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

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

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
中世纪欧洲史教学大纲

2007年春课程号:02133630 (2学分)时间:周一/ 9-10节(16:50-18:40)地点:理教121

任课教师:黄春高 e_mail:hchungao@https://www.sodocs.net/doc/8214725583.html,

公共邮箱:middleages@https://www.sodocs.net/doc/8214725583.html,讨论区:https://www.sodocs.net/doc/8214725583.html,/club

《中世纪欧洲史》

教学大纲

目的

本课程以叙述中世纪(5-15世纪)欧洲政治史为主线,介绍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拜占庭、俄罗斯、北欧诸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之所以强调政治史,一是希望竖立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清晰的坐标,一是希望理清制度史上的一些问题。中世纪的政治总是与宗教纠缠不清,二者在权力与信仰上的博弈造成了欧洲历史的独特景观。一个等级社会的形成,是信仰、制度、文化等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信仰在中世纪并非总在正统的宰制之下,异教和异端叙说着信仰的多样性。正统与异端,主流与边缘,在斗争中共生。文化无形亦有形,是习惯?是文字?是建筑?

中世纪往往被人们看作黑暗的,这是进步观念使然。人们也对中世纪生出许多向往,则是末世心态的体现。我们难道真的可以想象一个黑色的或者玫瑰色的中世纪欧洲吗?在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与精神的叙事中,我们或许能够给出自己关于历史的解释。在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观念理论的讨论分析中,让我们思考并参与历史。

要求:按时上课;准备和参加不定期的分组讨论。翻译作业;读书报告;学期论文;期末考试。

成绩比例:出勤和讨论:10%;翻译作业,10%;读书报告:20%;学期论文:20%;期末考试:40%。

阅读:原始文献;相关研究著作

办公地点、时间: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2院110);每周一,12: 30-14: 30

导言:中世纪欧洲史(2月26日)

一、时间和空间:欧洲的历史与欧洲的观念

二、研究动态

三、历史与解释

阅读:韦伯,《学术与政治》。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彭小瑜,“近代西方古文献学的发源”,《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米辰峰,“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中世纪欧洲的形成

——————————

第一讲古典世界的结束与中古欧洲的开端(3月5日)

一、罗马帝国的衰落:晚期古典世界

二、早期基督教

三、日耳曼世界

四、民族迁徙与中古欧洲的开端

阅读: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新约:福音书》;林中泽,“圣经中的魔鬼及其社会伦理意义”,《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齐思和,“匈奴西迁及其在欧洲的活动”,《历史研究》,1977年第3期;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第二讲蛮族诸王国(3月12日)

一、蛮族诸王国的兴衰

二、法兰克王国

三、蛮族社会状况:法律

四、基督教在西欧的发展:基督教化

阅读: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比德,《英吉利教会史》。李隆国,“释‘异乡的旅人’:兼论克洛维晚年对王国的处置”,《北大史学》,第11辑,2005年。

第三讲拜占廷帝国的早期发展(3月19日)

一、查士丁尼时代

二、希腊化时代的国家与社会

三、东方基督教

阅读: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第四讲加洛林帝国的欧洲(3月26日)

一、加洛林王朝与查理大帝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格兰

三、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

四、拜占庭与斯拉夫世界

阅读:《查理大帝传》。《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刘祖熙,“中世纪斯拉夫文化刍议”,《世界历史》,2001年第5期。

讨论一: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

第五讲封建主义与领主权(4月2日)

一、封建主义的发生:公元1000年欧洲的动荡

二、封建主义:封君封臣与封土

三、领主权

四、在封建主义范式内外

阅读:马克垚等,“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出版笔谈”,《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黄春高“封建主义的解构与未来”,《思想与社会》,2001年第一辑

第六讲权力与政治:神圣罗马帝国(4月9日)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

二、帝国与教皇

三、罗马帝国的梦想:意大利的诱惑

阅读:马克垚等,“欧洲封建政治史研究”笔谈,《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钱金飞,“中古晚期德意志市民与王权结盟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2 期。侯树栋,“从古法到神法——中古后期南德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彭小瑜,“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彭小瑜,“完美之爱与正义权威:中古西欧教会法论刑罚与武力的使用”,《中国学术》第2辑(2000年)。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讲权力与政治:法国(4月16日)

