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_廖晓晴

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_廖晓晴

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_廖晓晴
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_廖晓晴

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

廖晓晴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摘要: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是辽宁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颇具研究价值。然而因史料缺乏等原故,专门研究辽宁流人的论著寥若晨星。有鉴于此,笔者经过多年搜集史料,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就清代辽宁流人的渊源、流人数量的时代变化和地区分布、流人谪戍的因由、流人的境遇和辽宁地区规模最大的流人集中地尚阳堡的情形等,皆进行了考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辽宁流人在文化上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流人文化精神也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清代;辽宁;流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6-0078-07

东北曾是清朝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在流放到东北的这些犯人中,有许多是在学术上造诣颇高的文化流人,这些文化流人将关内先进的文化带到东北,并融合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流人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东北文化的发展,在东北文化发展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然而关于清代辽宁流人文化的问题,迄今尚未见有专文面世。笔者不揣学识浅陋,撰此小文,力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流人若干问题之考述

由于流人身为罪犯,地位十分低微,因而流传下来的资料也不丰富,我们仅能根据这有限的资料,对当时的流人情形尽可能地进行推究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11清代以前的辽宁流人

辽宁地处边疆,很久以前中原王朝就把辽宁作为流放犯人的主要地区之一,尤其是到了明朝遣送这里的流人日渐增多。如:弘治年间的监察御史强珍,因得罪宦官汪直,被汪直诬陷,/诏特谪戍辽东。0112(P4776)宣德年间的行在陕西道监察御史赵伦,在巡按湖广期间,因勒索官民、收买人口等事, /上命谪戍辽东。0(5明世宗实录6卷157,嘉靖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正德年间的监察御史王时中因得罪宦官刘瑾, /谪戍懿路,日以教授生徒为事。0122(P640)除个别大臣因得罪而被谪戍辽宁之外,还有大批士民因犯禁而被谪戍于此,如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在提及辽东士卒的成分时便说:/辽东军士,多以罪谪戍。0(5明宣宗实录6卷107,宣德八年十二月庚午)可见清朝将犯人流放到辽宁地区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

21流人谪戍的时代变化和地区分布

清代发配到辽宁边地的流人较早,可以追溯至清入关前的皇太极时代。据史料记载:天聪七年八月六日(1633年9月8日),赫图阿喇城守将扈什塔、楞额礼、俄尼喇、毕禄率兵巡察雅尔古一路时,遇到一伙盗采人参的明朝人。结果斩杀其中24人,俘虏49人,缴获人参106斤。皇太极又命将所俘百总斩首,18人赏给从行军士为奴,/余三十人,发尚阳堡。0(5清太宗实录6卷15,天聪七年八月乙丑)这是后金政权将俘虏遣送到辽宁边地尚阳堡的最早记录。

顺治初年,由于满族贵族以及大部分八旗士卒从龙入关,作为陪都的盛京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颇为严重。为了恢复和发展这里的农业生产,清廷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了5辽东招民开垦授官例6,以授官的方式,鼓励那些能够从外地招徕流民之人。与此同时,清廷遣送到这里的流犯也开始大

2008年11月

第36卷第6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L iaoning Univer sity(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v.2008

Vo l.36N o.6

*收稿日期:2008-11-26

作者简介:廖晓晴,男,四川成都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清代文化史研究。

量增加,据日本学者川久保悌郎统计:在顺治期间谪戍到盛京地区的流人为11例。至康熙七年(1668),前来盛京地区的/闯关东0流民已经饱和,并且开始威胁到旗人的生计,清廷乃/罢辽东召民授官之例0,对东北地区进行封禁,当然此次封禁重点在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盛京地区只是加以限制,但也相应地影响了谪戍到盛京地区的流人数量,即康熙初期为1例,中期为4例,晚期为1例,总共为6例132(P92)。乾隆六年(1741),清廷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此后更无1例谪戍盛京地区的流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帝下旨:/奉天、直隶不便安插军流罪犯,嗣后各省军、流均按照5五军道里表6、及5三流道里表6分别等次,改发别省,其应发奉天、直隶府州等处永行停止。0(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746,刑部)这样便明确了不再向盛京地区谪戍流人的规定。此后,清廷大都将流犯发配到新疆、云贵和两广等所谓的/烟瘴地方0。川久保悌郎因资料所限,上述统计数字并不完全,但反映清代向盛京地区谪戍流人的涨落大致趋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谪戍到辽宁的流人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有盛京、尚阳堡、铁岭、辽阳、抚顺和卫元堡等处。顺治十八年(1661),盛京总管吴库立、侍郎费齐等曾上疏朝廷说:/积年流徙人,除在铁岭系佐领刘国彪所辖不议外,在尚阳堡者应设佐领一员。在卫元堡者,与开元相近,应设佐领一员,驻扎卫元堡兼管。在抚顺者,应设佐领一员,连盛京兼管。此编过佐领下短少者、应将以后流徙人补给。0(5清圣祖实录6卷3,顺治十八年六月丙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朝廷既然答应了盛京总管吴库立、侍郎费齐等人的请求,除在铁岭设立佐领之外,还允许在尚阳堡、卫元堡和抚顺等其他地区流人聚集之处设立佐领,可见以上四处都是谪戍流人的主要地区。另据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记载:/(顺治)十一年题准:凡窝家,不准断给为奴,并家属人口充发盛京。0(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855,刑部,督捕例)又载:/其给居住盛京新满洲为奴犯人,未拨给前,给口粮。流徙尚阳堡、辽阳州人,咨到即交奉天府转发。0(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289,盛京户部,田宅)可知盛京和辽阳也是谪戍流人的主要地区。

31流人谪戍的因由

1644年清朝入关之后,开始建立各项制度,其中包括法律制度。清承明制,清初撰修的5大清律例6基本上是依据5大明律6损益而成,该律亦总分五刑,即笞、杖、徒、流、死。5大清律例#五刑之图6云:/流者,谓人犯重罪,不忍刑杀,流去远方,终身不得还乡。0142(P36)可见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重罪。在流刑之中,又依其轻重分为三等,即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尽管清朝在皇太极时期就已将俘获人口等遣送至尚阳堡,但并非依法而行, 5大清律例6制定之后流放到东北地区的流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人。

流人谪戍的因由颇多,约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因文字狱而获罪者。如顺治时诗僧函可/值国再变,亲见诸死事臣,纪为私史。城逻发焉,傅律殊死,奉旨宥盛京。0152(P443)可知诗僧函可是因撰写明朝为国捐躯诸臣事迹而被谪戍盛京的。

(2)因犯颜极谏皇帝而获罪者。如兵科右给事中季开生谏阻顺治帝派内监往江南点选秀女,朝廷以其/肆诬沽直,下刑部杖赎,流尚阳堡,寻卒戍所。0162 (P9624)可知季开生是因谏阻顺治帝点选秀女而被谪戍盛京的。(3)因科场案而获罪者。如顺治十四年(1657),朝廷在北京举行科举考试,/中试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同科臣陆贻吉,送考试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0(5清世祖实录6卷112,顺治十四年十月甲午)结果被查出,李振邺等7人被斩首,陆庆曾、孙旸、张恂、张天植、张绣虎等人及其家属于同年被流放到尚阳堡,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丁酉北闱科场案。同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丁酉南闱科场案,在这次南闱科场案中,正主考官方犹和副主考官钱开宗皆因/纳贿作弊0(5清世祖实录6卷121,顺治十五年十一月辛酉)而被斩首,涉嫌举人吴兆骞、方章钺等人翌年被流放到黑龙江的宁古塔。(4)因在统治阶级矛盾斗争中失败而获罪者。如湖广道御史郝浴弹劾吴三桂在解保宁围时/拥兵观望0,吴三桂反奏郝浴在/保宁奏捷疏有-亲昌矢石.语,指为冒功。0172 (P9998)最终郝浴于顺治十一年(1654)先被流放到沈阳,后转到铁岭。(5)因贪污而获罪。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明确规定:/衙役犯赃,流徙尚阳堡。0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820,刑部,刑律受赃)翌年,巡按御史刘嗣美以/坐赃致罪。0(5清世祖实录6卷110,顺治十四年七月乙巳)被流放到尚阳堡。(6)因失职而获罪。如江南巡按卫正元因/海贼入犯时、理应前进、保守江宁。乃由太平退回凤阳。0于康熙元年(1662)被

