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

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

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

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关于学法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四教学程序

这一堂课,我以五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尺子。

根据课件的制作,我出示了一幅蚂蚁王国图。图中因小蚂蚁的房子被一阵风刮断了一根门柱。蚂蚁们想帮小蚂蚁重新建一根门柱,但都不知它的长,应该怎么办?提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帮忙,并告诉学生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根和门柱一样长的小木棒。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图钉、橡皮、硬币等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小木棒,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测量的结果。从学生测出不同的结果中,引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根小木棒的长,所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从中引入尺子。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五步走:

第一步了解尺子

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尺子拿出来,对它进行摸一摸、看一看,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所发现的结果告诉给你旁边的同学听,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一提问,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从尺子中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

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

第二步厘米的空间观念,从中认识厘米

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精灵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由学生测量1厘米长的小方块,教师从中指导学生用手捏着小方块,然后轻轻的移开,但手不能动,从手握小方块的长来感悟1厘米。让学生从中比划1厘米的长,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三步通过认识厘米的长度单位,延伸到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从而我就引出0~2厘米是多少?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来吗?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

第四步让学生进行测量同一物体,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师归纳量法

第五步帮助小蚂蚁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测量小木棒所得的结果,告诉小蚂蚁门柱的长,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建好了.教师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因为你们帮助了小蚂蚁的忙,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的建成,蚂蚁们很开心。它跟你们说谢谢了!使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也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各种练习巩固知识。

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测量比赛:课件出示三件物品,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

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东皋小学邓会莲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接着,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教学时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采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二页例1的主题图。 问:根据上面三幅图,谁来猜一猜,古代人们最初用的是什么方法测量呢?(古代的人们是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孙勇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厘米》(板书)。下面对本节课的分析与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之前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再次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探索数学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课难点是:如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和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标要求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视为做的过程,突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之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上,我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法、探究归纳法、整理建构法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学情: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T: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探究新知。 1、T:课桌的边就是一条线段。你觉得这条边有多长?你用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学生还不会用尺子量长度。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从中让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从中体验到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切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2、厘米的认识。 T: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用统一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 认识厘米 说课稿

认识厘米 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说教具学具 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 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与同桌合作的意识,并能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 三、说学法:本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 四、教学思路: ;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量长度的机会,学生就有可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

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 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毫米、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毫米这一新概念的认识和厘米这一概念的回顾。(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在此之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学生已接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后还将学习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并逐步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使学生初步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学段目标:对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方面学生知识与技能层面需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情感与态度层面学生应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的初期,但多数情况下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缺乏抽象思维。在了解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目标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 1厘米=10毫米。 2.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认识毫米的过程 中学会基本几何测量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1厘米=10毫米。 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抽象思维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让学生形成“1毫米”的长度表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法 我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初期,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毫米对这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太过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此并不适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我确定了如下学习方法:1.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我会制定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有学法必有教法。根据说教材中提及的教材独特的特点,结合学情分析,对

小学生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_说课稿

小学生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_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说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 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 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 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 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 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 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 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 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 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 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 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 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 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 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 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 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 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 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 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东皋小学邓会莲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接着,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 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教学时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采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二页例1的主题图。 问:根据上面三幅图,谁来猜一猜,古代人们最初用的是什么方法测量呢(古代的人们是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单位厘米。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建立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探究过程。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设疑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设疑导入,诱发兴趣。 想要知道纸条的长度,要用什么东西来量呢?应该怎么量?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9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三大块进行。 (1):我展示,我快乐 我在前一天布置一份预习作业关于统一度量标准知识点。 在预习作业中我让学生他的父母合作,用不同的物品来测量书本的宽度。 这体现我们区域性课堂的理念先学会教。

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时我总结出我们测量物体长度要用统一的度量标准。 (2):感知1厘米和认识几厘米。分4步教学。 (a)认识直尺。 【这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为感知1厘米、几厘米打下基础】(b)认识1厘米。 (c)建立1厘米的表象。 【这个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估计意识。突破难点】 (d)认识几厘米 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推理出几厘米,学生观察0-2厘米、0-5厘米,4-8厘米,同时介绍读数的方法: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个环节不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推理出新知。】 (3):学习测量方法。分2步教学。 (a)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b)纠正测量方法。 (四)、巩固应用,理解掌握。(18分钟) 第一层:基础性练习量。 完成书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用断尺量小刀。 完成书本练习一,第6页第3题。 【通过估、量、填写等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开展“火眼金睛射箭”活动,先估一估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拃和前手臂的长度。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总结课堂,评价学生。(2分钟) 总结本课知识,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引申以后学习内容。 评价学生:评价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