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表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周长、面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学生喜欢的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同测量方式,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够认识直尺上的厘米并准确读数;能够建立1厘米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利用直尺测量并读取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发现获取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阿福的新衣,师傅量三拃,徒弟用自己得手量三拃来做衣服,结果做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帮他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因为师傅的一扎比徒弟一扎大的原因,并找到应该用尺量衣服的尺寸的办法,得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②刻度线③字母“cm”读作厘米,是国际统一的计量长度的单位。

2、认识1厘米

看直尺,说说1厘米有多长并用一句话概括。明确: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表象

感受: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1厘米的物体,慢慢的抽出物体,感受两指间的缝隙就大约1厘米,闭上眼睛把1厘米的长度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启发: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正确使用直尺

你会测量自己一拃的长度吗?从而让学生导出正确使用方法: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平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动手:用尺子正确测量小棒,并展示测量方法。

5、学会认识大约几厘米。并交流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东皋小学邓会莲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接着,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教学时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采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二页例1的主题图。 问:根据上面三幅图,谁来猜一猜,古代人们最初用的是什么方法测量呢?(古代的人们是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沙井小学孙勇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苏教版新课程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二、说教法: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说学法: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因此在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量课桌的长度?”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陷阱味”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引起重视,由于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尺度,引出用尺量更好,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发展思维,形成技能。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5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怎样量这枝铅笔,”、“怎样看出铅笔长几厘米?”“你喜欢哪种量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四、游戏活动、发展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量、画的本领后,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厘米》(板书)。下面对本节课的分析与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之前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再次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探索数学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课难点是:如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和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标要求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视为做的过程,突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之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上,我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实验观察法、探究归纳法、整理建构法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认识厘米》评课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 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田小学:李萍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宽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米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课件展示例题2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

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借研修的东风,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

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借研修的东风,重新树立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教材分为十个单元进行教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分为2个信息窗的内容,而这节课是信息窗1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会用厘米测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6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第一方面说教材分析,根据新义务标准对课程内容学习时段的划分,本节课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测量方面的教学,它是在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而且它是本单元学习的起始课,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长度测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课程标准总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思考目标:认识刻度尺,会独立思考问题,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问题解决目标: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情感态度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根据以上四个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 在这里交流,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交流?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 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说课稿

《厘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课本上首先让学生量出课桌的长度,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二、说学情: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T: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二)探究新知。 1、T:课桌的边就是一条线段。你觉得这条边有多长?你用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学生还不会用尺子量长度。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从中让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从中体验到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切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2、厘米的认识。 T: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用统一的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