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概述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概述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概述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概述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苗期是指秧田期内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

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在一定面积内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

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那么,划分水稻品种熟期的标准是什么?可概括为三条:一是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总天数,二是不同品种稻株的主茎总叶数,三是有效积温数。以从播种到成熟所需天数作为水稻熟期划分标准,各地区分法有所不同,从我们延寿县大体上认为:凡全生育期即从播种到成熟在110—115天以内的叫早熟稻种,在115--125天的为中熟稻种,在125天以上的为晚熟稻种。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不是固定的,常因地区不同和种植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熟期,同一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播种期的不同等,也常常出现差异。所以,仅用生育期所需天数作为区分熟期的标准不够全面,对此提出了用主茎总叶片数的多少来区分熟期。我们黑龙江一般以主茎11片叶的作为早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的作为中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以上的作为晚熟稻品种,因为一个品种一生中叶片的多少受播种期和气候影响较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用叶龄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划分生育期。划分品种生育期长短,除了上面两条以外,有效积温也是一个很重要依据,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一生中需要的有效积温数是不一致的,一般早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少,晚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多。我县以积温低于2300度的为早熟品种,积温2300—2450度的为中熟品种,大于2450度的为晚熟品种。

3、水稻种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水稻种子是稻苗生长的基础。水稻的种子即谷粒,植物学上叫作谷粒的最外层是谷壳,谷壳分两片,外面的一片叫

外颖,里面的一片叫内颖,谷粒的顶端叫稃尖,稃尖有的延伸成为芒,芒的有无、长短和色泽是鉴别水稻品种的依据之一。谷壳的里面是果实,即糙米,果实由胚和胚乳两大部分组成。糙米重量的98%是胚乳,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部分,也是秧苗生长初期的营养供应“仓库”。糙米大多数是白色透明的,也有少数品种糙米外表是紫红色的,糯米为乳白色,大多数米粒的腹部与中心处有一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在腹部的叫腹白,在米粒中心处的叫心白。腹白和心白组织松疏,米质差,加工时容易成碎米,所以,米粒腹白、心白的有无和多少是鉴别米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由胚芽、胚轴,胚根、盾片 (子叶)几部分组成,是发育成幼苗的雏体。种子发芽时,胚根向下生长发育成根,胚芽向上生长,发育成秧苗的地上部分。

4、何谓水稻产量

所谓水稻产量包括两个概念:

一是生物产量:是指水稻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其中有机物质占90一95%,矿物质占5一10%,故有机物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产量(一般产量):即按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稻谷收获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经济产量的形成,以生物产量即有机质总量为物质基础,没有高的生物产量,就不能有高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水稻的经济系数为50%左右,玉米的经

济系数为25— 40%,大豆的经济系数为30%左右。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水稻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一般也较高,所以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水稻高产的基础。

水稻产量(经济)结构包括哪些因素

水稻产量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千粒重)构成,通常叫做产量三要素。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亩穗数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增大,即每亩有效穗数的增加反而引起每穗结实粒数的减少。假若因增加穗数造成每穗结实粒数减少的损失,不能由增加穗数来弥补时,就会导致产量下降。千粒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如气候条件差、栽培管理不当,千粒重小,也能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知,只有合理选择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正确协调个休与群体关系,调整产量各因素之间最佳构成,才能获得高产。

5、水稻育秧“干长根,湿长芽”的意义

水稻种子萌发是先出芽还是先出根,取决于种子萌发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稻种经过浸种处理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胚芽的萌动比胚根伸长速度快。在正常浸种催芽过程中,稻种刚“扭嘴”或“破胸”或“白”时,首先看到的是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就是胚芽鞘先突破种皮和颖壳的部位,而后胚根长出。未经浸种处理的干种子播在湿润的土壤中,由于氧气充足、水分少,胚芽的萌动和伸长速度较缓慢,而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和颖壳,先长根。但同样干种子播在水育苗床

的泥浆耻,因水分充足,结果先发芽,后长根。

稻种露白后,长芽发根的快慢与土壤中水分和氧气多少有关。如稻芽播在水多、氧气缺少的苗床里,胚芽生长较快,而胚根生长缓慢,但在氧气不足的湿润秧田里,幼根生长快,胚芽生长较慢。

通常说“湿长芽,干长根”。“湿”是指有水份大,“干”是指水份小。水份的大小直接影响氧气的多少。近年来推广的旱育苗较好的解决了供给秧苗充足氧气的问题。水稻育秧从播种到2叶期的主要栽培任务是促进秧苗及时扎根。只有在扎好根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壮苗。生产上旱育苗在浇足底水播种的基础上,出苗前—般不补水。当苗达1叶1心时,如床面表现缺水,要用喷壶浇补给水份,切不可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补水。其道理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以利于促进秧苗扎根。另外大水漫灌还会使地温下降,也不利于秧苗的生长。这就是稻农常说的“育秧先育根”。

