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造林人

上篇

通过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42°02?-42°36?、东经116°51?-117°39?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处集中连片的绿色与周边灰黄色相连的地区。这里的色度变化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

此处有个动听的名字——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清初,康熙于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同治二年(1863年)对塞罕坝进行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之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美丽的高岭变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

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经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当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今日的万顷绿洲。

在不断造林建设的同时,塞罕坝人也凝练了一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塞罕坝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面旗,激励着所有林业人为守护、增添更多的绿色而努力。

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这片一望无垠的林海时,惊叹之余唯有向那些我们记得的和无数不记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

140名知识分子涌入塞罕坝

67岁的陈木东2001年从总场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下来了,也就常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想不想都不行,脑子里总是年轻时候坐过的敞篷大卡车。”

陈木东的老家在武汉,1962年,刚满22岁的陈木东从林业部直属吉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和同校的27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45年过去了,陈木东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派了一辆敞篷的货车把他们一行10人接上,咣当咣当从承德往坝上走,总也走不到目的地,就那么一直走。从承德到围场就走了1天,从围场到坝上又走了1天——前前后后总共算起来是6天6夜。

和陈木东前后进入林场的,还有东北林业大学一个班的46名毕业生、承德农校的50多名毕业生,这么多大中专学生齐刷刷地来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塞罕坝,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人才结构”,也使得这个塞外的不毛之地成为一个知识

分子比例极高的地区。除了这些大学生外,还有原有的200多名林场职工。

后来,又陆续有几十名大中专学生来到塞罕坝,加入到塞罕坝的创业大军中。300多林业职工面对着1000多平方公里坝上荒漠,要想把她变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草滩窝子做工房”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初期,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2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无霜期仅为42天,7级以上大风75天,年降雨量仅400多毫米,较高的地势,较少的雨量,低温、多风、无霜期短成为河北之最。

机械林场是在原先的三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场下辖6个分场,面积140万亩,除了以白桦、山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和疏林地11万亩外,剩余的都是已经沙化的荒漠。在荒漠上造林,无异于石头上种花,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茫茫的荒原上,人烟稀少,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00多名工人,迎着冽冽寒风,在皑皑白雪的塞罕坝开始种下第一棵树。

林场第一任领导、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每天和100多名职工同时在地里劳动,同吃同住。东北林学院毕业的李兴源副场长总结出育苗细则,为大家做科学指导。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张启恩,也于1962年3月从林业部造林司调任塞罕坝林场技术副场长,举家出塞,来到茫茫荒原。张启恩和广大技术人员一道大胆实验,攻克了坝上地区育苗关和造林关。1967年,张启恩搬运树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一条腿骨折,落下终身残疾,40年来以双拐为伴。

参与当初创业的老林场职工是这样回忆创业艰辛的: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子、睡窝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第一任副场长王福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

马架子就是在山坡上建的半地穴式窝棚,由于坝上属于高寒地区,地面风沙大,在地上建窝棚容易被大风刮倒,建半地穴式的马架子,就是先在地上挖出一处房屋大小的根基,然后再在上面搭建窝棚,露在地上部分较少,地下烧土炕,土炕上垫上草,人就在草上面睡觉。每天早上起来,被子的四周和人的头发上都是一层白霜。

第一批到塞罕坝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先后有三分之一的人以各种理由调走,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实在太艰苦了,苦得令人难以承受。还有个别人私下开了小差。但这些知识分子的进入,毕竟使得这个国营机械林场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一天造林超过2000亩

当时的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有阴坡上有一片片不成林的白桦、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都没有树木,林业部要求在20年左右把150万亩的土地全部绿化,其中要造林100多万亩,这就意味着20年里每年要造林5万亩左右。

而坝上造林的时间性要求很强,创业之初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前后造林,总共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要造林2000亩,分10个作业组,每个组有10多人每天造林200亩。由于条件所限,作业组内男女工友晚上只能睡在一个马架子里,

男女分别在马架子的两头和衣而睡,中间用一道草帘子隔开。

春季造林时,白天温度在7—8度,夜间会降到零下1—2度,植苗机上有两个人负责把树苗一棵一棵地过一遍泥浆,然后再放到植苗机上,让机器自动投放,最后面有两个人又用脚把植过的树苗周围踩实。每台机械配两个机组,昼夜轮番作业,歇人不歇机械,每台机械每天就要植树200多亩。半个月内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当时国内没有机械化植树造林的经验,后来大家逐步总结出“矮胖子、大胡子”的经验,即树苗不高但要结实,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容易成活。

相比机械造林,人工植树会更加辛苦。5月的天气,经常要冒着风雪作业,刨的树坑正好是上面的冰冻层刚刚解冻,下面还没有解冻,把树苗栽上后等树苗生根时,下面的冰冻层化开正好补充树苗的水分。后来经过总结经验,秋天的9月份也可以造林,由每年一季造林变成每年两季造林,造林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

正在筹建的塞罕坝纪念馆中,保留着当年工人穿过的“毡疙瘩”,相当于用毡做成的高腰雨鞋状的鞋子,在寒冷的天气里,工人们在野外作业时里面先穿一双鞋子,外面套上“毡疙瘩”以防脚被冻伤。夏天穿的则是用生牛皮做的鞋子,能够防雨防潮,在泥泞地里干活不受影响。人工栽树用的工具则更简单,普通的小水桶,不足一米高的植树锨。

