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检验科第三次室间质评分析总结

2016年检验科第三次室间质评分析报告 2016年检验科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第三次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现将评价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信息 二成绩汇总 临床血液学:参评设备是深圳迈瑞BC-6800(因系统选项所属组无

6800设备,上报时以BC-5300报告)。报告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共5个项目,25个数据,合格数25个,合格率100%。不合格0个,不合格率0%。 凝血试验:参评设备是Sysmex-CA1500。报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5个项目,25个数据,合格数25个,合格率100%。不合格0个,不合格率0%。尿液化学:参评设备是优利特Uritest-500B和日本京都AX-4030。报告亚硝酸盐、白细胞、尿蛋白、尿胆素原、尿酮体、隐血、尿糖、尿胆红素、比重、PH共10个项目,100个数据,合格数100个,合格率100%。 临床细胞学:血细胞形态学7个批次样本,寄生虫、微生物形态学2个批次标本,穿刺脱落细胞、尿沉渣形态学1个批次标本,共报告10个项目,10个数据,合格数10个,合格率100%。不合格0个,不合格率0%。 临床化学:参评设备是美国雅培公司ARCHITECT c8000(因系统选项所属组无雅培ARCHITECT c16000设备,故采用原设备名称上报,下次上报应注意,无该选项即为缺省组)。共报告钾、钠、氯、钙、磷、葡萄糖、尿素、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α淀粉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25个项目,125个数据,合格数124个,合格率%。不合格1个,不合格率%。其中直接胆红素5个数据中一个检验结果超出允许范围,不合格。 临床微生物学:参评设备是西门子WALKAWAY96PLUS全自动微生物细菌检定仪。鉴定5个样本,每次从5个样本中抽取2个样本进行药敏分析。共报告5个鉴定结果,10个药敏结果。鉴定合格率100%,药敏合格率100%。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准则

精心整理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临床化学(NCCL-C-01)2017年2016年钾靶值±6%靶值±0.5mmol/L钠靶值±4%靶值±4mmol/L氯靶值±5%靶值±5%钙靶值±5%靶值± 0.250mmol/L(1.0mg/dL)磷靶值±10%靶值±0.097mmol/L或靶值±10.7% ) 17%)总蛋 靶 )丙氨 靶 肌 酸性磷酸酶靶值±30% γ-谷氨酰基转移酶靶值±11%靶值±20%α-羟丁酸脱氢酶靶值±30%靶值±30%胆碱酯酶靶值±20%靶值±20%脂肪酶靶值±20%靶值±20%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MB(ug/L)靶值±30%靶值±30%肌红蛋白靶值±30%靶值±

30%肌钙蛋白-I靶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T靶值±30%靶值±30%肌酸激酶-MB(U/L)靶值±30% 超敏CRP靶值±30%靶值±30%同型半胱氨酸靶值±2.5μmol/L或±20%(取大者) 脂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 30%30% 4%靶 C4、C- 靶值±LH、 、 HCG、PSA PSA靶值±25% 全血治疗药物监测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西罗莫司靶值±25% 血清治疗药物监测卡马西平靶值±25% 地高辛靶值±20%或±0.2μg/L 苯妥英靶值±25%

茶碱靶值±25% 丙戊酸靶值±2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靶值±8% 脑钠肽/N末端前脑钠肽BNP、NT-proBNP靶值±30% 尿液定量生化钾靶值±29%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靶值±25% 代谢物、总蛋白正确度验证葡萄糖靶值±3.5% 尿素靶值±4.0% 尿酸靶值±6% 肌酐靶值±6%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临床化学检验及临床尿液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一、临床化学: 1 、方法 监测项目为钾、钠、氯、钙、磷、血糖、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及胆固醇,共20个项目。 2 结果 我院使用临床化学标本批号为201602,我院开展并提供的六项数据血糖3.56为(预期检测结果为3.65),白蛋白为26.3(预期检测结果为23.2),胆固醇为2.3(预期检测结果为2.2),甘油三酯为0.84(预期检测结果为0.7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8(预期检测结果为3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预期检测结果为31.8)。 3不合格原因分析 能力比对检验(PT)不合格数最多的项目白蛋白(Alb),原因为质控物的基质效应和测定方法的固有特征所导致的;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使用电极法测定,由于电极法检测原理特性而导致的。 二、临床尿液质评: 1 、方法 监测项目为PH值、比重、蛋白、葡萄糖、隐血、酮体、胆红素、亚硝酸盐、尿胆原、白细胞、维生素C,共11个项目。 2 结果 我院使用临床尿液标本批号为201602,我院提供的数据为PH值5.0(预期检测结果为5.6)、比重1.010(预期检测结果为1.021)、蛋白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葡萄糖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隐血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酮体+(预期检测结果为+++)、胆红素+++(预期检测结果为++)、亚硝酸盐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尿胆原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白细胞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阴性)、维生素C为0(预期检测结果为++)。 3不合格原因分析 经推断认为,我院尿液分析仪存在设备老化,误差较大的情况。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得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就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得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得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得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得GJB3基因得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得致病基因、GJB3基因得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得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得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得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必须强调指出,目前得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得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得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得出耳聋病因得肯定性结论。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就是提示

