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

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 10 ℃积温5300-6500℃,

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

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 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二、水稻生产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商基地的选建

1.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水稻布局和结构的变化,大幅度地增加了

夏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今后一段时期的调整建议:①从全局稳定双季稻面积,在局部地区进行适当调整。要稳步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逐步创造条件扩大四川和西南河谷平原地带双季稻面积;②积极发展北方水稻旱种,重点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扩种旱稻。③建立集中稻区水稻--饲料作物--经济作

物的合理结构。扩种豆类作物和利用绿肥作为饲草;积极发展玉米和豆类间作,发展饲料稻生产。

2.有步骤地选建商品稻谷基地,是保证国家稳定地得到必要的商品

大米的重大措施。基本要求是,能够不断地向省外调出必要的商品稻谷。一般说,要求商品基地人均占有稻谷能超过500公斤,商品率在20%以上。为此建议:①重点建设中产稻区商品基地。主要是赣中丘陵、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②巩固提高高产稻区商品基地。主要是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太湖平原。③逐步改造低产的稻谷生产基地。主要是赣南、湘西南、桂东北、桂南。只要坚持多种途径治理,也可能逐步增加商品稻谷的调出。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

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

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

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

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

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

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 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

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

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北方,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主要属于单季粳稻分散区。

我国北方水稻分散产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具体地说,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

1、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

2、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南方是我国的水稻集中产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

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东北为一年一季水稻

播种时间约为每年的7,8月份

东北的亚寒带气候是主要原因

华北等地区一年两季

南方部分地区一年三季

东北水稻生长时间长,腐殖质土壤营养丰富,所以东北可产出优质大米,是我国稻米中质量最好的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令狐采学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

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Word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

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最新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提纲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李慧 自1990年创作出《流浪北京》这一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后,我国纪录片事业发展开来。二十多年来,由大都花高金买进《探索发现》、《动物世界》等国外纪录片到大部分自己制作,如《祖屋》、《西藏的诱惑》、《红树林》等,我国纪录片事业逐渐走向成熟。过去的几年,中国纪录片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开播纪录频道;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开播精品纪录栏目《魅力·纪录》;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Ⅰ号》、《春晚》、《故宫100》等一系列备受好评的纪录片。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纪录片第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也第一次从高端走向大众。 《舌尖上的中国》,它引爆了中国纪录片一个又一个收视热潮。据统计,它的平均收视率为3.861%,在央视的平均收视率达0.49%,比以往该频道同时段电视剧栏目收视高出30%(数据源自于网络)。这一盛大的现况不免让电视人回想起《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纪录片的曾经辉煌。 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其中素材包装60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纪录片的市场也进入到一个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化的制作体系正在形成,年生产规模达到15亿元,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增长速度在40%。据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文介绍,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年播出总量1.8万余小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长。而在海外销售发行上增长更快,原创纪录片已向海外销售发行达22部,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渠道播出,与频道开播前的2010年相比,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额增长达到248%。刘文以英国BBC为例,纪录频道不仅与BBC合作了5部联合摄制项目,还将与BBC环球共同打造全新的纪录片品牌以及“中国选题国际研发中心”(数据源自于网络)。 不过纪录片发展仍存在问题:纪录片生产总量看似很大,但高品质的精品节目数量其实很少。专家们认为,国内纪录片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包装过度、炒作泛滥等问题,而引进国外纪录片也需要面对“水土不服”的障碍。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虽然在国内外赢得了认可和褒奖,创下了近二十年来国内纪录片市场上国产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争议,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日前植物学博士顾有容质疑,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爬几十米的树取蜜的镜头疑似造假,白马占堆在片中爬的树为离地不会超过2米的栎树,该集导演李勇也承认了这一点。同集中,以1/8秒快速钓起跳跳鱼的杨世橹作为爱心父亲备受追捧,但他承认,钓鱼镜头请了替身出场,真正操杆的是“钓跳鱼王”邀请赛周红井。《舌尖2》刻意包装、造假拔高,让粉丝诧异不满。

