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作者:李雨轩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第2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对全球范围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世界各国在各个领

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国际分工也在产生大的变化,实现了从部门间到产业间再到产

品间的不断深化,当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体系。国际分工的不断深

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上立足就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认清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根据自身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寻求正确

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基本特征

引言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将世界各个国

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经济

全球化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下,国际分工规模扩大;

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了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也

在发生着模式上的重要改变。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原本

存在的地域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用于国际间交换的商品的数量、种类等都迅速增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并且在殖民地建立了面向宗主国家的早

期专业化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各国的内部政策不同、运输条件

不发达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没有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的国际分工还没有成为一个

完整的经济形式,仅仅是一种扩大化的地域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分工才从真正意义上形成。18 世纪60 年代,英国率先

展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想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了工业内部分工的完善和发展,使工业产

生了各种各自独立的细化部门。随着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长途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为铁路、轮船等为首交通方式和电报为代表的新兴通

讯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综合各种条件,生产分工已经脱离了地域性向国际方向发展。大规

模生产所需的原料等本国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国市场也无力全部容纳,因

此生产分工规模已经脱离了本国基地而依靠世界市场和国际交换与分工。因此垄断主义国家逐

渐发展,完全掌握了工业的生产,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

地和市场。这种分工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

界工业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向纵深化发展,国际分工由最初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料

部门分工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细化分工转变。科技革命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工业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即同一产

业实现部门内部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

用越来越凸显,由跨国公司实现的对外贸易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优化配置,通过对不同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现了国际分工多种形态并存的发

展局面。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

的是技术、人才等知识型生产要素,它们在国际分工发展情况下下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通过

区分这些要素在不同生产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

际分工的深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上的贸易格局,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并且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各国的外贸依存度都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前以美、日、欧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地位逐渐显现,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当代国际分工中,民族和国家间的边界逐渐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逐渐成为国际

分工的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不在是指单一的工业生产,而是成为了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

了一条从研发到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完整的价值链。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使国际分工从产品的

分工最终向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不同分工价值的解析,掌握那些具

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将那些成本高、利润低的环节分解出去,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增加企业的

灵活性。自此国际分工由只依赖外部市场的贸易向内外市场并重转变。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多种

方式进行,例如股权投资、非股权分包方式等等,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跨国

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指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主要运行方式。以前的跨国公司虽然具有国际性,但由

于他们分散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主要的生产是为了供应当地市场或返回母公司所在国销售,其

生产在各地不具有密切的联系,国际分工只体现在产品之间。而在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

景下,跨国公司不再单独运作,而是与母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分析,对生产活动进行细致化、专业化的分工,是跨国公司的整个体系遍布全球市场。因此,跨

国公司内部的产品、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在全球子公司之间的流动性加强,使跨国公司在

不同国家的分支部门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联系,成一个全球化生产体系。

三、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特点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 年代

末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对资本流通的政策放宽,资本全球化加速发展。这重

新划分了国家间等级关系格局,同时也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同台竞技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逐渐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

不能脱离世界经济的大环境而存在。国家间的利益联系更加密切,想要在这种环境下谋求发展,就必须加强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经济全球化在为国家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利润分配不平衡,使不同国家在收入水平、经济地位等方面上也存

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三个中心现象,即国际科技和金融中心是信

息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全球制造和加工中心是处于工业制造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初级产

品供给中心是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在内的自然资源拥有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代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地位以及安全方面

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发展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如何

抓住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解决它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成为每个国家需要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2.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当代的国际分工主要依据科技、知识的含量进行划分,并且国际经济秩序以实际经济财富

分配标准,这必然会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传统的货物交易,

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逐渐向知识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创新人才向发达国家

流动,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久而久之,全球风险资本会在发达国家中积累,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越来越多是传统资本,南北差距将越来越大。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发

达国家之间的主要以高科技可人力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主要是资金、市

场等传统领域的竞争。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在国际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制

定着国际经济规则。

3.世界经济体系等级化结构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也

逐渐加强,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

其中,美国更是处于独霸位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极为明显。而发展中国家中除了少数国家具

