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

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一)、影片的画面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可以说影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坐在红轿子里的娇俏新娘,那一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那一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那一片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红色太阳等等的。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 野性, 自由,激情, 渴望以及喜悦也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正如张艺谋导演说的“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他对红色的运用使得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环绕。这是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一开始,是全黑的画面,慢慢传来了“我”的叙述“。这种将人们的思想先统一起来,使得观众跟随叙述者,走进这段故事,走进这段历史;这样的开始,不仅奇特新颖,而且可以把故事拉远,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影片中主要展现了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还有酿酒时全身几乎裸露的古铜色皮肤。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出现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活剥人皮的画面时,又会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阳光里,此时整个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血色火炉,唤起了我们内心的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二)、影片的音乐

在音乐的使用和处理上,影片运用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音乐,

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奔放的西北性情。例如: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无论是文辞还是曲调都狂放不羁,慷慨激昂。当爷爷、奶奶、豆倌和伙计们大口喝着死去的罗汉大哥酿的“十八里红”时,唱起了《酒神曲》,这不仅是勤劳的结晶更是生命的礼赞。奶奶,这些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也在此刻奋起,在血海深仇面前,她们也爆发巨大的同仇敌忾的力量是。

在乐器的选择上,运用了唢呐和中国大鼓,几十把唢呐齐奏,突出了一种气势,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如迎亲时所演奏的吹打乐曲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时颠轿一场,这一段音乐劲拙热烈,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而又满含了黄土高原人的火辣酣畅。音乐和画面所展现的黄土地、轿夫们古铜色的身体以及轿子的中国大红浑然一体。音乐在这里起着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在奶奶被日本人杀害这一段,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刹那间音乐的再次响起,音乐依旧是颠轿的音乐,但在这里并没有喜庆,而是悲壮,

音乐在这里得以升华。另外,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离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往前走

莫回呀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那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粱酒呀红红的高粱酒嘿

此时的余占鳌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同时这音乐也是对二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表达。

结尾我奶奶的死去,场景转静,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出安身,你苦处化钱。此处的童稚声音空灵、高亢回荡不绝,并以此收尾。

(三)_影片的意义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情节的展开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在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它作为一股积极的力量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红高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也不仅仅是抽象的寄寓,而是民族生机的征兆,它代表的是广阔深替的民族精神。在影片中“红高粱”就是千万个生命的化身,千万个生命又是“红高粱”的具体外观,二者贯通为一体,让人体验到天地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伟大、深厚、广阔的精神弥漫在整部作品中,给作品带来了生机饱满的外表和厚实的内在。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式的生命观、历史

观,乃至时空观。他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农民精神和道德的作家,他热爱农民,关心农民命运,所以也成功地塑造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个既具有汉民族精神特征又与现实社会理性相悖的农民的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用一股破晓的力量将对生命的赞誉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四)总结

《红高粱》不仅仅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西北的故事,它还为我们展示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那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强大生命力,那厚重苍劲的英雄气节,那爱过爱一切的真情,那毫不掩饰的性格魅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红色民族魂!这部影片抒发了人们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同时,它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展现了神态各异的民族风情。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

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一)、影片的画面

《红高粱》电影赏析

王雪晴财税2班 20111409222 平凡人物的闪光点 ——《红高粱》电影赏析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电影时间比较靠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里面塑造了一群很平凡的人物,但是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血性,原始的生命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下面是对一些主要形象的赏析。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情,分别进行了特写,后面,“我爷爷”又冲动地去轿子里摸“我奶奶”的脚。这一系列的镜头将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三天后,“我奶奶”回娘家,他更是鲁莽野性地半路截下“我奶奶”,抱起她走进高粱地里,在高粱地里,他鲁莽地将一片高粱踏平,导演对这段也是重点地强调了一番,一系列近景的拍摄他的动作,将其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接着,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表现了“我爷爷”他冲动地和“我奶奶”偷欢。然后,用其粗矿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送“我奶奶”回去。从歌词中,也透露出“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真诚朴实。影片中,李大头的死,也是一个谜,虽然没有明确指明是谁,但合理分析下,十有八九就是“我爷爷”干的。他敢爱敢恨,后面在得知“我奶奶”被土三炮抢走后,他也是二话不说,冒着危险直接去找土三炮,和他斗争理论。在影片结尾处,“我爷爷”的人物形象,更是升华成一名真正的英雄,带领着酒作坊的伙计们,大家一起斗志昂扬地前去青沙口炸日本鬼子,最后和鬼子,展开激烈的斗争。整部影片下来,“我爷爷”的汉子形象时时地展示给观众,带给观众一种血性,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影视鉴赏红高粱

