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被子植物及其器官分类

被子植物及其器官分类

被子植物及其器官分类
被子植物及其器官分类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级的一大类群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约30多万种,1万多属,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我国被子植物约有3万种,根据其形态特征的异同,可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共300多科,8000多属。本章仅选择讲述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植物所在的科、属特征,以及个别在系统分类或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予以适当介绍。

第一节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

被子植物在长期演化、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经典的植物分类学就是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来进行的,现就植物常见的形态学术语简介如下。

一、茎

(一)茎的生活习性

植物茎的生活习性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茎的性质,可将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种类型。

1.木本植物(wood plant)

乔木(tree)乔木有明显的主干,通常树干高大。如松树、银杏等。

灌木(shrub)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常基部分枝。如紫荆、月季等。

2.草本植物(herb)

一年生草本植物(annual herb)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完成。如水稻、花生等。

二年生草本植物(biennual herb)生活周期在两内年或跨越两年得以完成。如冬小麦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perenniall herb)植物的地下或整个植株能生活多年。如荷花等。

藤本植物(vine)包括木质藤本植物和草质藤本植物两类。前者如葡萄、省藤等;后者如草莓、牵牛等。

(二)茎的生长习性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可将茎分为以下几种(图14-1)。

直立茎(erect stem)茎垂直立地,如银杏、小麦等。

平卧茎(prostrate stem)茎平卧地面,如蒺藜等。

匍匐茎(stolon t stem)茎平卧地面,节上生根,如草莓、甘薯等

攀缘茎(climbing stemm)借助于茎、叶等的变态器官攀缘于其他物体上,如黄瓜等。

缠绕茎(twining stem)茎缠绕于其他物体上,如牵牛等。

二、叶

叶的大小、形状和组成常因植物种类而异,变化较大,但分类地位相近的植物的叶形常常相似。

(一)叶的形态

1.叶的质地

革质(coriaceous):叶厚韧似皮革,如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L.)等。

膜质(membranaceous):叶薄而呈半透明,不呈绿色,如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草质(herbaceous):叶薄而柔软,如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等。

肉质(succulent):叶肥厚多汁,如芦荟(Aloe vera var chinens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等植物的叶。

2.叶形

叶形是指叶片的整体形状。不同植物叶形往往不同,叶形是识别植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植物中,叶形近似条形、圆形、椭圆形和卵形的情况很普遍,为了利于区分植物,往往根据叶片最宽处位置及叶的长宽比对这类叶形进行细分,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图14-2,图14-3)。

剑形(ensiform)和条形(linear)(线形)叶的长宽比在5以上,前者叶片厚、硬,如凤尾丝兰(Yucca filamentosa);后者叶片薄、软(如小麦),如为宽阔且特别长的条形叶,又可称为带状叶(如玉米)。

圆形(orbicular)、阔椭圆形(broad elliptical)和长椭圆形(long elliptical) 叶的最宽处位于中部,叶长宽比分别近1~1.5、1.5~2和3~4。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多为圆形叶;橡皮树(Ficus elastica Roxb.),多为阔椭圆形叶;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多为长椭圆形叶。

阔卵形(broad ovate)、卵形(ovate)和披针形(lanceolate) 叶的最宽处位于中部以下偏向叶基,叶长宽比分别近1~1.5、1.5~2和3~4。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多为阔卵形叶;女贞(Ligustrun lucidum Ait.),多为卵形叶;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多为披针形叶。

倒阔卵形(broad obovate)、倒卵形(obovate)、倒披针形(ob- lanceolate ):叶的最宽处位于中部以上偏向叶尖,叶长宽比分别近1~1.5,1.5~2,3~4。玉兰叶多倒阔卵形叶;马齿苋叶多为倒卵形叶;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多为倒披针形、倒长卵形叶。

确切描述叶形时,常用复合名称来描述,如卵状披针形是指叶片兼有卵形、披针形的特征,矩圆形是指兼有矩形、椭圆形的特征等。

有时植物叶形十分特殊,用其形象来描述更为准确、便捷,如管形(葱)、针形(油松) 、三角形[三角叶蟹甲草,Cacalia deltophylla(Maxim.)Mattf.]、箭形(慈姑)、戟形(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盾形(蓖麻,Ricinus communis L.)、扇形(银杏)、鳞形(侧柏)、肾形[大黄橐吾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Hand.-Mazz.]等。

3.叶尖

叶尖(leaf apex)是叶片的先端,其常见的叶尖类型有(图14-4)。

尾尖(caudate)先端延伸较长,近尾状,如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erre ex Gagnep.)。

骤尖(cuspidate)叶先端突起成短尖,如小叶黄杨的部分叶。

渐尖(acuminate) 尖端为锐角,如杏(Prunus armeniaca Linn.)叶。

锐尖(acute) 尖端为锐角,且叶边缘直顺,如桑(Morus alba L.)。

钝尖(obtuse) 尖端成一钝角或狭圆形,如大叶黄杨的叶。

截形(truncate) 先端平截,近乎成一直线,如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ent.] 尖凹(concave) 先端稍凹入,如黄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Cheng]。

倒心形(obcordate) 先端宽圆且凹入明显,如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

4.叶基

叶基是叶片的基部,其常见的类型有(图14-5)。

心形(cordate) 叶片于叶柄处凹入,叶柄两侧各有一圆裂片,如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ht]。

耳垂形(auriculate) 叶片于叶柄两侧的两个裂片如耳垂状,如油菜。

偏斜(oblique):叶片在叶柄两侧的两个裂片大小不等,如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

楔形(cuneate) 叶片在近叶柄处渐变狭,两边一同趋向基部呈楔子,如垂柳。

截形(truncate) 在叶柄两侧的叶片平截,近乎成一直线,如有些杨树叶的基部。

圆形(rounded) 叶片在叶柄处呈半圆形,如苹果(Malus pumila Mill.)。

抱茎(amplexicaul) 无叶柄,叶基部的两个裂片围裹着部分茎,如抱茎苦买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穿茎(perfoliate) 无叶柄,叶基深凹,叶基部的两个裂片包围茎后合生,茎如穿叶而过,如金黄柴胡(Bupleurum aureum Fisch.)。

5.叶缘

叶缘指叶片的边缘。叶缘凹凸不齐时,缺陷处称为缺刻,两缺刻之间的部分叶称为裂片(图14-6)。

全缘(entire) 边缘平整,如玉兰、女贞。

波状(undulate) 边缘略有凹凸,曲线起伏平缓似波浪,如白菜。

钝齿状(obtusely serrate) 叶缘缺刻明显,齿尖钝圆,如大叶黄杨。

锯齿状(serrate) 叶缘缺刻明显,齿尖尖锐、两边不等,向叶尖偏斜,如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

牙齿状(dentate) 叶缘缺刻明显,齿尖尖锐、两边基本相等,齿尖直向外方,如桑。

重锯齿状(double serrate) 锯齿的边缘又具更小锯齿,如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Regel.) Maxim.]。

纤毛状(ciliiform) 边缘有纤细睫毛状物外伸,如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 (Lindl.) G. Don ex London]

刺芒状(aristate) 有侧脉向外延伸的刺芒,如刺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

6.叶裂

叶裂指叶缘具有较大缺刻的边缘形态(图14-6,图14-7)。

1)叶裂形状

掌状裂(palmate)叶片如手掌状,各裂片或裂片的延伸线在叶柄顶端交汇于一点。

羽状裂(pinnate) 叶片如羽毛状,各裂片分别在不同部位与中脉交汇。

2)叶裂裂缺程度

浅裂(lobate) 叶裂不超过半个叶片的1/2,如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叶羽状浅裂;棉叶掌状浅裂。