6、水稻根系发生与分布的规律

水稻根系是纤维根系或称为须根系。由于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冠根和不定根三种

(1)种子根(初生根,胚根)直接由种子生出。当种子发芽时,由胚根直接发育来的一条根,是最初出现的唯一的一条种子根。此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一般待冠根形成后,即萎枯,好象婴儿的乳齿一样,到一定时期即换为永久齿。

(2)冠根(后生根)发生在茎秆基部近地面3厘米左右的茎节上。通常在茎的最下部一,二、三、四各茎节成轮状发生,数目甚多,形成稠密的根群(须根)。随着分蘖增加,根

群也逐渐发展,每一纤维根上又发生多条支根。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则根毛较多,如长期一直生长在水中,则根毛少甚至没有,所以,通气良好的稻田,根群发育也好。

水稻根群的分布,不同的生育过程分布不同。如分蘖期,根群向横向扩展较快,根系呈椭圆形,茎伸长期开始以后,向下伸长的趋向大了,转变为倒卵形,在良好生长条件下,根群幅度达40厘米,深达50厘米以上,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伸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朝时,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完全停止,以后水稻的生育和结实所需要养分,全靠植株体内的养分转移维持。

(3)不定根:一般指冠根以外的根,由地上部分茎节上所生。在一般生长状况下,不定根是不发生的。只有稻株倒伏后,或稻茎压于水中或土中,每节才可发生不定根。

7、为什么说“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要命”

为什么从根的颜色就能知道根的活力呢?白根一般都是新根或是老根的尖端部分,这些根成一个氧化圈,使周围的土壤呈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可将其周围的可溶性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而不聚积在根的表面,保持了根的白色。白根有很强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都很强,所以说白根有劲。黄根是老根和根的基部表面。这些根因为老化,外皮层细胞壁增厚,泌氧能力下降,“氧化圈”缩小到贴近根表,三价铁沉积在根上,成为黄褐色铁膜。这层铁膜有保护作用。可防止有毒物质浸入根的内部。但这种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长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内氧气不足,有机

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生成硫化铁(黑色)沉淀在根表。这种根生理机能已大大衰退。所以说黑根生病。

当土壤中有一定数量的二价铁存在,可以及时清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对水稻生长是有益的。若土壤缺少铁元素硫化氢得不到消除,对根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功能,使稻根中毒死亡。硫化氢中毒症状是,拔起稻苗观察根系呈灰色水渍状,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说灰根要命。

8、水稻分蘖

水稻分蘖发生是有规律的。正常情况从第1片叶的叶腋伸出分蘖。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分蘖发生不规律。如稀播壮秧,秧苗生长健壮,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再如病、弱秧、播量大,秧苗生长细弱,分蘖发生就无规律,蘖位高,分蘖晚或不分蘖,所以,分蘖发生部位是水稻生育健壮与否的标志。壮秧是从主茎第4片叶(不算不完全叶)抽出的同时在主茎第1片叶的叶腋中出现第1蘖,第5片叶开始生出的同时,在第2叶的叶腋中伸出第2蘖,依此类推。这就按一定规律,即主茎新出叶位与分蘖长出的节位总是相差3个叶。节(n一3,n是主茎叶片数,n大于3)。

(1)水稻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分出的蘖最后能长成有效穗并结实,每穗实粒5粒以上的分蘖,分蘖不能成有效穗或中途死亡或每穗不足5个成粒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即有效穗数。在生产上应采取促进措施,争取更多的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在最高

分蘖期前7—15天,此时的叶龄指数在70一75之间。因此生产上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这是分蘖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还要适当控制后期分蘖,防止分蘖发得过头,无效分蘖过多,消耗养份,影响光能利用率。

(2)什么时期出生的分蘖才能长成有效穗

什么样的分蘖才能成穗,主要决定于分蘖出现时间和独立生活能力。分蘖出现在三片以前,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由主茎供给的,分蘖本身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了3叶或3叶以后,分蘖便陆续从自己的第一叶上发出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维持独立生活。同时分蘖本身也有了—定的叶面积,能制造有机物,以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一般必须有3片叶的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水稻长穗拔节后,主茎和分蘖由于茎秆和稻穗等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对小分蘖便照顾不上,这时如果分蘖还不到3叶时,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便停止生长,而成为无效分蘖。一般主茎每长一片新叶约需5一—6天,分蘖每长一片叶也要5天左右。这样便要求分蘖至少在长穗,拔节前1 5天左右出生,才能长到3片叶子,成为有效分蘖,在此以后发生的分蘖,由于生长的时间不够,则多半无效。

必须指出,分蘖有效与否,除与发生时期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有些稻田于前期肥量过多,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处于稻株下层的分蘖,即使具有4片叶,也会因光照不足,而成为无效分蘖。相反,插得较稀,群体较小,光照条件较好的稻田,肥水条件又能跟上,有些只有2—3片叶的小分蘖,也有可能成为有效分