2.4 红高粱 一、导演与影片简介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初中毕业后曾经下乡当过知青,后又做过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张艺谋电影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性的宣扬,具有第五代导演的明显特点。代表影片有《红高粱》、《菊豆》等。 这一阶段的影片主题上侧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具有精英文化的特点。电影在语言上锐意改革,实践“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追求形式美、造型美。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史的现实 这阶段的电影从历史的想象和虚构中走到现实之中。强调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在拍摄风格上强调现实主义和自然性。代表作有《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也不能少》、《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第三阶段:2002至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宏大影像叙事。

这阶段的张艺谋大片采用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运作的模式,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一整套迥异于国产电影以往操作路数,却又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尤其是对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代表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 影片介绍 这部1987年上映,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曾于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电影改编自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故事讲述“我奶奶”与“我爷爷”之间发生的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奶奶和酒坊的伙计们谱写了一曲抗日悲歌。2014年《红高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等主演,从原著角度来看,电视剧在情节上作了很大改动。 二、电影赏析 1、人物形象分析 戴凤莲:具有大胆反叛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豪放坦荡的个性。颇具女权先驱意味。 余占鳌:人物有两面性,既具有粗野强悍、杀人越货的草莽土匪性格,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教程文件

电影《红高粱》的分 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

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一)、影片的画面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可以说影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12)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之所以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与他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在其主观情感的支配下,通过运用语音、词汇、修辞使得文章具有灵动传神的民俗性和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感官审美性。 《红高粱》语言的雅俗交融,和谐自然,相辅相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一幅色彩缤纷绚丽又个性突出的民间图画,展露出高密东北乡深厚的民族内涵,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自由,舒展。 《红高粱》的意义在于莫言把蛮荒生命情状作了诗意化的处理,最原始粗野的表达与崇高生命力交融碰撞。《红高粱》不仅是莫言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也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 张艺谋电影《红高粱》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莫言同时也是本片编剧。电影语言运用到了极致,讲述了可看度极高的故事,整片下来更是没有一处多余,更让人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在影片的构图上可以看到导演的独到构思,在迎娶新娘的那个段落中,画面采用全景与中近景的巧妙结合,在黄土弥漫的大路上,颠着轿子,唱着豪放之歌,响着喜庆的音乐,几个剽悍的男子抬着红艳艳的花轿,俨然是一幅展现当地结婚风俗的场景。片中还有多次对高粱的特写,为的是表现他们勃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对于建筑的选取,也是极具地方的风土人情,在画面构图及艺术技巧的运用上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豪迈之气。 影片以沉稳厚重的旁白来表现艺术特色。旁白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交代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的转折点,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具灵活力。影片中大部分的画面表现颠轿、劫道、敬酒神上,将那种精神附在具体的画面上,叠加在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旁白渗入其中,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结合。 电影语言和对生活的捕捉、剪裁,新颖迷人。电影色彩虽然单一但是却浓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了张艺谋式独特的个人风格。一片片红色给人们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