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得先天性或遗传性聋得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得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得参考意义。?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得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与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得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得几率为6。3%。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得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得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得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得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得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因此耳聋基因筛查与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得目得。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得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就是在携带此突变得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得原因。如果携带该突变得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与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得发生,这也正就是耳聋基因检测得意义所在。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得遗传咨询与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得耳聋类型就是由

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2017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 临床化学(NCCL-C-01)2017年2016年钾靶值±6%靶值±0.5mmol/L钠靶值±4%靶值±4mmol/L氯靶值±5%靶值±5%钙靶值±5%靶值±0.250mmol/L(1.0mg/dL)磷靶值±10%靶值±0.097mmol/L或靶值±10.7%(取大者)葡萄糖靶值±7%靶值±0.33mmol/L(6mg/dL)或±10%(取大者)尿素靶值±8%靶值±0.71mmol/L或±9%(取大者)尿酸靶值±12%靶值±17%肌酐靶值±12%靶值± 26.5ummol/L(0.3mg/dL)或±15%(取大者)总蛋白靶值±5%靶值±10%白蛋白靶值±6%靶值±10%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 总胆红素靶值±15%靶值±6.84mmol/L(0.4mg/dL)或±20%(取大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靶值±16%靶值±2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靶值±15%靶值±20%碱性磷酸酶靶值±18%靶值±30%淀粉酶靶值±15%靶值±30%肌酸激酶靶值±15%靶值±30%乳酸脱氢酶靶值±11%靶值±20%直接胆红素靶值±2s靶值±2s铁靶值±15%靶值±20%总铁结合力靶值±2s 镁靶值±15%靶值±25%锂靶值±0.3mmol/L 或±20%(取大者)

铜靶值±2s 锌靶值±2s 酸性磷酸酶靶值±30% γ-谷氨酰基转移酶靶值±11%靶值±20%α-羟丁酸脱氢酶靶值±30%靶值±30%胆碱酯酶靶值±20%靶值±20%脂肪酶靶值±20%靶值±20%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MB(ug/L)靶值±30%靶值±30%肌红蛋白靶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I靶值±30%靶值±30%肌钙蛋白-T靶值±30%靶值±30%肌酸激酶-MB(U/L)靶值±30% 超敏CRP靶值±30%靶值±30%同型半胱氨酸靶值±2.5μmol/L 或±20%(取大者) 脂类胆固醇靶值±9%靶值±10%甘油三酯靶值±14%靶值±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靶值±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靶值±30%靶值±30%载脂蛋白A1靶值±30%靶值±30%载脂蛋白B靶值±30%靶值±30%脂蛋白(a)靶值±30% 血气分析pH靶值±0.04靶值±0.04pCO2靶值±5mmHg 或±8%(取大者)靶值±5mmHg或±8%(取大者)pO2靶值±8%靶值±2SNa+靶值±4%靶值±4mmol/LK+靶值±6%靶值±0.5mmol/LCa2+靶值±5%靶值± 0.25mmol/LCl-靶值±4%靶值±5%特殊蛋白IgG、IgA、IgE、IgM、C3、C4、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

