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试题:

答案:宋应星。

相关阅读: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出版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其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1

天工开物·冶铸(3)原文

天工开物·冶铸(3)原文 天工开物·冶铸(3) 大体而言,铸造铁钟的模子不用费掉很多油蜡,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两半的或是上、下两截的外模,并在剖面边上制成有接合的子母口,然后将文字和图案反刻在外模的内壁上。内模要缩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内外模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来确定。外模刻好文字和图案以后,还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浇铸时铸件粘模。然后把内、外模组合起来,并用泥浆把内外模的接口缝封好,便可以进行浇铸了。巨磬和云板的铸法与此相类似。 釜 【原文】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径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②纯铁柄勺从嘴受注。一勺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惟废破釜铁

熔铸,则无复隙漏(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海内丛林大处④,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直痴物⑤也。 【注释】 ①日用司命系焉:日常所用,为人的生命所关。 ②泥固:以泥垫牢。 ③罅绽未周:有缝隙而不周全。 ④丛林大处:大寺院。 ⑤痴物:傻大笨粗之物。 【译文】 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铸造锅的原料是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铸锅直径约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左右,厚薄不减少。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锅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

2014必修三材料题

必修三 1.(全国卷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 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 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 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 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2.(2014四川卷)(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材料二

天工开物·珠玉(3)原文

天工开物·珠玉(3)原文 天工开物·珠玉(3) 【注释】 ①于阗:今新疆西南部的和田,汉、唐至宋、明称于阗,元代称斡端(Khotan),自古产玉。 ②别失八里:今新疆东北部乌鲁木齐市附近,元代于此地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按别失(besh)为五,八里(balik)为城,故别失八里意为五城,这里并非于阗。确切地说,于阗所在的新疆,明代称亦力把里。 ③赤斤蒙古:明代于今甘肃玉门一带设赤斤蒙古卫,亦非于阗所属。确如作者所自称,他没有弄清地名及地点。 ④葱岭:今新疆昆仑山东部产玉地区,于阗便在这一地区。 ⑤蓝田:西安附近的蓝田一带古曾产玉,新疆境内并无蓝田之地名。 ⑥原文为晋人张匡邺作《西域行程记》,误。查《新五代史于阗传》,载五代时后晋供奉官张匡邺、判官高居诲于天福三年(938)使于阗。高居诲作《于阗国行程记》言三河产玉事。此书非张匡邺作,且作者亦非晋人。《本草纲目》卷八《玉》条误为晋鸿胪卿张匡邺使于阗,作《行程记》。《天工开物》引《纲目》,亦误信,为免再以讹传讹,此处作了校改。 ⑦乌玉河:十世纪时在新疆旅行的高居诲,在《于阗行程记》中

载产玉之河有白玉河(今玉龙喀什河)、乌玉河(今喀拉喀什河)及绿玉河,属正确记载。这些河均为塔里木河支流,发源于昆仑山。《明史》卷三三二称于阗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再西有乌玉河,均产玉。 【译文】 贩运到中原内地的玉,贵重的都出在于阗汉代时西域的一个地名,后代叫别失八里,或属于赤斤蒙古,具体名称未详的葱岭。所谓蓝田,是出玉的葱岭的另一地名,而后世误以为是西安附近的蓝田。葱岭的河水发源于阿耨山,流到葱岭后分为两条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后晋人高居诲作《于阗行程记》载有乌玉河,这段记载是错误的。 【原文】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①。亦力把里②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③,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导读:《红楼梦》的作者:清代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三国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水浒传》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

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7.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8.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

