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1)

基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1)

基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1)
基于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1)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章光虎

重庆市荣昌区玉屏实验小学窦晓丽

摘要:“数据分析观念”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课标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基于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对统计教学的认识偏失为切入点,力求以教学案例的形式,从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为主要手段,以“通过数据进行推理”为主要方法,以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主要载体等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选择方法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达成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全方位深入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之前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突出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教学的核心。数据分析观念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数据,通过分析才能作出判断和决策,体会数据中蕴含的多重信息,而且体验同样的信息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在应用时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其形成是学生对亲身经历的领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于统计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认识。因此,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各个过程,掌握统计的含义,使学生有所领悟是统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最为有效的手段。

一、以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让学生遇到问题后,能想到用统计这个工具解决问题,这就是统计意识,而不仅仅是学会统计的具体操作步骤。

案例1:重庆市特级教师刘红斌的小学一年级统计。

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数学活动都是在围绕解决问题展开,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这也是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个问题,“班上春游去的地方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想出了一个方案:数一数想去哪儿的人数多,就去哪儿。这个方案的制定就是我们统计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2: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解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统计,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想知道哪种小动物来得多?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情境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选择合适方法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数据分析观念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对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课标要求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实施、落实呢?

案例3:在六年级统计整理复习课中,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统计奥运会金牌数,用什么统计图整理数据比较合适?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要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

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下图:

说明:学生通过这样前期的思辨、后面的对比,体会了数据整理方式的多样性,都是对金牌的数据进行整理,但聚焦的点不一样,选择的统计图就不一样。所以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整理数据。

三、以“通过数据进行推理”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史宁中教授曾指出:“统计的核心是通过数据进行推理”。由此可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对培养学生的数据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案例4: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解析:这道题不是简单的会看折线统计图,它要求同学们通过数据分析,根据10月、11月、12月销售量情况,判断出哪张统计图统计的是毛衣的结论,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通过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案例5: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解析:此题希望学生通过对比两个扇形统计图,理解数据蕴涵的信息: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应试中考的多数是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对统计而言,经常考的就是画统计图,填统计表,算平均数。而统计意识则属于数学思维层面的内容,它是现实生活情境的一种反应,不容易用纸、笔出题来测试。又如像收集数据这样的问题,考试的时候很难提供让学生独立收集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有些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缺失。

案例6: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收集、分析数据并做出判断的能力,体会数据蕴涵着信息的能力,但是教师在执教时,对于这种类型的题很多都跳过不做,或者布置课后作业,然后不了了之,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让学生去收集这组数据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甚至老师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况且考试又不会让学生收集这类数据,所以这类题目,一般就成为了教材的“花瓶”。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统计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其统

计能力,因此教师可做以下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分管后勤的老师要给各年级学生准备不同的节日礼物,需要知道我们学校各年级人数情况。

2.制定方案。如果请你去调查,你准备怎么收集数据?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研究,交流方案(方案1:做操的时候一个班一个班的数。方案2:调查学生、老师。方案3:直接调查教导主任)。

3.分组实施。根据情况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限定用两天的时间收集数据

4.汇报交流。第三天上课的时候交流各组的情况。经过同学们统计,数在操场上做操时的同学人数,得到了一组大概的数据。他们还交流了他们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做操的时候,都在运动,不容易数清楚,还有可能有请假的情况;有时候分不清这个班是哪个年级的;最后解释可能我们这个数据有误差。调查同学、老师小组也得到了数据,也说了他们在收集数据时遇到的问题:一年级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班上有多少人,有时候问同一个班,却得到几个不同的数据,还有下课时间有限,一次课间只能调查2、3个班。调查教导主任的小组没收集到数据。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天问了很多人才弄清楚管学籍的老师是谁。在哪个办公室。第二天,上午他正巧开会去了,下午终于找到了,他问我们要这个数据干什么?解释一阵后,他说要在电脑里面找一找,让今天去问他。今天还没来得及,所以没找到数据。

