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教学目的: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国际秩序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改革国际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国际秩序发生了哪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介绍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参与国际秩序构建的根本目的、重大意义。

课程内容:

1.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2.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

3.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4.中国面临的挑战

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同学想必不会忘记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的圣白大会。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

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美国、欧洲、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各自对国际秩序有哪些期待?有关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电影指环王中,霍比特人销毁了“魔戒”,9大种族的联合拯救了中土世界。现实世界中,又主要是哪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这一新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 26 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 4 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3国代表和中、英、美3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1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实质性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规则,即中、法、苏、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主要有6大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

联合国的成立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联合国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在冷战年代,它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台由美国操纵的、苏联不断使用否决权的难以正常运转的机器,一度背离了联合国的宗旨,但是它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仍然发挥了正面作用:

首先,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

其次,宪章所提倡的和平、民族、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在雅尔塔体系演变而来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欧洲通过西欧的联合走向复兴,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于美苏之外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亚太地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日本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一系列的民族独立国家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中国家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历多次美元危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瓦解,国际经济秩序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优势地位下降和西欧、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世界经济呈现美日欧三强鼎立的格局,而七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变化。第二次是21世纪初,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经济优势地位的下降,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格局为之一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成为讨论世界经济的主要平台。

当前,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得以总体维持,同时围绕国际秩序的增量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领域,联合国仍是中心,但同时一些区域、次区域组织在各自的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东盟、非盟一体化建设均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贸易领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区域化自贸安排也在逐步增加和发展。

二、各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

近代以来,西方的价值观长期主导国际秩序的规则和规范。国际体系的多极化进程开启了国际秩序转型的大门,各主要国际政治力量对国际秩序及其转型的看法,将会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基本走向。

1.美国: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从美洲的门罗主义,亚洲的门户开放,到一战后的威尔逊主义和国际联盟的建立,再到二战结束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美国历史上就一直重视引导和塑造国际秩序。二战期间,美国注重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战略谋划。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确定不追求领土扩张、自由贸易、平等获取原料、放弃使用武力等原则,框定战后秩序的基本走向。1944年,美召集敦巴顿橡树庄园会议,推动主要国家就联合国组织机构、总支和原则等达成基本协议。美还召集举行布雷顿森林会议,讨论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二战结束后,美挟二战胜利之威,召集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正式成立,由此确立战后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美把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主导权,推动各国签署《关贸总协定》,由此确立战后世界经济金融秩序。

冷战结束后,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维持“一超独霸”,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对美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造成严重伤害。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危机感和焦虑感上升。

当前美国国际秩序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应在美领导下建立新的集体安全体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西方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向全世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推行全球资本主义化。三是强调同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加强西方联盟的协调,共同分担责任好行使权力。四是建立以美国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的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对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

美国倡导的国际秩序的实质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为此,美国一方面压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升代表性和话语权的要求,掣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主导建立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抢抓网络、太空、深海、极地等战略新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巩固对美有利

的国际秩序和体系安排。

2.欧洲: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国际战略地位呈下降趋势,为振兴其国际战略地位,并顺应欧盟东扩顺利实施、全球化加速发展、美国单独处理国际热点为题力不从心等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欧盟开始酝酿调整外交战略,提出多边主义的战略思想。其核心是,减少因成员国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外交内耗,提高欧盟整体对外行动能力,在此基础上改变冷战时期长期奉行对美国一边倒政策,推行多边主义外交。总体来看,欧洲反对美国独霸天下,但支持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美日欧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欧洲在其中充当平衡或支配力量。

近年来,欧盟主要在以下层面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全球方面,大力推行气候外交,在解决全球化时代一些直接威胁人类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上,欧盟希望发挥主导作用。在地区层面,深化区域组织建设和双边首脑对话机制,积极改善对美关系,对俄态度变冷,力促俄接受欧盟规则,反思对华政策,务实倾向上升,欲将中国纳入其多边主义战略轨道。

3.俄罗斯:国际新秩序建设的重要参与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不如前,但俄罗斯仍是一个大国,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实力,拥有世界上唯一一支可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仍然有相当的影响。经过 20 年的艰苦探索与转型发展,俄罗斯再次成长为国际社会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在国际新秩序的建设中,俄罗斯认为其是推动建设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重要影响,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及其困难的。

普京表示,俄将致力于建设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希望国际社会所有各方的利益都能收到尊重。俄罗斯对国际秩序观的主张从俄与中国发表的关于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可以看出,包括须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各国应严格遵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制定全面和广为接受的经贸体制等。俄在各领域

的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对美等西方国家在中亚地区进行颜色革命以及北约东扩采取强硬反制措施,正式接纳克里米亚入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与西方关系恶化,促使俄罗斯加大外交行动,更多借助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等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机制建立国际新秩序。

4.日本:欲以正常国家参与国际事务

日本二战战败后,接受了由美国起草的严禁日本采取军事行动的宪法,但通过美日结盟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经济在战后得以全面增长,重新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后冷战时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日本秉持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外交传统,一再强化美日同盟,力图倚重美国的实力,旨在达到平抑和消除来自中国崛起的战略压力。