蘖。所以,合理栽植,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协调,是提高分蘖成穗、实现穗多、穗大的重要措施。此外,肥料水平与分蘖能否成穗也有密切关系。肥料充足,有些小分蘖也可以成穗。肥料不足,有些大分蘖甚至主茎也可能死亡。所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任务,除了促使秧苗早生快发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分蘖成穗的条件,力争较多的分蘖成穗。

(3)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水稻分蘖与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是影响水稻分蘖的重要因素。分蘖的最适温度是28-—31℃,低于18℃就不会发生分蘖。水稻分蘖的部位一般都在表土下2—3厘米处。因此,影响分蘖最直接的温度是水温和泥温。据研究,分蘖期白天浅灌1—2厘米水层比深灌4厘米的泥温高1—2℃,而晚上浅灌的反而比深灌的低0.5度左右。所以,分蘖初期白天采取浅灌水的方法,对于提高泥温,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是有效的。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快慢也有密切关系。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泥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春天的泥温要比3.5厘米的泥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泥表后才能分蘖,这样秧苗被迫形成“二段根”或“三段根”消耗养分。而^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时间5—7天,分蘖期延晚,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光照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秧苗移栽后,如果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增长,秧苗细瘦,不利于分蘖的发生。反之,分蘖期晴天多,光照好,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

营养元素供应充足与否和分蘖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营

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延续得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停止早。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所以,肥田,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早。故应早施分蘖肥,使其早分蘖。

9、水稻开花的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稻属疏散圆锥花序。稻穗从苞叶抽出后,很快开始开花。全穗开花顺序,是从穗顶部渐渐向基部。每个梗上的一次枝梗或二次枝梗开花顺序是,最尖端的颖花先开,其次是这个枝梗基部颖花开,而后沿基部向上开花,最晚开花的通常是顶端第二朵颖花。就水稻全穗来说,开花最盛期是在抽穗后第3、4日,约占开花总数的50%以上。一穗花期与穗型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普通水稻品种一穗的花期为7一8天,大穗型品种有的可达12天之久。水稻开花规律与成粒先后有密切关系,先开花,先灌浆,先成粒。最后开花是顶部第二朵颖花,最后灌浆。如霜期来得早,大多数难以成粒。

水稻开花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6—30℃,最高温度为40—45℃,最低温度为15℃。但当气温低于21℃或高于31℃,花药的开裂就要受到影响。温度太高对早、中水稻开花影响最大。据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35℃是开花的受害温度,时间以开花前0—24小时受害较重,其中以尚未开花和虽已开花但子房尚未伸长的颍花受害最重。颖花一旦受精完毕,子房开始伸长,高温的影响就渐次减小。就整个稻穗来说,以抽穗的当天受高温影响最大。

除了高温影响造成空壳外,低温也是造成空壳的重要因素。据研究,水稻抽穗开花期受低温危害的温度指标粳稻为5日平均温度低于20度。

另外,降雨,干旱和风力等对开花授粉也有影响。空气干燥加上高温,花粉的寿命缩短,生活力降低,甚至干燥死亡,降雨时颖壳难以张开,但花丝可以在颖内伸长,花药也可以裂开,进行闭花授粉。正在开花时遇到大雨,则花粉被冲洗,使授粉率降低。阴雨天多,日照少,花粉发育不良,也使空秕粒增多。大风影响授粉效率。晴暖微风的天气,对开花最为有利,授粉好,结实率高。

水稻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上午9一10时开花,11一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

10、影响水稻幼穗发育的外界环境条件

幼穗分化是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幼穗分化以后,水稻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这个时期植株生长虽迅速增大,根的生长量是一生中最大的时期,植株叶片相继长出,全田叶面积也达最高峰。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将近占一生中干物质总量的50%左右。因而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据测定,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一生中总吸收量的50%左右。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大最的矿物质营养,而且对周围外界环境条件反应也十分敏感。环境条件对水稻幼穗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幼穗分化期最适温度为26—30℃。据研究,昼温35℃左右、夜温25℃左右的温差最利于形成大穗。幼穗分化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时期是在减数分裂期以后2—3天,即花粉四分子体和小狍子发育期。此欺如遇17度以下低温,

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就开始受影响,如遇15度以下低温,花粉粒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雄性不育,而引起结实率大大降低。如在减数分裂期前后遇低温,可在夜间灌水8—10厘米,提高穗部温度。

(2)日照时数和光照: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对枝梗和颖花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日照时数过短或光照不足,都会造成分化的杖梗及颖花退化,这种现象以大穗型的品种更为突出。

(3)水分:水稻进入幼穗分化以后,植株生长量急剧增大,此期为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不能缺水,但长期淹水,特别是灌很深水层也是不利的。