深裂(parted) 叶裂超过半个叶片的1/2,但未达叶脉,如蒲公英叶羽状深裂;蓖麻叶掌状深裂。

全裂(divided) 叶裂深达中脉或叶基,如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叶羽状全裂;大麻(Cannabis sativa L.)也掌状全裂。

(二)叶脉

不同的植物,其叶脉的分布格式,即脉序不同(图14-8)。双子叶植物多具网状脉;单子叶植物多具平行脉、弧形脉、射出脉,偶有网状脉时,与双子叶植物具游离脉梢的网状脉不同,其细脉多相互交汇、无脉梢游离,如天南星科、薯蓣科的一些植物;裸子植物多具单一主脉;叉状脉多见于蕨类植物,偶见于种子植物。

1.网状脉(序)(netted venation)

网状脉叶脉错综分枝,侧脉与细脉交织成网状。根据中脉分枝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

羽状(网)脉(reticulate venation) 一条明显主脉居叶片中部,各侧脉自主脉两侧逐渐分出,排列似羽毛,如毛白杨等。

掌状(网)脉(palmate venation) 几条近等粗的叶脉自叶柄顶部发出,叶脉数回分支,排列似掌骨,如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Poiret]、蓖麻等。

三出脉(ternately venation) 主脉两侧只产生了一对侧脉。如分枝靠近基部,称为基生三出脉,如枣(Ziziphus jujuba Mill.)等。如分枝离开基部一段距离,称为离基三出脉,如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2.平行脉(序)(parallel venation)

平行脉侧脉粗细相近,彼此大致平行,其分支细脉可在叶尖或叶缘汇合,但不成网状。常见于单子叶植物中的条形叶、剑形叶。依据侧脉的形状,又可分为:

直出平行脉叶的主、侧脉均从叶基发出,彼此近平行,直达叶尖汇合,如玉米等。

横出平行脉侧脉从主脉两侧分别发出,与主脉近垂直;侧脉彼此近平行至叶,如粉芭蕉(Musa paradisiaca L.)等。

弧形脉 (arcuate venation) 主、侧脉从叶基发出、至叶尖汇合,常见于单子叶植物中宽大的阔椭圆形、卵状椭圆形叶中,如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Aschers.]等。

3.射出脉 (radiate venation)

主、侧脉从叶基辐射状发出,常见于单子叶植物中近圆形的叶,如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等。盾形叶叶脉多为网状脉序,但因其各侧脉由叶柄顶端向四周发出,也为辐射状,又被称为射出脉,如莲等。

4.单一主脉(single vein)

只有一条明显的主脉,如云杉(Piceaasperata Mast.)等。

5.叉状脉序(dichotomous venation)

叶脉分枝呈二叉状,可多级分枝,如银杏等。

(三)叶序

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phyllotaxy)。常见的有(图14-9):

叶互生(alternate) 每节上只着生一片叶,如小麦、大豆、棉花等。

叶对生(opposite) 每节上相对着生两片叶,如薄荷、石竹等。

叶轮生(whorl) 同一个节上着生三张或三张以上的叶,如夹竹桃等。

叶簇生(fascicled) 三张或三张以上的叶着生于极度缩短的短枝上,如金钱松等。

(四)叶的类型

1. 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3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complete leaf),如杨树、棉花等;缺少其中任一部分或两部分的称为不完全叶(incomplete leaf),如丁香无托叶、莴苣(Lactuca sativa L.)无叶柄及托叶等(参见第二篇第七章)。

2. 单叶与复叶

单叶(simple laef)在一个叶柄上只长一片叶。

复叶(compound laef)在一个叶柄上有两片以上的叶。复叶的叶柄称为总叶柄(common petiole),总叶柄上着生的叶称为小叶(leaflet),着生小叶的轴状部分称为叶轴(rachis)。

从来源看,复叶由单叶发展演化而来。单叶经全缘、叶缘出现缺刻、缺刻加大至全裂后,继续发展,当小叶柄出现或小叶与叶轴间关节明显时,便形成了复叶。全裂叶是单叶与复叶的过渡类型,因而有时与复叶界限并不明显,根据全裂叶相邻裂片基部存有部分叶缘这一特点,可进行区别(参见第二篇第七章)。

根据小叶在总叶柄上的排列,可将复叶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图14-10)

羽状复叶(pinnately compound laef)3片以上小叶,在总叶柄两侧相对排列。根据总叶柄分枝的情况,复叶可分成:

一回羽状复叶总叶柄不分枝,小叶直接着生在总叶柄上,如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

二回羽状复叶总叶柄分枝一次后再着生小叶,如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三回羽状复叶总叶柄分枝两次后再着生小叶,如南天竹(Nadina domestica Thunb.)。

根据组成复叶的小叶数目,羽状复叶又可分为奇数羽状复叶(odd-pinnate)和偶数羽状复叶(paripinnate)。

掌状复叶(palmately compound laef) 3片以上小叶,着生在总叶柄顶端,呈掌状,如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人参等。可根据总叶柄分枝情况分为一回掌状复叶、二回掌状复叶等。

三出复叶(ternately compound laef) 3片小叶着生在总叶柄上,可分为掌状三出复叶,如酢浆草;羽状三出复叶,如刺桐(Erythrina indica L.)。

单身复叶(unifoliate compound laef)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叶,顶生小叶较大,与总叶柄间关节明显;两片侧生小叶退化成翼状,如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等。

复叶与生有单叶的小枝,叶轴与纤细的茎有时不易区分,识别时应仔细辨认(参见第二篇第七章)。

三、花

(一)花冠的类型与特征

1.花冠的类型

花冠的形态多种多样。由于花瓣的离合,花冠筒的长短,花冠裂片的形状和深浅等不同,形成各种类型的花冠,常见的有(图14-11)。

筒状(tubular):花冠大部分合成管状或圆筒状,花冠裂片向上伸展,如向日葵的盘花等。

漏斗状(funnel—shapped) 花冠下部呈筒状,并由基部逐渐向上扩大成漏斗状,如甘薯等。

钟状(campanulate) 花冠筒宽而短,上部扩大成一钟形,如南瓜、桔梗等。

轮状(rotate):花冠筒短,裂片由基部向四周扩展,状如车轮,如番茄等。

唇形(labiate) 花冠基部筒状,上部略呈二唇形,如芝麻等。

舌形(liguate) 花冠基部呈一短筒,上端向一边张开成扁平舌状,如向日葵花盘的边花等。

蝶形(papilionaceous) 花瓣五片,排列成蝶形,最上一瓣叫旗瓣;两侧的两瓣叫翼瓣,为旗瓣所覆盖,且较旗瓣小;最下两瓣位于翼瓣之间,其下缘常稍合生,叫龙骨瓣,如豌豆等。

十字形(cruciform) 由四个分离的花瓣排列成十字形,如油菜、白菜、萝卜等。

此外,因为蔷薇科植物的花有多种花托类型,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的着生位置差别较大,但其花萼、花冠的形态、大小、数目及其相互关系又基本一致,均为五基数、相互分离,且彼此覆瓦状排列等,而被一些学者单列为一类,称蔷薇花或蔷薇花冠(图14-12)。

筒状、漏斗状、钟状、轮状以及十字形花冠,各花瓣的形状、大小基本一致,常为辐射对称。蝶形、唇形、舌状花冠,各花瓣的形状、大小不一致,常呈两侧对称。也有一些植物的花是不对称的,如美人蕉