《天工开物》学案 主备: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 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习重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助学资料: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2、《天工开物》见课本69页阅读指南 3、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第一课时 A级任务《稻》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词读音 秔()粳()粘()稌()糯()婺()俟()殚()潦()刈()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 湿种 ..() ..()之期名.()为社种 俟.()其生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 ..()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结果 ..()而已 凡秧既.()分栽后凡稻旬日 ..()失水 待夏潦.()已过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 其再.()栽秧六月刈.()初禾 任从 ..()烈日旱干无忧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 ..()全无不足尚.()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两则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文化背景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本人的情况。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牌楼宋村。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是嘉靖年间的名臣,曾任山东参政、左布政使、南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牌楼宋村的“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等牌坊,所旌表之人,从宋应星的曾祖到族叔,都是宋家作为名门望族的历史见证。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荣耀乡里的曾祖,一直是后来宋氏子孙景仰和效仿的楷模。宋应星自幼聪颖,“数岁能韵语”(宋士元《长庚公传》),博学强记。年轻时,致力于科举,以期金榜题名,重振门第。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同赴南昌应试,都中举人。当时宋应星29岁,名列第三;其兄38岁,名列第六,时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在自此以后的15年时间里,他们兄弟曾五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对宋应星来说,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虽然没有达到科举中第的目的,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无论是田间的农业技术,还是作坊的手工业操作,都引起了宋应星极大的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作《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得宋应星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把有限的精力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家食之问堂”,出自《易经·大蓄》:“不家食,吉,养贤也。”意为给贤者以官禄,不让其在家自食。宋应星引用这个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就是要在家里研究自食其力的学问,而不再以官禄为生。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十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教谕是一个教授县学生员的文职教官,虽然无品无阶,薪俸微薄,却也受人尊敬,较为闲暇。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他的很多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著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燔石(4)原文

天工开物·燔石(4)原文 天工开物·燔石(4) 【注释】 ①承液:承接所流液体。 ②北狄:此指满族人的政权后金。 【译文】 硫黄是由烧炼矿石时得到的液体经过冷却后凝结而成的,过去的著书者误以为硫黄都是煅烧矾石而取得的,就把它叫做矾液。事实上,煅烧硫黄的原料,有的是来自当地特产的白石,有的是来自煤矿的煅烧矾石,矾液的说法就是这样混杂进来的。又有人说中国凡是有温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硫黄,可是,东南沿海一带出产硫黄的地方并没有温泉,这可能是因为温泉的气味很像硫黄而猜想到的吧。 烧取硫黄的矿石与煤矿石的形状相同。煅烧硫黄的大致步骤是:先用煤饼包裹矿石并堆垒起来,外面用泥土夯实并建造熔炉。每炉的石料和煤饼都有千斤左右,炉上用烧硫黄的旧渣掩盖,炉顶中间要隆起,空出一个圆孔。燃烧到一定程度,炉孔内便会有金黄色的气体冒出。预先请陶工烧制一个中部隆起的盂钵,盂钵边缘往内卷成像鱼膘状的凹槽,烧硫黄时,将盂钵覆盖在炉孔上。硫黄的黄色蒸气沿着炉孔上升,被盂钵挡住而不能跑掉,于是便冷凝成液体,沿着盂钵的内壁流入凹槽,又透过小眼沿着冷却管道流进小池子,最终凝结而变成固体硫黄。

用含煤黄铁矿烧取皂矾,当黄色的蒸气上升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收取硫黄。得硫一斤,就要减收皂矾三十多斤,因为皂矾的精华都已经转化为硫了,剩下的枯渣便成了废物。 火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黄和硝石,硫黄是纯阳,硝石是纯阴,两种物质相互作用能引起爆炸,产生巨大的声响,这真是自然界变化出来的奇物。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出产硫黄,或者也有可能是有硫黄出产而不会炼取。新式枪炮出现在西洋与荷兰,这说明由东往西数万里,都有出产硫黄的地方。但是所谓琉球的土硫黄、广东南部的水硫黄,却都是一种错误的记载。 砒石 【原文】 凡烧砒霜,质料似土而坚,似石而碎,穴土数尺而取之。江西信郡①、河南信阳州皆有砒井,故名信石。近则出产独盛衡阳②,一厂有造至万钧者。凡砒石井中,其上常有浊绿水,先绞水尽,然后下凿。 砒有红、白两种,各因所出原石色烧成。凡烧砒,下鞠③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④,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度其已贴一层,厚结寸许,下复熄火。待前烟冷定,又举次火,熏贴如前。一釜之内数层已满,然后提下,毁釜而取砒。故今砒底有铁沙,即破釜滓也。凡白砒止此一法。红砒则分金炉内银铜脑气有闪成⑤者。 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然每岁