(4)营养:幼穗发育期间,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特别在减数分裂期前后,养分不足会导致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正确施用穗肥,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除此之外,水稻在幼穗分化以后,人在田间走动多,踩断了稻根,秧苗不易再发新根,就会影响水稻后期生长。所以,到了孕穗期以后,就不要轻易下田。

11、水稻成熟要经过几个阶段?什么时候撤水好

根据稻谷成熟过程和谷壳颜色变化等可将水稻成熟过程分为以下4个时期。

乳熟期:乳熟期就是一般说的灌浆期。在米粒内有淀粉积累,并出现白色乳液时即开始灌浆。一般开花后3-4天进入灌浆。以后米粒随着淀粉的积累,米质逐步变硬成白色,背部仍为绿色,这是灌浆期的标志。这个时期一般7—9天左右。

蜡熟期:米粒硬结,手压仍可变形,背部绿色逐渐消

失。谷壳稍变黄色。此期经历7--9天左右。

完熟期:谷壳黄色褪淡,枝梗干枯,顶端枝梗易折断,米粒偶尔有横断痕迹。

水稻成熟期的长短因气候和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气温高成熟期短,气温低成熟期延长。全穗完熟,一般中熟品种大约需40天,而大穗型品种需45天以上。

一些地区收获前常因撤水过早而影响籽粒饱满度。水稻在灌浆结实期的合理用水,是达到养根保叶,使水稻能清秀活熟、灌浆足、粒重大的重要条件。为此,一般在收割前 7天左右灌最后一次水。但要根据当时土壤含水量及天气、水稻成熟情况灵活决定撤水时间。

12、水稻为什么选种前一定要晒种

水稻越冬贮藏期间,生命活动非常微弱,播前进行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气性,有利于贮藏过程中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除,也有利于氧气、水分等迅速进入种子内部,提高酶的活性,使种子内含物迅速从凝胶转变成溶胶,促进内部新陈代谢,增强种子活力。所以,晒过的种子比未晒的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也强。

晒种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通过晒种,附着种子外表的病菌大部分可以杀死,从而可以减轻由种子传播的某些病害的发生率,晒种还可以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使种子干燥均匀。

13、苗床上出现“白芽病”是怎么回事

水稻播种后,种子发芽需要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促使酶旺盛活动,形成新细胞和分化新器官,达到正常发芽,出苗。然而如果苗床湿度太大,稻

种在淹水情况下,由于氧气不足,仅有芽鞘“徒陡”,叶绿素难于形成,成为白色芽,幼根发不出来,往往形成畸形芽,群众通称为“白芽病”。产生“白芽病”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苗床湿度过大,二是温度低,光照不足,三是覆土过厚。如果是苗床湿度过大造成的,应选择晴朗天气,将棚膜打开,即降低了苗床湿度,又可使苗床直接受阳光照射,使幼苗健壮生长,同时修好排水沟,降低床面湿度。如覆土过厚,幼芽顶出硬盖,可用小木棍拍打盖土,使盖土破碎,以利幼苗出土。总之,要抓好产生“白芽病”的原因,灵活采取措施,使病苗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14、秧苗发生药害怎么办

农药对水稻的药害,常因药剂变质、不了解农药性质误用、用量过多、浓度过高、施用不均匀等而引起。常见药害症状有;焦斑、黄化、畸形、青立等。如喷施2,4—D农药,由于施用浓度过高而受害,造成水稻植株矮小、叶色墨绿,叶片变硬、分蘖受到抑制,用药后20—30天出现管状叶(叶片呈葱管状)。使用农药前要认真检查,切不可草率用药,不要使用质量不好或变质失效农药。发现受药害的秧苗,要灌水冲洗,降低农药浓度,减少药害危害程度,加强水、肥管理等。

15、什么叫水稻“吐水”现象,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清晨在稻田观察,会发现水稻叶尖多有晶莹的小水珠出现,这些水滴,并非露水,而是水稻叶片“吐水”形成的。

为什么说水稻叶片上的水滴是“吐水”而不是露水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露水是水汽的结晶,类似比较纯净的蒸馏水,而“吐水”是由根部吸收的水分向外自动“吐出”的,含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寒地粳稻的商品优势、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方面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水稻生产总结