日本的国际秩序目标局势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并积极推行结盟政策。在历史问题上,安倍政权加速推进历史修正主义路线,力图减少日本实现大国目标的历史障碍。在安全问题上,安倍政权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增加国防预算和支出,加强与美等亚太国家的安全防务合作,服务日本推进政治军事大国战略需要;日本还力推日美印澳钻石构想,构建亚太联盟,维系在亚太安全事务影响力;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亚太再平衡战略。经济方面,加大全方位投入,谋求在新一轮亚太经济秩序和规则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

5.印度:加强多边全球治理。印度积极推动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印度首倡的不结盟理念,成功转化为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使印度实际上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和领导国之一。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国际秩序观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继承,如坚持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指导原则”,“继续成为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为人类实现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的基本指导原则”,而“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的国际体系将是公平、合理、平等和互利的,有助于促进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动以及国家实力的不断上升,印度国际秩序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单独或与其他新兴大国一起就建立国际新秩序表达看法和立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主张建设合作、均衡的多极化世界,建立公平、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

序,加强多边全球治理,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组织和机制,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建立合作、和平、开放的亚洲地区秩序。印度利用各种国际场合表示支持多极化,称其“想象中的多极世界是相互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相互对抗”。主张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和机制迫切需要改革,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强力推进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进程。推动“改变少数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运作中所占据的不合理的主导地位”。

三、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战后至今70余年里,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地区层面,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捍卫并完善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王毅外长曾说,如果把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比作一艘大船,中国亲手参与了它的设计和建造,而且中国还是当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今天,中国和190多个国家同在这条船上,中国想的绝不是要把船打翻,而是要和各国共同努力,让这艘大船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得更稳、开得更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更加注重参与全球治理,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念。

首先,我们正在走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践行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理念。中国将自身的对外政策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次,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成员,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性世界经济体制,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这表明中国珍视国际体系一路发展至今为国际社会保留的珍贵财产。

再次,中国推动变革国际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进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是国际规则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作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愿意以实际行动为国际秩序变革贡献力量。

最后,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疾病等全球性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不会袖手旁观,会竭尽全力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应对挑战,减低对全球发展构成的威胁和风险。

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积极推动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也是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方案。从2013年这一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支持与参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包容互鉴、共谋发展,以实现重振全球经济的目标。一带一路合作是开放包容的模式,接纳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民间团体,同时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规划对接,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为支柱,以金融互利合作为重要保障,创造了多主体、多领域的互利合作新模式。中国倡导并全力推动或积极参与组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全球或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弥补现有全球和区域多边金融机构的不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升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境界和能力,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中国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篮子,有助于增强 SDR 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使当今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更为完善和均衡。

金砖国家。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俄罗斯(Russia)、中国(China)、巴西(Brazil)和印度(Indi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五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

博鳌亚洲论坛。为亚洲经济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政治、经济等跨领域思想交流的平台,促进亚洲国家之间的沟通。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亚洲次区域合作的新标杆。

中国运用举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的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引导峰会形成28项具有开创新、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为全球增长注入动力,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这次峰会,首次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第一,加大对联合国的经费和人员支持。2015年12月,中国将缴纳会费比例提高到7.921%,仅次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9.68%,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缴纳的维和预算比例也升为10.2%,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维和经费贡献国。截至2015年,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万多人次,不仅是安理会常人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而且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维和培训体系。第二,坚决支持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大方向,反对诉诸武力解决。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在主张国际社会加紧推动叙有关各方达成全面政治解决方案的同时,参与叙利亚人道主义援助。在南海问题上,8月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第50届东盟外长会正式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框架。第三,中国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为维护全球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提出中国主张、采取中国行动。习近平主席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并提出促进核安全国际合作的五项倡议。积极参与核安全峰会,中美联合发表《中美核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建立中国核安全示范中心,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核安全交流与培训中心。第四,中国积极推动完善亚洲地区安全框架。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起高效完善的安全合作机制和法制化体系,在反恐、经济、民生合作方面树立起国际合作的新风尚。2014年以来,接任亚洲相互协作与互信措施会议主席国,推进各领域对话合作,加强地区安全机制协调,探讨构建符合亚洲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

全球发展治理方面,全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

实现谋求发展的愿望、助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国际人权合作等等。

四、中国面对的挑战

“修昔底德陷阱”被许多西方学者视为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规律,认为新兴大国与现存霸权大国之间战略冲突不可避免,崛起大国必然挑战国际体系,修改国际规则,颠覆国际秩序。尽管中国在各种场合不断重申和阐释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威胁论”一直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要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引导各方形成共识,仍面临诸多挑战。

1.能力挑战。中国真正成为全治理体系重要参与者、建设者的角色时间并不长,对于国际机制仍然有较大的学习和适应空间,软实力没有跟上硬实力提升的速度。

2.阻力挑战。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具有优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主导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既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利,又要承受来自发达国家对变革的阻力。

3.国际环境挑战。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国直接矛盾冲突缓和,但是大国在地缘政治敏感地带博弈引起间歇性紧张。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发酵,叙利亚、伊拉克深陷动荡,欧洲爆发难民危机,亚洲地区朝核、阿富汗等热点问题一再升温。