当年的创业者们都留下了一身病,胃病、关节炎、类风湿是最常见的,但他们没有一丝的怨言,有的至今还住在围场县城的平房中。

72岁的张云才回忆起当年创业时的艰难,仍然历历在目。他是滦平县人,原先在围场县当教师,1960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大唤起林场当护林员。1962年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他和总场的同事等3人一起进行规划调查,一天早上爬到一座山上,眼看着天要下大雨,却找不到躲避雨的地方,只能眼睁睁地挨雨淋,三个人被大雨浇得全身透湿,身体冻得受不了,只能互相用尿浇到对方身上用来取暖。后来用了5个多小时走了近10公里的路程,才走到一户百姓的家中,烤干衣服,三个人喝了一水桶热米粥。第二天早上起来后还要继续到野外调查。

创业初期林场职工都没有住房,只能住在附近百姓家里或是单位的仓库里,夏季来临时,经常是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了屋里面还在下。每年植树造林、除草管理、防火防盗,一年中有多半年在工地上,只有大雪封山的时候才可以喘口气。野外作业时,人们只能在工地上自己做饭,除了粮食和盐,有时候连咸菜疙瘩都吃不上。

创业之初的老职工大部分和当地农村妇女结婚生子。如今,已经有100多名老职工安息在坝上,他们的后代大都在坝上继续从事着林业工作,维护着这片难得的绿色。

记住那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

在野外施工作业时,林场工人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而真正每天栽树的主要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当时农民生活极度贫困,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好到坝上种树,他们从事的是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挣得却是最少,林场的花名册中没有他们,立功受奖的名单上找不到他们,至今没有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当年造林能做到成活率在90%以上,甚至能达到98—99%,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功不可没。

“春季一场风,从夏刮到冬。”冬天时天上刮的白毛风,白天赶上大风天还要点灯吃饭,大风刮过后,有的地方积有1米多厚的积雪。当时的劳保条件跟不上,除了必需的被褥、棉胶鞋和皮帽子外再就没有别的了,农民们经常是耳朵上冻出核桃大的包。工人们两班倒,每天两个班,一周换一次班,每个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带着干粮上山。就是靠着这样一种傻干的精神才一棵棵地把树种上。

北曼甸林场退休职工刘唤儒说:“林场当时通过各村队长,组织村民们上山植树。当时我在的营林区,一年要造林一万亩,林场一般会以两个人一组,带领周围的村民上山植树。住的吃的都要先紧着村民。那时候营林区住的是用柴草临时搭建的窝棚晚上村民睡里面,我们用些草铺在门口,晚上被子或雨衣一裹,睡在外面。”

资料显示,机械林场建场以来,累计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000多万元,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下篇

美丽中渐有喧嚣

“这里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创业者的战场……”这段手机提示音,是2012年夏,我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中不时能听到的,同时也看到了塞罕坝人脸上那若隐若现的自豪感。

说来也巧,此次回访正逢塞罕坝建场50周年。然而林场内,没有一个相关的条幅或标语。50年,半个世纪。塞罕坝人却以一贯的低调,不事张扬地工作和生活着。正是这样的塞罕坝人,迄今已成功造林112万亩,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的初秋,已是略带寒意。一大早,就有爱好摄影的游客“全副武装”地摆好了架势,捕捉着这里正待层林尽染的季节更迭。“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春能赏花,夏能避暑;秋天看色,冬天赏雪。”林场负责宣传的刘亚春说,近些年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冲着这块林子来的。

林场中有个制高点,名曰“点将台”,据说是因康熙皇帝登临过而得名。而今在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已有一尊巨大的康熙石雕矗立其上,石雕身上也有了诸如“到此一游”的痕迹。登高远望林海,蓊蓊郁郁,视力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直伸展到天边。

呼吸着林海特有的新鲜空气,人们不禁为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而感慨万千。

每年的七八月,是塞罕坝的旅游旺季,京、津、冀等地的自驾游车队也便纷至沓来。旅游给塞罕坝带来的变化,让这些以植树造林为己任的塞罕坝人有些应接不暇。

“这几年,林地里的野花明显少了。”有细心的塞罕坝人说,林区里的干支梅和金莲花,因前者能观赏,后者能生津泻火。于是好多缺乏自律的游客,便手下无情。而且当地的个别村妇也发现了商机,她们将自己采来的干支梅扎成花束或花环,挂满自行车的车把,不厌其烦地向游客推销。

和许多旅游小集镇一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所在地也已是宾馆鳞次栉比,餐饮购物样样兴旺。白天,游客穿梭在茫茫林海,花丛草甸;晚间,欢笑伴着篝火,焰火照亮天空。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决国家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经济用材林需要,而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迫近,塞罕坝的生态作用被进一步放大,过去单一营林的思路也在悄然酝酿转型。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塞罕坝、了解塞罕坝,也悄然改变着林区的经济形态。

奉献伴随着困惑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这是老林场职工写的一首打油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第一代塞罕坝人,迎着冽冽寒风,在皑皑白雪的荒原种下第一棵树。塞罕坝上便有了一种精神在这里扎下了根。

林场第一任领导、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当年每天和职工同时在地里劳动,同吃同住。总结出育苗细则,为大家做科学指导。说起这位塞罕坝的“老革命”,人们至今感怀不已。老人在1989年逝世后,遗嘱把骨灰撒在塞罕坝。现在,林海里还有一片“王尚海纪念林”。

“我来的时候是1973年了,那时候依然很苦。”塞罕坝第三乡林场母子沟营林区主任邓宝珠,尽管不是第一批来到林场的“元老”,但57岁的他在这里已工作40年,由他植下的树早已成林。老邓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人,那天与他穿梭在林区,老邓突然抱住一颗落叶松说,“看!三十年就这么粗了,抱都快抱不过来了。每棵树,都好像我的孩子似的!”