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1.杂交水稻基础知识

第一章杂交水稻基础知识 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 ●1926 美国琼斯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引起各国科学家重视,并探讨水稻杂种优势表现。 ●1958-1968年日本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但未能在生产上利用。 ●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大田发现水稻天然杂交株的杂种优势,设想“三系法”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开始在自然变异中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不育系。 ●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提出“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到1970年夏培育出C、D系统水稻不育系,但始终没有找到完全保持雄性不育的材料,而无实际使用价值。 ●1970年冬李必湖等在三亚发现野生稻败育株,简称“野败”(奇迹之一)。 ●1972年利用“野败”与长江中下游的早籼稻多代回交培育出雄性不育系与雄性不育保持系。长江中下游的早籼品种大多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保持特性(奇迹之二)。 ●1973年用已选育不育系与东南亚的籼稻品种测交筛选出雄性不育恢复系,成功地实现“三系”配套,开始探讨杂交稻制种技术。东南亚的籼稻品种对“野败”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恢复力(奇迹之三)。 ●1978年按行政区划全面恢复和建立国家、省、地、市、县级种子公司,作为政府事业单位承担杂交稻种子生产、销售和管理,杂交水稻种子的经营进入一个半计划经济管理阶段,建立了较完善的杂交水稻种子繁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快速推广。 ●杂交水稻种子繁育体系发展过程: 1976年“所提、场繁、县制或社制” 1979年“地提、县繁、县制” 1982年“省提、地繁、县制” 1996年“省提、省繁、基地制” 2000年后,《种子法》出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司为主体的杂交种子繁育和销售体系。 ●1986年袁隆平院士发表《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利用方法: A.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B.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C.一系法或转基因技术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8年培育出系列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有安农S-1、衡农S-1、W6154S等,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研究。 ●1995年以培矮64S系列组合的种子生产成功标志着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基本成功,开始大面积种子生产和两系杂交稻种植。 ●1996年农业部立项开始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选育中国超级稻。 ●1997年袁院士发表《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2000年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达到了超级稻一期70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 ●2004年两优0293达到了超级稻二期800公斤/亩的产量目标。 二、杂交稻的分类 1、按水稻的生态类型分: 杂交籼稻:种植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一般不感光,为感温型,但在华南稻区有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如博优系列、R3550 系列。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水稻生产农 事记录 时间:2月 生长阶段:备种→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肥、整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间:3月 生长阶段:播种→苗期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400~600米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600米以上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二、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公斤。 2、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苗床地,按栽1亩大田需12~15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应在播种前30天,按每40个软盘备足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适时早播。抢“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12~15平方米苗床用1公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20%丁苄100~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种时,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然后将1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60公斤营养土并装入40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不能施用化肥。 时间:4月 生长阶段:移栽→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第一章 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术 第二节栽培稻的起源及品种类型 第三节水稻作物的生物学特点 第一节概述 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 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是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重要保障。 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在粮食作物中,稻米的淀粉粒最小,直径仅为3~10μm,粗纤维含量仅含2.2%,虽然蛋白质含量7%~10%,但稻米中蛋白质的生物价高,因此,米饭不仅细致可口,而且稻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较高。此外,稻米的价格较高,稻米外面有谷壳紧包,比较不易吸湿返潮和虫蛀,便于运输和贮藏,稻草、稻壳等可以综合利用,因此,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高。 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shān)。 4、稻谷深加工有广阔前景 ①大米食品:除直接做米饭当主食外,还可制作方便米饭,快餐米饭,方便粥,米粉制品,饼干糕点,婴儿食品,酿造业(酒类、醋)。 ②米糠的利用:米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分,和维生素等,是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 概述 一.起源、演化与传播 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禾本科稻属 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 俗称大米。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 /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 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45%。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 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 vjez)、T.K.沃尔夫(Wblf)等。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

(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其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稻米或茎叶遗存的有30余处。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都在7000年左右。比印度发现的炭化稻谷的年代早。另外,中国是、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云南省海拔在175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米以上为籼稻地带。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高原及其邻近地区。 二.栽培史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

杂交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苗期是指秧田期内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在一定面积内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浙江农业厅件)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 来源:《中国稻米》2006年第2期-浅淡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发布时间:2006-03-28 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浙江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历史上就是个缺粮省份。建国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至80年代初水稻播种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达1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浙江省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稻一直来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74年,达3833万亩,其中早稻1880万亩,晚稻1953 万亩,水稻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3%。历史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4年,达1511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3%。1990年前后,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在3550万亩左右,仍以种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面积1550万亩左右,连作晚稻面积1720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面积28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2%左右。 1992年以后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时期。第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92-1994年,早稻由1560万亩左右减到1240万亩左右,减了32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基本稳定,仅减少120万亩。1995-1997年省政府开展了“大打粮食翻身仗”活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其中早稻面积曾一度略有恢复。第二次大调整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持续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幅下滑。到2003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1469万亩,比1990年减2106万亩,仅为1990年的41%。其中早稻仅194万亩,比1990年减1372万亩,减87.6%;晚稻1275万亩,比1990年减734万亩,减36.5%。2004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粮价大幅回升共同作用下,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水稻种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其中早稻231万亩,增加37万亩,晚稻1310万亩,增加35万亩。稻谷总产量686.94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经过十余年大调整以后,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1016万亩,一跃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7%,占水稻总面积的66%。 2、优质早籼发展遇阻,圆粒形早籼谷供不应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 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八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9.44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504.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8.5%。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全省常年粮食储备量为17.5亿公斤,由于圆粒形早籼谷较适宜储藏,储备粮的80%为早籼谷,按三年一轮换计,每年约需5亿公斤早籼谷用于储备粮轮换,约占近年全省早籼谷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圆粒形早籼谷成为了稀缺资源,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试题库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题库 (选择题16题,判断题4题,问答题75题,共95题) 一、选择题 1.超级稻是指:( A ) A.产量特别高的水稻 B.米质特别好的水稻 C.抗性特别好的水稻 2.下列作物中,哪个不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C ) A.玉米 B.大豆 C.高粱 3.广东最大的粮食作物是:( A ) A.水稻 B.玉米 C.马铃薯 4.“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 B ) A.30年代 B.50年代 C.70年代 5.水稻占广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C ) A.60% B.70% C.80%

