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哮喘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它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表明,在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作中,呼吸道病毒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与人们哮喘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1 流行病学

近年来,采用RT-PCR结合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培养,证实80%的美国社区9~11岁儿童以及50%~55%的成人哮喘发作与病毒感染有关[1]。显然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引起小儿及成人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在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RSV,有50%的喘息性疾病和80%左右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与RSV感染有关。婴儿期RSV 急性感染不仅可引起喘息反复发作,而且与日后形成哮喘关系密切。几乎所有的孩子在3岁前都感染过RSV而引发喘息,但只有一些孩子发展成哮喘。婴幼儿的肺功能降低和家人吸烟是喘息发展成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2]。另外婴幼儿的特异性体质,有湿疹或过敏性鼻炎病史,血清总IgE或抗原特异性IgE升高及家族过敏史,尤其母亲的哮喘史,都是RSV感染发展成哮喘的危险因素[3]。

RSV感染还可以直接诱发或加重哮喘。1997年Robinson等[4]证实RSV感染豚鼠后,至少6周内豚鼠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2003年Makela等[5]发现,RSV感染经卵蛋白致敏的Balb/c小鼠后,肺组织炎症T辅助细胞因子改变呈Th2反应,豚鼠的气道反应性增高,IgE产生增加。RSV感染引起的气道感染性炎症破坏了气道黏膜上皮,削弱了对变应原的防御能力,导致气道产生高反应性,同时还诱导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变,诱发或加重了哮喘的产生。也就是说,RSV与其他过敏原、遗传因素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日后哮喘的发生。

2 RSV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

2.1 RSV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Th细胞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NF-γ,TNF-β,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和IL-12,介导体液免疫。Th1/Th2比例失调及由此而产生的细胞因子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Kim等[6]研究证实合并RSV感染的哮喘患者较非合并RSV感染者,IL-5明显增加,IL-5/IFN-γ比例明显增高,提示存在Th2型过度反应。另一项试验[7]在检测RSV感染患者鼻咽分泌物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4,IL-10,IL-12,IFN-γ及IL-4/IFN-γ和IL-10/IL-12比例后发现,RSV感染致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可能与Th2反应过强和/或Th1反应缺陷(即IFN-

γ/IL-4降低明显)有关。上述研究均提示RSV感染哮喘患者主要存在Th1反应缺陷。然而传统免疫理论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应该导致Th1反应增强,产生Th1型因子IFN-γ,进而抑制Th2细胞的形成,减少IL-4,IL-5等因子产生,这实际上提

示病毒感染对哮喘患者有益,但是临床研究证实RSV感染与哮喘密切相关,而Th2细胞的活化又是哮喘免疫功能调节紊乱的主要特征,目前许多研究仍在继续探索其中的联系。2002年邹毅等[8]报道,单纯RSV感染Balb/c小鼠后肺组织炎症T 辅助细胞因子改变呈Th1反应,但经卵白蛋白致敏后再感染RSV,肺组织呈Th2反应,说明RSV与其他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改变了T辅助细胞的选择性活化,使得细胞因子形式由单纯RSV感染的Th1反应转向类似于哮喘的Th2反应。2002年Pala 等[9]研究报道,婴幼儿期患严重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7~8岁时取其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给予RSV抗原及过敏原刺激,用ELTSPOT方法测定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4和INF-γ的量,结果显示这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4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NF-γ产生的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此结果Pala P分析认为,早期严重的RSV感染诱导了Th2记忆T细胞反应,多年以后的RSV再次感染或过敏原的刺激, CD4记忆T细胞即表现出细胞的细胞因子谱,显示Th2优势免疫应答。

此外,Aoyagi等[10]从δT细胞的角度研究RSV感染时发现,γδT细胞产生IFN-γ明显减少。综合上述结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会得出异同并存的结论,因此,需进行大规模的多角度的实验研究,以丰富和完善RSV感染致哮喘发作的免疫机制。

2.2 RSV感染与气道炎症机制哮喘的本质是多种细胞、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促进炎症反应,增加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加强气道高反应性(AHR)。研究证实[11]RSV感染促进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影响气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并激活上皮细胞及上述细胞产生前炎症因子,如IL、GM-CSF、组胺等。Mcnamara等[12]检测RSV感染哮喘患者BALF,发现IL-9明显增加(哮喘易感性的重要因子),并进一步证实来源于中性粒细胞;IL-13是致敏原诱导AHR的重要介质。Park等[13]发现致敏小鼠合并RSV感染后,应用IL-13抑制剂,AHR 可明显减弱,此项实验可为哮喘患者提供了预防病毒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新途径。且有研究证实RSV感染IL-13介导AHR是依赖STAT6信号转导通路在RSV感染致气道炎症及哮喘发作起重要作用[14]。ET-1是引起气道收缩的主要炎性介质,RSV感染患者ET-1血浆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者[15]。

此外,缓激肽、组胺、NO、ICAM-1等[11,16]介质也参与这一机制。可见, RSV感染致哮喘发作涉及多种炎症因子及多条途径。

2.3 RSV感染与上皮细胞的损伤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局灶点和宿主细胞,它可以启动非特异免疫。研究表明,气道上皮不仅具有简单被动的屏障功能,而且具有非常活跃的代谢功能,气道上皮可产生NO等,调节气道平滑肌的紧张度,病毒感染造成气道上皮坏死,因NO减少不能对抗气道平滑肌的收缩,造成气道狭窄[17,18];另外,RSV感染使纤毛上皮细胞脱落,纤毛清除能力降低;病毒感染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结果导致气道大量黏液、细胞碎片、血浆渗出物等堆积,以及侵入气道的炎性细胞填充细支气管、肺泡,使之闭塞,加重哮喘[19]。