4.价值共识挑战。目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发达国家较之过去滞后的发展速度,引发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民粹主义兴起。政治上反精英、经济上反贸易自由主义、体制上反政府的“三反”思潮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共识难以达成。最终以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等黑天鹅事件表现出来,一个国家范围内尚且难以就重要内部决策达成共识,如何遵守各国均能接受的价值共识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中国需要从多元而凌乱的价值取向中折中,既不违背中国的原则,也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共鸣。

案例: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国际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威胁,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支持联合国改革,但改革应是全方位的,不应简单化为安理会改革或安理会扩常。视“扩常”为战后夙愿的日本联合德国、印度、巴西组成四国联盟,以日德为代表的二战后重新崛起的战败国中发达国家,他们是估计关系中的

“修约派”,急于通过入常而彻底甩掉历史包袱,图谋在国际体系中东山再起;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大国,他们是国际关系中的激进派,急于通过入常而获取政治大国的身份。

案例:当前,全球网民数约为23亿,每秒新增用户8人。人类已经站在跨越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文明的历史路口上,共享网络繁荣与安全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渴望和基本权利。然而,网络空间背后还是被实体空间的丛林法则主导。美国仍在谋求网络霸权,希望永久把持网络资源,垄断互联网生杀大权。

勒索病毒“WannaCry”(永恒之蓝)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恐怕是5月份影响力最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了。当时的病毒感染多在校园网范围内,由于临近毕业季,很多实验室、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都惨遭毒手。不少人,都被拉回公司或单位加班加点打补丁,防止周一工作日“开机潮”引发的大规模感染。尽管如此,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国内不少高校、加油站、火车站、自助终端、医院、政府办事终端等被此病毒感染的消息。

简言之,这一蠕虫勒索病毒,通过针对Windows中的一个漏洞攻击用户,对计算机内的文档、图片等实施高强度加密,并向用户索取以比特币支付的赎金,否则七天后“撕票”,即使支付赎金亦无法恢复数据。其加密方式非常复杂,且每台计算机都有不同加密序列号,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解密几乎“束手无策”。

在全球网络互联互通的今天,受害者当然不仅限于中国。

据360威胁情报中心统计,从12日爆发之后,全球近百个国家的超过10万家组织和机构被攻陷,其中包括1600家美国组织,11200家俄罗斯组织,中国则有29000多个IP被感染。在西班牙,电信巨头Telefonica,电力公司Iberdrola,能源供应商Gas Natural在内的众多公司网络系统瘫痪;葡萄牙电信、美国运输巨头FedEx、瑞典某地方政府、俄罗斯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Megafon都已曝出遭受攻击。而根据欧洲刑警组织的说法,本次攻击已经影响到150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病毒版本的更新迭代,具体数字可能还会增加。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谁干的?!没有答案。

用360核心安全团队负责人郑文彬的话说,勒索病毒的溯源一直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曾经FBI悬赏300万美元找勒索病毒的作者,但没有结果,目前全球都没有发现勒索病毒的作者来自哪个国家。但从勒索的方式看,电脑感染病毒之后会出现包括中文在内十五种语言的勒索提示,且整个支付通过比特币和匿名网络这样极难追踪的方式进行,很有可能是黑色产业链下的组织行为。

勒索病毒是2013年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模式。2016年起,这种病毒进入爆发期,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00种勒索病毒通过这一行为模式获利。比如去年,CryptoWall病毒家族一个变种就收到23亿赎金,近几年苹果电脑、安卓和iPhone手机也出现过不同类型的勒索病毒。

虽然下黑手者目前还找不到,但其所用的工具,却明确无误地指向了一个机构——NSA(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美国国家安全局。这一机构又称国家保密局,隶属于美国国防部,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收集和分析外国及本国通讯资料。黑客所使用的“永恒之蓝”,就是NSA针对微软MS17-010漏洞所开发的网络武器。

NSA本身手里握有大量开发好的网络武器,但在2013年6月,“永恒之蓝”等十几个武器被黑客组织“影子经纪人”(ShadowBreakers)窃取。今年3月,微软已经放出针对这一漏洞的补丁,但是一是由于一些用户没有及时打补丁的习惯,二是全球仍然有许多用户在使用已经停止更新服务的WindowsXP等较低版本,无法获取补丁,因此在全球造成大范围传播。加上“蠕虫”不断扫描的特点,很容易便在国际互联网和校园、企业、政府机构的内网不间断进行重复感染。

又一个问题来了:NSA为什么会知道微软的漏洞,并且制作了专门的网络武器,然后这些武器中的一部分还落到了黑客的手里?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操作系统之一,Windows的构成动辄几亿行代码,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出现漏洞是很难消除的。而Windows又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操作系统,因此被黑客看中而研究漏洞并攻击获利,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盯着这个系统的漏洞也就罢了,还专门搞武器,

这是什么道理?