的花冠(corolla)位于花萼的上方或内轮,由若干花瓣(petal)组成,排列为一轮或多轮。

2.花瓣的排列

组成花冠的花瓣的数目常随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花瓣间的排列方式也因种而异,一般在花蕾初放时较为明显,常作为分类的依据。常见的花瓣间的排列方式有镊合状、覆瓦状和旋转状等类型(图14-13)。

镊合状(valvate)花瓣片边缘彼此互不覆盖,如茄、西红柿等。若花瓣片边缘向内弯则为向内镊合状,若花瓣片边缘向外弯则为向外镊合状。

旋转状(convolute) 指花瓣的每一片的一边既覆盖着相邻一片的边缘而另一边又被另一相邻片的边缘所覆盖,如棉花、牵牛等。

覆瓦状(imbricate) 和旋转状相似,只是花瓣片中有一片或两片完全包被在外,一片完全包被在内,如蚕豆、油菜等。

(二)雄蕊类型与特征

1.雄蕊的类型

植物种类不同,花中雄蕊的数目,花丝的长短,花药和花丝的分离与联合方式常不同,形成不同的雄蕊类型(图14-14)。

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雄蕊花丝联合成一体,花药分离,如棉等。

二体雄蕊(diadelphous) 9个雄蕊的花丝联合,另1个雄蕊单生,呈二束,如蚕豆等。

多体雄蕊(polyadephous) 雄蕊的花丝联合成多组,如金丝桃等。

聚药雄蕊(syngenesious) 花药合生,花丝分离,如菊科植物等。

二强雄蕊(didynamous) 雄蕊4个,2个长,2个短,如唇形科植物等。

四强雄蕊(tetradynamous) 雄蕊六个,4个长,2个短,如十字花科植物。

2.花药的着生方式

花药是花丝顶端膨大成囊状的部分,花药通过花丝与花托或花冠相连。花药在花丝上的着生方式也有几种不同情况(图14-15):

基着药(basifixed anther) 花药仅基部着生于花丝的顶端,如望江南、唐菖蒲等。

背着药(dorsifixed anther) 花药背部着生于花丝上,如苹果、油菜等。

丁字药(versatile anther) 花药背部的中部与花丝相连,如小麦、百合等。

个字药(divergent anther) 花药张开时呈“个”字形,如凌霄等。

广歧药(divaricate anther) 花药平展,顶部与花丝相连,如地黄等。

全着药(adnate anther) 花丝短粗、花药整体着生于花丝上,如莲、玉兰等。

3.花药开裂的方式

花药成熟后开裂散出花粉,开裂方式主要有(图14-15):

纵裂(longitudinal split) 药室纵长开裂,为最常见的一种,如小麦、油菜等。

孔裂(poricidal) 药室顶端开孔花粉散出,如马铃薯、杜鹃等。

瓣裂(valvate) 药室有2或4个瓣状盖,瓣盖打开时花粉散出,如小蘖、樟等。

(三)雌蕊(群)的类型与特征

1.雌蕊的类型

由于组成雌蕊的心皮数目和心皮间的分离与联合情况不同,雌蕊常分单雌蕊、离生单雌蕊和复雌蕊等类型(参见第二篇第九章)。

2.子房的位置

子房着生在花托上,它与花托的连接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与花萼、花冠,雄蕊群的相对位置也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变化(图14-16)。

上位子房 (superior ovary) 又叫子房上位,子房仅以底部和花托相连,花的其余部分均不与子房相连。其中又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①上位子房下位花(superior-hypogynous flower):子房仅以底部和花托相连,萼片、花瓣、雄蕊着生的位置低于子房,如油菜,玉兰等;②上位子房周位花(superior-perigynous flower):子房仅以底部和杯状萼筒底部的花托相连,花被与雄蕊着生于杯状萼筒的边缘,即子房的周围,如桃、李等。

半下位子房(half-inferior ovary) 又叫子房半下位或中位,子房的下半部陷生于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子房上半部仍外露,花的其余部分着生在子房周围花托的边缘,故也叫周位花,如菱、马齿苋等。

下位子房(inferior ovary) 又叫子房下位,整个子房埋于下陷的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花的其余部分着生在子房以上花托的边缘,故也叫上位花,如番瓜、苹果等。

3.胎座的类型

在雌蕊的子房内,胚珠着生的部位叫胎座(placenta),由于心皮的数目和连接方式以及胚珠着生的部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胎座类型(图14-17)。

边缘胎座(marginal placentation) 单心皮,子房一室,胚珠生于腹缝线上,如豆类。

侧膜胎座(parietal placentation) 二个以上的心皮所构成的一室子房或假数室子房,胚珠生于心皮的边缘,如油菜、白菜、南瓜、黄瓜、番木瓜等。

中轴胎座(axile placentation) 多心皮构成的多室子房。心皮边缘于子房中央形成中轴,胚珠生于中轴上,如棉花、柑橘等。

特立中央胎座(free central placentation)多心皮构成的一室或不完全数室子房,子房腔的基部向上有一个中轴,但不到达子房顶,胚珠即生于此轴上,如石竹科植物。

基生胎座和顶生胎座(basal placentation and apical placentation) 胚珠生于子房室的基部或顶部,前者如菊科植物,后者如瑞香科植物。

(四)花程式与花图式

花程式是指用字母、符号及数字等来表示花的形态组成、位置和排列的关系式;花图式是指用花器官各部分的横断面结构简图来表示花结构与组成的数目、排列、分离与联合情况的图式。

1.花程式(flower formula)

花的各部分用一定的字母来代表,通常用K代表花萼(kalyx),用C代表花冠(corolla),用A代表雄蕊群(androecium),用G代表雌蕊群(gynoecium),用P 代表花被(perianth)。花各部分的数目可用数字来表示,如果该部分缺少时,就用“O”表示,数目很多,就用“∞”来表示,并把它们写于代表各部字母的右下角处。如果某部分在一轮以上时,就用“+”来表示,如果某一部分其个体相互联合,就用

“()”来表示。子房的位置可以在雌蕊的字母G下边加一道横线表示上位子房,在G上面加一道横线

表示下位子房,上下各横线表示半下位子房。同时在心皮数目的后面用“:”号隔开的数字表示子房室的数目。

辐射对称花用“*”表示;两侧对称花用“↑”表示;♀表示雌花;♂表示雄花,表示两性花,书写在花程式的前边。现分别举例说明:

棉花 * K(5);C5;A(∞);(3-5:3-5)

花生↑K(5);C1+2+(2);A(9)+1;1:1

小麦↑K0;C2;A3;(2:1)

百合 * P3+3;A3+3;(3:3)

2.花图式(flower diagram)

花的各部分用横切面的简图表示。用一黑圈表示花着生的花轴,用空心的弧线表示苞片,带有线条的弧线表示花萼。由于花萼的中脉明显,故弧线的中央部分向外隆起突出。实心的弧线表示花冠,雄蕊和雌蕊分别用花药或子房的横切面形状表示。并明确各部分的位置、分离或连合情况(图14-18)。

四、花序的类型和特征

(一)有限花序

有限花序(definite inflorescence)或离心花序(centrifugal inflorescence)也叫聚伞花序(cyme),花序顶端或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由于顶花先开,限制了花序轴的继续伸长。常见的有限花序类型有四种(图14-19)。

1.单歧聚伞花序(monochasium)