气道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场所和最初感染阶段细胞因子的来源。随着RSV在上皮细胞复制,大量的RSV通过气道分泌物,进入肺组织周围,激活肺内的单核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体外实验证实RSV感染时气道上皮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6,IL-8、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PANTES),IL-1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等。RSV 还可诱发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刺激趋化因子产生,促进炎性细胞(如嗜酸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嗜碱细胞)进入气道。而这些炎症细胞可进一步释放多种活性物质,促进和放大炎症,加重病毒气道上皮的损伤。病毒感染,引起神经内肽酶活性降低,降解缓激肽的能力下降,以及缓激肽的表达神经激肽受体改变。此外,病毒感染还降低组胺N-甲基转移酶的灭活,共同引起支气管收缩和血管通透性增加[20]。这些发现表明,在病毒诱发的喘息和哮喘加重中,气道上皮细胞的受损会间接导致气道炎症,造成支气管持续性痉挛,形成气道高反应(BHR)、促进气道阻塞[19,21]。

2.4 RSV感染与气道神经调控机制动物实验证实,RSV感染可以导致豚鼠肺组织β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功能降低[10]、M胆碱能神经受体数量及功能上升[22],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非胆碱能神经(eNANC)的神经递质如P物质、神经激肽A等释放增加,非肾上腺素能神经( iNANC)的神经递质如血管活性肠肽等释放减少,也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重要因素。P物质是由eNANC分泌的一种具有较强气道致炎效应的速激肽,通过作用于肺组织靶细胞膜上的NK1受体而发挥炎性效应,引起气道黏膜水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及气道黏液高分泌而导致气道通气障碍,诱使喘息发作。2002年Piedimonte等[23]通过RT-PCR方法测定, RSV感染后,兔肺组织靶细胞膜上的NK1受体mRNA量增加,P物质与NK1受体的亲和力也随之增加,大大提高了P物质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还发现,在炎症消退、RSV在肺组织内被清除后,P物质含量以及NK1受体表达增加仍持续较长时间,这可能是RSV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长期存在的机制之一,与RSV感染后喘息反复发作有关。

2.5 RSV感染与卫生学说RSV感染引起婴儿小气道炎症和阻塞,导致咳嗽和喘息,增加哮喘患病的危险,然而并非所有3岁前感染过RSV的婴儿都会发展到哮喘,提示可能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参与等。在西方国家,卫生条件的提高反而导致了过敏性疾病和儿童哮喘的高发生率,因而提出了卫生假说。此假说认为对环境微生物的低暴露率,会增加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在接触多种病原体后会导致Th1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对过敏性哮喘产生保护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是如此,RSV感染后儿童哮喘发病率增加即与此假说不符。因为RSV入侵机体后,既是感染原,又是过敏原,不仅可以诱发气道的非特异性炎症,还可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刺激机体不断产生特异性IgE,构成Ⅰ型变态反应,参与气道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炎性细胞的趋化性,双重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产生。所以RSV感染不但不会抑制,反而会增加儿童哮喘的发病几率。

3 RS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由RSV诱发和加重的哮喘,除哮喘的规范治疗外,应包括针对病毒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抗病毒治疗。目前对RSV性哮喘可采用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人源性中和RSV F蛋白的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抗病毒RSV药物存在的缺陷是一旦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病毒复制就已经开始,因此抗病毒药物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患病时间。有人认为,预防性给予抗病毒药物可能是最有效的措施。对疫苗的使用目前只有流感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而RSV尚无理想的疫苗可用。考虑到RSV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制RSV疫苗显得尤为突出。此外,哮喘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种类较多,甚至同时有多种病毒感染,因此一种疫苗接种难以发挥理想效果,建议根据病毒感染情况及哮喘病情联合使用疫苗。

4 展望

RSV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及部分成人哮喘发作或加重哮喘的主要原因,其致病机理错综复杂,因此预防和治疗RSV感染以防治哮喘发作仍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RS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感染对机体免疫机制、气道炎症机制、上皮细胞的损伤、气道神经调控机制、卫生学说等方面的影响以及RSV感染的致病机制与哮喘发生的关系,是为了在RSV感染后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减轻感染后的炎症反应,降低哮喘的发病率。RSV感染的治疗方面虽有较多的临床和动物实验,但均存在局限性,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有的实验主要从大体组织或离体实验来研究,没有进一步从免疫病理学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此外对RSV动物哮喘模型进行的系统、完整的研究较少,可能是由于感染性支气管哮喘动物模型的发病率较低之故。因此应制备症状上典型、方法学上稳定、指标上完善的RSV哮喘模型,以期更好地为支气管哮喘预防与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Pattemore PK,Johnston SL,Bardin PG.Viruses as precipitants of asthma symptoms[J].Clin Exp Allergy,1992,229(3):325.

[2]Martinez FD, Wright AL, Taussig LM, et al. Astham and sheezing in the first six years of life[J]. N Engl J Med,1995,

332:133.

[3]Martinez F. Matur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at the beginning of asthma[J]. 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9,103:355.

[4]Robinson PJ, Hegele RG, Schellenberg RR. Allergic sensitization increases airway reactivity in guinea pigs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J]. J Allergy Clin Immuno,1997, 100: 492.

[5]Makela MJ, Tripp R, Dakhama A, et al.Prior airway exposure

to allergen increases virus-induce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3, 112: 861.

[6]Kim CK, Kim SW, Park CS,et al. Bronchoalveolar lavage cytokine profiles in acute asthma and acute bronchiolit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1):64.

[7]Legg JP, Hussain IR, Warner JA, et al. Type1 and type2 cytokine imbalance in acut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6):633.

[8]邹毅,徐军,钟南山.呼吸道合胞病毒对致敏小鼠T辅助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470.

[9]Pala, Bjarnason R, Sigurbergsson F, et a.Enhanced IL-4 responses in childrenwith a histor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bronchiolitis in infancy[J].EurRespir J, 2002, 20:376.

[10]Aoyagi M, Shimojo N, Sekine K,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suppresses IFN-gamma production of gammadelta T cells[J].Clin Exp Immunol,2003,131(2):312.

[11]Yamaya M, Sasaki H. Rhinovirus and asthma[J].Viral Immunol,2003,16(2):99.

