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概述

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

(一)失眠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

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抑郁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周,对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给予积极治疗。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本共识中的“抑郁”包括“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三)焦虑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焦虑概念包括“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是紧张和担心;客观表现可以为运动性不安,如搓手、来回走动等。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焦虑状态”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的主诉,包括肌肉紧张、头部不适,以及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焦虑状态需要医学处理。“焦虑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导致了个体、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者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需要积极进行临床处理。本共识中的“焦虑”包括“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二、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一)失眠与抑郁的关系

失眠和抑郁在症状学和疾病层面密切相关。失眠和抑郁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出现,互为因果。失眠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抑郁,失眠也可以是抑郁的临床表现。失眠和抑郁的某些症状相互重叠,如动力或精力下降、心境恶劣、认知活动迟缓、社交功能损害及躯体化症状等。临床上往往很难判断失眠与抑郁(症状或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要失眠和抑郁的症状严重到具有主观痛苦并影响社会功能,均应给予积极的临床干预。

(二)失眠与焦虑的关系

失眠与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交互,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失眠引发的焦虑,焦虑促发的失眠或失眠与焦虑共病,因果难分。广义上,失眠与焦虑共病可以包含单纯的失眠与焦虑障碍的部分症状,是单纯失眠与焦虑的临床症状的并集。

(三)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失眠不仅表现为生理紊乱,也表现为心理紊乱。患者因长期受失眠折磨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而抑郁、焦虑的出现又会助长患者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造成失眠长期存在。抑郁合并焦虑显示出更多的精神病理症状,有慢性化倾向,表现出较重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较高的自杀概率,且预后较差。失眠与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失眠患者常同时合并有抑郁和焦虑状态。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是难辨因果的,可以肯定的是,三者共存时将会产生额外的不良影响,严重损害健康,生活质量更差,因此需要更加积极的干预。

临床常见的同时存在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患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失眠伴抑郁症状:失眠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控制失眠症状可改善抑郁症状。

2. 失眠伴焦虑症状:失眠伴焦虑症状多由心理应激事件引发,与失眠造成的主观痛苦、日间功能损害和对失眠的错误认知等有关。治疗失眠可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3. 失眠与抑郁障碍共病:失眠和抑郁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失眠与抑郁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4. 失眠与焦虑障碍共病:失眠和焦虑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并且二者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5. 失眠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既有失眠的诊断,抑郁和焦虑也都分别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6. 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应激及脑功能、神经生化、内分泌等改变均可引起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脑卒中、帕金森病、痴呆、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可明显增加失眠和抑郁、焦虑的风险。

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失眠、抑郁和焦虑均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全世界约有1/3的人有失眠症状,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其中约50%的患者为慢性病程。

综合医院抑郁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2%,失眠是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一项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失眠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出现了抑郁发作。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伴有持续失眠的抑郁患者有65%复发,而无失眠患者的复发率仅为13%。部分抑郁患者在情绪症状缓解后仍残留失眠,且残留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生活质量更差,更易产生自杀观念。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虽然失眠常与焦虑共病,但却有相对独立且叠加的特点。失眠可以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亦然。

失眠伴抑郁、焦虑的

评估和诊断

一、临床特点

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起始困难(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以及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损害、社交能力下降等。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多伴有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力不足或疲劳感、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躯体疼痛、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运动性不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躯体化症状(消化系统:腹胀、恶心,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二、评估方法

失眠和抑郁、焦虑均为主观感受,对失眠和抑郁、焦虑进行病史采集、量表及客观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采集是评估的第一步,量表评估是症状量化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途径,客观检查是排查共病的可靠手段。需要强调的是,评估失眠的同时需要评估抑郁、焦虑,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持续动态评估,通常每2周进行1次评估,症状缓解后每个月进行1次评估。病情波动、换药和停药时,需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和情绪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此外,还需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躯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检查。中止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定期进行评估。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分析治疗效果和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一)问诊技巧

发现失眠和抑郁、焦虑的线索,应进一步问诊以明确症状。需要注意,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询问是否存在主观体验的失眠及其表现形式,如是否有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早醒,其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如何。(2)询问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3)询问是否存在日间功能损害,如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劳、动力下降、社交或职业能力下降等。(4)询问睡眠卫生习惯、有无酒精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5)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6)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不稳定性躯体状况,是否存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了解亲属中是否有精神异常史。(7)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

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二)睡眠日记与量表

1. 睡眠日记:临床常使用睡眠日记评估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发现导致失眠迁延不愈的行为,并监测治疗效果。可由家人协助患者完成,连续记录2周。记录患者的每日上床时间、总卧床时间、早晨觉醒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每次觉醒的持续时间,估计睡眠潜伏期(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午休情况、日间用药情况和自我体验。睡眠日记临床实用性强、敏感度高,可在2~3 min内完成,且不受地点的限制,所提供的报告及行为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

2. 失眠量表评估:推荐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对失眠进行评估。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用于评估睡眠相关的认知情况。

3. 抑郁量表评估:推荐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进行评估。PHQ-9是抑郁评估的筛查量表,应用简便、可自评,可用于抑郁的快速筛查。其他自评和他评量表推荐: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eck 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他评量表最常用的是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

4. 焦虑量表评估:推荐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

(三)客观评估

患者对睡眠状况的自我评估容易出现偏差,必要时可采取客观检查甄别,尤其是慢性失眠。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主要用于睡眠障碍的评估和鉴别诊断,了解睡眠参数和睡眠结构,确定失眠的类型或原因。体动记录仪(actigraphy)可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连续监测睡眠-觉醒状态,包括对失眠、周期性腿动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目前尚无针对抑郁、焦虑的特异性客观检查工具。