5.教师总结、点评。

解析:很显然,如果光看统计结果的话,这个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有些结果也是错误的。但是,我们需要的、学生需要的是这个统计结果吗?李希贵在他的学校管理沉思录中讲到:“我们所有活动的背后都是教育,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收获是大大的,他收获的是整个统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了做一件事情,要先制定方案;他收获了收集数据过程的艰辛,有些事情需要合作,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的收获显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怎么讲,怎么教也学不会的。

案例7: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引用2011版课标标准附2例19]

[说明]学校一般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贯穿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可以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第一学段,主要让学生感悟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

2.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最高(最大值)、最矮(最小值)、相差多少(极差),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众数)等。在讨论过程中,括号中的有些名词并不需要出现,但是希望学生体会数据所代表的意义。

3.可以让学生创新整理数据的方法。例如,寻找最高,可以直接比较寻找,当学生人数比较多时,也可以分组寻找组内最高,然后在每组的最高中寻找最高。

数据分析观念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体验和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善于运用多种策略的有机结合,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灵活运用。苏联的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工作通常要求运用的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方法,是方法的综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突出主要的方法,综合利用一切有效教学法,形成最优化的复合型教学活动实施方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其统计意识、统计能力、实践能力也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2010-0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Rao C R.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M].石坚,等译.台湾:九章出版社,1998.

[7]宋乃庆.数学教科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 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 2、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得到一组数据我们要分析什么: ①、数据有什么特点? ②、数据怎样变化? ③、可以推测哪些情况? 3、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

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精品文档

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从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来看,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任何科学的基础,但是只有数据是不够的。“要是没有数据分析,就不值得努力去收集数据”。科学家的许多研究工作,就可以看成是对数据的思考。 2.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统计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此要求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对比两者定义,可以发现它们有着明显不同:从“统计观念”到“数据分析观念”,要求更加具体,价值指向更加明确,这一变化将对统计和概率内容的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3.从生活实际的需要来看,数据分析对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普查是重要国情国力的调查。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经济复杂,于2010年11月1 日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此外,数据分析对个人也很必要。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大量的信息都是用数据来表现的,我们进入了一个“数据时代、图表时代”,理解数据的素

养是未来 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4.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及认识上的分歧。目前,广大教师统计和概率的教学视角狭窄,片面追求绘制统计图表的方法和计算技巧,教学中缺乏数据的多元分析、读懂图表及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规律、体会随机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据意识、统计思维等方面的有效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案例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数据: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者技术设计等作为依据的数值。英语为data ,严复1902年在《穆勒名学》中将它音译为“棣达”、“弟佗”,“数据”这词出现比较晚,1936 年后才在一些介绍外国科学进展的文章中出现。笔者认为,数据,是有根据的数,是可依据的数。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学生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学习,使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多为学生创造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实践机会,学生只有经常参与数据分析的实践,数据分析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数据分析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在我们教学中,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等获取客观事实,观测工具的可靠性和学生运用工具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学习后我知道分析数据为主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所谓数据是指在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数据的来源,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活动获取的可以说,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政治、军事、科学、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对数据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很难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获胜。我这里讲的意思是,我们教师应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数据,应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必须