有一定发展优势,其他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边缘位置,没有受到其带来的机遇,特别是一些拉美和非洲等一些落后国家经济入不敷出,债务负担非常大,收入主要来源于原材

料和劳动力的输出,经济前景暗淡,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附属国和原料储备国,世界经

济等级化更加明显。

4.发达国家间的垂直国际分工

在过去,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处于一种汽车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也在拉开,更加趋向于垂直化的国际分工。美国是信息产品的发明

与生产大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以德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很多都还处于汽车经济时代,只参

与了部分的国际信息产品的分工。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却也因为结构调整的问题,至今也

以生产汽车为主。正是这种垂直的国际分工使得美国在近十多年里的经济繁荣,北欧一些国家

的崛起。欧洲的一些国家却出现了经济的低迷,日本等一些富有的亚洲国家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由此可见国际分工对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

四、小结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国际贸易与分工的格局中尽量找准自

己的位置,尽可能多的利用国内外的资源,提高自身的地位,更多的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可取

之处,不管是资金、人才、还是技术都要开阔眼界,谋求自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廖泽芳,李婷.外贸结构、技术复杂度与中国附加值出口竞争力[J].当代经济科

学,2017,39(3):48-58.

[2]张幼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

理论主线[J].世界经济研究,2015,(12):3-11.

[3]钟春洋.马克思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探析———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J].探

索,2015,(2):141-146.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作为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分工与合作在世界贸易中扮 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分 工与合作的内涵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本质和意义,以便更好地适 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内涵和演变 国际分工与合作是指各国或地区依据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分 工合作,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国际分工和合作的基本原理 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分别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的过程中,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等方式互相协作,以实现彼此的共同发展。 国际分工与合作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发生着演变。在冷战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峙不断升级,国 际上出现了明显的东西方分工。不同的国家区域被赋予了不同的 职能和角色,使得国家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呈现出政治化、区域化 的特点。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这种分工和合作逐渐消失,国际 贸易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各国更多的是通过经济合作和投资 来增强其竞争力和实力。 在当前,国际分工和合作的形势已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全 球化进一步推进了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和国内外直接投资的复杂化,

同时也加剧了贸易壁垒和经济格局的调整。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国际分工和合作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进行重新塑造和调整。 二、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 经济互补性和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通过分工和合作,各个国家 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其资源和劳动力,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 最大化,从而加强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国 际分工和合作也有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合作,加速全 球化进程,加强全球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在国际分工和合作中,贸易往来、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 也为全球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繁荣的商业环境,减少了垄断和过度 集中的现象,创造了优质的消费品和服务,同时也促进了环保、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进步。这些方面的积极意义无疑有助于推动 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局限 然而,国际分工和合作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一方面,国际分工和合作会带来一定的资源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半发达或非发达地位。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内外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 的本土企业和产业无法与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威胁抗衡,导致了本

