋律可以像画笔那样描绘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有时甚至比画面还生动感人。俄罗斯“强力集团”重要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就生动地用音乐勾勒出了10幅生动的画面: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宫花园;波兰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舞蹈……

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各有特点和优势,同时,二者又是有着某些联系的。在此,我准备从文学语言中的诗歌语言和音乐语言中的音律的关系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是诗歌的音乐性。

最早的诗歌是和歌唱不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节奏常常有一定的规律。后来诗和歌唱分了家,但仍长期地普遍地虽说程度不同地保存着这种形式上的特点。我想,这决不是一种“蛮性的遗传”,而是这种形式上的特点虽然一方面对于诗的内容的表达给予了若干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和诗的内容的某些根本之点相适应的,而且能起一种补助作用的缘故。既然诗已经和歌唱分了家而独立了,它为什么非要保持歌唱一般的节奏不可呢?可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这特点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诗与音乐逐渐分别独立。彻底独立于音乐之外的诗歌,恐怕产生于汉代,因为《诗经》《楚辞》并

未脱离音乐。朱熹说: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诗集传?序》)

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集传》卷一)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诗集传》卷九)

颂者,宗庙之乐歌。(《诗集传》卷十九)

总之,《诗经》里的诗都是歌词。《楚辞》的《九歌》,那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祀乐歌改写的,自能“协之声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但《楚辞》中其它篇章是否与音乐有关系?这很难说。不过从楚辞的产生上来看,应该是有关系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但它的许多诗篇都有‘乱’章,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总之,《楚辞》至少没有能够完全脱离音乐。因此,说诗歌在汉代才完全摆脱音乐而独立,这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说实在话,广义的“诗歌”从来就没有和音乐完全脱离过关系。汉有乐府,唐有“竹枝”、“杨柳”,唐宋有词,元明有曲,今有歌曲,又有诗剧----总而言之,“诗乃乐之词也”(《钝吟杂录?正俗》)。从中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有何等密切的联系。

诗是听觉艺术,还可以从诗与音乐----这种视觉的、听觉的艺术的密切关系上来考察。简单回顾一下文学艺术的历史,就清楚了。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产生的初期,诗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当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的原始歌谣,往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三位一体的东西”。那时候的劳动歌,既是诗歌,又是音乐。《淮南子?道应训》还记载着一个例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者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实到今天也能够听到这种“举重劝力之歌”。成都地区就常听见这么一首劳动号子,如果用简谱记下来,大

概就象这样:

1 1 1 6 | 5 5 | 6 ?3 | 5 5 |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

6 6 i 6 | 5 3 6 | 5 ?3 | 2 2 |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

3 3 5 3 | 2 1 6 | 1 ?2 | 1 1 |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

有时候领唱者还直接加入“大家加油干啰”之类。劳动号子一般旋律都很简单,节奏却很有力。古代诗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正如《书经》所说:“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咏),律和声。”(《尚书?尧典》)那就说明,音乐的节奏旋律,完全依着诗歌语言本身的顿挫抑扬,它们完全融为一体。

诗与音乐的形象都是诉诸想象的,而且两者所由以诉诸想象的媒介物都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通过这种声音诉诸想象,从而产生形象。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看,就会看到诗与音乐不仅关系密切而已,诗歌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诗歌“除了音乐性的美以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跟音乐里的乐音一样,语音中的元音具有四种要素,即1、音色,2、音长,3、音强,4、音高”。正是利用语音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旋律和韵。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姓名:万石正学号:1002405015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关系 自古,中国音乐与文学便有密切联系。在中国上古文学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所以,我国古代所讲的“乐”,常常不是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了诗、乐、舞在内的。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也是从音乐中脱胎出来,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的诗歌是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而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楚辞”,亦是发轫于巫术,而巫术直接通过音乐与舞蹈来表演。 在《尚书·尧典》中曾记载着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上也还有舞蹈。后来《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音乐”与“文学”更是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们在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教化作用。毛诗大序中曾讲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起到补察时政,教化人心的巨大功用。并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乐并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不止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很自觉的去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悦诚服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该有的行为举止。 到了魏晋时期,音乐与文学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恰恰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任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学化和音乐史上都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他们并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困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技术的作用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美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生活在魏、晋之际的,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阮籍(210—263)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阮步兵。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杯诗、散文《大人先生传》、音乐《乐论》等,是他在音乐、文学方面的代表作。阮籍