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而不是喊口号 在科学课中,从表现形式上,使用数据主要是测量数据。性质上是定量的数据,即长度、面积、体积、重量、速度等。归纳起来,小学科学课重点指导学生获取、分析诸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速度等支持探究活动的测量数据。 现代社会是一个数据化的时代,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背后都会演绎成大量的数据信息,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产业,随着处理数据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汇集了各自急需的数据分析人才,如证券分析师、会计、资产评估师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首先,我们的学生其实本身就时时处在数据的海洋中,像平时的各门课程的测试成绩、周围商品的价格、身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记录数据等等,但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去分析这些数据,只是教师在总结学生成绩时,才会给学生分析一下这些数据体现出来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依据学生现时遇到的事态,有意识的让学生计算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并让他们根据数据看看能得到什么信息,以利于指导自己行为。其次,帮助学生根据问题的背景掌握数据分析的正确方法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b5268265.html,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作者:王娟 来源:《教师·中》2018年第08期 摘要: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数据分析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由于轻视统计与 概率知识的教学,本该让学生经历的统计过程却简单地以口述形式替代,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难以体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如何正确领会新课标中的要求,把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落到实处,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作者就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谈几点策略。 一、新课标中关于数据分析内涵的基本表述 (1)“了解及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应当先做调查,收集数据,理性分析后再进行判断,明确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这一描述强调了确立统计意识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前提。 (2)相同的数据,由于目标及研究的问题存在差异,所选择的分析方法就会不同,因此我们要依据数据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3)体验随机性。一是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二是只要有充分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 二、统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对于统计知识的教学,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统计图的绘制,以及根据给出的数据解决提出的问题,侧重统计量的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机械地解决事先设定好的各种问题,难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即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也不具备主动调查研究的意识和对数据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同时,由于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既琐碎又繁杂,不少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无法在数学课堂得到有效培养。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有其固有的思想方法,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会造成小学生理解困难。事实也证明,学生如果不经历并体验随机现象,其数据分析观念是很难建立的。 三、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 对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不是苍白的说教、空洞的讲解,也不是教师说统计有用学生就能够体会到的,而是学生在亲历统计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认识、形成的感性数据观念和理性的分析能力。 1.明确数据分析的作用,形成数据分析意识 数据分析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家庭的收支情况,大到国家财政收支,都离不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教师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亲历从最初数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当今社会中信息和技术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大量散乱的数据,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以供参考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质。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为人们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因此,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要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收集数据收集数据能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老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教学起来没有给与必要的重视,因此学生自然也就对这部分的学习有所放松。因此必须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明白数据的统计分析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数据分析决策的依据。 第二,要让学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体验调查,实验,查阅资料,测量的作用。收集完资料后,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一整套的数据处理方法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

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第三,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的作用以及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这些刻画数据的量的不同之处和侧重点。典型的例子如小李去找工作,看到招聘广告上写着该公司月平均工资3000元,而工作一月后发现实际领到工资只有1500元,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等大家讨论一段时间老师在继续出示工资单:公司三月份工资单,经理10000元,副经理8500元,一般员工有7人1500元,清洁工一人1000元。引出“大部分员工只有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会3000元呢”问题讨论,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识冲突。引导观察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工资在1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的引出众数概念,也体会众数的统计意义.。 第四,要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绘画统计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教学中更应该搜集一些媒体发布的统计图表,让学生在读的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路径探索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卢林艳 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1期 摘 ;要:相关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字敏感度、符号意识、空间立体感、几何观念、运算准确能力、推理算术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包括: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问题应当先进行调查研究,其次再收集数据,最后通过分析托出判断,了解渗透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相同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本文结合数据分析观念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数据分析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发表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引导 在信息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统计类型的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工作整理和生产中的必备的技能。然而在中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分析观念的发展情况,将数据分析观念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数据分析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待数据,它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其中发现问题也可以称为收集数据,做出假设也就是在描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即是对数据的分析。数据分析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用频繁,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明确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训练培养离不开具体案例的锻炼,凡是和数据相关的知识点,都与案例的训练密不可分。只有在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训练,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去体会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才能体会到数据分析的魅力所在,并能够熟练的将书本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例如,某个学校想要组织开展综合素质竞赛,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表现都很优秀,那么怎么决定派谁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呢?这时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果,通过分析来比较两名同学每次的平均考试成绩,挑选平均考试成绩比较高的那位同学参加比赛,在平均成绩相同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方差等方法,选择方差较小,相对稳定,实力较强同学参加比赛。就一般情况来说运用平均数也可以反映出数据变化的稳定程度与可靠性,然而中位数与众数这两种数据则是在平均数不能够有效并且充分的反映数据显著特点时才会出现使用。 2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路径的意义 2.1使学生善用数据分析并且可以活用,充分理解