事实上,在黑客组织曝光这一漏洞之前,微软自己也不知道漏洞存在。也就是说,只有NSA知道漏洞存在,至于知道了多久,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很可能的情况是,NSA早就知道这个漏洞、并且利用这一漏洞很久了,只不过这次被犯罪团队使用了,才造成如此大的危害。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技术确实很强,在网络安全领域独步全球;同时,“漏洞”已经成为兵家必争的宝贵战略资源。

换言之,通过网络对现实发起攻击,已经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专利,而是已经发生的现实。不信的话,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斯诺登,披露美国政府对全球实施监控的“棱镜计划”的那位,就是NSA 的前雇员。他证实的一则消息是,2009年,奥巴马政府曾下令使用网络攻击武器——代号“震网”的病毒,攻击了伊朗的核设施。其中原因复杂,简单说就是以色列设法通过马来西亚的软件公司,让伊朗购入了夹带着一病毒的离心机控制软件;2010年,病毒爆发,控制并破坏伊朗核设施的离心机如那件,最终造成1000余台离心机永久性物理损坏,不得不暂停浓缩铀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多次讲“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绝对是有的放矢的。试想,这次病毒还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下一次如果网络攻击的规模更大、目标更明确呢?

从中国的角度看,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上一次如此规模的病毒爆发,大概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熊猫烧香”。而像此次的病毒这样,一旦中招几乎无解、面临自身重要资料被“绑架”的严重情况,也属罕见。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国际秩序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挑战面前,中国理应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扩大中国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使得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欣然接受,将中国智慧注入全球治理的发展进程,真正成为引领全球治理的希望之光、动力之源。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国际社会与中国: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 一、引言 近年来,朝鲜、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引发的国际危机激发了人们关于“责任”和“大国责任”的积极外交对话,以及对这些 术语描述的政策行动实质的关注和探讨许多这样的国际讨论特别关注中国,而中国领导人和官方评论家也倾向于采用“责任” 和“大国责任”这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为什么这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这样的“责任”究竟如何检验?责任是如何与权力和合法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将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明确加以讨论,且该框架足以整合所有上述概念虽然许多国际关系理论经常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之外提出关于权力、合法性 和责任的理论,但国际社会的框架提供了在单一的理论框架中整合上述三个概念的唯一有说服力的方式本文在国际社会的框架内提出了包括权力、合法性和责任观念在内的有内在联系的一套概念 同时,本文的讨论回应了关于“规范”和“权力”的一些重大的普遍问题规范是权力的功能吗?或者反之亦然?未来国际秩序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围绕这一关系的性质展开的前者涉及秩序的实质性规范的内容,包括其塑造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的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物质意义上的权力分配及其相应的影响规范内容的能力但前一层意义上的规范的权力到底是如何与后一层意义上的权力的规范相联系的?有些分析家采取割裂两者的做法,并对前者的稳定性抱有极大的信心,即使

同一时间后者正经历重大的变化[1] 有些人认为两者是同时发生的,随着物质力量的变化,当前自由主义秩序逐步瓦解,正在崛起的国家偏好的价值自动取代了那些迄今为止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然而,除极少数外,大多数分析家都承认,这两个方面对于未来秩序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理论分裂将继续存在,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权力与规范的这种困境在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强调战争、大国作用和均势等现实主义特征对国际秩序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明确主张这些实践是在强有力的社会和规范框架内“制度化”的因此,英国学派把这些实践视为“社会事实”,而不只是物质的然而,有趣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运作规范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它们是作为相对自主发展进程的一部分,还是反映了最强大国家的规范偏好?如果两者都不是,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上述两部分之间的动态互动呢?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解释规范的权力和权力的规范之间的互动呢? 关于这个有趣的讨论,参见R.Foot & A.Walte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Ch.1 简言之,即便国际社会是通过社会建构运作的,那么这种制度化条件究竟是如何创设的?关于“责任”的问题相应地是这种更普遍问题的一个具体实例责任是自由流动、独立运行的规范的一种构建,还是基于最强大国家的偏好并被用来维持其特权地位的?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 国际秩序是在一定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所以,当世界格局这种稳定状态开始变更时,国际秩序免不了要重新构建。当今的世界格局是是朝着多极化发展的,而当今的国际秩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但是,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逐渐暴露出了现存国际旧秩序的不适应性, 迫使人 们反思现存国际游戏规则的公正性与合理性。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亲仁善邻的传统。中国谋求发展既不损害别人,更不威胁别人。我们始终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中国人民频遭劫难,最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平合作的中国,愿意也能够随着自身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对于中国而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变迁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亦可说是非常复杂的内涵。古老礼仪之邦的东方哲学与伦理体系、近现代历史催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实力崛起,赋予了中国敞向世界格局的多维面孔,中国发展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中国介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步伐加速并逐渐有力,关于国际新秩序下中国角色问题的谈论也日渐深入。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 一:中国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 1.中国所要扮演的角色:中国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角色应该定位为积极塑造者,而不是领导者。 一国能连续不断地向国际社会各个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基础是无法实现的。历史上曾出现的"罗马治下的和平"“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和"美国治下的和平"无不如此。这些秩序的主导国家都是凭借着国家实力的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 01.2011年2月10日,日本海上保安厅提出向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中国船长詹其雄索赔1 430万日元的要求。我国外交部对此回应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下列对该事件中双方的做法作出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的做法侵犯了我国的管辖权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 ③中日两国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中日两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事务中形成了利益完全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02.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0%,贸易量占90%。出于对环境和成本的考虑,我国加强对稀土出口管理。对稀土出口加强管制,这是基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 ①独立权②自卫权③管辖权④平等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03.中欧建交以来,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发展迅速。2011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欧洲三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之行推动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中欧双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根本原因是 A.互利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B.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04.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两国领导人支持通过合作努力建设二十一世纪更加稳定、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这表明 ①中美两国存在着共同利益②中美奉行一致的对外关系基本准则 ③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潮流④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05.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亚发生严重骚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撤离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3月5日我国圆满地完成从利比亚大规模撤离中国公民的任务。中国在这次撤离行动中,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了12个国家多达2100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 蔡拓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一、国际秩序的转型 二、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急迫性与尖锐性 三、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四个维度 四、影响中国国际定位的相关问题 五、结语 1.现有的国际秩序:二战后确立起来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甚至一度表现为美国独大的国际秩序。 2.国际秩序转型的标志: 实力的消长:新兴经济体正以一个“群体”、 “板块”形式崛起 机制的调整:G20地位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投票权的增加 理念的更新:合作、共赢、责任、和谐正日益被认同 1.国际定位的概念 2. 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 3.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结构性压力与挑战 4.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5.国际社会的疑虑与猜忌 1.国际定位的概念 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就是指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确认。 “国际定位”要素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国际定位涉及自我与他者两个主体。 2)国际定位涉及主观选择与客观现实两个层面。 3)国际定位是一国大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 部分。 2.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 美加欧等传统西方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 新兴经济体作为“板块”“群体”崛起(决定性) 3.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结构性压力与挑战 全球层次, 中国面临着日益频繁的经贸摩擦、国家风险以及巨大的环境压力。 地区层次, 在欧洲,与欧盟的结构性冲突。 在亚洲,与周边国家的矛盾纠集。 在非洲,与非洲国家的市场竞争及经济摩擦。 国别(双边)层次, 最突出的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4.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1)是否承认中国是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大国 2)是否承认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