79

第6期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

流放尚阳堡(5清圣祖实录6卷7,康熙元年十一月甲戌)。(7)因反对/逃人法0而获罪。清初满族贵族通过战争掠夺大量农奴,这些农奴往往借机逃亡。兵科给事中李裀认为惩办逃人的逃人法过重,向朝廷建议修改,结果郑亲王济尔哈朗奏其:/擅将人定例、妄请轻减。0于顺治十二年(1655)被流放到尚阳堡(5清世祖实录6卷90,顺治十二年三月辛亥)。(8)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平定三藩,将/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数年始尽。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可知流放至关东的三藩官兵及其家眷,为集中遣送,数量最多。

41流人的境遇

流人的境遇是十分恶劣和悲惨的。从谪戍到辽宁的流人诗歌中,我们便可以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如前所述,兵科右给事中季开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被谪戍到尚阳堡,他在5尚阳堡纪事口号6 (其一)诗中云:/新烧悬崖净积莎,远随甲骑渡柴河。0(季开生:5出关草6,5戆臣诗稿6,清康熙年间刻本)可见流人在由京师遣送辽宁戍所的途中,是有专人押解的。流人吴岸先是诗僧函可的好友,不幸早死戍所,函可在5哭吴岸先6诗中有云:/槛车忆初来,面凹露双肘。既被冰雪侵,况复遭群侮。0182可见流人遣送不仅有专人押解,而且是身在囚车之中。被谪戍沈阳的少詹事李呈祥曾作5岁暮歌呈大来6诗,赠同为流人的好友左懋泰,其中有云:/雪花三月大如掌,锒铛视我骨如柴。0192可见流人遣送时还戴着手铐和脚镣。

至戍所后,有学者认为先关在监狱数年,后释出在流放地服劳役。但笔者尚未见到有这样的原始资料记载。实际上清朝流刑,基本上是沿袭中国历代遗制,流人至戍所应是过着苏武牧羊式的相对自由的流放生活。在住所问题上,可以有自己的小茅屋。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当时的流人诗作中便可以得知。顺治十五年(1658),曾为河南主考官的丁澎因科场案被谪戍尚阳堡。他曾至同样被谪戍到这里的已故流人季开生的住处,并作5季拾遗故居6一诗,以致缅怀之意。其中有云:/茅堂阒寂傍城西,庭树无人出槛低。01102诗中所说的/城西0,是指开原城西郊,可知季开生生前是居住在开原城西郊的一间茅堂,即小茅屋之中。丁澎在5东冈6一诗中,对自己所居之处亦曾做过描述,云:/吾庐荒径近,时见白云封。01102庐,即是茅屋。可知丁澎也是居住在荒僻的东冈一处小茅屋里。前述李呈祥曾做5茅屋6诗,其中有云:/浪迹同飘梗,余生寄此椽。0192由诗名5茅屋6便可以直接得知,李呈祥同以上两位流人一样,也是居住在偏僻简陋的小茅屋里。在流人的居住小茅屋里,可以是一人独处,也可以是阖家聚居。翰林院侍讲学士戴梓因遭外国传教士徐日升、南怀仁等人排挤和诬害,于康熙三十年(1691)举家被谪戍铁岭,在他70岁生日时,曾作5七十自寿诗十首6(之三),其中有云:/饥摅楮墨生烟雨,饱听妻孥议贫贱。01112可知是在戍所一家聚居。此外,流人的居所在流放地附近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康熙三十一年(1692),丁澎之婿顾永年因受上司漕运总督董讷牵连,被谪戍盛京。他曾作5初至留都访友6一诗,其中有云:/逐客尚多妻子累,一身苦为稻粱谋。卜居最爱无人径,只在城南市角头。0(顾永年:5梅东草堂诗6卷2,清康熙年间刻本)由此不但可知顾永年是一家聚居,而且其居处盛京城南角也是诗人的自主选择。上述谪戍尚阳堡的季开生和丁澎,前者卜居开原城西郊,后者卜居东冈,都是流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择地而居的明证。

流人个人或全家居住在戍所的小茅屋中,或者耕作,或者放牧,或者教学,总之是自食其力。戴梓在5雨后课耕6一诗中云:/阡陌离离野色明,鞭驱黄犊趁新晴。01112顾永年在5偶作6一诗中云:/相劝阖门勤力作,含哺鼓腹乐升平。0(顾永年:5梅东草堂诗6卷2,清康熙年间刻本)可知二人都是依靠耕作务农为生。上述丁澎至尚阳堡后,/卜筑东冈,躬自饭牛,与牧竖同卧起。01122(P552)可知是依靠放牧为生。戴梓与流人陈梦雷、杨瑄二人是好友,曾作5佳公子招游郊野,座中赠陈省斋梦雷、杨玉斧瑄两太史6诗,其中有云:/漫说成名早,文章亦祸机。谋生虽寡策,教书且疗饥。01112可知陈、杨二人是以教书谋生。

由于流人居住的茅屋十分简陋,因而到冬天就更加寒冷。如季开生在5尚阳堡纪事口号6(其三)一诗中云:/岩风易结杯中雪,炕火难融被上霜。0 (季开生:5出关草6,5戆臣诗稿6,清康熙年间刻本)杯中结冰,被上结霜,室内温度显然在摄氏零度以下。李呈祥在5过田五兄书斋6一诗中云:/破屋寒风势欲摧,蓬门昼掩夕阳开。0192寒风凛冽,茅屋简陋,所以白天

80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只能紧闭门户,直到夕阳西下,温度稍暖时才敢开启。诗僧函可在5祀灶6一诗中云:/绝塞为神亦可怜,一瓢冰雪献尊前。0182天寒地冻,一无所有,所以祭祀北国可怜的灶神也只能以一瓢冰雪代替供物了。季开生在其5尚阳堡纪事口号6(其八)一诗中云:/凿冰十丈得泉归,却望千峰白雪围。0(季开生:5出关草6,5戆臣诗稿6,清康熙年间刻本)可知冬季取水,须由户外凿冰,然后携至屋中加热融化,方能饮用。

除了严寒之外,虎患也给当时的流人造成一定威胁。如因丁酉科场案被谪戍到尚阳堡的张恂,在其5夏日边村6一诗中云:/葭墙频过虎,草屋任藏蛇。0(张恂:5诗观初集6卷6,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可知流人居住的院墙之外经常有虎光顾,茅屋之内经常有蛇藏身。亦因丁酉科场案被谪戍到尚阳堡的孙旸,在其5开原6一诗中云:/城内草深饥虎啸,百花如锦亦销魂。0(孙旸:5辽东杂忆二十首6之三5开原6,5怀旧集6,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卷)可知清初开原城内深草之中即有老虎出没,百花虽然十分鲜艳,但人们一旦闻到虎啸,便会失魂落魄,无心欣赏美丽的花朵了。诗僧函可在其5闻同难民为虎所食6一诗中云:/何须今日方怜若,一度边关即鬼门。身死不烦蝇作吊,年凶唯见虎加飧。0182可知虎患已不仅仅是威胁,当时确有流人为虎所食之事。函可闻之,顿生同命相怜之感,故作此诗,以发感慨。

