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08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八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第三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第四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各种新古典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相互需求论

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

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

1、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四、教学时数:4

新古典理论放弃了古典理论的基础,即决定商品价格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第一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

主要内容:

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机会成本不变与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论都成立,区别在于两种情形下,一国可否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

开放经济就是允许自由贸易,它将接受一种新的相对价格,调整封闭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下,一国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生产,优化配置资源,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产品,进出口平衡,使本国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新的分析工具,对一个国家的开放经济作了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或者说对比较成本论作了新古典解释。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两个概念同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并给予李嘉图理论以第一个完整而简练的新古典解释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 Gottfried),时在1933年。这奠定了李嘉图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在剔除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李嘉图原有假定条件之上,设英格兰、葡萄牙两国倾其全部资源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与棉布,则两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及其利得可以借助简单的几何图形予以说明。

一、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不变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参见图1。

图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如图A 所示,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S 1Y ’。封闭经济下英格兰倾其

全部资源,可以生产S 1的棉布,或者Y ’的葡萄酒;如果两种产品都生产,则其生产

组合须沿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其中S 0为多种选择之一种。在S 0点,其生产组合

为X 0单位的棉布加上Y 0单位的葡萄酒,这也代表了其国民所能达到的最大可能的消

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开放贸易之后,按照比较优势法则,英格兰将倾其全部资源生产棉布。它可以生产S 1的棉布,其中OX 1用于国内消费,X 1S 1用于出口,按照S 1C 1线段及其延长线所代表的国际交换比率,它可以进口OY 1的葡萄酒。结果,英格兰

国民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可以达到C 1点,明显高出

S 0点所代表的水平。至于英格

兰的贸易伙伴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则可以用图B 予以说明。非常清楚,与英格兰不同的是,葡萄牙的比较优势在纵坐标轴所代表的葡萄酒的生产上,因此开放贸易之后,它集中其全部资源用于葡萄酒的生产,其生产点自然在S 1点,但国民福利水平,

则可以达到较高的C l 点。

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参见图2。

图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说明:图2只给出两国贸易模型下之一国的贸易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表Y Y Y 1A 葡S Y Y B

酒’ Y Y Y

明,该国在生产棉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条直线P

0、P

1

之斜率分别代表两产品贸

易前后的交换比率(也是价格比率)。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英格兰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凹向原点;开放贸易之前,其生产点与消费组合点同为S

;开放贸易之后,其生产点会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横轴移动。但由于越接近横轴,生产棉布的机会成本越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那样实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不能将其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棉布,而必须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但它仍然可以通过出

口棉布进口葡萄酒,使本国国民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C

1

点。这种不完全的国际分工依旧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可见,即使在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机会成本递增之条件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成立的。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假定条件下一国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一国可以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但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一国不能达到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它只能尽可能多地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一节相互需求论

主要内容:

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论证了自由贸易将给各国带来利益,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利益的范围及分配问题。约翰·穆勒运用国际需求方程式解释后,马歇尔提出供给曲线来精确分析。

一、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12-1873)是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到英国资本主义空前繁荣时期,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他在该书中提出的“国际交换条件”决定“国际价值”的学说,被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是一项“重大贡献”。相互需求论亦称国际价值论或国际方程式。

1.主要内容

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交易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的商品交易比率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程度决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需求强度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小。

2.论证

(1)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

要使两国间开展贸易,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交换比例,即通过这个交换比例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润,这个适当的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确定的,其上限为10:20,下限为10:15。

(2)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3)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相互需求强度。

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对自己越不利。

穆勒引入了“国际需求方程式”的概念,就是指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相等时(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

例如,在10:17的交换比例下,两国相互需求强度均为100,则贸易平衡,(100×10):(100×17)= 10:17。如果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发生变化,英国只需求80×17的亚麻布,而德国对细棉布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10码,此时,10:17的交换比例显然不会使原来的方程平衡。由于德国对英国细棉布的需求强烈,故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细棉布,必须多出口亚麻布。假设交换比例变为10:18,在此比例下,由于细棉布的交换价值上升,故德国的需求减少,由原来的100减少至90;而英国的需求增加,由原来的80增加至90时。此时,10:18的交换比例恰恰能使国际需求方程式成立,即(90×10):(90×18)=10:18交换比例下,相互需求达到均衡水准,国际交换条件又稳定下来。