数据分析观念

【课程标准】中数据分析观念:(第五组全体成员)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标准”中,在第二学段的【知识技能】中是这样定的: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在第三学段【知识技能】中是这样说的: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课程内容”【第一学段】中是这样说的: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第二学段】中是这样的内容: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在【第三学段】中说:(一)抽样与数据分析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

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到国民生产总值,小到家庭的收支,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离不开统计。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个领域的学习而言,重要的绝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而是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下面就以统计为例说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

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例如,通过农民分析往年的农产品价格,可以估计出今年的农产品价格,然后适当调整自己的农业种植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计的价值。 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把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之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 设计问题情境,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就要让学生经历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学生体会到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后,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讨论这些数据除了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提到的问题以外,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例如,通过农民分析往年的农产品价格,可以估计出今年的农产品价格,然后适当调整自己的农业种植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

核心词解读五,数据分析观念(上)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五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网络、新闻媒体等渠道的各种数据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都比过去更加依赖形形色色的数据信息。因此,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位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正是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统计学上升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表明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与重新定位。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重新归并后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一、“统计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 从名词本身看,“统计观念”涵盖“数据分析观念”,前者更概括,后者更具体。 从统计学科的研究内容看,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由此可以认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突显了统计的研究对象。 从教学工作现状看,有研究显示:针对“您认为小学统计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您如何定位小学统计课程?”两访谈问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从统计的应用、统计图表、统计活动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对‘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却没有人提及”1。这与笔者近年来有关工作中的感受与评估基本一致。可见,将“统计观念”表述为“数据分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把握“统计观念”的实质。 从名词的界定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统计思考”,其次是“统计过程及其认识”,再次是“对统计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统计思考”是就统计观念的总体而言,它的具体内容由后两层意思分述。明显的缺失是没有提及“随机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这段话也包含三层意思。对照比较:首先,修改后去掉了较为空洞的“统计思考”;然后,对统计观念的两个具体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最后,增补了“体验随机性”的学习要求。具体地说:

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认识

对“数据分析观念”的认识 我认为数据观念就是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具体来说,数据观念包括三方面: (1)数据的意识,能想到用数据来处理问题。实际上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2)数据分析,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我们要经历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即数据处理的过程,把信息提取出来。 (3)数据观念,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自己平时的学习,我觉得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数据是统计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的核心知识,这个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实际上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据的作用,运用数据可以做什么,怎么来做,可能这是通俗一点来说,数据分析观念的一个基本的含义。 (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例如:班里要组织联欢会需要买些水果,买什么样的水果呢?可能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数据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说买苹果,因为我喜欢吃苹果,有的孩子会说买梨,因为我喜欢吃梨,他们没有一个统计的数据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

家在一起讨论,发现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这样一来,要使买的水果得到很多的人喜欢,那我们必须要去收集数据,于是我们可以统计班上喜欢吃苹果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梨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橘子的有多少,最后发现可能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于是就多买点苹果。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统计学的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期望学生掌握多少种方法,但是他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这样的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例如:有两名选手,一名选手跳高一次比一次跳得好,成绩呈增长趋势;另一名选手他的成绩不是增长趋势,是波动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坏,但这名选手的最高值非常高。老师给学生提问了,如果你是教练员,会选择哪名选手参加比赛?其实这里就牵扯了一个背景,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我们知道在国际比赛中,跳远是以一次最好成绩记成绩的,六次比赛中,你有一次成绩最高,你就可能得冠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再要求这名选手是不是很稳定,关键是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数据分析观念成为这部分的的核心概念,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就必须注重数据观念、数据意识、数据分析的渗透。