花序主轴顶端先生一花,然后在顶花下的一侧形成侧枝,继而侧枝的顶端又生一花,如此依次生花、开花,形成合轴分枝的花序。这样的花序有蝎尾状聚伞花序(scorpiod cyme),各分枝为左右间隔生长,如唐菖蒲、美人蕉等;卷伞花序(bostrix),各分枝朝向一个方向,如聚合草、附地菜等。

2.二歧聚伞花序(dichasium)

在某些具有对生叶序的植物中,顶花下的花序主轴向两侧各生一枝,枝的顶花下再生出两个分枝,如此反复分枝,且均顶花先开的花序,如繁缕等。

3.多歧聚伞花序(pleiochasium)

花序轴的顶端发育出一朵花后,紧接其下的主轴再分出3个以上的分枝,且各个分枝又如此发育出顶花和分枝的花序,如泽漆等。

4.轮伞花序(verticillaster)

在唇形花植物中,对生叶序的叶腋内各生出3朵以上的花所共同组成的花序,如益母草等。

(二)无限花序

无限花序或向心花序也叫总状类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的花先开,渐及中心。常见的有(图14-20):

1.总状花序(raceme)

花有梗,排列在一不分枝且较长的花轴上,花轴能继续增长,如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等。

2.穗状花序(spike)

和总状花序相似,只是花无梗,如车前、大麦。穗状花序轴如膨大,叫肉穗花序,基部常有总苞,如玉米的雌花序和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等。

3.葇荑花序 (catkin or ament)

若干单性花排列于一细长、柔软的花轴上,花序通常下垂,花后整个花序或连果实一起脱落,如杨、柳等。

4.圆锥花序(panicle)

花序轴上生有多个总状或穗状花序,形似圆锥,及复合的总状或穗状花序,如水稻或玉米的雄花序等。

5.伞房花序(corymb)

花有梗,排列在花轴的近顶部,下边的花梗较长,向上渐短,花位于一近似的平面上,如麻叶绣球(Spiraea cantonensis Lour.)、山楂等。如几个伞房花序排列在花序总轴的近顶部者叫复伞房花序,如华北绣线菊(S. fritschiana Schneid)。

6.伞形花序(umbel)

花梗近等长或不等长,均生于花轴的顶端,状如张开的伞,如红瑞木(Swida alba Opiz)等。几个伞形花序生于花序轴的顶端者叫复伞形花序,如胡萝卜。

7.头状花序(capitate) 花无梗,集生于一平坦或隆起的总花托(花序托)上,而成一头状体,如菊科植物。

8.隐头花序(hypanthodium) 花集生于肉质囊状的总花托(花序托)的内壁上,并被总花托所包围,

如无花果等。

在自然界中,花序的类型比较复杂,有些植物是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混生的。如葱是伞形花序,但中间的花先开,又有聚伞花序的特点;水稻是圆锥花序,但开花的顺序也具有聚伞花序的特点。

五、果实的类型与特征

根据参与果实形成是由单花或花序、雌蕊的类型、果实的质地、成熟果皮是否开裂和开裂方式,花的非心皮组织部分是否参与形成等,将果实分为单果、聚合果和复果等类型(详细参见第二篇第十章)。

(一)单果

由一朵花中的一个单雌蕊或复雌蕊参与形成的果实叫单果,根据果实成熟时的质地和结构,可将果实分为肉质果和干果两类。

1.肉质果(freshy fruit)

肉质果肉质多汁,常见的肉质果有:

浆果由复雌蕊的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发育而来。外果皮薄,中果皮、内果皮和胎座均肉质化,浆汁丰富,含一至多粒种子。上位子房发育来的,如番茄、葡萄、柿等;下位子房形成的如香蕉、瓜类等。

核果具有坚硬果核的一类肉质果。由单雌蕊或复雌蕊的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发育而来,外果皮薄,中果皮厚,多肉质化,内果皮石质化,由石细胞构成硬核,含一粒种子,如桃、梅、李、杏等。核桃为2心皮下位子房发育成的核果。

柑果柑橘类植物特有的一类肉质果。由复雌蕊具中轴胎座的上位子房发育而成。外果皮厚,外表革质,内部分布许多油囊;中果皮较疏松,具多分枝的维管束;内果皮膜质,其内表皮上生众多的囊状多浆的毛状体,为食用的部分。

梨果(pome)由花筒和子房联合发育而成的假果。通常花筒形成果壁、外果皮、中果皮均肉质化,内果皮常革质,如苹果、梨等。

瓠果(pepo)由下位子房发育而成的假果,花托和外果皮发育成坚硬的果壁,中果皮、内果皮肉质,侧膜胎座常较发达,如葫芦科植物的果实。

2.干果(dry fruit)

干果成熟时果皮干燥。开裂的干果称裂果(dehiscent fruit),不开裂的干果称闭果(in dehiscent fruit)。

蒴果(capsule) 由复雌蕊发育而来,子房室含多数种子的一类开裂干果。果实成熟时有几种开裂方式,常见的有室背开裂,即沿心皮的背缝线裂开,如棉、百合、鸢尾等;室间开裂,即沿心皮相接处的隔膜裂开,如烟草等;室轴开裂,即果皮外侧沿心皮的背缝线或腹缝线相接处裂开,但中央的部分隔膜仍与轴柱相连而残存,如牵牛、曼陀罗等;盖裂,即果实中上部环状横裂成盖状脱落,如马齿苋、车前等;孔裂,即果实成熟时,每一心皮顶端裂一小孔,以散发种子,如虞美人、金鱼草等。

瘦果(achene) 不裂干果(闭果)的一种。由1~3心皮组成,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发育而来,内含1粒种子。成熟时,果皮革质或木质,容易与种子分离。1心皮构成的瘦果如白头翁;2心皮瘦果如向日葵;3心皮瘦果如荞麦。

颖果(cariopsis) 禾本科植物特有的一类不裂干果。由2~3心皮组成,含1粒种子,果皮和种皮愈合,不能分离,如小麦、水稻、玉米等的果实。

荚果(legume orpod)由单雌蕊发育成的果实。成熟时,果皮裂成两瓣,如大豆等。

角果(silicle or silique)由2个心皮联合发育成、具假隔膜且侧膜胎座的果实。成熟时,果皮沿腹缝线处开裂,假隔膜留存,如十字花科植物的果实。

坚果(nut) 由复雌蕊的下位子房发育成的,含1粒种子且果皮坚厚的一种不裂干果。坚果外面常包有壳斗(原来花序的总苞),如板栗、栓皮栎等。

翅果(samara) 由单雌蕊或复雌蕊的上位子房形成的一种不裂干果。果皮的一部分向外扩延成翼翅,如枫杨(Pterrocarya stenoptera DC.)、榆(Ulmus pumila L.)等的果实。

分果(schizocarp) 由2个或2个以上心皮组成的复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成,具2或数个子室。果实成熟

时,子室分离成若干各含1粒种子的分果瓣,仍属不裂干果。胡萝卜、芹菜等的分果由2个心皮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成,成熟时分离为2个分果瓣,分悬于中央果柄的上端,常称为双悬果,双悬果为伞形科植物的主要特征之一;苘麻等的果实由多个心皮组成,成熟时可分为多个分果瓣。

(二)聚合果

聚合果(aggregate fruit)是指一朵花中的许多离生单雌蕊聚集生于花托,并与花托共同发育成的果实。每一离生雌蕊各发育成一个单果(小果),根据单果的种类可分将其分为聚合瘦果(如草莓等)、聚合核果(如悬钩子等)、聚合坚果(如莲等)和聚合蓇葖果(如八角、芍药)等。