二、马歇尔对相互需求论的精确分析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用几何图形进一步解释了相互需求论。

1.提供曲线(Offer Curve)

提供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即它反映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在贸易条件下该国愿意出口的本国生产的商品数量。它表明出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供给状况),也表明进口商品的数量将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增加(需求状况)。在这里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贸易条件的恶化则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取的进口商品的数量的减少。它同时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所以,提供曲线又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A国的贸易条件从T

到T2,贸易条件改善,即P x/P y增大,A国愿意出口更多的X来换取进口商品Y,所以A国提供曲线向上弯曲(见图1)。

B国的贸易条件从T

到T2,贸易条件恶化,即P y/P x下降,B国愿意出口更少的Y来换取进口商品X,所以B国提供曲线向下弯曲(见图2)。

Y

)

012

Y

) 012

图1 A国提供曲线图2 B国提供曲线

2.马歇尔贸易均衡模型

现将图1和2叠加起来得到图3。 由图3可知,B 国提供曲线OB 与A 国的提供曲线OA 在E 点相交。由于OA 过E 点,所以A 国愿意出口X 的量为M 2;由于OB 也过E 点,所以B 国愿意进口X 的量也为M 2。因

此,E 点为两国进出口量相等的均衡点,而过该点的射线T 0的斜率就是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平衡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在此贸易条件

下,国际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贸易双方按T 0贸易条件继续交换下去。在此外

的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上,对这两种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意愿都不会相等。若一方需求强度增大,进出口数量将变化,国际交换比例将朝着对其不利的方向变向,即贸易利益变少。

三、相互需求论简评

1.相互需求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补充。比较成本论从供给角度说明分工和贸易能增加物质财富,使贸易参加国多得产品;相互需求论则从需求的方面解释了贸易条件的确定,回答的是贸易双方各得多少利益。

2.马歇尔提出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开始把几何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为西方传统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手段。 第三节 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由该理论是单一生产要素理论推断,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假定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解释这个问题的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资源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Resource / Factor Endowment )。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otthood Ohlin )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老师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的主要论点,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 —O 模型。

1.几个概念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这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产出上的差异。

(2)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 )。它是指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的供应量较大的情形。

(3)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这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根据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可以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Y

01 2 34N N N N N 图3 A 、B 两国贸易均衡的相对价格

将耗费最多的要素的特定产品称做该要素密集型产品。贸易经济学家们将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土地(含自然资源)密集型等三种基本类型。

2.思路

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比率差异←商品成本比率差异←要素价格比率差异←要素禀赋差异。

3.内容

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

4.例证

假设美英两国均生产小麦与纺织品而且生产函数一样,都用2单位土地与1单位劳动力结合生产1单位小麦,都用1单位土地与2单位劳动力结合生产1单位纺织品。(见表2)

可见三种情形:(1)绝对成本差异;(2)比较成本差异;(3)相同成本比例。圆括号中为第(2)(3)种情形。第(1)(2)种情形下可长期开展贸易,是土地较充裕的美国出口土地密集型的小麦,而劳动力较充裕的英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第(3)种情形下贸易只是暂时的,由于美国的小麦与纺织品全向英国出口,导致美国商品价格上升,最终与英国持平,贸易终止。

5.评价

(1)积极意义

充分论证了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拓展与深化了比较成本论。

(2)不足

众多假设前提使理论有些脱离现实。总计有十一大假设条件:①贸易中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和两种商品(X和Y),即这是一个典型的2×2×2模型。②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

③在这两国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④在两国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⑤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⑥两国需求偏好相同。⑦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和两种要素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⑧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⑨没有运输成本,没

11有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壁垒。⑩两国的资源都实现了充分就业。○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3)与比较成本论的区别

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劳动异质,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成本差异从而引发国际贸易;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要素同质,要素价格差异导致成本差异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二、H—O理论的拓展定理