关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生成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这才是根本。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学的眼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关键词: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到处充斥着数据,这些数据有时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人心绪不宁,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尤为重要。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们在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人们发展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人们发现事物价值存在性的工具。 数据分析过程 一.数据的收集 “数据”在数学中的意义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出现形式。它可以是指一组有意义的数字,如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身高:156cm、167cm、158cm、173cm……它也可以是指一组有意义的非法信息,如今天妈妈从超市买回的东西:饼干、牛奶、香蕉、薯片、西红柿、……因此在数据的收集中,当我们面对各种文章、报道、调查时我们应保持理智的心态,寻找最权威、最有效的数据,这样我们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收集数据的过程:例题:我们班推荐谁当学习委员?1.明确调查问题——谁当学习委员。2.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3.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方法。4.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一位同学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投入推荐箱。5.记录数据——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记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得票数),第三位同学在一旁监督。二.数据的整理 数据整理是对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检验、归类编码和数字编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数据收集后确杂乱无章地乱放,那么他们和胡乱涂鸦的东西差不多,那么这样的一组数据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数据整理,得出其中包含的意义,并把它们有类、有序、有效的排列,使观察者直观的了解某一事物,做到见数据知事件的目的。 整理数据的过程:例题:我们班推荐谁当学习委员?1.原始数据的审核——检查票数是否符合学生人数,检查票数是否有效,是否能作为事实依据。2.实施归类整理——将得票者与得票数对应,并统计出得票者的总票数。3.列表或列图。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谈谈您的看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让学生开展数据收集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数据信息。教师应向学生阐述观察、收集、整理各种数据的重要性:只有做好最基础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才能对统计数据进行正确地分析,才能帮助我们解决有关统计等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校开展体育节期间,我向三年级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收集班上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项目,将收集的结果填入下面的统计表,并说说自己的感想和建议,既是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德育活动,实现双赢。 又比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解学生喜欢的食物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等。通过联系生活的数据收集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的兴趣,也能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可以帮助大家思考和探讨一些实际问题,发展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 2、结合"统计知识和方法" 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收集、统计数据的目的就是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取有效信息。在小学教学中,一般是借助统计教学来进行,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统计思想方法和统计知识,而统计图表是一种直观的数据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也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好办法。让学生对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统计图表,并通过查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对比分析图表中的数据,从中发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予以解决。数据通过统计表、统计图的形式体现出来,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来分析数据,以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地决策、判断,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同学认为硬币掉下来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相等,觉得抛硬币的方法很公平,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公平,那到底这种方法公不公平呢? …… 师:下面就来做一个实验,由大家亲自动手抛一抛硬币,看这种方法到底公不公平? 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抛硬币40次,分别统计相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小组1:正面朝上22次,反面朝上18次。 小组2:正面朝上21次,反面朝上19次。 小组3:正面朝上24次,反面朝上16次。 ……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各小组的实验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生1: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 生2: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基本一样。 …… 师:大家对数据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继续下去,抛100次,200次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是这样定义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从上面可以看到,收集数据,要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在标准解读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它们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二,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第三,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第四,这些核心概念都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应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教学予以落实。 那么我又是怎样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学习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我在教学统计时就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因为用统计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合理的解决问题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时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方法,在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同时,注重了学习能力的拓展与提高。课始,我常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择优”的重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愉快与重要;在分析数据,进行决策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用事实的数据说话,科学的看待问题的重要。这些“重要”都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源泉,它们将使学生的数学之路越走越宽。 三、注生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力求挖掘素材,理解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有所体现。例如:在整理数据的环节,我提出:举手数数的办法,我们以前用过,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力求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思考;在汇报数据的环节,我提出:老师的数据跟你们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速验证,逼着学生审视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整体;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环节,没有直接传授统计图的每部分名称,而是直接呈现图,让学生在静静的观察中审视数据,审视图的每部分的名称和意思。培养了学生读图的习惯;在给统计图涂色的过程中,注重了涂色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每一节课的坚持与训练,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数学思维才能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深刻。 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怎样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