音乐与建筑的关系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则之一.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虽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类似于建筑材料的音乐语言及其要素也必须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合理的组合形成多样化的统一,才能使人感觉到音乐的连续性,动力性和整体性,从中体验到音乐的一种美感.这种由音乐语言及其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组成方式,就是音乐的结构.如:巴罗克建筑以装饰上光怪离奇,来激发着绚烂夺目的珠光宝气;利用透视所产生的幻觉来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运用建筑上的凹凸、起伏、光影变化、明暗对比等手法,使建筑富于动感,产生戏剧性的离奇气氛. 同巴洛克建筑一样,巴洛克音乐追求一种幻想、绘画式的手法,运用阶梯式的力度变化、无穷动的音乐旋律、复杂的复调风格、疯狂的感情倾诉等来夸张细部情感,使表情丰富,形成音乐的戏剧性起伏.打破传统音乐的哪种典型美形式. 由于音乐音响的造型性功能,使得音乐美的最直接的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他体现了人类艺术上的形式美法则. 音乐与建筑的内在联系 一、风格上的对比 建筑是一种以形式为主的造型艺术,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在音乐中,我们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中世纪那种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引导人们向天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盛行那种圆顶的建筑,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不叫人们向上帝看,而是向人间看. 二、重复的技巧 在音乐的创作中,“重复”是作曲技巧最重要的基本手法之一,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建筑中,这种重复当然一定是由建筑设计所引起的视觉可见元素的重复,如光线和阴影,不问的色彩、支柱、开洞及室内容积等等.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的.那罗马大角斗场连拱的重复,希腊神庙优美的柱廊,哥特式教堂尖拱和垂直的重复,以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重复等等,都具有古典音乐里可以找到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

