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一)

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崭新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跟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步伐,还需我们为下一代铺上一条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架起一座知识经济的桥梁。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文中指出:“人与人全面的依存关系,受到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的力量支配”。又说“在现代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就是国家依赖世界市场,市场依赖自由贸易,贸易依赖经济发展。而发展又靠什么呢?靠市场的拉动力,靠信息的推动力,靠人才的智慧力,靠科学的生产力。总之,要靠人们的知识,知识就是资本,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1998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五次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曾四次强调了知识经济为美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浪潮中,经济增长连续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有四分之一的功劳归功于信息技术革命,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呢?回答是还不具备知识经济条件,主要原因是:一是国民文化素质低,知识资本不足,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工业基础起点低,金融资

本不足,自然资源缺乏;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有形资产浪费很大,知识产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农业高科技水平低,农业基层地位薄弱,人均占有粮食还低于先进国家标准;五是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为了探索进入知识经济强国之路,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我们首先应做好知识经济的准备工作。

 

第一、准备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启蒙阶段,要改变“四低两不”的现状,还需做好起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增加知识经济含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强调对人民的终生教育”,对职工的“终生培训”,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驾齐驱,培养出一批知识型管理人才,训练一批技术型职业工人,造成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市场竞争力强的知识经济型企业家和科学家,建设知识经济人才库和科技园,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其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开辟利用信息资源,启动经济快速增长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没有信息网络传播和利用,要获得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机会,中国的互联网络数据库,准备在二十一世纪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国际领先地位。全球化的今天是受创造和交流知识驱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

了新了机遇。显性知识易于书面整理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于掌握,它存储在人们的脑海里,是人们取得经验的体现。美国在过去四年中无形资产38%―62%,主要是知识资本增长的结果。二十世纪经济发展速度面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信息网络传播的速度和知识资本增加的需要。

再次,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含义、内容和特征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应明确和回答的问题,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1)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知识为资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产品,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在市场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降低了。(2)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投资方向正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倾斜,无形资产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3)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当代经济竞争正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决定胜负的关键,知识产权成为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4)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5)建设以市场化、自由化、信息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体系。因此,我们应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经济增长依赖于新知识的发现、传输和利用,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停留在传统经济概念中,各级干部和每个企业领导者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按照中国国情观察世界经济

发展动态。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知识是科教兴国的本钱,世界有64%的财富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积累起来的,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重视知识人才,都要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为企业内外创造知识资本的良好环境。抓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精干力量,在科技前沿不断开拓,建立由本国科技力量支撑的高精尖技术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加以突破,敢于面向世界参与竞争,并打进和占领国际市场。

第二,起步阶段

知识经济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时是信息技术革命,80年代兴起了高新技术革命,90年代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加快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据专家估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5%―20%,提高到20年代至90年代的70%―80%,跨世纪时将提高到90%。从上述情况看,我们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们才能循序渐进,开始起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为依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中小城市工业进程。以沿海带动中西部现代化发展步伐,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一个跨学科、跨地域、上下贯通、左右联接、多种经济成份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工业体系,逐步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把教育、科研和企业联接起来,再转

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国家鼓励科研人员把专利作为投资带到生产企业,放宽科研人员去企业任职和开发专利所得的报酬。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的风险投资提供部分资助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国家要调整科研开发政策,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国家、地方、企业的科研机构打开壁垒,早期参与,共同研究,联合开发,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到最短时间。

二、建立高新农业园区,加大农业开发投入。为了长期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制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知识含量的政策。制定农民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鼓励支持技术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支持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使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优质化、高产化、促进农业生产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科技含量附加值。政府财政重点保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普及,加速传统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的投入,保证我国粮食生产尽快登上万亿斤的台阶,使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有一个新的大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建立网络服务园区,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网络服务的基础实施,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必须加强企业内科研结构和企业外市场体系建设。在跨世纪期间,要把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放在第一位:建立知识商品化的“催化剂”――信息互联网络。知识不仅是个人财产,也是社会共同财富。天空人间的信息高速公路。就会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把人的知识作为商品进