(三)复果

复果(multiple fruit)或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桑椹来源于一个雌花序,各花的子房发育成一小坚果,包藏于肥厚多汁的花萼内。菠萝的果实是由许多花聚生在肉质花轴上发育而成。无花果肉质花轴内陷成球囊状,囊的内壁上着生许多小坚果。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 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这个最新的APG III 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 引言 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 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 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在2009年推出第三版的同时,又依据系统发育关系对各科作了线性排列[2]。对历史上出现的被子植物科名进行汇总,理清了所有这些科名与APG系统科名的正异名对应关系, 并将整个被子植物作为有胚植物(木贼纲Equisetopsida)的一个亚纲处理, 即木兰亚纲(Magnoliidae) (Chase & Reveal, 2009), 被子植物各单系分支则设为超目,其下再设目、科级单元,增加红毛椴科(Petenaeaceae),使APG III系统的科数目增加到414科。 2 主要特点 在该分类法中,将被子植物分为由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组成的基底旁系群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组成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为木兰类的旁系群,金鱼藻目为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鸭跖草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核心类群;在真双子叶植物下,蔷薇类及菊类为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及锦葵类植物组成,菊类的核心类群由唇形类及桔梗类植物组成。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新增的目有:无油樟目、睡莲目、金粟兰目、无叶莲目、昆栏树目、黄杨目、智利藤目、葡萄目、蒺藜目、美洲苦木目、十齿花目、南鼠刺目、鳞叶树目及盔瓣花目。 APG III所承认的科共有415个,有许多小型科被合并,早前被建议合并的55科之中有44个被合并,即八角茴香科、葱科、百子莲科、龙舌兰科、星捧月科、西丽草科、风信子科、异蕊草科、假叶树科、紫灯花科、独尾草科、萱草科、独叶草科、荷包牡丹科、蕨叶草科、双颊果科、水青树科、齿蕊科、高柱花科、花茎草科、谷木科、微形草科、马尾树科、水母柱科、羽叶树科、王冠草科、时钟花科、钟萼木科、地果莲木科、弯子木科、骆驼蓬科、

校园常见植物识别与分类

创新项目设计 校园常见植物的分类识别 黄兆广 课题背景 校园内有很多花草树木,这些植物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惬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每一种植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春天繁花似锦,有的秋天来了落叶纷飞,有的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这是因为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分类学地位,这一地位决定了植物的外形特征。本次学习中学生将对一些校园常见植物进行分类识别。 初中学生意见学习了植物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的主要结构,对植物的分类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学以致用,关爱校园中的常见绿色植物。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并能只是 和方法对校园中的常见绿色植物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中绿色植物的关爱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合作。活动重点和难点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对校园中的常见绿色植物进行分类。 活动方式 1、对已有名称的植物,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研究方式,在植物分类检索表中对 应观察植物的相关特征。 2、对未知名称的植物,可以全面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的特征,再对应植物分类 检索表来查找名称。 活动过程组织设计 一、准备阶段 1、人员准备: 把学生分为4—5个人一组,要求学生在本小组内确定组长、观察员和记录员,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本次研究性学习。 2、材料准备 每人领取工具箱一只,内有教师自制的植物分类检索表、调查报告单、放大镜、镊子等。 二、实施阶段 活动1:什么是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本次研究的只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植物分类研究,其对象是我们校园常见植物。 给学生提供植物分类的小资料 活动2:植物分类有哪些方法?

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教案

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教案

说明: 1、授课班级为2007级园林花卉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为2007年的十月份。 2、教师使用的参考教材有《园林植物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森林植物》(中国林业出版社)。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园林植物学》。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的主要结构,提问复习旧课并导出新课。这样通过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对新知识引起特别注意。 新课讲解: 第九章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第二节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过程 一、雄蕊(stamen)的发育与构造 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两部分,花药是产生花粉粒的地方,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花药(anther)的发育与构造 花药的早期是一团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外面有一层表皮包被。在表皮下面四隅处出现核大、质浓的孢原细胞。 纤维层:通常一层细胞,成熟时木质化 中层:1——数层,逐渐解体和被吸收花粉囊壁 绒毡层:含丰富的养料供花粉粒发育时用,被吸收 课前2分钟组织教学 看图激趣,质疑引入 3分钟 28分钟 (具体分解如下) 7分钟 以讲授法为主 花药与花粉粒的发 育是难点,通过放多 媒体图片,给学生以 直观的刺激,同时在 黑板上画发育简图和 结构图把抽象的知识 具体化和形象化,以 突破难点,同时培养 学生绘图的基本技 能。 发育过程简图如 下:

(二)花粉粒(pollen grain )的形成与发育 花粉囊壁发育的同时。 (三)花粉粒的形态、构造及生命力 1、形态:一般多成球形、椭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等。 2、大小:直径 10——50um 之间。 3、构造: 10分钟 以讲授为主,配合 多媒体图片。 成熟花粉粒又叫雄配子体,要强调,重 点掌握雄配子体的结构。同时向学生说明 2-细胞花粉和3-细胞 花粉。 5分钟 以学生为主,看图片,师生共同总结。 雄配子体结构为重点,要求学生会画结构简图。 4、生活力 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植物的花粉从花药散出后,只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新的形态学(广义)性状的大量积累,特别是对花的形态发生的广泛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花发育进化遗传学的开展,对于理解花的多样性分化的机理带来了希望。 利用DNA序列资料以及根据这些资料推导的被子植物各个大类群的系统发育树迅速增加,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分化和现存各大类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也不断地对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结实器官化石不断地被发掘,为人们进一步地了解被子植物的历史、进化和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之后,生物学家才真正地走上进行自然分类的道路,在分类工作中人们试图去寻求“自然类群”和“共同祖先”,亦将重建生物分类群的系统发育作为研究的目标。 现存的被子植物若从早白垩纪大爆发时算起,已经演化了上亿年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到它们的祖先类型起源,被子植物大约有两亿年左右的演化历史,经历了起源、分化、灭亡和发展的过程。对于约有两亿年左右演化历史的被子植物来说,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在生存的类群在内的谱系发生系统,而只能对现存的类群进行系统排列,以反映它们之间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与分类系统简介