银川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银川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对名著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体重增加了,肌肉结实了,脸色红润,看上去年轻了十年,人们在他身上又看到了年轻时代那个杰出有为的领袖的痕迹。(他指张学良) B.“格里戈里和一个生人吃力地把沉重的十字架主干放到他宽大的肩膀上,他踉跄了几步,两腿叉开站着。”(“他”指“小茨冈”) C.“他一瞧见我,就向我跑来,爬在地上,用各种各样的手势和许多古怪的姿势,表示他的恭顺感激的心情。”(“他”指“星期五”) D.“他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崛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让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他”指许云峰) 2 .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本文是以“紫藤萝花”为线索,按“赏花”“悟花”“忆花”的顺序来行文。 C.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D.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为了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王稼祥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朱仲丽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二、字词书写 散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当文学遇上音乐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 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言知声诗而不知义也。齐、鲁、毛、韩诸家,以序说相雄长,以义理相授受,而经生学者始不识诗,言知义而不知声诗也。夫德为乐心,声为乐体,义为乐精,得诗则声有所依,得声则诗有所被,知声诗而不知义,尚可备登歌充庭舞;彼知义而不知诗者,穷极物情,工则工矣,而丝簧弗协,将焉用之?甚矣声诗不可不讲也!”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代对于文学与音乐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几千年的诗歌史其实也就是一部音乐史而到了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则更紧密的和文学连在了一起,而内容也发生了急剧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语言当然是人类传递感情的最佳途径。所以人们常说,嘴巴不仅是用来吃饭的,更是用来说话的。现在它又开始多了一个功能,唱歌。当有些话不好说,说出来也不见得有用。怎么排解呢?唱歌,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感情。这就是有一首歌里面唱的——“爱你在心口难开”。而且是有国界的,而音乐确是全世界公认可以无障碍,无国界的东西。所谓“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其实这个开始和尽头并不是确切的定义,更准确的说是音乐其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语言发挥交流、沟通表达情感的作用,更是语言的一种创新表达形式。有首歌唱道:“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充分地说明了语言和音乐的紧密关系。 众所周知,语调,语气的不同表达的感情都可以不同。同样,音乐也因为曲调,词,编曲,唱腔等等的不同演绎出不同的情绪和故事。古今中外的音乐都向我们一次次的表明——两者从来就不是没有交集的。 乐府诗集中就有很多被改变成了歌曲,其中被称为乐府双臂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且古代很多大诗人的诗词不少通过孩童们的传唱,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我们也常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有人写了朗朗上口的诗词句子教给孩童们唱,由此流传出去已达到自己目的桥段。我们有理由猜想诗歌、诗歌就是这样来的。而宋代大词人苏轼的词作《明月几时有》虽然可能曲调跟以前的不尽相似,如今却仍在舞台上传唱不息。犹记得,淡雅清扬的美女白裙翻飞,衣袂飘飘,孤寂而又洒脱地地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然还有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今中国的乐坛也是异彩纷呈,不但有林夕专打感情牌,细腻描绘娓娓道来型、方文山这样华丽凄美的中国风笔触的词人,更有周杰伦、王力宏、方大同、曹格、陶喆等等创作型歌手,还有许嵩、徐良这样网络新起的独立音乐人,当然还少不了美声、民谣、京剧、越剧、川剧、黔剧等等剧目的各种唱腔。以及F.I.R、五月天、信乐团、花儿乐队风格各异的原创乐团,等等等等。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想说却没有或者没法儿说出来的话。周杰伦的《稻香》告诫人们要坚强,“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让自己快乐快乐那才叫做意义。童年的纸飞机终于飞回我手里。”原始的来自内心的最初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林夕《你的背包》“你的背包,已经坏了还不换。你的背包对我沉重的审判,借了东西为什么不还?”告诉我们平常普通的生活经历其实蕴藏着深深的感情。徐良《客官,不可以》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搞笑相遇的场景。信乐团《海阔天空》“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切都是浮云。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像这样的例子,他让我们知道,听音乐其实是作者或者演绎者与听众的对话和交流。它其实不止是音乐,它是一个故事,它是一段感情,它还可以使很多很多,等待着听众自己去发现。说不定哪一天,你听着听着就流下了眼泪,没有理由,只是感动。就像是二胡曲《二泉映月》一样,让每一个听众止不住的悲伤着。 现在从西方传过来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RAP、HIP-HOP这样的说唱形式的出现似乎就是要说明两者其实原本就是一体的,所谓的开始和尽头就像哲人口中所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 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 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是不是这样呢?

2020中考英语复习方案 第一篇 教材考点梳理 还原短文04 睡眠的重要性+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试题

