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

课时1 湿地及其重要价值

[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2.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思考 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

答案 有水的地方不一定是湿地。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有水,但水较浅,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是湿地,但海洋就不是湿地。

1.如何分析某一湿地的成因?

答案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微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2.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图表导读 教材P 41 图2-7 中国主要湿地分布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地区分布不均匀。

鄱阳湖湿地:典型的湖泊湿地,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图中成群的飞鸟便说明了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沼泽地广布,图中的白天鹅正在降落,该地是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之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分布在沿海地区,红树林低矮茂密,是生长在热带浅海中的耐海水腐蚀的特有树种,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

长江下游人工湿地:图中呈方格状的水域是稻田,是人类长期进行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工湿地,稻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产出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类型之一。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B.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

C.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

D.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

2.关于我国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B.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没有湿地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少而没有湿地

D.华北平原因蒸发旺盛而没有湿地

答案 1.A 2.A

解析第1题,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第2题,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湿地分布。

方法技巧“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

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价值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思考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

答案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

1.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答案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由于该地生物物种繁多,因而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2.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归纳总结湿地的作用和效益

(1)湿地的作用

(2)湿地的三大效益

陕西千阳县境内的千湖湿地,是目前我国西北最大的内陆湿地,今年欲投资3 200多万元,新栽水生植物苗木83万株,栽植芦苇190亩,花叶芦苇50亩,香蒲、菖蒲70亩,使千湖河滩形成千亩芦苇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C.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控制污染

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湿地具有( )

A.提供水资源的作用

B.调节气候的作用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D.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湿地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污染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也不能控制污染和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第2题,要从“地球之肾”这一称号的特有功能去考虑,明确其净化水体、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拓展提升湿地的功能

教材P43活动探究

提示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促使鸟类迁徙,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见二、地球之肾,合作探究1。

3.见二、地球之肾,合作探究2。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湿地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类型多样

②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③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山到平原均有分布

④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无湿地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湿地的功能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多荒地,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广,为长江径流的调节系统

C.崇明东滩地处土地紧缺的上海,为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D.湛江红树林,可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山西、甘肃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也有湿地分布,因此①③说法正确,④错误。我国的湿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位居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之后,因此②说法也不正确。第2题,湿地的主要功能或用途应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把湿地当成扩大耕地和扩建城区的对象,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A、C两项错误;D项所提到的红树林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其还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要注意保护,不应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因此D项错误。鄱阳湖、洞庭湖对长江径流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B项正确。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解析第(1)题,结合等高线和山地、盆地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地势高低,结合水系特征判断河流干流流向。第(2)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40分钟课时作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2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诗句①②描写的是河流,③描写的是湖泊,④描写的是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是湿地。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完成3~5题。

3.这四处景观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作为湿地,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有(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调节气候③涵养水源④观光旅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图中湿地,最能体现“地球之肾”功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D 5.C

解析第3题,海底黑烟囱不是“浅海区”,不是湿地。第4题,根据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是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第5题,“地球之肾”体现的是湿地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三种湿地中,净化水中污染物最强的是滩涂。

6.下列各图反映了湿地的哪方面生态功能( )

A.天然蓄水库

B.调蓄洪水

C.补充地下水

D.保护海岸

答案 C

解析湿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与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有直接水文联系。当湿地水位低于周围陆地潜水面时,就会有地下水流入,如果湿地的水位高于周围潜水面,地下水就会流出湿地。a、b地下水补给湿地,又将剩余水排出,c、d湿地补给地下水。

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面积广大。读表,回答7~8题。

占全国沼泽面积比(%)

7.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8.下列关于两地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黑龙江省纬度较高,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第8题,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芬兰的湿地面积非常大,多年来开发出一整套技术和机械,将湿地转变为农耕地和林地。据此完成9~10题。

9.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芬兰将湿地转变为农耕地和林地的方式应该在中国推广

B.湿地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C.湿地蕴藏着除矿产以外的丰富资源

D.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北大荒”建立了湿地保护区

10.湖泊也是重要的湿地,下列图示的湖泊(或湖群)可能为咸水湖的是( )

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湿地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芬兰将湿地转变为农耕地和林地的方式是不合适的,这会破坏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不宜在中国推广;湿地资源中也蕴藏着矿产资源;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并没有在“北大荒”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第10题,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水流方向相反。A图中湖泊是一个河流的汇水地,而没有河流流出,说明该湖泊水的排泄方式主要依靠蒸发,这是内流湖的典型特征,因而可能是咸水湖;B湖泊为河流的发源地,C、D湖泊对河流的水量有调节作用,因此B、C、D三个湖泊都有水流出,盐分难以集聚。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1~12题。