客观评估还应包括对可能导致失眠和抑郁、焦虑的躯体疾病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检查。

三、诊断标准

本共识中失眠诊断参见ICD-11,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诊断参考DSM-5,相关诊断标准如下。

(一)失眠诊断标准

ICD-11中将失眠分为慢性失眠、短期失眠及未分类的睡眠减少3类。

1. 慢性失眠:是一种频繁和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会出现总体睡眠不满意和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损害。日间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和相应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数次,并且至少持续3个月。有些慢性失眠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加间断的病程:在数年内,反复发作的睡眠/觉醒障碍每次持续数周。没有日间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报告睡眠相关症状的个体不视为有失眠。

2. 短期失眠:短期失眠的特点是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存在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病程不足3个月,导致总体睡眠不满意

和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损害。白天的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下降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

3. 未分类的睡眠减少:不符合上述两种的失眠被划归为未分类的睡眠减少。

(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参考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1. 在2周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包含以下8项中4项以上,其中(1)和(2)至少包含1项[即(1)和(2)为核心症状]:(1)每天大多数时间存在心境抑郁;(2)明显的丧失兴趣或乐趣;(3)显著的体重下降或增加;(4)精神躁动或迟滞;(5)虚弱或精力不足;(6)感觉没有价值感或过度自责;(7)思考能力减弱;(8)反复想到死亡(注:症状的诱因不可归为一般躯体疾病)。

2. 这些症状产生了显著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3. 排除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性疾病所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4. 此重度抑郁发作不能归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注明的或未注明的精神障碍。

5. 从未发生过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目前临床存在大量的失眠伴抑郁患者,如严格按照DSM-5中抑郁障碍的标准,则有很多患者因病程或病情严重程度不符合诊断标准而不能明确诊断,但是这些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症状交互影响,引起显著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功能损害,如不加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并可能影响躯体状况。

(三)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参考DSM-5中对于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焦虑障碍需满足以下标准。

1. 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诸多时间或活动(如工作或者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

2. 个体难以控制的担心。

3. 这种焦虑和担心包含下列5种症状中的至少2种(在过去6个月中,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1)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紧

张;(2)容易疲倦;(3)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4)易怒/易激惹;(5)肌肉紧张。

4. 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的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5.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更好地解释。

推荐意见:临床评估失眠的同时应进行抑郁、焦虑的评估,评估过程需要重视问诊技巧。睡眠日记有助于失眠的评估和临床管理。推荐PSQI、AIS、ISI、ESS等量表用于失眠的评估,PHQ-9、SDS、BDI、HAMD等量表用于抑郁的评估,HAMA、STAI等量表用于焦虑的评估。需要与其他睡眠障碍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使用PSG、体动记录仪等客观评估方法。只要失眠和抑郁、焦虑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方面的功能损害,就应该加以重视和及时干预。

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

本共识的治疗推荐参考了美国睡眠医学会、欧洲睡眠研究协会、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精神病协会等制定的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指

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合了国内失眠和抑郁、焦虑治疗的临床实践并经过了专家的充分讨论。

一、治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

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二、治疗原则

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I治疗或物理治疗。慢性失眠伴以下情况如重度抑郁发作、复发或难治性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共病药物滥用妊娠期和产后妇女的严重抑郁、焦虑,或者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存在自杀风险时,应请精神科医师会诊或转诊。

4. 药物治疗应注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等药物对睡眠的影响。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并根据睡眠需求“按需”给药(每周3~5次)、短期用药(常规不超3~4周)。若需要长期用药,也应每月评估疗效,酌情调整剂量,停药时宜缓慢逐步减药至完全停药。镇静催眠药物的选择宜个体化,入睡困难者服用起效快、半衰期较短的药物;睡眠不深且早醒者可服用半衰期相对略长的药物;兼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者使用半衰期中等的药物。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日间功能,选择药物应充分考虑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治疗策略

(一)失眠伴抑郁症状

建议首先选用非药物治疗,如睡眠卫生教育、CBT-I,如失眠较严重可辅助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镇静催眠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失眠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但是尚缺乏证据表明其能够为患者带来持续获益。当失眠症状缓解,应逐步减量至停用镇静催眠药物。上述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更换物理治疗或启动联合疗法。

(二)失眠伴焦虑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治疗策略与失眠伴抑郁的大致相同,首先推荐CBT-I,在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药物疗法,若仍无效,应考虑更换物理治疗或应用联合疗法。

(三)失眠和抑郁障碍共病

在治疗失眠的基础上同步抑郁的治疗。失眠首选非药物治疗,如CBT-I,必要时应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抑郁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进行全病程药物治疗观察,必要时可以合并应用物理治疗等。

(四)失眠和焦虑障碍共病

应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药物作用机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推荐在CBT-I基础之上的药物治疗;可以配合物理治疗等。

(五)失眠和抑郁、焦虑障碍共病

本着失眠与抑郁、焦虑同时治疗的原则,在CBT-I的基础上推荐镇静催眠类药物或抗抑郁焦虑药联合使用,需注意药物对睡眠的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应用物理治疗等措施。

(六)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

治疗躯体疾病应作为首要原则,对于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明显者,可辅助使用抗抑郁焦虑药或镇静催眠药,用药时尤其要注意与原发病治疗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四、治疗措施