6. 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化肥?( A ) A.不可以 B.可以 C.无所谓 7.根据我国的有关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畜牧业包括牲畜的饲养、猪的饲养、家禽的饲养、狩猎和捕捉动物、其他畜牧业,其中牲畜包括以下哪类动物:( A ) A.牛的饲养 B.猪的饲养 C.鸡的饲养 D.狗的饲养 10.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下哪一种药物是国家明文禁止添加的违禁药物,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B ) A.玉米 B.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C.食盐 D.维生素 11. 以下哪一个国家是全世界养猪业最发达、猪肉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C ) A.古巴 B.朝鲜 C.丹麦 D.澳大利亚 12. 农产品加工是把种植、养殖等的农副产品按其用途分别制成成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过程。针对原料的加工程度而言可分为(B)。 A.种植、初加工、深加工 B.养殖、初加工、深加工 14. 微胶囊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油脂行业中, 油脂中的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酸败,而微胶囊化能够保护这些活性成分,降低其挥发性,使其与空气隔绝,从而起到(A)的作用。 A.抗氧化 C.易吸收 B.易溶解 15. 超高温杀菌技术,是指将流体或半流体在2.8秒内瞬间加热,然后再迅速冷却到30℃~40℃的杀菌技术。瞬间加热所需的温度是(B) A.110℃~130℃

水稻基础知识手册

………………………………………………最新资料推荐……………………………………… 水稻基础知识手册 第一章概述 1、水稻生产的重要性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其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他粮食作物高。 水稻的适应性强。不论酸性土壤、轻盐碱土壤、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沼泽地,还是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只要有水,一般均可栽培水稻或以水稻为先锋作物。种植水稻是利用、改造低洼易涝地、盐碱地、砂薄地并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 2、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 2000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为1.53Ⅹ108hm2,占谷物面积的22.7%,稻谷单产3683kg/hm2,总产占谷物总产的28.8%。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的19.6%和33.3%。印度也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大国,单产较低,总产不及中国,居世界第2位。日本、韩国、朝鲜的单产水平均居世界前列,达6.0 t/hm2以上。

我国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如下表)。 各稻作区主要自然生态条件 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地区); C: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位于我国西南部);D: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淮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地区); E: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西北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 F: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东北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 孙 强,张三元*,张俊国,杨春刚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 公主岭 136100) 摘 要:简要介绍了东北粳稻生产状况,针对发展东北水稻生产面临的种植面积发展空间小、水资源短缺、低温冷害频繁 发生、稻瘟病危害日趋严重、生产技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加强广适型早熟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培育,挖掘超级稻增产增效潜力,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行产、学、研、官结合等发展对策。关键词:东北水稻;问题;途径;探讨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在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粳米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前景远大于籼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长,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提高粳稻总产量和粳米品质,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东北粳稻生产状况分析 我国常年粳稻种植面积约为733.3万hm 2,东北三省种植面积为314万hm 2,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产量为2118.9万t ,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 东北地区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粳稻生产,东北大米历来以高产优质著称于世。在全国水稻生产总量中,东北稻区粳稻由于产量潜力大,米质优,商品率高,内销外贸前景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稻米市场对东北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粳米价格一路上扬。2003年上半年,东北产地粳米零售价还只有1.4~1.6元/kg ,到了下半年已上涨到 1.8~ 2.0元/kg 。进入2004年以后,又迅速攀升到2.8~ 3.2元/kg 。南方粳米市场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 局面。为此,国家紧急抽调运力,从东北调粳稻入关,以解燃眉之急,至使东北粳稻库存量已去大半。直到现在,东北大米价格仍居高不下,始终维持在3.2元/kg 以上。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稻农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 项目来源:长春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大院项目-超级稻安全、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孙强(1967-),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 育及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张三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水 稻育种首席专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10)02-0072-03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Qiang ,ZHANG San-yuan*,ZHANG Jun-guo ,YANG Chun-gang (Rice Research Institute,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ongzhuling Jilin 136100,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was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rice planting area,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low-temperature injury,occurrence of blast,and imbalance of production techniques,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ointed out,that is,to create early and super conventional rice and hybrid rice cultivars with high adaptability,to tap the yield potential of super rice,to create research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bility,and to combin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and government.Key words:Rice in northeast;Problems;Approaches;Discussion 72--

