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印两国经济比较

中印两国经济比较

中印两国经济比较
中印两国经济比较

关于中国经济与印度印度经济的比较

摘要: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常常提起来,并作比较的两个国度,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采取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但是两国同时也有相似的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与时俱进的改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本文立足于各自国度的发展上,争取对于中国和印度做出一个完整的比较。

关键字:

中国印度经济生活对比

一:GDP总量以及人均的比较

在开始阐述两个国度经济上的异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各自的国家性质做一个了解和分析,所以收集了网上的资料,做出了以下的总结:印度是一个西方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由于曾经收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其社会体制中包含大部分西方的形式。而今,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政府使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关于中国部分我就不再罗列了,再以上的基础之上,试着从各个方面说明阐述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状况。

1、由图可以看的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不管是总的GDP还是人均GDP,两者的图相似度是很高的,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差不多,都是人口大国。而这两个图中也很形象的展现出中国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与印度的差距逐渐的拉大。也可以换个角度说,就是印度在这过去的十多年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人口居高不下的同时,没有合理的给自身一个合理的定位和思考,所以这一轮的发展没能加快步伐赶上中国。

2、GDP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但是,却是一个国度的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综合来看,中国的经济指标中的GDP想比较于印度而言确实是有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在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中,但是很显然的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那么,接下去的经济奇迹又会在哪里绽放呢?印度是否有能力承接中国手中的接力棒呢?中国的未来的去向又是如何,能否及时的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呢?这一些问题,我觉得我是没办法回答了,通过课堂也只是做了一个了解,而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也只能等到以后有机会去认识了。

二:森林面积占土地百分比

1、总体而言,两国的森林面积占比这些年来是有所提升的,可以看出两国在经济发展的同

时也并没有完全以环境的破坏而作为代价的。但是,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这个比例是算低的,也就是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

2、相比较而言,中国和印度的森林面积稍逊于印度,但是印度的增长相较于中国则较为缓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而言,中国的经济在这种程度上的森林面积会有比印度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人口增长率与劳动力总量

1、关于人口增长率上,中国远小于印度,但明显的也是中国的人口增长一直处于下跌中,且下跌的幅度较小,而印度的人口增长虽然下跌但是幅度明显大于中国。对于中国而言,总所周知的是我们这么些年以来一直做着计划生育的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是中国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而相对的,同期的印度并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导致了人口的高度增长。一般而言, 两国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之巨大差异, 经过人口增速反向差异的放大效应以及叠加, 其结果应该是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放大。总体上看中国正在从人口负担严重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反观印度,印度的人口问题人口负担过重面临贫困的严重挑战印度的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显然都是其综合国力增长的制约性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大量的低技能劳动力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宝贵的人力资本反而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爆炸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加剧了对资源和就业的压力和竞争而这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最主要根源。

一: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基数是远大于印度的,但是最近几年也逐渐趋于稳定,同时我也可以很肯定的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数量将会下降,至于原因就是上一部分所说的计划生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最突出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开始表现为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和资本替代劳动、技术替代劳动的双重压力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灵活劳动力流动性愈来愈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竞争范围也日益扩大。

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报告说,印度即将成为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未来10年内印度将新增劳动力1.1亿人,成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报告中说,印度新增劳动力数量几乎是英国和韩国人口总数的总和。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人口素质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印度独立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没有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也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成果在社会主要集团中比较公平合理的分配。几亿的贫困人口和40的文盲无疑是印度社会一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同时它也严重地制约着印度的大国化进程。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而以上的这一些也是印度劳动力人口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四:高校入学率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中国似乎不如印度,所以阐述上我也先将印度放在前面。

印度: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 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由图可以得到的是,印度这几年的高校入学率增长速度大于中国,但是这个增长速度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因此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 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它的成立, 提供土地、资金、协助募款,无一不是倾全力支持。