耳聋基因检测

耳聋基因检测 中国耳聋现状 2006年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总数高达8000多万,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780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 3月3日是我国“爱耳日”。2011年(第12次)“爱耳日”的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 中国新生儿耳聋现状 先天性耳聋是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的常见致残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新生儿中双侧先天性耳聋发生率约在1-3‰,在目前可筛查的出生缺陷中发病率最高,以我国每年出生19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年大约要新增2万至6万名。 目前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证明,早期发现、诊断和早期干预康复,90%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可以获得正常交流的能力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64054630.html, 2010年10月25日来源:新华社 耳聋分类 按发病原因分为:遗传性耳聋(占50-60%)和非遗传性耳聋 根据病变部位分3类: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混合型耳聋 根据发病时间分:先天性和迟发性耳聋

根据有无伴发疾病:综合症(占1/3)和非综合征性(占2/3)耳聋 以语言功能发育程度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 耳聋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8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0%-20% 性连锁遗传:1%-2% 线粒体基因突变:主要是母系遗传 耳聋致病基因 目前已鉴定的相关基因至少44个 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GJB2(connexin 26),碱基缺失与先天性中至重度耳聋有关,位于13q11-12 SLC26A4(PDS),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有关,位于7q22-31.1 12SrRNA,突变与药物性耳聋有关,位于mtDNA 干预措施 GJB2耳聋:电子耳蜗移植(重度耳聋),进行早期听力恢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不适合剧烈体育活动,一旦头部受伤,就可能引起听力突然下降 线粒体基因突变者:用药警示,避免氨基糖苷类药物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练习题2017 第十三章 室间质量评价

2017 第十三章室间质量评价 一、A1 1、室间质量评价的问题不包括()。 A、同组不适当 B、不适当的靶值 C、不适当的评价范围 D、EQA提供者不正确的数据输入 E、采用多波长检测仪器 2、对同一分析项目,连续两次活动或连续三次中的两次活动未能达到满意的成绩则称为()。 A、不满意的EQA成绩 B、满意的EQA成绩 C、成功的EQA成绩 D、不成功的EQA成绩 E、不满意但成功的EQA成绩 3、下列关于室间质评(EQA)样本的检测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A、室间质评样本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由进行常规工作的人员测试 B、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方法 C、实验室在检测EQA样本的次数上可以与常规检测病人样本的次数不一样 D、在截止日期之前,实验室对质评结果不应和其他实验室进行交流后,方回报EQA组织者 E、实验室一定不能将EQA样品或样品一部分送到另一实验室进行分析 4、参加室间质控活动中,求取均值的样本数不能少于()个。 A、10 B、20 C、50 D、100 E、150 5、导致室间质量评价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检测仪器未经过校准及有效维护 B、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C、试剂质量不稳定和实验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实验要求 D、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E、因为没有设置好室间质评的警告限、失控限 6、一份质控血清测定结果超过+2s界限,另一份结果超过-2s界限。此类的误差一般是()。 A、随机误差 B、比例系统误差 C、固定系统误差 D、外加误差 E、累加误差

7、室间质控应在下列哪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 A、先进设备 B、高级人才 C、室内质控 D、质控试剂 E、硬件设施完备 8、0.03050的有效数字有几个()。 A、3 B、4 C、5 D、6 E、7 9、某一实验室血糖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其测定结果为5.25mmol/L,靶值为5.0mmol/L,其偏倚为()。 A、1% B、2% C、5% D、8% E、10% 10、标准定值血清可用来作为()。 A、室间质量评价的质控物 B、室内检测 C、批间核查 D、批内核查 E、批间比对 11、某一实验室血糖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其测定结果为5.25mmol/L,靶值为5.0mmol/L,其评价范围为靶值±10%。可将此次测定结果判断为()。 A、不可接受 B、不在控 C、不满意 D、可接受 E、满意 12、不及格结果的类型不包括()。 A、书写误差 B、方法学问题 C、技术问题 D、室间质评物问题 E、不按时上报结果

2006-2011年自身抗体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张瑞)