第三章 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 考点精析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作用 1 .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 . 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 . 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 .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1 . 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 2 .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 . 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三)形成阶段 这一段包括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 . 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 . 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 . 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 . 生产和消费变成世界性的。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 . 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 .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 . 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 . 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 . 垂直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 . 水平型 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 摘要: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国际价值理论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对揭示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本质有重要指导意义。国际价值理论内含的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思想对当代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仍有很强的解释力。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价值理论也在不断扩充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国际价值理论;新型国际分工;国际交换;新发展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历经100多年,对当今的国际贸易乃至经济全球化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也是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和作用范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大。 一、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对外开放理论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提出的。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遵循价值规律,只不过其作用形式有所不同。在国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内价值规律,而国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回答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解决了国际交换中的商品价值决定难题。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启示我们,在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达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不少学者在分析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时总是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的一面。其理由是,在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落后国家,因此,在同样的时间里,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能生产出更多的同种使用价值,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或价值应低于落后国家。但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即不存在超经济强制和垄断)的情况下,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包含较少劳动的使用价值与后进国家包含较多劳动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国际价值是相等的,这样发达国家较少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被承认为较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后进国家则相反,在两者的交换中,发达国家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了后进国家较多的劳动,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剥削。按照这种观点,发达国家与后进的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是:不等价交换,发展中国家应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实行封闭式的进口替代。但这是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误解。 (一)根据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在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后进国家间进行的是形式上的不等价交换、实质上的等价交换。从表面看,在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以较少劳动换取不发达国家较多的劳动,但两者相交换的劳动性质不同,不能简单地加以比较。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国际“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根据这个条件,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本相对丰富,在与后进国家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前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更大,因而相对于后者应被认为是更多的劳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定义的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从效率角度看,同样时间的熟练劳动应被看作较多的简单劳动。因此,根据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在世界市场上,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时,就被看作能创造出更大价值的劳动。虽然交换双方所得到的物化劳动量不等,但只要是按照国际社会必要劳动量即国际价值进行的交换,就应被认作等价交换。我们认为,对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交换究竟是不是等价交换问题的认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从批判与阶级斗争的角度,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发达国家剥削的一面,认为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交换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但如果从建设性角度、从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本义角度来看,则是“形式上的不平等,实质上的平等”。表面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特点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经营范围全球化、运作方式电子化、交换产品知识化、利益冲突白热化、政府管制普遍化等特点。 [关键词]当代国际贸易特点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业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和重要潮流。国际贸易的高增长率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国际生产,因此,国际贸易与国际生产双向高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特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经营范围全球化、运作方式电子化、交换产品知识化、利益冲突白热化、政府管制普遍化等特点。 一、经营范围全球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两者相互补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经营范围的进一步全球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创造了更广阔的有利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他们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从而绕过了贸易壁垒,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产品较顺利地进入和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 二、运作方式电子化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据2011年1月18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同比增长22%。

国际贸易理论

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 1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历史水2 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主体3 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4 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发展 5 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对对外贸 易的依赖程度) 6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7 科学技术作用日益加强 8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 2、对外贸易的分类:货物贸易分类,服务贸易分类,技术贸易分类 1按货物内容划分: 2按货物移动方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3按交易对象划分: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4按运输方向划分:海运贸易,陆运,空运,多式联运,邮购 3、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 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和地区特点等。 4、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特点:1大机器工业加深了国际分工的基础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3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5、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外包型、立体型 3国际分工格局层次化 6、为什么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促进国际分工发展2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3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4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7、国际分工理论 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1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工能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3分工的产生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4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受市场广窄的限制,分割的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5国家之间如何分工(按产品成本多寡进行分工) 2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禀赋分工理论),内容: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植于商品的价格差异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分为三类:自然资源,资本,劳力。价格机制受到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优势,源于这种商品有该地区和国家拥有的丰富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因素。 8、如何根据劳动熟练说解决里昂惕夫之谜 1劳动熟练说(人类技能说,劳动效率说)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熟练劳动秘籍型商品。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比较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少熟练劳动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熟练劳动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9、如何根据人力资本说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投入多的人力资本,拥有更多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更多熟练技术劳动,将其作为有型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作者:李雨轩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第2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对全球范围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世界各国在各个领 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国际分工也在产生大的变化,实现了从部门间到产业间再到产 品间的不断深化,当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体系。国际分工的不断深 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上立足就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认清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根据自身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寻求正确 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基本特征 引言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将世界各个国 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经济 全球化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下,国际分工规模扩大; 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了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也 在发生着模式上的重要改变。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原本 存在的地域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用于国际间交换的商品的数量、种类等都迅速增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并且在殖民地建立了面向宗主国家的早 期专业化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各国的内部政策不同、运输条件 不发达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没有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的国际分工还没有成为一个 完整的经济形式,仅仅是一种扩大化的地域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分工才从真正意义上形成。18 世纪60 年代,英国率先 展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想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了工业内部分工的完善和发展,使工业产 生了各种各自独立的细化部门。随着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长途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为铁路、轮船等为首交通方式和电报为代表的新兴通 讯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综合各种条件,生产分工已经脱离了地域性向国际方向发展。大规 模生产所需的原料等本国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国市场也无力全部容纳,因 此生产分工规模已经脱离了本国基地而依靠世界市场和国际交换与分工。因此垄断主义国家逐 渐发展,完全掌握了工业的生产,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 地和市场。这种分工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 界工业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向纵深化发展,国际分工由最初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料 部门分工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细化分工转变。科技革命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工业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即同一产 业实现部门内部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 用越来越凸显,由跨国公司实现的对外贸易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征(精)

