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语中地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地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地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地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 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转换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如:博闻强识.

拨乱反.

厉.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一倡.三叹: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倡,通“唱”,歌唱的意思。多用以形容音乐、

一唱一和)

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实。华,通“花”,开花的意思。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秀外惠.

流言蜚.语:蜚,通“飞”,无根据的意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

图穷匕见.:(见同现)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受益匪.浅:指意识或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匪:通“非” ,不是。

一暴.十寒:(暴同曝)晒。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一个词,它在古代基本的常用意义,我们称之为古义,后来词义不断的引申、发展、变化,产生了新义。而成语中有部分词保留了古义。

1.1

体:古义是身体的某一部分,后来词义范围扩大,指整个身体。

五体.投地:

响:古义回声,今义词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声响。

云集响.应:象云一样地集中,象回声一样的反应。比喻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

色:古义指脸上表现的神情、气色,即脸色。今义词义扩大,泛指所有的颜色。

声色.俱厉:“色”,就是指脸色,保留古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2

臭:古义指气味,包括香气和难闻的气味。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难闻的气味,即今天所说的臭气。

乳臭.未干: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无声无臭.: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

宫:古代房屋的通称。

清宫.除道:指打扫房屋和道路,准备迎接贵宾的到来,并不是指打扫宫殿和道路。现在的“宫”一般专指帝王

金:古义泛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固若金.汤:“金”就是指金属造的城墙,而不能理解为黄金造的城墙。形容城池坚

丈夫:古义泛指男子,今义范围缩小,专指女性的配偶。

巾帼丈夫

..:

1.3 词义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移动到另一个范围,这种现象更是大量存在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走.马看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现多指大略地观察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痛哭流涕.: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

木:古义树,今义木头。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抓鱼,比喻方向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木”,指的是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短兵.相接: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

汤:古义热水,今义指以汁水为主的一种副食品,如鸡蛋汤、菜汤之类。

赴汤.蹈火:比喻意: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行为。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努力向前冲。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出自《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间接的联系,如果一方出现了问题,另一方也可能遭受祸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牢:古义关牲畜的圈,今义关押犯人的牢房。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后想办法补救,可以

逐:古义是追赶,今义是驱逐、赶走。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而不是赶走太阳。

去:古义离开某地,今义到某地去。

人去.楼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偷:古义苟且,不严肃,敷衍、只顾眼前;今义指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即偷窃。

苟且偷.

快:古义高兴、舒畅、痛快,今义常用义是速度高,与慢相对。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速:古义除了速度快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招致;今义就是速度快。

不速.之客:没有约请而自己到来的人,这里的“速”就是由招致引申而来的邀请的

烈士:古义指志向远大的英雄,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建:在古汉语中是倾倒的意思。

高屋建.瓴:是将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其势不可阻挡。

刊:在古汉语中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

休.戚与共:(休:喜悦)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1.4

乖:古义乖张、不顺,今义主要指听话、顺从,贬义变褒义。

时乖.命蹇: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时,指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困苦、不顺利。

风流:古义象风一样;

风流

..倜傥:由象风一样引申为有才学而不拘礼法。一般形容有才情、潇洒不凡的人。现代义是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一般含有贬义。

可怜:古义可爱;今义是怜悯和值得怜悯的意思,带有贬义。

楚楚可怜

..:“楚楚”,植物众生的样子,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危:古义端正,引申为正直,是褒义词;而今义是危险,是个贬义词,从褒义变贬义。

危.言正色:指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危.

1.5

诛:古义是责备、谴责;今义词义加重,引申为惩罚,再引申为杀死,如诛杀。

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古义轻,今义重。

抱恨.