反观于中国,从1999 年开始,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到2002 年, 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的学生1600 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中国的入学率急速增长我想是我们都能认识到的,由此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同时, 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同时, 在基础教育方面, 中国也在尽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总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国会有这种程度上的不同,以下是来自网上的思考和分析:1、教育理念不同

就高等教育而言, 尽管中国以前也是奉行“精英教育”路线, 可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走入“大众化”阶段。相较而言, 印度到现在还在奉行“精英教育”理念, 试图走一条通过培养一小部分精英来带动全国发展道路, 忽视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 因此在印度高等教育并没有大众化。

2、理念的不同也引发两国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印度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严重倾斜, 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 是大力扶持以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 对于贫困地区和妇女教育则投入较少, 与上文的“精英教育”相对, 走的同样是一条希望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国家大部分的教育资源优先给了能够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益的教育项目。与此相比, 中国虽然也是因为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但是中国对于与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和关注较多, 希望全国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因此, 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与中国, 中国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却要高于印度。

3、教育方式的不同与中国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全面发展的不同, 印度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首先, 印度教育首重数学,比中国注重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印度更注重工程技术教育, 所以印度的科技人才多, 而且素质高。90 年代中期的时候就有个统计, 印度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数量占世界第二, 直到今天,其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仍然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其次, 印度很注重英语教学,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完全的双语教学。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 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 所以在国

外很抢手, 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与此相比, 中国的科技人才就不如印度受到国际企业的器重, 英语不过关就是原因之一。虽然中国也相当重视英语教学, 但即使在有条件的地方, 实施完全双语教学的学校也是屈指可数的, 同时对于这点, 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

五:高科技出口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比印度要强得多。至于印度相对中国的优势,主要有:

一是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环境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就是美、欧、日对印度的高技术转让、出口的环境相对中国来讲要宽松一些,而对中国的技术出口、技术转让极为严格,一些中国的高技术人才被美国列入所谓的“黑名单”,控制这些高技术人才赴美参观访问。总体而言,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之下,高科技出口也在稳健的提升中,和印度相比已经拉开了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已经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在科技上的突破能力也实在有限,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好的条件,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是不如印度的。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交城县与清徐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专业论文写作 文章题目交城县和清徐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姓名王伟 ◆专业资环 ◆班级 1201班 ◆学号 1290270116

交城县与清徐县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在我的记忆中,从小认知的县只有3个,一个是交城——我的家乡,还有就是东边的清徐县还有西边的文水县。小的时候去太原路过清徐,就知道了有这个地方,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这俩个太原周边的县! 交城县是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位于吕梁山东麓,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属城郊型通衢热线,是吕梁的东大门,省城太原的近郊县,中国公路主干线307国道纵横交汇境内,大运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太中银铁路穿境而过。交城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还有众多的古代遗址和多样的民间艺术。 清徐县隶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清徐县国土总面积609平方公里。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境内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清徐县地处晋中盆地西北部,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陡向东缓展布,依次分为中低山区、山前洪积扇、倾斜平原和冲击平原,其中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全县的菜、果、蛋、奶、肉等鲜活副食品总量占到太原市场的一半以上,是省会太原市的副食品

