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案(最终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案(最终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案(最终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案(最终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

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息繁衍。

一万八千年前,氏族聚落的雏形在北京龙骨山初现。

七千至四五千年前,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在祖国境内的分布已十分广泛。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三个氏族聚落,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堂活动:

1.引入聚落和氏族的概念并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氏族聚落的形成过程。

2.教师提示:下面我们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三个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

播放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视频。

3.教师讲述:河姆渡本来是一个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河姆渡文明在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最终消失在洪水中。河姆渡先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什么原因导致河姆渡文明最终消失了呢?这个教训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在材料中找寻答案。(在讲述的同时出示材料《河姆渡千古之谜破解》)

4.教师提问:看完视频并结合课本的描述,我发现了两项关于中国的世界之最。你们是不是也已经找到了呢?

5.教师提问:看完这两个聚落的视频后,你认为哪里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发祥地)?

6.教师点拨:从《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远古先民不仅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同是也在长江流域发展壮大。因为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聚落,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聚落,所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发祥地)。

7.资料收集

分组主要任务

第一组第二组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时代、代表地域(地区)、距今年代、

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陶器、食物来源、聚落位置、居住地点、居住方式、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等相关资料。

第三组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不同的地方,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第四组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同的地方,并概括农耕文化的特征。

8.公布结果

出示表一:

表一: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概况

名称年代地点

河姆渡聚落

(第一组)

半坡聚落

(第二组)

出示表二:

表二: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区别

聚落代表

地区

房屋

特点

种植的主

要农作物

饲养的

禽畜品种

陶器

半坡聚落

(第一组)

河姆渡聚落

(第二组)

出示表三:

表三:北京人与半坡人的区别

北京人(第一组)

半坡人(第二组)

居住场所

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生产工具

食物来源

9.利用课本材料分析人类走出洞穴的意义。

10.找出河姆渡聚落与半坡聚落的不同点,并分析产生不同点的原因。(第三组完成)

教师提问:从课本的描述和短片介绍,我们知道了两个聚落都是农耕文化。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呢?下面我们请第四组的同学来找出两个聚落的共同点,找到了这些共同点也就找到了农耕文化的特征。

11.找出河姆渡聚落与半坡聚落的相同点并总结农耕文化的特征(第四组完成)

12.教师提示:继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之后,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东大汶口一带又出现了一个农耕氏族聚落,这就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播放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视频

分析材料:《大汶口墓葬》

13.让学生找出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区别

14.让学生描述氏族聚落成员一天的生活场景

154.自我测评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说道,由于水环境的恶化,河姆渡文明最终消失在洪水中,河姆渡先民也不得不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这些河姆渡先民最后去了哪里了呢?我们无从考证。不过,很多台湾同胞认为他们就是河姆渡先民的后裔。我们来看一个新闻资料。

16.知识拓展:《台湾同胞寻根河姆渡》

17.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定居生活;由冰冷的山洞走进温暖的房屋;从采集渔猎,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到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祖先又付出了多少心血,历经了多少磨难啊!最终,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漫长而艰难的大转折,使远古人类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最终,让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遍布祖国大地。

展示两首历史歌谣总结本课。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本、材料和视频来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始终把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精品教案