电影红高粱色彩分析

极致绚烂的红 ——解析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 T01114207 孙雅玲在我们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导演里面,对电影画面色彩应用表现较为完美的,张艺谋算是其中一位。他大量运用色彩来展现、烘托、渲染电影的中心主题,这种手法不但让众多电影观众的视觉神经感到强有力的冲击,而且很好的展现了审美情趣与深刻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让电影画面更有艺术意蕴。张艺谋所导演的《红高粱》,其中应用的美术色彩不但展现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电影艺术表现风格,还最终征服大批喜爱其电影作品的观众。 视觉, 是人感官的五官之首, 是对客观的最重要的反映。按照形象化的要求, 色彩词语 作为视觉表象的信号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语言、电影语言中。张艺谋就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词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红高粱》以独特的电影语言体现出涌动的生命活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首先,在色彩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渗透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红色是激情、正义、生命力的象征。《红高粱》通篇贯穿红色,太阳、血、高粱、高粱酒是组成红色的基本物象,也是主要情节的标志物。接下来本文将就电影《红高粱》的色彩魅力做出浅显的探讨。 看完《红高粱》这整部电影会觉得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平凡真实的,他们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日本却践踏了这样一个安静的高粱地。但是张艺谋并没有因此而大写战争,而是用平静来代替激烈,无论是时时唱起的陕北的民歌,作战时响起的唢呐声,还是豆官对着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都是内心激动的体现。正如电影名称一样,作品中有很多的“红”,这部影片将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其一大标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成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客观描述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但也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象征着强盛的生命力和人类原始的激情。众所周知,在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人认为红色能够给人带来喜庆欢乐的精神感受,到后来,红色也逐渐含有积极、向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xx》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片主题: 《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电影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浅析《红高粱》中男性人物的形象 《红高粱》这部影片,在其独特又显神秘的红色影调中,歌颂了人性的生命力。影片中“我奶奶”是一个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但除了这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外,影片中还有几个男性人物形象,也是极具特色,有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一辈,有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酿酒伙计们,有在民族危机面前,挺身而出的英雄们。他们个个都是导演为了表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而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出来的。 影片以第一人称我来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十八里坡酒作坊,十八里坡这地方,周围没什么人家,除了买酒的很少有人上这来。但导演在影片后半段,安排日本鬼子修公路修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还杀死了“我罗汉爷爷”。“我奶奶”和“我爷爷”,带着大伙儿喝下罗汉爷爷当年酿出的十八里红,斗志昂扬去打鬼子,与鬼子展开激烈的抗争。 “我奶奶”她爹,是一个被传统思想禁锢的老人家。影片一开始,“我奶奶”被大红轿子,抬往十八里坡酒作坊。新婚三天接闺女,是十八里坡的风俗,“我奶奶”他爹接她回门,一路上一直说着李家好,张口闭口是李家给的一口大黑驴子,还有李家的财产。“人活一世图个啥,嫁了人,死活都是李家的人了。”这是“我奶奶”她爹,教训“我奶奶”说的一句台词,从中不难看出,“我奶奶”他爹的传统思想,嫁女儿就像卖女儿似的。导演安排这一段,就是想通过这个,来表现那个时期,嫁女儿的一种观念,及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同时,也是通过对比,为了更好的表现“我奶奶”,追求自己的幸福,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 影片中,“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虽然不免有些鲁莽、野性、粗犷,但他却真诚、朴实、豪爽直率,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是一个男子汉的典型形象。从外貌形象上看,光头,光膀子,黝黑的肤色,强壮的身躯,再加上粗矿的声音,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充满阳刚的汉子。在抬轿送“我奶奶”去李家途中,摄影师分别用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来拍摄“我爷爷”抬轿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作为乡村轿夫的“我爷爷”的粗鲁和豪放。遇到土匪时,他挺身而出,冷静地扑打土匪,救下“我奶奶”。期间,摄影师对“我爷爷”和“我奶奶”的脸部表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400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400 本文为红高粱电影观后感400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感现代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

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刻的关于生命力的寓意。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土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素。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和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莫言写作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的同时娴熟地卖弄着小说的技巧,倒叙插叙,让整个时间线索混乱中又具有合理性,让我有时有些小迷糊的,但看完之后又对作者这样的安排赞叹不已。全书的高潮“余司令伏击鬼子,‘我奶奶’牺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后面抽丝剥茧般地展开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恨情仇,讲述“我奶奶”生前身后的各种故事。莫言对于线索的熟练掌握表现了他胸怀大局,能在这看似繁琐复杂的线索写作并掌握好中清晰的理清