(一)心理治疗

1. 失眠的心理治疗:(1)睡眠卫生教育:根据睡眠卫生教育指南,可给予患者以下宣教:只需睡到第2天精力恢复即可;每天同一时刻起床,1周7 d全是如此。规律锻炼;确保卧室很舒适且不受声音和光线干扰;确保卧室夜间温度适宜。规律进餐,不要空腹上床;夜间避免过度饮用饮料,减少咖啡类物品的摄入;避免饮酒,尤其在夜间;吸烟可能影响睡眠。别把问题带到床上;在难以入睡时,不要试图入睡;把闹钟放到床下或转移它,不要看到它;避免白天打盹。不推荐将睡眠卫生教育作为孤立的干预方式进行,需与其他心理行为治疗方法联合运用。(2)CBT-I:CBT-I通常是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的结合,还可以联合松弛疗法。因CBT-I 产生可靠且持久的疗效,并减少镇静助眠药的使用,推荐CBT-I作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线和初始治疗。CBT-I帮助患者建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念,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和睡眠结构。针对入睡时间、睡眠连续性、休息感及睡眠时长等睡眠指标,CBT-I可产生中到高度的效应。CBT-I治疗需要接受过培训的医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参与。对于失眠伴抑郁的患者,接受CBT-I治疗

可使抑郁缓解率显著升高。(3)失眠简明行为治疗(BBTI):源自CBT-I,易于操作。BBTI仅包括单次的启动课程及2~3次面对面或电话随访,通过增强睡眠动机,强化睡眠的规律性、降低唤起程度及增强床与睡眠的相关性来改善失眠。患者取得的进步应通过睡眠日记、每周电话或电子通讯记录来监测。CBT-I可作为独立的干预措施。

2. 失眠伴抑郁的心理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行为治疗(行为激活)等方法对抑郁有效。CBT帮助患者学会识别负性自动思维,改善功能失调性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增加控制感和愉悦感,进而改善失眠与抑郁心境。IPT是一种侧重调整和抑郁发作相关的人际因素的心理治疗。CBT、IPT和行为治疗对轻到中度抑郁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相仿,可根据治疗方法的可获得性及患者的偏好选择其中一种。对中重度抑郁、抗抑郁药应答不良或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推荐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CBT在抑郁急性期治疗中可有效减轻抑郁症状,慢性重度抑郁则推荐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中,CBT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复燃与复发,但对严重抑郁患者疗效欠佳。

3. 失眠伴焦虑的心理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和CBT对于成人失眠与焦虑具有良好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和系统综述表明,CBT对于失眠合并焦虑的治疗是可行的。主要的方法包括:认知矫正、松弛训练、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等技术。认知矫正是要给患者讲解焦虑的基本知识包

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焦虑抑郁 1 概述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 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 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 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1998年美国的全国共病调查(ncs)抑郁障碍(相当ccmd-3中的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76.7%,64.1%的抑郁患者至少满足一种轴i障碍。2002年芬兰melartin 等用dsm-ⅳ对269 例抑郁障碍患者评定,结果有57 %的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2001年keufman 等综述了焦虑抑郁共病的文献 ,显示50 %~60 %的抑郁障碍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2001年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59. 1 % gad 患者满足抑郁障碍的诊断。国内屠鉴源报道焦虑症伴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50%,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常在疾病开始即并存。王骞150 例中共病组68例,45.3%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2.1 gad患者共患抑郁症发生率为39%,共患心境恶劣为22%; 同样, 具有终生gad 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 30% 符合惊恐障碍;30% 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ocd)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 等研究发现, 近33% 的ocd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 等观察了44名ocd 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sad)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 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sad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sad首次发生后出现的。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障碍共病 kessler 等研究发现, 88%的男性和79% 的女性ptsd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共患一种情感障碍。 2.6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后者50%伴有抑郁。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 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35%)及时点患病率(23%)。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学研究 3.1 遗传学[8]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多巴胺d2受体等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多巴胺d2受体多态性中 ncoi c/c等位基因在抑郁和/或焦虑患者中明显增高。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gad和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先证者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gad和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家族聚集性。roy研究显示, gad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而且环境的决定作用相对明显。parker (1999) 等发现, 早发性抑郁与焦虑家族史、儿童早期的焦虑表达和2种焦虑障碍(sad 和ocd) 有关。 3.2 生化因素[9~10]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存在

紧张焦虑失眠怎么办 治疗严重失眠

紧张焦虑失眠怎么办,治疗严重失眠?人在焦虑的情绪状态下,会感到紧张、不安、压抑,在身体上会出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身体僵硬、反应迟钝、头晕目眩、浑身乏力、易疲劳、倦怠等现象,也会导致睡眠问题。焦虑导致失眠,越失眠越焦虑,形成恶性循环,不如先战胜焦虑,给自己的心理减压。着急自己睡不着只能让你更加焦虑,而焦虑的情绪越重,就只能让你越睡不着。自然睡眠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放松,一个是疲惫。也就是说当人感到疲惫,并且在放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自然睡眠。而当人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则比较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会睡的比较浅,或者比较容易醒过来。紧张焦虑失眠怎么办,你需要补充RSHWHO快眠调节人的情绪减轻严重的失眠。 RSHWHO快眠专项脑细胞睡眠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睡眠的脑细胞核心修复营养。RSHWHO快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深度修复大脑睡眠神经,恢复无依赖自然状态,修复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 通过了法国安全控制监督局(DGCCRE*)健康认证、 通过了韩国健康认证、 获得澳大利亚国家药物总局TGA认证、 美国: - FDA 批准为GRAS(一般公认安全)产品。 DGCCRF (French General Directorate for Competition Policy, Consumer Affairs and Fraud Control)? AFSSA (French Food Safety Agency))? … peut modérer la réponse tensionnelle au stress, notamment chez lespersonnes particulièrement sensibles ... ? 经大量随机双盲对照临床针对于失眠、焦虑人群验证的RSHWHO脑健康睡眠康复营养,针对科研成果发表国际性学术报告,引起业界人大专家的共鸣。20多项国际专利全部指向修复大脑睡眠系统和自然睡眠科技。RSHWHO发表大量文献