完整的H—O理论还包括四个拓展定理,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专用要素命题、雷布津斯基定理。

1.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又被称为H—O—S定理。在满足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将通过使商品绝对和相对价格均等化,使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价格趋于均等。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国际贸易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使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和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这就会影响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再分配。会使在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在商品相对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反之,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

3.专用要素命题

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出口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增加。相反,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进口部门的产品的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下降。

4.雷布津斯基定理

假定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使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增加,同时,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

总结:

H—O理论的四个拓展定理分别从四个方面拓展了H—O理论,即贸易对要素价格、国内收入分配、专用要素价格的影响,以及要素数量变化对生产乃贸易的影响。

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原则、利益分配,但局限于产业间贸易、完全竞争假设与静态分析。

第四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发表了《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的再审查》论文,对美国200个产业1947年和1951年的生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每生产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与进口相竞争的替代品的所有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里昂惕夫估算时使用的是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不是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里昂惕夫检验结果显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据此可认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与H—O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有名的“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很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 )

人力资本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 )等人提出的。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可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因而拥有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论证:出口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原来为S=K/L ,现在考虑人力资本因素,转化为,K S S S L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所以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2.要素密集性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e )

如果在商品X (如小麦)上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大,其他出口国就会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生产小麦,这是因为他们的工资水平低。另一方面,美国因为工资

水平高,将会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小麦。结果在生产小麦时发生了要素密集性的逆转。美国进口小麦实际上是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以美国小麦替代进口小麦,把进口小麦估算成资本密集型商品。

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这些自然资源产品作为进口竞争品在美国国内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而对出口国来说,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投入的资本相对少。这也导致了生产要素密集性逆转。

里昂惕夫通过考虑要素密集性逆转,部分但不是完全地解释了这一矛盾。

3.需求偏好差异(Preference Difference)

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美国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解释不被认可的原因就是各国需求偏好是相似的。

4.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Trade Barriers)

克拉维斯(Kravis)在1954年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对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有一些帮助。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的评价

1.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定量分析,具有科学性与现实性。

2.各种解释是对H—O定理的整修、补充。增加要素如人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修改前提如劳动不同质、生产函数不一样、需求偏好差异、保护贸易。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揭开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序幕。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相互需求论 2.提供曲线

二、简答题

1.机会不变与递增条件下一国比较优势发挥的区别何在?

2.静态局部均衡的开放经济的分析。

3.H—O理论及其四个拓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4.H—O理论的四个拓展定理及传统贸易理论各自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5.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

课件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知识:新古典经济学基础 (一)、自给自足经济的一般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假定: (1)消费者寻求满足(效用)最大化; (2)工人与厂商寻求其生产行为的报酬最大化; (3)要素可在一国内流动; (4)完全竞争。 (二)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1、生产、消费调整和贸易互利 2、贸易带来的生产收益与消费收益 ●贸易带来的收益包括两个部分:消费收益(或交换的收益)和生产收益(或 专业化的收益)。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马歇尔→“提供曲线” ●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保罗·萨缪尔逊等人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定理” ●“标准贸易模型”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一)是否坚持基本的古典假设 (二)是否以边际分析为基础 (三)是否包含需求分析 (四)是否采用标准的两个国家、两个部门和单一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五)是否应用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相互需求论 一、约翰·穆勒的国际需求方程式 (一)约翰·穆勒的贸易思想 1.重视需求对贸易的作用 2.贸易利益来源于进口 (1)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一国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 (2)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力 1.贸易双方的需求是相互需求 2.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 3.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需求强度的大小

