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韦德强

摘要: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尽管我国近两届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透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但是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1995年在提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拉开了序幕。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届政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是不遗余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应当看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深水区,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失衡、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为特点的不稳定因素的累积,外在的表现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群体性事件和矛盾,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我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正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持续增多,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表现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出口、消费占GDP比重严重失衡,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作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当前我国经济过于依赖扩大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份额较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拉动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成为突出矛盾。本世纪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投资增长拉动过快,投资率不断上升,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失衡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1979-2007年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其中资本拉动和外贸拉动GDP百分点逐年加大,国内消费逐年减少,近十年来更是迅速下降。从横向比,我国消费率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就是跟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是落后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人民无法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获得感。

(二)投资盲目、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据国家发改委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李克强总理指出,化解产能过剩到了必须“壮士断腕”的地步,足见我国产能过剩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三)能源资源消耗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明显扩大,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0.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达到1.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弹性系数最高的时期。由于近几年能源消费增长过快,我国已连续四年能源消费增速超过GDP增速,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粗铜综合能耗平均为1吨标准煤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氧化铝综合能耗平均为1154公斤标准煤,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左右。

(四)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同样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近年来,为了治理污染动辄花费数万亿,但是成效并不明显,污染程度可见一斑。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其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换档”,从高增长转入中高增长;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不能回避的客观大势。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要素成本水平提高。适应这一新环境、新常态,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笔者认为应当这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开始。各级政府,企业,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转变发展

理念,让“五大理念”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创新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各种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依靠体制机制完善所支持的内生性创新能力提高、创新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增强,来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适应新常态下市场需求变化,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稳定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节约能源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突出问题,优化需求结构。要针对进城难、落户难、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摇号难、出行难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从规划、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在城市群内实现同城化,有效拓宽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市场扩大的空间,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住房建设空间和汽车使用空间扩大,进而促进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地扩大消费并带动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内需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结构,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六)完善立法。首先,我国对粗放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立法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涉及公众群体利益的法律,某些违法行为没有对应的处罚规定,导致法

不则众的情况。只有完善相关立法,并对具体的违法行为以及处罚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以便依法从严从快追求违法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加刑事立法,扩大刑事处罚的范围,给违法者以应有的惩罚,让其违法负出高昂的代价。其次,应该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目前我国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相关法律的处罚力度偏弱,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政府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法失于松。法律的滞后和经济的发展之间产生巨大差距,一些法律中所规定的罚金数额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违法者已经起不到有效处罚的作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最后,应在法律中增设政府的法律责任,目前的法律主要针对的是政府以外的企业和自然人,政府在环境、资源、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和处罚程序。

(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扩大内需,调整内需外需关系、投资消费关系,重点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调控需求总量及其结构,使总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更趋合理与优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自主创新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综合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务,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继选,浅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17期。

[2]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3]李瑞琴,试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

[5]洪银兴孙宁华:《发展经济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