[12]Mcnamara PS, Flanagan BF, Baldwin LM,et al.Interleukin

9production in the lungs of infants with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J].Lancet,2004,363(9414):1031.

[13]Park JW, Taube C, Yang ES,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induce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s independent of IL-4, 5,13 compared with that induced by allergen[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6):1078.

[14]Kong X, San Juan H, Kumar M,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activates STAT signaling in human epithelial cells[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3,306(2):616.

[15]Samransamruajkit R, Moonviriyakit K, Vanapongtipagorn P, et al. Plasma endothelin-1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acute

bronchiolitis and viral pneumonia[J].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2002,20(4):229.

[16]Chauhan AJ, Inskip HM, Linaker CH,et al. Personal exposure to nitrogen dioxide (NO2) and the severity of virus-induced asthma in children[J].Lancet,2003,361(9373):1939.

[17]Folkerts G, Nijkamp F P. Virus induce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Role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mediators[J].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1995,151(5):1666.

[18]Barnett K, Jacoby D B, Nadel JA,et al. The effects of epithelial cell supernatant on contractions of isolated canine tracheal smooth muscle[J].Am Rev Respir Dis, 1988, 138(4):780.

[19]Johnston S L. Mechanisms of asthma exacerbation[J].Clinl Exp Allergy,1998, 28(Suppl 5):181.

[20]Jacoby D B. Virus-induced asthma attacks[J].JAMA, 2002,

287(6):755.

[21]Gern J E, Busse WW. Relationship of viral infectionstowheezing illnessesand asthma[J].Nature Rev Immunol,2002, 2(2):132.

[22]赵德育,葛传生,田曼,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豚鼠肺组织M胆碱能受体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2(5):379.

[23]Piedimonte G.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th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eactive airway disease link[

J].RespirRes, 2002, 3:S21.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_2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XXX会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蔼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详细表现形式和严峻程度具有随时光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因为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详细检测办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 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裸露、强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2)反复发作性:当碰到诱因时骤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光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时节性:常在秋冬时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显然的缓解期。熟悉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

疾病家族史,增强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样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样体征。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因为气道堵塞严峻,呼吸音可显然削弱,哮鸣音反而削弱甚至消逝(“缄默肺”),此时通常存在XXX的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显然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蔼道反应性增强,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光变化亦不同。如患儿肺功能检查浮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以下两种表型分类办法。 1.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1)发作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常与 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彻低缓解,发作间歇期无症状。 (2)多诱因性喘息:喘息呈发作性,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 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如夜间睡眠过程中、运动、大笑或哭闹时)。临床上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互相转化。 按病程演化趋势分为:(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 吸烟者,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逝。(2)早期 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是婴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少数可伴有皮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因其在组织培养中能形成特殊的细胞融合病变而得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特别是2~6个月小婴儿RSV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常发生在感染后。通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因为RSV需要住院治疗的感染儿童是1‰~5‰,住院病人死亡率为1‰~3‰。 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病毒(RSV)所致。属副粘液病毒RNA型,直径100~140nm,核外壳由32个对称的20面外壳组成,有囊膜。它不会被乙醚和氯模仿损坏。用人细胞、双体细胞和原猴肾细胞可以培养病毒,并产生特殊的融合细胞。通过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毒可以在感染的细胞质中找到。该病通过飞沫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播广泛、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它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几乎每年或每隔一年都很受欢迎是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之一。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其中一半以上为1岁以下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2,潜伏期约4~5天。早期咳嗽、鼻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烧,最高可达41℃,但发烧一般不持续,更容易通过解热药解热。高烧时间多为1~4天,少数为5~8天,约1/3的儿童中度发热,多持续1~4天,多数病例热程为4~10天。轻度病例呼吸困难,