中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至今,中国扮演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从被 迫遵守者的角色,变成了秩序的参与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发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 在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前,中国是国际秩序的被迫执行者(这种被迫执行在很多时候,是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因为清朝灭亡后国内连年内战,中国的国力损耗过巨,全 世界主要的强国几乎都要求虚弱的中国遵守其自清朝以来其为 中国制定的国际秩序准则。 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后,中国的国际作用开始凸显。为了 牵制日本的力量,英国、美国、前苏联开始重视中国的作用。中国开始在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抵抗了日本对外扩张的主要陆上军事力量。这时候的中国,担任了秩序参与者的角色。 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在东亚、东南亚发挥 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越南战场先后同法国、美国交手之后,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席位之后,这一角色的作用,愈发凸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尤其是亚洲开发银行的 建立,中国从规则的重要参与者,完成了向规则制定者角色的转变。亚洲开发银行的成立,是中国开始主导某一层面的地区经济事务的开始,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角色之一的标志。

当前所实行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下开展,具有浓厚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利的。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迫切要求建立起国际新秩序,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 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一)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众所周知,国际旧秩序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下建立的,本质就是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国际旧秩序也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迫切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从而就可以有效地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此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也是国际新秩序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加强世界经济联系,推动了国际关系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和发展,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要求世界各国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为建立和平稳定、

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

“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 3 刘贞晔 [内容提要]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主 要观点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在对中国的崛起怀有忧虑的基础上,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崛起的内向性质和维持现状倾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加易于融入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国世纪论” 国际秩序 中国崛起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9)0420018205 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与国际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08J Y J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最早可以追述到拿破仑曾经的预言:中国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整个世界,以及关于“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的世纪”的论断。而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2007年1月11日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中国世纪》的报道文章。① 这篇由该刊多位驻外记者集体采写的报道称,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持续上升,海外投资和对全球天然资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经济,外交上也积极进取,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因此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为此主题,该杂志还特将封面故事命名为“中国:一个新王朝的黎明”。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西方主流舆论就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2005年,美国学者奥蒂得?申卡 尔(Oded Shenkar )就著书专门讨论了“中国世纪”的到来对全球经济、均势和就业的影响。② 2006年,华盛顿出版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教授罗伯特?萨特(R obert G 1Sutter )的著作《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影响》。2008年,英国牛津出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谢淑丽(Susan L 1Shirk )教授的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2008年,《外交》杂志发表美国著名国际关系教授G 1约翰?伊肯伯利(G.John Ikenberry )的文章《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③ 等。这些都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冲击、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 探讨。如何看待西方主流舆论的这些认识?如何对待和回应西方舆论所提出的应对中国崛起的策略?如何看待和定位中国在当今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当今的国际秩序将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向何种未来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不能不回答的紧迫问题。 一、“中国世纪论”的主要观点 “中国世纪论”的主要主张是强调中国的经济崛起、外交扩展对全球经济、国际秩序和世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为应对中国崛起所应采取的战略抉择。这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性影响所带来的压力、冲击和挑战所作出的理论和认识上的反应。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各种关于“中国世纪论”的文章和著作几乎都认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许多学者指出,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中国更积极拓展其经济版图,中国企业在非洲兴建道路和铁路,开设制衣厂和开凿油井,中国人到澳大利亚和拉美国家大手笔地收购金属矿山和各种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感受到中国企业无远弗届的影响力。④ 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经济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启动市场改革以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2009年第4期