红高粱音乐赏析

《红高粱》 —怒放的生命 电影音乐,是为衬托影片画面,推动情节发展而生的。出色的的电影音乐能直接的呈现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拉扯着观众的心理。在影片情感世界和观众审美效果上,音乐扮演着主打作用。 《红高粱》这部电影我很早就听说过了,影片中的部分音乐如《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都已耳熟能详了。在对影视音乐课程的学习之后,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来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有了一种对生命的崇拜。赵季平说:“电影音乐是变幻莫测的调色板,在作曲家的笔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灵感应,去绘制色彩斑斓的音画。《红高粱》要的是一个火红,红的天,红的地,火红的高粱,火红的人生。 《红高粱》整部影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即豆儿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段。前段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段则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在音乐的处理也是同情节一起分为这两段。在这两段中所运用的音乐是相同的,只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是大相径庭,可以说后段音乐是前段音乐的一种升华,和整部影片的基调同一。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此曲出现了多次,印象最深的是两次: 第一次是在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野合后,九儿骑着小骡子,此刻高粱地里传出了余占鳌毫不修饰粗犷沙哑的歌声,那是怎样朴实,那是怎样的欢快心境,一种肆无忌惮,恨不得把所有的爱意,用西北汉子独特的方式唱给自己钟爱的女子。 而第二次,就是在影片结尾时,在那一片血染的深红中,高粱地里再次响起

了这首歌,余占鳌面无表情的歌唱,仿佛是在送爱妻魂归西天,是一种情到深处的肝肠寸断。歌声带着黄土地的苍凉感,配上高粱的摇曳,让我看到了铁塔一般的汉子那孤独和沉默的切肤之痛。前后两段使用同样的音乐,但留在我心中的是全然不同的感受,是由悦到悲的演化,是对亡与未亡人的歌颂,是又一次升华。 《酒神曲》第一次出现是在九儿第一次看到酿酒时,伙计们在酿酒出来后唱起了《酒神曲》。“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曲调高昂,充满激情,有一种张扬,显现了高粱酒的醇烈,伙计们也唱出了喜悦的心情。通过歌词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而当第二次唱起这支曲时,是在日本人来后,罗汉被杀,大家祭罗汉大哥的时候,余占鳌和豆儿、伙计们跪下后,开始嘶喊《酒神歌》,“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喝了咱的酒啊,滋阴壮阳最不同”等,此时的歌曲就变得凄哀悲凉,又透出一种反抗、执着,表明男人们将要为他报仇而放手一搏,歌声萦绕在夜色的上空,久久回荡着。这些简洁有力、淳朴的歌词首先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重复,与之前发生的事存在某种程度的耦合关系;其次是慢慢点燃了剧中人物的激情,壮了胆。 剧情发展到最后月光下,豆儿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豆儿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红的高粱在红色的世界里索索打抖……心跳似的锣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影片在咚咚的鼓声中落下帷幕。 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红高粱》这部经典影片