一、卡佩王朝的建立

二、马赛克王国:王室领地与诸侯领地

三、扩张王权的国王们:从路易六世到路易九世

阅读:陈文海,“中世纪法兰西王室徽章研究——百合花象征主义的神学渊源及内涵”,《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陈文海,“君主制时代法兰西国王及其国家的‘宗教身份’问题”,《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黄春高,“国王们都有长长的手臂”——法国路易六世时期的王权,《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勒高夫,《圣路易》。

第八讲权力与政治:英国(4月23日)

一、诺曼征服与诺曼王朝

二、安茹王朝

三、大宪章与议会

阅读:孟广林,“前期英国封建王权对地方郡政的整饬”,《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孟广林,“中世纪前期的英国封建王权与基督教会”,《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施诚,“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历史》,2000年第5期。蔺志强,“13世纪英国的国王观念”,《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蔺志强,“一二五八年至一二六七年英国贵族改革运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讨论二:封建主义与中世纪国家政治

第九讲乡村与城市(5月7日)

一、庄园与城堡

二、领主权下的乡村世界

三、城市的复兴

四、城市自由运动

阅读:马克垚,“论超经济强制”,《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马克垚,“西欧封建城市初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一卷)。李云飞,“中世纪英格兰庄园法庭探微”,《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皮雷纳,《中世纪城市》。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第十讲等级社会(5月14日)

一、三等级理论与实际

二、主流与边缘:犹太人、麻风病人

三、第四等级:中世纪妇女

四、等级社会的形成:战争与和平

阅读: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王亚平,“浅析中世纪西欧社会中的三个等级”,《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薄洁萍,“乱伦禁忌:中世纪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限制”,《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第十一讲信仰时代(5月21日)

一、天主教会

二、修道院制度

三、大众信仰

四、异端

阅读:陈文海,“中世纪教廷‘封圣’问题研究---对‘封圣’过程的非宗教层面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刘新成,“超越的悖论——试析西欧中世纪修道院改革运动”,《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刘城,“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张学明,“论中古基督教之异端”,《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彭小瑜,“历史语境中的宽容(一、二、三、四)——12世纪西欧教会法论异端和绝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6期。

第十二讲文化与知识(5月28日)

一、早期文化的复兴

二、12世纪的文艺复兴及其他

三、大学

四、欧洲文化:神学、哲学、文学与艺术

阅读: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哈斯金斯,“中世纪大学生书信反映的学生生活”,李隆国译,载彭小瑜、高岱编《外国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讨论三:中古社会的张力:主流与边缘,正统与异端,性别与社会

第十三讲欧洲的边疆与外部世界(6月4日)

一、拜占庭的新发展

二、罗斯国家:基辅罗斯

三、北欧国家

四、阿拉伯世界

五、十字军时期

阅读:《往年纪事》。《罗斯法典》。朱寰:“莫斯科国家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

——————————————

第十四讲欧洲的危机(6月11日)

一、黑死病

二、百年战争

三、晚期中世纪的国家与社会

阅读:拉迪里,“一种概念:疾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14-17世纪)”,《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许二斌,“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变革”,《世界历史》,2003

年第1期。陈文海,“中世纪后期法兰西王室守护神问题探析”,《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

第十五讲西欧新时代的来临与东欧发展的不同道路(6月18日)

一、文艺复兴

二、地理大发现

三、宗教改革

四、东欧的新发展:拜占庭的灭亡、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新道路

阅读: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赵立行,“宗教与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约——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商务印书馆,2002年;《印卡王室述评》。林赛,《宗教改革史》。刘城,“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世界历史》,2003年第1期。罗衡林,“马丁·路德与犹太人问题”,《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陈钦庄,“初论德国人文学者梅兰希顿”,《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刘林海,“论加尔文反抗世俗政权的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

教材及阅读书目

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商务印书馆,1988

《中世纪欧洲史料选》(英文),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印,2004

《圣经》

《往年纪事译注》,王钺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97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 1991

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96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商务印书馆,2004

《贝奥武甫:英国史诗》,佚名著,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尼伯龙根之歌德国民间史诗》,曹乃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罗兰之歌特利斯当与伊瑟列那狐的故事》,杨宪益、罗新璋译,人民出版社,2000

兰格伦《农夫皮尔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但丁《神曲》,译林出版社 2005

阿贝拉尔等《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三联书店,1998

克里斯蒂娜·皮桑《妇女城》,学林出版社,2002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4

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巨人的时代》,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奈特编《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罗伯特·福西耶《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