入市场,封闭地知识成果交易和公开地科研成果转化,就会变成经济增长率成倍上升的“催化剂”,建立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耳”――电话通讯网络,任各国的经济动态、商情变化、科技信息瞬间传遍世界,确保人类知识共享,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建立贸易自由化的“千里眼”――电视商业网络,在家庭走遍世界市场,与商家的贸易往来可在屏幕里完成,使商品流转速度加快;建立金融国际化的“流水阀”――资本市场网络,从国内到国际银行系统,从股票交易到债券市场都要有“流水阀”,维护世界经济新秩序,把筹集的资金向不发达国家倾斜,敦促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建设世界经济新市场;建立国民经济“大动脉”――交通运输网络,把陆地、海洋、天空的立体交叉的高速公路网与世界各地联接起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尽快接轨,互惠互利,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生产企业“先行官”――能源电力网络,加快水电、火电、风能、地热、潮夕、太阳能……等电网建设步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满负荷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能源。总之,我国“六大网络”系统设施建成后,将会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屈辱的历史,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纪元。从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为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中国对外关系的顺利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盛证券公司2003年10月份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一场危机世界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多数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关经济专家表示,进入21世纪,引领世界风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根源于美国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转变为中国模式。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张小峰)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 张小峰 摘要: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L1前,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 关键词: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LI标、达成U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儿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 我国到2010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XX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阳光很温和,外面的人走来走去、行色匆匆。有一个小孩子正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在猜测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世纪中国发展的趋势,其实也不过是像这个小孩子一样,怀着一样的谦恭跟好奇来探寻自己以及这个时代跟中国来源与去向。我们选择了北大作为我们凝视的一个角度,是因为在我身后的北景板当中写的这段话,在1915年,有人写下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作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X、传延、流转无穷,把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催尽,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的发韧,才能配称为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那么在这个世纪已经走到尾声的时候,我们重新回到北大,站在这里问问自己,那黄钟大吕的声音,还能否在今天的心底激起同样的回响?而我们今天的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道德、勇气和能力去前瞻属于自己的未来?今天节目中,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北大的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跟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一看在我们这个以文明传承的强大伟力占有了这个星球上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

的著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 、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较大发展,因此就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世纪。但是这两次世纪之交给中国提供的机会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个问题,我先讲四点。第一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并没有给中国现代化提供机会;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给我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向东方侵略,同时侵略了俄国、日本、中国,但是三个国家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反映,俄国反应最快,日本反应最强烈,而中国的清朝政府却表示出惊人的麻木。结果俄国和日本开始了改革,而清朝政府没有及时的开展改革,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俄国和日本利用这次机会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机会走向现代化,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它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第二,要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力量,由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的软弱和没有发动广大的基层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这两个课题,国民党政府它并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实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 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 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 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 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 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 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 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

21世纪中国崛起之路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摘要: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中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地缘政治事实,中国是一个路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要处理好周边国家的关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态度最重要。其他国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和美国。此外,我们中国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崛起,必须有一个好的政府,社会要在礼治的前提下法治。重视家庭和教育,教育是强国之本。 关键字:把握机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享增长 21世纪中国崛起之策 我看了大国崛起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西方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谁有了先进的科技,有创新性技术,谁就会跑在世界的前面。从工业革命到科学技术主导的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他们迅速发展壮大。那正处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国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怎样才能崛起呢? 纵观历史,我们中国走过了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由于清代中国社会内部和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无法形成自我主导的转变,中国近代的转型只能在外力下进行。历史学家唐德刚有历史“历史三峡”一说。他认为,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大转型”。第一阶段,是帝国主义转型时期,最后的结果是:国家在帝国解体后陷于军阀混战的大崩溃状态,这一阶段持续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成立。第二阶段,从1929年开始冷战结束,这是国家主义转型时期。第三阶段,全球主义转型时期。从1992年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将一直持续到中国将建立起稳定的、普世的宪政体制为止。稳定、富强、民主和自由的中国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这一时期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后。 为了更快的发展,向西方更好的经济体制接轨,向西方先进的技术并进,我们中国做了很多的转型。工业化转型、市场化转型、知识社会转型、全球化转型、政府治理转型(民主化转型)、最重要的是民主转型。改革开放把我国的经济推向了快车道,邓小平的南巡,决定性的把中国的发展导向了市场经济的方向。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了会议决议。1992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中国之后连续的经济增长,就与这一关系到战略全局的转折联系在一起。之所以说这一转向是战略性的,是因为这一转向不知是经济体制转变,而且是政治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的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中国正在走向一条增进民主的道路,这是中国目前环境下唯一一条通向善治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21世纪新的政治现实。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只有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发展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对中国的崛起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期。只要我们中国不主动发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同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世界——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网络经济是最为现代的经济形式,它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农业,是以数码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新技术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它是信息数字化的经 济,虚实结合的经济,直接化的经济,全新的经济。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交化,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各种类型的危机在众多地域相继出现。因此,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危机,以及政府应如何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进行公关,己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的危机公关也因此由过去的非常态逐渐向常态转变。论文首先对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公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了政府危机公关的哲学起源,并从风险社会的角度对政府危机形成进行了解释,相关的理论研究最后落脚于政府形象理论,支持政府危机公关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形象重塑。然后论文集中分析了网络经济对政府治理的正负作用,指出网络经济既是对传统经济的一场变革,它的出现为政府职能更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又为政府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即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危机有快速复制和无限扩大的可能。论文的第三部分从技术层面上论述了网络经济