长期艰苦的流放生活,使流人们内心中感到悲哀、屈辱、思乡和怀才不遇。诗僧函可在其5偶感6一诗中云:/迁客易为感,况兼秋有声。天风吹木叶,一夜满边城。是处皆肠断,无时免泪零。0182可知其心情非常悲哀,尤其到了秋天,风吹叶落满地,更让人触景生情,肝肠寸断,无时无刻不以泪洗面。函可在其5即事十首6(之十)一诗中又云:/身死固足悲,身辱亦足耻。与其辱以生,毋宁饥以死。0182表达了与其屈辱而生,莫如饥饿而死的一种悲壮心态。季开生在其5尚阳堡纪事口号6(其九)一诗中云:/宁惜茕茕沙雁影,难随霜月入关飞。0(季开生: 5出关草6,5戆臣诗稿6,清康熙年间刻本)借喻孤雁,表达了自己形单影只,沦落他乡,难归故里的思乡情结。戴梓在其5七十自寿诗十首6(之十)中云:/磨剑半生虚售世,著书千载枉惊人。01112表达了自己突遭劫难,半生枉读诗书,怀才不遇的心情。

流人们在戍所虽然生活非常艰苦,心情十分郁闷,但善良质朴的当地百姓常常与他们往来,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颇为感动。季开生在其5尚阳堡纪事口号6(其二)一诗中云:/每愧野人勤给米,久劳邻媪代吹薪。0(季开生:5出关草6,5戆臣诗稿6,清康熙年间刻本)可知当地百姓常接济他们米粮,并帮助他们烧火做饭。戴梓在5雨后课耕6一诗中云:/牧竖学歌随莺转,村姬馈食映花行。庸庸草莽多温暖,何必浮生有令名。01112可知当地村姑给他们送饭,使他们心中感到十分温暖慰藉,顿觉人生追求虚名并不重要。顺治十三年(1656)被谪戍盛京的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在其5饮郊外6一诗中云: /野人今渐狎,杯酌屡逢迎。塞酒兼甘酢,村庖半生熟。01132可知当地村民与他们逐渐熟识起来以后,经常请他们小酌一番,双方开始结下纯真质朴的友谊。

51辽宁地区最大的犯人流放地)))尚阳堡

尚阳堡是当时盛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犯人流放地,同时也是清初与黑龙江宁古塔齐名的两个国家级最大的犯人流放地之一。由于尚阳堡距离京师较宁古塔为近,因而一般来说,罪行较重者流放宁古塔,罪行相对较轻者流放尚阳堡。尚阳堡,明称靖安堡,清改称尚阳堡。位于今开原市以东约9公里处的清河水库,在行政上隶属于铁岭市清河区管辖。旧时的尚阳堡,南北两面夹山,有清河由东向西流过。据当地官员称:1958年大跃进,决定在此兴建水库,遂筑起拦河大坝,截流蓄水,古城尚阳堡遗址便淹没在清河水库的万顷波涛之下了。

据康熙5开原县志6记载:清初的尚阳堡,距开原/城东四十里,周围三里,南、北二门。0(康熙5开原县志6卷上,5城池志6屯堡附)管理流人的衙门应当坐落于此。据史料记载,较早管理这里流人事物的最高长官有王克宽,咸丰5开原县志6云:/王克宽,号南坡,汉军正白旗人。少聪颖,兼通满汉文字。国初选授尚阳堡四品官,凡以罪徒者皆隶焉。0(咸丰5开原县志6卷6,5名宦6,5王克宽6)由此可知,吴克宽为四品官,但官名为何?因缺乏史料记载,已无从知晓。顺治十八年(1661)六月,在盛京总管吴库立和侍郎费齐的建议下,朝廷同意在尚阳堡等流放地设立佐领,并颁发了佐领印(5清圣祖实录6卷3,顺治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以加强管理。此后管理尚阳堡等流放地的最高长官便为佐领。佐领,亦为四品官,其级别远高于七品官的县令。当时尚阳堡在地域上隶属开原县,因

81

第6期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

佐领在级别上较县令为高,尚阳堡的流人管理事务显然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地方行政权力的约束。不仅如此,当朝廷发布有关处理流人事务的命令,附近地方政府还须积极配合和落实。顺、康之际,盛京地区荒地颇多,为了招民垦田,清廷一度对部分流人颁布赦免令。康熙初年任开原知县的周志焕便曾/招民垦田,迁尚阳堡流徒入籍为民。0(咸丰5开原县志6卷6,5名宦6,5周志焕6)把这些有幸脱离流犯身份之人安排得颇为妥善。

鉴于东北天气十分寒冷,康熙九年(1670)二月,康熙帝谕令刑部:/向来定例:流徙尚阳堡、宁古塔罪人于六月十二月停遣,余月皆令发往。今思自十月至正月俱严寒之候,所徙罪人贫者殊多,衣絮单薄,无以御寒。罪不至死,而冻毙于路,甚为可悯。继自今,流徙尚阳堡、宁古塔罪人,自十月至正月、及六月,俱勿遣。0(5清圣祖实录6卷32,康熙九年二月癸未)由此可知,康熙九年二月以后谪戍到尚阳堡、宁古塔的流人,停遣期由原来的六月至十二月改为十月至正月,及六月。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第二次东巡。在盛京祭奠祖先三陵之后,继续北上,至吉林乌拉境内见流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遂再次谕令刑部:/至乌喇地方,见其风气严寒,由内地发遣安插人犯水土不习,难以资生。念此辈虽干宪典,但既经免死,原欲令其生全,若仍投畀穷荒,终归踣毙,殊非法外宽宥之初念,朕心深为不忍。以后免死减等人犯,俱着发往尚阳堡安插。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0(5清圣祖实录6卷102,康熙二十一年五月丙辰)由此可知:其一,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原定遣送乌拉的免死减等流人改徙尚阳堡,而原定遣送尚阳堡的流人则改徙辽阳。其二,清代依所犯罪行轻重而决定遣送里程远近的流徙制度是十分严格的,谪戍到尚阳堡的流人之罪轻于乌拉,但重于辽阳。

关于清初谪戍到尚阳堡的流人数量问题,因缺乏史料记载,尚未能完全知晓,但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5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等谨题6等档案资料,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其大略。该档案记载道: /以顺治三年至康熙七年止,刑部发来男人二千六百五十四人0,/自顺治十一年起至康熙七年止,督捕衙门发到男人六百六十一名。0(5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等谨题6,康熙七年三月一日,5户科史书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可知两批由京师陆续遣送到盛京的男丁共3315人。此外同时发遣至盛京的还有/妇人一千二百零三口,幼小一千一百五十八名。0在顺治三年(1646)至康熙七年(1668)这段时期里又/新增丁一百三十八名。0这样,男女老少和新增人口共计5814名,盛京有关部门奉命将他们先后全都/流徙尚阳堡。0 (5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等谨题6,康熙七年四月二十日,5户科史书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当然这并不是说康熙七年尚阳堡就有流人5814名,因为在顺治三年至康熙七年这段时期里,流人有增加也有因病故、逃亡和调拨等缘故而减员,据档案记载:这年/实有男丁一千六百五十一名,妇幼二千三百六十一人。0(5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等谨题6,康熙七年四月二十日,5户科史书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也就是说共有4012人。另外在顺治三年以前,应该还有一小部分遣送到这里的流人。这些人加上顺治三年以前遣送到这里的一小部分流人,便是康熙七年尚阳堡拥有流人数量的一个横断面。不久这4012人中又有一些被赦免,划拨州县为民。其中划拨承德县(盛京城附郭)337人,铁岭县493人,开原县821人(5盛京户部侍郎吴玛护等谨题6,康熙七年四月二十日,5户科史书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当然随着这批流人的被迁出,又会有新的一批流人被迁入。尚阳堡流人的数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流人文化之贡献