读《天工开物》有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一直都简单以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自宋以后,日渐衰微偏执,没想到,在明代,阳明心学传播之后,能有如此经世致用的著作问世。至今日,我国教育改革已久,科学之意识,已扎根在众人心中。虽腐儒伪理假国学之名屡有泛起,但大势不可违。唯科学之开明,能引领我国之复兴。每每看到《厉害了我的国》,更坚定科学强国的信念。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上篇·乃粒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 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总名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 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粘者,禾曰余,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 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若田亩 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 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 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 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 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 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 全无,不足尚也。 ○稻宜 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秽遗、榨油枯饼、(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 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之所同也。(南方磨绿豆粉者,取溲浆灌田肥甚。豆贱之时,撒 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 蘸秧根,(凡禽兽骨。)石灰淹苗足,向阳暖土不宜也。土脉坚紧者,宜耕陇,叠块压薪而烧之,填坟松土不宜也。 ○稻工(耕耙磨耙耘耔具图) 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粪力一倍。或秋旱无水及怠农春耕,则收获损薄也。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恐霖 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凡一耕 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释化也。 凡牛力穷者,两人以扛悬耜,项背相望而起土。两人竟日仅敌一牛之力。若耕后牛穷,制成磨耙,两人肩手磨轧,则一日敌三牛之 力也。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 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凡牛春前力 耕汗出,切忌雨点,将雨则疾驱入室。候过谷雨,则任从风雨不惧也。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

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天工开物》的作者为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佳兵(4)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4)原文 天工开物·佳兵(4) 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③同研,木炭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从临期装载也。 【注释】 ①官引:由官府发放的专卖许可证。 ②长、淮:长江、淮河。 ③黄:硫黄。 【译文】 硝石这种东西,中国和外国都有,而中国只有西北部才出产。东南地区卖硝石的人如果没有官府下发的运销凭证,就会以走私的名义而被治罪。硝石和盐都是在地底下面生成的,随着水气蒸发,出现在地面。近水而土层薄的地方形成盐,靠山而土层厚的地方形成硝。因为它入水即消溶,所以就叫硝。长江、淮河以北地区,过了中秋节以后,即使是在室内,隔天扫地也可扫出少量的粗硝,以供进一步煎炼提纯。 我国有三个地方出产硝石为最多:其中,四川产的叫做川硝,山西产的叫做盐硝,山东产的叫做土硝。把刮扫来的粗硝(土墙中有时也有硝冒出来)放进缸里,用水浸一夜,捞去浮渣,然后放进锅中,

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又充分浓缩时,倒入容器,经过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结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长的叫马牙硝(这都是各地出产的硝再经过纯化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含杂质较多的叫朴硝。要除去杂质把它提纯,还需要加水再煮。扔进去几只萝卜一起煮熟后,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便能析出雪白的结晶,这叫做盆硝。牙硝和盆硝制造火药的功用相同。 用硝制造火药,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干,多的就要放在土锅中焙。焙干后,立即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研磨硝,因为铁石摩擦一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和硫按照某种火药所要求的配方比例拌匀研磨以后,木炭末随后才加入。硝焙干后,时间久了又会返潮,因此大炮所用的硝药,多数是临时才装上去的。 硫黄 【原文】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①,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一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注释】 ①空繁硝产:白白地生产那么多硝,而不能制火药。 【译文】 硫黄和硝配合好之后,才能使火药能够爆炸。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产硫黄,硝石产量虽然多也用不上。因此中原地区对于硫黄是严禁