1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g

答案11.D 12.C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各生态功能区来看,abc位于西北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的新疆和甘肃,位于绿洲地区,地形平坦,c地光照充足、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f 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第12题,e地地处青藏高原,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有较多的高原湖泊和河流,因此该区域的生态功能主要是保护湿地和涵养水源。其他区域主要是以保护林草和生物多样性为主。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黄浦江沿岸的后滩湿地,总面积18.2万平方米,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构成。芦荻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内河湿地平均海拔2米,水生生物多样,黄浦江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目前黄浦江水为V类水,属中度污染。江水进入内河湿地流淌1.7千米后,水质达到Ⅲ类,成为上海世博园景观用水。

(1)指出黄浦江内河湿地的形成条件。

(2)分别说明滨江芦荻带和内河湿地各有什么功能。

答案(1)地势低,黄浦江潮水涨落(和自然渗漏)。

(2)滨江芦荻带主要有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内河湿地主要有生物栖息地、水生系统净化、生态的审美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与功能。内河湿地主要是在地势低的地方受河水涨落形成。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如对水体的过滤和净化、防止海潮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中心位置,“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中心城市的一大特色。在2011年6月24日召开的东营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东营真正建成一座特色鲜明的生态之城。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大绿地和大湿地,使之成为城市的一大亮点。东营市着力建设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让湿地主题渗透城市居民生活、休憩和交通的每一个细节。

(1)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黄河三角洲湿地可以发挥哪些生态功能?

(3)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东营市为何要着力发展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1)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低洼,黄河从中游带来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加之这里水体流动缓慢,使得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从而形成了大片湿地。

(2)能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

(3)因为湿地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等方面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成因及湿地的主要功能。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 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3?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1.C 2.B 知识必备

湿地的功能及其保护 1.湿地的分类?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4.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5.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一、热点背景剪辑 (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反映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地区差距有扩大趋势;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针对上述情况,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是“五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新发展观的内涵 1、新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新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2、对新发展观的全面理解。 (1)“以人为本”。这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年我们战胜非典疫情带来的重要启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2)全面的发展观。全面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 (3)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是指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与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均衡地、步调一致地向前推进。 (4)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是,经济的发展,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的发展。从思想实质看,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人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思想;②当代与后代兼顾的伦理思想;③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的思想。换言之,这种发展不能只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必须将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5)全面发展是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质和根本目的。“五个统筹”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三)树立新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必须树立新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三个代表”的体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2)

区域可持续发展(2) (2018年·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B)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C)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产业化为背景,呈现我国的能源结构历史及现状,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判断煤制油企业布局指向以及科学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煤制油产业化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判断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考查煤制油企业的布局指向,容易题。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普遍是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解决长期用水来源的合理途径,容易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很大的限制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其用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循环用水方式是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选项正确。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故排除B、C、D选项。第3题,考查煤制油产业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容易题。我国当前煤炭产能过剩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说明能源结构不合理,而不存在能源不足问题,排除A选项。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减轻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无法减轻对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开发的压力,排除B选项。煤制油是对煤炭的深加工利用,且煤炭变成油品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小,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C选项正确。当前我国石油进口量每年达数亿吨,但我国煤制油规划2020年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2-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案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3.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运用资料举例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对环境问题有直观深刻的感受,也知道要保护环境。但对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系统深入的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图5.7)。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师: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我们先来看段视频(“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追问:视频中主要反映了目前我们面临的哪些环境问题呢? 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的内容“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然后结合视频进行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预习情况检查: 提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追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学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哪三个基本原则? 学生: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追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哪些人的共同努力? 学生:政府、企业和公众。 追问: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哪些尝试? 学生: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等等 评价:大家对课本的阅读很仔细,预习得很不错。 三、深入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过渡: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下面我们来一起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讲义解析版中图版必修3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区位分析 资源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③河流众多,水源 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 公路网;③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市场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危机 ?? ? ?? 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和新技术炼钢,使 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 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 使鲁尔区煤价缺乏竞争力 3.钢铁危机 ?? ?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 市场竞争激烈 经济危机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 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温馨提示]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生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各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联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 (2)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信息业、食品和服装工业等。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旅游是当前发展的一个热点。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思考启迪] 为了改善环境,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提示:(1)改造河流,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除了解决水污染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作用;(2)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全部建成,各企业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3)还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4)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知识点(一)|鲁尔区的兴起与衰落 ———————情景导入先思考———————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 0.5%~1.5%)都低,发热量高。 (1)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还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59图示)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图 [信息获取]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数值越大,表明受大陆影响越大。读我国东部主要地点大陆度比较表,回答1~3题。 地点纬度 距海远 近(千米) 气温年 较差(℃) 大陆度 哈尔滨45°41′510 42.4 80.3 南京32°00′300 26.3 63.9 永州26°10′516 23.1 68.5 三明26°10′192 19.5 54.4 马祖26°05′ 3 18.2 49.7 桂林25°20′450 20.3 61.9 基隆25°10′ 3 12.7 29.6 广州23°08′140 14.9 44.5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的共性特征中表现最显著的是 A.纬度较高B.距海较远 C.气温年较差较大D.地势较高 2.与其他地点气候类型有明显区别的是 A.哈尔滨B.南京 C.基隆D.广州 3.从理论上讲,表中地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最长的最可能是 A.三明 B.马祖 C.基隆 D.广州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4~6题。 4.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 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5.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图3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 A.甲地与图中最高处相对高差为1744米 B.气候是影响交通线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乙河水量丰富,夏季为丰水期 D.南北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小 7.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沼泽萎缩、矿产枯竭 B.地震频发、水资源短缺 C.海洋污染、水土流失严重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2013·太原模拟)读世界两区域图,回答8~9题。8.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 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历史悠久,经济丰富 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 9.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00 -200 -200 -2000 图例 沼泽 沙漠200 等高线城市铁路岛屿 10°E 500 35°N 1000 1544 甲乙 图3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生态效应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破坏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易误辨析] 1.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不是。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易误辨析] 2.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提示(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5.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 a.开辟大型农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b.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c.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 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练习题(含详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1.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2.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3.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 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 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Ⅰ、Ⅱ、Ⅲ依次表示() A.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 (2)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 (4) (一)三门峡市的转型实践 (4) (二)唐山市经济转型实践 (4) 1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 (4) 2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 (4) 结论 (5)