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3013年5月下旬,根据调查获悉,湖南省稻谷计划播种6194 万亩,同比增加52 万亩,增幅0.8%。稻谷面积增加主要是“压单扩双”,中稻面积1719 万亩,调减57 万亩;早稻面积2189万亩,增加52 万亩,晚稻面积2286 万亩,增加56 万亩。2013 年湖南省优质稻比例提高。优质稻和杂交稻主导品种率达54%,同比提高6 个百分点。 江西省2012 年早籼稻种植面积达到2084.25 万亩,同比增加28.65 万亩;早籼稻产量800.2 万吨,同比增加28.59万吨。截至2013年5 月2 日,江西省早稻栽插已全部结束,总体进度比去年提前3 天左右,呈现出面积增、播种早、秧苗壮、栽插快、长势好的良好局面。据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江西省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2271.5万亩,同比增加14.5 万亩。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和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沿海省份,许多过去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加明显。广东、福建、浙江等省1998年水稻面积9122.7万亩,2010年为5596.1万亩,减少38.7%,产量由3550.7万吨,减少到2216.7万吨,减少35.6%。 沿海省份不仅水稻生产量减少,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就业,稻米消费量大量增加。最典型的是广东省,目前常住人口全国第一,而以稻谷为主的粮食消费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不足40%。东南沿海省份产量的减少,主要是靠东北三省弥补。而水稻生产大省湖南、江西、安徽等20年间水稻生产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90年三省水稻面积14963万亩,2010年14391万亩,减少3.8%,而1990年三省稻谷产量5396万吨,2010年5748万吨,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将近6.5%。如果没有中部这些省份单产和总产的增长,我国水稻供给有可能出现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1.0%,早稻和双季晚稻基本持平,中稻和一季晚稻增1.6%。据各分公司调查,2013年我国农户早籼稻种植意向总体较好,全国种植面积预计约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一季稻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粳稻种植面积约6952万亩,同比增64 万亩。综合来看,预计2013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将在去年基础上略有增加,约4.55亿亩(45546 万亩),同比增100万亩,增幅0.22%。其中早籼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增幅0.24%;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约23590万亩,同比增12万亩,增幅0.05%;粳稻播种面积约13289万亩,同比增67万亩,增幅0.5%。 地区全国总计

《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技术精妙寓意深远 ——分析纪录片《自然的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的主题人与自然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确是无一处不精妙。 细节描写对于纪录片是极为重要的,细节描写不仅能打动观众,夹带深意的细节描写更是会将纪录片带到一个新的高度。《自然的馈赠》中对于细节的描写可说是精到了极致,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制作诺邓盐,用到了一种传统的竹筒器具,纪录片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器具却用了特写将其突出,而纪录片着意呈现的父亲老黄和儿子树江一起制作诺邓火腿,树江尽管跟着父亲学了很多年,制作的诺邓火腿却仍然赶不上父亲的细节,更是有无限深意。这两个细节描写突出的是时间对于食物的一种无法替代的作用,含蓄的讽刺了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细节描写的增多,无疑增加了纪录片的信息量。 《自然的馈赠》和它的一系列纪录片,能吸引广大受众的原因其实太过简单,在这个远离了过程一味的追求结果的时代,过程反而成为了人们心中想要的,想去了解的。他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又进一步的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现在正是需要这种放大过程的片子来促进社会进化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然的馈赠》从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出发,升华到感恩这一主题。纪录片中一直强调馈赠,几乎讲到每一种食材都会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再一次教育人们要学会感恩。当今社会人们陷入冷漠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需要的正是象《自然的馈赠》这般充满温暖和感恩的片子来拯救自身。而强调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则是希望在现代化科技化进程如此之迅速的年代,仍要学会并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一味破坏式发展,避免被利欲金钱蒙蔽双眼而不顾及未来。 人们仍需认识到:一个想要发展的社会,最不能缺的是温暖,最先要学会的是感恩。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作品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那个词的连锁反应对于美食,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伙儿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并且,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具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寒冷中起早贪黑的张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察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算是一具圆心,以那个主题为圆心,别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环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环绕在主题那个圆心的身边,将主题别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别断改革进步,如今的纪录片别再仅仅追求对一具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经过一具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具要紧的人物和他的命运进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具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具人的决定掌握了身边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别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特别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中难道没有鱼,而是惟独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个地方,捕鱼失败是导演故意再造的一具喜剧性场景,其目的算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具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关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并且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故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关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具说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具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这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那个人物时,经过用近景、特写拍摄了不少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那个人物的心里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以后的向往和希翼;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心里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具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能够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巧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别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如此近距离的观看,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特别注重用光,挑选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如此更可以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别光不过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特别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挑选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觉到这些动作的真实,宛然是身临其境。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他是怀着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和敬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用画面为我们说述了一具对于事物的故事,更是对于时刻空间、对于文化以及对于

宁夏五大市种植分布报告

宁夏五大市种植分布报告 银川: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 兴庆区:掌政镇、大新镇、月牙湖乡 掌政镇、大新镇以及月牙湖乡(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等。) 金凤区:良田镇、丰登镇 良田镇(主要种植红薯,吊瓜,土豆,西红柿,辣椒,黄瓜,以及各种蔬菜等,而且良田镇着力发展红梅杏。)丰登镇(主要种植水稻、西葫芦、番茄、长茄、黄瓜等蔬菜。) 西夏区:兴泾镇、镇北堡镇 兴泾镇、镇北堡镇(主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4495亩。) 贺兰县:金贵镇、立岗镇、洪广镇、习岗镇 金贵镇(截止目前,全镇共发展了以银河、通昌、金贵、汉佐四个行政村为主的二代温棚示范区8个,共建设二代温棚9万余间。以银河、汉佐为主的移动棚园区两个,