做成一件事情,总要牺牲一些东西。由于初期坝上条件的艰苦,塞罕坝造林人孩子入学就成了问题,“教师都不愿到坝上教学,即使请来了教师,但由于学校设施差,教学水平一直不高,学生很难考上大学。我的两个儿子中学毕业后,就都当了护林员。”老邓说,子从父业,重复着父辈曾经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在塞罕坝这里很普遍。

“坝上林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片的人工林成长起来了,环境变好了,人们也富裕了,坝下的姑娘也都喜欢嫁到林区了……”如今的老林场职工都很知足,但对于现在的新一代造林人,还是心存忧虑,“现在的人很难再像那会儿那么吃苦了,毕竟社会在进步,过去下乡是骑马现在是开车,过去住窝棚现在是楼房,但塞罕坝精神还是要传承下去。”

塞罕坝精神在传承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加大,林木采伐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同其他国有林场一样,过去以营林为主的塞罕坝也面临着困难。

“这些年靠森林抚育和旅游开发,客观说我们也可以赚些钱。但我们不能靠消耗资源过日子,得考虑可持续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说,塞罕坝人都有个情结,就是“一家人”的感觉,有的家庭都已经是五代造林人了,一说到树就有感情,毕竟包含着自己家人的汗水,这个情结像个烙印一样在每个人心中。“这也是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吧”。

如今最让塞罕坝人引以为豪的是,森林所带来的让世人瞩目的生态效益。刘海莹说,森林还产生了许多附加值,周边群众可以直接受益,每年上山采摘蘑菇、野菜、药材等项收入就在数百万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赵振宇老人,一直十分关注旅游问题。六年前他就曾表示,“旅游开发不能破坏已有生态,不能无限度地跑马圈地,应在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

“凡是老领导和职工以及所有关注塞罕坝人的意见,我们都会虚心倾听和珍视。现在旅游这块我们把关非常严格,根本不批准再新建宾馆饭店,除了在原有的位置上改造升级,一律不准新建!。”刘海莹说,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对塞罕坝人来说,发展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直是他们着力思考的课题。

几代塞罕坝人的拳拳之心在于:“那些前辈人历经千辛万苦留下的这片林,还应该泽被更远的后世子孙。”50年前,塞罕坝人以勇气和智慧在恶劣的环境下改天换地,创造了奇迹。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今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当我试图进入塞罕坝人内心世界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或许忙忙碌碌中,这些以造林为己任的林务人员大概并没有很多时间能够耽于思想。随着采访的深入,每一位造林人在我心目中逐渐定格成一棵树,在他们生命的年轮里,记录下无数的寒暑交替、岁月风华。

塞罕坝森林的崛起,当然是一代代塞罕坝人的辛劳,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那就是从1960年代即开始以群体身份参加造林的周边农村的大批农民。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并不在册的农民往往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不为人所知了。在此一并向他们致敬。

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农夫的故事”导写及示例

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农夫的故事导写及示例新材料作文农夫的故事导写及示例 邢照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农夫出资买下了一片农场,不久,他便发现自己吃亏上当了:这是一块既不适合种植果树,又不适合放牧的贫瘠山坡地。它除了拥有用途不大的白杨树之外,就是漫山遍野令人望而生畏的响尾蛇。农夫在痛定之后,决定把这块贫瘠山坡地的价值充分利用起来,将其建设成响尾蛇的生产基地。他有计划地捕捉、繁殖响尾蛇,从中提取蛇毒,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制药,还把响尾蛇的肉做成罐头,销往各地。仅仅几年光景,生意越做越大,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每年到他的农场来考察、参观的多达几万人次。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材料寓意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阅读故事,我们会发现农夫的处境有明显的变化,由吃亏受骗变成了生意兴隆。由果溯因,农夫没有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无用的痛苦之中,没有被木已成舟的损失击垮,而是想方设法把眼前的不利因素巧妙地化为有利因素,并创造性地从中获得利润。在整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农夫具有独到的眼光,并不懈地努力。农夫没有被常规思维局限住,而是逆向思考,打破常規,充分发挥贫瘠山坡地的作用,把漫山遍野令人生畏的响尾蛇变成了致富的资源。 【参考立意】 (1)与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如寻求破解之法; (2)打破常规,勇于突破; (3)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柳暗花明; (4)善于变通,铸就成功; (5)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6)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作文展示】 直面痛苦 绝处逢生 侯杨梅 美国一个农夫,出资买下一片农场,然而买到的却是一块漫山遍野都是响尾蛇的贫瘠山坡地。他痛定后,积极行动,充分利用贫瘠山坡地的价值,决心打好这副烂牌。农夫终于成功了,这一切令人深思:敢于直面痛苦,发奋努力,才能绝处逢生。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痛苦,知难而进,才能铸就辉煌,彪炳史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杰出人物历尽磨难而奋发有为,他们直面痛苦,绝地反击,留下了千古绝唱。人生之航,险象环生;人生之旅,布满荆棘。但风雨过后,才会有迷人的彩虹! 高尔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敢于直面痛苦,迎難而上,才能成就人生,完善自我。人生的痛苦和挫折总是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移。痛苦之于海伦·凯勒,是再也不能看到世间万物了;痛苦之于贝多芬,是再也听不到声音了;痛苦之于霍金,是做任何事情都受到限制。但是他们直面痛苦,与命