2006-2011年自身抗体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张瑞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部中心ANA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情况部临床检验中年始全临床实验室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从2001年开始对全国临床实验室开 展自身抗体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每年进行两次,每次检测5个样本; 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 抗核抗体(ANA)定性、核型、滴度(不计分); 抗ENA抗体; 抗dsDNA抗体(定性) 抗dsDNA抗体(定性)。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一、抗核抗体室间质评的特点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抗核抗体室间质评的特点 参评实验室数量增长迅速 方法学多样,主观判断较多 存在检测程序的问题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部中心ANA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情况 533 600ANA室间质评参加实验室情况 329 369 417 471400500140 166 218 265 2003001250 1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抗核抗体室间质评的特点 参评实验室数量增长迅速 方法学多样,主观判断较多 存在检测程序的问题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修订稿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 意义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着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的GJB3基因的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基因的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的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的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的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必须强调指出,目前的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的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我国有两千多万聋哑人,其中遗传性耳聋占50%以上。 遗传性耳聋多为隐性遗传病,即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自身听力正常,但子女有25%的机会为聋儿;而仅当夫妻中一方为携带者时,子女听力不受影响。目前正常人群中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的比例是5-6%,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妻生出聋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生儿中耳聋发病率已达1-3‰。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至少有200—300个,相关突变位点达1000个以上,这给临床检测聋病易感基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对中国人而言,80%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其致病基因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919-2 A>G、线粒体12Sr RNA基因1555A>G和1494C>T。进行这四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于个人、家庭及下一代都十分重要。 (1)避免“一针聋”: 原本听力正常的人,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或者耳聋俗称“一针聋”。既往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已经明确是由携带线粒体基因被氨基糖甙类药物损伤所致。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和抗炎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价格便宜和疗效好的原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用药途径包括静脉、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聋,其中一部分患者(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对上述药物极其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抗生素后也有可能发生耳聋,所谓“一针致聋”。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明确耳聋的病因,尚可指导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但未发病母亲家族中的亲属用药,避免他们因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发生耳聋的悲剧。 (2)减缓耳聋的发展。 PDS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可减缓耳聋的发展;GJB2、GJB3基因突变可导致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部分婴儿出生就会耳聋,还有部分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发生耳聋。 ????

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一、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二、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规程 1、工作人员应按质控品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使用质控品时,应连续测定20次以上,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决定每批质控品在本实验室的统计学参数。 2、定性测定:每次进行患者标本检测时,应设阴、阳性对照各1个,以评估抗原抗体测定方法的质量。

室间质量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上海将来实业有限公司 室间质量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定期发放质控物调查 这是我国临床检验中心至今仍采用的方法。其做法是临床检验中心向所有的参加室间质评的单位定期发放质控物,各实验室接到室间评价样本后,在规定时间内,按常规测定程序予以检测。将测定结果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室间质评报告单,在规定时间内寄回临床检验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根据各单位返回的检测报告,整理统计分析,评价(评分)检验质量,观察各项结果与靶值的偏离程度,然后将室间质评的结果及建议反馈各参加单位。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室间质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钱、覆盖面广;缺点是由于执行不规范,有不按常规程序检测的现象,所以往往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 实验室实地调查 不定期、而且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临时派调查员到实验室进行实地调查,现场抽样,即可封样带走检验,也可当场进行检验。 室间质量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全国性的临检EQA活动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组织,各省、市临检中心互相配合对全国医院和血站实行分级管理,使全国的各级医院和血站都能参加这个质控网络中,共同提高。区域性的EQA活动由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并负责所辖区的EQA活动。区域性的EQA 组织者根据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EQA计划,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草案。并广泛征求所辖区各实验室的意见,修订后执行。每次质控活动至少需要有20个实验室参加。若参加的实验室过少,用合意法评价时将降低室间质控的评价意义。 另外,也将试剂生产单位纳入该质控网络中,因为试剂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各实验室检验水平。试剂生产单位的参与,可将临床实验室在质控中反映出来的试剂盒的质量问题反馈回试剂生产单位,使试剂质量同步提高。 室间质评调查样品的检验 1、室间调查样品必须按实验室常规与待测样品一同进行加盐操作,检验人员也是实验室正常工作的人员。 2、检测调查样品的次数必须与检测日常待测样品的次数一样。 3、质评组织机构截止日期之前,将调查样品检测结果汇总,报送临检中心,不得进行关于调查样品检测结果的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4、实验室对调查样品进行检测时,应将处理、准备、方法、审核、检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结果及有关人员签字等做好完整记录,形成文件化格式,并妥善保存。