基佐《法国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9

格隆德曼等《德意志史》,商务印书馆,1999

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

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

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商务印书馆,2002

沃尔夫《欧洲的觉醒》,商务印书馆,1990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7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中国美术出版社,1997

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

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

亚历山大-比东《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亨利·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埃德蒙·波尼翁《公元1000年的欧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艾林·鲍尔《妇女与上帝》,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萨哈《第四等级——中世纪欧洲妇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朱迪丝·布朗《不轨之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修女》,商务印书馆 1995 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布姆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三联书店,2006

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格莱夫斯《中世教育史》,华东大学出版社,2005

埃文斯《中世纪的信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莫里松《十字军东征》,商务印书馆,2000

爱德华·伯曼《宗教裁判所——异端之锤》,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

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2

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92

林赛《宗教改革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2

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1992

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和精神》,学林出版社,1996

斯坦福·肖《奥斯曼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92

希提《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5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

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人民出版社,2002

刘城《中世纪英国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

徐家玲《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3

倪世光《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刘文明《上帝与女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商务印书馆,2006

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关于西欧中世纪大学特权的简单述析-精品文档

关于西欧中世纪大学特权的简单述析 特权,历来被认为是中世纪大学特有的重要现象。凡涉及中世纪大学的研究,都难以回避特 权的问题。英文中的privilege(特权)一词,源于拉丁文Privilegium。在中世纪广阔的天空中,一片带着特权的彩云将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欧洲,聚集在这自由和为自由争取的时代!总体上,中世纪大学所获得的特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管理上的自治权 行会是中世纪的大学产生的基础。大学最初的含义就是行会,即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学术活动自由而组织起来的中世纪学者行会组织,是一个具有行会性质的“学者社团”,“学者社团”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以探索普遍的学问为目的。同其他行会组织一样,学者行会自己制定行规,实行自我管理。 1.拥有大学的管理权 在自己独立性自制组织的基础上,中世纪大学与政府和教会保持着玄妙的距离,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断寻找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存在状态。领导大学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推选的校长,大学全体成员享有特殊的大学裁判权。由于专业不同,很多教师便跟随个人所在的专业成立了一种小型行政组织形式?D?D学院,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由院长联席会议共同管理,其中的某一个领袖人物被选为校长。如巴黎大学,教师行会是它最为主要