由于清朝实行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以选拔出来的官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尤其是那些因文字狱、科场案而流放的考官和知识分子们,往往更是博学多闻,才华横溢。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0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这些文化流人忍辱负重,积极进取,他们或者著书立说,或者聚徒讲学,或者兴办诗社,或者协助地方编纂志书,将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当时相对落后的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同时也在戍所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流人陈梦雷,清初著名学者,曾主持编纂中国古代最大部头的类书)))5古今图书集成6。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三藩之乱时被诬接受耿精忠伪职,谪戍到盛京。在此期间,他/构云思草堂,华石娟秀,日以著书为乐,从游者甚众。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除了著书立说,聚徒讲学之外,陈梦雷还协助地方编纂志书。据史料记载:/甲

82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子、乙丑间,修5奉天府志6,,,逾年志成。秉笔者,原任编修陈梦雷也。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引文中所说之5奉天府志6,实即康熙5盛京通志6,该志是清代东北地区第一部通志体裁志书。

因得罪权臣吴三桂而遭流放的郝浴,至戍所铁岭后,修建书屋,取名/致知格物之堂0,时常与诸友在此/烹茶漉酒,纵谈名理,至夜分不散。架插天下古今图书,恣吾友展玩。01142(P5198)又/时取古人书,手自编摩,继乃一意研5易6。01152(P4905)可知郝浴与同遭谪戍的文友在自己的书屋博览古今图书,纵谈天下道理,而郝浴后来最喜欢研究的是5易经6。郝浴不仅自己与诸友研究学问,而且/比邻诸生十余人愿从公游,公欣然接之。口讲指画,昕夕靡倦。,,诸生以时课业其堂。01162(P5727)可知还有十余名学生在致知格物之堂听他讲课。康熙十四年(1675),郝浴被平反昭雪,获释回京。临行前,郝浴将致知格物之堂正式更名为银冈书院,并将银冈书院连同自己二十余年积攒下来的数十间房舍、田地和书籍等物全部捐赠给当地,以发展铁岭的教育事业。在后来二百余年的岁月里,银冈书院虽几经磨难,但还是规模越来越大,为铁岭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值得一说的是:1910年,少年周恩来曾来此就读,现存银冈书院已将周恩来读书之处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0据有人统计,清代东北先后共有31所书院,其中以银冈书院成立最早,影响也最大,以至于康熙年间曾任奉天府尹的屠沂在5重修银冈书院记6中云:/兹铁岭片石,即与嵩山、白鹿、岳麓、石鼓四大书院而五焉,奚不可也。01172(P5257)屠氏在此将银冈书院与嵩山、白鹿、岳麓、石鼓四大中国古代著名书院相提并论,虽有拔高之嫌,但也足以说明银冈书院在东北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撰写明朝为国捐躯诸臣事迹而被谪戍盛京的诗僧函可,其不屈的品格和渊博的学问颇受当地人士的敬重,他曾先后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和向阳七座寺庙宣讲佛法,弘扬佛教文化,前来听讲者甚众,/趋之者如河鱼怒上01182(P612),极受欢迎。除了宣讲佛法之外,函可还是著名诗人。他以文会友,时常与诗友们吟诗作赋,做文酒之会。据5胜朝粤东遗民录6记载:/时谴谪诸臣,若莱阳左懋泰、沾化李呈祥、寿光魏琯、定州郝浴、泰兴季开生及李龙衮、陈心简辈,始以节义文章相慕重,后皆引为法交,函可因招诸人为冰天诗社,凡三十二人。0(九龙真逸:5胜朝粤东遗民录6,民国五年,真逸寄庐刻本)可知与函可结为文友的也大都是些同遭谪戍的流人文士,并这个基础上他们成立了/冰天诗社0。冰天诗社是清初盛京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出现的第一个文人协会组织,函可也成为当时盛京文坛的盟主。冰天诗社的建立,活跃了盛京地区的学术气氛,促进了盛京地区的文化交流,提升了盛京地区的文化水平,其意义不可低估。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还有许多流人为盛京地区的文化振兴做出过较大贡献。如:在顺治十三年(1656)被流放到铁岭的左通政吴达,至戍所后/闭户读书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潜心治学。顺治十四年(1657)因丁酉科场案而被流放盛京的徐某,至戍所后,/食贫,授徒终其身。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为培养当地的人才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康熙三十年(1691)举家被流放铁岭的戴梓,至戍所/多巧思,凡所手制皆出匪夷,尤工绘事。性豪迈不羁,工诗善饮。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可知他不仅懂得机械制作,而且还擅长绘画和作诗。顺治十一年(1654)被流放盛京的陈易,/工诗、善书、好弈,兼通音律。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可谓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一不通。顺治十四年(1657)被流放尚阳堡的陆庆曾,/家赤贫,以医自给。0(王一元:5辽左见闻录6,国家图书馆藏手抄本)这对于缺医少药的荒僻地区来说,无疑是百姓非常急需的。当然富有才学的辽宁文化流人远远不止这些,因限于文章篇幅,以上不过仅举数例,以见一斑而已。

三、流人文化之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愈加深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普遍模式。2007年秋,原清代尚阳堡,现铁岭市清河区的领导为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同辽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了/清河尚阳堡流人文化论坛0。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位学者主要围绕着尚阳堡流人文化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做了5论挖掘尚阳堡历史文化的发展战略6的发言,认为:尚阳堡流

83

第6期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

人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表现了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达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则兼济天下、退则著书立说,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贡献余生的君子品格。

尚阳堡流人文化的精神实际上也代表了辽宁流人的文化精神,在清初那个俗尚骑射、重武轻文的盛京地区,流人们将中原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智慧之灯点燃,对开启民智,提升盛京地区百姓的文化素质,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12张廷玉.明史#强珍传1M2.卷180,北京:中华书局, 1987.

122全辽志#杂志1M2卷4.辽海丛书1M2.沈阳:辽沈书社, 1985.

132[日]川久保悌郎.清代向边疆流放的罪犯)清朝的流刑政策与边疆(之一)1J2.北华大学学报,1986,(2).

142大清律集解附例#四库未收书辑刊1M2.第1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52顾梦游.千山诗集序1A2.四库禁毁书丛刊1M2.集部,第14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62清史稿#季开生传1M2.卷244,北京:中华书局,1977.172清史稿#郝浴传1M2.卷270,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2函可.千山诗集1M2卷3,卷11,四库禁毁书丛刊1M2.集部,第144册,影印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92李呈祥.东村集1M2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M2.集部, 203,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02丁澎.5扶荔堂诗集6卷7,卷4,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藏缩微胶卷,1985.

1112戴梓.耕烟草堂诗抄1M2卷4,卷1,辽海丛书1M2.

沈阳:辽沈书社,1985.

1122奉天通志#大事记1M2卷28.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892年内部出版.