承德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点介绍

承德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承德围场县北部,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动植物种类繁多,既可观赏,又可狩猎,还能品尝满蒙风味的饮食,参与满蒙民族的民俗活动,体味民族风情旅游。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景区 地址: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 门票:75元/人,(景区整合后价格会有变动) 开放时间:全天 外部交通: 火车: 去承德旅游一般取道北京,承德市与北京临近,仅距230公里,故可以北京作为中转站。去承德塞罕坝景区可先乘火车到四合永站下。 汽车: 承德有公路向四周辐射,境内有101、111、112国道通过,向北可通往内蒙古,

向东可达辽宁,西南前往北京,东南则到天津。从北京到承德大约只需要5个小时。承德长途汽车站现已开通至北京及石家庄的高级快客,在旅游季节,北京和天津都有旅游班车直达承德,平时也有固定班次的长途汽车往返。 北京到承德: 出发站:六里桥长途汽车站地址:北京丰台区六里桥南里甲1号 到达站:承德长途客运总站或承德火车站广场客运总站地址: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武烈路26号 车程5小时,一天36班(05:20~18:00每30分钟一班) 出发站:西直门汽车客运站海淀区西直门北下关2号 到达站:承德长途客运总站地址: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武烈路26号 车程4小时,一天22班(06:00~16:00每30分钟一班) 也可以直接从北京西直门长途客运站乘汽车经承德到围场,途中约需10小时。 自驾游路线: 线路1:北京—京顺路—怀柔—密云—北京至承德旅游线(古北口--巴克什营--大三岔口)—承德—沿武烈河右侧直行(路过承德交通队)—到头收费站过后过桥--前方三岔口右转隆化—(围场森林公园方向)--隆化---到小环岛左转100米后再右转--围场县城-- --塞罕坝森林公园大门—塞罕塔—公园管理区 线路2:北京—京承高速—滦平口下车—滦平--隆化---到小环岛左转100米后再右转--围场县城--塞罕坝森林公园—塞罕塔—公园管理区 内部交通:在四合永站下车后,转乘前往围场县城的中巴车(也可包车直接前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稍贵),抵达围场县城后,在县城汽车站乘坐前往机械林场的班车,然后在机械林场包车前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即可,价位在约25元/人。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内面积较大,需要包车游览。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景区是围场,停车韩方便,停车免费。景区赴京就有医银行、医院。加油也挺方便的。 周边景区:避暑山庄普陀宗乘之庙

塞罕坝林场事迹

塞罕坝林场感人事迹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入防火紧要期。刘海莹就是林场得党委书记,一想到百万亩松林得生命安全,她与同事们得心不由得紧绷起来。 塞罕坝,白雪皑皑,呼呼得寒风在松树之间撞来撞去,发出沙沙得声响。 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得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但就是,人类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塞罕坝得人工林,按一米得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高、远、冷”,就是以往塞罕坝给外人留下得普遍印象。如今,这3个字被置换成了“美、绿、香”。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家国使命,在高寒得沙地上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谱写了一曲绿色得欢歌。 “塞罕坝人享受着历史得光荣,更感受到沉甸甸得责任。我们造林、护林得步伐要更加有力。”刘海莹说。 塞罕坝,一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得传奇。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瞧您变不变” ——为了固沙源、捍水源,王尚海、“坝上六女”、曹国刚、孟继芝誓向沙地要绿色 历史上,塞罕坝曾就是“美丽高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落叶松万株成林”。但就是,由于过载、过牧、匪灾、火灾,塞罕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就是一片荒漠。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与、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呈扇形聚拢,形成3000多公里风沙线,对新中国得首都“虎视眈眈”。 警钟敲响!与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得浑善达克沙地海拔1400米左右,而北京海拔仅40米左右。 “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得沙源堵不住,那就就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作家李春雷在报告文学《塞罕坝祭》中写道。 首都告急! 1962年,原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得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与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林场,号令向沙地进军。

弘扬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塞罕坝(蒙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意为“美丽的高岭”,本来是清代的皇家狩猎场,是现在的森林公园,旅游胜地!京津冀水源涵养地!现在我们去坝上旅游,看到滚滚松海,依然很感觉震摄,惊憾于这么大规模的林海竟然是人工林!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荒漠、流沙占据,早已经没有了皇家猎苑的风范,到处是荒山秃岭,为响应国家号召,阻挡大风沙,建设北方屏障,第一代务林人,在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没有医院的恶劣环境下,五十多年如一日种树不止,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创造了林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累累硕果。他们踏难克险、百折不挠,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精诚所至,终将塞罕坝的旧模样变成历史的记忆,一座浩瀚的人工大森林在荒原上拔地而起。成功造林112万亩,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青山不语,绿色为证,塞罕坝人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使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承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缩影,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鲜红旗帜。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务实、争创一流,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塞罕坝精神”。 今天我们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及时的,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切以效益为重,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快速发展模式,使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但是没有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发展是危险的,不只是国家领导人,就是我们普通人也看到了这样发展的弊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国家号召学习国学,提倡奉献精神,我们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及时,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学习塞罕坝精神,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努力探求深层次的理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无形的概念有形化。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学习,扬长补短,工作中要起带头作用。

