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 下面请大家在自学课文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课件展示】

表格一:中国历朝商业发展状况

表格二:市的变迁概况

表格三:古代对外贸易概况

二、师生探讨,共同进步

1. 中国历朝商业发展状况

学生展示:

教师补充如下:

第一:商周时期商业产生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挖掘,在此基础上由老师概括):

商人在商品交换中,使用海贝、骨贝等货币,且商业为官府控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

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第二: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如果说,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产生阶段;那么,秦汉时期,商业已取得初步发展。请思考:秦汉时期我国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展示“秦半两”和“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既可以较好的展示汉朝市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商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商业取得进一步发展。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

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长安城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各有220行。东市肆邸千余,货物山积,商贾云集。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西市就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风”、“胡俗”流行。长安城的人口不下百万,这样庞大的人口对商品的需求,造成长安城商业的繁荣。农村集市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注:本部分内容为书本基础知识,应强调夯实)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唐朝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出现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安史之乱后,对外商业交通的重点,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广州是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外国商船的聚集之地。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课堂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第四: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补充说明: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产生于四川,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榷场:辽、宋、夏、金时期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

【课堂思考】: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宋朝商业空前繁荣,更为元朝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百物输入之众,有如百川之不息。”据说每天仅运入城中的丝即达到千车。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元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严密控制对外贸易。

第五、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商帮

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在全国各地,还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 市的变迁概况

学生展示:

教师补充如下:

第一:展示西汉,唐,长安平面图,北宋都城图

古代,“城”和“市”是一个意思吗?非也。彼此相互独立。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是交易的场所。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据

之说,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

①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思维探究:唐朝长安布局有何特点?此布局好吗?为什么?东西二市,市坊分开;不好;不便于商业活动,不便于人们生活。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思维探究:北宋东京布局与唐长安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市坊分开,出现夜市、早市、瓦肆,打破时间地点限制,出现四大商业名镇;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第二:展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商业繁荣

第三:古代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

都会,“扬一益二”。

(3)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活跃。

②隋唐以后商业城市逐渐兴起,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3.古代对外贸易概况

学生展示:

教师补充如下: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1)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是其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三.自主探究讨论提高

从课本归纳总结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一: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问题二::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教师总结:商业发展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因素:①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经济因素: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四:作业设计:

能力提高型:结合课文,自主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可通过撰写小论文或收集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的方式展现)

五:本课总结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量。

六:教学反思

1.课文比较枯燥,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不易掌握。

2.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如古代货币或都城平面图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品)展示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按时间顺序,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进行探究学习。并指导学生就中国货币发展史、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史、海外贸易的发展史等进行课后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教学中,要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联系,不可孤立地看问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 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 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臵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 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 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得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得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得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得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得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得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得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第二目“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得重要场所“市”得变迁及城市职能得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得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得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得图片与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得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与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得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得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古代得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得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得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得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得关系。 (3)认识与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得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得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得产生就是经济发展得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得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得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得重要地位与作用。商业得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得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得财富,对社会得发展作出了巨大得贡献,但就是她们得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与压制商业得发展,阻碍了中国新得富有活力得经济形态得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古代货币、城市、外贸发展的归纳,分析三者发展的规律特征,初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2)通过探究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3)通过三看商人,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自主获得信息。 (2)通过小组探究展示活动,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商人的审视,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辛苦劳作,自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征;探究影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全面评价中国古代商人群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问:结合小品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形象, 谈谈你对商人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大多数认为“无商不奸” ,历史上的商人是否都是这样呢?让我们 共同走进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商人群体?学生畅所欲 言 现实导入,设置疑 惑,激发探究兴趣 师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交流师:谈到商业,同学们必然有疑问,商业 是从哪来的呢?下面大家看一段材料: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 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 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 系? 师:商业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图 片寻找信息 根据材料寻 找信息点 根据图片寻 找信息点 理解史料,理解商业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 的关系 整合教材,突出商业 发展的关键点,不必 做到面面俱到。 为后面探究商业发 展的原因作铺垫。 分成两个时期整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矿区中学李雪燕 一、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分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经济不同特点,概括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商业与城市作为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难点:宋代前后“市”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用)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市”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呈现: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 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 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区别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 市。 让学生理解古今 城市的不同。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 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 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 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 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最 盛”……夜市直至三更才结 束,五更又开晓市…… 提问:分析上述材料,从 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 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 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变 化,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空间间限制被打 破。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 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王建 材料二:夜市卖菱藕,春船 载绮罗—晚唐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 什么发展变化? 提问:北宋较之于唐朝, “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反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启发 引导下思考回答问 使学生认识“市” 的种类变化。 使学生认识“市” 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得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得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得概况,理解商业得发展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得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得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得关系; 3、认识与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与后世得银行与汇票得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得演变特点与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得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与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得产生就是经济发展得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得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商业得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得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得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与市场得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得产生发展繁荣得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得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就是吴国,一个就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她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她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瞧出从范蠡身份得转变,您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瞧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得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瞧瞧本课得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得产生发展繁荣得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得原因。

2019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同步解读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 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 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2.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 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导入新课】 展示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设置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反映古代商业发展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古代商业的距离。) 核心素养聚焦 1.学习本课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从都会、“市” 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 的次要地位。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相隔太远,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 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从学习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太和二中高三历史张大海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分析插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新课设计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通过视频展示)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善于经商,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使用贝为货币。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原因: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商业的发展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两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出现空前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以前——概况:①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②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③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第33课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材分析】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初中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本课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给学生解释清楚古代商业的发展.市

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等历史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图1战国货币图2图3汉五铢钱图4唐开元通宝钱过渡货币的发展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推进新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说课稿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说课稿 说课内容分三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教学背景:中国古代“市”的形成和演变——由严格管理到突破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图证史和比较历史事物能力。 2.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重点。 宋代“市”的演变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学法: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因此采用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展示图片 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冂。 材料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挖掘隐性信息、多角度思考问题。 环节二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此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逻辑思维和以图证史的能力 环节三展示图片 材料二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材料三(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唐两京城坊者》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直观体会 环节四展示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设计意图提取信息、艺术反映 材料四(宋太祖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材料五“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引自《中国商业简史》 探究二和唐朝相比,宋朝的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比较、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汉代:严格管理 唐代:市坊制度 宋代:突破限制 教学反思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本课要学会概述我国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四、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五、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_特色教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的种类 历史时期 商业发展概况 商朝 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 秦汉 商业初步发展,后逐渐艰难 隋唐 商业繁荣,有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出现邸店、柜坊、飞钱。 两宋 空前繁荣,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速增,最早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 商业繁荣,国内外商品汇集大都。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出现,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贸易发展较快。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商”是什么意思?(商朝)“商人”名称的起源呢?由此导入课文。 贾: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 流通的物资叫商品; 商: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人。 从事买卖活叫经商。 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 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 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 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 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 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 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 结果; 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 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

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表现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面从原因、特点及其重要表现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难点分析】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特色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咼。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商 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学思之窗 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②邸店”。邸 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禾U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