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含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其泉源(jùn)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解析:D(应为b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

..之职役:老百姓

解析:D(应为百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A(都是“因为”)

4.下列四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得不厚而望国之治.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劳心者治.人,劳人者治.于人

解析: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解析:B(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B分别是“实在”“结果实”“果实”;C分别是“震慑”“举起”“举起”;D分别是“水流”“流动的”“水流”);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

解析:C(A那个,这个/句首发语,表示议论;B表示转折/表示目的的连词;C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D表句中停顿/……的人);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解析:B(是指能有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

..,承天景命

..以待下B.凡昔元首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为行路

..D.傲物则骨肉

解析: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解析: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①,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

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所事

..之主④但其尽心

..③喜逢知己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⑤从容

..敢言

..对曰⑥征慷慨自若

..⑦臣所以

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

解析:(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解析:C(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解析:A(4)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谋,打算,谋划。B.雅,雅致,高雅。

C.劳,犒劳,慰劳。D.擢,提拔,提升。

解析:B(雅,敬词。)

(5)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解析:B(指代魏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解析:A(三者是同一人。)

译文: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为这件事早做打算。太宗杀了隐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像这样?”贞观三年,多次升迁,担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有值得嘉奖之处。我能够选拔并重用他,在先烈面前有什么惭愧的呢?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请求担任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拿要职委任你。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哪里值得珍贵呢?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被人珍视。我正用金子比喻自己,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说:“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啊。”魏征说:“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这就是不能长

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我又听古语说:“‘国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陛下以为(民心)可畏,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解析:(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选自《大唐新语》)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佞(nìn) B.南衙(yá)C.廷诤(zhèng) D.陛(bì)下

解析:A(应为nìng);

(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赞美。

B.谢,道歉,谢罪。

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

解析:D(幸运的,侥幸,有幸。);

(4)翻译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注: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子,宇文化及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有功,封新城县公、郢国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颇受宠而历任中书令、殿中监。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辑有《妆台方》(一作《妆台记》),已佚。

译文: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公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如今果然如此。”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选自——《隋唐嘉话》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2)2、3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2)(二)(三)两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人物?简要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

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太宗: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

②魏徵: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

③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译文: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文言文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20200522202733)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 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3.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1)动词,用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2)连词,目的关系,来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4)介词,用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并列连词,来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6)并列连词,来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7)并列连词,来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8)因为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9)以致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0)认为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11)凭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2)按照 --------------------------------------------------------------------------------------4.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答: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5.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 “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

基础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必浚.其泉源jùn人君当神器之重.zhò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è忧懈怠.dài虑壅.蔽yōng 惧谗邪 ..chánxié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 认为。 二、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 语2.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作 动词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形容 词用作名词 4.居域中之大.大:重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5.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 词6.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 名词 7.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形容 词用作名词8.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 作名词 9.智者尽.其谋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动词10.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11.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使动用法12.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使动用法1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使动 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学生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诚 C.宏兹九德,简能 ..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 ..之职役:老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项王曰:“沛公安.在?” ②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善始者实.繁 ③振.之以威怒 ④塞源而欲流.长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她就是唐朝初年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与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她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得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就是心非,不瞧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得包拯都以她为楷模。她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得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得太平盛世,作为谏臣得魏征就是有其功劳得。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得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她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得编撰工作。《隋书》得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得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得文风作了概括得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得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她得文学观点。她得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得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与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就是最杰出得一个。她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她得犯颜切谏就是为了国家得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得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就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得。当时,经过战后得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她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得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得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得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就是不可能得,何况(您这)明智得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 国君掌握着国家得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得地位,不考虑在安逸得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就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得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得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 (古代)所有得君主,承受上天(赋予得)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得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得(却)很少、难道就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不?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得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得势力(与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虽然(可以)用严酷得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得只有老百姓;(她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所宜深慎。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谏太宗十思疏》高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高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①选自《贞观政要集校》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魏征 (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令狐采学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年夜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年夜业末,为避乱,曾一度落发为羽士。介入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年夜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勇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合,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但敢谏,并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屡次,达数十万言,年夜都为太宗采取,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很多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呈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年夜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归纳综合的评论,崇尚质朴纯粹,否决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应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布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毁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勇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惹恼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赌咒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纳了宽容的态度,并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那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获得了成长,人民生活也充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

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xiǎn)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史以“诤臣”称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 背景提示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生养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追求珍宝异物,四处巡游打猎,劳民伤财。有大臣进谏时,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贞观十一年(637),魏征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猛醒,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 而欲流长也。 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