还原短文(四) 睡眠的重要性+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A [2019·赤峰改编] People spend almost a third of their lives doing one thing—sleeping. Every year, there is a special day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o celebrate the importance of good and healthy sleep—World Sleep Day. Sleep is like food for the brain. 1.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need different amounts(数量) of sleep.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国家睡眠基金会) in the US, adults should get seven to eight hours of sleep a night. 2. And school-aged children may need more than ten hours of sleep. 3. The China Youth and Children Research Center said that about 80 perc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on't get enough sleep. It has influenced students' school life. 4. They can't pay attention in class or do well in spor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scientists advise that students should get less schoolwork and more time to sleep. 5. Good sleep habits help a lot. For example, try to go to sleep and wake up at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even on weekends and during holidays. A.Teenagers need nine to ten hours. B.If you sleep less, you'll get fatter and fatter. C.Enough sleep helps the brain and body. D.Taking a 20-minute sleep at noon is also useful. E.Students without enough sleep may get poor grades. F.However, many students don't get enough sleep because of too much homework. G.Most of them have less sleep because of too much homework. B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 the answer is yes. 1. Here, we look at two examples. A recent study by researcher Kraus shows that play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can improve a person's hearing ability. 2. The people in the first group were musicians, while those in the second group had no musical training. The musicians were able to hear the talking person more clearly.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文学与音乐相互影响探析 摘要: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发展。本文从文学与音乐内外两方面相互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文学;音乐;相互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伴随着自身的发展,不同门类之间互相吸收、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罗曼·罗兰就曾在《音乐在通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事实上,各种艺术经常互相影响,彼此交流,或者由于自然演化而越出自己的范畴,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各种艺术之间并非像许多理论家所声称的那样壁垒森严,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种艺术开放门户,各种艺术都会蔓延,在别的艺术中得到高超的造诣。”[1] 一、文学与音乐的外在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第一,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在音乐史上,有不少音乐作品直接取材于文学作品。世界名曲往往是由文学作品启发灵感,得到素材,或者干脆直接取名诗为歌词,为它谱曲。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都被作曲家们纷纷搬上歌剧舞台和交响乐坛。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哈姆雷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等等。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若斯坎经常从歌词的声调和节奏中提炼出音乐作品的动机。歌德《野玫瑰》、《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等被同时代的德国音乐家舒伯特、贝多芬谱上曲子,广为流传。柏辽兹根据歌德叙事诗创作的交响乐《浮士德的沉沦》,李姆斯基.萨科夫根据《天方夜谭》创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席勒《欢乐颂》被贝多芬用在《第九交响曲》中,传唱世界:“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特别是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中,这类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在我国比较熟悉的有我国50年代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近年来屡次在国内外获奖的青年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交响曲《离骚》、弦乐四重奏《风雅颂》等等都取材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这类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从文学原作中提炼必要的过程和冲突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或者从文学原著中提炼它的精神实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2]。 克列姆辽夫指出:我们在声乐的全部广泛的领域中(歌剧清唱剧大合唱歌曲浪漫曲)看到音乐和语言的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有了歌词,声乐作品就有了特殊的可能,不仅用形象(音乐的和文学的)而且用言词的概念去影响听众。当然,也如他所认为的,这还仅仅是外在的关系。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把音乐当作描写对象,以音乐作为塑造人物的工具,用音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为数甚多“以文述乐”的作品,白居易是一典型。据初步统计,白居易描写同音乐有关的诗歌有100多首,大量的诗篇以优美传神的文字表达了他爱乐、奏乐、赏乐、品乐、评乐的丰富思想和情感。他有着丰富的音乐实践,会弹琴弹筝。歌舞评论《霓裳羽衣舞歌》、声乐评论《杨柳枝二十韵))、器乐评论《琵琶行》等等,所涉及的乐器及其演奏有琵琶、筝、琴、笛、草巢、五弦、芦管、磐。李硕的《琴歌》、《听董大弹胡茄》都是中国描写音乐的名作。而世界文坛上可举的例子就更多。德国狂飘突进时代的小说家汉因斯在他的《贺亨塔尔的希尔德加德》里专谈音乐,以整部门艺术以及其完美的作品作为特定的题材。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克罗采奏鸣曲》中有贝多芬的音乐,《童年》中有《热情》,《家庭幸福》中有《月光》,《复活》中男主人公听《命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有两部小说是关于音乐的:《马西弥拉·道尼》、《冈巴拉)),后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以《小河淌水》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