2011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

万方数据

?800-史堡出赶苤查!Q!!生!旦笙iQ鲞筮里塑坚!也』!!!!婴丛生:墨!P!!塑曼笪!Q!!。Y!!:!Q:丛!:1 4.Ms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Ⅲ驯:Ms患者终牛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9%~54%。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l%的患者有抑郁,其中29%为中一重度抑郁。对11507l例社区人群调查,发现332例Ms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25.7%。对3000例16岁以上MS患者的死因调查显示,15%的患者死于自杀。约35.7%的Ms患者伴发各种焦虑障碍,其中18.6%为广泛性焦虑、10%为惊恐发作。 伴随抑郁障碍的M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认知功能差、重返T作的比例低、长期健康结局差、生命质量低下。MS患者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自杀观念30%,自杀尝试6%一12%)。 5.癫痫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Ⅲ…:癫痫患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8%一48%(平均29%)。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中,58%有抑郁发作、32%有焦虑障碍。医院或社区的调查均表明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0%~25%。癫痫控制不良者容易伴发抑郁障碍,在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更高。 癫痫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会显著地增加患者及照料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资源的使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此现象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最为突出。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远超过癫痫发作频率或程度。癫痫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伴发焦虑障碍达12倍,伴发抑郁障碍则达34倍。 6.原发性头痛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皑…J:对712例在头痛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头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7%的患者有中-重度抑郁,其中偏头痛人群为17.1%、转化型偏头痛为36.1%、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为28.3%。偏头痛患者终身的抑郁障碍患病率约为30%~80%,是普通人群的3~4倍。有先兆的偏头痛和转化型偏头痛者的抑郁焦虑伴发率更高。频发型和慢性rI-rH者抑郁焦虑障碍的伴发率可达2/3。对J2l例青少年慢性每日头痛者调查,有抑郁障碍者为30%、焦虑障碍为36%、高度自杀危险者占20%。研究证实抑郁障碍是偏头痛发生慢性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机制 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会伴发精神症状,从情感(抑郁、躁狂)到认知(痴呆)和感知(幻觉、错觉),且其症状轻重常与神经系统症状相平行。早期的研究认为癫痫、卒中、痴呆和PD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主要是对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的心理反映。以后的研究提示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支持、应激、认知行为、神经系统疾病患病前的个人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等冈素也是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存在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不难理解,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运动、感觉、语言、癫痫)的脑的功能或结构的异常自然也会引起情感、认知或感知的功能异常¨^“。 1.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一些研究认为PSD为直接的脑损害所致,并提示优势半球和前部半球损害更容易发生PsD。虽然早期的荟萃分析未见PsD与卒中部位存在相关性,但近期一项荟萃分析认为PsD与左侧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损害有关∞㈨J。研究认为卒中后早期发生的抑郁障碍可能多与心理反应有关,而卒中后6~24个月迟发的抑郁障碍,则主要与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重组有关。 近年来提出的“血管性抑郁”(vaf;culardepression)是老年期抑郁的重要病因,容易伴随有执行功能损害和淡漠,主要是额叶和底节部位的脑向质病变、小血管病变及“无症状卒中”等累及了情感调节中枢结构(基底节、丘脑、额叶、边缘系统)旧引。炎性脱髓鞘病变累及这些部位也是MS伴发抑郁的机制之一。起源于边缘系统的或左侧颞叶的癫痫患者容易发生抑郁,而且抑郁障碍本身就町以是癫痫发作的一部分。 2.单胺能神经传递损害:在AD及PD的早期,甚至是认知或运动症状出现前,30%~50%的患者即可有情感障碍,认为与疾病病理过程累及脑干的5.羟色胺(5-HT)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关。除此之外,1-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损害是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重要机制。在PD中,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损害可能与淡漠、忧郁及缺乏始动性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缺乏的致抑郁作用nr能比5?HT重要[圳。 3.其他机制:已有初步的研究提示神经系统疾病与情感障碍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或易感性口”“。50%的伴发抑郁障碍的癫痫患者有家族史。炎症、免疫异常等复杂机制参与了卒中、PD、MS的抑郁障碍的发病一。4娜1。常见的各种治疗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B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也会诱发或加重情感障碍。 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或情感障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障碍是自发、持续、痛苦的,并且会影响日常功能,从而导致异常行为。本共识中所用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术语主要是指抑郁和焦虑状态,即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所能承受或自我调整能力,并且对其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但并不一定达到或符合精神疾病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抑郁障碍的主要I临床表现 1.核心症状:(1)大部分时间内总是感到不开心、闷闷不乐,甚至痛苦;(2)兴趣及愉快感减退或丧失,对平时所爱好、有兴趣的活动或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样愿意去做并从中获得愉悦;(3)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生活枯燥无意义。感到度日如年;经常想到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的危险。 2.非核心症状:(1)生理症状,如体重减轻、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和早醒、食欲减退或缺乏、闭经等;(2)焦虑症状,如明显的紧张不安、焦虑和运动性激越等;(3)其他 万方数据