1132陈之遴.浮云集1M2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 197,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42郝浴.银冈书院记1A2.奉天通志#艺文志1M2卷241.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892年内部出版. 1152董国祥.银冈书院记1A2.奉天通志#艺文志1M2卷231.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892年内部出版. 1162黄叔琳.重修银冈书院记1A2.奉天通志#金石志1M2卷260.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892年内部出版. 1172屠沂.重修银冈书院记1A2.奉天通志#艺文志1M2卷242.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892年内部出版. 1182郝浴.奉天辽阳千山剩人可禅师塔碑铭1A2.四库禁毁书丛刊1M2子部,第3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On Liaoning p s Transports and Transport Culture in Qing Dynasty

LIAO Xiao-qing

(Res ear ch I nstitute of H is tory,L iaoning A cad emy of S ocial Sciences,Sheny ang110031,China)

Abstract:Liao ning p s tr ansports and transport culture is an im por tant part of Liaoning p s Qing Dynas-ty culture and o f great academic value.H ow ever,ow ing to the lack of histor ical m aterials,treatises o n this field are r arely fo und.Therefore,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 s,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Qing Dy nasty transpo rts,the fluctuation of transport numbers to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 io ns,the reason of being exiled,the treatm ent of transpo rts as w ell as a case study of Shangy angbao-the bigg est area fo r transports in Liaoning.Finally,the author m akes his comm ent on the historic contribution o f the transports and their cultur al spirits.

Key words:Qing Dynasty;Liaoning;tr ansports;culture

=责任编辑:孙琰责任校对:闻文>

84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 婚姻、家庭制度,决定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决定于政治状态,还受传统的习惯支配;它们也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历史研究必须把婚姻、家庭、妇女的问题包括在内,需要把它们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一起进行考察,才可能把握社会全貌和阐明历史的进程。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何特点,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妇女如何才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这里所说的女子,主要指一般身份地位的,贵胄和贱民中的妇女,一妻多夫制中的女子,均未作特别叙述。 一、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 清朝政府同其他王朝一样,维护父母决定子女婚配的权力。它继承明代的法令,规定:“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①。很清楚,子女的终身大事,由祖父母、父母作主,如果这些长辈都亡故了,就听伯、叔、姑、兄、姐和外祖父母决择;若这些人也没有,则听凭余亲尊长(如伯叔祖父母)主婚;若祖父母、父母犯死罪囚禁,子孙之婚姻亦需听从他们的安排,倘若自行嫁娶,则要受杖八十的刑罚②。在家族制盛行的地方,祠堂以族人联姻关乎宗族体面,也干预族内青年的婚事。如江苏宜兴篠里任氏宗词要求,当家长为子女议婚将成时,必须报告词堂的宗子、宗长,他们同意了,婚事才能定下来③。这样婚姻的当事人——青年男女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配偶,不管他(她)们愿意与否,都得服从家长以至族长的安排。本来,一对结合的新人,要长期共同生活,白头偕老,但是他们的结发,不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却凭家长捏合,这样的匹配是包办婚姻。这就是清代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 那么家长给子女选择配偶,又是根据哪些原则进行的呢?我们从载籍资料获知,主要有两条。一是论门第,二是论贫富。 清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间的极其重要的交往——联姻,也和其他社交一样,受着等级的制约。雍正年间纂修的《浙江通志》说宁海县“婚姻择,先门第”④。道光中编写的安徽《祁门县志》说该县风俗,“婚姻论门第”⑤。同治时撰写的湖北《石首县志》谓该地“男子十岁以上,女子十岁而下,门第年齿相匹,即为定盟”⑥。光绪间编纂的江苏《崇明县志》说当地“婚姻论良贱,不论贫富”⑦。可见“论门第”、“严良贱”是联姻的重要准则。门第,主要是官民范畴内的界限,诸如贵胄之家,品官之家,绅衿之家,平民百姓,等等差别。良贱,区分良民与贱民;良、贱也是不同的门第,所以要详加区划,是强调良贱的不同。婚姻论门第、严良贱,就是要它在相同的等级或上下相差不远的等第间进行,而最不允许的是良人与贱民间的联姻。 清朝政府严格禁止良贱通婚,法令专设“良贱为婚姻”的条文:“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奴自娶者,罪亦如之”;“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因婚而入籍为婢的女子,改正为良①。法律中还有“娶乐人为妻妾”的专条,禁止官吏及其子孙与贱民中乐籍人户通婚:“凡官并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 ①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56《刑部·户律婚姻》。 ②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56《刑部·户律婚姻》。 ③常州《宜兴篠里任氏家谱》卷25《婚娶议》。 ④雍正《浙江通志》卷100《风俗》。 ⑤道光《祁门县志》卷5《风俗》。 ⑥同治《石首县志》卷3《民政·风俗》。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方案-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

清代救灾法律制度述评 '\xa0\xa0\xa0\xa0作为一个传统的 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无时不遭到天灾的打击和困扰,传统的农业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体 和国家经济也同时步履蹒跚地 着。但虽如此,久远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可以说,大自然在为人类造就灾荒的同时,也为人类的抗灾自救提供了促进条件。中国古代为抗击天灾而制定、形成了内容非常丰富的救灾措施,从人类追求自身解放和文明进化的角度看,这又是“因祸得福”。清代作为古代 的最后王朝,在吸取前面各代救灾立法 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推向了一个鼎盛阶段。笔者以为,在天灾仍不断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今天,对清代较为完备的救灾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似有其必要。 一、清代救灾的具体法律措施 清代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根据《清史稿》及其它清代有关档案资料,清代全国最大的灾种是水灾,[①]其次是旱灾,再次是雹灾,以下依次为虫灾、霜雪、疾疫、风灾、地震以及其他灾种。在一个时期和一个地区,或者是一灾为主,或者是诸灾并发。为最大力度地保障农业经济,也为最大限度地抑制社会动乱,清政府把救灾作为一项既定国策来对待。由于集历代之大成,可以说,清代救灾措施是最为全面和完备的。根据嘉庆《大清会典》(卷12)的规定,清代救灾、备荒措施为:“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这十二方面基本囊括并发展了历代相沿而成的各项救灾、备荒措施,但就救灾而言,清代可主要概括有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方面。下分述之: 1、蠲免。蠲免即为遇灾时免除钱粮赋税。这是清代救灾的重要措施。清代灾蠲实行较早,早在顺治二年,免直隶霸州等八县水灾额赋。但蠲免的数量最初无定制,至顺治十年,才将全部额赋分作十分,按田亩受灾分数之程度酌减。以后各清帝相继增加灾免比例。康熙、乾隆时期常常普免各地钱粮,若于普免之年遇灾,可将因灾议蠲各州县延展至次年补行蠲免。蠲免的具体做法是,凡遇蠲免钱粮,各州县查明应蠲应免数目,预期开单申缴藩司核实,然后发回刊刻填给各业户收执,仍照单开各款进行大张告示,以示遍行晓谕。为保证灾蠲的正常实施,在执行蠲免过程中,对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如对灾地钱粮获准蠲免之旨未到而本年钱粮已征则应“准流抵次年应完正赋”的情况,官吏予以蒙混隐匿的,则“照侵盗钱粮律治罪”;[②]对准予蠲免,应刊刻免单,按户付执的情况,若官吏奉蠲后不给免单,或给而不实,则要以“违旨计赃论罪”;[③]康熙六年,还详定五条处分条例,凡违例者,“州县各官,俱以违旨侵欺论罪”,若上司不行稽查,则降级调用,若上司是察而不纠,则“照徇庇例议处”;此外还有罚俸、革职等惩处规定。蠲免是清代最为重要、最为常见的救灾措施之一。 与灾蠲相关的措施是缓征。缓征是将受灾程度略轻的地区的应征额赋暂缓征收。一般而言,成灾五分以上州县中之成熟地亩应征钱粮例准缓征,即延缓至次年启征。缓征与蠲免虽根本不同,但遇灾缓征,总可以略纾民力,也起到了事实上的救灾作用。 2、赈济。赈济是指用钱粮无偿救济灾民。著有《救荒全法》的宋代董煟说:“救荒有赈济、赈粜、赈贷三者,名既不同,用各有体。”明代林希元则说:“救荒有三便: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赈贷。” [④]虽然其说辞微展异,但对最贫之民行赈济则是一致的。清代赈济的物质主要是米谷,若米谷不足可银米兼给或以米折银。赈济的形式主要有正赈、大赈、展赈、摘赈以及煮赈和工赈。正赈为地方凡遇水旱,不论成灾分数,不分极次贫