的行政机构,巴黎大学分为几个很有区别的大类学科,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是人文学科,这个学科内部又根据成员的籍贯成立各种同乡会。每个同乡会选举1名代表,这四个代表和其他民族的代表一起选出人文学科的院长。其他三个学科也有自己的院长,但他们的学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人文学科拿到学士或硕士学 位的,从13世纪中期起他们都宣誓服从人文学科的院长。因此,到了13世纪末,教师行会中的人文学科的院长成为巴黎大学各学科都承认的校长。 2.司法自治权 在中世纪,欧洲的司法体制不断的对大学放宽,直到其自身的司法体制代替了普遍的大众司法诠注,这对于在世俗政权和神权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世纪大学来说,几近是最大的优势了。具体体现在:(1)当大学成员是原告时,他们有权将被告传唤到大学所在地来审判。(2)当他们被指控时,他们可以在宗教法庭和大学法庭之间作出选择。腓特烈一世授予波洛尼亚大学的《完全居住法》规定:“如果有人由于商业方面的问题要对学生起诉,学生可以享有选择的机会;可以传唤起诉者到教授面前,也可以传唤到本市的主教面前,我们已经给了教授和主教对于这类事件的审判权。”此后这项特权先后授予各地的大学。1198年,教皇塞勒斯丁三世颁布教令,规定凡是对巴黎教士的诉讼,只要是涉及钱财问题的,都应该在宗教法庭而不是在世俗法庭审判。1200年,法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将这一特权正式授予了巴黎大学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标签: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大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从此历经数百年战乱,政治分裂,经济败落,文化颓废,进入了所谓封建中世纪“黑暗时代”。这时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却因独尊的国教地位逐渐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基督教神学成为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教会人士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和文化知识的垄断者。欧洲各国除了僧院和教会学校几无世俗教育可言,这时的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教会把古典科学文化知识贬斥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压摧残,古代辉煌的文化财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残存下来的也变成为神学的附庸,人类文化史上的灰色记忆自此开始,但中世纪在教育上却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事物——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1]、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除由教会学校转化而来以外,大多是由社会自行创办的世俗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需要和教育进步的自然产物,并没有预先的创建计划和精心准备。[2]它们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因学习需要依照手工业封建行会的规则组建起来的学习研究组织,师生关系即行会里的师傅学徒关系。大学建立大多需要教会审批,根据教皇训令和特许而创办,但它们却不依靠教会或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是自筹办学经费,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生存发展。这种学校甚至没有围墙,教室也是临时租用的。拉丁文“大学”词汇的最初意思即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行会团体,当时同一城市的几个团体聚集组合成某一组织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的结合就是大学。学生们在外求学“最能保障安全的机会,则是与在该国的同胞联合起来”。[3]各种学生团体如“同乡会”和教师团体“教授会”组合起来以保障教育行业制度的规范和教学行为的正常运行,即保护师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和其它利益而形成大学。行会性质及受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平等性、民主性、独立性成为大学的特点,它的管理者全部由选举产生。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是属于不同类别的,它们各以不同的方式组成,它们的联合也各不相同,所在城市也各有特点,这些不同表现在大学体制的不同上。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规范(自然科学类)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规范 (自然科学类) (1999年3月制定, 2009年1月修订) 为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写作和装订,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形式标准化,特制订本规范,其各项要求适用于答辩前后的论文,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时务必认真阅读,严格执行。 1 论文组成 一般地,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包括封面、扉页、目录、缩略语表、论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几个部分组成。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置于扉页与目录之间。 2 论文外观 论文装订一律采用A4开本(297×210 mm),其中上边距30m,下边距25 mm,左边距32 mm,右边距25 mm,页眉20mm,页脚15 mm,页眉页脚居中排列,其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题目,偶数页页眉为“华中农业大学××届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定稿后,用优质A4纸双面复印(不允许以A3纸单面复印后对折),装订整齐、美观。 论文目录按罗马数字(Ⅰ、Ⅱ、Ⅲ…)单独编排页码,目录之后按顺序编排阿拉伯数字(1、2、3…)编排页码,装订好后,页码无漏编、重编、倒编等错误。论文正式输出前应认真仔细地校对,特别要严格检查错别字、漏字、段落错乱、标题混乱等问题。论文装订好后,文中不应出现手工涂改的痕迹,整篇论文的错别字、漏字应控制在10次以下。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与正文、表头、题头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号和字体加以区别,但通篇论文的同级标题和正文应采用统一的字间距、行间距、字体和字号。一般地,论文标题可设三级,一级标题采用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三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且都采用左对齐排版;标题以外的段落,一般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图表应同时标注中英文对照标题和注释,中文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英文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加粗;图表内的文字一般中文采用五号宋体,英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体。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应采用统一的编号体系,一般按“1”、“1.1”、“1.1.1”体系进行标题编号,不能将“一、”、“1、”、“1.1”、“(1)”等混编在一起。