怨:古义仇恨,今义埋怨。古义重,今义轻。

以怨.报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以怨报德,不仁。”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属于语法范畴,但是,当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类词,它的词性改变了,同时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也大量遗留在成语中。当成语中的某个词保留着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就不能按这个词原来的常用的意义去理解,而应该按活用后的意思去理解,这种活用后产生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很少用,因此也不妨看作一种古词义。细加分析,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几种主要情况在成语中几乎都存在。

2.1

2.1.1 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词

狼.吞虎.咽:象狼一样吞,象虎一样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狼、虎:名词

鳞.次栉.比: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

土.崩瓦.解: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土、瓦:名词用作

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风、电:名词用作状语,掣,一闪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风、露:名词用作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说。道、途:名词用作状语,表处所。

势.不两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势:根据情势,名词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义:按照道义,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车、斗:名词用作状语,表动作行为

.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拳、脚:名词

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四面八方。【近义词】烟消云散:事物消失净尽【反义词】风起云涌

星.罗棋.布:“星”和“棋”就分别作“罗”、“布”的状语,“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那样罗列,像棋子那样分布。

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这里“诛”,程度较轻,

2.1.2

不胫.而走:不长腿却跑掉了。胫: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长腿。形容消息等传播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毛:指草木庄稼,这里活

一面

..之交: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面:见面,名词活用作动词。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绸缪:修缮。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一鼓.作气:比喻在劲头正盛时,一下子完成。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明·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不郎不秀:形容不成材,没出息。

2.1.3

草菅

..人命:把人命当野草,比喻随意虐杀人民。草菅:野草,这里活用作意动词,

鱼肉

..百姓:比喻残酷剥削、任意欺凌老百姓。鱼肉:把……当作鱼肉,名词活用作

2.1.4 名词使动,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转变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血:使……沾血,

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汗:使……

生.死肉.骨: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肉:使……长肉,名词活用

2.2

2.2.1

披坚.执锐: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锐利的兵器。坚、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浊、清:污水、清

从善.如流:就是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驾轻.就熟.:驾:赶马车;轻:轻便的车;就:走上;熟:熟悉的道路。赶着轻车去走熟路。比喻对事情很熟悉,做起来很熟练。

扬长.避短.:第一层解释: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短处。

第二层解释是:宣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

第三层解释:善于学习使自己擅长的技能更长,避开自己的短处。

说明:这三层解释包含了应用、交流和学习的三方面道理。

去伪.存真.:去:除掉,伪:虚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

弃暗.投明.:离弃黑暗的旧势力,投向光明的新力量。弃暗投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挑肥.拣瘦.: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肥,肥肉;瘦,瘦肉。

近悦远来:

履险如夷:比喻经历危险但很平安。

2.2.2

不白.之冤:不能得到辩解或洗刷的冤屈。白:搞清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羽毛未丰.:“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

善.善恶.恶:第一个“善、恶”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称赞、憎恶”,意思是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爱憎分明。

长袖善舞:有财势右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厚.此薄.彼:厚:优待,重视;薄:怠慢,轻视。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淡另一方。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多用于人)

循循善.诱:《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释义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教导。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2.2.3

不远.

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是:认为……对,形容词意动。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耻:认为……可耻,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2.2.4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富、强:使……富足、使……强大,形容词活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东西而心情欢畅。赏:使…欢畅,悦:使…愉悦,形容词使动。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圆:使……圆满、周全。

2.3.1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落:使……

生.死肉.骨: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生:使…活过来,动词使动。

走.马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走马:骑着马使

不孚

.众望:不能使大家信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惊:使……惊动,动: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倾:使……倾覆,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沉.鱼落.雁:

近悦远来:

2.3.2动词活用作名词。成语中有的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

道不拾遗.:“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即“丢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好。

见.多识广:表明一个人的知识丰富而渊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经验多。

围城打援.:属于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向其他部队请求支援,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救死.扶伤.: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不方便行动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救死扶伤的精神。

混淆视听

..: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4.古汉语句式

古今汉语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文字和词汇上,也表现在句法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在成语中屡见不鲜。

4.1判断句式。成语的判断句式和古汉语一样有时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任人宰割的地位。

4.2被动句式。保留了古代汉语特有的用“于”或“见”表被动的方式,如:

疲于奔命: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秋扇见捐:见:被;捐:弃。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汉·班婕妤《怨歌行》诗:“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qiè sì]中,恩情中道绝。”

见笑大方: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

4.3省略句式。不少成语表现了古汉语特有的省略现象,如:

养尊处优:“养于尊,处于优”;生活在富贵优裕的环境中。

习以为常:习之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车水马龙:车如水,马如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一叶知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4宾语前置。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是指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

唯命是从:(唯从命)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何罪之有:(有何罪)。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4.5状语后置。如: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1. 面对任何事情恒心对待。2.长久坚持下去。

