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肠内营养禁忌症

肠内营养禁忌症

肠内营养禁忌症
肠内营养禁忌症

一.禁忌症:3个月以内婴幼儿和严重腹腔内感染

短肠综合症等肠道完全休息的患者。

二.的优点:1.质经系统吸收输送到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2.长期应用胃肠道外营养会使肠系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统活性退化而可

以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从而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3.

时机体代谢需要能量增加,在同样热量和氮摄入的条件狭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患

者的体重增加氮优于.4.肠内营养方式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方便易于临床管理,费用仅为的1/10左右。

三.肠内营养的监测与护理:监测1患者的状态:肠内营养开始时,每

4h测生命体征1次,每天监测管饲患者的出入量,,血糖,血清电解质,体重和,以确定患者的水电解质的变化,第一周每八小时观察一次生命体征,每周

测一次血清电解质,血浆白蛋白,每周测两次血,,钙,磷,镁和红细胞比容,病情稳定者可延长监测时间。2鼻饲管位置:放置饲管后,最好应用X线和内

镜定位,以免饲管盘折在口腔或下段,或进入气管,肠内营养期间应定时检查

饲管,以免脱出或移位,神智障碍者的饲管更应注意。3胃肠道状况:经胃管

进行管饲的患者更应严密监测胃内残留液,最少每4小时测定一次,保证胃残

留液少于150ML,否则易引起误吸,同时应观察粪便的性状及。护理: 1预防鼻饲管堵塞:间断喂养前后用20-30ML温开水冲洗饲管,持续喂养时用50ML的注射器每4小时洗饲管一次,每次检查胃残留液也冲洗饲管。2注意输注浓度和

速度:持续喂养时应随时调整速度和浓度,最好应用输注泵输入,浓度应从低

到高逐渐增加滴注速度。3营养的保存和应用:营养液应新鲜配制并低温保存,严格保持液体洁净,防止污染。营养液温度为37度,配制的溶液放在容器中,悬挂输注,不应大于4-6小时。4患者体位:经胃管灌注者应采取,防误吸,5

观察反应:观察消化道反应,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时,应考虑营养液

供给量,速度,温度是否适当等,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了解营养吸收情况。6

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如果患者不愿意接受肠鮾营养,护士应做好耐

心解释工作。

四.低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对心肌神经的影响:病人早期出现精神淡漠,重者出现反应迟钝,定向力减退,嗜睡甚至昏迷,胃肠道活动减弱,甚至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软瘫,重者会出现麻痹,引起心率加快,节律不齐的。2对

肾脏的影响:尿浓缩功能障碍,多尿,低比重尿。3引起,抑制胰岛素分泌。

五.补钾的注意事项:补钾时必须检查肾功能和尿量,每日尿量大于

700ML,每小时大于30ML。2为预防,可将加入5%-10%的中,严禁直接推注。

3除非病情严重,又限制补液时,可以在严密监测下,提高浓度达60MMOL/L,此时须选择大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因浓度过高可引致血管收缩而引起疼痛。4

静脉输注的钾,进入细胞内较为缓慢,细胞内外平衡时间大于15小时,应防止一过性高钾。5对难治性,需注意纠正,低镁血症。6补钾后可加重原有的低钙

而出现手足抽搐,应补给钙剂。7停补钾指针:停止静脉补钾24小时后,血钾

大致正常,可改用口服补钾,因血钾达L,仍表示体内缺钾达10%左右。

六.的临床表现,中毒表现?

1.毒碱样症状(M):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包括瞳孔缩小,恶心,呕吐。模糊,,多汗,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双肺布满。

2.烟碱样症状(N):由于兴奋N样受体所致,出现面部,四肢,胸腹部的肌束震颤。晚期可有肌痉挛,肌麻痹,可因麻痹致死。

3.: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进而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阵发性抽搐,可出现表现及中

枢性呼吸抑制症状。

:M样症状消失,且出现口干,皮肤干燥,颜面,瞳孔散大,心率100次/

分左右,血压稍偏高,双肺消失及小躁动等表现。

中毒:正常成人的致死量为80-100MG,大量使用阿托品后,早期出现症状,如高热,脉速,,阵发性强直性抽搐,严重中毒时可兴奋转抑制,表现为昏迷,,体温不升,心率减慢,可因衰竭而死亡,出现中毒征像时,立即减量或