条件下的政府危机公关应该如何操作。通过案例分析了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进行危机处理时的几种错误方法。并对政府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进行危机公关提出了公关原则和操作要点。最后分析阐述了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如何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网络经济时代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过程,也正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面临着职能上的转变,即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政府规模上来讲,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是大势所趋。然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压力。因此,合理利用网络经济的便利条件改变政府应对危机的传统模式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政府危机再造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 念的转变(一) 【摘要】本文纵观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发展历程,论述这段时期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影本体观念的转变;二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是电影市场观的转变。 【关键词】电影观念;电影本体;电影创作;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迄今为止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创作者与学者们的电影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成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电影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影的本体观、创作观与市场观方面的转变。 一、电影本体观的转变 电影的本体观即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触及了中国电影观念中最关键的问题。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电影界往往把电影定位为艺术,而好莱坞则把电影定位为娱乐,邵牧君先生把电影定位为“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雅各布斯则提出“电影有三个方面属性:一是商品,二是工艺,其次是社会力量。”1]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成,当时的电影由于受当时新形势的需要,大部分是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当时的电影可以说完全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来拍摄的。如《上甘岭》、《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青春之歌》、《聂耳》等影片都是如此。这批电影的目的不是

面向大众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需求。 上述情形一直持续到第五代导演的出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一股新鲜的空气吹开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阴云。以张艺谋、陈凯歌与田壮壮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包括当时的电影评论界的研究人士对电影的本体观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关注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与教化作用,而是向电影的本体进军,恢复人的本来面目。从《一个到八个》开始,《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一步步走向世界。从偶然走向必然,从自发走向自觉,第五代导演逐渐相承一套全新的电影观:历史文化的反思、民俗风情的展示、造型观念的强化、电影符号的运用。 当第六代导演登上影坛之时,他们的电影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方面张元所走过的艺术道路颇具代表性。《过年回家》在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归途中,就有了一个充当领路人的女警察;在寻找情感家园温馨沉重的氛围中,就有一个展现中国人权状况的连带主题。第六代导演表达了这样的电影观:一独特的民俗风情去获取电影的奇观效果。《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宁静与纯朴,《洗澡》中的澡堂文化,《菊花茶》中的茶文化等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本体观在半个世纪中的转变,即由过去的宣传片、教化片转向商业片娱乐片,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工具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产品。当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和形式的多元化,现代电影在摆脱了宗教和政治束缚的同时也越来越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30位人物简评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30位人物简评 1.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开创人,北京大学校长,他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提出“独立人格”,“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打破中国千年“八股”教育传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拘一格,广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北大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提出“科学”和“民主”理念,文理并重,允许转系,重视品格和个性发展,提倡独立思考,这些教育理念也为当时的中国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的发展打下基础。在极为动荡的战争年代,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其中包括“两弹一星”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和钱学森等)以及其他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寅初、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吴健雄等) 2.孙中山: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其中有“黄华岗七十二烈士”),艰苦卓绝,最终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树立新旧“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与“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 但是他由于早逝,并没有能够或者来得及建立一个真正“联共,联合其他民主党派,扶助工农”的民主政府!但他作为中国上个世纪杰出的政治家为国共两党和世人所共认! 3. 邓小平(刘少奇):邓小平在过去刘少奇的实际工作经验上,没有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时因地制宜,使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打破了毛泽东过于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危害,结束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内耗状态,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开始比较慎重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恢复高等教育,允许海外留学,并引入“市场经济”理念,联合其他民主政党,提高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唤发新的活力! 但他并没有能够或来得及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在科学发展观,精神文化建设, 社会稳定和谐和环境保护也需后人更大的努力! 4. 周恩来:他为中国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早年留学海外,但仍然坚持“草根精神”,难能可贵!三十岁不到便出任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参加北伐战争,大大提高了军队士气,后来领导发动南昌起义,为工农红军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为抗战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共和国建设时期,在经济、外交和国家的恢复元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了大批忠诚的老干部和优秀人才,使他们幸免于难!在他逝世后,联合国史无前例下半旗,以示纪念! 5.毛泽东:他早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领导中国共产党创立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中,努力联合比较容易动摇的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合力抗敌,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民主人士组成联合政府。他所领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提高了底层人民大众的地位,并提出“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精神。但他在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挫折! 6. 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倡者,他的大量文学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麻木和奴性,深刻地反映当时中国乡村的苍凉和败落,他总是站在独立立场进行社会批判,并鼓舞了很多在边缘挣扎的年青人,他的作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文修养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总能把情感的温暖和理性的思索结合得非常好,他对中国文化是一种“里程碑”式贡献!完全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7. 顾准:他早年因家庭困苦辍学,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在二十几岁,已经写出两本非常好的财务方面专著,后来放弃优厚待遇,参加中国革命,参与解放区的经济工作,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尽管当时社会非常封闭,所能寻到的资料相当有限,但是他仍然横跨中西文化和哲学,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探索:从哲学和史官文化角度,对“文革”的起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超越了很多经院派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和民主理念相结合,以防止极权主