最新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演变 --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系别: 年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演变 --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姓名:专业:学号: 摘要:自20世纪至今,中国扮演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从被迫遵守者的角色,变成了秩序的参与者,再到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发展到今天的新秩序的塑造者之一。中国在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中演变过程的背后,反应的是大国实力的演变,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本文从国际秩序演变的形式与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作用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为依循主线,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的反展与中国的作用浅略分析。 关键词:中国崛起、国际新秩序、国家实力 国际秩序演变与新的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权力分配、利益分配、观念分配的结果,而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全球性国际机制的创立与运行。国际秩序由各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提供,又体现并导致了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国际秩序之争,实质上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机制之争。鉴于大国实 力的此消彼长是一种历史规律,在实力基础上的利益分配、观念分配以及反映三种分配结构与进程的国际机制也将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 新旧秩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5、16世纪始,欧洲列强筚路蓝缕,开创了稳定的全球航海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规模的贸易体系,工业革命、运输革命、通讯革命等相

继而来,体系内部联系的紧密最终造就了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秩序。随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为主要标志,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形成了。在这个体系中,欧洲列强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各自拥有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略威胁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实力与强烈意愿。大英帝国崛起为世界霸主,同时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崛起为亚洲强国。这些强国通过战争互动的结果就是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秩序的出现。它以国际联盟的建立为依托,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为标志。 凡尔赛-华盛顿秩序的分赃性质及其内在的不平等性,该秩序的不稳定是必然的。经磨刀霍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二战爆发。期间突出的现象是,美国具有了世界霸主的实力,却拒绝承担世界霸主的责任,而是伺机攫取世界性利益;社会主义苏联崛起成为列强纵横捭阖、准备战争的最佳借口。二战结束前后各大国建立国际秩序的努力代表了20世纪第二次新秩序的诉求。各大国遵循实力原则和利益原则,以划分势力范围的形式,建立了具有强烈地缘政治色彩的雅尔塔秩序。 苏联解体后标志这雅尔塔体系的坍塌,之后一美国为首超级大国、日欧对国际新秩序的观点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以维护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为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秩序,并均想在建立新秩序过程中占有主导权。

“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

“中国世纪论”与国际秩序的未来 [内容提要]“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主要观点为:中国在新的21世纪将会持续性地崛起,而美国“单极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在对中国的崛起怀有一比虑的基础上,劝导中国认同和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为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并保持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地位开药方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崛起的内向性质和雏持现状倾向,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和更加易于融入和参与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国世纪论”国际秩序中国崛起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6505(2009)04-0018-05

“中国世纪论”是近年来在西方主流舆论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关于中国崛起的理论认识,其最早可以追述到拿破仑曾经的预言:中国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整个世界,以及关于“21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的世纪”的论断。而在今天的西方世界,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2007年1月11日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中国世纪》的报道文章。。这篇由该刊多位驻 外记者集体采写的报道称,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持续上升,海外投资和对全球天然资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经济,外交上也积极进取,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因此21世纪是 中国的世纪。为此主题,该杂志还特将封面故事命名为“中国:一个新王朝的黎明”。事实上,在此之前的西方主流舆 论就对中国的崛起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2005年,美国学者奥蒂得?申卡尔(Oded Shenkar)就著书专门讨论了“中国世纪”的到来对全球经济、均势和就业的影响。2006年,华盛顿出版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G.Sutter)的著作《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洲领导地位的影响》。2008年,英国牛津出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谢淑丽(sHsan L.Shirk)教授的著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2008年,《外交》杂志发表美国著名国际关系教授G.约翰?伊肯伯利(G.John Ikenberry)的文章《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未来》等。这些都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冲击、中国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1.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主要原因不包括()。(10.0分) A.文本过长 B.美不应消减关税 C.其他国家不遵守规定 D.与美国内法冲突 2.在我国资源能源领域,三家矿业公司控制着中国70%的铁矿石贸易量。这三家矿业公司不包括()。(10.0分) A.淡水河谷 B.力拓 C.必和必拓 D.福蒂斯丘 3.到2018年,中国已经建成()个对外自由贸易区,涉及()个国家或地区。(10.0分) A.10、20 B.12、22

C.14、23 D.16、25 4.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由英国主导,处置战败国存在缺陷,处罚德国过重,西方又遭遇大萧条,致使德国再度挑战的体系是()。(10.0分)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三大国际治理机构是指()。(10.0分))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0.0分)) A.劳动供给与男女就业 B.产业结构有待合理化 C.贸易结构有待合理化

D.金融系统性风险或存在 1.目前,我国出口的钢铁比进口的钢铁多。(10.0分) 2.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制度的综合,是保障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有序协作和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10.0分) 3.在全世界专利申请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和日本紧接其后,但在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只占总数的4%,美国占45%。(10.0分) 4.2002-2014年,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发起了788次“双反”调查,年均61次,占全球27.8%。(10.0分)