说说我的失眠经历,焦虑、情绪低落、多梦早醒,我的康复经验分享

说说我的失眠经历,焦虑、情绪低落、多梦早醒,我 的康复经验分享 展开全文 我说说我的失眠经历吧。 十年前高中时期曾经失眠过一段时间,当时是由于过于关注自己是怎么睡着的所导致,后来自我调整后好了,大概后来自己就抱着睡不着就睡不着吧,又不影响我日常生活这种心态,慢慢调节过来的。 二胎产后月子里本来心情比较低落,宝宝半个月时某天半夜起来闹,当时已经是早上五点,自己突然觉得没法继续入睡了,然后就想起以前的失眠经历,心里就开始焦虑,而

且发现不能像以前那样调节回来。 失眠情况持续两个半月,基本晚上都可以比较快入睡,但是基本都会比较多梦,但是有时会胡思乱想觉得今晚会不会睡不着,有时觉得自己是彻夜不眠,但是仔细回想又觉得有做梦。 上床之后到入睡之前的这段时间并没有睡着,这段时间越长,说明睡眠效率越低,比如躺在床上8个小时,实际仅仅睡了5个小时,那么就有3个小时躺在床上却没有睡着以前上班不午睡,会趴桌子休息,现在午睡都不能睡着,但是因为宝宝睡觉,都会陪他躺在床上 对失眠感到非常焦虑,甚至害怕,但是现在晚上哪怕睡不着心里还是比较坦然,平静。白天就会有时比较担心,胡思乱想,不知道自己是抑郁焦虑而失眠还是失眠而抑郁焦虑,现在自己很明白是陷入了一个怪圈,以前不午睡或者午睡睡不着,并不觉得自己失眠,孕期也经常早醒,但是也没有纠结自己睡了多久,生完宝宝以后觉得午睡睡不着就是不正常。 早醒就是不正常,觉得整个生活状态都不正常了,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焦虑导致的失眠,会不会跟以前的失眠有所不同,心里很明白睡眠自然而然,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去关注,大脑不受控制,想到如果到时上班都调节不好,怕什么都做不了,心里也很害怕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 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 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国内缺乏大样本具有前瞻性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资料,能查阅到的多中心合作是施慎邈、孙明园等搜集的508例抑郁症患者其中350例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率高达68.9%[6,13-14]。其他研究者多着眼于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药物治疗研究。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两者共患率之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特征[3,7-9]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导致了患者更多的功能损害,查阅文献其临床表现综述以下几点:①患者的主诉较多多集中于各种躯体不适。患者如若合并某些躯体疾

焦虑失眠能治好吗 还需自我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焦虑失眠能治好吗还需自我治疗 导语:如果一个人经常失眠就会越来越痛苦,对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垮了,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焦虑失眠很常见,有这样的现象可以尝试 如果一个人经常失眠就会越来越痛苦,对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时间长了身体就会垮了,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焦虑失眠很常见,有这样的现象可以尝试今天介绍的方法,睡前尽量放松一些。 1、做好入睡前的准备工作入睡前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睡眠效桌。入睡前20分钟用温水泡脚或做足穴按摩可以促进睡眠。此外,睡觉前不要吃得太饱,不宜喝咖啡、浓茶、酒等。 2、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环境的好坏对睡眠有重要影响。卧室内应该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暗淡并适当通风。床铺和被子褥清洁、舒适;枕头的高度适宜、软硬适度,最好使用带有颈垫的枕头。 3、心理上放轻松些生活压力使人精神紧张,白天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或许会强烈影响你的情绪以至于夜晚也无法入睡。所以,在睡觉之前要抛开种种杂念,放松心不能,同时,要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充分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有意识的使自己的活动遵循正常的自然节奏,保持平稳的心态,对睡眠大有帮助。 4、调整睡眠习惯生活不规律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要形成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好习惯。每晚不管睡不睡得着。也要按时上床,即便是周末也不能试图补补觉。也不要因为昨夜睡得少,今晚则早早上床以“弥补”损失。因为这种做法对克服失眠症没有任何帮助。此时,当您实在难以入睡或半夜醒后再也睡不着时,你可以试着起床做些单调而轻松的事情。如上上网、看看电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现有抗抑郁药的优缺点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单受氧化酶抑制剂、三环内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摘要:①异丙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 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 物。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 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 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正文:抗抑郁药系指具有提高情绪,增强活力的药物。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普遍公认的 两类药物: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已基本被三环类抗抑郁药所取代。研制新一代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目标应是作用时间短,可逆性及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此外,使用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如果使用含酪胺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高烧和惊厥等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作为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即当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血压聚升,瞳孔缩小及心律不齐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禁用此类药物,如果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降压治疗。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出现类似三环类的副作用。因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患者禁用,老人需慎用。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老年人失眠伴焦虑怎么办

老年人失眠伴焦虑怎么办 患上失眠焦虑的老人不仅伴有失眠现象,还同时具有头晕出汗、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等不良症状。 *一、老年人失眠伴焦虑怎么办 对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药物治疗虽然是主要部分,但还考虑到老年焦虑症的发病比轻壮年有较多的心理因素,如生活单调、寂寞,若无子女在身旁孤独感更甚;还有生活上的困难,对心理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此外,老年人合并躯体疾病,也要同时治疗,要考虑到多种药物应用的相互作用。 *二、老年人失眠焦虑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患有老年焦虑症的患者一般服用一些抗焦虑药,根据症状还可以用一些抗抑郁药,但这些药物使用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由专 科医师进行。 2、心理治疗 常用的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疗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 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 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3、认知疗法 是目前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对焦虑症不