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9-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0971057G0101) 作者简介:范 勇(1968-),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关系与劳动保障。 文章编号:1005-0523(2010)02-0099-07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范 勇1,郑志强2 (1.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2.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宋代天灾人祸频仍,战争不断,但由于朝廷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因此,终两宋三百多年,社会仍然避免了失控状态,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还较稳固。所有这一切,与宋朝廷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政策密不可分。宋代社会救灾政策具体包括灾前社会救济政策、受灾时期社会救济政策与平时社会救济政策三部分,其中的思想与实践对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宋代;社会救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两宋三百多年间,共有灾害大约二千余次左右,平均每年约六七次,而且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伴生性,大多数的灾害都会引起饥荒,毁坏民舍,使民众流离失所,出现大量流民。同时,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政权,立国之后惟恐/黄袍加身0的历史再演,制定/守内虚外0的国策,即对外采取守势,把注意力集中于内部问题。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思想指导下,宋代统治者把具有稳定社会、加强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救济作为长治久安的政策重点。因此,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救济工作中,宋人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政策体系,见图1。 图1 宋代社会救济政策体系 第27卷第2期 2010年4月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Vol.27 No.2Apr.,2010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

3.关于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研究内容较多。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妇女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增多的同时,“妇女重返家庭论”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妇女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一度成为妇女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妇女的政治地位 作为妇女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妇女的政治地位研究多见于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文章中,一般较少形成独立的研究内容。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妇女政治地位的法律保障;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现状(多以妇女参政情况来体现);妇女的权利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妇女在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妇女的自身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妇女参政成为妇女整体的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 (四)妇女的教育地位 研究妇女教育地位的文章很多,研究内容包括妇女的教育状况、妇女教育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对于后者的研究更多,研究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参政、职业选择、经济收入、婚姻、生育(包括计划生育)的影响。 建国以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妇女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多。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现代的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不少现在的女强人。“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分析完女性地位,其实我觉得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是要学会寻找我们自己的地位,为自己赢得地位。如今在中国,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等职务,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样一种思想,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甲骨文与金文 2.《水经注》 3.城邦 4.均田制 5.区田法 6.五服制 7.代田法 8.杨守敬 9.府兵制 10.租庸调制 二问答题 1 、秦皇,汉武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异同? 2、隋代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的异同? 3 、清初对西北边疆的经略措施? 4、均田制的内容及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甲骨文与金文分封制齐桓晋文之事裴秀孝文帝改革《水经注》茶马互市行省制 二问答题 1 隋元大运河异同及其形成原因? 2 清朝如何经略西部边疆,近代列强如何侵略西部边疆? 3 秦皇汉武对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及发展的贡献? 4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 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龙山文化《春秋》五胡十六国侨籍郡县文成公主 一条鞭法九品中正制改土归流 二问答题 1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3四大发明的时间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4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边疆用兵策略及意义? 5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世界史试卷 一、美国史(每题25分) 1、试述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2、19世纪美国历史发展有何特点? 3、试评福兰克林·罗斯福 4、谈谈你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二、俄国史(每题25分) 1、试论俄罗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试评彼得一世的改革及其后果。 3、简述俄国沙皇制度的演变。 4、如何认识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

一名词解释 1、尚书台(名p24) 2、侯景之乱(名p33) 3、两税法(名p46) 4、头下军州(名p57) 5、理藩院(名p79) 二、简答: 1、简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述p74) 2、简述南宋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述p98) 3、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述p107) 三、论述题 1、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述p56) 2、评述两汉的监察制度(述p59) 3、评论“九品中正制”(述p67) 4、论述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述p73 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初税亩(名p12) 2、告缗(名p22) 3、侯景之乱(名p33) 4、飞钱(名p47)(2013) 5、达鲁花赤(名p63) 6、军机处(名p78) 7、郑和下西洋(名p81)8安史之乱 二、简答: 1、简述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述p109)(2014) 2、比较北魏均田令与唐代均田令(述p84) 三、论述题 1、评述王安石变法(述p91) 2、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述p95 世界近现代史 一、名解 重农学派明治维新光荣革命布拉格之春马歇尔计划 二、简答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历史背景 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伟绩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戴高乐主义具体内容 20世纪20.30年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同类型 三、论述 地理大发现历史意义 二战后国际垄断资本体系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雅尔塔体系内容性质 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 1禹贡 2侨置郡县 3郡县制4行省制5轮台召

各国保险服务贸易法律制度述评

各国保险服务贸易法律制度述评及对中国保险业开放的启示 一、保险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基本模式 1997年12月13日,WTO第二轮金融服务贸易谈判达成最后协议[1],包括美国在的总共56个成员方(代表70个国家和地区)正式通过了《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全球金融服务协议》的容主要包括:允许其它成员方在本国境建立包括保险公司在的金融服务公司,并按平等原则参与竞争;其它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享有与本国服务提供者同等的进入金融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金融服务贸易的投资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该协议涉及全球95%的金融服务市场,至今已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在协议项下作出了承诺。结合各相关国家保险服务贸易立法状况,分析其在《全球金融服务协议》项下所作的承诺,我们可将世界围保险服务市场开放格局大别为四类,兹分别介绍如下: 1、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完全开放模式 此类发达国家保险市场高度发达,保险公司实力雄厚,保险产品品种繁多,保险创新层出不穷,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较高,加之保险服务法规齐全,监管得力,在国际保险服务贸易中明显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国家在法律上对外国保险服务提供者给予充分的市场准入机会和完全的国民待遇。 2、以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限开放模式

此类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也非常发达,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较长,但保险法规、制度长期未能定型,有的是出于一体化原因使法律频繁变更(如欧盟),有的是因为国保险业的痼疾得不到解决而使法律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如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保险市场开放的态度上表现得较为犹豫,严格限制外国保险公司介入本国保险市场。 3、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充分开放模式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谈判中表示愿意原则上接受金融服务自由化的目标,但同时亦主,对自由化的进程速度保持严格的控制。此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典型的如我国地区、智利、南非、摩洛哥和匈牙利等。它们鉴于本国或本地区的保险资源相对贫乏,又迫于发达国家开放保险市场的强烈压力,依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在保险市场开放上给予外国保险公司较为充分的国民待遇和开业权。例如,智利在其特定承诺表中,对外国公司在其本国开业,除养老金业务之外,对保险业务不加特别限制;再如,南非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没有限制,对人寿保险公司除了国外再保险之外,也采取了无限制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 4、发展中国家有限开放保险市场的模式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保险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保险服务落后,缺乏竞争力,如果屈从于发达国家的压力无限地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势必会冲垮本国保险业,并为日后的保险监管带来隐患。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有条件的市场准入和部分国民待遇的原则,在拟定特定承诺表时,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予以灵活性的有限承诺。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大多采取限制外国保险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来防止外资对保险市场的冲击。 二、典型国家或地区保险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其保险服务贸易承诺概况介绍 针对以上四种迥异的保险服务开放模式,我们分别以其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美国、日本、地区和泰国为例,对其保险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及其最新承诺概况作一介绍。