摘要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型地区是依托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其主要产业是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的加工业。实践证明,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将逐渐耗尽,资源地区的经济转型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经济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变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资源;转型;可持续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建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改善民生和就业日益困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指由区域分工深化和技术提升而引起的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转型,意味着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初级加工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类型、地理环境、周边环境,因此在转型发展中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首先在于资源禀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资源型城市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较高增长速度。但是资源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随着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下降,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将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复合概念和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转型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当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地区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取得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姓名:学号: 摘要:能源开发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我国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和战略问题。能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环境也因污染性能源的消耗而日趋恶化。我国的能源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协调能源与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能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引言 能源问题由来已久,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也日渐凸显。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的持续稳定的供应影响并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切实的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且可代替能源的研制开发尚处小规模的实验阶段,各国对于能源的争夺也渐进入白热化,引发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能源外交也从简单的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衍变成多国利益的政治博弈。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段时间国际是市场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于能源危机的担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如何应对目前的能源紧缺形势等问题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能源的紧缺固然是一方面,但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的出现源于能源密集型的开发和利用,已从局部地区蔓延至全球范围,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已成为最典型全球环境问题,另外突发性的人为灾害事故频发,如化学药品的泄露、地下水污染等现象使人忧虑。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屡次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经济壁垒的借口。因此在对待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上,决不可偏废一方,应综合考虑两者同时作用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能源与环境发展现状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短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 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引起世界性关注,在能源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案l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预习自查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_______和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________。 2.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多______,风蚀强烈;土质_______;降水集中且______,水蚀强烈。人为原因是滥垦、______、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有近____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2.危害:农业方面是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土地_____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______埋没灌渠、农田、水库;交通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公路和铁路,威胁交通安全,_____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等;人们的生活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村庄、城市,为____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破坏了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方面是使生态环境变得更_________。 知能导学 要点突破 要点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了条件,人为因素加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典例分析 例l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10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2—1—1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话稿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 话稿

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讲话稿 省长赵同志先后到省民政厅、省环保厅调研。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李克强副总理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把事关老百姓基本需求的事情办实办好,把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副省长辛同志陪同调研。 赵同志对“十一五”以来我省民政和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民政工作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开展“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活动,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牢固树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尽职尽责、用心做事,带头把工作做深做细,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落实到位。他强调,保民生最重要的是保基本,建立农村低保缺粮户基本口粮保障制度是对农村低保制度的有益补充,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切实解决我省农村贫困群众季节性缺粮等问题,把群众生活最基本的安全网打得牢不可破。 赵同志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对做好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环保系统 第 2 页共 4 页

要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切实承担好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职责,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国家政策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部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辛同志在调研中就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省政府秘书长邹同志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第 3 页共 4 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1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 3 学习方法课程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1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插表格 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时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 课程标准解读: 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 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 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3.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4. 教学方式、教学资源: 探究式(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 5. 教学过程:

土壤需要年。 素。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