基地。 一.主要情况对比分析 (1)交城 交城是特色煤化工基地和加工及外贸出口基地。 交城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蜚声中外,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全县1822.11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已探明蕴藏矿产资源30余种,冶炼、煤焦、机械、化工、建材、铸造等产业发展潜力极大。交城工业经济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交城正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特色煤化工基地,正在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针状焦、新工艺碳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锰铁合金系列产品、金属镁及镁合金系列产品、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平板玻璃、汽车玻璃、焦碳、水泥、硝酸钾、活性碳、球墨铸件等产品的加工供应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交城骏枣、交城梨枣”为国宴特供果品,享誉全国。蔬菜是交城县城郊型农业的重要抓手,县蔬菜总面积2.4万蔬菜亩,年总产量7万多吨,总产值3000多万元,其中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面积2300多亩,设施蔬菜总产1万吨左右,产值3000余万元,全县山区为主已发展核桃面积3.5万亩,是我交城县农业产业的又一亮点。 (2)清徐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中俄经济转轨的目标、路径及绩效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近10多年来,国际经济学界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那就是以研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为主要内容的“过渡经济学”。20世纪末期,中俄两国相继开始由原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虽然两国的原有经济体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两国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路径选择及转轨绩效却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 经济转轨战略目标路径选择转轨绩效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相继开始打破原有的僵化模式,踏上改革之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变了原来推行的渐进式改革,转而实施“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但经济发展中却出现持续的高通胀和经济滑坡,直到新世纪初才略有起色。中国采取稳妥地渐进式改革,不仅渡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阶段,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一、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早在1991年10月的俄罗斯联邦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俄联邦总统叶利钦就宣布了他的自由主义改革计划。俄罗斯独立后,1992年2月盖达尔政府向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会议提交的《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俄罗斯的激进改革方案,指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企业活动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由此,必须进行私有化和制度上的改革。”[①] 叶利钦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俄罗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也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②]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计划主义受挫,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危机的迹象已经明显暴露出来,此时开始了全世界范围的自由化和私有化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方案就是所谓的“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一些主要国家对危险的通货膨胀和深刻的衰退的克服,使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扩张,并得到一些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认可。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式改革正是秉承了货币自由主义思想: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empirenews.page--]当选总统前,针对俄罗斯糟糕的经济现状,普京强调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作用。但主政后,其自由主义倾向明显加强,转而主张“有秩序的市场经济”,不再强调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强调国家如何确保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创造条件。普京并不是要改变叶利钦的改革方向,而是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巩固业已形成的私有化基础。2001年3月,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的《俄罗斯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③]中明确表达了普京的改革取向,即坚持以往改革目标,完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进行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4月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明确指出,“我反对重新分割财产。我对20世纪90年代进行这些改革时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没有产生过怀疑。”“俄罗斯当局的任务是在原则上使民主自由不可能被抛弃,使已经制定的经济方针不变。”[④] 就任总统以来,普京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刺激经济增长为中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推行积极的工业政策,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以保持各种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结构合理,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彻底实行税制改革等。农业上,加快农村特别是农用土地市场化改革,出台法规允许农用土地买卖。实质上,普京是要建立保持一定国家干预、有序竞争的德国式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而并没有改变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转轨的目的,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 概念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地沿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九个省区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市、省八个城市和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

“15+1”。它以为中心,、为副中心,包括的、、、、、、,的、、、、,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以及中东部五个省区,和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肖勇 近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总体形势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同省内苏中、苏北其他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依然存在。有比较才会发现差距,冷静分析这些差距,认真总结近些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利于县域经济更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有利于全市经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经济总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见表一)。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县域GDP规模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人均GDP由元增长到元,增长%,县域地方财政规模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增长%。 表一 指标地区县域人口规模 (万人/县) 县域GDP规模 (亿元/县)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县) 2000 6334 2001 73349 2002 78869 2003 85379 2004 9759 2005 11275 2006 13128 2006年,盐城市所辖七县(市)总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1%。七县(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地