了解或有不正确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其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从而调动患 者的能动作用。若同时联合药物治疗,更会提高疗效。 4、放松疗法 是按照从上到下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和下肢各组肌肉的训练,达到减轻焦虑的效应。冥想也有类似作用。 *三、老人失眠焦虑的自我调整 1、调整情绪:树立信心,加强自信。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失眠不是一种严重疾病,1天或几天少睡几个小时没啥关系,不要将它相信的太严重,认为它对自己的人生会造成多坏 的影响,很多朋友失眠几年,也没见他们的生活有多遭有多乱。 2、分析原因:分析出自己产生失眠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情绪太过于激情,还是因为心情不好,或者说工作压力过大等等,找到了原因,那么你对自己的失眠就有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 而不会过度的优虑与害怕。 3、自由联想: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自由的放松的场景,比如说你喜欢森林,那就想象自己在森林中呼吸的新鲜的空气,你喜欢 大海,就想象着自己在海边轻松的散步,迎面吹来的海风,吻过你的脸,非常的舒适等等。这样有助于你放松下来,更快的进入睡眠之中。 4、不要赖床:很多朋友,躺在床上睡不着时,情愿在床上打滚,

失眠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失眠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焦虑症的几个偏方 我们知道,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药物才可以治疗疾病,有些偏方验方也对疾病的治疗很有帮助。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常在青壮年期发病,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那么治疗焦虑症的几个偏方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治疗焦虑症的几个偏方: 治疗焦虑症的偏方一:银耳莲子汤。水发银耳200g,莲子30g,冰糖适量。做法:用烧水浸泡莲子至发软,洗净银耳摘成小朵,一起加入薏苡仁10g,加水煮45分钟,加入冰糖调味。功效:清热解渴、养胃健脾、祛湿补血,滋阴顺气。银耳莲子汤是常用的治疗焦虑症的办法。 治疗焦虑症的偏方二:枣麦粥。枣仁30克,小麦30—60g,粳米100g,大枣6枚。做法:将枣仁、小麦、大枣洗净,加水煮至10沸,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功效:养心安神。适用于妇女烦躁、神志不宁精神恍惚、多呵欠、喜悲伤欲哭,及心悸、失眠、自汗。

治疗焦虑症的偏方三:桑叶猪肝汤。鲜桑叶200g,猪肝300g。做法:桑叶冼净,猪肝切片,用清水煲汤,煮约60分钟,用食盐调味即可。功效:止咳去热、消肿清血、补肝美肤、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 治疗焦虑症的偏方四:海带绿豆粥。海带30g,绿豆30g,粳米100g,片糖适量。做法:先浸泡海带片刻,洗净切碎;绿豆略浸泡后洗净;粳米淘洗干净,共煮为粥。食用:粥成后,加入适量片糖,随量食用。功效:消暑解毒、利水泄热。 治疗焦虑症的几个偏方都是什么?综上所述,以上是治疗焦虑症的几款偏方,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专家指出,焦虑症患者日常饮食中药避免咖啡因、番烟、酒精、药物等食品,那是因为酒精、药物可能提供暂时的解脱,但隔天紧张又来袭,而且这些物质本身也残害健康。因此,应该学习如何调适,而不是光靠逃避。在身心面临紧张及焦虑的迫害时,很重要的一点是饮食正当。除了避开咖啡因及酒精,还需远离糖、白面粉制品、腌肉、辛辣刺激的调味料等。勿吃垃圾食物!正确的饮食将强化身体,使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状况俱佳。 原文链接:jibing.qiuyi./jlz/xx/0825/230900.html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__

490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11月第15卷第6期JClinPsychosomDis,Nov.2009,Voll5,No.6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 马元业魏长礼周东林王君燕 论著 【摘要】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伞性。方法将132 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6例,均【J服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七 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1w、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最表、汉 密顿焦虑量表评定I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小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各时段汉密顿抑郁量 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娃著下降(P<O.01),同期研究组评分均较对照组F降湿著 (P<0.05或0.01)。治疗6w未研究组显效率78.8%,有效率为92.4%;对照组分别为 59.1%、80.3%,研究组均最著高于对照组(72=5.979、4.117,P<O.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 恶心呕卅:、食欲减退、失眠、腹泻及焦虑不安,研究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舍曲林联合鸟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疗效显著,较单用舍曲林治疗起效更快,安伞性更高。 【关键词】焦虑抑郁共病;舍曲林;乌灵胶囊;汉,箭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 doi:10.3969/j.issn.1672一187X.2009.06.005.0490—02 【中图分类号】R749.4,749.7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马元业,男, 37岁,汉族,本科,主治Acontrolstudyof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in医师。研究A-向:情感thetreatmentof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 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MaYuanye,WPiChangli,ZhouDonglin,etal 辨(TheThirdpeople7sHospitalofTianshui,741000,Gansu,China) [Abstract]0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icacyandsafetyofsertralinecorn—binedwithwulingcapsul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DAC).Methods132DAC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research(n一66)took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andcontrolgroup(以一66)didsertralineonlyfor6weeks.Beforetreatmentandatthenedofthelst,2nd,4thand6thweek,clinicaleffieacieswereassessedwiththeHanmih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andHanmihonAnxietyRatingScale(HAMA)andadverseraectionswiththe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ResultsSincetheendofthelstweek。totalscoresoftheHAMDand HAMAofboth groups loweredmoresignificantlycomparedwithpretreatment(P<O.01);thosedidmoresignificantly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inthecorrespondingtimeperiod(P<0.05or0.01).Obviousandtotaleffectiveratewererespectively78.8%and92.4%intheresearchand59.15%and80.3%inthecontrolgroup,theformer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latter(72=5.979,4.117,P<O.05).Incidencesoftotaladversereactionsaswellasnauseaandvomitting,anorexia,insomnia,diarrheaandapprehensionweresignificantlylower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P<O.05).Conclusion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hasanevidenteffect,takeseffectfaster,andhashighersafetyi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comparedwithsertralineonly. [Keywords]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sertraline;wulingcapsule;HAMD;HAMA;TESS 焦虑抑郁共病是指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且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1]。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更严重,病程更迁延,功能损害更严重,并发躯体疾病的危险性更高,自杀率更高,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为此,我们应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焦虑抑郁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和焦虑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口](HAMD)前17项总分≥18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4分L20;(3)排除伴 作者单位:741020(甘肃?天水)天水市第三人民厌院有严重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有严重自杀企图及行为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共入组1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例。研究组男28例,女38例;年龄19a~60a,平均(37.32±9.47)a;本次平均病程(4.01-4-3.08)mo;HAMD总分(23.92±1.52)分,HAMA总分(22.97-4-2.75)分。对照组男30例,女36例;年龄20a~58a,平均(36.68±8.49)a,本次平均病程(3.65±2.73)mo;HAMD总分(23.79土2.10)分,HAMA总分(22.85土2.3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和HAM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均口服舍曲林治疗,起始剂量50mg?d~,2w后根据病情调整至150 mg?d~,研万方数据