描写塞罕坝好句好段

描写塞罕坝好句好段 1.罕坝美,美在清幽。塞罕坝浩瀚两千三百多平方公里,这仅是木兰围场景观的一部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高达98%,森林占三分之一,湖泊淖塘比比皆是,延伸的湿地可见蒲草芦苇水鸟翻飞,如果单一站在一块地方猜想,活脱脱一个江南再现。这里南探京津,北接内蒙草原,一条蜿蜒曲折的景区公路隐其中,串起了森林、草原、湖泊和相关景点。 2.罕坝草原上的湖泊河流,无声的蓄积,静静地流淌,流向远方。它们记得,这里曾饮过战马洗过将士的征尘,它滋润着草原沃野,那河流的源头上分明写着“滦河源”,如今它奔流入津,成为天津卫的水源地,可它的源头在塞罕坝…… 3.罕坝美,美在清凉。数伏了,阳光炙烤着人们,只要上坝,迎接你的就是清凉。驾车走在通往坝上的路上,暑气渐消飒爽袭来,当你看到浩瀚草原的时候,燥热已经甩在了后面。天蓝了,云白了,肺腑吸纳的全是草木清香,地广了,人稀了,看到的尽是洒在草地上的牛羊。草原上的人们,已经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园。 4.罕坝,蒙古语是美丽的高原的意思。古名赛堪达巴汉,简称赛罕坝。今名赛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以高原、牧场、森林、湖泊闻名。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5.丽的塞罕坝在碧绿的林海里,花的海洋上:狐狸嘻戏,黄羊奔放;百鸟舞蹈,千虫吟唱;花儿摇头,草儿翻浪;香风阵阵,蜜蜂繁忙;蝶儿翩翩,山鹰遨翔;“水泡”晶莹,“七星”闪亮;人儿欢笑,马蹄飞扬。 6.今,那个青春的故事离我渐远。再看塞罕坝的白桦林,它静静地支撑起蓝天,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默默地抵挡着风沙,是一种精神和崇高。望着山坡上高低错落的白桦林,层林尽染如油画,怎么看都是一幅壮美,不知是因为那个故事还是因为它在百草凋零中的毅然挺立。 7.幕低垂,大漠四合。我步步回首,离开这个令我不舍的清净之地。第二日开始返程。透过车窗,再感受那蓝天白云,再贪恋那满目的金黄,再回望那几池无语的清湖。多么希望脚下的塞罕坝草原再宽再广些,使滚滚的车轮永远驶不出这片黑土地。 8.罕坝的山水草原,铸就了历史的痕迹,将军泡子,曾洒过康熙亲舅舅征战的鲜血;康熙亮兵台,可以感受当年帝王阅兵的气势;御道口,可能就是当年康熙进入围场的清水泼街黄土垫道。那开遍围场塞罕坝森林公园的金莲花,想当年大学士纪晓岚马他信口吟出“塞外黄花恰似金钉钉地”,就受到康熙帝的青睐, 上应答“京城白塔犹如银钻钻天”君臣的景联巧对留下了千古佳话。 9.眼望去,塞罕坝的天碧蓝清透,纯正干净,白云有形,轻灵飘逸。从没有过离白云这么近,伸伸手便可扯下一缕。它的飘动,在黄色的牧场上投下移动的暗影。几只苍鹰,盘旋过头顶,飞向远处。极目远眺,可见白桦林。它蛊惑了我的心,牵引了我的马,挥缰策马驰骋。 10.有幼苗,哪有林海啊,塞罕坝――塞外寄语之塞罕坝的气味塞罕坝上千枝梅遥远的森林――致塞外的坝上林场塞罕坝塞罕坝,召唤“生态旅游”者木兰围

塞罕坝简介

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情况简介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省林业局直属单位,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北部,南北长58.6公里,东西宽65.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地处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南、东分别与河北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四个乡相连。 二、地理概况 在地质构造上塞罕坝位于内蒙古地质的南缘,属内蒙古台背斜的一部分。该区早在上古新生代时期就已经成为华北陆台的一部分,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前的“燕山运动”使其缓慢抬升显出雏形,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奠定了该地的岩层基础。在老第三纪,世界气候温暖,该区处在暖温带或亚热带笼罩下,发育着东北、华北暖温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新生代第三纪中期至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本区再次拉开,逐渐形成高原状态。该运动期间沿断裂线又有大量玄武岩溢出堆积,形成了现在的玄武岩台地。随着我国大陆大气环流的根本改变以及内蒙古高原的抬升,本区气候变得凉爽而干燥,植被也向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演化。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本区岩层产生了许多微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小型湖淖,从而奠定了该区高原湖淖的格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塞罕坝机械林场含高原和山地地貌。高原俗称坝上,坝上属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m,既有高原的一般特征,沙丘起伏、地势开阔、山体浑圆,又有湖、淖、谷、甸较多,梁、峁、丘、滩齐全的特点。东部为曼甸,西部为波状起伏的半固定沙丘。山地称为坝缘山地,海拔1018-1500m,属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接地带,山高坡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坡度在20度左右,陡峭处达45度以上。 2、气候 塞罕坝机械林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短暂,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风多风大,易春旱,生长期短。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生态环境脆弱。 (1)气温 年均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33.4℃,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低气温-43.2℃,出现在12月份。无霜期短,不稳定,年均均67天,在植物生长季节常有霜冻发生。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84.0℃,≥10℃的年积温为1663.5℃。年平均日照2367.8小时,日照率为58%。 (2)降水 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530.9mm,6-8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年降水量的67.6%。年均降水日数134天,年均积雪日数169天。 (3)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1388mm。春夏蒸发量较大,秋冬蒸发量较小。5月份蒸发量最大,平均225.2mm。年均相对湿度为74.4%。 (4)风 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67天,最多年份达114天,最少年份48天,以西北风为主。 (5)灾害性气象因子