参加室间质控报告范文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的不同作用

参加室间质控报告范文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的不同作 用 室内质控:就是用一种稳定物质,通过您自己重复检测得到这种物质在您检测系统上的一个检测值。然后通过统计方法建立质控范围。用来监控您室内精密度的质控方法。 室间质控:用一种稳定物质,分发到各个实验室,用各种仪器分别检测该物质,得到一组检测值。用统计方法得到该物质的检测值可接受范围。用来评判您的试验系统是否与其他试验系统结果一致的质控方法。 所以,室内质控是控制一台仪器精密度的方法。也就是稳不稳。室间质控是控制仪器一致性的方法。也就是准不准。 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室中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真实有效而实施的控制行为,是提高检测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对实验室检测质量评价的方法。 作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控制一般通过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来实现。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明确指出实验室应监控结果的有效性,并应对监控进行策划和审查。因此实验室应根据其检测活动制定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计划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实验室通过有计划地实施质量控制,来审查和验证日常检测工作运行的有效性及结果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质量控制是否有成效,因此实验室在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质量控制计划应尽可能覆盖实验室的业务领域、检测项目、检测人员并具有一定代表性。 其次,质量控制计划应明确规定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内容、监控方法、监控频次、责任人、结果判定依据和评价方式等内容,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应参考实验室所从事的检测项目和业务量,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者能力验证还应参照AS-RL02《能力验证规则》对相关检测领域和频次的要求。 第三,质量控制计划应经实验室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技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及整改 一、临床化学:1 、方法监测项目为钾、钠、氯、钙、磷、血糖、尿素、尿酸、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肌酸激酶及胆固醇,共20个项目。 2 结果我院使用临床化学标本批号为,我院开展并提供的六项数据血糖3、56为(预期检测结果为3、65),白蛋白为 26、3(预期检测结果为 23、2),胆固醇为2、3(预期检测结果为2、2),甘油三酯为0、84(预期检测结果为0、7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8(预期检测结果为3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预期检测结果为 31、8)。3不合格原因分析能力比对检验(PT)不合格数最多的项目白蛋白(Alb),原因为质控物的基质效应和测定方法的固有特征所导致的;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使用电极法测定,由于电极法检测原理特性而导致的。 2、临床尿液质评:1 、方法监测项目为PH值、比重、蛋白、葡萄糖、隐血、酮体、胆红素、亚硝酸盐、尿胆原、白细胞、维生素C,共11个项目。2 结果我院使用临床尿液标本批号为,我院提供的数据为PH值5、0(预期检测结果为5、6)、比重1、010(预期检测结果为1、021)、蛋白阴性(预期检测结果

为+)、葡萄糖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隐血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酮体+(预期检测结果为+++)、胆红素+++(预期检测结果为++)、亚硝酸盐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尿胆原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白细胞阴性(预期检测结果为阴性)、维生素C为0(预期检测结果为++)。3不合格原因分析经推断认为,我院尿液分析仪存在设备老化,误差较大的情况。临床化学检验及临床尿液室间质量评价情况整改报告根据济宁市临床检验中心反馈的《xx年度检验医学室间评价第一次质评结果》,我院认真查找不合格原因,依据查找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标本质量影响因素的防范意识。 2、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向患者传达医嘱,详细介绍标本采集的各项要求,如:标本的量、采集的方法,提醒患者采样前切忌服用任何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或食物,要求患者务必要使用检验科提供的容器采集标本,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采样,尽可能降低标本被污染的几率。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采样时,医护人员应确定患者不处于经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清洗外阴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 3、建立健全的样本送检制度。建立健全的样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务必遵守相关制度,