《抗美援朝》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承接上一课,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史实。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现代史部分唯一的一场战争,是本册教材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这场战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胜利为土地改革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本课知识在第一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了解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及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等史实; 2.能说书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认识抗美援朝对朝中两国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课本插图《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至第三次战役示意图》及相关视频材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从而深刻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能生动讲述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等先烈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原因,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及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的原因;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的分析。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出示歌词。 讲解:1949年的中国,是个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国家,但她却面临着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的侵略。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气势雄壮、节奏铿锵的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知识要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知识要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知识要点整理 原始聚落(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现存遗址面 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厂。居 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 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 于防护的壕沟。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他们先从 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 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然后架设屋顶。屋内,地 面修整的正分平整,中间有一个灶坑,用来烧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 我国是最早种植栗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已种栗、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 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 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大部分都经过了磨光处理。因为他们的石器比北京人的石器相比,已经进 步了很多,所以人们把他们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生产活动: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生产工具:普遍使 用磨光石器,木制的耒和耜住房:半地穴式房屋用具:彩陶(上有最 早文字雏形)学会纺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他 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 ,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 抗美援朝14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第四名,202,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 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她家很好看,很精致。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第四名,202,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 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她家很好看,很精致。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第2课 抗美援朝 优秀课获奖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学案.doc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导学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 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磨制石器 与打制石器的不同。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 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 得有效的历史信息。【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 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半坡聚落 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所在地区粮食品种住 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 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 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2、半坡人、 动工具劳动方式食物活动区住所生活器皿外貌 2019-07-10 房样式【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原始农 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 ①都使用磨 制石器,都处于 时代。 ②主要从事 生产,还 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上述史实得出结 的国家;半坡 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的不同生活北 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劳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 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磨制石器 与打制石器的不同。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 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 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 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半坡聚落 和河姆渡聚落的特征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所在地区粮食品种住 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 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 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 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2、半坡人、 动工具劳动方式食物活动区住所生活器皿外貌 2019-07-10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 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知道磨制石器 与打制石器的不同。2、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 房样式【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原始农 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 ①都使用磨 制石器,都处于 时代。②主要从事 生产,还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上述史实得出结 的国家;半坡 河姆渡人与北京人的不同生活北 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劳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 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抗美援朝的原因 史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②.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②.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完整版)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测试题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半坡聚落位于今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流域聚落的代表;河姆渡聚落位于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流域聚落的代表。 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理区域聚落。 答案: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 2. 下列原始居民居住地址最西的是() A. 山顶洞人 B. 半坡部落遗址 C. 河姆渡部落遗址 D. 大汶口文化遗址 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历史识图的能力。由课本《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可知陕 西西安半坡人遗址居民居住地址最西。因此正确的为半坡部落遗址。 答案:B 3. 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 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北京人 D. 蓝田人 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由课本内容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 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因此正确的选项为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B 4.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 A. 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 会建造房屋 C. 过着定居的生活 D. 种植庄稼 思路解析:该题为逆向选择题,由课本内容可知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种植庄稼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不是普遍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因此正确的选项为A。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 以生产彩陶为主的原始居民是() A. 半坡原始居民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大汶口原始居民 D. 山顶洞人 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可知“半坡出土了 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成为彩陶” 因此正确的选项为A 答案:A 2. 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思路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已经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这一限制条件,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可知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②山顶洞人尚未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因此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三者都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因此正确的是③④⑤。 答案:C 3. 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 称为()

初中历史_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2、知道武则天和“开 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 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 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 热情。具体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 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 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的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 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 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 息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 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 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 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 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 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 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的基本史实。2、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 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影 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通过分组 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 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 奋发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 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材料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练习题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 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了解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能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下列关于半坡氏族聚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会制造彩陶,鱼纹彩陶盆是其代表作之一 B 学会了种植白菜、芥菜等农作物 C 会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D 圈养猪、狗等家畜 *3、同半坡聚落相比较,河姆渡居民最大的贡献是:() A 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 B 妇女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C 会制造精美的彩陶 D 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4、我国最早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居民生活在:()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北京周口店 D 珠江流域 *5、半坡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食用的食物包括:() ①水稻②白菜或芥菜等蔬菜③鱼④猪肉⑤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6、最早会挖掘和使用水井的早期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河姆渡居民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共同之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处于同一生活流域 B 都种植原始农业,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9、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确的是:() A 半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 B 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半地穴式结构,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结构 C 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 D 半坡聚落已会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聚落会制造彩陶 10、下列国家中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是:() A 印度 B 中国 C 埃及 D 泰国 *二、课堂回顾 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三、课堂延伸 1.设想自己是一位导游,要带游客参观河姆渡博物馆,请你准备一份精心的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知识识记: 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 力; 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 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课时:1节课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 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息繁衍。 一万八千年前,氏族聚落的雏形在北京龙骨山初现。 七千至四五千年前,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在祖国境内的分布已十分广泛。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三个氏族聚落,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