木兰围场简介

木兰围场简介 承德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狩猎场。每年秋季,这里都举行一次军事色彩浓厚的狩猎活动,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清朝在沿途修建了许多行宫,于是有了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如今在青山碧野之中仍存有古朴典雅的七通碑,独特的庙宫合一建筑——东庙宫,富有传奇色彩的练兵台、将军泡子,成为游人凭吊怀古的好去处。 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赵氏孤儿》、《辛亥革命》、《战国》、《汉武大帝》、《孔子》、《三国演义》、《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被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云的故乡,珍禽异兽的天堂,”坝上森林草原美景,骑马狩猎让您尽情领略纯自然的寐力,春夏围场,茫茫草原,繁花似锦,徜徉其间,心旷神怡,不知有暑。九月坝上,红叶满山,霜林叠翠,无数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光摄影。冬季林海雪原,莽莽苍苍、气象万千;提供了滑雪、狩猎的理想场所,而迷失在山间水畔的古老历史轶闻,更为这里增添了几多传说中的童话~~~~~ 坝上四季风光 春天的坝上。春天来的晚些,3月4月5月份,草没绿树叶沒开,这个时间可拍一些残雪和冰水倒影,云,早晚光拍摄白桦树和牛羊群也很好看,这个季节看着比较荒凉,空旷,进入6月份草已经绿了,树叶刚开通透感好,白桦树杆质感好,有一部分花也要开了,特别是狼毒花,这段时间来人少,费用也低。

塞罕坝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要游览的景点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森林公园总面积141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2%。 塞罕坝,蒙语是指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殖的天然林苑。这完美的生态环境可以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辽金时期史称千里松林。1681年,康熙帝将此处辟为木兰围场,用来“肄(yi)武绥藩”。咱们塞罕坝就是木兰围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开围放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962年,林业部在此组建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百六十九名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塞罕坝,在常年平均气温零下一点九度、全年无霜期只有六十天的高寒坝上,对塞罕坝实施机械造林和封山育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其中最感人至深的是夫妻望火楼的故事。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望火楼,是塞罕坝的制高点,远离人烟,无电、无水、无路。在1984年至1996年的12年时间里,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就工作在这里,他们昼夜重复着单调枯燥的防火瞭望工作。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见不到人,几乎与外界隔绝。每天窝头就咸菜,夏天喝几公里外背上来的沟膛水,冬天大雪封山就喝雪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夜里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家当。夫妻二人守着这些家当,一干就是十二年。生活上的艰苦可以忍受,精神上的煎熬更是难以想象。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对吗?当他们寂寞难耐几近崩溃的时候,他们排遣寂寞的唯一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登上高山之巅,面向林子大声的呐喊,然后紧紧地闭住嘴吧听山谷的回音,就好像有人在跟他们对话一样。那他们的孩子呢,他们的儿子陈曦就出生在望火楼,一直长到六岁,由于营养不良、人烟少至,缺乏交流和良好的教育,小陈曦两岁还没出牙,三四岁仅会叫爸爸、妈妈,七八岁上学时说话还像四五岁的小孩儿话都说不利索。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孩子“傻不楞”的,实际上真的是我们的孩子傻吗?不是,实在是封闭的太久了!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来说,真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大家请看车窗外那郁郁葱葱的茫茫林海,是否对塞罕坝的绿色功臣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游塞罕坝作文

游塞罕坝作文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围场县最有名的公园??塞罕坝森林公园。 路上,听爸爸说:赛罕坝,蒙古语是美丽的高原的意思。古名赛堪达巴汉,简称赛罕坝。今名赛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以高原、牧场、森林、湖泊闻名。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到了围场县城,我们先到了大姨家。吃过午饭,大姨陪我们一起上路。出了县城,车转向西北,大约行了六、七十公里,便到了塞罕坝的山门。山门处是近年新建的高大牌楼。山坡上几个红色的大字??塞罕坝森林公园,镶嵌在绿色的树丛中,格外引人注目。 进了山门,路两旁是整齐高大的柏树林。听当地人讲:塞罕坝森林公园,也称赛罕坝机械林场。在清朝末年,由于慈禧大兴楼堂馆所,塞罕坝林木毁绝,风沙漫天,野兽和飞鸟几乎断迹。1962年,国家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40多年,成千上万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人工造林110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78%。听到塞罕坝的历史故事,我感慨万分。既敬佩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也佩服那些默默无闻的森林工人。 车在林海绿浪中穿过几座山峰,拐过几道山湾,前面还是一排排的柏树林,浩瀚壮观。打开车窗,呼吸着天然氧气,让人心