方财政收入之和达到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此外,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整个县域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39:31转变为2006年21:46: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个和2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初步升级。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整体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和启示 (一)七县(市)在苏中、苏北的位置 表二 指标地区县域GDP总量 (亿元)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县域人均GDP (元/人)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县) 在苏中苏 北的位次 盐城市 2 13128 4 3 响水县35 922926 36 滨海县24 846929 27 阜宁县23 934724 25 射阳县17 1359116 20 建湖县21 1473814 21 东台市 6 1686410 12 大丰市15 204917 18 注:1、上表中盐城市位次为8个苏中、苏北市的排位,各县(市) 为苏中、苏北38个县(市)中的排位; 2、表中数据摘自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总量在苏中、苏北8个市中处于前列,县域GDP总量在8个市中排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 在第三位。县域人均GDP处于中等位次,排在第四位。若单个县(市) 比较,只有东台市、大丰市在38个县(市)中排名靠前,射阳县、 建湖县处于中等,其余县都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作者:仇立, Qiu Li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0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3(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宋林飞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2006 2.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2006 3.戴相龙中国经济大讲堂 2006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国富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 济2006,25(9) 本文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角度对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路径作了一个比较.分析表明,尽管三大经济圈的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效率各有差异,但相对于内地而言,充分利用自有的储蓄资源、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相对较高,无疑是促成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2.学位论文李想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基于国际竞争力经验分析视角2006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区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同本国其他地区的竞争,而是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这就要求一个地区必须要从全球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竞争力的强弱,以及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三个经济圈在全世界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本文将采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三个经济圈纳入IMD原有的60个评价经济体中,形成63个经济体,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圈在总共的63个经济体中处于中上游。三个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竞争力最强,珠三角居中,京津冀竞争力最弱。但具体到各个竞争力要素和子要素上,三个经济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三个经济圈的共同优势,而且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持或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因素,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和措施。 3.期刊论文吴楠.刘保珺.WU Nan.LIU Bao-jun工业经济增长集聚弹性研究——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统 计与信息论坛2007,22(2)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4.期刊论文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WU Zhi-hui.YU Qiao-ying.SHEN Jin-sheng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 本文采用逻辑增长(Logistic)模型确定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圈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贡献.指出不同的物流业增长阶段,各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同的贡献.决策者应当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制定正确的物流产业政策来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学位论文武志惠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以三大经济圈为例2007 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被称为“重心区”和“增长极”的三大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认识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定性分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大经济圈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明确现代物流的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描述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定量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此对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6.期刊论文张智勇.ZHANG Zhiyong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2)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7.期刊论文王砚羽.张卓.邹仁余我国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系统结构研究-价格月刊2010,""(5)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面临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自主创新网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分析_罗智波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分析 ○ 罗智波 刘海月 [摘要]中俄两国都是大国,均实行过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过相似的意识形态,又先后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由于两国改革的模式不同,改革绩效差别很大。俄罗斯在激进改革后需要渐进式调整,中国在渐进式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后,应把握时机,不妨对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硬核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加以改革。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 [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9)—06—0038(04) [作者]罗智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四川成都 610064刘海月,讲师,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浪潮,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尤其引人注目。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和中国一样都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的国家,在相同的国际环境、相似的制度背景下两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改革道路,分别成为“激进”与“渐进”改革方式的代表。俄罗斯以叶利钦总统为代表的自由派掌权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推翻了苏维埃政体,建立议会民主、多党制、三权分立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在政治民主框架确立后,立即推行以“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为标志的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短短的时间内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价格、工资和汇率机制的自由形成、卢布的内部可兑换等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初步形成。而中国则是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和既有的政治格局的情况下,保持强有力的宏观控制体制,以农村为切入点,逐渐地进行经济改革的各项试点和推广工作,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在不断地摸索中逐步建立起来。两国不同的改革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因而引发国际国内政界和学界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二、中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比较 改革以前中俄两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两国的转型有着极为相似的制度背景。但事实上两国改革的初始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而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两国改革道路选择的不同。 1.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经济方面,前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12月解体,历时69年,这期间,前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1960年前苏联人均收入就达到3500美元。前苏联国民收入与工业产值1940年均不到美国的30%,但1975~1982年国民收入为美国的67%,而工业产值为美国的8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尽管如此,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这种体制逐渐失去往日的雄风,无法继续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种种弊端的凸显开始阻碍经济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前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递减的趋势逐渐明显,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下降使美苏两国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据俄罗斯一些学者分析,按人均计算1989年前苏联的G DP为美国的30%、工业产值为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