神经症状不明显,中重度病例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唇紫、鼻扇、三凹征明显。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多为小或粗,中罗音,敲诊一般无浊音,少数有清音。 X线性检查显示,大部分肺部都有小片状阴影,大片状的极为罕见,约1/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可见白细胞总数(5~15)×109/L(5000~15000/mm3)大部 分都在10×109/L(10000/mm3)以下是中性粒细胞。70%以下。 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呼吸道病毒感染除发热期卧床休息、多喝水等一般治疗外,主要是对症治疗:高烧可物理或药物冷却,严重头痛可口服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当细支气管炎、肺 炎出现气急、哮喘、发绀时,应给予氧气、痉挛、痰,保持气道畅通,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割和人工辅助呼吸,心力衰竭应给予强心剂。继发性细菌感染者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 本病常伴有下呼吸道感染,病情严重,主要以呼吸为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缺氧、发绀、呼吸衰竭甚至窒息。因此,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应积极对症治疗吸氧、解痉、平喘,必要时还应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有些儿童可能患有脑膜炎和脊髓炎。 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防疾病时,应严格消毒儿童呼吸道排出物。同时,母乳喂养可以增加婴儿抗体,鼓励母乳喂养。接种减毒活疫苗,95%儿童可以在鼻分泌物中产生中和抗体。近年来,新开发的温度敏感(ts)裂变株进行气雾接种,对抗体儿童和成人有很好的保 护作用,但对血清抗体阴性儿童无效。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张俊 关键词:抗哮喘药;哮喘/病因学中图分类号:R562 250 25;R971 93;R974 3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小儿哮喘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 喘患者。防治哮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反复。发生喘息、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的间断性发作。2相关因素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相关因素很多,呼吸道感染、季节和天气变化、食物、家族史及过敏史均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3哮喘的发病机制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之一。因为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而产生。20世纪60年代认为,哮喘发由Ⅰ型过敏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两大原因引起。当过敏原与特异性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白三烯C、D、E介质,使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哮喘发作。20世纪80 年代,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已是共识。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哮喘是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MC)、T淋巴细胞(TLC)参收稿日期:2004 03 06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其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了重要作用[2,3]。3 1 炎性反应机制目前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3 1 1嗜酸性细胞(EOS)研究发现,哮喘患儿血IL 13升高,它是一种主要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是EOS激动剂,可释放一种信号e otaxin,使EOS向炎性区聚集,并被激活[4,5]。EOS的浸润被认为是哮喘炎症的特征性标志[6],是气道炎症的中心环节。EOS细胞浆中含有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碱 性蛋白(MBP)、嗜酸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EDN)、嗜酸细胞过氧化物酶(EPO)等特殊蛋白质颗粒,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以ECP作用最强,可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损伤,黏膜通透性增加,并诱导EOS、MC释放组胺,产生气道高反应性(AHR)[7]。此外,EOS凋亡受抑制在哮喘中起非常重要作用。EOS凋亡受阻后,EOS数量增多,这是哮喘呈慢性炎症的原因之一。3 1 2中性粒细胞(PMN)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氧自由基、IL 6、IL 8、TNFα等对于哮喘发病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参与哮喘的发生过程。特别是在持续性、致命性哮喘中,中性粒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8]。研究发现,重症哮喘患者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PMN增加[3]。3 1 3白介素5(IL 5)研究证实呼吸道黏膜能产生IL 5。IL 5可 使EOS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其分化、成熟、激活以及脱颗粒,释放ECP等,还可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延长其存活时间[9]。此外,IL 5还刺激EOS释放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171·空军总医院学报2004年第20卷第3期 [PageIndex=2] 等炎性介质。3 1 4T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辅助型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降低CD4+/CD8+比值下降。CD4+异常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的炎症反应。CD8+在抗原刺激下产生Th2样细胞因子。α干扰素(INFα)、IL 13分别是Th1、Th2的细胞因子,有相互拮抗作用。哮喘患儿体内存在Th1/Th2功能失衡,即Th1功能减弱而Th2功能增强。INFα可抑制IL 13合成IgE、及其介导的杯状细胞增生和呼吸道EOS的浸润[10]。INFα水平下降可促进哮喘发生。3 1 4白三烯是哮喘发生、发作的关键介质之一。气道上皮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经过系列反应生成。具有EOS趋化活性,促使内皮素 1释放。LTC4、LTD4致使气道平滑肌痉挛,刺激气道黏液分泌[11]。3 1 5肥大细胞(MC)是哮喘发生的效应细胞,MC释放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最终导致哮喘发生。3 2细胞凋亡机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是指细胞接受某种信号、刺激后,由于凋亡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细胞消亡的生理过程。参与了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目前认为,EOS凋亡受抑制在支气管哮喘中起非常重要作用。EOS凋亡受阻后,EOS数量增多,这是哮喘呈慢性炎症的原因之一。3 3神经调节机制呼吸道上皮植物神经支配极其复杂,包括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非肾上腺素能神经(NANC)。支气管上皮细胞受到刺激,可释放有关神经递质,致使哮喘发生。呼吸道非肾上腺素能神经(NANC)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外的第三类神经。抑制性NA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哮喘 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它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表明,在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作中,呼吸道病毒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与人们哮喘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1 流行病学 近年来,采用RT-PCR结合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培养,证实80%的美国社区9~11岁儿童以及50%~55%的成人哮喘发作与病毒感染有关[1]。显然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引起小儿及成人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在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RSV,有50%的喘息性疾病和80%左右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与RSV感染有关。婴儿期RSV 急性感染不仅可引起喘息反复发作,而且与日后形成哮喘关系密切。几乎所有的孩子在3岁前都感染过RSV而引发喘息,但只有一些孩子发展成哮喘。婴幼儿的肺功能降低和家人吸烟是喘息发展成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2]。另外婴幼儿的特异性体质,有湿疹或过敏性鼻炎病史,血清总IgE或抗原特异性IgE升高及家族过敏史,尤其母亲的哮喘史,都是RSV感染发展成哮喘的危险因素[3]。 RSV感染还可以直接诱发或加重哮喘。1997年Robinson等[4]证实RSV感染豚鼠后,至少6周内豚鼠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2003年Makela等[5]发现,RSV感染经卵蛋白致敏的Balb/c小鼠后,肺组织炎症T辅助细胞因子改变呈Th2反应,豚鼠的气道反应性增高,IgE产生增加。RSV感染引起的气道感染性炎症破坏了气道黏膜上皮,削弱了对变应原的防御能力,导致气道产生高反应性,同时还诱导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改变,诱发或加重了哮喘的产生。也就是说,RSV与其他过敏原、遗传因素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日后哮喘的发生。 2 RSV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 2.1 RSV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Th细胞分为Th1和Th2两个亚型。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NF-γ,TNF-β,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和IL-12,介导体液免疫。Th1/Th2比例失调及由此而产生的细胞因子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Kim等[6]研究证实合并RSV感染的哮喘患者较非合并RSV感染者,IL-5明显增加,IL-5/IFN-γ比例明显增高,提示存在Th2型过度反应。另一项试验[7]在检测RSV感染患者鼻咽分泌物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4,IL-10,IL-12,IFN-γ及IL-4/IFN-γ和IL-10/IL-12比例后发现,RSV感染致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可能与Th2反应过强和/或Th1反应缺陷(即IFN- γ/IL-4降低明显)有关。上述研究均提示RSV感染哮喘患者主要存在Th1反应缺陷。然而传统免疫理论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应该导致Th1反应增强,产生Th1型因子IFN-γ,进而抑制Th2细胞的形成,减少IL-4,IL-5等因子产生,这实际上提

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及治疗

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及治疗 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及治疗方法 近来,部分医疗机构儿科发热门诊患者增多,许多孩子都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什么危害?它与流感和新冠病毒有何区分?家长应当如何科学应对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及治疗? 合胞病毒感染症状及治疗 大多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住院病人,年龄在13个月,男女之比例为1.44:1,一般潜匿期在35天,开始显现鼻炎、咽炎症状,随之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其他炎性物质,积聚在细小支气管内,导致以咳嗽、喘鸣、发热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常呈急性病容,呼吸可达6080次/分,有吸气性三凹征;严重时有梗阻性肺气肿,两肺布满哮鸣音;在喘憋稍缓解后,可听到细小湿啰音;喘憋时间过长可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常有进展为支气管哮喘的趋势。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重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这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造成的肺部感染,病变重要累及肺部的毛细支气管,临床上以表现急骤发作的喘憋和堵塞性肺气肿为特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此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儿童,尤其多见于6个月以内小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治疗重要为对症治疗及病原学治疗,倘若并发细菌感染,应当尽早选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引起肺外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皮肤受损表现。近年来还发觉尚未被人们普遍认得的非典型的肺外表现,包含低温、窒息和败血症样综合征。这些表现与年龄有关,多发生在小于1岁的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身上。 呼吸道合胞病毒到底是什么?

