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视频时间大概一分钟左右,先播放全貌,然后是天门山的近景),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

么感受?

生:天门山雄伟壮观。

生:我通过课前预习,还知道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

2.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真多!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把课前预习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生简介李白)

课件出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确定读音,读通诗句。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指导生字的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断孤帆楚至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左右结构:断孤帆

上下结构:楚至

(3)易错字指导:“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6.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

7.朗读古诗。

(1)自读:请读3遍,前两遍读准字音,第3遍读出节奏。

(2)个读:指名读。注意听他是怎样读出停顿的。

(3)有节奏地读:同学们,写景诗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些,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8.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课件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课件出示: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出现。孤帆: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壮美的景色的?(在船上看到的)

4.“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5.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学生全诗一起说一说。

6.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气势,山的磅礴。(指名读、赛读。)

四、品古诗,悟感情。

1.同学们,请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古诗读一读,结合课文插图,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碧水青山孤帆日)

2.出示课件:(出示有天门山、绿水、白帆的图片)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板书“雄伟壮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一边配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背景音乐:前一部分是笛子《姑苏行》,后一部分是古筝《高山流水》,大约2分钟)

5.背诵并默写古诗。

五、总结方法。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1)读:读通古诗。

(2)解:理解诗意。

(3)想:想象古诗画面。

(4)悟:感悟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导语并配西湖的图片:

2.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3.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等。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5.通过谈话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古诗,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古诗学习中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想:说一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指名读、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指导生字的读音。

(1)“亦”和“宜”发音相似,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2)多音字“抹”,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其读音。

4.易错字指导。“初”左边是“衤”,不是“礻”。学生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5.精读诗歌,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理解“潋滟”“空蒙”。

“潋滟”写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动的特点;“空蒙”写出了雨天西湖云雾迷茫缥缈的特点。

②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雨中西湖图片)

生: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犹如仙境。

③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理解“西子”。(即西施)

这两句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

“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

“淡妆浓抹”指什么?(联系实际理解: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同学们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样子。)

课件出示图片:西施淡妆浓抹对比图,思考: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

生: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板书:总相宜)

②师小结: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第三、四句。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4)背诵古诗。

三、课外延伸。

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词,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望湖楼醉书》。

第三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指名说。课件出示洞庭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景点。

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课件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过渡: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

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教师板书课题:望洞庭)

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1)注意“庭”是后鼻音的字,课件出示“廷”“蜓”等同音字,帮助学生认读。

(2)教学多音字“磨”时,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其读音。

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三、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汇报。

(3)课件展示画面——西湖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的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宁静、和谐。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被磨过的镜子。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盘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2.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品读悟情。

课件出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引导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2)说说你眼前见到了哪些景物,这里藏着一个比喻句,找一找,再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汇报。

(1)从“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夜晚。

(2)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

(3)“两相和”的“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

3.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境。

4.指导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引导学生品读。

6.这两句诗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白银盘、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

7.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湖山水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1: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2: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深深地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

8.你能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评。

9.朗读古诗。(个别读、男女生赛读)

10.背诵古诗。

11.书写指导。

教学“未”字的书写时,引导学生注意“未”字的两横要写得上短下长,与“末”区分开;注意“磨”是半包围结构,不是上下结构;书写“遥”字时,注意先内后外。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2.课件播放展现洞庭湖不同风景的美丽图片。(最少四张)

3.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4.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爬一爬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

??天门——开碧水——回山险水涌山水相映 ???青山——出孤帆——来山出帆来以动写静雄奇秀丽 饮湖上初 晴后雨??????

????湖光山色

???晴方好雨亦奇借景抒情淡妆浓抹??????比西子总相宜比喻西湖美景 望洞庭????

??湖光秋月——交相辉映潭面无风——平静朦胧洞庭山水——浑然一体美丽景色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只通过语言是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美,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和对它们的赞美之情。比如通过展示晴天波光粼粼的西湖和雨天烟雾朦胧的西湖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通过展示月夜下洞庭湖的图片,将其与镜子作对比,让学生更能体会诗人比喻的形象、生动。在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根据诗意大胆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叙述能力,并让学生初步体悟诗人描绘的画面美。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 优质课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优质课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

人教部编版《望洞庭》优秀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

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1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点难点】 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浩瀚长江从古汹涌奔流至今,潋滟西湖仍然静静地守候杭州,洞庭山水还是那般秀美非凡。山水永恒,情感绵延。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吟唱……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生带读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磨”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mó”,还有一个读音是“mò”。 识字方法: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形近字辨析:盘—盆未—末遥—摇银—根 熟字加偏旁:“欠+饣”是“饮”,“刀+衤”是“初”, “竟+钅”是“镜”。 加一加:巾+凡=帆 减一减:“到—刂 =至”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镜”:“钅”表意,“竟”表音。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断、楚、孤、遥) “断”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左边注意先写里面的“米”,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执教人:吴怡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幻灯出示李白资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自读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自己手中的课文纸,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并正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出示难读字音 3、师范读(配乐) 四、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得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得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得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得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得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瞧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得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得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得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得一片“孤帆”在这雄奇得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与内心体验得描述,赞美了大自然得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得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得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得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得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得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得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得美得意境。体会诗歌表达得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得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您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 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得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得古诗,说说认识得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得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得《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得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得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就是写什么得?您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 、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二、选择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望天门山》教案设计