红高粱的灯光赏析

电影《红高粱》中的光线运用 新闻08—2班 刘璐璐

电影《红高粱》中的光线运用 刘璐璐 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是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的一部抗日战争题材影片。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和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电影节奏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画面、色彩及光线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红高粱》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我认为它能广受盛誉的关键胜在纯美,影片直接大胆的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与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相比较,我更加震撼于电影《红高粱》的光线运用。 人们长期生活在光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光纤的强弱明暗都能微妙的对观众产生视觉刺激,而光线的变化也是影片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它作为电影的辅助工具,能够间接地勾起人们的情绪。 作为摄影家出身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颜色的处理从来都是无可挑剔。《红高粱》也无一例外的承载了张艺谋的特色,电影通篇均以红色为基调。无论是灼热的太阳还是如血的残阳,画面都以红色光线为主要的色调。影片大胆的运用了特殊的光线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这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影片的成功与导演对色彩光线的准确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片开端,巩俐饰演的九儿被迫远嫁,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子要被“颠轿”才吉利。这场“颠轿”的戏让我印象深刻,摄影师利用逆光不但把轿夫健美和汗流浃背的肌肉展现无疑,更加把轿夫脚下扬起的烟尘拍摄的清晰自然,画面灿烂漂亮。摄影师没有回避那些看似不美的飞土扬沙,而是将光效巧妙的运用,形成一种夕阳下黄土扬尘的自然画面。 还有就是抬轿队伍途径青纱帐的片段也让我感触颇深。又高又细的高粱在风的吹拂下显得飘逸和神秘。透过高粱映射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光线明亮但是不刺眼。影片对高粱的拍摄,尽量将阳光带进画面。灿烂的阳光在一棵棵高粱之间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片主题: 《红高粱》整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九儿的命运为基本线索,反映了“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黄土地上农民自由奔放、敢于追求爱情的性格,展现了他们对于酒神的崇拜,以及在抵御外敌时的民族荣辱情怀。 九儿19岁时,被贪财的父亲嫁给十八里铺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迎亲路上,在经过高粱地时遇到土匪,当时的轿头余占鳌带着轿夫们打死了土匪,自此,九儿与余占鳌互生情愫。之后,两人在高粱地野合,九儿与父亲决裂,随着李大头的死,两人之后又顺理成章地走在一起生下孩子。故事主线表现了“我”爷爷奶奶不顾世俗眼光,两人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爱情的不羁精神。 影片中有两次唱“酒神歌”的镜头,一次是在高粱酒出炉时,另一次是在罗汉大爷遭鬼子毒手,众人要为之报仇时,反映的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汉子对于原始神力的崇拜之情。他们相信,祭酒神能让其保佑每次高粱酒的成功出炉,也能赐予他们为亲人报仇的力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汉大哥的形象,那么侠骨柔情是最好不过了。在九儿嫁到十八里铺后,罗汉大哥作为一个长辈对九儿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九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十八里铺时,为了不使酒厂的人受牵连,他躲开了九儿。直到他作为抗日英雄被鬼子示众剥皮时,我们才被这个话不多但内心情感丰富,为了民族利益直面死亡的铮铮铁汉所打动。 罗汉大哥作为抗日英雄而死或许我们不会太意外,土匪秃三炮就不同了。虽然他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的确是不可缺的重要人物。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劫九儿的时候,第二次是余占鳌找他“算账”时,最后一次便是作为抗日先锋被日本人处死时,每一次出场都会让我们对这个土匪产生新的看法。土匪似乎就是残害普通百姓的罪恶者,秃三炮先前是为个人利益绑架索钱的自私者形象,而后却是为民族利益勇敢抗日的无私者形象,从中我们看到了土匪的人性光辉,矛盾而又让人欣慰。 《红高粱》在人物的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荧幕形象,才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影片所表达的时代、文化与人性相交织的主题内容。 二、视听语言分析: 1.音乐分析: 《红高粱》中的音乐很少,总的来说就是三首曲子。一是迎亲曲,二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三是酒神曲。每个曲子都在剧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时都是声画同步的方式,是具体意义上的曲子,而第二次出现时都是作为一种升华来演绎电影主题的。 迎亲曲在第一次出现时是在娶亲路上,轿夫们颠轿的过程中所唱的。轿夫们黝黑健壮的身体,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以及大红的轿子,加之豪迈的男声,浑然一体,曲子在这里主要起到了烘托画面的作用,表现出的是一种喜庆感、是黄土地上这群人对于生命的激情,和他们豪放不羁的性格。 迎亲曲第二次出现是在九儿被日本人杀害时,在余占鳌抱着燃烧地酒坛冲出高粱地,豆儿的奔跑和九儿倒下的刹那,曲子响起,此时已经没了先前迎亲时的喜庆,更多的是一种悲壮和惨烈,同时也是对抗日英雄们的赞颂。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第一次出现时,是在“我”爷爷奶奶高粱地野合之后。首先,这首歌是余占鳌对心爱的人爱意的表达,他通过粗犷的声音吼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东北汉子骨子里的那份柔情。另外,余占鳌与九儿的野合可以说是九儿命运的转折点,此时她依旧是李大头的妻子,这首歌是余占鳌希望九儿鼓起勇气改变命运的象征。 这首曲子第二次出现是在世界变成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时,与第一次形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喜。又或是轿夫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 在电影里面,由姜文饰演的轿把子余占鳌,带领着几个家丁接新娘子九儿的时候,就唱了这么一首颠轿歌... 颠轿歌 客未走席未散 四下寻郎寻不见 寻呀么寻不见吔 寻呀么寻不见 急猴猴新郎倌 钻进洞房把盖头掀 盖头掀哎呀哎呀 哎呀呀呀呀呀呀 我的个小乖蛋 我的个小乖蛋 用眼看大麻脸 踏鼻豁嘴翻翻眼