HRSV为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RNA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HRSV,但HRSV感染的高危人群重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HRSV感染后,潜匿期通常为2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早期HRSV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 HRSV感染患儿大多数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逝,少部分可以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重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包含咳嗽、喘息,极少部分进一步加重显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严重者可进展为呼吸衰竭。 如何区分流感、新冠和合胞病毒? 专家表示,倘若家庭当中没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孩子蓦地显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流感病毒感染症状相对较重,以高热为主,往往显现浑身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合胞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喘息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只需要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以及止咳化痰类的药物,症状大多会在1至2周内消逝。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所以孩子上一年感染过,第二年还有再次感染的可能。防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在这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季节,少去人多密集的场所,不主张带病坚持上学或者工作,到医院就医这种情况下,该戴口罩还是要戴口罩,做好防护。 感染后显现哪些症状家长需适时送孩子就医? RSV感染的患儿,重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及发热,大多数病情较轻,予常规对症治疗后病情便可好转;若患儿显现发热持续3天以

喘息性支气管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的相似与区别 “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比较常见,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应区分开来。 (一)、喘息性支气管炎(Asthmatic Brouchitis) 1、该病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除了支气管炎的表现外,还伴有哮喘的症状,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数存在自然缓解的可能。从临床和预后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为独立性疾病。 2、本病可因多种原因及诱因所致,如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不易咳出,剌激平滑肌产生支气管痉挛而引起喘鸣。 3、其临床特点:①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常有湿疹及其他过敏史;②多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后出现喘息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喘息昼轻夜重,常在烦躁哭闹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发热常为低→中度,肺部可听到较多中粗湿史音,不固定,伴喘鸣;③喘息一般无明显发作,非突发突止,喘鸣声很大,但呼吸困难不明显,一般无喘憋;④有一定的复发性,大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大多数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复发次数减少,于4-5岁前痊愈。部分病例在数年后可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 在国外,不少国家已取消该病名。2004年我国的儿童哮喘常规未将其纳入,<<儿童哮喘>>医师培训手册也未提到喘息性支气管炎,看来目前国内也倾向于取消该病名。 (二)、支气管哮喘 1、随着婴幼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免疫功能的成熟,抵抗力增强,大部分哮喘性支气管炎喘息症状会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只有存在特异性体质或其他因素又未给予适当干预才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 2、支气管哮喘是一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常见因素包括如下: 1)各种过敏原:①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②吸入物:通常自呼吸道吸入,最主要过敏原为尘螨、屋尘、霉菌、多价花粉(蒿属、豚草)、羽毛等。③食物:主要为异性蛋白质,如牛奶、鸡蛋、鱼虾、香料等。 2)精神和遗传因素,以及气候、药物等 3、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发病前,往往有1~2日的上呼吸道感染,与一般支气管炎类似。年长儿起病比较急,且多在夜间。发作时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 4、临床表现也随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而异。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胸部常可闻干、湿罗音,并伴发热,白细胞总数增多等现象。如为吸入变应原引志者,先多伴有鼻痒、流清涕、打嚏、干咳,然后出现喘憋。对食物有高度敏感者,大都不发热,除发生哮喘症状外常有口唇及面部浮肿、呕吐、腹痛、腹泻及荨麻疹等症状,多于进食后数分钟出现。如对食物敏感度较轻,则发生症状比较迟缓,往往只有轻度哮喘或呼吸困难。 5、发作间歇期症状此时虽无呼吸困难,表现如正常儿童,但仍可自觉胸部不适。由于导致支气管易感性的病理因素依然存在,在感染或接触外界变应原时可立即触发哮喘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可全部消失,肺部听不到哮鸣音。 6、哮喘本身为一慢性疾病,常慢性反复发作。有的患儿常年发作,或虽可用药物控制,但缓解期甚短,大多是由于急性发作控制不利或反复感染而发生的结果。

合胞病毒病理、临床表现、出现慢性咳嗽应对措施及药物预防

合胞病毒病理、临床表现、出现慢性咳嗽应 对措施及药物预防 合胞病毒(RSV)感染是北美洲儿童住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全世界1岁以下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疟疾。 几乎所有孩子在2 岁之前,都有过至少一次RSV 感染。且对于早产儿和合并有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免疫抑制等基础疾病的RSV感染高风险儿童[2],极易出现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展为重症,与后期持续肺功能异常和发展为哮喘、过敏致敏率风险增加有关。 概况 RSV 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 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 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5]。 由RSV[3]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大约2% 的受影响儿童需要住院,其中许多儿童需要重症监护。RSV 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临床表现 RSV 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因此,RSV 感染极易表现为喘憋。 RSV 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8 天,通常感染病毒4~6 天后出现症状。大多数健康的孩子感染RSV 后,轻症及感染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可出现鼻塞、咳嗽、打喷嚏、流涕、低烧等症状。 RSV 是2 岁以前婴幼儿患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2~6