(二)国际需求方程式 ●约翰·穆勒认为,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其贸易伙伴国在同 一贸易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时,两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两两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均衡状态。 ●这就是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国际需求恒等式(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也就是所谓的“相互需求原理”(Principles of Reciprocal Demand)。 (三)约翰·穆勒国际需求方程式的简评 ●贡献:进一步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 –强调了需求因素在确定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时的重要作用 –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国际贸易商品交换比率确定的过程 –说明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双方进行分配 ●缺陷:忽视供给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一)理论基础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供求决定论。 (二)基本假定 ●以物易物的“2×2贸易模型” ●“有代表性的商品包”(Representative Bales) (三)提供曲线 ●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国在所有可能的相对价格下愿意在国际市场上交 易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既反映了一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反映了该国出口品的供给,同时 体现了供求关系,表示各国在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1、提供曲线的推导 贸易三角形法 ●贸易三角形反映了一国出口数量、进口数量以及贸易价格(贸易条 件)。如果贸易条件不同,该国调整的程度不同,将会有不同的贸易 三角形。 2、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贸易均衡 (一)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 ●如果一国或两国的提供曲线发生移动,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以及均衡 贸易条件随之变化。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提供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中国第一章:1.1 国际贸易综述 1.2 简述国际贸易定义 1.3 国际贸易的分类 1.4 国际贸易的特点 1.5 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 1.6 跨境电商进出口流程第二章:2.1 出口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 2.2 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 2.3 出口合同的履行及注意事项第三章:3.1 外贸术语的定义 3.2 外贸11种贸易术语的介绍 3.3 报价构成要素说明 3.4 外贸术语的选择及表达特点 3.5 外贸FOB/CIF/CFR报价核算事例第四章:4.1 外贸国内总费用简述 4.2 海关监管条件查询及商检费4.3 商检局检验类别查询 4.4 报关费及国内杂费说明 4.5 拥金和折扣费用 4.6 保险费的应用及计算 4.7 商品出口退税 4.8 生产企业免、抵、退计算方式 4.9预计利润核算第五章:5.1国际贸易的结算 5.2 票据的简介 5.3 汇付和托收 5.4 信用证运用 5.5 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使用第六章:6.1 国际物流运输概述 6.2 国际快递公司货运介绍 6.3 EMS/DHL/UPS/FEDEX/TNT 介绍 6.6 国际快递费用及特点对比 6.5 几大快递公司联系方式 6.6 快递公司如何选取

6.7 国际快递费用计算 6.8 国际海洋运输简介6.9 国际海洋运输特点分析 6.10 国际海洋运输公司及查询 6.11 国际航洋运输航线查询及选取6.12 中国海运COSCO公司简介 6.13 中国海运COSCO在线登录及订舱说明 6.14 国际海运流程及报价 6.15 外贸海运费构成 6.16 外贸海运费的计算标准及事例第七章: 7.1 如何控制外贸交易风险 7.2 外贸交易风险表现形式及特点 7.3 国际贸易中风险范围 7.4 常见的五中外贸风险防范 7.5 FOB贸易术语下风险及说明 7.6 货到港客户压价/不提货 7.7 不同国家海关对海运提单的控制7.8 货运风险保障的保险使用 7.9 汇率风险的说明及防范 7.10 付款方式产生费用及风险对比 7.11 外贸客户分析及筛选 7.12 外贸风险防范,增加安全系数第八章: 8.1 外贸预计利润核算 8.2 外贸企业成功经验分享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第三章 1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 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 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 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 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 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 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 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 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 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 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 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 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一、概念界定及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E-Commerce),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 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 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 业活动,又可称为跨境电子商务,其本质是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领 域的使用,是国际贸易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按照跨境电 子商务货物流动方向可分为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出口, 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交易模式有企业间的交易的B2B模式,企业与 个人消费者间交易的B2C模式以及个人之间的交易的C2C模式,当前 以B2B模式和B2C模式为主,而每种模式都出现了一些第三方的跨境 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化,如以B2B模式为主的阿里巴巴和 敦煌网,发展为我国最大B2C交易平台的兰亭集势,而跨境电子商务 进口有海淘为主的B2C模式、类似于广州珠江新城保税体验店的“网 购保税”模式以及海外代购模式。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地区 有以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跨 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当前 各地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实行持续的尝试和创新,力图能在新 型对外贸易方式中获得先发优势,但在这过程中如何能把握机遇,对 政府和企业都带来挑战,文章分析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以及 困境,并实行相对应的思考,最终期望政府能有效规范和引导跨境电 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地区获得先发优势,企业从中获得发展。 二、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迅速发展,中国传 统外贸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进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其中2013年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占比为88.2%,跨境进口以个人零散“海淘”商品为主,从交易模式来看我 国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以B2B交易模式占比达90%,其余10%为B2C交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