学生:杨成龙学号:2008212512 专业:日语国贸班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征分析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产品市场日益完善, 国际服务产品市场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对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分工格局、以及贸易参加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呈现出不平衡、多元化趋势加强等特征。 (一发达国家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 无论是从地区分布看还是从国家角度划分,无论是从国家的类型看还是从服务贸易的结构划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都十分不平衡,存在着地区密集、国家密集和要素密集的现象。服务贸易的不平衡性是由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按地区看,在服务贸易出口中,西欧所占比重最大,亚洲居第二位,北美居第三位,2002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8.3%,20.5%和19.7%。在服务贸易进口中,西欧第一,亚洲第二,北美第三,2002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5.7%,23.3%和 17.1%。在增长速度方面,出口增长速度最高的是亚洲,其次为北美,再次为西 欧,1990~2000年间,增长速度分别为9%、7%和5%。 按国家看,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占据领先地位,服务业是当代美国经济中最为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十大服务输出行业是旅游、运输、金融、教育培训、商业服务、通讯、设备安装维修、娱乐业、信息和医疗保健,均在世界居领先地位。2002年,美国服务出口2678亿美元,服务进口2184亿美元,顺差494亿美元,抵消了美国商品贸易逆差(508亿美元的97%。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7%上升到2002年的17.4%,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中的比重同期从12%上升到14.3%。 按国家类型看,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是主体,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弱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极不平衡。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2年发达国