旷神怡,心胸无比开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和快活。 傍晚,我们住在距离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不远处的一个度假村里。 第二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一早,我们便去游览一处距离驻地不过2000米的一处“花海”。这是一个非常开阔的草滩。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一块绿色的大毡子。走到跟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水库。水清如练。我们在水库边拍了照。便寻找那水的源头。水的尽头,便是那郁郁葱葱的花草。花草有二三尺高,七八岁的小孩子进去,定会淹没多半了身子。正是金莲花开放的季节,黄灿灿的金莲花、粉红色的百合花、紫蓝色的苜蓿花、洁白素雅的野菊花……竞相开放在绿草中间,非常好看。妈妈和大姨兴奋得在花海边留影,我则快乐的追逐蝴蝶。在爸爸一再的招呼下,我才拍照了几次。 下午,我们去了风力发电厂。看那几十个、上百个灯塔一样的发电机矗立在大草原上,很是气派。听大姨讲,风力发电,既可以为经济发展作贡献,还可以提供清洁的能源呢。我想:美丽的塞罕坝草原,多么需要防止污染啊,多么需要绿色能源啊。 返程途中,我们顺便去“界河”处游玩。车停在一个小桥旁,便听到“哗哗”的声响,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捧在手里的水,在阳光下清澈透明。用河水洗一把脸,浑身是清爽的感觉。据说,这条小河,是滦河的一个支流的发源地。小河旁,有一个石碑,是内蒙古和河北的分界线。过了这个小河,就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原创:昌邑育秀李环环鸢都初语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 戳( ) 慷( )慨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18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18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事迹材料】 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于2018年3月1日CCTV-1综合频道播出,XX下面为大家介绍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全文,欢迎阅读。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推选标准 我们对“年度人物”的定义是: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卢永根 2017年3月,卢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

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卢老在病榻上领到奖杯。 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廖俊波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七星湖 像北斗星一般,形象地排列在草原上。当地人说,在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叛匪葛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中,这里曾是诸放粮草的地方,有一夜着了大火,康熙皇帝情急之下大呼“老天”,很快天降下一场大雨,浇灭了火,保住了粮草,也保住了战争的胜利。雨后地上留下七个大水泡子,人们说是北斗七星的来助阵,就叫它“七星湖”。七星湖上有快艇在水上飞驰,湖边还有木制栈道可以沿湖散步。 泰丰湖 60年代的人工湖,水深6米,可划船钩鱼,20/元小时。晚秋的湖边有些特色,夏季湖边的林子里可捡拾蘑菇。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就好。 神龙潭 从滦河源头向东南方行驶约五公里,就是森林环抱的神龙潭。07年新建景点,也是一个人工湖。可划船、骑马、滑草,游览时间约1小时 白桦林 等到晚秋叶子黄时会很漂亮,喜欢拍照的人士可稍作停留,夏季林子里能捡拾到野生的蘑菇。 康熙点将台 又名亮兵台,位于森林公园阴河景区,传说康熙大帝在乌兰布通之战胜利结束后,曾登临此台检阅得胜凯旋的清军将士,因此得名点将台。除去传说,也就是个很好的观景台,登上去能俯看森林全景。 2.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 桃山湖 御道口最美的地方,在御道口牧场总场以北。整个景区由缓丘陵、天然次生灌木丛林地、湿地、河流与湖泊组成。 太阳湖 位于御道口牧场总场部北25公里处。湖区三面环山,白桦林密布。景区内拥有芬兰式特色木屋、北美风格别墅和蒙古包等不同风格和类型的豪华舒适客房,内设考究,各具特色。 月亮湖 位于棋塞公路坝梁西段,草地和的山丘围起一个圆的湖泊,远看如青天上镶着一轮圆月,百姓就叫它月亮湖。月亮湖边百草丰茂。湖间中有美丽的长廊,小亭子坐椅,站在长廊上尽可欣赏湖中风光。是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主要外景地。 大峡谷 位于风景区接待中心西北部,总面积40平方公里。北至双岔河、小峡谷,南到后台子前大桥,全长10km,小滦河水从谷底由北向南流出,将峡谷分成两个地貌。还可以坐一坐滦河漂流,欣赏一下大自然的杰作。

《关于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7分) 材料一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①(荡然无存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 株松树减少到50 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 株。“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材料二 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瀚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二者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在距今300多年前,这里就被清王朝皇室看中,辟为“木兰围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满、蒙、汉三族人民聚居在这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满族蒙古族文化特色比较突出,为开展民族风情旅游奠定了好的基础。 塞罕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与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环境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计划在2030年以前,将年游客量控制在120万人次以内,尽量实现适度发展、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传递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创造了人间奇迹。 材料三 塞罕坝旅游经济效益统计表

2018年高考语文最新热点素材塞罕坝中国的生态“奇迹岭”

