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冼星海“想象出《黄河大合唱》_励志故事

“冼星海“想象出《黄河大合唱》_励志故事

“冼星海“想象出《黄河大合唱》_励志故事

“冼星海“想象出《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站在黄河之滨,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发动想象的机器,联想勸逃难的人民和浴血抗战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以及愤怒的吼声,创造出雄壮美妙、震撼人心的乐章!

想象不是胡乱猜想,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因此,想象大多能预示着可能的逻辑后果,并且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证实。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条光线就好像在一个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止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情况。爱因斯坦正是根据这个想象,从而导致了惊人的相对论的诞生。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它

的对象是宇宙万物和存在本身所共有的想象。”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思想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想象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想象思维要有人物原材料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见博识,为大脑提供充分的知识、信息、可以加工的材料。让我们给自己的思维装上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内容: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学习感悟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精神。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

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 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优质】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同步教案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内容: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学习感悟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精神。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

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而且在他去世后的60多年里仍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全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冼星海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而《黄河大合唱》就是他在苦难中对祖国的激励。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课程论文首页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王亮 中文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采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1]《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也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浅析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系别:中文系 班别:09文秘1班 姓名:陆晓慧 学号:15 指导老师:何小江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浅析 陆晓慧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阳江529566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中华民族.大合唱浅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渔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音乐课上重新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介绍与欣赏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 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

谈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谈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音乐力量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时至今日依然响彻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的力量都是顽强而坚定的。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就有这么一个东方巨人,挥动手中的指挥棒,奏起一曲激动又振奋人心的乐章。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在听到这些气势磅礴的旋律时,谁不会怒吼?谁不会呐喊?谁不会挺身而出? 这个东方巨人,就是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就是他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里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一声怒吼。把每一个正在麻木里的中国心唤醒。这首惊天动地的革命歌曲每一句都深刻地渗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每一个音符都凝聚了革命的冲动。它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把每一个渴望和平,渴望保家卫国的忠贞灵魂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使得我们不再受人欺负,再任人宰割,不委屈求全,不再逆来顺受……这就是伟大而古老又强有力的力量——音乐的力量。 苏醒 冼星海牢牢的绑住了每一个中国人紧绷的心,他谱出了《黄河大合唱》,发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纪怒吼!受过巴黎和苏联音乐熏陶的他,更加懂得熟练地驾驭音乐。当一个音乐家的思想上升到救国救亡的高度,那么他手中的指挥棒就可以是一支呼风唤雨的神奇魔棒了。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位籍贯广东番禺的普通南方青年,开始了一段辉煌的音乐人生。他在当时如此艰苦的岁月中,坚持进修音乐,他远赴巴黎,刻苦地走着这条音乐的道路。这个伟大的音乐巨人,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音乐梦想,他要让自己谱出来的音乐影响挣扎中的中国,影响全世界。他,做到了。沉睡的古国苏醒了,迷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听到了自己心中的歌,这首歌被冼星海写成音符,搬上了大合唱的舞台,从此,中国的音乐史谱上新的一页,历史性的一页。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不是一首歌,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反抗精神的浓缩,一场爱国主义的革命。每次听到这首歌,内心都会自然而然的肃然起敬。 《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创作出来的。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如果每一个时代都有它鲜明又伟大的一段篇章,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光辉的典范。这首曲子充分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民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黄河大合唱》所到之处,都可以掀起一阵保家卫国的狂风,它席卷了神州大地,把每一个不甘心被列强操控的中国人震撼了。 《黄河大合唱》由(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穿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难点: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

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