翻呀么翻翻眼吔翻呀么翻翻眼鸡脖子五花脸头上的虱子接半豌接半豌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丑新娘我的天呲牙往我怀里钻往呀怀里钻吔往我的怀里钻扭身跑不敢看二蛋我今晚睡猪圈睡猪圈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 我的个小乖蛋

我的个小乖蛋 从歌词上来看,这首《颠轿歌》的歌词写得极其具有乡土气息,显示出了东北人民的朴实性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幽默。 从乐曲来看,这首歌曲风欢快,唢呐、笙、锣鼓等民间乐器,合力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气氛。唱歌的人随心所欲地唱着,唱破音了也不怕。颠轿这一民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东北人民开朗大方的心态。 但是,在我看来,颠轿这一习俗其实是一种陋习,唱歌、抬轿的人是开心了,但是新娘子却遭了秧。这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民俗,是应当改变一下了。 一、新婚三天接闺女 新婚三天接闺女又称回门,也称归宁,为中国的传统婚俗。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 回门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这时的新郎见到岳父岳母,就应改口为爸爸、妈妈,为整个婚礼正式收尾,即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 岳家还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亲戚还要闹女婿.当然,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 ——电影《红高粱》赏析 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画面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而色彩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使它更能表达人们的观念,信仰,能勾起人们的情绪。 作为摄影家出身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颜色的处理从来都是无可挑剔。画面最多的是红色,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最常见的景色就是那片高粱地,密密麻麻的高粱过人长,长的密不透风,随着风掀起一层层波浪,一阵阵摆动的声音。再就是残阳如血的场景,九儿嫁到十八里坡的那天,死在日本兵枪下那天的日食,满世界的红色。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片尾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九儿安详地倒在血泊中。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

红高粱景别赏析

《红高粱》景别浅析 《红高粱》是一部细可以细致入微、大可以大到气势磅礴的充满生机和野性的电影,在导演张艺谋的精心打造下,该影片较为突出的使用了景别将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也正是各种景别的交替、合理运用,才能使该片以其独特的风格瞬间摄人心魂。 该片惯以特写结合中景的景别突出的将人物的细微表情变化一览无余的呈现在大屏幕前,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使观众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有深刻的认识。 以影片对九儿形象刻画的景别使用为例。通常,一般电影的开头都喜欢从远景切入,而《红高粱》却反其道而行,一开场就以特写镜头结合画外音介绍了影评的主角——九儿,在这一特写中,九儿的表情呆若木鸡,背景全黑,揭露了她内心对未来的无助与绝望。尤其是用中景拍摄她在听到“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后马上掀开盖头的面部表情和特写她手握剪刀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九儿内心的反抗,反抗旧社会的压迫与束缚。在这一内心强烈的反抗下,导演以中景刻画了九儿用较为羞涩的偷看余占鳌到回来突出了九儿内心对这份感情萌芽的默认,这也是她反抗旧社会束缚的第一步。当内心的灯亮了,外界的环境也慢慢变得光明。在导演用远景切换到近景的手法拍摄下,九儿回娘家途中从遇到蒙面人的惊慌到发现蒙面人是“我爷爷”的喜悦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揭露了九儿冲破封建压迫、礼仪束缚后的喜悦。 除此之外,影片也用了将远景、中景、特写欢快的塑造了九儿在李大头死后第一天当家劝大伙留下的识大体、明大义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镜头用特写着重拍摄了九儿说话时的笑脸迎人,让大伙叫自己九儿,别叫掌柜,强调了九儿弱化级别,不嫌贫爱富的新女性形象。 女性在旧社会中的地位一般较低,而该片中,中景拍摄九儿以一个掌柜的领头人号召这大伙投身到抗日的行列中,要大伙去把敌人的汽车给打了的豪放、有骨气、有魄力的形象。这个地方以中景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被拍摄主体。 该片除了中景与特写较为突出之外,影片中也多次用全景拍摄了红高粱,将红高粱穿插在不同的情节之中,如在回娘家途中被蒙面人追赶时高粱一望无垠的在风中摇曳,而中景拍摄下九儿惊惶的奔跑相结合,使影片更加口人心悬;野合过程中红高粱如海水般起伏渲染了野合时气氛,为这一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叙事空间,既有局部又有整天,让观众对这个情节寓意着九儿真正走出了旧社会的束缚最有力的强音与呐喊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