相敬如宾:(如宾相敬)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濡:沾湿,浸润。沫:唾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多指夫妻之间。

运筹帷幄:(帷幄运筹)。策划于军营之中。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运:运用;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把握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具有极大的作用。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高连球 现代汉语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因此,不少成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掌握、运用成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博闻强识(志)再接再厉(励)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 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 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恩将仇报(将恩报仇)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2、状语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 打草惊蛇

7.风餐露宿8.蝇营狗苟9.寡廉鲜耻10.马首是瞻11.破涕为笑12.可歌可泣13.骇人听闻14.毫厘不爽15.马革裹尸16.厝火积薪17.鹤立鸡群18.巧言令色 参考答案 1、5、7、8、15、17属于名词用作状语; 2、9、11、14、18属于古今词义差别;3属于意动用法;4属于名词用作动词;6、12、1 3、属于使动用法;10属于宾语前置;16属于通假字,“厝”同“措”。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范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 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 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 负:不负(辜负)众望 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 假:久假(借用)不归 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 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 即:不即(接近)不离 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 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 速:不速(邀请)之客 谢:敬谢(推辞)不敏 易:不易(更改)之论 行:各行(执行)其是 致:格物致(得到)知 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 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 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 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 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 若:洞若观火(动词,像) 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 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借助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 成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借助成语讲析古籍中的历史词语、文言词语以及词语古义、古音和古字形,可以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成语古代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书面作品,如神话寓言、史籍经书、诗文词句等。它们源于往古而历久不衰,在构造成分上保留了古汉语词汇的许多特点。因此,利用学生熟知而常用的成语进行古汉语词汇教学,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历史词语 历史词语是只表示历史上曾出现过而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它们在现代言语交际中一般不再使用,只在叙述史实或说明古代的有关事物现象时才使用。这类词语在古典文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 (1)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李白《前有樽酒行》)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荀子·富国》) 以上三例中加点的词都是历史词语,“樽”是古酒器名,“戟”是古兵器名,“锱”“铢”是古重量单位。由于它们指称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此在理解和记忆上有一定的难度。其实,这类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之中,如“移樽就教、樽俎折冲”中的“樽”,“亡戟得矛、画戟雕弓”中的“戟”,“锱铢必较、铢积寸累”中的“锱”“铢”等。明确了成语中这些历史词语的所指对象,无疑对学生阅读古籍时理解其中有关的历史词语是大有帮助的。 以下同样是历史词语保留于成语的例子:“庄周梦蝶、毛遂自荐”中的“庄周、毛遂”是古人名;“司空见惯、司马青衫”中的“司空、司马”是古官名;“围魏救赵、假虞灭虢”中的”魏、赵、虞、虢”是古国名;“枕戈待旦、剑拔弩张”中的“戈、剑、弩”是古兵器名;“觥筹交错、举觞称庆”中的“觥、觞”是古酒器名;“箪食壶浆、漏卮难满”中的“箪、卮”是古盛器名;“完璧归赵、弄璋之喜”中的“璧、璋”是古玉器名;“滥竽充数、埙唱篪和”中的“竽、埙、篪”是古乐器名:“千钧一发、以镒称铢”中的“钧、镒、铢”是古重量单位;“咫尺天涯、蹄间三寻”中的“咫、寻”是古长度单位等等。熟知了这些用于成语中的历史词语,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地去理解出现于古代典籍中类似的历史词语。 二、借助成语讲析古汉语中的文言词语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一、积累重点实词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 飞禽走兽:走,奔跑 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 扬汤止沸:汤,热水 短兵相接:兵,兵器 相机行事:相,仔细看 不刊之论:刊,删减 不易之论:易,改变 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 感激涕零:涕,眼泪 揭竿而起:揭,举起 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 无声无臭:臭,气味 尾大不掉:掉,摇摆 扬长而去:去,离开 无可适从:适,去 以己度人:度,推测 怨天尤人:尤,责怪 缘木求鱼:缘,攀援 寡廉鲜耻:鲜,少 家徒四壁:徒,只有 尸位素餐:素,白 如释重负:释,放下 不速之客:速,邀请 文过饰非:文,掩饰 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