浅谈女性在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从古至今,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由男女两个性别组成。即便是这仅仅的两个分类,他们在千万年的共同生活中也是相互的对立的。这对立就具体体现在男女地位,尤其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对比上。 远在人类还在旧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采摘野生的植物种子、果实、叶子、根和茎来食用。不过,人类毕竟是主要需要吃肉的动物。于是,身体相对比较强壮的男人就要外出打猎。他们打猎可是有风险的行为,而且能不能打到也未必可以肯定。于是,尽管人们很喜欢吃肉,但是也不得不主要靠女性采摘来的植物的东西来维系自己的生命。于是,这个时代的女性也就很有权威,他们甚至可以主宰男人的去留生死。家族也是靠母亲的独门血缘进行维系的。 但是历史发展到距离今天五千年前左右,在女性当这个人类的主有足足一百万多年之后,男人发明了弓箭、发明了畜牧、发明了种植的农业,于是,女性的采摘也就显得不足和微薄了。在这个时候,女性开始一步步走下权力的颠峰,沦落为更低一点的部落中战争后男人抢夺的战利品了。也就是说女性开始被物化,成为男人的附庸。而这个情况到奴隶社会,就凸显得更加的厉害和明张。 社会进步到了封建社会,我在这里是以中国为论述的对方,不一定符合外国尤其是西方的历史。女性在社会分工主要是负担织补。每年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就是妇女向织女姐姐乞讨女红、女工的技法和心得。以后又因为牛哥哥和织妹妹的爱情故事,才演化为中国的情人节的。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好不容易

得到了一点尊严的男性怎么可以那么轻易地失去自己的权柄呢?于是,各种用来限制女性心胸和志向的学说诞生,他们一个个信誓旦旦,说什么乾坤、阴阳的理论,硬生生把一个人类的一半说成是人类的垃圾和祸害。尤其是那些女性中佼佼者,更是被那些男性说成是祸水。 历史的车辆开到资本主义社会,这在我们中国虽然没有很明确地经历国际多资本主义,但是,在这个我们也是浸润过几十年的。在这个社会形态,女性开始了比较独立的生产和劳动,而且形态也不限于织补了。不过,由于这个社会的整个劳动阶级的地位都很低下,妇女就不可能单独地得到提高。而这个时候的社会的上层,女性却依然主要地扮演着花瓶和装饰的角色。所以,这个时代的女性依然是严重低于男性的一个性别。 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们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水平,各种分工和道德所形成的造成女性即成地位的因素没有完全消灭。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有哪些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 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北盟会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至今,农村中满族甚至长期生活在本县的汉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习惯于用黄豆 制酱。其做法是,头年腊月,将黄豆上锅烀得熟烂。再放入缸中趁 热捣碎,取出打好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到来年四月,将酱块洗刷 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可调味、 淹渍咸菜,几乎是一日三餐必备的食品。 根据生活的环境不同,食物也是会不同的,满族主要就是靠打猎生活,所以他们的食物也是要求方便一些就可以了。 火锅是满族名馔。满族人原称为“野意火锅”.早在金代,满周 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 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 随食。所说菜系属于清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 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 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肉味特鲜。还有野鸡肉,沙半鸡 肉等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 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 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 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 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 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 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 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每逢杀猪请客时,都 说是吃血肠,不说吃猪肉。猪肉的做法讲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谓 白片肉并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将猪肉方块煮熟后趁热切成薄片,不 做任何加工,不加调料。白片肉中五花肉为上乘。猪肘子的吃法也 是白片,即所谓的片肘花。肉食除喜食猪肉外,还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鸡、鹿、河鱼、哈什蚂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种白菜、辣椒、葱、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时节,采集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枪头菜、柳蒿、四叶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蘑菇等,或炸或 熬或炖,吃法不一,也是满族的传统食俗。 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方法是:将 理好的白菜,用热水浸烫后置入缸中发酵后而食。酸菜可做汤、填 火锅、做馅等食用。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 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 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 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 用至今。另外满族酿制的大酱也是颇有历史传统的。

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足在灾荒史领域的研究者并不多。80年代后,随着社会史的复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观。近十年来,一些矢志于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史界同仁,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灾荒史的研究中去,使近代灾荒史研究硕果累累,并呈方兴未艾之势。一近十年来,有10多部近代灾荒史(或含近代灾荒史部分)论著问世。现将主要论著简介如下(见下表)。表 1 近十年来近代灾荒史论著简表著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李文海、林敦奎、程附图、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文海、程附图、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以编年形式,分别省区,综合、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自然灾害的状况,具体再现了水、旱、风、雹、火、蝗、震、疫等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范围和程度、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以及清政府的救荒措施和弊端,是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灾荒与饥馑:1840-1919》是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中国近代史上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以及清政府救灾措施和弊端做了具体充分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纲要式近代灾荒简史的性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是《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姊妹篇,它记载了《纪年》未涉及到的1919-1949年的灾荒记述,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这30年的灾荒面貌,它同《纪年》一道,成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灾荒史的巨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甄选了近代史上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对灾荒发生发展的成因、过程、后果以及各种灾害的频率及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规律。书后附《中国近代灾荒年表》,勾勒了近代灾荒的轮廓。此外,邱国珍《三千年天灾》、袁林《西北灾荒史》以总括或区域研究的形式,概述了我国历代灾荒的情况。张水良《中国灾荒史》反映了1927-1937年民国时期灾荒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是一部自然灾害与城市社会生活史的概述性著作。值得一提的是,胡明思、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马宗晋、郑功成主编《中国灾害研究丛书》两书,虽从自然科学角度立论,也应该成为灾荒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前者在选编的91场洪水中,近代洪水占了32场。该书通过对雨情、水情和灾情的综合分析,用文字和图表形式,阐明洪水的形成条件、洪水的规模和量级以及成灾的程度,是一部资料性著作。后者将丛书分为12种,即《灾害学导论》、《灾害经济学》、《灾害管理学》、《灾害保障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统计学》、《灾害社会学》、《灾害医学》、《中国的大气海洋洪涝灾害》、《中国的地震地质灾害》、《中国的矿山灾害》、《中国的交通灾害》等,填补了我国灾害问题研究的空白。二近十年来,有50多篇近代灾荒史论文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这些论文既有专题性研究,又有区域性论述,现就学者们论述较集中的几个方面予以综述。(一)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近代灾荒史研究一直是近代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因此,学者们从探求灾荒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入手,说明研究近代灾荒史的重要性。李文海认为,研究中国近代灾荒史,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近代社会,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对近代灾荒状况的总体了解中,得到有益于今天加强灾害对策研究的借鉴和启示。[1]戴逸认为,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和未来生活也很有意义。[2]刘仰东把研究灾荒作为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指出灾荒史本身作为一个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相关联,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