中国与国际秩序

(原标题:慕安会中国专场热议中国作用) 新华社慕尼黑2月13日电 13日,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举行“中国与国际秩序”专场论坛,邀请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科克等出席,围绕中国与国际秩序、中美关系、朝核问题等进行了激烈辩论。 关于国际秩序,傅莹谈到,所谓“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有三个支柱:一是美国价值观,二是美国军事同盟体系,三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中国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个秩序,中国讲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机制、法律体系和原则规范。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有归属感,是创建者之一,也是获益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参与者。 陆克文说,傅莹女士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和美国对秩序看法的不同。第一,中美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但另一些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民主或西方价值观体系;第二,中国几十年以来一直坚持不结盟政策,希望看到一个“多极”的国际秩序;第三,中国支持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制,作出了很大贡献。西方不应将中国神秘化,同任何国家一样,中国有自己的利益。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主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就是例子。中国愿意在现行国际秩序框架下与美国合作,但如果太多的门都对中国关闭,他们也只能在门外盖房子。 黄永宏说,中国的崛起是在融入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为周边国家带来利益。当前南海问题十分突出,但新加坡不认为中国想要冲突,因为中国明白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外部环境。南海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较好的管控,这需要各方体现政治意愿。 与会嘉宾都认为,中美关系对全球至关重要。科克表示,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世界,美国对此是欢迎的。美中在经济方面互相依赖,中国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影响不容小觑。但科克同时指责中国通过网络偷盗商业机密,侵犯美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并通过补贴国有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 傅莹说,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理解和互信,相互指责只会让对话更加困难。实际上美国与欧洲在网络安全上也存在分歧。中国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美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对话解决,两国围绕网络安全已经举行了成功的高层对话。 与会嘉宾还围绕朝核问题进行了讨论。陆克文说,美中需要在朝核问题上加强合作。朝核问题严重威胁亚太区域甚至全球安全,是一个根本性的安全问题。科克称,朝核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中国,但中国却无所作为。 论坛主持人则问傅莹,中国是不是已经对朝鲜完全失去控制?傅莹笑应,你提问题的方式是典型的西方思维。会场响起一片笑声。傅莹说,中方从不认为自己应该控制哪个国家,自己也不希望被别的国家控制。在朝核问题上,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与其合作,另一方面又与盟友商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让中国人感到既困惑又愤怒。中方理解各方在朝核问题上的关切,正如王毅外长12日向媒体讲的,一是不管什么情况下半岛都不能有核;二是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三是不能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中方主张恢复六方会谈,努力解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中国如何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变得更加紧迫,中国明确提出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内容有: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与解决;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确立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际秩序实际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凭借其军事、经济、科技实力垄断国际事务,侵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长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然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局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及时提出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命题。江泽民同志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后,在各种场合论述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多次重申这个观点。 在1995年10月下旬,江泽民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他指出:“半个世纪的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向我们提出庄严而迫切的要求。我们要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我们要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我们要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我们要造成 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几十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借助国际讲坛不断表明立场,并在外交上通过各种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成了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薄重,对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尊重,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准则的维护,因而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国际秩序之争与中国方案 教学目的: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国际秩序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改革国际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国际秩序发生了哪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介绍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参与国际秩序构建的根本目的、重大意义。 课程内容: 1.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2.主要力量的国际秩序观 3.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力量 4.中国面临的挑战 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同学想必不会忘记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魔法师、精灵族、矮人族、半兽人、霍比特人和人类等9大种族召开的圣白大会。在现实世界中,其实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国际秩序”,也叫“全球治理体系”。 现在的国际秩序是怎样的?美国、欧洲、俄罗斯等主要力量各自对国际秩序有哪些期待?有关国际秩序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电影指环王中,霍比特人销毁了“魔戒”,9大种族的联合拯救了中土世界。现实世界中,又主要是哪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有序、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一、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它规定了国际社会应该按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当前的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式确立的,其突出标志是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其对国际事务的长期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就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欧洲主导下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这一新国际秩序结构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反法西斯联盟在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建立的联合国。而它在经济上的体现,则可视为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组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 26 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 4 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3国代表和中、英、美3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1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实质性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规则,即中、法、苏、英、美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主要有6大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 联合国的成立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联合国也犯过种种错误,特别是在冷战年代,它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台由美国操纵的、苏联不断使用否决权的难以正常运转的机器,一度背离了联合国的宗旨,但是它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什么角度、出于何种动机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时,几乎都要认真考虑中国这一因素。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因素”对国际格局就开始产生影响,而且还时常占据显要位置。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以往“中国因素”的分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地广人多,任何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大国;二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良好关 系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作用。但当前的“中国因素”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衬托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起政治、安全等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发挥。“中国因素”囊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外交政策与主张、发展模式、文明传统、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对世界形成了多方位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的。这种影响也是全局的、持久的、自然的。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相应对中国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相互借重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设想和考虑也应运而生。中国目前更加侧重与各方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合作论坛”等,这种机制是加强南南合作的有益方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中国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欧盟等国际、地区组织发展关系,这些都是出于促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与合作,而不是出于搞对抗、谋霸权的目的。“中国因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对国际事务表现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对世界来讲,对中国来讲,都是件大好事。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实力。 周刚(中国前驻印度大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以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人感到高兴和骄傲是理所当然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大,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中国在国 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戒骄戒躁,既不要自吹自擂,又不要被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因此,不要高估“中国因素”的影响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对那些给予中国很高期望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而对那些心怀不善,企图“捧杀”中国,变相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我们也要心中有数,保持警惕。 陈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客观地估价“中国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的需要。中国目前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对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的依赖等等,国家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中国因素”,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宫力(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力量对比看,仍然“西强东弱”。因此,我们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善于守拙,埋头苦干。 善于首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直接涉及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能没有声音,没有影响。比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再如,中国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要继续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妥善处理领海争端,维护和改善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要达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善于把握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角色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1441 邓诺坤 1420913104 “鉴于上述考虑,执董们同意,从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基金组织将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执董们进而同意,该决定一旦生效,人民币将符合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的两个标准,并将作为除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外的第五种货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 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发布新闻,基金组织执董会结束2015年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决定同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篮子。该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各路声音的此起彼伏。国人海外侨胞为之欢呼雀跃,感慨这一举动推动了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又进一步;媒体为此躁动不已,纷纷伺机借这一国际金融领域的巨大变动营造巨大的舆论热潮。时任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此举是将中国经济纳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中国过去几年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的肯定。无论是赞许还是反对的声音,这一切事实都给全世界人展现出了如今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力,因此,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公元纪年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中国在这个纷扰的国际社会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定位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1.1 亚投行---中国先驱精神的载体 沿袭着上文中提到的人民币入篮的消息的影响力,或许我们应该对当今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动态有所了解。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亚投行是中国在近年来在精心策划的重大项目,在亚洲这一地区目前具有巨大经济活力、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地区,为因资金不足而搁置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其深厚的意义在于:既是与邻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亚洲经济发展的障碍。亚投行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对原本美国眼中的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动摇。美国认为,目前全球金融秩序应该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及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主演”。虽然美国一意孤行地阻挠,但无法挡住亚投行的脚步。除美国的干预在地缘上最占优势的南美洲外,各个地区的不同国家都相继加入这一新兴组织,其中最蜂拥而至的要数亚洲与欧洲国家。中国在大胆作出对旧秩序的挑战的同时,能够获得国际社会大部分国家的认可,可以说明各国家相比于旧秩序而言更寄希望于新秩序;也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经济上表现出来的金融改革的成绩让人信服。就此看来,中国在经济领域不仅仅不仅仅是一个“暴发户”,更像一个有魄力锐意前进的“拓荒者”。 1.2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 经济的影响是生活中无孔不入的,与之有类似特征的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在文化输出上,决策者们也未过多懈怠。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首尔。孔子学院 ( 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旨在给世界各地