兵—— 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 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 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 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穷—— 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 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 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 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 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 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二、词类活用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用成语来归类学习词类活用,是很好的方法。 1.名词用作状语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积累重点实词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 飞禽走兽:走,奔跑 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 扬汤止沸:汤,热水 短兵相接:兵,兵器 相机行事:相,仔细看 不刊之论:刊,删减 不易之论:易,改变 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 感激涕零:涕,眼泪 揭竿而起:揭,举起 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 无声无臭:臭,气味 尾大不掉:掉,摇摆 扬长而去:去,离开 无可适从:适,去 以己度人:度,推测 怨天尤人:尤,责怪 缘木求鱼:缘,攀援 寡廉鲜耻:鲜,少 家徒四壁:徒,只有 尸位素餐:素,白 如释重负:释,放下 不速之客:速,邀请 文过饰非:文,掩饰 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 兵—— 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 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 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 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 穷—— 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 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 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 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 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 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作者:陈显顺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刊名: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力汉语史稿 2004 2.陈秀兰"成语"探源[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3(1) 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1994(1) 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用可别度、语义靠近、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释古汉语语序现象2007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汉语语法承接古汉语语法而来,并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应该也可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所以我们以此普遍的原理为基础,以陆丙甫先生近几年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几个语法理论为代表,试图探讨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表现。这些语法理论主要为以下几个:一、可别度领前原理二、语义靠近原理三、内小外大原理四、距离标记对应律。这些原理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会有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我们在文章中也会进行阐述。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 ,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 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转换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如:博闻强识. 拨乱反. 厉.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爱——古义:同情;怜惜。今义:喜爱热爱。 11.奔走相告:走——古义:跑;今义:步行、行走。 12.不假思索:假——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3.不速之客:速——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5.赴汤蹈火:汤——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6.吊民伐罪: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 1.被.发文身(披) 2.厉.兵秣马(砺) 3.一暴.十寒(曝) 4.拨乱反.正 (返) 5.厝.火积薪 (措) 6.一唱.百和 (倡) 7.春华.秋实 (花) 8.信口开河. (合) 9.图穷匕见. (现) 10.销.声匿迹(消) 11.排沙简金 (拣) 12.一暴十寒 (曝) 13.受益匪浅(非) 14.再接再厉(砺) 15.景从云集(影) 16.流言蜚语(飞) 17.博闻强识(志) 18.疾恶如仇(嫉) 19.无动于中(衷) 20.胆战心惊(颤) 21.秀外惠中(慧) 三、成语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体现的古代汉语特征 成语是我们语言中的宝贵财富,它在表达上有言简意赅,形象意味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认为,成语是表示汉语中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短句,通常以四字组成。由于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其中往往包含复杂的语源,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汇与语法特征,要防止望文生义,真正弄懂成语的意思,就必须把握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特征。 一、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二、成语的古代汉语特征 (一)成语中保留了古代汉语实词的古义与通假 1.保留了实词古义。如“高屋建瓴”中的“建”在古汉语中是倾倒的

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以成语为抓手,学习古汉语知识 发表时间:2009-02-16T16:41:31.95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梁发英[导读] 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经长期使用,从古汉语中固定下来。因此,联系成语来解释古汉语之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的“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一句时,课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于哪个成语中“举”字用法相同,那个成语中“举”字用法不同时,学生常会想到“举世闻名”、“举国上下”中的“举”与课文相同,而“举不胜举”、“不胜枚举”则与课文不同。同样,荀子的《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久假不归”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目”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字,与成语“欲盖弥彰”、“天理昭彰”的“彰”字都是“明白、清楚”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类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曰割”、“刀耕火种”、“狼吞虎咽”、中的“日”、“月”、作“削”、“割”的状语,意即“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刀”、“火”是“用刀”、“用火”,作“耕”、“种”的状语,“狼”、“虎”作“吞咽”的状语,意即“像狼、虎一样吞食下咽”,属于此类成语还有:礼贤下士、股肱之臣、瓦解冰销、钟鸣鼎食、星罗棋布、狼奔豕突、南征北战、龙飞凤舞等。 2、名词用作动词:如“不期而遇”中的“期”,名词,用于动词“约定”,“密云下雨”,“雨”本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如履薄冰”,“履”,名词,“鞋”,用作动词“踩”,“一傅众咻”中“傅”,名词,用作动词“教”。(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意为:“使……活”,于成语中“生死骨肉”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可以互相印证,又如“惊天地,活鬼神”中的“惊”和“活”可以译为:“使……吃惊”,“使……哭泣”,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两字类同。(三)、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成语中也常见,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不远万里”中的“远”是“以……为远”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薄”是“以…….为厚,以……为薄“的意思,”幕天席地”中的“幕、席”意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梅妻鹤子”中的“妻”“子”意为“把……当作子”,属于此类的还有:厚此薄彼,鱼肉百姓,师心自用等。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苏轼《石钟山证》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勾践灭吴》中的“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2、成语中的判断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否判断,《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肯定判断。 3、成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后,又如“趋之若鹜”,介宾短语“若鹜”置于动词“趋”后,另外,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语“精”之后。 4、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即“鹿死于谁手”,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即“引之以为戒”,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即“一发系千钧”,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省略了介词“于”。 5、成语中的被动句 如贻笑大方,就是被大方之家见笑的意思,跟《秋水》中“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类同,又如“见欺于人”即表被动等。一言以蔽之,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阅读有帮助,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古代汉语 成语