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与音乐语言的理解

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有哪些? 音乐艺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表现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能比拟的,奇妙的音响组合越过了理性的认识和理解而直沁人们的心扉,非语义性和非具像性的纯粹形式表现使得音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至使人产生迷惑。所以,音乐审美的理论研究总是显得较为复杂和难以深入。然而,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音乐无非是人自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反映,是经验性地利用声音材料,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适应人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是可以从形式表现的内部探讨其运动规律,从而整体把握音乐美的。如果说音乐表达情感意义是抽象的,那么音乐表现手段则都是具体的。音乐形式的构成材料是声音,声音组织的方式、方法、原则都是很实在的。在诸多音乐表现因素当中,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旋律】又称曲调,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由于不同高低的音同时也是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须包括节奏这一要素。 【节拍】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节拍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进行的。 【速度】快慢的程度。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必须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音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此外,和声的音响效果还有明暗的区别和疏密浓淡之分,从而使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复调】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调式】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如何正确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它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它要素甚至可起重要作用。 音乐语言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即感知、体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的媒介、材料和方式,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其中,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则是运用音调、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可以直接进行观赏的艺术形象,音乐就是属于这一类型。本文拟从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区别特点和联系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在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界定,这一界定是通过对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与艺术作出进一步的区别而得出。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及其他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词语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语言逊色之处。不过,正因为它缺少其他艺术媒介(线条、乐音、节奏、旋律等)的具体性,也摆脱了这些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的束缚,从而使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自由灵活地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尤其是想要确切而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任务内心情感的时候,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是无能为力的,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奏的缓急、舞步的快慢表达一定的感情,但是却存在着模糊、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而文学语言,由于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词语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清晰的概念,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有人说音乐与文学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自人类文明起始,它们就相依相存,推动人类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蒙昧走向文明。 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琴棋书画”的和韵,还是西方代表艺术高峰的悲剧作品,无不融合着音乐与文学的冲撞与力量。可以说音乐不能传达语言的意念,但却能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语言音调的音,文学不能表达音乐所富有的音韵,但却能够给予它更神奇的色彩,音乐让文学跳跃起来,文学让音乐有那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要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我们就必须明白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描述的艺术。它拥有变幻莫测的节奏,绚丽多彩的旋律,由无数个音符组成了音乐。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有些没有深度,没有精髓,却富有

感情。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或喜或哀。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乐歌就在他的心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宋代郑樵说——“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又曰:“诗为声也,不为文也……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者乐章也。”又曰:“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又曰:“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诵可舞可弦,大师世守其业以教国子,自成童至既冠皆往习焉,诵之则习其文,歌之则识其声,舞之则见其容,弦之则寓其意……后之弦歌与舞者皆废,直诵其文而已,且不能言其义,故论者多失诗之意。”明代章潢说——“乐可易言乎?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皆足以成节奏,而要之声诗其本乎!仲尼闻韶,闻此者也;季札观乐,观此者也。尝考之古之达乐有三,曰风,曰雅,曰颂,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主此以成乐均者也,信乎乐非外乎声诗也。虞帝命夔典乐教胄,不过曰:汝闻音律出纳五官,而《周官·大司乐》所掌歌奏,征诸《虞谟》《商颂》,较若画一,然则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自古迄今,其义未有改矣。”又说:“自诗官不采言,乐官不被律,而声诗之学称贱业焉。故杜氏有曰:汉制氏世业,但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艺术一直在发展,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有,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浪漫、更加和谐,本文以大脑与音乐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了大脑是如何识别音乐,大脑对音乐的选择,从音乐对人类的好处阐述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脑;音乐;识别判断;音乐脑 一、大脑对音乐的识别 人类具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音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性条件决定的,这正如同人类与动物不相同的语言能力一样,取决于进化、遗传所决定的大脑特定神经基础。人的智力来源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左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右半部分,右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左半部分。左脑为语言脑、理性脑,主管语言、阅读、计算和逻辑思维;右脑为音乐脑、感性脑,也称创造脑,主管音乐、想象、绘画、舞蹈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左脑发达的人能将右脑贮存和记忆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的人则能将大量信息贮存在脑内,并能使其直观化。只有使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那些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人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 (一)大脑对信息选择判断原理 当大脑遇到新信息时,会首先判断其有无价值,具体说来,信息从五官进入大脑后,就经由视床传送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膝状体。最初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的部位就是膝状体。与此同时,信息被送到进行周密的“认知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此,大脑决定对什么样的信息构筑神经线路进行学习控制时,膝状体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膝状体处进行的工作被称为“情动信息处理”。在这里要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判断,看看这些信息对自己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然后,当作出该信息对自己“有价值”的判断时,膝状体就会向大脑皮质释放出使其功能活化的物质。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判断 人们对某一知识充满好奇,内心喜欢学,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完全归功于大脑中那种活性物质能使处理学习的神经线路,此时这一知识是音乐的话,人们就会认为音乐具有价值,就会努力记住学习的内容。对于大脑来说,所谓有价值的音乐,就是能使大脑活化的信息或者事物。反过来,不能使大脑活化的音乐就被大脑过滤掉。大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往往此时的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而对于那些价值不明确、枯燥无味的音乐则为难吃力,这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人类之所以对音乐技能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认为这种知识是无价值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没有学习兴趣。当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在感情上达到统一时,就无法使大脑活化,无法使大脑判断其为有价值的信息。 三、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要创造丰富而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学习音乐。应该创设利于学生激发音乐学习兴趣的环境,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要素