停药,必要时肌注安定10MG。

七.长期进行机械通气而产生的并发症1通气不足。2通气过度。3心排

出量下降和低血压。4肺气压伤56呼吸道感染7其他器官的并发症(1)胃肠

道并发症:,胃肠道出血。(2)肝功能受损(3)肾功能损害

八.使用的注意事项:1应由受过训练的麻醉医师或加强监护病房的医师

给药,用药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备有人工通气和供氧设备,病人后须保证完

全清醒方能出院。2癫痫病人使用可能有惊厥的危险,3对于心脏,呼吸道或循环血量减少及衰弱的病人,使用时应与其他一样谨慎。4与其它可能引起的药

物合用时应考虑静脉给予物5脂肪代谢紊乱或必须谨慎使用剂的病人使用时应

谨慎。6使用时应摇匀,输注过程不得使用串联有过滤器的输液装置,一次使

用后的丙泊酚注射液应丢弃,不得留作下次重用。7化药浓度大于4MG/ML6小

时内用完。8。4-25度保存,不得冷冻。9妊辰,产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九.镇静评分1分(清醒,焦虑不安和不安静);2分(清醒,平静合作,定向力好)3分(嗜睡,指令有反应)4分(入睡,反应灵敏)5分(入睡反应

迟钝);6分(深睡,无反应)

十. GCS评分

十一.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十二.除颤的并发症有哪些:,,低血压,休克,,皮肤灼伤,肺和

十三.除颤注意事项:1 除颤前先确定除颤部位无潮湿,无敷料,胸部植入性装置时电极板放在距该装置10CM以外。2除颤前应确定无直接或间接与周

围妊员接触。3操作者应避免与患者或者周围人员接触。4除颤仪应处于完好备用状态。5导电糊不应该涂在两电击板之间的胸壁上,不要涂到操作者手上或

手柄上,以免触电。6不可将电极表面互相摩擦来匀开导电糊。7除颤后立即行

2分钟CPR再检查心电脉搏。

十四.的药理作用与用途:

十五.的用法。护理观察及注意事项。

十六.心梗的诱发因素和伴随症状:1应激:如急性失血的,各种原因导

致的,,低血糖等。2感染:感染或出血性休克,发热呼吸道感染。3情绪焦虑。伴随症状:1胃肠道反应:50%透壁心梗的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饱胀。2全

身症状:发热、、低血压、休克。3精神症状:包括重度焦虑,自我否定和抑郁。

十七.的并发症:出血,穿孔,,。

十八.的出血量分几度:重度1000-1500ML,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80MMHG或血压降低25%以上,心率》120次/分,CVP降低。红细胞

《3000×109/L。HB<70G/L.中度500-1000,有周围循环不良的表现,80-90,心率100-120,HB70-100。轻度:〈500。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有轻度头晕,

血压脉搏可正常。

十九.急性心梗的诱因:1应激:急性失血的,各种原因导致的,。2感染。3情绪焦虑。

二十.大量输血时有哪些注意事项:1应适当补充钙剂以防发生中毒。2

大量输库存血时可引起,应注意监测血钾浓度,出现时给予高渗糖及胰岛素纠正。3肝硬化患者宜输新鲜血,4输血输液过多过快时,可导致,老年人及者尤应谨慎,最好能尤中心静脉压测定。5不宜用升压药来维持血压,因为可加重

周围,加重组织缺氧,导致肾功能损害。

二十一. 05对人工呼吸的建议:1每次呼吸时间超过1秒,2每次人工呼

吸潮气量足够,能观察到胸廓起伏,3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4如果尤人工气道,并且有两人进行,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呼吸与按压不需要同时,在人工呼吸时按压不因停止。

二十二.的有效指针:1扪及搏动,上肢大于60MMHG,2.皮肤颜色转红润,3.瞳孔缩小,4.自主呼吸恢复。

二十三.室早心电图表现:1.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2. QRS波

群宽大畸形,时限大于秒,3.完全代偿间歇.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二十四.房早:波提前出现,PR间期大于秒,2.提前的P波后无继之以

正常的QRS波.3.期前收缩后可见一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十五.低钾的心电图表现:T波降低,增宽,双相倒置,随后出现ST