总结与复习 经典的植物分类,是建立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的鉴别基础上的。花器官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差异是物种鉴别的主要依据。 根据花瓣的数目以及离合程度可以分为舌状、筒状、漏斗状、钟状、轮状、十字型、蝶形花冠。 雄蕊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有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聚药雄蕊。 无限花序的开花顺序由下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央,可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茅荑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以此作为单位还可构成复合的花序,如复总状花序(圆锥花序)、复穗状花序。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从上向下,从内向外,可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 被子植物亚门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如下表: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木兰科与毛莨科是双子叶植物中的原始类群。其原始性状为雄、雌蕊均为多数,离生,并作螺旋状排列。泽泻科和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中古老的类型。菊科是双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一科,构成系统进化干的顶峰,具有多样的适应能力及进化性状,如头状花序是花序中进化的性状;花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显花植物广义的显花植物指种子植物,狭义的显花植物指具真正的花的植物,即仅指被子植物,而不包括裸子植物。现在多采用狭义的“显花植物”概念。 2.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一片子叶,一般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叶脉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部常三基数,花粉具单个萌发孔。禾本科、百合科植物即属单子叶植物。 3、双于叶植物双于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二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具形成层,叶具网状脉,花部常五或四基数,花粉具三个萌发孔。葫芦科、菊科植物即为双子叶植物。 二、填空 1.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这主要体现在被子植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和。具有真正的花、具雌蕊、具双受精现象、孢于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2.关于被子植物各性状的演化趋势,一般认为:木本比草本,落叶比常绿,两性花比单性花,花各部多数且无定数比少而有定数,花部离生比合生;种子有胚乳比无胚乳,寄生、腐生植物比绿色自养植物。原始、进化、原始、原始、原始、原始、进化 3、依据个别性状确定一分类群是进化还是原始,是容易犯错误的,这是因为和。同一种牲状在不同植物中的进化意义不是绝对的、各器官的进化不是同步的 4、双子叶植物花部常_____基数,极少_____基数。五或四、三 三、选择填空 1.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均属于。 A、种子植物 B、高等植物C.有花植物D、颈卵器植物 E.雌蕊植物F.A、B和C G.A、B、C和D H.A和B 2.被子植物中,是颈卵器的残余。 A.胚囊B.反足细胞C.极核D.卵器 3.被子植物的配子体与孢子体的关系是。 A.共生B.寄生C、竞争D.各自独立生活 4.裸子植物一般无。 A.导管B.管胞C.伴胞D.导管和伴胞 5.下列各种果实类型中是最原始的类型。 A.聚花果B、聚合果C.真果D、假果 6.下列各种输导组织特征中,的性状最为进化、 A.具网纹、孔纹导管B.具环纹、螺纹导管 C.无导管而具管胞D.无伴胞 7.下列各性状状态中,最为进化。 A.两性花B.雌雄同株C.杂性同株D.杂性异株E.雌雄异株 8.双子叶植物花部常基数。 A.2 B.3或4 C.4或5D.5或6

动植物分类

动植物分类 一、以植物茎的形态来分类 1?乔木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2.灌木 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3.亚灌木 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4.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5.藤本植物 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它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藤本。 藤本植物依据有无特别的攀援器官又分为攀缘性藤本,如瓜类、豌豆、薜荔等具有卷须或不定气根,能卷缠他物生长;缠绕性藤本,如牵牛花、忍冬等,其茎能缠绕他物生长。 二、以植物的生态习性来分类 1.陆生植物生于陆地上的植物。 2.水生植物 指植物体全部或部分沉于水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 3.附生植物 植物体附生于它物上,但能自营生活,不需吸取支持者的养料为生的植物,如大部分热带兰。 4.寄生植物 寄生于其他植物上,并以吸根侵入寄主的组织内吸取养料为自己生活营养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植物,如桑寄生、菟丝子等。 5.腐生植物 生于腐有机质上,没有叶绿体的植物,如菌类植物、水晶兰等。 三、以植物的生活周期来分类 1.一年生植物 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由数星期至数月,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过程,然后全株死亡,如白菜、豆角等。 2.二年生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目录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 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被子植物的起源 经济利用 [编辑本段]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bèizǐzhíwù)是种子植物的一种。 被子植物或显花植物是演化阶段最後出现的植物种类。它们首先出现在白垩记早期,在白垩纪晚期占据了世界上植物界的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种子藏在富含营养的果实中,提供了生命发展很好的环境。受精作用可由风当传媒,大部分则是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导,使得显花植物能广为散布。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亦称显花植物。现代植物中最大的类群,种类数目(约250,000种以上)和个体数目都占优势,构成当今地球表面的优势植被。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早期的分类是把被子植物列为种子植物门下的一纲,後提升为被子植物门,最近列为木兰门(Magnoli

ophyta)。被子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住所、衣料、药品和花卉,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如禾谷类(特别是稻、小麦和玉蜀黍)、甘蔗、马铃薯、块茎蔬菜和果品。 被子植物的习性、形态和大小差别很大,从极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乔木桉树。大多数直立生长,但也有缠绕、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机械支持而生长的。多含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有几个科的植物是肉食的,如茅膏菜属(Drose ra)植物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物。许多是木本的(乔木和灌木),但多为草本,草本被子植物比木本具有更进化的特征。多异花传粉,少数自花传粉。花粉粒到达柱头後即萌发并产生花粉管,通过花柱向下进入子房腔。花粉管前端有管核和生殖细胞。随著花粉管的发育,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雄配子。花粉管一般通珠孔进入胚珠。花粉管进入雌配子体後,顶端破裂,两个雄配子释出,进入雌配子体的细胞质内。其中一个雄配子钻入卵细胞内,与之融合而受精。受精後产生的核子常发育成胚。另一个雄配子同雌配子体的其他两个核(极核)结合(或同两极核预先融合成的一个核相结合)形成胚乳核,胚乳核产生胚乳,用以贮藏养料。两个雄配子均参加融合过程,这称为双受精作用,为被子植物所独有。 被子植物分两个纲,其种子内胚发育的早期阶段相同,但进一步的发育却以不同方式进行︰在双子叶植物,茎原基两侧的侧生子叶均发育,而在单子叶植物仅一个原生子叶得到发育,并向顶端移动。胚的发育过程清楚地表明,被子植物胚的早期均有双子叶阶段。双子叶植物的胚分化为4个主要部分︰胚根、胚轴、子叶和胚芽。 被子植物的花的结构特徵 被子植物的器官与其他维管束植物一样,分为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木质部有特化的导管,在韧皮部内筛管分子末端相接形成筛管,筛管侧面同伴细胞相接。叶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很不一致,叶序有互生、对生或轮生。互生是原始的类型,对生和轮生是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形成。全缘、具羽状脉的单叶较为原始。在冬季或旱季脱落的叶由「常绿」叶进化而来。叶表皮具有特化的气孔。花是高度变异和特化的繁殖枝。孢子叶(雄蕊和心皮)藏于花托上,通常由花被(萼片和花瓣)环绕。花托是节间缩短的茎,原始的花花托较长。萼片常为绿色,叶状或苞片状,是特化的叶。花瓣通常与萼片互生,其质地、颜色(除绿色外)和大小不同于萼片。雄蕊(小孢子叶)总称雄蕊群,每个雄蕊通常由柄状的花丝和带孢子的部分(花药)组成。心皮(大孢子叶)总称为雌蕊群,心皮由包围胚珠的子房、花柱和柱头构成。柱头用以接受花粉粒,生于花柱的顶端。

植物分类部分习题及答案

植物分类部分复习题 第一部分植物的类群 一、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法:人们根据生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之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称为自然分类法。从形态,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来确定在生物界的系统地位。 2.双名法:将植物学名用拉丁文命名,一个植物的学名有两个拉丁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单词为种加名,一律小写。即属名(名词)+种加名(形容词)+定名 人的姓氏。如:银杏Ginkgo biloba L 3.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二、判断(对的填:"√",错的填"×") 1.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形成颈卵器。 ( √ ) 2.在高等植物中,苔藓植物的配子体是寄生的,蕨类植物的配子体是独立生活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配子体也是寄生的。( × ) 3.单倍体是指植物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植物。 ( √ ) 4.配子体的染色体数是单倍的,孢子体是二倍的。 ( √ ) 5.植物的学名是全国统一的名称。 ( × ) 6.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光合自养的原植体植物。(√) 7.蓝藻细胞没有分化成载色体等细胞器。(√) 8.蓝藻的光合作用产物分散在中心质中。(×) 9.绿藻门植物的营养细胞均无鞭毛。(×) 10.绿藻细胞中的载色体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结构类似。(√) 11.水绵接合生殖时,从一个配子囊放出的配子与另一个配子囊放出的配子体在水中结合形成合子。(×) 12.我们所食用的海带的配子体,其可分成固着器、柄和带片三部分。(×) 13.菌类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组成。(√) 14.一般来讲,在植物生活史中,配子体是单倍体,孢子体是二倍体。(√) 15.孢子植物就是低等植物,也称为无胚植物。(×) 16.低等植物都没有细胞核,而高等植物有细胞核。(×) 17.地衣是细菌和藻类组成的共生复合体植物。(×) 18.菌类植物由于都不具叶绿素而属于典型的异养植物。(×) 19.藻类植物与菌类植物都是低等植物,它们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藻类是水生的,菌类则是陆生的。