第三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唯一的正确选项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一阶齐次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 A. 规模报酬不变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报酬递减 D. 不确定 2. 下列关于生产函数描述正确的是()。 A. 给出了各种要素完全投入时所生产的产品组合 B. 给出了各种要素最优组合时生产出的产品数量 C. 给出了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情况 D. 给出了一个厂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使用不同要素的组合情况 3.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意味着一国生产成本递增的产品是()。 A. 仅是商品X B. 仅是商品Y C. 两种商品均是 D. 两种商品均不是 4. 以下哪项不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A. 国家之间技术不同 B. 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C. 生产要素之间是不完全替代的 D. 在所有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5. 下列关于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错误的是()。 A. 斜率为负 B. 凸向原点 C. 互不相交 D. 不会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 6. 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 A.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B.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C.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D.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7. 下列有关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正确的是()。 A. 社会无差异曲线和个人社会无差异曲线完全无关 B. 社会无差异曲线互相相交,不能用作分析的工具 C. 社会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 D. 相交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补偿原则来解释 8. 下面有关处于孤立均衡的国家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此国的消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 B.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 C.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公切线斜率即相对商品价格 D. X对Y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对Y的边际替代率,并且等于Px/Py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年月:

目录 1.引言 (3)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 2.1古典贸易理论 (3) 2.1.1重商主义 (3) 2.1.2绝对优势理论 (3) 2.1.3比较优势理论 (4)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 3.1时代背景 (5) 3.2主要挑战 (5)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 3.2.3区域贸易发展 (5)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 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 4.1.1偏好相似理论 (6)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 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社会经济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为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跨境电商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跨境电商改变了传统电子商务中的营销渠道,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下就是关于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影响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传统国际贸易形式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最终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跨境电商的涵及特征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跨境电商平台中用户可通过其来实现电子支付,并完成商品送达信息,因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其与传统的贸易方式存在的一定的不同之处,即其交易环节较为便捷,且交易环境也更为健康,因而值得对其展开广泛的推广行为。而跨境电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具备全球性的特点,即由于其在进行国际贸易

交易的过程中要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展开相应的交易行为,因而在交易环境中跨境电商必然会凸显出全球性的特征;第二,跨境电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为其应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因而实现了无形性交易形式,例如,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为了达到书籍的交易目的,那么该国家只需购买其他国家书籍的数据权,即可享受到阅读相关信息的方式,此种交易方式就无实物的显现,从而可以看出跨境电商还具备无形性的特征;第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跨境电商的特征还表现在无纸交易方面,即其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已经完全实现了电子信息的交易形式,因而给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便利。 二、我国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法律规不健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跨境电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规不健全的问题。xx年我国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关政府部门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构建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

第1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特定要素、要素价格均等化 (二)简答题 1、简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2、简述斯托怕-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内容。 3、简述罗勃津斯基定理的主要内容? 4、“世界上一些最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 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 分析上面这段话。 5、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古典贸易理论? 6、国际贸易可能造成一国发生贫困化增长的条件有哪些? (三)计算题 1、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 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则 a.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b.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c.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d.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出口食品? 2、中国相对于菲律宾而言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假设中国和菲律宾生产每单位大米和钢铁的 要素投入如下: 中国菲律宾 大米钢铁大米钢铁 劳动投入.50 .25 .80 .35 土地投入.20 .15 .10 .20 资本投入.30 .60 .10 .45 a.如果开放贸易,中国应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b.如果各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开放贸易使得中国的哪些要素得益?哪些要素受损? c.如果只有劳动力可以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土地和资本不能流动。情况又如 何? (四)图形分析题 1、运用图示分析说明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2、运用图形分析说明大国的贫困化增长。 3、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生产要素增长对小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4、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公共要素增长的影响。 5、运用图形分析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特定要素增长的影响。 6、“一种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越大,该产品的自由贸易所带来的收益越大”。请评论并用图说明。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介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目录 1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 三、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 4 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