段压低,QT间期延长和U波。

二十六.造成气压伤的原因:1,吸气峰压过高,呼气末压力过大,使平

均气道压升高2。吸气流速过快,气体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过度膨胀,甚至

破裂。3吸气时间过长。气压伤多发生于ARDS,,肺炎以及原有慢阻肺的患者。

二十七.造成的原因有哪些:1通气不足2插管过深致导管插入单测支气管。3痰液阻塞4。5。

二十八.人工气道如何做好安全固定1意识不清,躁动病人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双手。2向病人说明置管的目的和重要性,告诉病人保护导管的方法,脱

衣或活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拉出。3建立文字,图表,手势等沟通卡片,对

欲讲话,但又无法表达的病人,可选用图表,手势,等方法示意。4,气管插管病人无法忍受约束带的痛苦,意欲拔管时,检查置管的位置,深度,导管粗细,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如不合适及时纠正,固定时可加用细带于气管插管处打结

固定于脑后,向病人说明拔管的危险性及适应的方法,并严加看护,避免人机

对抗,吸痰方法正确,及时,气管插管胶布被口水润湿后应及时更换,翻身,

移动时病人尽量将气管插管于呼吸机脱开,防止活动幅度过大管道受牵连后脱出。

二十九.做挠动脉穿刺前要做是检查尺动脉有无狭窄闭塞的一种试验,防止穿刺后末梢肢体因为动脉循环障碍而出现坏死是鉴定能否进行穿刺的唯一方

法(方法:操作者用两手压迫患者的和尺动脉,然后嘱患者手上抬握拳放松6

-7次后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如手掌在6秒内由白变红为阴性

可行桡动脉穿刺如超过7秒则谨慎穿刺如超过15秒禁止穿刺)

三十.躁动分级1级:四肢曲动,呼权安静,不劝又动。2级:四肢舞动,,呼之不应,约束带可固定。3级:四肢乱动,头抬起,约束带固定困难

4级:四肢乱动,抬头坐起,身体摆动.

三十一.休克观察要点: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CV

肠内与肠外营养

肠内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

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白、多肽或氨基酸、单糖、低脂等);如消化道功能完好,则可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如结肠功能障碍,可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6(根据输注途径选择肠内营养配方,直接输入小肠的营养液应尽可能选用等渗配方。由于胃具有缓冲作用,因此通过鼻胃管输注的营养液对配方浓度的要求不高(与经小肠输注的营养液相比)。 7(若病人对某些营养成分有过敏或不能耐受,出现恶心、呕吐、肠痉挛、腹胀或腹痛等症状,轻者可调整速度及浓度,重者则可改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 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口服对胃肠道功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

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 营养液类型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 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 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肠内营养制剂按蛋白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要素型)制剂(冬泽力);另一类是整蛋白型(非要素型)制剂(冬泽全)。每一类型的制剂中又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特异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国外还包括组件式肠内营养制剂。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冬泽特医专家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 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痿: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痿或痿的后期,如食管痿、胃痿、肠痿、胆痿、胰痿等。对低位小肠痿、结肠痿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痿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1肠内营养的历史 虽然营养支持被认为是一些XXXX人几年前已经研究过的当时,营养液是直肠给药,主要是乳制品、动物血、葡萄酒和牛肉的混合物。由于营养制剂的限制,肠内营养在XXXX之前并不常见二战后,由于鼻胃管的出现,开始了上消化道肠内营养的尝试。1957年,格林斯坦等人开发了一种具有明确化学成分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开发宇航员的肠内营养。该制剂能维持大鼠的正常生长、繁殖和泌乳。1965年,Winitz等人将其应用于人体。1973年,Relany等人报道了腹部手术后导管针空肠造口术的应用,1980年,Hoover等人证实了术后早期空肠喂养的营养益处。随着20世纪80年代对肠功能的重新认识,特别是肠黏膜屏障、细菌移位和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理论、技术和制剂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应用于临床时,临床医生以极大的热情接受和推广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缺点逐渐显现。特别是当人们认识到肠黏膜屏障、肠道细菌移位、肠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枢器官等概念的建立,以及对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认识,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增加,国外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比例已从8:2变为2:8。