1做动作背古诗。指名背,齐背。 2、赛诗:你知道李白哪些诗?背一背。 五、全课总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 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结合学生的综合成绩,对不同理解层次 的学生选择一个共融的方法。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让他们来介绍李白,并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交流积累过的李白的诗。在教学过程中,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 回”出“”理解这首古诗,结合课件感悟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险,又感悟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学生理解了这首诗。 九、教学评价 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必须在应该讨论的地方、的时候组织讨论。“望”(山)的角度?很多资料上都说诗人站在某处“望”。这点在成年人也常出错,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原来诗 人是坐船远望。而孤帆到底从哪边来,更容易出错。开始的时候我认为从西边来,自然是从日落的方向来。这样的难点,教者反复铺垫,在学生还不能理解、产生愤悱的情况下出示了课件,有了前面的铺垫,课件一出来,难题迎刃而解。结合这节课学生评价量规表。真正体 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确实做到了“愤启悱发”。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 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

望天门山教案完整版

望天门山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祖国山川赞美之情。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新词,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读会背诵《望天门山》。 2、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诗歌美的意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呢?背诵了哪些诗?谁来背一首李白的诗? (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课件,认识了解李白。 3、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所写的《望天门山》, 二、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理解“望”的意思 2、了解关于天门山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多种形式诵读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2、范读 出示课件,标出分隔符号。听范读,说说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觉得这 个地方怎么样 3、展读 引导学生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望天门山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

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新部编版)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设计

17.《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重点掌握“断”“孤”“帆”的正确写法,体会左右结构字的书写特点,感悟汉字的文化。 3.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节奏、有韵味的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生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文资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出示甲骨文。 2.简介天门山。 3.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即歌”,读出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 (3)师生叠读。 (4)师以歌诀体的形式范读,体会音韵美。 2.“诗即画”,赏景品“色” (1)生默读找出诗句中的景物。

(2)集体交流。 (3)强调“楚江”。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 1.观水。 (1)出示第一句诗句。 (2)聚焦关键字“断”、“开”。 (3)教学“断”“孤”“帆”的书写,体会汉字文化之博大。(4)感悟楚江的气势。 (5)指导朗读。 2.赏山。 (1)出示第二句诗句。 (2)品味“回”的含义。 (3)感受天门山的雄伟气势。 (4)男、女生赛读。 3.悟情。 (1)学习第三句诗句。 a.创设情境理解“相对”。 b.体会作者心情。 c.指导学生读诗句。 (2)走进李白的内心。 a.出示“画面”,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b.导入第四句诗句。 c.体会作者心情。 d.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1.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2.拓展延伸,对比朗读。 3.集体吟诵诗歌。 四、课堂总结

《望天门山》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 李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辉县市文昌小学李新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一课共有三首古诗,本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赞美了神气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注释、诗人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境,并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字理识字,指导书写“断”字。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断”,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能结合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背诵古诗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图画、关键字、诗人写作背景,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 情境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一定学过很多古诗,想和老师比赛吗?我说上一句,你们接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看诗中描写祖国山河多么美丽壮观啊!今天,老师带你们再去一个景点游玩,让我们走进天门山。(板书:天门山。)(书空)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师:看到天门山三个字,你能想象它是一座怎样的山吗? 2.解释“望”的意思。 3..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老师范读古诗。 3.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节奏。 4.师生合作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韵律。】

望天门山教案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 (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 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螺”,会写“螺、庭、潭”三个生字。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能背诵古诗。 3、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年级到现在读过很多古诗,其中有很多描写山水的诗句,你们看。出示图片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师:是李白笔下的山;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水;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这是苏轼笔下的山,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苏轼眼中的水; 师: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

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洞庭,看老师写课题:洞庭。庭,半包围结构,在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候,内里不外露,广的竖撇要写的舒展,里面的廷要写端正写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怎样的看?出示图片,甲骨文中的望很传神,多像一个人抬头向远处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背诵的山水相关诗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板书课题时候要指导半包围字的写法,同时出示甲骨文“望”传神的阐释了这个字的含义,孩子们对“望”会有更深的理解,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相信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是作者远看洞庭湖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字字落实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课题,,不要拖长音,再来一次!那作者究竟都望到了什么呢?自己按要求读读古诗吧! 出示要求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生:(练习读诗)师: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望洞庭》师:声音真好听,更重要的是你读准了字音,做到了“字字落实”! 板书:字字落实尤其这个生字“螺”你都读对了。(在原幻灯片上呈现螺拼音,青螺变色,)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重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了解诗人揭示课题 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上半句,你们来接下半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呀。掌声送给自己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都是谁写的诗?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非他莫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谁来介绍下他呢。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生:(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今天老师带大家乘坐古诗的帆船去游山玩水第一站我们先到。 出示图天门山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和我们一起板书课题(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生:望天门山。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师: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的天门山壮美景色)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用上自己的话连起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李白望见了天门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观看课文视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由朗读两遍诗,老师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讲课前呢,我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生字 出示:天门山中断楚江碧水两岸孤帆青山(生自由读生字小游戏改正) 2. 检查读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口齿清字正腔圆)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字音准声音洪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师:同学们诗词在古代都是要唱的,读也要读出韵味。 出示:天门/ 中断/ 楚江/ 开, 碧水/ 东流/ 至此/ 回。 两岸/ 青山/ 相对/ 出, 孤帆/ 一片/ 日边/ 来。 来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你们读前面,我读后面。再换过来(这么读就有味道了,谁愿意自己读) 1找生(加配乐)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2 找生你也一定能读出这个节奏 3齐读 师:加上节奏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古诗琅琅上口给自己掌声。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学生画出景物)。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写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智能目标)。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理解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实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个点。)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先使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提升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能够学些什么呢?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绝大部分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实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即时纠正。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实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理解上得到提升。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实行准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2)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