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David Standaert博士 2005年3月 神经系统药理学II 抗抑郁药和镇静药 抑郁 z常见的问题,5%以上的人受到困扰。 z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浑身无力,对任何活动不感兴趣。 z还可能包括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或精神不正常。 z应考虑到有非典型痴呆和慢性疼痛的患者。 抑郁的诊断——DSM-Ⅵ z在同样的2周时间内出现以下5个症状,表示机体功能有了改变: ?情绪低落 ?对所有活动或者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显著降低 ?不吃东西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度 ?精神兴奋或迟缓 ?疲劳或无力 ?感觉没有价值或强烈莫名的罪恶感 ?集中思考的能力减弱或犹豫不决 ?反复想到死亡,意想自杀或企图自杀 z这些症状使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不适表现,社会生活、职业生涯或其他重要领域在功能上出现障碍 z这些症状并非源于药物的直接生理效应(如滥用药物)或一般的医学状况(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z伤恸并不能更好的解释这些症状 抑郁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z目前,作用机制不清楚-可能存在多种机制 z无有效的生物标记,也无成像异常 z死后脑的研究并未显示出结构或神经化学物质异常 z目前大多数药物的应用都属于经验性治疗 z大多数理论以“胺类假说”为基础

生物胺类 ?多巴胺(DA )–合成:酪氨酸左旋多巴多巴胺 –来源:黑质,腹侧被盖区 –靶位: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 –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蓝斑 –靶位:大脑皮质 ?5-羟色胺(5HT ) –合成:色氨酸5-羟色氨酸5-羟色胺 –来源:中缝核 –靶位:皮质, 基底神经节, 海马, 脑干 TH AADC D βH TPH AADC 生物胺类的转运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再摄取 生物胺类的转运 受体

如何克服对焦虑失眠的恐惧

如何克服对焦虑失眠的恐惧,今天教你一招有效治疗焦虑失眠症 如何克服对焦虑失眠的恐惧,今天教你一招有效治疗焦虑失眠症。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也越睡不着。“失眠”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就像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样,焦虑会导致失眠。失眠会增加焦虑感,两者是双向影响。睡眠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大脑未来4-7年提前老化,加速认知能力下降,并影响推理和词汇能力,最终导致身体衰退和早亡,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健忘,头痛,胸闷,情绪波动,敏感度,肌肉酸痛,月经失调,脱发,消化不良等都是常见症状。如何克服对焦虑失眠的恐惧,今天教你一招有效治疗焦虑失眠症。服用RSHWHO 快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定的作用,在情绪激动时可安定神经,在疲劳时则能帮助恢复精神。有助于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由于焦虑导致的失眠,使睡眠深沉,醒后神清气爽。 焦虑失眠的因素 社会和心理因素是失眠的诱因。常见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是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这增加了责任感并使要求过于严格;或处境困难并担心事故;或因家庭不和,性生活不和谐,怀孕,分娩等引起的紧张关系;还是由于亲人的丧亲,突然的震惊,政治的震惊,破产等等。

这些事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患者变得谨慎,对事物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担心和容易出现失眠症状。 心理:占55.9%。这包括压力过大,长期过度紧张和心情不好。老师和总经理失眠的很多,学业上紧张的孩子睡不好觉,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 过度警惕:焦虑症患者总是警惕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小动作,就像哨兵。因为他们一直处于警惕状态,这会影响他们做所有其他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那么,我们要如何打破这个循环,把情绪和睡眠都拉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呢? RSHWHO快眠可以影响大脑中的其他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5-羟色胺主要影响睡眠和心情,而多巴胺主要影响心情。RSHWHO快眠作用于神经递质,不仅仅提高睡眠质量,而且可以缓解焦虑。Yokogoshi等人在他们的另一些实验中确认服用RSHWHO快眠会直接影响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内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活性。