塞罕坝:中国的生态“奇迹岭” 【素材回放】 55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创业、九转功成,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京津冀生态支撑区,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 三代人,55年,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成了“绿、美、香”的“绿宝石”。仅此,塞罕坝就值得人们投去敬佩和感激的目光。敬佩,是因为百万亩人工林海,相当于为每3个中国人种下一棵树。全林场4.8亿棵树若按1米间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半。感激,是因为她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生态屏障。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均沙尘天数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16年北京沙尘天仅有5天,这个巨变的背后,就是塞罕坝的功劳。 【素材解读】 如今,浩瀚的林海,清爽的林风,不仅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也创造了一部绿色的传奇,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红色之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美丽中国梦写下了生动注释。建场55年,资源总价值超过200亿元,现在有昆虫1000多种,植物700多种,动物256种,鸟类192种。她以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无前例的绿色奇迹,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范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认真研读这个样本,汲取其中的丰蕴内涵,就能在样板引领下激发动能,举一反三,助力美丽中国从愿景变成现实,书写新的绿色传奇。 【适用话题】 绿色奇迹从取到予的转变由黑到绿的选择舍近求远的追求 破坏自然,没有不被惩罚的可能艰苦奋斗,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科学求实,没有迈不过去的难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塞罕坝“绿色奇迹”显现的笃定与坚守品质,恰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我们需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最美塞罕坝演讲稿

最美塞罕坝 岭海松涛坝上行, 苍空北斗映七星。 金莲遍地湖光好, 翠柏云天暮霭生。 塞罕皇家秋狝鹿, 阴山脚下木兰鹰。 挥鞭跃马千山越, 醉里清风月色明。 看这美景,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盘,那灿烂的金黄、那深沉的绿、那醉人的红,漫山遍野,还有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深邃的湖水,宛如“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人间仙境。 可谁又能想到,如此美景并非“原生态”,而是经历了一段“传奇故事”。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60年代的塞罕坝,更是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可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用55年的不懈努力,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他们,就是塞罕坝林场的三代建设者们。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宝地,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塞罕坝精神。“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今天的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职工改善生活、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塞罕坝林场建设实践,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是一名教师,我愿意把塞罕坝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明白,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美好,都是无数先辈们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得来的,我们不能停止脚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你听!!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爱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我爱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我爱根闪闪发光的松针,还有丛林的薄雾,蓝天上的白

教师学习塞罕坝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事迹 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 近日,上级部门要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的先进事迹,通过观看相关资料,我被他们52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追梦不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深深感动。他们爱国敬业,敢于奉献的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精神,就要在我们的工作中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用我们最真诚的爱心、最甜美的微笑树立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教师的形象。 一、“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千差万别,但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直的,那就是“敬业”,用心做好本职工作。“敬业”首先要热爱自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仅能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而且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只要我们的摆正工作态度用心教育学生,我们照样可以为高校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二、“敬业”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我们的能力有大小,长处也各有千秋,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个岗位,我们就应该埋头苦干,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在“专、精”上下功夫,把每项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服务于学生。 三、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 事业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

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在当今这个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为了利益,往往忽视了工作对于人内在品质和素质养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不满于报酬不多、工作辛苦、远离亲人对我们生活的困扰。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工作的价值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我们的收获也不仅仅是拿到的工资,而是更多。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学会了隐忍、沉静,正是由于我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小学的成绩,我们的辛勤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其实,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和寄托,我们能从工作中能得到许多的充实、快乐和回报。 细细想想我们所从事的的教育工作,每日都坚守在岗位,每天都都与孩子们交流,但能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抱着这种思想觉悟在进行工作么?!我想答案未必是肯定的。记得刚上讲台时,由于初期的新鲜感使得自己工作热情很是高涨,但接触一段时间后,长期接触的都是一批又一批孩子,难免产生厌倦心理,致使自身主动性下降。学习了“塞罕坝”精神之后,让我重新感受到平凡工作的伟大,对照他们的先进行为事迹,深刻领悟到艰苦奋斗、坚守实干、甘于奉献的精神实质,深知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塞罕坝群体为榜样,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教育岗位,真抓实干,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从思想认识出发,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好教育行为,将“塞罕坝”精神传承下去,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事迹心得体会 宋廷武 近日,学校党支部组织认真学习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的先进事迹,我被他们52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追梦不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深深感动。他们爱国敬业,敢于奉献的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精神,就要在我们的工作中爱岗敬业,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用我们最真诚的爱心、最甜美的微笑树立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教师的形象。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千差万别,但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直的,那就是“敬业”,用心做好本职工作。“敬业”首先要热爱自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仅能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而且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做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只要我们的摆正工作态度用心教育学生,我们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而后,“敬业”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也就是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去做。我们的能力有大小,长处也各有千秋,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个岗位,我们就应该埋头苦干,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在“专、精”上下功夫,把每项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树立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服务于学生。 最后,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事业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记得《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形式,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素质,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在当今这个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为了利益,往往忽视了工作对于人内在品质和素质养成的深远影响。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不满于报酬不多、工作辛苦、远离亲人对我们生活的困扰。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工作的价值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我们的收获也不仅仅是拿到的工资,而是更多。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学会了隐忍、沉静,正是由于我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的成绩,我们的辛勤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其实,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和寄托,我们能从工作中能得到许多的充实、快乐和回报。让我们以工作为乐趣,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的根源 (一)塞罕坝溯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二)塞罕坝之殇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三)塞罕坝肇建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确立了四项建场任务:(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2)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四)塞罕坝涅槃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

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五)塞罕坝效益 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塞罕坝效益包括塞罕坝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 建场以来,累计向塞罕坝林场投入3.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亿元,林场自筹0.99亿元。截至2009年底,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林木价值40多亿元,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 m3,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2.生态效益。 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2007年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3社会效益。 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