国际贸易

1、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由国内向国外的延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 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2、国际贸易: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之间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商品,资本;劳动科技和服务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的行为和方式。 3、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 不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分工。 4、跨国公司内部协议分工: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实现本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公司整体利益 的最大化,而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子公司之间人为形成的分工体系。 5、国际外包:是指一国的企业或其他机构为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并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保留某种产出的前提下,依据双方议定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把过去自己从事的某些生产环节,区段,工序以及生产性服务活动,转移给国外的独立外部企业来承担,并形成供求关系。 6、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世界各国之间各种交换的总体。 7、商品交易所:是在固定场所,按一定规则,专门买卖特定的大宗商品的有组织的商品交 易市场。 8、期货交易:是按照交易所提供的标准合同进行的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 9、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市场价值,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形成的。 10、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紧张和繁重程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消耗程度。 1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它的高低通常使用统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 产品的数量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表示。 12、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 纵的市场价格。 13、规模经济:是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 大幅节约,他是规模报酬的递增的表现。 14、产品内贸易: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贸易。 15、产品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即关注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以 及国家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并认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国际贸易。 16、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世界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实行的政策 17、超保护贸易政策: 18、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 19、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20、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21、进口配额制:是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 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22、自动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规定在某一时期 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则禁止出口23、商品倾销:是商品出口国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该商品国内市场销售的正常价格,甚至低 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其目的是战胜竞争对手,扩大销售或垄断市场 24、外汇倾销:是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手段,当一国 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后币表示的价格降低,提高了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则儿扩大了出口额 25、最惠国待遇:又称无歧视待遇,是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运,税务等方面相互给予不 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的地位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 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再次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型走势,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当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成为增值过程在各国的分工即价值链分工后,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这种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国际分工总体的边界已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分工形态的出现使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作用在提升,使各国争夺价值链顶端的地位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指导方向。 3、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U型价值链中的位置,取决于其知识要素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价值链分工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真正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变化的,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如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应从所取得的成绩及尚存的不足来全面判断。 1、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另外,从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一、引言 全球化,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化的洪流,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创新,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本文将就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进行探讨。 二、现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国际贸易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正在逐步向市场主导的国际贸易转变。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在过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式,表现为“政治贸易”、“行政干预”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然而,市 场主导的国际贸易则更加依赖于市场机制,更加注重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能够大大提高国际市场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资本、技术、信息、人员(四大要素)跨境流动日趋频繁 随着跨境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当代经济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选择机会。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四大要素的跨境流动正日趋频繁,加速了产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全球价值链更加分工与协作 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全球产业更加分工与协作,这种分工和协作的方式直接导致了跨国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关联和协作。多元化的国际分工,使得全球价值链更加完善,都由各个国家参与,最终构成全球经济运转的链条,因此必须进行分工和互联互通。 4、跨国企业具有更强的全球影响力 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量的跨国企业通过市场扩张、并购以及海外投资来进一步壮大自己,这样具备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 由于全球化的实践效果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认可,全球化的趋势将会继续推进,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更趋加快,这一点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深远影响。 2、数字经济将会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数字经济的出现给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在政府、企业、还是在个人手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格局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格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合作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联系的深入和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扩展与加强,而国际贸易格局则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模式。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格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其加速发展主要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和物流的便捷性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这些因素都为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崛起和日益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大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形成了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产品生产和分工模式。这些跨国公司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格局,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球市场的拓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长。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贸易总额达到19.4万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近3倍。这一数字表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国际贸易格局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促使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不同的角色。一些国家成为主要的生产和制造中心,而另一些国家则更多从事高技术和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种分工使国际贸易在结构上趋于差异化和多元化。以中国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国之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完善的供应链使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伙伴关系的多样化。过去,国际贸易主要依赖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贸易伙伴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动力,它们之间的贸易额逐渐增加。例如,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额显著增长,为国际贸易格局增添了新的特点和动力。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格局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和挑战。首先,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壁垒、关税提高等措施,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这种保护主义倾向导致了国际贸易体制的不确定性和预测性,影响了全球价值链的畅通和贸易伙伴关系的稳定。 其次,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可能导致贸易中断或中断,对贸易格局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常常导致油价上涨和石油供应中断,从而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国际贸易造成了冲击。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基本范畴分析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基本范畴分析 内容摘要:当前国际分工与贸易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方式逐渐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成为工序分工;二是贸易对象逐渐从最终产品转变成为中间产品。这种转变正在逐步影响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及实际贸易形式。鉴于此,本文回顾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各个发展阶段,通过各阶段发展特点的对比总结出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畴,并对当前国际分工与贸易特点进行准确界定。 关键词:国际分工与贸易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基本范畴 当前国际分工与贸易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方式逐渐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成为工序分工;二是贸易对象逐渐从最终产品转变成为中间产品。这种转变正逐步影响着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及实际贸易形式,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前景,需要予以重视。鉴于此,需要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畴进行准确界定。 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阶段回顾 国际分工与贸易是相伴相生的。最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实施的专业化分工,才产生了为专业化服务的交换形式—贸易;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参与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才产生了为国际化分工服务的交换形式——国际贸易。因此,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形式的变化也将导致贸易形式的变化,研究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阶段,需要先从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内容入手。国际分工形式包括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和工序分工。 产业分工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结构特征,通过专业化发展自身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国际分工形式。各国通过产业分工,可以通过生产专业化和国际交换提高资源及要素禀赋的利用效率,促进本国乃至世界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分工实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张更是能够使各国在原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享有更多产品。产业分工与贸易是以产业标准为基准、以最终产品的交换为贸易内容、以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目标、参与主体是各个产业或部门的分工与贸易形式,也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关注的是各经济体专业化从事哪一种或几种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活动。 产品分工又称为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每个国家只是专业化生产产品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的国际分工形式。因此,产品分工是同一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是产业分工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既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实现,也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产品分工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分工细化而出现的,并且在二战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盛行起来的国际生产形式,自其产生以来,中间产品的交换开始逐渐盛行并逐渐在产品交换中占据较大比重,使最终产品交换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相应的产业贸易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国际服务贸易指跨国界的服务,它既包括有形的劳务输出输入,也包括卫星传送、专利技术贸易等无形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下的交易活动。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其独有的特点。 (一)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快速增长 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导致服务业出口迅速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1960~1970 年服务出口总额翻了一番 ,1970~1980 年又增长了 5 倍以上 ,到 2000 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经达到14600 亿美元。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 ,在 70 年代和 80 年代约占 1/ 5 ,进入 90 年代后则增至 1/ 4 以上。1990~2000 年 ,年平均增长率达 7. 0 % ,而且大多数年份 ,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 (二)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从传统的劳动、自然资源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以国际电信服务、国际银行与保险服务、国际管理咨询服务等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而传统的以国际运输、旅游服务以及劳务输出与输入的服务贸易发展则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况。 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 ,电讯、金融以及各种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并快速进入服务贸易领域 ,在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 ,1970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占 38. 5 % ,国际旅游占 28. 2 % ,其他电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或许可等服务仅占 30. 8 %。到 1996 年 ,国际运输服务比重下降到 27. 3 % ,旅游的比重略有上升 ,而电讯等其他服务的比重则上升至 40. 8 % ,最近几年 ,金融、电信服务贸易更是发展迅速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不同地区之间的服务贸易差距较大 一个地区的服务贸易额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世界各主要地区的服务贸易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别 ,根据 WTO 的统计 ,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地区 ,其次是亚洲、北美、拉美、非洲。西欧国家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国家 ,其服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也比较高 ,虽然过去 10 多年以来该地区的进出口份额均有所下降 ,但仍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大的进出口地区 ,而且长期保持着顺差的地位。2001 年 ,该地区进、出口分别为 6470 亿美元和 6790 亿美元 ,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的 44. 8 %和 46. 5 %。 亚洲是服务贸易第二大进出口地区 ,虽然总体发展水平低于西欧 ,但经济发展速度快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也居世界首位 ,1990~2001 年 ,它的进、出口服务贸易年均增长分别达 6 %和 8 % ,超过了其它地区的增长速度。1985 年亚洲地区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18. 3 % ,2001 年则上升到了22. 7 % ,但仍保持着逆差的地位。北美地区所属国家比较少 ,2001 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额的 18. 2 %。拉美和非洲地区所占份额较低 ,其服务贸易进出口水平与它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是较为吻合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 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