2.1肠粘膜屏障:①机械屏障:肠上皮及其细胞与粘膜上皮表面粘液的紧密联系;②化学屏障:主要指消化道内的消化液,如胃液、胰液、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等。(3)生物屏障:肠道细菌和生物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④免疫屏障:十二指肠相关淋巴组织主要由帕耶氏斑、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上皮组织淋巴细胞组成。肠道通过S-IgA的体液免疫分泌和细胞毒性细胞免疫反应形成体内最有效的防御屏障 2.2提出细菌易位的概念。细菌移位是指寄生在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包括活的和不活的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解剖学上完整的肠屏障进入正常的无菌组织,如肠系膜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2.3肠内营养对肠粘膜代谢的意义肠上皮细胞具有代谢活性。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平均每3天左右更新一次,因此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相当大。Bergel等人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肠粘膜的营养30%来自肠系膜动脉的血液供应,70%来自肠腔内营养此外,大量数据证明肠内营养中包含的组织特异性营养因子如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对肠和结肠粘膜营养具有重要意义。肠内营养可以调节上皮细胞的更新,提供肠上皮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促进绒毛顶端细胞的脱落,并刺激对肠粘膜有营养作用的胃肠激素的分泌Thompson等发现,胃肠外营养组大鼠的体重、绒毛高度和小肠及粘液中血浆二胺氧化酶水平低于肠内营养组。正常受试者在肠饥饿36小时后,肠吸收功能显著下降,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实验证明,肠饥饿可导致幼猪胃、小肠和胰腺生长迟缓,小肠粘膜刷状缘寡糖酶活性降低,同时肠粘膜厚度、绒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肠内营养 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患者,选择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肠内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肠内营养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3.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4.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三、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2、超高代谢:如严重烧伤、创伤、化脓感染、多发性骨折等蛋白质大量丢失者均可用。 3、胃肠疾病:如胃肠瘘、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严重时应先用PN)、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胰疾患者(最好采用空肠置管滴注)、慢性胰功能不全等。

4、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均可用。 5、化疗和放疗患者。 四、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1. 3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4~6周后,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3. 切除术后患者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要素膳,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必要时可空肠置管滴注低浓度要素膳。 4. 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5. 空肠瘘的患者无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因缺乏足够吸收的面积。 6. 处于严重代谢应激、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均不可过早地应用要素膳。 7.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应先用PN,以后视病情逐渐加用要素膳。 8.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糖要素膳。 9.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儿童,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混悬液(DIABETES)(适用于糖尿病) 肠内营养混悬液(MCT)(中链甘油三脂含量高,适用于能量需求高的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SP)(含短肽,适合胃肠功能不好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先(TPF)(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 肠内营养混悬液瑞代(TPF-D)(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肠内营养混悬液(TPSPA)(指荷兰纽迪希亚的士强) 肠内营养乳剂瑞素(TP)(整蛋白型) 肠内营养乳剂瑞能(TPF-T)(含整蛋白和膳食纤维,适用于肿瘤患者) 肠内营养乳剂瑞高(TP-HE)(整蛋白,高能量型)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一、肠内营养概念与发展历史摘自:医学教育网https://www.sodocs.net/doc/9315081016.html,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①吞咽和咀嚼困难; 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③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等; ④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 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1、氮源 形式:L-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来源:精肉、鸡蛋、牛奶蛋白、大豆和酪蛋白等。 2、糖类 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葡萄糖低聚糖、糊精或淀粉。 来源:牛奶、水果和(或)蔬菜、大豆和水化的大豆淀粉。 3、脂肪 类型:长链甘油三酯(LCT)、中链甘油三酯(MCT)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外营养适应症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2.不可治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

