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桃花源记》【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终了。以后就再没有问路探访的人了。

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分析课文:

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背诵课文。

5.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芳草鲜美。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寂静幽静恬静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配套K12】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1、2课时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欣赏几副风景画,等到放完这几幅画,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⑵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2分20秒左右) 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

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二、检查预习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5、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 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学生自愿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进新闻会客厅)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神秘,美丽)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学法:听读法诵读法交流合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篇文章吗?对,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摘取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让学生在回忆曾经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实虚词。 再次集中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行巩固。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1、品读桃源景: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美丽风景的语句,再用“桃源真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最好结合文中原句) [例句]:“桃源真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在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 2、品读桃源人: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对桃源中人及其生活的感受,并谈谈你的看法。 3、感悟桃源: 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思考:桃花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材简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 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 明确:(板书)桃花源人渔人太守刘子骥 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 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一“说”些什么呢? (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如: (1)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此情此景,恰若不染纤尘的仙境,于是渔人甚异之,“信流引到花深处”,进而巧遇桃源。 (板书)逢源 师:桃林魅力如此,桃源更是值得期待了。桃源给渔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桃花源的神秘与桃花源见闻——“入”(从口入)“停”(停数日) ①桃源自然环境美丽富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像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静的景象中,整齐的屋舍可以安居,肥沃的土地可以种作,百姓不会流离失所,饱受饥寒。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不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境地。(李绅《悯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农时”(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百姓可以吃饱穿暖,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备课讲稿

《桃花源记》优秀教 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确:Secord、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八 花源记》教 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 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着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着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品词析字理解文章。 2、结合背景体会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理解,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字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行舟复探,去而又寻,究竟是何种吸引让渔人这般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解开谜题。 (二)鉴赏分析: 1、首先背诵一下全文,归纳文章出现哪些成语? 2、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章,你会用哪个,为什么?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世外”是指与世隔绝,文中哪些细节体现出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如有光。”——地点隐蔽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见人大惊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不知世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愿被扰 4、吸引渔人的不仅是桃花源的隐蔽,更多是因为桃花源的美好,桃花源美在哪里呢,按要求填空。(见ppt)桃花源美于________,这里_______________。 (1)自然环境,土地肥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社会环境,安定祥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人文环境,轻松快乐,热情好客。“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世外桃源”的“世”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概括了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乱” 作何解释呢?战乱,政乱,制乱,祸乱,人乱… 出示背景资料(ppt) 战争、徭役等我们的没有经历过,那么诗句能充分能反映战争之灾,生活之苦的呢? 学生答后出示图片(ppt)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 (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 b) 屋舍俨然(y?) 阡陌交通(qi mm o) 黄发垂髫(ti co) 便要还家(y CD)刘子骥(j i ) 诣太守(y i) 2、朗读 (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 2 )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 3 )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 2 )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 4 )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从“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做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象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资料。 5.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资料。 2.透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完美的地方。此刻我们一齐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完美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刻我们一齐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桃花源记》导学案 清潭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透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完美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苏教版语文 《桃花源记》 【一等奖教案】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1】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2课时。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欣赏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教师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然开朗俨然诣太守垂髫 子骥阡陌交通便要还家 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识记一些常用实词、虚词,读懂课文。 3.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作品常识 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说明,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附录:文体知识拓展: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帝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时代背景: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