中国和国际秩序

中国与国际秩序构建 国际秩序( I n t er an t io n al O r d er ) 指的是国际行为的格局或布局, 它追求的是国 家社会基本、主要或普遍的目标, 包括维持国际体系和国家社会本身的生存、维护国家的独立或外部主权、维护和平等。 国际秩序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各行为体尤其是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权力分配的结果。第二,一定时期的国际秩序是否稳定, 往往取决于主要大国在核心观念上能否达成和保持一致、默契或必要的妥协。第四, 国际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体按照某种原则、规范、目标和手段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 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鉴于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是一种历史规律, 在实力基础上的利益分配、观念分配以及反映三种分配结构与进程( P r oces s) 的国际机制也将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 国际秩 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变革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全球性国际秩序第一次出现于20 世纪初, 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为标志; 第二个全球性国际秩序则酝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的建立为标志; 第三次建立全球性国际秩序的努力则始于2 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以冷战结束为标志, 目前仍属方兴未艾。当前, 国际秩序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 关于如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探讨亦可谓如火如茶。 冷战结束以后,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与西方国家的摩擦期后,中国开始恢复与各大国的交往,并形成了一个与西方国家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小高潮。这种新型的国家关系要求彼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新型国家关系建立的基础上,中国力求与这些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不因分歧或矛盾影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进入到21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后,国家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不再如曾经的旧中国那般追随于大国之后,也不再简单粗暴地与现存的国际秩序为敌,而是不断适应国际秩序,融入国际秩序,并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来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有机会在构建全球秩序中发挥积极而全面的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 这是世界赋予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因此,把握历史机遇,正确定位中国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并明确指导思想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要准确定位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必须参照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自身的实力及发展态势;第二,国际上大国实力的分布状况及本国在国际实力对比中的位置;第三,国际社会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接受程度。中国在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中,曾扮演过封闭者、搭便车者、排斥者、挑战者等多种角色。这些不同角色的转换既有着主观选择的因素,更是受制于国家实力而无奈的选择。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主客观条件,从中国目前的国家实力来看,中国还只是一个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中国还不具备领导国际秩序转型和建立的客观实力,中国的主要任务仍将是集中力量于自身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还必须抓住国际秩序转型的历史机遇,准确定位自身角色,真正做到与国际秩序协调并为我所用。 中国应充当国际秩序转型的积极塑造者而不是领导者,是对中国与国际秩序历史观照的总结,从根本上说,还是中国主观意愿的理性选择。这与中国政府一向主张“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的外交战略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意味着中国永远也不搞霸权主义,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更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如今,世界各国看到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势力提出所谓的“中国责任论”,不过是希望中国扛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