月龄是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年龄高峰),因此,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毛细支气管炎咳嗽会持续时间 对于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后慢性咳嗽[10](> 4 周)的儿童,建议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儿科慢性咳嗽指南进行咳嗽管理;建议除非有其他哮喘证据,否则不要使用哮喘药物治疗咳嗽。 出现慢性咳嗽应对措施 对于14 岁以下的儿童,CHEST 将慢性咳嗽定义为持续时间超过4周的每日咳嗽。先判断咳嗽是湿咳,还是干咳。 湿性咳嗽 如果是湿性咳嗽,并且持续超过 4 周,这时建议是按照细菌感染,给予经验性的治疗。针对常见呼吸道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考虑使用敏感抗生素2周,观察效果。 如果有效,使2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使用2 周,一共4 周;如果 4 周还不好,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纤维支气管镜或胸部CT 等相关检查。 干咳 对于干咳超过4周的患儿,如果没有哮喘的证据,不考虑使用雾化激素、口服抗组胺药或者抗白三烯药,不建议使用高渗盐水雾化。 预防 RSV 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所以洗手和接触防护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5]。 保持儿童手部卫生,及时洗手;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环境中的二手烟、甲醛等刺激性气体,可以保护宝宝气道黏膜的免疫功能。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介绍以及预防措施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介绍及预防措施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它通过空气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这种病毒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它?本文将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介绍及预防措施。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单股RNA病毒,它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一旦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患者会出现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可能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 呼吸道合胞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会引起呼吸道感染,还会导致慢性疾病恶化、加重哮喘等。此外,呼吸道合胞病毒还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因此,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措施包括: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2.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的传播。 3.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减少病毒的传播。 4.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患者及其周围环境。 5. 增强免疫力: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如果出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方法包括:

1. 服用药物: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2.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最好方法之一。 3. 注意休息: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病情恢复。 4. 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总之,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呼吸道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过敏原,可导致哮喘

呼吸道病毒感染也是一种过敏原,可导致哮喘 专家提醒过敏性哮喘的饮食宜温热、清淡、松软,可少食多餐。除了忌食肯定会引起过敏或哮喘的食物以外,应避免对其他食物忌口,以免失去应有的营养平衡。在哮喘发作时,还应少吃胀气或难消化的食物,如豆类、山芋等,以避免腹胀压迫胸腔而加重呼吸困难。 近年研究证实由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诱发气道炎症是引起过敏性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导致婴幼儿过敏性哮喘和儿童过敏性哮喘强烈致病因素。 呼吸道病毒感染除可直接引起气道炎性反应并导致气道粘膜损伤外,还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上述病毒感染所导致双重炎性刺激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主要机制。这在婴幼儿过敏性哮喘和儿童过敏性哮喘尤其重要。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发现首次因喘息症状就医患儿多表现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特征,其中部分患儿可出现反复发作喘息症状,其中某些患儿最终将发展成为特应性素质、气道高反应性和过敏性哮喘。 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引起过敏性哮喘病毒种类并不相同,婴幼儿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为主,学龄儿童则以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更为常见。 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过敏性哮喘机制是非常复杂。包括炎症前细胞因子产生,对气道内炎性细胞趋化和激活影响,对上皮细胞直接损伤和感觉性C•纤维细胞活化是病毒感染导致过敏性哮喘恶化机制,然而这些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也不能解释病毒感染后对免疫系统产生效应及急性病毒感染后IgE水平显著提高。• 最近研究表明:IL-4等TH2样细胞因子应能转换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IL-5•并活化嗜酸细胞,趋化嗜酸细胞到肺组织中去,由此推测在变应性患者,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能导致CD8+T细胞从IFN-γ产生类型转换为Th2细胞。在病毒感染后CD8+ T细胞可以通过趋化嗜酸细胞到肺组织而促进粘膜炎症。

病毒感染与哮喘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

《病毒感染与哮喘|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 摘要:哮喘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在儿童中较成人更为明显,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感冒诱发哮 喘或加重哮喘更为普遍且严重,3.呼吸道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坏气道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使气道上皮通透性增加、气道内 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气道上皮的保护作用丧失,气道内炎性介质释放增加,从而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 哮喘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变及空气污染等原因,哮喘的发病率呈全球上升趋势,尤其是儿童的患病率上升更加明显。在我国,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现已达0.5%~2%,个别地区高达5%,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也有所上升。哮喘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大 量的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在儿童中较成人更为明显,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感冒诱发哮喘或加重哮喘更为普遍且严重。眼下天气渐渐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都喜欢到户外活动。需要 提醒广大家长注意的是,春季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在冬春和秋冬两季,临床上常常可以遇到感冒同时或过后不久出现喘息的患儿,仔细询问病史,常常可以发现他们都有户外活动中出汗过多、着凉或交叉感染等诱发喘息发作的病史。可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和急性发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呼吸道病毒感染为什么能引起哮喘的发作呢?以往人们 认为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功能,但近年来人们却有不同的发现。 1.呼吸道病毒不仅可作为感染源,而且也可作为过敏原,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诱发哮喘。2.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使气道反应性增加并诱发哮喘。3.呼吸道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坏气 道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使气道上皮通透性增加、气道内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气道上皮的保护作用丧失,气道内炎性介质释放增加,从而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4.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还可以使患儿气道紧密相连的上皮细胞的间距增宽,从而使外界其他过敏原乘虚而入引起气道慢性炎症。病毒感染诱发哮喘常常起病较急,病初可见喷嚏、流涕、咽痛、发热、 咳嗽,继而出现气急、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哮喘急性发作的症状,在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其中部分不典型患儿仅表现为久咳不愈,尤其在夜间、清晨或活动、哭吵后更为严重。如果对这部分不典型哮喘患儿不及时明确诊断,往往导致患儿四处就医,病程很长,也是造成儿童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需注意居室光照、通气,保持室内适宜的 温湿度;加强营养,多饮开水,增强机体抵抗力;少到人群密集的场合,减少交叉感染;注意防止托幼机构、学校及家庭中流感局部流行。另外预防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还需加强体育锻炼、提倡母乳喂养,防治佝偻病及营养紊乱等疾病。当前仅有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儿童迁延型肺炎的诊治分析