欧洲史总结名词

◆绝对君主制 ●形成的要素:封建势力的衰落,英国玫瑰战争和法国胡格诺战争使得封建贵族势力元气 大伤。地理大发现造成货币革命,以货币地租为生的贵族无法继续维持。君主是新兴阶级与贵族之间的均势造成的仲裁者。 ●具体做法:(1)完善的税收体制:国内征税、海外扩张(重商主义,商人和国家合作)。 (2)国家常备军:对外捍卫领土完整,对内威慑地方领主。(3)官僚体系:原来所有权力全部分封,君主需要新的体制进行中央集权,向下派专员到地方夺权(主要是派收税官,收回财权)。 ●理论支撑:(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破除神学、道德,把政治世俗化,国家利益至 上。(2)霍布斯《利维坦》: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臣民为保护自身安全赋予君主专制权力,君主建立政府。契约一旦形成就不能抱怨暴君出现。(3)博丹《共和六书》:提出君权民授,但不否定君权神授。君权要受到约束,要尊重理性、法律、宗教,尤其是上帝的律法。 ◆雅各宾专政 ●背景:路易十六砍头,内忧外患。 ●派别:青年为主,激进冒险。 ●主要措施:打击囤积居奇,全面限价——保证必需品,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手段。颁布惩 治犯罪嫌疑人的条例——后期成为恐怖,反革命手段扩大化,未经审判处决,安插死刑罪名(包括反革命罪、思想上的犯罪等)。全民征兵——保卫共和国,与反法势力作战。 ●出现内讧,丹东转向右翼,开始怀疑卢梭,与罗伯斯庇尔发生冲突,后被处死。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 ●背景:1806年普鲁士在耶拿被拿破仑打败,军队瓦解,领土失去3/4。“耶拿之辱”激 起民族主义,施泰因、哈登堡成为政府高级官僚,决定进行改革,为之后的普鲁士—德国道路奠定了基础。 ●原则:受到法国的影响,提倡自由民主;但不能彻底摧毁旧制度,防止恐怖统治、暴民 统治,强调民族传统,保留历史延续性——反思法国革命,强调个性而非共性。 ●行政方面:废除枢密院,建立有明确职权范围、部门分工的责任内阁,决策采用合议制。 ●经济方面:1807《十月敕令》解放农奴;1811《调整敕令》用赎买的办法使农奴获得自 由。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是农业改革的“普鲁士道路”。1850s农奴才完全解放。 ●军事方面:模仿法国建立公民部队。建立现代义务兵役制;考试选拔军官,平民可以上 升;建立军事培训学校。 ●教育方面:席勒的“新人文主义”,有别于启蒙主义满足社会实际的工具式教育,塑造 全面发展。洪堡改革义务教育制度。提倡中学分流,设立“人文中学”。1810柏林大学,采用现代模式进行教育。 ●评价:行政自由高于宪政自由的体现,改革强调国民性。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外交会议。 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主持。拿破仑战争中打破了旧有的欧洲秩序,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要解决战后欧洲格局的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 ●法国外交家塔列朗出席,成为了赢家——确立了正统主义的原则。即战争爆发前,欧洲 王朝和政治秩序被承认为正统;同时承认维也纳会议不能改变战争前欧洲的王朝和政治秩序,要永远清除以暴力夺权的思想。其他欧洲国家认为应当对法国宽容处理,而不能过度削弱。要按相互牵制的原则分配领土。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已查找)

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60102 专业名称:世界历史(试验班)World History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是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开办的教学改革试验班。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和德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4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中国通史(一)、(二)》、《世界通史(一)》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七、双语课程 1、《世界通史(二)(三)》《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英国史专题》《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3、《法国史专题》《Histoire de La France》 4、《亚太地区史专题》《The Special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sia-Pacific Region》 5、《美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AP历史之欧洲历史介绍

AP历史之欧洲历史介绍 过去几年,全球AP考生选择欧洲历史的一年比一年多,总人数与AP美国历史不相上下。但是就国内而言,选择考欧洲史的同学相比于AP美国史和世界史来说,算是极少数。 为什么要学习AP欧洲历史? 现代自然科学、民主思想、机械工业、现代国家、议会政治等要么发源于欧洲,要么最早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欧洲政治、贸易、科学和文化也对欧洲各地、美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欧洲被称为文化传播的核心。 欧洲拥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但AP欧洲史会直接跳过古希腊古罗马,跳过中世纪,直接从文艺复兴开始到苏联解体结束,且很少涉及亚洲、非洲、美洲等其他大陆的事情,因此AP欧洲史在时间和空间上比AP世界史范围更小,内容更详细。比AP美国历史更丰富,既有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演变,又有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 学习AP欧洲史,了解西方文明,文学史、艺术史(文艺复兴)、哲学史(启蒙运动)和宗教(宗教改革)均有涉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这三门纯历史科目中做出选择。 AP欧洲历史涉及哪些主要知识点呢? AP欧洲历史的学习关键在于把握三条脉络,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三是主题。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AP欧洲历史的年代跨度是从1405年至今,主要包括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405-1648,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宗教战争等。