怎样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 养 在二十一世纪中信息技术已经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大量散乱的数据,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以供参考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质。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为人们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因此,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第一、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在信息时代里,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数据及其对其形象化处理的统计图表,除了能读懂并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获得数据外,还必须理智地对待新闻媒介、广告等公布的数据,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误导,初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评价的意识,既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呈现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是每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比如你是一个球迷,在一场比赛中会推测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凭主观喜好去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在判断之前,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球队历次比赛成绩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球队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比较可靠,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具备以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将来一旦遇到了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即使你忘记了具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但只要你有了这个意识,就会去请教专业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就能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第三、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 常见的统计活动如运动方面,跑步后的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球队比赛输赢预测等;学习方面,男女生学习数学是否有差异,差异在哪个年级最明显,各科学习状况调查;学校周围道路交通(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状况的调查,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等等。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呢? 一、培养学生的数据的意识。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能想到用数据帮你解决问题。比如:班里要组织联欢会需要买些水果,买什么样的水果呢?可能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数据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孩子会说买苹果,因为我喜欢吃苹果,有的孩子会说买梨,因为我喜欢吃梨,他们没有一个统计的数据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一起讨论,发现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这样一来,要使买的水果得到很多的人喜欢,那我们必须要去收集数据,于是我们可以统计班上喜欢吃苹果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梨的有多少人,喜欢吃橘子的有多少,最后发现可能喜欢吃苹果的人最多,于是就多买点苹果。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据意识。 二、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蕴含着信息 1、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但孩子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们分类整理。让孩子们产生分类整理的想法,讨论分类方法,经历分类过程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统计图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能够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应鼓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呈现统计图表后通常都会提问:从这张统计图(表)中你能知道什么?这属于简单层次的分析数据。老师往往还非常重视学生更深层次分析

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白星泽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大量散乱的数据,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以供参考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下,统计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具体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并利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来简单谈一下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对数据进行收集、描述、分析,激发学生兴趣。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环境中,多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有关数据分析,先让学生达到想分析,喜欢分析,乐于分析的境界,这些可以使学生非常的感兴趣。比如与学生吃喝住行密切相关的课题,学生可调查其家庭的每天的生活开销。这样学生在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出其家庭月开销的及社会物价的起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加对学习感兴趣。 2、利用课堂的小游戏,进行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会对游戏非常的感兴趣。因此课堂小游戏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比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投掷硬币和瓶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前分别进行猜测,猜测硬币和瓶盖是否一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要学生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 二、注重从多角度,多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在此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或想法,什么事情开头也不会就是多么完美的,或许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引导,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能更好地得到挖掘。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所在,然后给出实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这样更能增强学生们数据分析的观念。 三、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 四、在科学实验中进行学生的数据观念的培养。在科学课上的许多的实验,而这些实验大部分需要学生进行数据记录,整理,分析和得出结论。比如单摆的教学中,在研究摆的摆动频率和摆长关系的实验中,就需要学生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特别进行求其平均数,那么这个实验或者说是数据搜集整理过程,非常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数据观念的培养。总之,统计知识不是—个知识点,我们不要把它当成知识点去传授;统计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技能,不要单纯把它当成技能去训练。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应该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后,为今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益处。 因此在统计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有层次、有方法地组织教学。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在新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如何发展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通过统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收集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遇到实际问题时能想到用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运用统计量来分析数据。 目前中学阶段要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它们都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平均数的理由。而利用中位数代表数据,是使一次损失最小。但是现在平均数教学中也存在着问题,其中之一是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是当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所以说,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想到用数据。愿意用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 (三)、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观念 【案例】:我在教学可能性时,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堂气氛很好,却忽略了对数据的分析。课后却发现学生的作业:“箱子里有5个红球,1个白球。摸到()球的可能性大”,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填白球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应先让学生操作实验,用实验获得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频率,用频率来推断概率。这种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让学生既体会了随机性,又感受了数据中蕴含着规律性:摸到红球、白球都有可能,但红球的个数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应只是计算和画图,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分析数据上。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