儿童迁延型肺炎的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迁延型费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救治的迁延型患儿的资料。结果全部患儿治愈19例,好转11例,未愈1例,平均住院12.3 d。结论迁延型肺炎以1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细菌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为多,病毒多见于呼吸合胞病毒。 【关键词】迁延型肺炎;儿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为院收治迁延型肺炎患儿31例,男19例,女12例,患儿年龄最大4岁4个月,最小1个月,平均2岁4个月,<1岁患儿占全部患儿的573%,3岁以下患儿占873%。全部患儿符合第七版《诸福荣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症状全部患儿均有咳嗽症状,有712%的患儿喘息,393%的患儿发热,56%患儿发绀,817%患儿肺部有湿啰音。 13 方法全部患儿入院当天行一次性吸痰管取喉深部痰标本、血常规、支原体和(MP)IgMJ检查,3 d时纤维支气管镜镜检。临床不能排除细菌感染的患儿予头孢或青霉素或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 2 结果 全部患儿治愈19例,好转11例,未愈1例,平均住院123 d。病原学检查中,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感染9例,以病毒感染6例。细菌性感染以G+菌多见,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 3 结论 感染始终为迁延型肺炎的主要原因,其中感染以支原体感染常见,其次为细菌,病毒少见。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可以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是肺炎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1]。临床上医师常采用头孢或青霉素经验治疗肺炎,但头孢和青霉素对支原体是无效的,常导致迁延型肺炎的形成。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迁延型肺炎患儿入院时即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诊断性治疗。细菌性感染排于其次,本文中细菌性感染以G+菌多见,以肺炎链球菌多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提示G+菌在迁延型肺炎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少见为病毒性感染,病毒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与哮喘的发生密切,因此,患儿感染合胞病毒时可以应用孟鲁司减轻气道炎症,预防哮喘的发作[2]。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防治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防治 李忱 【摘要】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s caused by an important cause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us is brought some challenges is easy to diagnose, but for treatment but no specific effects of drugs and children later in the infected often asthma symptoms, severe cases can make pediatric respiratory hindered, and even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safety of children and clinical there is no specific effects of drugs, which no doubt to the US and the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so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became the important topic of common concern of all parties. For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have different side effec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in-depth study is still an important problem we are facing.%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病毒的特点在于较容易诊断出来,但小儿在被感染的后期常常会出现哮喘等症状,而且临床中尚无效果特异的药物,这无疑也给我们的治疗和干预带来了一定挑战,所以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成为了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不同的争议,因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5(012)032 【总页数】3页(P99-101)

“呼吸道合胞病毒”资料汇总

“呼吸道合胞病毒”资料汇总 目录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 二、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 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多肽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四、全面认识呼吸道合胞病毒——从病毒学特征到防治现状 五、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活疫苗研究进展 六、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中医药优化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近年来呈现出了新的流行趋势和危害。本文将介绍RSV感染防治的最新进展,以期为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启示。 RSV是一种非囊膜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会导致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呼吸困难等。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RSV的危害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目前,针对RSV的治疗主要采取隔离、支持和症状缓

解为主,尚未有特效药物问世。 然而,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寻找治疗RSV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深入,一些新型治疗方法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例如,针对RSV的抗病毒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除了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也是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激活患者的免疫应答,使其自身免疫系统能够更有效地清除病毒。一些疫苗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例如针对RSV的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等。这些疫苗在临床试验中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虽然这些新型治疗方法为RSV感染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仍需不断完善其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免疫治疗和疫苗虽然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其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目前尚未有针对RSV感染的特效药物问世,因此亟需加强相关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领域。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新型治疗方法,以期为感染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选择。

儿科科研论文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研究【摘要】1.目的: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成人及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RSV感染是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并可引起成人哮喘喘息症状加重,鉴于RSV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哮喘的相关机制。2.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和分析,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哮喘之间的关系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哮喘的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3.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哮喘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RSV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RSV感染所引起的致敏与哮喘气道粘液分泌机制有关,即分泌诱发哮喘的相关因子;(3)RSV病毒感染可直接引起气道上皮组织的损伤,进而引起了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而诱发哮喘;(4)RSV感染诱发哮喘的免疫学机制;(5)RSV感染会改变气道的神经调控从而诱发哮喘。此外,还有人提出RSV感染诱发哮喘的卫生学说,以下主要就这些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哮喘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1956年,Morris等首次从患感冒的黑猩猩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病毒(CAA)1957年,Chanoch等从患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儿呼吸道咽试子中分离到一株同样的病毒,因能引起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发生融合性的病变,故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人类对RSV普遍易感,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到2岁时几乎均感染过,2~6个月的小婴儿感染RSV后可引起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机体对RSV缺乏完全的保护性免疫,再感染发生率高,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重要致病原。很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婴幼儿RSV下呼吸道感染症状与哮喘非常相似,开始怀疑婴儿期的RSV感染与儿童期哮喘有关,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1971年,Rooney和WilliamS报道了RSV 感染后喘息的发病率,观察了62例儿童在婴儿期因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后2~7年,其中35例(56%的病人)发生喘息,27例(43%的病人)存在反复发作的喘息。PUllan等在一项13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住院后10年的随访研究中报道,喘息的发生率为42%,而对照组为19%,RSV毛细支气管炎轻微感染不需住院的小儿,8岁时发生喘息的相对危险系数为2.34,到13岁时降至1.45,8岁时患哮喘的相对危险系数为2.84,13岁时患哮喘的危险性则降至1.95,不再有临床意义。提示:RSV毛细支气管炎后,可发生反复发作的喘息或哮喘,但随年龄增长发作逐渐减弱,至青春期倾向于消失。 二.RSV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 气道高反应性(AHR)是诊断支气管哮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有气道高反应的患儿表现为对组胺,运动,冷空气等非特异性刺激出现明显的气道收缩,导致呼吸急促,喘息发作。目前普遍认为气道炎症是导致AHR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它刺激时,由于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气道上皮以及上皮内神经的损伤等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AHR。RSV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及其所导致的AHR由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介导,其中IL-4、IL-5、IL-13、IFN-Y等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炎症反应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及AHR。Schwarze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同AHR密切相关,可以提高机体对致敏原的敏感性,体外实验表明此过程与Th1类型细胞因子相关,而经过RSV感染的哮喘模型,通过卵蛋白致敏,可以提高对致敏物质乙酰甲胆碱敏感性,并可以促进嗜酸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活性嗜酸粒细胞介导的气道的损伤是AHR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一过程同Th2类型细胞炎症密切相关。说明RSV与其他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改变T 辅助细胞的选择性活化,使得细胞因子形式由单纯RSV感染的Thl反应转向类似于哮喘的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教育论文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教育论文 按照体内体外不同研究途径,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 病毒(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后相关研究进行展望。认为应该加强抗病毒作用环节和免疫学相关机制研究,以求开 发针对RSV感染的抗病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新药,进而产生新 的中医药理论来指导RSV的临床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导致 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能引起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疾病,尚可诱发过敏症和哮喘[1-2],某些体弱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危重情况,甚至可导致患儿死亡,严 重危害婴幼儿安康,西医尚无平安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控制[3]。中医 药在抗RSV感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显 著,进一步阐释相关机理并开发平安有效的抗RSV感染药物有重大 意义。本文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单味药物研究 1.1.1药物有效成分实验研究 梁荣感等[4]观察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RS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结果证实其对RSV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响关系,证实RAA在人喉癌细胞(Hep2)中对RSV有抑制作用。张凤梅等[5]通过细胞培养法观察败酱草抗病毒多糖AP4对RSV感染人宫颈癌细 胞(Hela)的治疗作用,发现AP4抑制RS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 为0.097 mg/mL,治疗指数(TI)为114,证实败酱草抗病毒有效部位 AP4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意忠等