C 陈力就列 Chenlijiulie 【释义】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 当仁不让 Dangrenburang 【释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G 龟玉毁椟 Guiyuhuidu 【释义】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虎儿出於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过犹不及 Guoyoubuji 【释义】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行?”子曰:“过犹不及。” H 虎兕出柙 Husichuxia 【释义】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祸起萧墙 Huoqixiaoqiang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M 鸣鼓而攻 Mingguergong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名正言顺 Mingzhengyanshun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P 披发左衽 Pifazuoren 【释义】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Q 千乘之国 Qianshengzhiguo 【释义】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求生害仁 Qiushenghairen 【释义】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 九年级上册 鸿鹄之志: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如鱼得水: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 一再邀请。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旺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不毛之地: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白虹贯日:虹:光晕;贯:穿。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 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唐雎不辱使命》 九年级下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 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大的时候鼓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彼竭我盈:竭,枯竭,衰落;盈,充盈,旺盛。对方的士气衰竭,我方的斗志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门庭若市:庭:院子。若:好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多,热闹非常。(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七年级上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 第一节语法概说 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譬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里数词和量词跟现代汉语相比,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古代汉语里量词不发达。先秦的物量词主要是随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汉代之后物量词有所发展,由普通名词而演变出了一些物量词。动量词更不发达。先秦没有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到唐代才逐渐多起来,但是古代书面语中还是很少使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数目字常常不是用来表示实际的数量,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外国语学院201300074031 周瑶瑶古人很早就对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文者言之记,言者心之声”就是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语言是内心感情的流露。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记录者和被记录者的关系。 众所周知,成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它在表达上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认为,成语是语言中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属于熟语的一种,通常以四字组成。是来自古代书面语言的具有文雅色彩的熟语。所谓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而典故相沿习用的久了就可以形成成语,如和风细雨、囫囵吞枣、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等。 由于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大部分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或各种传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其中往往包含复杂的语源,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汇与语法特征,要防止望文生义,真正弄懂成语的意思,就必须把握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特征。因此,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不妨为研究古汉语的一种崭新的途径。接下来就简单介绍几种成语中的古代汉语知识。 一、古今异义现象,即实词古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古文及成语的理解。如“不刊之论”中的“刊”在古汉语中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如果望文生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刊”理解为“刊登”就跟成语的原意背道而驰了。这样的词还有:赴汤蹈火(汤:热水),休戚与共(休:喜悦),亡羊补牢(亡:逃跑),形影相吊 (吊:慰问),差强人意(差:尚;强:振奋),三顾茅庐(顾:拜访)等等。 二、古今通假字现象。 如“信口开河”。信口:随口。开河:说话时嘴唇张合。河同合,闭上。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这样的词还有“被坚执锐(被同披),图穷匕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同非),一暴十寒(暴同曝),余勇可贾(贾同沽),贪得无厌(厌通餍)”等等。由于通假现象的存在,造成我们对一些成语理解出现偏差,很多人还经常把成语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但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称的符号系统,长期以来,原来的写法被人们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