付春杨 清代妇女婚姻地位的实例考析

财产权利的客体 ——清代妇女婚姻地位的实例考析 付春杨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通过对大量清代婚姻案例的考察,解析当时妇女的婚姻地位,揭示其缺乏独立人格的事实,从实证的角度判读在婚姻伦理掩盖下妇女作为财产权利客体的本质。 关键词:妇女;婚姻;财产权利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付春杨(1969-),湖北武汉人,女,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及中国宪法文化 收稿日期:2007-03-22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理安·艾斯勒将社会人际关系分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其均源于或者复制于家庭中的性别关系[1],研究妇女的婚姻地位将有助于深刻理解一个社会的结构方式。如果说近现代的“共诺婚”的本质为“设权的意思表示”[2],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缔结的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一种身份契约,那么传统社会的聘娶婚则是男女双方家长(或其他有权人)缔结的以妇女的性能力与劳动能力为标的的买卖合同,“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曲礼》)。在婚姻契约中,妇女只是权利的客体。尽管婚姻担负着“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的重要使命,但是在人伦大礼的背后,仍不过是二姓之间的买卖而已。关于聘娶婚的买卖本质陈顾远在其《中国古代婚姻史》中已有过论证,本文惟试图从清代有关聘娶婚的判例入手,探讨司法实践中所反映的清代妇女婚姻地位的实况并籍此研究父权、夫权、族权的财产化体现及其对妇女的支配实质。 一、在室女——父之财产 在室女是没有出嫁的女子,“在家从父”,依据清律“男女婚姻”条下附例“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可见在室女的婚姻例由直系尊亲属主婚,而最主要的则是父亲。母亲虽然名义上同为亲权人,但父亲的权力无疑是决定性的。正如罗马法上只有家父权,而家母只是一种敬称,家母同样是家父权的客体。若母亲与夫家断绝关系,女儿则与其母再无瓜葛,母亲更无权过问女儿婚姻。“判阮王氏等堂词”[3]315中,刘氏在丈夫死后与外人私通而被赶出婆家,县官判令其女归婆家,“母嫁子离,恩断义绝”,令刘氏此后对女儿不得丝毫过问。 从判例中可见,在室女婚姻绝大多数情况系由父亲做主,只有当父亲亡故时才由母亲做主,父母双亡则由收养之余亲做主。如“臬司奉监院一件为杀男拆媳事”[4]222中何梦良的两个女儿在父母双亡后由姑父主婚。而另一则案例“欺昧婚姻事”[5]中,父亲外出,父妾收了男家一头牛将女儿许嫁,此后父亲归家,不同意这门婚事,母亲的许婚就不作数了,如果说此案是因为妾非主母,不能行使亲权,尤有可说,而“斯玉泉控沈志渭悔婚改略由”[6]366中沈志渭之妻沈张氏将女儿香爱许给斯玉泉为妻,沈志渭将女儿改许许长远,地方官认为沈志渭不知其妻许婚之事将女儿另嫁,并无过错,即使明知其事也无妨,明确认定父亲才是女儿婚姻的最终决定者。至于兄之主婚权则不是绝对的,“批曹汉进恳词”

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 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 A.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解析】选A。本题考查清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 王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开荒执照”说明清政府鼓励开荒,增加农田面积,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下列没有生活在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帝是(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解析】选D。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局面。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四十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到嘉庆皇帝在位时,国力下降衰败之象越来越明显。 3.下列不属于康熙、雍正、乾隆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奖励开垦荒地 B.重视兴修水利 C.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 D.推广农业生产新工具 【解析】选D。康乾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4.(2017·南阳联考)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这就是( ) A.棉花、烟草 B.大豆、玉米 C.甘薯、玉米 D.西红柿、马铃薯 【解析】选C。原产于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在明代(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2011-06-20 12:23:06 蒋积伟 【英文标题】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Fam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作者简介】蒋积伟,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关键词】建国初期/灾荒史/述评 [中国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4-0100-06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灾荒,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重视灾荒的记载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但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一、史学视阈内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研究状况 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开始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领导灾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就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发出了各种文件和指示。在今天看来,这些文件和指示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灾荒史的史料,而且是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开端。1954年,何定华所著的《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1],总结了湖北省4年多来生产救灾工作的经验和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怎样领导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做好灾区救济工作以及如何开展

灾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结合实例作了具体、扼要的论述。这本小册子可视为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最早的一部公开出版的专著。这个时期灾荒史的研究是出于抗灾、救灾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对策研究。 民间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孟昭华、彭传荣合著的《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2]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灾荒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灾荒释义、成因、灾荒实况、救灾指导思想、救灾方针政策、防灾建设、抗灾斗争等等,涉及广泛,内容翔实,立论妥切,很有参考价值。但这部著作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即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论述不多。进入90年代,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阵关于清代、民国时期灾荒史研究的热潮,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了重大创新,而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学术界深入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的一个契机。首先,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个大的改革背景下,民政部门开始考虑救灾体制的革新并对以前的救灾体制进行反思。其次,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大通过了169号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到2000年结束,其宗旨是:积极开展减灾活动,“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水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3] 标志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民政工作不过是情况加政策,没什么学问,没什么理论可探讨。”[4] 忽视了对灾荒史尤其是建国初期灾荒史这个课题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逐步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有十几篇。比较重要的有:赵朝峰的《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5],殷月兰的《建

满族文化产业调研

长哨营满族乡发展满族文化 创意产业的构想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民委等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乡按照“打响满族文化品牌,做足山货大集文章”,以“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建设促人口积聚,以“集市经济”发展促产业集中和经济集约的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乡先后建成了七道梁正白旗满族文化新村和项栅子正蓝旗满族文化新村,完成了长哨营、老西沟、长哨营满族文化老街以及七道河“泰和人家”的一期主体或基础建设工程;以满族文化底蕴为依托,全乡共发展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接待户40户;以“弘扬满族文化,服务八旗新村”为宗旨,我乡建立了北京首家“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汤河川满族艺术团”,举办了满族歌曲、舞蹈、饮食、满语等满族文化系列知识培训。 总的来说,我乡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乡的满族文化和八旗新村的“牌子”在全区乃至全市初具影响力,受到市区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全区“文化新都、宜居名城、和谐怀柔”的建设进程,把怀柔的满族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把我乡打造成为一个独具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的“魅力满乡”,成为展示怀柔特色文

化的窗口,为建设“文化新都”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认真分析研究了我乡发展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建设“魅力满乡、绿色家园、和谐乡村”的发展目标。 紧密围绕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分析我乡发展现状,我们认为,打响“八旗新村、山货大集”品牌,推进满族乡新农村建设进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我乡地处百里汤河川的中心,是通向河北丰宁坝上草原、承德避暑山庄的交通要道,有11个满族村,积淀了深厚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内涵,七道梁、长哨营、老西沟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七道梁村成为市级民俗旅游村,项栅了满族文化新村满族特色饮食初具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优势。 我乡将以“满族八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以“一心、二景、四节、八村”为载体,认真做好研、购、游、赏、验、品、婚、住等八篇满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章,构筑“京北满族八旗文化保护区”长远发展框架。“一心”是指满族文化艺术中心,“二景”是指满族文化老街和民族文化公园,“四节”是满族美食文化节、满族体育文化节、满族婚俗文化节和满族“颁金节”,“八村”即满族八旗文化新村。八篇文章是: 一、研:计划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米的“满族八旗文化传播中心”,重点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立项工作,力争实现年内开工建设。建筑风格以满清民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1.试述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1)主要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鸦片战争以前,清朝贯彻“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读经; ②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③提倡理学和编纂书籍; ④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⑤严订“学规”。 (2)教育制度基本内容 清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承袭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儒学”。此外还有书院。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2.书院在清代有何发展? 答: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当时,清朝虽已定都北京,但是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虽然地方上仍有一些书院经修复后恢复讲学,对于一些著名书院,清政府也允许重新修复。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书院官学化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这是清朝后期书院发展的基本特点。 3.试述清代科举会试制度和办法。 答:清朝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科举考试分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在正式考试之前尚有童试。第三步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