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危机

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大的危机 第0章从热能与动力工程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谈起 前言写在前面的话 2013年6月13日,江苏扬子晚报报道,今年高招出现不少“新专业”,有的的确是新的,不少是老专业改了个名字,扬子晚报接着详细分析各专业的情况。 其中三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不约而同进行了改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改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南京师范大学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系,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改为能源动力类。表面上看,专业名称只是根据教育部最新版本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实则含有深刻的意义:地球环境保护与能源的危机。中国人终于深刻意识到,中国经济正处于能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关口。 我们知道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即普通的热能工程,有几个专业方向,最经典的是锅炉和汽轮机专业,主要讲的热力发电厂朗肯循环,其次有内燃机专业讲的柴油和汽油发动机等,再次有能源利用专业,主要讲采暖(制冷空调)、通风、废热锅炉、核能、水能、风能、新能源等,最后是水处理专业。以前普通的热能工程系学习热力发电厂相关知识,如锅炉、汽轮机专业、水处理和能源利用,能源利用放在最后的位置。但是时代在变化,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能源状况。 2008年,世界煤炭探明储量8260亿吨,其中中国1145亿吨,煤炭产量全世界为47.5亿吨,其中中国原煤产量为20.21亿吨,这是BP数据。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原煤产量为27.2亿吨,全球煤炭产量应调整为54.5亿吨,中国占全球原煤产量的一半。中国煤炭产量,2009年30.5亿吨,2010年32.4亿吨,2011年35.2亿吨,2012年36.5亿吨,这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某煤炭网统计数据2012年产量前11个月为35.1亿吨全年在37.5亿吨以上)。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中国煤炭储量约983亿吨,每年按2012年的煤炭产量只可以开采26.9年。如中国煤炭产量年递增4%,理论上可以采18.64年,即到2031年,中国原煤全部采完。 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比重占全部能耗的接近70%,现在正在缓慢下降,但即使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接近60%。即使煤炭产量和消费每年只上升2%,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将达到42.8亿吨。 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以消费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来拉动的,并且高能耗和重化工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目前钢材产量占全球47%,平板玻璃产量占全球48%,水泥产量占全球超过50%,纯碱产量占世界44%,多种高能耗的工业品和装备占世界总产量的30%到50%。2012年中国能耗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55倍。 第一章中国能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

采纳 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探讨(1) 摘要: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和中国石油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对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中国石油企业应以跨国石油公司为发展标杆,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体系。文章对中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竞争的环境和发展战略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企业; 发展战略; 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 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 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7. 5%,2007年突破70%大关,达到75.1%,2005年则达到了72.9%。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2020年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