科学家发现抑郁症者伴发焦虑失眠等的新机制

PLoS ONE:科学家发现抑郁症者伴发焦虑失眠等的新机制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但在临床上,抑郁患者通常都伴随着其他一系列症状包括焦虑、注意力集中不好、记忆力低下以及失眠等。 长久以来,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者想弄明白抑郁患者的上述伴发症状是否与大脑区域有关。但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们发现这些症状的结合提示抑郁的多种症状可能和联系大脑网络的枢纽障碍有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第一次展示了抑郁症患者的大部分大脑区域有更多的联系。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和人类行为研究所的精神学的Andrew Leuchter教授称:我们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功能,有的调控机体应激反应,有的调控我们的情绪,有的区域主导学习等。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器官必须要能灵活地调控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虽然各个区域能拥有上述各种能力,但大脑个功能区域的联系丧失了。也即大脑各区域不能同步工作,研究者认为这或许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出现如焦虑、记忆力低下以及失眠等症状的原因。 研究过程中,共有121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的成年患者参与受试研究。研究人员检测了受试者大脑同步化电信号(脑波)来分析大脑中不同功能区域的联系性。结果发现抑郁患者大脑电信号的所有频率同步化现象都出现了上升,这一结果表明大脑中很多功能区域都出现了障碍。最严重的功能区域异常联系障碍分布在大脑前额皮质部位,前额皮质部是控制我们情绪的重要区域。 研究人员表示当大脑失去了联系个功能区域的灵活性,抑郁者就会出现如焦虑、记忆力低下以及失眠等症状。而抗抑郁药物能适当改变大脑电信号,改善这一现象。

第二篇第八章抗焦虑药施慎逊

第八章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物(Antianxiety drugs or anxiolytics)是指人体使用后,在不明显或不严重影响中枢神经其他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消除焦虑症状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药。目前临床上巴比妥类药已很少使用,常用的抗焦虑药物是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其他还有抗精神病药与抗组胺药也能治疗焦虑症状,这些药物在治疗其主要适应证的同时也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因此也用来治疗焦虑症状,但不常规用于治疗焦虑障碍。 抗焦虑药物的主要适应症状是焦虑、紧张、恐惧、失眠。常用于各种焦虑障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抗焦虑药物作用机理 一、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BZ)的药理作用是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作用。研究发现大脑广泛存在苯二氮卓类受体,分布在各个脑区,而且BZ受体的分布与广泛分布的大脑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GABA)受体近似。GABA受体既与氯离子通道偶联,又与BZ受体间存在功能联系。实验发现BZ可以增加突触后GABA受体的电流,增强GABA受体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效应。GABA受体分两类:GABA-A和GABA-B。GABA-A 对BZ和巴比妥敏感,与选择性开启氯离子通道有关,促使氯离子内流,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正常情况下GABA-A受体处于抑制状态,不与GABA结合,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当BZ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GABA-A受体的抑制被解除,增加了GABA-A受体与GABA的结合,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增加内流,细胞内负电增加,细胞外正电增加,达到细胞膜超极化,造成神经元的兴奋阈值增加,达到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目的。而GABA-B受体与Ca离子的活性和cAMP偶联有关,协助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小剂量BZ时就有抗焦虑作用,可以使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烦躁等症状缓解,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作用于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有关。当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加大时,引起镇静、催眠。与药物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及皮层有关,

卒中后抑郁——指南与实践

卒中后抑郁——指南与实践 一个跨越了百年历史的话题 19世纪时,卒中和抑郁的关系被首次提出来,但一般认为心情不好是残疾损伤的合理后果。 到了20世纪70年代,Robinson发现,减少大鼠的脑血供可影响儿茶酚胺、激素的浓度,造成“战或逃反应”(急性应激反应);而且随着这些物质浓度的降低,卒中大鼠的行动更为迟缓,在车轮上的运动意愿亦降低。 1977年,John Hopkins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同样造成下肢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卒中患者中约1/2有抑郁,而骨科患者中仅有1/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脑部损伤与心理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2012年,Duke大学的Nada发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造成功能损害的卒中患者一样都会出现抑郁。 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较高 国内PRIOD研究结果显示,约30%的患者卒中发病后2周时便出现抑郁,1年的累计卒中后抑郁患病率高达42%(图1)。另有研究提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风险存在时间长,卒中发作15年后,抑郁的患病率仍高达31.2%(图2)。而Kim等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医院内,PSD 以轻度抑郁为主(图3)。

卒中及卒中后抑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卒中及卒中后抑郁对人类健康带来显著的负性影响,如卒中复发、合并心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或痴呆、失业或社会关系紊乱、肢体残疾或语言障碍、植物状态或长期卧床甚至死亡等。即便是轻度的抑郁,也会对早发型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明显的损伤(图4)。 多项指南提出——应重视卒中后抑郁的筛查

1.AHA/ASA指南(2014)推荐:卒中存活患者应定期接受筛查,评估是否出现抑郁; 2.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推荐:卒中后情绪、认知和疲劳实践指南(2015)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视为PSD高风险人群,PSD可出现在康复的任何阶段(A级证据);鉴于PSD的高患病率,需要筛查检测抑郁,以及有强证据支持治疗症状性PSD,因此所有卒中患者都应筛查抑郁症状(B级证据);应使用有效工具筛查卒中后抑郁,最大可能检出抑郁(B 级证据)。 多项指南推荐——应对卒中后抑郁进行抗抑郁治疗 1. 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推荐:卒中后情绪、认知和疲劳实践指南(2015)推荐:轻度抑郁症状的患者可初始进行“观察等待*”(B级证据);如果抑郁持续并干扰日常功能和康复、或病情加重则考虑药物治疗(B级证据);正式评估后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A 级证据); 2. AHA/ASA指南(2014)推荐:如果有抑郁,则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特别是SSRI类药物(I类建议;B级证据);抗抑郁药对有卒中和广泛性焦虑的患者有益处(IIa建议;B级证据)。 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15)中关于共病躯体疾病的抑郁的药物治疗推荐:脑卒中患者可使用西酞普兰、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A级推荐);帕罗西汀、氟西汀及抗精神病药由于会增加心血管或卒中风险,应慎用(D级推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