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商品,这些剩余商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换,就产生了国际贸易。 2,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3,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 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称为“总出口”,两者之和为总贸易额 4,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 的总和。 5,专门贸易体系又称为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和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1,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2,凡是通过办理海关手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6,国际经济传递,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一国的经济变动和经济政策会对其他国家 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在具体意义上,是指各国间通过贸易、货币、投资、生产、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渠道相互传递和扩散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经济周期运动、汇率波动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宏观经济现象。影响传递的主要因素:1,对外开放程度 2,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 3,贸易地位 4,双边贸易关系 5,经济和贸易政策 7,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一、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一致性表现在:都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易过程大同小异;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二、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一)对外贸易困难比国内贸易多 1、语言不同 2、法律、风俗习惯不同 3、贸易障碍多于国内贸易4、市场调查困难5、交易接洽困难多(二)对外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1、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 2、商业习惯复杂 3、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 4、国际汇兑复杂 5、货物的运输与保险(三)对外贸易风险大 1、信用风险 2、商业风险 3、汇兑风险 4、运输风险 5、价格风险 6、政治风险 8,国际贸易划分为一,按贸易内容分:国际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技术贸易. 二,按货物移动的方向1、进口贸易: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2、出口贸易: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3、过境贸易: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 场销售,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由于过境贸易对国际贸易的阻碍作用,目前,WTO成员国之间互不从事过境贸易。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 双方而言,对于卖方而言,就是出口贸易,对于买方而言,就是进口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在输出时,成为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在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三,按交易对象 1、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2、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四,按运输方式分: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邮购贸易 9,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1,获得高额利润率:通过进口降低成本,通过资本输出,进行变相贸易,通过出口获得高额利润 2,提高生产效率 3,达到规模经济4,调节产品周期 10,国民进行对外贸易的利益:1,满足需求偏好,2,有利于收入水品的提高,分散生存风险 3,有利于增长才干和实现本身价值 4,有利于了解世界,拓宽视野,5,增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 11,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1,发达国家得分工具与指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3,企业或公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