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

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 一、选择题 1.花生雌蕊柄之所以能将花生的花推入土中因为其基部有下列之故?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居间分生组织 D.原分生组织 2.被子植物中,具有功能的死细胞是。 A.导管分子和筛管分子 B.筛管分子和纤维 C.导管分子和纤维 D.纤维和伴胞 3.裸子植物靠输导水分。 A.导管和管胞 B.管胞 C.筛管 D.筛胞 4.筛管分子最明显的特征是其。 A.侧壁具筛域 B.为具核的生活细胞 C.端壁具筛板 D.为有筛域、筛板而无核的生活细胞 5.次生分生组织可由直接转变而成。 A.原分生组织 B.初生分生组织 C.侧生分生组织 D.薄壁组织 6.周皮上的通气结构是。 A.气孔 B.皮孔 C.穿孔 D.纹孔 7.水稻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拔节、抽穗时,茎迅速长高,是借助的活动。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 C.次生分生组织 D.居间分生组织 8.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差别,在于厚壁组织是。 A.细胞,壁均匀地次生加厚 B.胞,壁均匀地次生加厚 C.细胞,壁均匀地初生加厚 D.细胞,壁均匀地初生加厚 9.下列哪种组织常常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A.厚壁组织 B.厚角组织 C.输导组织 D.分泌组织 10.草本植物体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组织是。 A.输导组织 B.薄壁组织 C.机械组织 D.厚壁组织 11.韭菜叶切断后,能继续生长,是因为下列何种生长的结果。 A.顶端生长 B.侧生生长 C.居间生长 D.产生离层 12.根的吸收作用主要在________。 A.根冠 B.分生区 C.根毛区 D.伸长区 13.中柱鞘细胞可产生________。 A.部分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B.不定芽和不定根 C.侧根 D.A、B和C

第八章 被子植物的器官

第八章被子植物的器官 1.为什么陆生植物带土移栽比裸根移栽成活率更高? 根的最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作用,而吸收作用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它十分脆弱,很容易断裂。裸根移栽时根毛大多断裂并遗留在土壤中,根吸收能力大为降低,因而成活率也大为降低。所以,为了提高陆生植物移栽的成活率应带土移栽。 2.植物根的总和称为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3.为什么树怕剥皮?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导作用。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必须通过植物茎 的皮层向下运输。如果植物的皮被剥去,有机营养物质的输导路径就被切断了,植物地下的根就会因为得不到养料而“饥饿”死亡。一株植物的根如果死了,整株植物也会死亡。所以树怕剥皮。 4.茎的变态 按照茎的变态来分有茎卷须、茎刺、根状茎、块茎、鳞茎、球茎等 (一)茎卷须葡萄茎上即生有茎卷须。二)茎刺皂荚、枸橘、山楂 (三)根状茎如芦苇、莲、毛竹(四)块茎马铃薯的薯块 (五)鳞茎洋葱、大蒜、百合等(六)球茎荸荠、慈菇、芋头 5.一个典型的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 6.叶的变态 (一)刺状叶即整个叶片变态为棘刺状的叶(如仙人掌)。 (二)鳞叶即叶的托叶、叶柄完全不发育,叶片呈鳞片状的叶(如贝母、大蒜)。 (三)卷须叶即叶片先端或部分小叶变成卷须状的叶(如野豌豆)。 (四)捕虫叶即叶片形成掌状或瓶状等捕虫结构,有感应性,遇昆虫触动,能自动闭合,表面有大量能分泌消化液的腺毛或腺体(如茅膏菜)。 7.被子植物是如何完成受精作用的? 被子植物的花粉粒通过各种媒介传到雌蕊的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把两个精子送到子房中央的胚囊。然后其中一个精子跟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成胚;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成胚乳,这个过程叫双受精过程。双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8.花是被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9.一朵完整的花包括了六个基本部分,即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 1.柱头雌蕊顶端接受花粉的部分。通常膨大成球状、圆盘状或分支羽状。常具乳头状突起或短毛,利于接受花粉。 2.花柱雌蕊柱头和子房之间的部分,连接柱头和子房,是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当花粉管沿着花柱生长并伸向子房时,花柱能为其提供营养和某些趋化物质。 3.子房 子房是被子植物生长种子的器官,位于花的雌蕊下面,一般略为膨大。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 10.双受精作用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受精极核的现象称为双受精,如图3-3-14所示。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其过程概括如下: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穿过珠孔入珠心,到胚囊内。花粉管进入胚囊后,管的末端即行破裂,将两个精子送入卵和极核之间,其中一个精子跟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成胚;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成胚乳。 11.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被子植物完成双受精作用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都凋落了,而子房继续发育,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里面的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果实的种类繁多,有的果实成熟后果皮肥厚多汁,是为肉果;有的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是为干果。 12.一、常见的肉果 (一)核果,如桃、李、杏、梅等。 (二)梨果,如梨、苹果、枇杷、山楂等。

植物分类学复习

颈卵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通常由颈部和腹部组成。 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维管植物、非维管植物、茎卵器植物各包括哪些类群? 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低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有何共同特征? 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特征: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原植物体植物);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合子不形成胚而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常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的地方。 藻类植物有何特征? 蓝藻、绿藻、红藻、褐藻各举一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特征: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活方式:自养;无根茎叶等分化(原植体植物);多生活水中。代表植物:蓝藻(鱼腥藻、念珠藻);绿藻(衣藻、水绵、水网);红藻(紫菜、海萝、江篱);褐藻(海带)各举一代表植物。 菌类植物包括哪几个门?蘑菇的结构如何? (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类植物分为细菌门、粘菌门、真菌

门,蘑菇的结构包括菌盖、菌褶、菌柄、菌环等部分。 地衣是哪两类植物的共生体?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哪三种类型?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的共生植物,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 高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有何共同特征? 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征:有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例外)(茎叶体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由多个细胞构成;合子形成胚,再长成植物体;绝大多数陆生 苔藓植物有何特征?举代表植物两例 苔藓植物特征:生于阴湿地,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过渡形式的代表;植物体有配子体和孢子体两种形态,配子体为扁平叶状体(低级)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无真正根,有假根,为表皮细胞的突起物,起吸收和固着作用。无维管组织的分化;雄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在世代交替中,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孢子体世代不能离开配子体独立生活。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藓。 蕨类植物有何特征?举代表植物两例(卷柏、满江红) 特征:一般陆生;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既是高等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有性器官为多细胞的颈卵器(雌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 1.1恩格勒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 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中逐渐演化出单子叶植物,并在演进的早期就分化为3个进化线,即瓣花群、萼花群及颖花群。 1.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塔赫他间系统于1954年公布。该系统认为被子植物从种子蕨中演化而来;从木本植物中演化出草本植物;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具单沟舟形粉的睡莲