电影《红高粱》音乐的赏析

从视觉与听觉打动人心 ——电影《红高粱》赏析 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与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就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瞧者不同的感觉与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就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就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就是她的一部激情之作。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只就是很好的作品,也就是很好瞧的电影。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瞧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就是一个什么故事,但就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瞧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红高粱》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就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运用全新的历史观念与艺术手法突破了以往叙事方式与叙事框架,描写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与她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与她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画面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而色彩情感在一步步的升华,使它更能表达人们的观念,信仰,能勾起人们的情绪。 作为摄影家出身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颜色的处理从来都就是无可挑剔。画面最多的就是红色,也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美满,也代表革命、激进。最常见的景色就就是那片高粱地,密密麻麻的高粱过人长,长的密不透风,随着风掀起一层层波浪,一阵阵摆动的声音。再就就是残阳如血的场景,九儿嫁到十八里坡的那天,死在日本兵枪下那天的日食,满世界的红色。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片尾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九儿安详地倒在血泊中。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就是红色……这就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张艺谋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这部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的影片的成功,与她对色彩审美规律的准确把握有关。影片以红色为主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于人的视觉的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勾起人们丰富悠远的联想,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还有很多地方都透露着色彩的唯美:九儿穿在身上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与她们桀 骜不驯的光头;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把视觉与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瞧作就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肆意挥洒。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一种敢爱敢恨、敢作敢为、酣畅淋漓、尽情挥洒的人生态度,两者交融在一起,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电影红高粱赏析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的“寻根”元素 张艺谋导演的处女座《红高粱》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荣誉。张艺谋的导演之路也就此一炮打响,正式开启了他的第五代导演的辉煌之路。 当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还在国内饱受争议的时候,张艺谋也刚刚从编剧跨向导演。选择这本小说作为他首部电影的素材,张艺谋几乎是近乎执拗地孤注一掷。这部电影未正式开拍之前的审核工作已经困难重重,后期拍摄、公映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张艺谋首次导演电影,莫言担任编剧,亲自操刀剧本。不知是张艺谋的慧眼识英雄,还是莫言的英雄所见略同,最终在一群人不懈的努力下,《红高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享誉国际。 张艺谋对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如此执着并不是出于偶然。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张艺谋历经过土改、文革,知青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这一批人对建国三十多年来文化的种种改变、种种破坏,感触比任何人都深。从十七年文学到伤痕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中国人似乎一直固守在自己被圈禁的的小小世界里无法动弹。对自我的怀疑贯穿到了对历史的批评当中,文学也一直纠结于某种情绪当中。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西方的文艺思潮也传入中国,作家莫言就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一批作家才开始从对自我的怀疑、历史的批

评这个圈子里走出来,开始真正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寻根文学的辉煌时期虽然短暂,但却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文学引向了一种正确的道路。五四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这使得中国文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盲目而找不到自我,民族劣根性的过渡渲染,在文革时期又得到疯狂的拥护。中国文学都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哀伤的气息。 当然,寻根文学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肯定一种否定。否定的依然是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民族劣根性”。毫无疑问地,张艺谋站在了肯定的立场上,中国文坛中国影坛都需要一种肯定,对中国五千年文化深厚沉淀的文化的肯定。所以他对讴歌生命赞美传统文化的《红高粱》发出了强烈的共鸣。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本就是寻根文学当中的代表作,小说当中的“寻根”元素着重体现在中国劳动人民那种传统的坚韧的“生命”意识上。导演张艺谋在《(红高粱)导演阐述》中说过:“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但张艺谋在细节的处理上却是通过内外两个方面来体现这种寻根元素。在外在的表现上,有婚嫁习俗、陕西民谣、酿酒文化、红色的高粱酒和一望无际的高粱地。这些渐渐充满生命力的强劲的传统文化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终。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唯有用电影才能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根源所在。而在内在的表现上,影片通过两个鲜活有力的男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