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词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词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词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词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古诗词赏析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幼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大方,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

②弟子:指李十二娘。

③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

④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⑤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

⑥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翻译】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

放纵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翱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可惜悲悼。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

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赏析】

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wWW.SLhttps://www.sodocs.net/doc/9417885401.html, 剑舞,赞赏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翱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亏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大方,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华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观沧海》鉴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重点字词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重点题 1.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观”字统领全篇。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地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观沧海》历届中考赏析题合集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歌鉴赏汇编《观沧海》

诗歌鉴赏《观沧海》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5分)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对《观沧海》《望岳》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采用写景抒情的方式。 B.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C.两首诗都有对偶句。 D.两首诗都是篇末点题。 7.《观沧海》中的“星汉”指的是_______;《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______。(2分) 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观沧海》的“观”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心情乐观;二是所写对象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2)《望岳》的“望”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并未登山,而是在山脚下远望泰山;二是作者想象登山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壮观景象。() 6、两首是分别以和字总领全篇。(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 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1.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作品中的大海具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五)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4分)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渤海。(6)何:多么。(7)澹】 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

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19)以:用(歌以咏志)。(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观沧海赏析译文注释拼音版

观gu ān 沧c āng 海h ǎi 【 作 者 】 曹c áo 操c āo 【 朝 代 】 东d ōng 汉h àn 末m ò 年ni án / 三s ān 国gu ó 东d ōng 临l ín 碣ji é 石sh í , 以y ǐ 观gu ān 沧c āng 海h ǎi 。 水shu ǐ 何h é 澹d àn 澹d àn , 山sh ān 岛d ǎo 竦s ǒng 峙zh ì 。 树sh ù 木m ù 丛c óng 生sh ēng , 百b ǎi 草c ǎo 丰f ēng 茂m ào 。 秋qi ū 风f ēng 萧xi āo 瑟s è , 洪h óng 波b ō 涌y ǒng 起q ǐ 。 日r ì 月yu è 之zh ī 行h áng , 若ru ò 出ch ū 其q í 中zh ōng 。 星x īng 汉h àn 灿c àn 烂l àn , 若ru ò 出ch ū 其q í 里l ǐ 。 幸x ìng 甚sh èn 至zh ì 哉z āi , 歌g ē 以y ǐ 咏y ǒng 志zh ì 。 译 文 : 向 东 进 发 登 上 碣 石 山 , 得 以 观 赏 大 海 的 奇 景 。 海 水 波 涛 激 荡 , 海 中 山 岛 罗 列 , 高 耸 挺 立 。 周 围 是 葱 茏 的 树 木 , 丰 茂 的 花 草 , 萧 瑟 的 风 声 传 来 了 , 草 木 动 摇 , 海 上 掀 起 巨 浪 , 在 翻 卷 , 在 呼 啸 , 似 要 将 宇 宙 吞 没 。 日 月 的 升 降 起 落 , 好 像 出 自 大 海 的 胸 中 ; 银 河 里 的 灿 烂 群 星 , 也 像 从 大 海 的 怀 抱 中 涌 现 出 来 的 。 啊 , 庆 幸 得 很 , 美 好 无 比 , 让 我 们 尽 情 歌 唱 , 畅 抒 心 中 的 情 怀 。

古诗观沧海·东临碣石翻译赏析

古诗观沧海·东临碣石翻译赏析 《观沧海·东临碣石》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操。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言】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注释】 ⑴碣(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⑵沧海:大海。海水苍青色,因此称沧海。

⑶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ǒng)峙:挺立。“竦”和“耸”相同。 ⑸“幸甚”两句:这是为配合音乐的节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⑹鵾(ūn)鸡: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天鹅的大鸟。 ⑺鸷(zhì)鸟:凶猛的鸟。 ⑻镈(bó):古代锄类农具。 ⑼流澌(ī):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⑽蘴(fēng):古同“葑”,芜菁。藾(ài):蒿类植物。 ⑾神龟: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动物的代表。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解释及赏析 《观沧海 》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 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 取精神,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 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 作之一。以下是《观沧海》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1/6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 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 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 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 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东征管承,史书中还称这次战事为“东略”、“东伐”、“东讨”,等 等。 曹操登上冀州渤海郡碣石, 面对苍色的大海、 波涛中的小岛、 秋风中的草木, 怀着“挟天子以令诸候”和统一青、冀、幽、并北方“四州”后的霸气,吟唱出 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渡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康熙字典》 载: “沧, 又州名”, 《广韵》 : “后魏所置, 盖取沧海为名。 ” 晋朝张华著《博物志》曰:“渤海亦称沧海”。《十州记》:“沧海岛在北 海中…水皆苍色,仙人谓沧海。”古时渤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辽东湾、 莱州湾、渤海湾和渤海海峡;狭义仅指渤海湾,黄河挟大量泥沙于渤海湾迁徙人 海,不但在此形成了广袤的泥质淤积海岸,而且使得海水“水皆苍色”,故又谓 之沧海。渤海,初名“勃海”;渤海郡名“勃海郡”,境内碣石,称“勃碣”。 勃海郡,设立于汉高帝五年,属幽州;东汉,改冀州管辖。颜师古注:“在勃海 之滨, 因以为名。 ”勃, 有一解: 乖戾不驯。 勃海可能来自大海脾气不济, 海啸、
2/6

观沧海鉴赏题

观沧海鉴赏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重点字词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重点题 1.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观”字统领全篇。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地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观沧海江城子潼关怀古古诗鉴赏题库完整版

观沧海江城子潼关怀古 古诗鉴赏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初三语文早晚读卡片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①沧:水呈青绿色;②临:来到;③何:多么;④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⑤竦峙:耸立;⑥丰茂:又多又茂盛;⑦萧瑟:树木被风吹动的声音; ⑧洪波:巨大的波浪;⑨星汉:天河;咏:表达;志:思想情感; 2.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 怀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这首诗虚实结合,其中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在实景描写中能够动静结合,其中动景描写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描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6.赏析画线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同时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7.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观沧海》中考赏析题汇编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中考古诗词赏析-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 【文学常识】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临:登上。②沧海:大海,古代对东海的别称。③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⑥行:运行,运转。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是和乐时z所加。与正文没有关系。幸,庆幸。至,极。咏,吟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附背景简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词义: 临:登上 沧海:大海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竦峙:高耸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行:运行,运转 星汉:银河 三、译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理解内容。 1、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

2、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3、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4、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

曹操《观沧海》鉴赏

曹操《观沧海》鉴赏 《》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着。经天的日月,还有那横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来似的。啊,真是幸运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秋天率师北伐,远征辽西乌桓,途经渤海边的碣石山,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便把当时登高望海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内容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重要词句】

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壮阔,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惊涛拍岸的声音,充满了动感。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风格】 气势雄浑,充满豪放气概。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