高中语文《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天工开物:稻、治铁》译文 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粇(粳稻),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稻秧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整夏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有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这就是广东的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便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湖边的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撒播在地势高的土里,以待农时。 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翻耕稻茬田,再插晚稻秧。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造春酒的需要。稻要是十天离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以供贵人。但结实甚少,滋养全无,不值得崇尚。 (选自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略有改动) 治铁 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用过的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时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木条烧成火墨(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用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其质地不坚。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焊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的锻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但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国还只靠铸造而成。 (出处同上)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doc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 导语:《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看看作者在阅读《天工开物》记录的一些笔记,希望对你有用。 《天工开物》笔记(上) 第一章乃粒 水稻 本章讲五谷的种植方法,以及耕牛、肥料、水利等相关事物。我没有务农的经历,也没看过别人种地。谨录之。 1.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纵观全书,多少有点重农抑商的思想,不过不算严重。 2.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3.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粳米淀粉含量低。后面《陶埏》一章所谓"粳米土",即由此也。 4.(水稻)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水热条件影响熟制。 5.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6.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

粪力一倍。稻杆肥田胜粪。(粪田)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农家肥的施用亦有经验技巧。"老农心计"可比"美人心计"有趣得多。 7.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耕牛的使用。 8.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无牛产稻少,亦无农闲,收入相抵,辛苦倍之。 9.稻种储藏前,应先使其呼吸作用减弱。(我猜的。)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播种时应降温。"反怨鬼神"简直太萌。 10.八种水稻灾害:稻种漂浮不沉;大风堆种;麻雀聚食; 未扎根而阴雨;虫害;堆肥生磷火烧苗;旱灾(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稻熟遇大风雨。 11.水利:河流水力筒车可灌百亩;湖泊用人力筒车,五亩,牛力十亩。浅池用手摇车,一日二亩。令有风力排水车,用以防涝。回家问爷爷,建国前后鲁西南乡间的灌溉设施不过如此,足见"人巧已无余矣"。

比较类能力训练(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2015年高考比较类问题的答题方式 设问类型: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在……上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点)比较类:这种设问类型呈现的方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答题模板——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首先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2.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类的比较通常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从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目的和条件)、经过(领导、主力、对象和方式等)、性质或实质、结果和影响着手;其次,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最后,从比较对象的因果关系考虑,可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方面深入分析。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4.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 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例题1 古今中外历史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东西方的科学家灿若星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南阳)城东的医圣祠,张仲景的墓碑上雕刻着“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的字样;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作为一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在当今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里都有他的塑像,可是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官,恐怕连这堆埋骨的土丘,也未必能挨到今天吧?我国明清时期的科学巨匠宋应星,1637年发表《天工开物》一书,可是又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大科学家宋应星的墓冢呢?——节选自某电视纪录片的解词 材料二在《天工开物》刊行六年后)1643年在英格兰诞生了一位后来在英国乃至世界妇孺皆知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为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石……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那天,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与牛顿在死后的境遇有何不同?试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关键信息:材料一张仲景张衡宋应星墓冢寒酸冷落甚至找不到踪迹;材料二牛顿国葬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设问。要特别注意此题要求回答的“不同”是中外科学家之间境遇的不同。 第二步,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第一小问,明确比较对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英国近代科学家之间的对比;明确比较方向——死后的不同待遇;提取关键信息——“医圣祠”“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谁见过……宋应星的墓冢”“隆重的国葬仪式”,根据这些信息不难概括出答案。“原因”可从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分析。 第三步,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不同:中国古代科学家死后不被政府和人民重视,墓葬的规模小、寒酸甚至没有踪迹;而英国则表现出了对科学家的尊重和爱戴。 原因: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判人才的标准往往是官职、政绩,对科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下篇·佳兵原文及译文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来尚矣。为老氏者,有葛天之思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详之器。”盖言慎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能至此极也? ○弧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 一条而角两接,桑肖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区,其本则贯插接笋 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 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 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 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 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 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 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 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肖系区处,或以最厚牛皮,或削 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 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 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 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 移称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 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 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簇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 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 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 成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 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导读: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

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1.史记的作者是谁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3.男生贾里的作者是谁 4.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5.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6.海的女儿的作者是谁 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 8.汉书的作者是谁 上文是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