第二阶段:1648-1815,包括西欧日益强大,东欧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君主国影响变大,科学的世界观,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战争,启蒙运动,法国革命,维也纳会议等。 第三阶段:1815-1914,包括英国工业革命,各种主义的出现,大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强化。 第四阶段:1914至今,包括欧洲崛起为世界权力中心以及它因陷入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而走向衰落,俄国革命,战后重建及冷战,东欧剧变等。 AP欧洲历史并不强调死记硬背历史史实,而是更关注每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希望同学们能提高历史思维方式,如按时间顺序的推理能力,分析历史材料,得出并支持一个论点,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其次,空间上,欧洲重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均有涉及,有的国家和地区(如波兰)篇幅会比较少,一带而过即可。学习时手边不妨备一张欧洲地图随时查看。 第三,欧洲历史内容丰富,有侧重,可大致分成五大主题: 主题一:欧洲和世界的互动 1500年期,大西洋变成一个新的启程点。新航线的开辟,不断地人口迁移,遍布全球的殖民地的建立,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不同文明交叉相遇,各个文明地区日益与跨大西洋的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 主题二:贫困和繁荣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治对现代大学自治的启示 我国现代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诸如自主权缺失、管理过于僵化等现象,本文通过借鉴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的管理自主权、捍卫高校的学术自由、建立高校教师流动制度出发,以期为现代大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自治 为了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控制下摆脱出来,取得大学所需要的独立权,中世纪大学展开了与罗马教会、世俗封建主的斗争,通过诸如罢课、迁移等的斗争,使大学从封建主和教会控制下摆脱出來,构建了自己的体制,拥有了独立自主权。 (一)內部自治和特别司法权 中世纪大学通过斗争大多拥有国王或教皇颁发的特许证,享有自治权,具体表现在:大学可以自己设置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大学享有司法权,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大学教授享有裁决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冲突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学生不得由世俗单位拘捕及扣押。如1231年,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九世以谕令肯定该大学具有的自决权,授予巴黎大学以“不受宗教法庭干预”的特权。 (二)学术自由权 学术自由主要是指大学机构成员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它是中世纪大学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英国学者科班说:“学术自由思想的提出以及永久地保护它的需要,可能是中世纪大学史上最宝贵的特征之一。”早在公元33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赠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1158年,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一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如遭到任何不合法的伤害将予以补偿,该法令被看作是向学者保证其学术活动不会招致惩罚的初步萌芽。 (三)有参政权、颁发许可证和授予学位权 在大学,由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不同的团体,称之为“教授会”。一般大学有4~5个“教授会”。每个“教授会”推选一名主任,与在学生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可见,大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学行政管理。此外,某些大学享有颁发许可证的特权。如1292年,教皇尼古拉斯四世颁布训令规定:巴黎城内任何学生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都可以获得在他们系科担任教学工作的许可证,并且在其他地方也享有教学权利而无须考试和检查。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实际的目的就是获得学位,学位的授予权也在于学院的教授。 (四)罢课权和迁徙权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214725583.html,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作者:李学丽蒋馨岚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 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 “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 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譬如,1895年由盛宣怀奏请设立的“天津西学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2],就凸显了非常明显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它早期首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学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在其技术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中国近代大学采借西方大学模式更多地停留于貌似可以达到救亡图存的“制度层面”,而被视为“无用”的大学“理念层面”的东西却难以落地生根。所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等被奉为经典的大学理念一直都没能渗入中国大学的血脉骨髓,得到长足发展。 与中国近代大学相比,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在相关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环境的形成之下产生的。无论是教俗共举的加洛林文化,还是宗教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都在11世纪开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双基培优练: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选择题 1.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这一时期大约是() A.公元前5—前4世纪 B.公元5—15世纪 C.公元15-16世纪 D.公元17—18世纪 2.在中古时代的西欧庄园内,起着维护封建领主利益和庄园公共秩序作用的机构是() A.庄园法庭B.庄园封君 C.公民大会D.庄园封臣 3.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后,市民同封建领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主要目标是() A.保卫城市B.谋求生存 C.争取自治权D.支持国君 4.《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人人都应安分守法”,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注重() 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帝国统治 C.调解民事纠纷 D.发展商业贸易 5.“13世纪以前,他们支付很少的货币地租,经常支付实物地租。他们每周几日在领主自营地上做各种各样的农活。他们的各种义务受习惯法的约束,不是由领主任意征纳的。”材料中的“他们”是() A.封建领主 B.城市市民 C.庄园农奴 D.神职人员 6.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7.“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做晚祷;享用一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一田园风光常见于()。 A.雅典城邦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封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室内抗性筛选 In vitro adaptation to tebuconazole in Ustilaginoidea virence strains 姓 名黄进学号060801024专业动植物检疫 指导教师罗朝喜职称教授 中国·武汉二○一○年六月

分类号密级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室内抗性筛选In vitro adaptation to tebuconazole in Ustilaginoidea virence strains 学生姓名:黄进 学生学号:060801024 学生专业:动植物检疫 指导教师:罗朝喜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一○年六月