病毒感染与哮喘(一)

病毒感染与哮喘(一) 哮喘的本质是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介质参与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BHR),诱发及参与哮喘发病的因素很多,呼吸道病毒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Teichtahl等〔1〕对住院治疗的成人哮喘发作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临床研究,发现哮喘发作与近期呼吸道感染有关者占37%,其中病毒感染占79%。多数学者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增加喘息发作频率,并使哮喘病情恶化〔2-4〕。病毒感染与哮喘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现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1995年Johnston等〔5〕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和细胞培养,检测病毒感染在哮喘恶化中的作用,结果80%~85%喘息发作的学生病毒检测阳性,50%的成人哮喘恶化与病毒感染有关,最常见的是鼻病毒(RV)。Calhoun等〔6〕观察人RV感染前、感染期间及感染后1个月气道炎症反应,发现RV可促进快速的抗原诱导的组胺释放,感染恢复后气道对变应原的高反应性持续4~6周;有作者测定病毒感染期间人气道对组胺的反应性即速发相哮喘反应(IAR)增加3倍,并促进迟发相哮喘反应(LAR)发生,LAR较IAR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2〕。 一、病毒趋化、活化炎性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 1.活化炎性细胞、趋化炎性细胞侵入气道:动物实验表明,病毒感染后气道粘膜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数增加〔7〕。豚鼠气道接种副流感病毒(PIV)1~3型后,游离气管、支气管条发现感染后4、8、16天存在BHR,BALF中的炎性细胞成倍高于对照组,而感染后2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病毒诱导的BHR与炎性细胞侵入气道有关。 气道上皮细胞虽不属炎性细胞,但与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炎性细胞侵入气道直接相关。气道上皮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场所,是病毒感染最初阶段的细胞因子来源,体外实验证实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时气道上皮细胞分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IL-8、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PANTES)、IL-11等,这些细胞因子明显促进炎性细胞进入气道,尤其是PANTES,强力趋化嗜酸细胞(EOS)、记忆T细胞等,致使BHR形成。病毒感染可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IgE,特异性IgE与IgEfc受体在巨噬细胞表面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肺泡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造成支气管持续性痉挛〔8〕;活化的巨噬细胞还释放氧自由基,加重病毒在气道上皮复制造成的上皮层损伤。 病毒感染致气道淋巴细胞堆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促使介质释放,加速EOS的成熟、活化和侵入气道参与哮喘发病〔7,9〕。EOS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主要阳离子蛋白(MBP)与病毒感染后气道上皮的损伤有关,低浓度的MBP可使气道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活动停滞、纤毛脱落,气道分泌物无法排出;高浓度的MBP可造成严重的气道上皮坏死。BALF中MBP的浓度与哮喘病情恶化相关,MBP的浓度与气道反应性指数和BALF中出现的纤毛上皮数相关。此外,其它EOS蛋白、氧自由基、中性蛋白酶等也与气道上皮损害有关〔7〕。 体外实验证实,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嗜碱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并且T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与病毒诱导的嗜碱细胞组织胺释放相关〔4〕。肥大细胞和组胺在病毒诱导的BHR中起重要作用,大鼠接种PIV1-3型后7天,细支气管肥大细胞数增加,基础的和刺激后的组胺释放显著增高,同时伴有BHR;先用抗炎药物尼多考米钠(nedocromilsodium)或H1受体拮抗剂处理后,PIV1-3型感染不形成BHR,这些药物还可抑制病毒感染后炎性细胞向呼吸道的流入。人类BHR与BALF中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BALF中组胺的浓度与气道对乙酰甲胆碱的反应性及气道阻塞程度相关,与炎性细胞侵入气道有关。 2.病毒感染促进大量细胞因子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和释放:Hennet等〔10〕观察了哮喘患者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IL-1α、IL-1β、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IFN)γ在感染后1.5~3天达高峰,IL-6在整个感染过程始终升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缓慢升高第5天达高峰。急性呼吸道流感病毒(IV)感染时血液中IL-2水平升高,IL-2又刺激淋巴细胞亚群产生参与Ⅰ型高反应性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L-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