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届高考政治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最新版

2018届高考政治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最新版

2018届高考政治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最新版
2018届高考政治哲学二轮复习知识整合最新版

接轨高考四哲学知识体系整合

知识板块一——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

主题解读

本知识板块重点把握四对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关系等。

思维导图

精要阐释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际运用]

(1)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事实,现象、现状,情况、状况,国情、形势等词语”是关于物质具体形态的描述。

(2)判断“物质决定意识”常用词句: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依据、根据……情况;在……形势下;符合……实际;在……现状上;各地各部门;适时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实际运用]

(1)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理论与发展”时一般体现能动地认识世界。

(2)当材料中有涉及“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认识对事物(包括人、事、社会)的影响或作用”时一般体现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运用]

(1)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

查等。

(2)区分: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运用]材料中涉及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等词体现了认识的指导作用。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际运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等。

对接高考

主观题命题点(一)规律的客观性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最近,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将出版国学教材,在秋季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①;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②。

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评价上述专家的意见。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主观题命题点(二) 实践与认识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①。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②。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知识板块二——唯物辩证法

主题解读

本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内容上看,重视重点原理与方法论的考查,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思维导图

精要阐释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完全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实际运用]理解材料时注意其中关键词句,如:长期性与艰巨性、复杂性……从而取得了成功、荣誉;……挫折……成就;奋斗、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实际运用]一般有以下词语明示或暗示:一步一步、一点一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分步走,分阶段、步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无以成……;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结构调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等。

三、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即对立统一)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实际运用]题目材料中一定要同时存在着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双方。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让人欢喜让人愁;有利有弊等。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又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实际运用]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和……”;“同时”;“……但是……”;“兼顾”(或“统筹”)等词眼或意思,说明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实际运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如果设问没有限定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那么选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可以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及方法论。

(2)材料中如果出现以下两类情况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点、特色、特征、分类、分别、各地、各部门、具体(不同)情况、具体实际”等词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成语俗语。

(3)违背该原理的反面观点(千篇一律地对待矛盾):一刀切、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粗枝大叶、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照猫画虎等。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运用]

“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试验、推广经验要结合实际;先进事迹报告;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针对……部分地区,观察……形成报告;……认识、理论、政策用来指导实践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原理](1)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实际运用]

(1)材料中体现抓主要矛盾的关键词:如“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等。

(2)体现主要矛盾的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蛇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主次矛盾不分的俗语:“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体现兼顾主次矛盾的俗语: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实际运用]

(1)提醒: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在认识、评价事物,尤其是认识评价判断事物的性质、利弊、优劣、功过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性质、本质(实质)、主流、方向、主体(主导)、总的看、绝大多数(九个指头)、成功(成就)、形势、辨方向识大局、利大于弊或弊多利少等。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分析法主要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4)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实际运用]材料中有对旧事物、旧理论中积极因素的保留,同时又有对其消极因素的抛弃,并增添时代的新内容加以创新,促使事物向前发展。

对接高考

主观题命题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材料开发利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当前,要顺应潮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策支持,着力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建立市场化应用机制,深化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的创新应用,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大数据产品体系,使开放的大数据成为促进创业创新的新动力。

结合材料,分析在促进大数据的发展中如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看到大数据的发展与企业、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

②要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

③要注意分析和把握影响大数据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顺应潮流引导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

④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整体,把企业、市场、政府等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若从整体与部分角度回答,亦可)

主观题命题点(二)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法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①,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②。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

请结合材料中《决定》的要求,指出并阐述其在法治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知识板块三——历史唯物主义

主题解读

本专题高考考查的重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价值的实现方式。

思维导图

精要阐释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实际运用]

(1)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意识的反作用相通的。

(2)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实际运用]凡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都属于改革生产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修改和完善都属于改革上层建筑。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1)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要方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实际运用]材料中出现“为民、信民、靠民、深入群众实际、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人为本”等大都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

三、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

[原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原理]

(1)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对接高考

主观题命题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

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河北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做一个电商分析软件时,发现我国涉农电商比较薄弱。于是他们发起了“爱帮农—我为家乡代言”公益项目①,让家乡农副产品搭上“电商列车”,增加农民收入。同学们在150余个县开展调研,选取了30余种农副产品作为首批上线产品②,通过大数据分析每款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从而确定该产品上架的时间和形式,并通过“爱帮农”微信平台、淘宝众筹等电商平台推广营销③。从发掘特产到农民、企业沟通对接,再到产品包装上市的过程,既满足了他们为家乡做一点事的心愿,也从中得到了创业的锻炼④。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评析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行

为。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哲学核心知识 (1)

2009届高考政治复习整套知识点总结哲学核心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 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 慧 ②从与世界观的 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 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 ③从与方法论的 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 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 论的统一 ④从与具体知识 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 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总结 ⑤从与生活的关 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 艺术。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 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 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 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 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 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 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 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 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 一性的问题) 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 一切哲学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 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 世界观 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 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 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 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 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 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 能掌握。(哲学家) 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 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 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 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 表现。

2015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哲学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例:“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例:“天不变,道亦不变。”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物是观念的集合” “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理在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二、(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世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 [知识网络]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 社 会的 真 谛 社 会 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 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常识复习提纲

高考政治复习对策 高考已迫在眉睫,根据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对考生考查的要求,笔者对政治科复习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和考生参考。 一、抓基础知识落实,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应该紧扣基础知识,使考生真正领会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复习过程中只能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以《考试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根本,打牢基础,切忌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 比如复习“认识”这个概念时,不妨联系唯物主义部分的“意识”概念。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显然,认识属于意识范畴,认识强调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这样一比较,就进一步加深了对“认识”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不少同学仅仅满足于对该概念的熟记,而不是把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比较,这样,对知识点的把握就很难达到“全”的程度。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第36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考查了考生对“矛盾”这一概念的把握,这道题看起来不陌生,但很多同学失分较多,说明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到位的。 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主导”侧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主体”侧重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且注重质的提高。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即使知识点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没有成线,处于零乱状态,就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部分内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为什么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再比如,哲学中的“发展”问题,围绕这个知识点,应该弄清以下知识: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坚持发展观,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如此“点”、“点”相连,就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知识线。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来说,首先要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内容、哲学常识的四大块内容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内容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对经济常识来说,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重新整合。其中经济理论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意义,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doc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五:怎样坚持(做)类知识归纳一、哲学常识(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3、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二)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四)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五)如何解放思想的?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解放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456 2020-01-26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检测试题3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检测试题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据此回答1~3题。 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新修改的选举法则第一次将这一比例规定为1∶1。选举法一个很重要的主旨就是选举权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又要按照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来看待。原来的8∶1,在当时是合理的,现在的1∶1,也反映了今天的客观现实。这说明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步的 D.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答案: A 2.修改选举法,符合民主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人民的要求,顺应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②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③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④政治法律思想的变化对社会存在有重要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3.1953年颁布的选举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经过了一次重新修订、四次修改,及时地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和选举工作取得的成效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应当说在推进和保障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②社会意识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③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必须适应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哲学常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指示的概括和总结。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5.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6.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 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7.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虽然体现了人的本质能力,但人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观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 (3)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8.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 方式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本质)(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具体与否,无论发生的时间如何)。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一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们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13.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4.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15.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6.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17.形成正误意识的原因:a.客观——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制约;b.主观——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 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心理因素不同。 18.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 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三高考总复习 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发展的观点)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同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拆解】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5、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拆解】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一定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拆解】①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②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对人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拆解】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7、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