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阐述了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影响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加强品种技术研究、加强水稻高产创建、加强布局统筹规划、开发生态稻作体系、建立健全合作组织等发展对策,以为宿迁市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对策;江苏宿迁 宿迁市是粮食生产大市,种植水稻是宿迁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宿迁市优质稻生产受到重视,优质稻米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而进一步利用和扩大优势,提高优质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宿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位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71.2 m,最低点海拔 2.8 m。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 ℃,极端最高温度40 ℃,极端最低温度-23 ℃。年均降水量910 mm,但降雨分布极不均衡,其中70%的雨量集中在6—9月,年均日照总时数2 291.6 h。该市土壤主要有黄潮土、黄褐土、砂礓黑土等,pH值7.2~7.5,经长期农业耕作,多为农田土壤,耕作层厚度30 cm左右,有机质含量 1.12%~1.50%,全氮含量为0.048%~0.089%,全磷含量0.1 mg/kg左右,速效钾含量150 mg/kg左右。宿迁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 km。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以及新长铁路、宿盐跌路、205国道、245省道、305省道穿境而过。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 km,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 km,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 km,空港优势非常明显。宿迁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十五”以来以“两湖”(洪泽湖、骆马湖)、“四河”(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为骨干的排灌水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提高,全市大力打造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品牌农业,农业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至2008年年底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分别达到249、132和16个。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87.5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3万hm2,粮食总产量355.9万t,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0万hm2,总产量165万t,优质粳稻播种面积接近11万hm2,产量接近8 250 kg/hm2,总产达90.7万t。平均总产值10 440元/hm2,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水稻生产在宿迁市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宿迁市水稻生产产业现状 1.1产业化布局已经形成 宿迁市地处苏北淮河流域,处于南北交汇地带,土地资源丰富,优质稻商品基地建设初步成型,生态农业基础和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是我国优质稻主产区。不但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1、吉林省气候情况吉林省地处长白山脉,东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松辽平原区,西 部为草原区。除延边水稻区为海洋性气候外,其他区域为大陆性气候类型。春夏秋冬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5~6度,稻区有效积温在2000~3000度,无霜期从110天~147天。 2、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0度以上,温差大 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3、年降雨量在300~700毫米,除西部稻区外的主要水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700 毫 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 (一)历史回顾 1、吉林省唐初开始种植水稻(公元7世纪初),当时勃海国就以著名农产品“卢城之稻” (今桦甸市之东卢城)为主要商品交易; 2、1912年,日本人在长春满铁苗圃(长春市胜利公园内)试种水稻成功; 3、至194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2.8万hm2 ; 4、由于技术和水利设施跟不上,水稻面积大起大落; 5、1990年面积41.8万hm2, 6、2004年面积70万hm2左右。 (二)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1.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 1)50年代: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农林1号、石狩白毛、弥荣、兴国其中对 元子1号、石狩白毛和北海1号的鉴定和审定,对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60年代:吉粳60,长白6,延粳6,,通交17、九稻3; 3)70年代:京引127,双丰8,通粘1号,城西3; 4)80年代:早锦,秋光,宾阳、长白7,吉粳62、63,寒9,藤系138,通系103; 5)90年代:通35,超产1,农大3、吉玉粳、九稻19 6)2000以后: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 2.育秧技术的改进 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育苗和旱育苗 1)50年代从直播改为水床育苗 2)60年代塑料薄膜保温育苗代替水床育苗, 3)70年代用旱育苗代替塑料薄膜保温育苗, 4)80年代后陆续推广旱育苗、大棚育苗、抛秧育苗等旱育苗形式,现在几乎全部面积 都用旱育苗形式的育苗方法。 3.插秧密度密度由密植→稀植 1)50年代初以直播水稻为主, 2)50年代末以行距16.5~20㎝,株距10~13㎝的高密度插秧方式。 3)60年代推广了行距33~37㎝,株距10㎝的大垄畜力除草插秧方法。 4)70年代旱育苗推广后采用行距26~30㎝,株距10~13㎝的稀植栽培技术。 5)80年代后~90年代主要通化农科院的旱育超稀植栽培,密度在行距30㎝,株距 16.5~26.7㎝(每平方米12.5~20穴) 6)2000年后优质品种的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