被子植物及其器官分类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最高级的一大类群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约30多万种,1万多属,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我国被子植物约有3万种,根据其形态特征的异同,可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共300多科,8000多属。本章仅选择讲述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植物所在的科、属特征,以及个别在系统分类或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予以适当介绍。 第一节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 被子植物在长期演化、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经典的植物分类学就是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特征来进行的,现就植物常见的形态学术语简介如下。 一、茎 (一)茎的生活习性 植物茎的生活习性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茎的性质,可将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种类型。 1.木本植物(wood plant) 乔木(tree)乔木有明显的主干,通常树干高大。如松树、银杏等。 灌木(shrub)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常基部分枝。如紫荆、月季等。 2.草本植物(herb) 一年生草本植物(annual herb)生活周期在一年内完成。如水稻、花生等。 二年生草本植物(biennual herb)生活周期在两内年或跨越两年得以完成。如冬小麦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perenniall herb)植物的地下或整个植株能生活多年。如荷花等。 藤本植物(vine)包括木质藤本植物和草质藤本植物两类。前者如葡萄、省藤等;后者如草莓、牵牛等。 (二)茎的生长习性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可将茎分为以下几种(图14-1)。 直立茎(erect stem)茎垂直立地,如银杏、小麦等。 平卧茎(prostrate stem)茎平卧地面,如蒺藜等。 匍匐茎(stolon t stem)茎平卧地面,节上生根,如草莓、甘薯等 攀缘茎(climbing stemm)借助于茎、叶等的变态器官攀缘于其他物体上,如黄瓜等。 缠绕茎(twining stem)茎缠绕于其他物体上,如牵牛等。 二、叶 叶的大小、形状和组成常因植物种类而异,变化较大,但分类地位相近的植物的叶形常常相似。 (一)叶的形态 1.叶的质地 革质(coriaceous):叶厚韧似皮革,如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L.)等。 膜质(membranaceous):叶薄而呈半透明,不呈绿色,如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草质(herbaceous):叶薄而柔软,如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等。 肉质(succulent):叶肥厚多汁,如芦荟(Aloe vera var chinensi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完整word版)被子植物习题(含答案)

被子植物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五月枇杷黄”,每年5月份,我国南方部分省市的早熟枇杷 就会陆续上市,成熟的枇杷味道甜美,营养颇丰,如图,试观 察判断枇杷属于下列哪类植物()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 物 D.被子植物 2.下列植物中,叶脉不是平行脉的是() A.小麦 B.玉米 C.甘蔗 D.月季 3.花生的叶是网状脉,根系为直根系.下列有关花生分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花生是一个种,属于植物界 B.花生属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 C.花生属单子叶植物纲 D.被子植物亚门分单、双子叶植物两纲 4.关于种子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茎叶都有发达输导组织 B.松树的叶多呈针状或鳞片状,根特别发达,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 C.银杏的果实中含有种子 D.西瓜和蜜桃都属于绿色开花植物 5.下列关于孢子与种子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孢子只是一个细胞,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B.种子比孢子的寿命长 C.孢子比种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D.孢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能够萌发,而种子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也可以萌发 6.下列植物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是() A.黄瓜 B.小麦 C.玉米 D.郁金香 7.下列关于单子叶植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须根系 B.胚具有一片子叶 C.平行脉 D.花基数是5或4 8.“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由于春天气温适宜,水中的绿色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这类植物主要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9.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都能产生种子 B.都没有真正的根 C.胚珠都是裸露的 D.都能形成果实 10.松树和苹果树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松树() A.是高大乔木 B.叶细长如针 C.不形成种子 D.不形成果实 11.被子植物区别于裸子植物的主要特点是() A.有种子 B.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C.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D.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2.2009年的中国最高奖是《中国植物志》,陈天路同学从《植物志》检索到白菜、萝卜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被子植物的十字花科,你认为它们属于被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 B.有根、茎、叶的分化 C.营养方式为自养 D.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13.当你走进温暖多雨的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这矮小的植物易受到二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什么是被子植物

什么是被子植物 说起被子植物,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样的植物,但是如果是说起有花植物的话,相信你一定非常清楚吧。其实所谓的被子植物,简单来说就是具有花朵的植物,它约占全世界植物的一半。对于植物的分类,原始上来分的话,就只有简单的裸子和被子两种。那么,到底什么是被子植物呢? 被子植物可以说是遍布我们周围,也是您经常都可以看到的,只不过是因为您不知道植物的分类,所以才会不知道什么是被子植物,比如说木兰,就是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具体它的由来您可以看下分析。 大约1亿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被子植物得到发展,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植物。被子植物也叫显花植物,它们拥有真正的花,这些美丽的花是它们繁殖后代的重要器官,也是它们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的显着特征。被子植物有1万多属,约30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它们形态各异,包括高 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及一些草本植物。

被子植物(Angiosperm)又名绿色开花植物, 在分类学上常称为被子植物门。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适应能力最强、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 您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被子植物,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有所的有花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比如说蕨类植物,也具有鲜明的被子植物的特点,但是它却不属于被子植物。因此想要完全了解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分类,还需要您进行一下详细的研究才可以。

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 花发育是被子植物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综合发育过程,涉及无限生长向有限生长及不同发育方式的转换,包括开花诱导、信号传递、属性决定、器官发生,既受环境因子(如光周期、温度等)的诱导,又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调节,经过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启动成花决定过程中的控制基因。在复杂的基因互作网络调控下,营养茎端分生组织(vegetative meristem,VM)转变为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scence meristem,IM),然后在IM 的侧翼形成花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FM),分化出花器官。 截至目前,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中共有180多个参与调控开花的基因被鉴定出,并确定其中存在有6条调控开花的信号途径:即光周期途径(photoperiod pathway)、春化途径(vernalization pathway)、自主途径(autonomous pathway)、赤霉素途径(gibberellin pathway)、温敏途径(thermosensory pathway)和年龄途径(aging pathway)。表观遗传是开花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机制,对开花及花器官发育产生关键调控作用。miRNAs 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植物分子发育生物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miR172、miR156、miR159 参与了开花诱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共同开启花的发育过程。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格式形成与分子调控机制。 图1 温度、光照和依赖赤霉素等途径通过抑制花形成抑制物产生和激活花的分生组织识别基因参与花发育过程 1 花器官发育的ABCDE模型 通过对拟南芥和金鱼草突变体研究而提出的多种发育模型, 成功地解释了被子植物花器官突变现象。其中, 最著名的是由Bowman等及Coen和Meyerowitz提出的“ABC模型”。该模型指出, 花器官的形成和发育由A、B和C三类功能基因决定; A类基因的表达决定了第一轮萼片的形成, 包括APETALA1 (AP1)和APETALA2 (AP2)基因等; B类[APETALA3 (AP3)和PISTILLATA (PI)基因]和A类基因的组合表达决定了第二轮花瓣的发育; C类[AGAMOUS (AG)基因]和B类基因的组合表达决定了第三轮雄蕊的形成; C类基因的表达决定了第四轮雌蕊的发育。同时, A类和C类基因在功能上彼此抑制, 较好地解释了花器官的同源异型转变现象。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 D类基因FLORAL BINDING PROTEIN 7 (FBP7)和FBP11决定了胚珠的形成和发育。拟南芥D类SEEDSTICK (STK)、SHATTERPROOF1(SHP1)和SHP2三基因突变体的胚珠变成了心皮结构和叶结构。这些研究将花发育“ABC模型”拓展为“ABCD模型”。随后, 研究发现SEPALLATA (SEP)基因能与其他类型的花器官特征决定基因发生结合, 维持四轮花器官的正常发育, 定义为“E类基因”。因此, 花发育模型进一步扩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