《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要素》 读后感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没有去提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 2、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唐代文学与音乐诗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徐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二者通过各自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社会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高峰的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水乳交融,可以这么说,研究唐代音乐离不开唐诗,而研究唐诗,也不可避免要接触许多音乐问题。 我们知道,音乐和诗一样,起源于生活、起源于劳动。在春秋战国以前,诗、乐、舞三者还是不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三者逐渐分开,但是关系仍旧紧密,汉武帝时期的乐府诗,便是大量整理以供皇家演唱之用的。这些歌词都是汉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唐代文学和音乐关系如此紧密呢?我认为有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当时宫廷贵族的需求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下面我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先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谈谈她和音乐的关系。我们知道,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藢等音阶的不同。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 唐诗本身还有格律化的特点,人的语音本来就符合五音,音律是根据人的语音产生的。对于构成文章关键的词语,要求应符合音律。在唐代,诗人们开始按照"宫羽相变,低昂(间)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等方法来创作作品。这就使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quot;等诗句听起来和谐上口、悦耳动听。 另外,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这些特点。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看,唐诗和音乐的关系相当的密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b14433095.html,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探讨 作者:李福鹏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3期 摘要:随汉语言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 汉语言文字与别国语言有着显著的特点,其字形、发音、词序使得中国文学格外与众不同、多姿多彩,使中国文学既有丰富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内涵,在中国文人的无穷想象力下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和发展。汉语言文字是我国独有文化财产,推动中国文学的不断演变,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韵味内涵,本文从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课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影响 汉语言文字是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文明结晶,有着特殊的发音方式和结构含义,是中国文学传承和发展的依托。汉语言文学构建了我国文学的主体架构,跟随中国文明不断变迁发展,不仅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含义,对于世界层面的文化交流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字凭借着其独特的构词风格和发音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独特的语言魅力。 1.汉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 汉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就如同人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人类是社会整体的基础组成要素,正因人类的存在,才会有这个社会的持续进步,同样也正因社会在不断进步才使得汉语言文字的内涵更加丰富。众所周知,华美的文章是由语言文字形成的,而中国文学是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构成,所以,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汉语言文字的出现,两者之间辩证统一,互为条件,共同发展。 2.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以及特征 2.1汉语言文字的特征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长远历史,是当前世界现存的、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伴随着汉语言文字的持续发展,中国文学也随之不断展现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使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不论是在构词结构、语法、发音标准上都与别国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字才会使中国文学在艺术界别树一帜,让中国文学更加的百花齐放。 2.2汉语言的词汇升华中国文学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字发生了不断的变迁和完善,变得更加完整和富有。从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语言已经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较之以前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突破仍在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