面积1200余亩,种植螺丝菜万亩,冷棚韭菜1900亩,同时引进以生产酱菜加工为主的食用油、粮食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二十余家。全镇基本形成了以银河、通昌、金贵、汉佐的二代温棚,汉佐的大白菜,保南、银光的螺丝菜,银河、保南的冷棚韭菜,红星、潘昶、雄英的露地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 立岗镇(宁夏贺兰县立岗镇种植水稻面积达10万余亩,种植面积大,西红柿1万余亩,全镇共种植盘菜1万余亩,平均每亩七千斤左右。还包括绿豆芽、西蓝花、菊苣、小青南瓜、洋芋等。) 洪广镇(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梨子,杏子,南美梨,干梅子,橙子等;金山村每年种植金山西瓜2000亩;金山村连片种植金山脆枣200亩;贺兰山紫蘑菇是贺兰山特有的一种名贵野生大型食用真菌资源。) 习岗镇(温棚种植着草莓、甜瓜、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的瓜果蔬菜。然而,今年全县有8万亩的冬麦种植。 永宁县:望远镇、闽宁镇、李俊镇、望洪镇、杨和镇望远镇(主要农产品:西兰花,杨桃,无花果,美洲南瓜、小麦、水稻、玉米,兼产蔬菜、水果等。)

我国重要农作物的分布及收种时间

? 1、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春小麦: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春种夏收。 3、棉花的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平原、以及新疆南部,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4、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 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5、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以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6、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 (1)稻谷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

最新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

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谈电视解说词的写作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谈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共在国 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下面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浅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 每当我们看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常常希望能读一读它的解说词,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中的精彩之句,常使人印象难忘。然而当你拿到解说词时,你会发现解说词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它在写作上更是区别与其它文体,有自己特殊的规律。 电视记录片的构成基本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组成,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例如在第一集中,“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通过“精灵”二字,观众已经对这种神秘的食材心驰神往,在配以卓玛在深山中寻找“精灵”的画面,让观众更加热切的想知道这种食材的“如山真面目”。 电视解说词,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但解说词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从对《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思考中,感受到,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在第二集中,“今天他要和老友搭档,做杭州菜,西湖醋鱼,这是一道对火候要求非常高的菜。他们将一条鱼剖开两半,一半氽水,一半过油。两种做法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将鱼下锅和出锅,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西湖鲲鱼特殊的鲜嫩口感。出锅后,两种做法的鱼在同一个盘子中合璧,浇上炒好的糖醋,美味看上去就已经呼之欲出。”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再搭配上烹饪美食的画面,任何喜爱美食的观众一定都会对这道菜“垂涎欲滴”。作为美食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感染观众显得尤为重要。 解说词中,对一些被观众忽略的细节解说,也是成功的重点所在。在第一集中,“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这样一段细节的解说,也是亮点之一。在美食片中,很少人会留意到到挖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而越冷对于挖藕人来说越好,这又更少人知道了。这段解说从细节上说出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让人们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明白了人们对美食的付出,对生活的付出是多麽了不易。

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适用区域】其他 【关键字】水稻分布 【作者】 【来源】 【参考文献】 【编者】王明娟 【内容】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舌尖上的中国两季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1集《脚步》解说词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学费。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

甜美的蜂蜜。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10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20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4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 20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只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妻子甚

舌尖中国分析

编导影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都放映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部纪录片也很多次出现在编导考试题目当中,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背景音乐 《舌尖上的中国》背景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创音乐,版权音乐,引用原声。 幕后花絮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业内评析--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文案创作运用 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1)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开阔。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生产经验 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 控制人口数量 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位条件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 根廷·澳大利亚·俄 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 度高,商品率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 科学技术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 西兰·阿根廷·南 非等国的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区生产规模大,商品率 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 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混合型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家庭农场,农场规模 大,农业生产的机械水 平很高,耕种,放牧, 休耕轮作 地势较平坦,地广人稀,地租低廉, 交通便利,农业机械水平程度高 优点:农场称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 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 的适应性 乳畜业五大湖周围地区, 西欧,中欧,澳大 利亚,新西兰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 高,集约化程度高,多 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 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 热带种植园农业拉丁美洲,东南亚, 南亚,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 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 度很高 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 壤肥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