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

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

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臵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

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臵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臵需选用“上、去、入”三声。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

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绝句和律诗的区别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整个句子就是节律了,有快有慢是节律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是五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通过昨天的背古诗比赛,老师知道了我们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出示杜甫图片) 2、学生介绍杜甫。 3、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 5、那请同学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自主合作,识记巩固 请大家默读古诗《绝句》,参照助学单完成3道题。 展示: 2、熟识字词,组长组织检查同组学生的识字。 杜绝鸣叫包含停泊柳树门窗山岭吴国 3、完成助学单第3题。 <<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它们是「邻韵」。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 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但由於两韵发音相近,所以这仍是押韵 5. 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七言律诗与七言绝句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平起首句入韵式(绝句1+2)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2+2)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绝句3+4)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绝句4+4)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对联笼统的说是1,3,5不论,2,4,6分明--即平仄相对 上联必须以仄音收尾,而且不能出现三仄尾,下联必须以平音收尾,不能以三平尾结束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绝句

绝句 唐代: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 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 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古诗、绝句、律诗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 (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 (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 (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 古诗体裁的分类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教案三

《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音乐光碟、小黑板、大幅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大家背得可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绝句》。学完后看看哪位同学能背得出来。 二、初读感知 1.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生根据自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书写易写错的字“鸣、柳、窗”。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挺好的,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 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律诗和绝句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出现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

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见。 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 三、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 四、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弄清楚律诗的大致定义,绝句就相对清楚了: 绝句相对于律诗来说,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绝句又分古绝与律绝 1、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

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4页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例(三):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and古诗分类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的分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人对唐代以前诗歌的称说,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共同特点是每首句数不限,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多种,不讲究平仄对仗。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的诗歌体裁,是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近体诗中的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下面的古诗分类表可供参考。 古诗类别包括的诗歌种类 古体诗 汉魏乐府 南北朝民歌 六朝文人诗 杂体诗 古风(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所写的诗歌) 近体诗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绝句(迟日江山丽) 体裁:诗 题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 名字:杜甫 年代:唐代 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原文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赏析二:思想内容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物诗,用自然流畅的语

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诗人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赏析五:诗歌结构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考点 一、必背名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解释: 关键词:迟日

绝句的平仄

绝句的平仄 一般所称绝句,即律体绝句。它与律诗为唐代建立的新体诗,有严密的格律,时人称今体诗,后人称近体诗。律体绝句与古绝相对,简称近绝、律绝。 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 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通常看第2、4、6字)。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首句完成之后,由第一句产生出第二句用的是“对”,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由第二句产生第三句用的是粘,原则是平粘平,仄粘仄。)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1)全部押平韵;(2)一般偶句押韵。绝句2、4句必韵,律诗2、4、6、8句押韵。1句可韵可不韵,3句不得押韵。(4)一韵到底。 一、五言绝句及平仄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拂:入声字 C.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卢纶塞下曲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石:入声字 又如,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入声字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涯闺人赠远(其一)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变格时宜仄可平:《仄》。

律诗、排律、绝句、古诗,这些诗体间有什么区别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

绝句的写法(用韵和平仄)

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 (平) 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十五删韵)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十五删韵)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 例;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刘长卿《会赦后酬主簿所问》(五微韵) 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 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六麻韵)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四支韵) 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表示首句平起平收或平起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仄收或平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平收或仄起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仄收或仄起不入韵(以上文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编辑)

绝句和律诗的最大区别

绝句和律诗的最大区别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律诗定句(八句),绝句定句(四句)。

小学一年级语文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拼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次展示画有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的单个景物图片,贴在黑板右边。 你觉得这些景物怎样? 孩子们,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诗人杜甫,在他居住的地方(贴画有房子的图片),也看到了这些可爱的黄鹂、成群的白鹭、美丽的雪山、停泊在江面的小船、翠绿的柳树,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古诗《绝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打开书第112页,生自由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在难读的字下面画上横线。 3.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大家。 4.生自由练读难读字。 5.小老师教读。 6.引导孩子们再读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韵的字。 7.指名读全诗、评价。 8.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课件展示两女孩对比读古诗的情景。 2.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3.展示:带有节奏线的古诗,生观察,该在哪些字后读出停顿。 4.你能按照这样的停顿朗读吗?自己练习练习。 5.男、女同学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6.齐读古诗。 四、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师:《绝句》这首诗共有4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处美景,就像是镶进画框的画儿一样,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课件展示第一个画面。 (1)你们听,这是什么鸟儿在唱歌?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正在翠绿的柳树上啼叫!(展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看着它们在树上欢快地唱歌,飞翔,你们心里一定也感到(高兴、愉快)。 (2)指导学生用高兴、愉快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展示第二个画面。 (1)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了一群(白鹭),它们飞行时队伍的形状像什么? 白鹭总是成群结队地飞,飞起来队伍总是那么整齐。(展示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2)指导学生配上动作,读第二句诗。

绝句的要求

绝句的要求 无查考和论据。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 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这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每首绝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平仄格式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咏树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深居沃野枝繁茂,平平平仄仄,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叶千张似玉雕。仄仄仄平平。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本是同根同血脉,仄仄平平仄,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何飒飒起风涛。平平仄仄平。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夜思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心随意弄迷离,平平仄仄平,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常使伊人费苦思。仄仄仄平平。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未必风涛初识,仄仄平平仄,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松花江水洗胭脂。平平仄仄平。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碧波·暴风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阵狂飙如猛兽,仄仄平平仄,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飞沙走石信天游。平平仄仄平。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屋摧树倒禾苗折,平平平仄仄,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暴戾人间万象蹂。仄仄仄平平。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包德珍·咏李白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路方知蜀道难,仄仄仄平平,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千篇斗酒海天宽。平平仄仄平。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胸中日月吟风处,平平平仄仄,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何止吴歌楚舞寒。仄仄仄平平。万物显春荣。 — 1 — 三、平仄声调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用普通话新声作诗,可以不考虑入声字。)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变动,所谓“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五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的口诀。 必须提醒一点:虽然,七言一三五字不论、五言一三字不论声调,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