摘要..........................................................................................................................................II Abstract...................................................................................................................................III 关键字.....................................................................................................................................III 1前言 (1) 1.1稻曲病菌 (1) 1.2戊唑醇 (3) 1.3病原菌室内抗性筛选 (5) 2材料与方法 (5) 2.1试验材料 (5) 2.2实验内容 (5)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5) 2.4讨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9) 附录 (10)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

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

浅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比较 教育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12期 总第163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历史上称为中世纪,由于这一时期反动的农奴制、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专制主义并存,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它,就不可能孕育出近代的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而中世纪大学的作用尤为突出。中世纪大学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其独立自主性及大学自治精神上,分析其在这方面的特征,可为我们现代大学发展提供指引。 一、中世纪大学主体性的表现 主体性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使用的概念,它的基本特征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大学主体性的表现主要包含大学的独立性、办学的自主性和大学的自治。 1.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会和世俗封建主长期控制教育,致使教育发展缓慢,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为了从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取得自由,大学需要独立。为此,大学展开了与罗马教会、世俗封建主的斗争。 (1)独立审判权。1158年弗累德利克一世发布谕旨,维护波隆那大学学生的利益。其中规定“大学生可以自由通行,不受阻碍,保证大学所在地的安全,不受侵犯。侵犯大学,使大学蒙受损坏者,须课以四倍罚款,赔偿给大学。连大学的信使也享有同样权利”。谕令又规定“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结果外人一定败诉。此后这项特权先后授予各地的大学。 (2)免除赋税及兵役权。大学师生享有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特权。公元1385年海德堡大学成立时,洛伯特一世曾许可大学师生免除各种义务或捐税。大学的师生们也逐渐享受了只有贵族和教士才能享有的待遇。大学师生不仅获得了免税的权利,也获得了免除兵役的权利,包括为了保卫城镇而参加民兵团的义务。 (3)罢课及迁徙权。欧洲中世纪大学最初的特权就是罢教、 罢课和迁徙权。如果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同大学所在地的城市当局或教会发生矛盾,或者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受到干预时,学生和教师往往分别以罢课、罢教的形式来表示抗议和不满。如果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就以迁移大学校址的形式表示抗议。 2.中世纪大学的内部自治性 (1)自我管理权。中世纪大学领导体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型大学”。这类大学由学生出任校长,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另一种是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型大学”。这类大学由教师出任校长,掌管校务,制定教学工作范围、确定和管理学生、举行考试、授予学位等。这两类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对外界干涉学校的生活,极力维护自己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利。 (2)参政权、颁发许可证、教师资格审查权和授予学位权。一般中世纪大学有4~5个由不同学科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每个“教授会”推选一名主任,与在学生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同乡会”顾问共同推选出大学校长。由此可见,大学教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学行政管理,大学校长的选举是与大学教授参政密切相关的。 此外,某些大学享有颁发许可证的特权和教师资格审查权。如1292年,教皇尼古拉斯四世颁布训令规定:巴黎城内任何学生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都可以获得在他们系科担任教学工作的许可证,并且在其他地方也享有教学权利而无须考试和检查。中世纪大学学位的授予由大学的教授团负责。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在各大学间通行。这项特权的授予促进了大学学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3)学术自由——中世纪大学主体性的核心。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与研究的自由。早在公元33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曾赐给医生和教师以特权,这是中世纪对大学教授和学生授予特权的基础。1158年,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颁布了一项保证学者安全活动的法令,规定学者在国内受到保护, 浅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主体性及其对现代高等 教育的借鉴意义 丁 辉 摘要:诞生于12世纪的西欧中世纪大学,不仅谱写了中世纪教育制度最辉煌的篇章,而且也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其在“黑暗时代”的主体性。中世纪大学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其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代。研究中世纪大学的独立自主性、自治精神等方面,对于现代大学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独立自主性;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作者简介:丁辉(1984-),女,山东日照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12.089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 原因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 目录 一、摘要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1、政治原因 2、经济原因 3、社会、文化原因 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定义的特点 2、教师的特点 3、国际性的特点 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一、 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着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第二

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 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比如说大学,早期中世纪大学为了名声,生源,往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历史往前追溯,就像巴黎大学认为自己是由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但是多数研究中世纪历史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世纪大学大概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且在11到15世纪不断兴起。 三、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