稻谷的基本常识

稻谷基本知识 稻谷(Roughrice;Paddy),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学名OlyzaSativaL.。目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Olyza Sativa L.类稻谷,即普通类稻谷。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 一。" (一)稻谷籽粒的结构 稻谷是一种50-130厘米高的年生性植物,有的深水型稻谷可长至5米高。稻谷的主茎在底部分叉成数个分蘖,这些分蘖的末端可长出圆锥状花簇。每个花簇可长出50-500个小穗状花序,每个小穗状花序可给出一个果实,即核质仁。与大麦和燕麦相同,但与其他谷物不同,稻谷的果实收获后并不与花簇的植物结构完全分离。即便在脱粒后,稻壳与果实也紧紧地连在一起。 稻谷籽粒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颖(稻壳)和颖果(糙米)两部分组成: 1、稻壳 包括内颖、外颖、护颖和颖尖(颖尖伸长为芒)四部分组成。外颖比内颖略长而大;内、外颖沿边缘卷起成钩状,互相钩合包住颖果,起保护作用。颖的表面生有针状或钩状茸毛,茸毛的疏密和长短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颖面光滑而无毛。一般籼稻的茸毛稀而短,散生于颖面上。粳稻的茸毛多,密集于棱上,且从基部到顶部逐渐增多,顶部的茸毛也比基部的长。 因此粳稻的表面一般比籼稻粗糙。颖的厚度为25-30μm,粳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18%左右。籼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20%左右。颖的厚薄和质量与稻谷的类型、品种、栽培及生长条件、成熟及饱满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成熟、饱满的谷粒,颖薄而轻。粳稻的颖比籼稻的薄,而且结构疏松,易脱除。早稻的颖比晚稻的颖薄而轻。未成熟的谷粒,其颖富于弹性和韧性,不易脱除。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苗期是指秧田期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

在一定面积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 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那

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当前水稻生产中存在地主要问题和对策 对慈利县水稻生产情况地调查 文章来源:慈利县政府办作者:吴仁铣发布时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可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基础,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安定,而且关系到世界地和平与稳定.我县是一个传统地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水稻生产又是我县粮食生产中地一项主导产业.长期以来,我县水稻生产一直呈现较好地发展态势,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地影响,我县水稻生产总体呈现“种植面积下降,产量缓慢提升”地局面.虽然随着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地出台和落实,我县农民群众种植水稻地积极性有所回升,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此,我们对全县近五年来地水稻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影响水稻生产地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现状及特点 近五年来,我县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地变化,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地特点: (一)种植面积、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水稻生产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达到顶峰,其中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万亩,为全县水稻生产地顶峰期.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杂交水稻地推广应用,全县水稻生产逐渐由双季栽培向一季栽培转变,水稻生产面积也逐步下降,至年,全县水稻生产达到最低点,为万亩,此阶段为全县水稻生产地持续回落期.自年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年起减免了农业税,农民地负担逐步减轻,农民地种稻积极性也有所回升.到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比年增长;产量达万吨,比年增长. (二)规模种植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在国家鼓励农民种植水稻政策地推动和市场稻谷价格地拉动下,我县农民地水稻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涌现了一大批水稻种植大户.到年,全县水

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

______镇______村姓名_______得分_____ 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 一、填空(每题4分,共40分) 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现象叫(顶端优势)。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根据土壤肥沃程度等情况种植适当(密度)的植物。 4、微量元素肥料可作基肥、种肥或追肥施用。为节省肥料,提高肥效,通常采用条施或(穴施)方法。一般亩用量1—2公斤。土壤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有一定的后效,需隔年施用。 5、经过加工造粒的复合肥比粉末肥分解缓慢、不易流失和挥发、肥效持续时间长,宜做(底肥)使用。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免作物贪青徒长。 6、叶面施肥吸收见效快、养分利用率高、能迅速改善作物(养分)供应状况。腐殖酸类、氨基酸类叶面肥还能增强作物抗逆性,明显改善产品品质。 7、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马铃薯新技术是将(秸秆还田)、免耕和轻型栽培三者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配套的新技术 8在除草剂的分类上,根据使用方法分为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封闭处理剂;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和(灭生)性两类;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分为触杀型除草剂和传导型除草剂;根据化学成分分为磺酰胺类除草剂及苹果酸类除草剂等等。 9、我国农药现在使用最多的剂型是(乳油)、可湿性粉剂、粒剂、水剂、烟剂等,每种农药可以加工成几种剂型,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0、(化学)灭鼠是指选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杀鼠剂拌成毒铒,用毒铒杀灭害鼠的方法。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操作简单、工效高、见效快、灭效好、投资少的杀鼠方法。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 A )的循环生产方式。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2、无公害蔬菜是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严格来讲,无公害是蔬菜的一种(A ),普通蔬菜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A、基本要求 B、最高要求 3、杂交水稻种子颖壳闭合不严,种子内部菌源相对较多,在浸种催芽时,若处理不得法,极易发酸、发臭、发粘。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浸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