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

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 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成为危重患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支持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包括与营养支持通路相关的机械性损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肠内营养不耐受和代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大部分可以预防,评估和控制风险因素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成功进行营养支持、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下面就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做简单介绍。 1、喂养管位置不当和机械性损伤经鼻(口)放置胃、鼻十二指肠或空肠置管者,可能误将喂养管置入气管、支气管内。插管时机械性刺激或长期留置导管压迫鼻咽、食管、胃或小肠黏膜可致黏膜损伤。长期置管妨碍鼻窦口通气引流及压迫咽鼓管开口可引起鼻窦炎或中耳炎。 严格执行插管操作程序和原则,输注营养液前应作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并仔细标记、固定。选用质地软、口径细的导管,操作轻柔,是避免黏膜损伤的主要方法。注意清 洁鼻腔可减少鼻窦炎或中耳炎的发生率。 2、喂养管堵塞、脱出、拔出困难堵管的常见原因是膳食或药物残渣黏附于管腔内,或是药物与膳食混合液凝固。喂养管留置时间过长,固定不牢,或患者躁动、严重呕吐均可使喂养管脱出。EN时,导管可嵌入胃肠壁黏膜或在胃肠内扭结,造成拔除困难。预防喂养管堵塞的方法主要是仅喂养液体食物;喂食药物前应以液体将药物充分溶解;每次喂养前后用适量的水冲洗喂养管。发生堵塞后可用温水、胰酶等冲洗,必要时可用导丝疏通管腔。置管后牢固固定、加强护理与观察,可避免喂养管脱出。喂养管拔除困难时,可剪断导管,让其随大 便自行排出。 3、误吸和吸人性肺炎是EN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昏 迷、吞咽功能障碍、存在胃食管反流或胃肠功能紊乱。 预防的关键是对患儿做出误吸风险评估并根据其误吸风险采用适当的喂养途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若无禁忌证将床头抬高30一45。;采用小肠内喂养;胃潴留量多时及时调整喂养方案。Metheny等观察发现,接受机械通气及EN支持的患者应用上述措施后,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9%,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则分别高达88%和48%。另一项研究证实,与喂养管顶端放置在胃内相比,将顶端置于十二指肠第一段时,误吸发生率下降11.6%,置于十二指肠第二、三段时,误吸发生率下降13.2%,置于更远端时则下降18.o%;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则在喂养管顶端置于十二指肠第二段以下时明显降低。鼻胃管和经口喂养相比、间断鼻胃管喂养和持续鼻胃管喂养相比,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一旦发生吸人性肺炎,须立即停用EN,并尽量吸尽胃内容物,改行PN;立即吸出气管内的液体或食物颗粒;积极治疗肺水肿;应用有效的抗生素防治感染。 4、EN不耐受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范本

肠外肠临床营养指南手册 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

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化的序贯肠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二O一一年六月

常用名词定义 (5) 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 一、背景 (6) 二、证据 (6) 三、推荐意见 (7) 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9) 一、背景 (9) 二、证据 (9) 三、推荐意见 (10) 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1) 第一节氨基酸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1) 三、推荐意见 (11) 第二节脂肪乳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2) 三、推荐意见 (13) 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3) 第一节肠营养管饲途径 (13) 一、背景 (13) 二、证据 (14) 三、推荐意见 (14) 第二节肠营养输注泵 (Enteral Feeding Pump) (14) 一、背景 (14) 二、证据 (15) 三、推荐意见 (15) 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5) 一、背景 (15) 二、证据 (16) 三、推荐意见 (17) 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9) 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9) 一、背景 (19) 二、证据 (19) 三、推荐意见 (20) 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21) 一、背景 (21) 二、证据 (21) 三、推荐意见 (22) 第三节围手术期肠营养 (22) 一、背景 (22) 二、证据 (22) 三、推荐意见 (23)

肠外肠内营养指南汇总1

附录1 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特点知识分享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 特点

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及特点 (中营销售人员基础知识之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各种生理功能必须依赖各种必要的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它们对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恒定的体温,补充人体的物质消耗,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各种生理功能和延长寿命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三者统称产能营养素,我国成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 营养制剂系指维持机体正常营养或纠正异常营养缺乏状态的制剂,分为肠内营养制剂与肠外营养制剂。选择肠内营养抑或肠外营养依患者的胃肠功能及疾病的种类而定,肠胃功能健全时首选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 enteral nutrition。 一、肠内营养概念与发展历史 肠内营养(EN)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营养素的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①吞咽和咀嚼困难; ②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进食能力者;

③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疾病和胰腺炎 等; ④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 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三、肠内营养制剂的组成 1、氮源 形式:L-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完全水解物或部分水解物。 2、糖类 形式: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双糖(蔗糖,乳糖等)、葡萄糖低聚糖。 3、脂肪 类型:长链甘油三酯(LCT)、中链甘油三酯(MCT)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全面、丰富,高于美国推荐的膳食需要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 5、纤维素 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DF),正常饮食纤维摄取量为30g/天。 种类:可溶性纤维(solventable dietary fiber,SDF),如果胶、树胶和植物多糖等 不溶性纤维(insolventable dietary fiber,IDF)如α-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 生理作用:可溶性纤维:(1)缓解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医学治疗)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2021年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欧阳光明(2021.03.07)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精校版本)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肠内营养制剂按蛋白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要素型)制剂(冬泽力);另一类是整蛋白型(非要素型)制剂(冬泽全)。每一类型的制剂中又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特异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国外还包括组件式肠内营养制剂。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冬泽特医专家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 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