2012年山西第一次临床微生物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2012年山西省第一次临床微生物室间质量评价总结 2012年山西省临床微生物第一次室间质量评价已于2012年5月15日统计汇总完毕,现将实验室鉴定情况总结如下: 一、细菌鉴定情况 1、1201号标本 表1 1201号标本来源及基本情况 标本编号临床症状标本来源标本状态试验说明 1201 患儿,男,2岁,发 热、咳嗽。 咽拭子模拟标本鉴定主要病原菌 1201号标本为上呼吸道标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混合菌株,预期结果为“未检出致病菌”,各实验室鉴定情况见下表2。 1201号标本为我省首次发放的“未检出致病菌的”标本,各实验室结果差异较大。 上呼吸道标本的培养 上呼吸道通常指的是口咽部和鼻咽部,由于中耳通过咽鼓管连接后咽部,因此也将其归为上呼吸道的一部分。正常人的上呼吸道有许多常居菌寄生,上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几乎每一份鼻、咽、喉拭子都是有菌的,分离出来的病原微生物是否与疾病有关,需要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学检验人员共同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及其检出数量、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各方面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哪些?应如何采集这类标本? 上呼吸道标本包括鼻、鼻咽、喉拭子标本。应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疾病感染部位的不同有选择的采集标本,以便更好的分离出目的菌。采集时应选择无菌、不含抑制剂的拭子,预先要沾湿拭子,并直取感染部位,减少污染。 2)上呼吸道常见的细菌有哪些?上呼吸道感染时能检出的主要致病菌有哪些? 正常人的鼻咽部有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奈瑟菌(包括卡他莫拉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正常人口咽部常有草绿色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脆弱拟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等。 急性细菌性鼻炎、鼻前庭炎、鼻腔疖肿等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慢性鼻窦炎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急性鼻窦炎主要可检出肺炎链球菌。

基因检测相关问题及答案

十个问题及答案 问题1:基因检测有什么用途? 回答: 1. 辅助临床诊断: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类似,临床上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容易混淆。若是通过基因检测,在基因层面找到致病原因,可以辅助临床医生鉴别诊断甚至纠正临床上的诊断。 举例:某基因检测机构通过对一个临床疑似“先天性白内障-小角膜综合症”的家系进行了基因检测,最后在基因层面发现他们家系患的其实是“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而非“先天性白内障-小角膜综合症”,帮其纠正了临床诊断。 又如:糖尿病中有一型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为“单基因糖尿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为孟德尔遗传病)由于其基因存在缺陷,使得患者在代谢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方面,都与1型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单基因糖尿病常常被误认为1型或2型糖尿病。英国一项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有80%的青春晚期糖尿病(MODY)患者未被正确诊断。在欧美国家的单基因糖尿病的研究中,发现有10%的1型糖尿病和2-5%的2型糖尿病其实是单基因糖尿病。所以,通过对正常人群体,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进行单基因糖尿病致病基因的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基因缺陷,从而把单基因糖尿病患者从1型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区分出来。 2.携带者筛查:最常见的是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传统的唐氏综合征筛查是利用血清学筛查进行的,检出率为65%-75%,容易漏检。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则可以准确地筛查出唐氏综合征患儿,还包括对18三体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此外,针对具有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尤其是隐性遗传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进行相关致病基因的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该家族中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而分析后代患病的风险,为家属成员提供有效的遗传信息,防止缺陷基因向下一代遗传。 3指导治疗:现在医生开药的遵循的是经过广泛测试后提供的剂量信息。但所有的药物在测试过程中都是以群体作为样本的,因此药物剂量在对于大多数人是合适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会导致正常剂量下的药物对一些人产生致命的作用。导致原本挽救健康的药可能反而对健康造成伤害。这样的现象就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如药物warfarin是一种抗凝剂,是防止血液凝固的一种药物,病人服用这种药物可以大大减轻血栓形成的危险。但是抗凝剂服用过多,血液便不容易凝固,会造成出血,甚至有生命危险。在我们身体中有一种酶叫CYP2C9,它可以代谢这种抗凝剂,把它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之失去抗凝血作用。正常情况下warfarin发挥作用后被代谢,完成它的药物治疗作用,也并不对人身体造成危害。但是,如果一个人CYP2C9发生突变,代谢功能降低,是弱代谢型

2017年第二次室间质评小结

2017年第二次室间质评小结 一、快速C反应蛋白 为服务抗生素合理应用,近年来快速C反应蛋白检测在各医疗机构开展较为普及,临床较关心该项目的检测准确性,因此,开展此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 这是我区第二年针对快速C反应蛋白开展室间质量评价。为全面考察各不同临床意义浓度水平的检测准确性,本次质控品设计浓度范围如下表: 由于C反应蛋白已有国际参考物质,因此所有检测系统均应溯源至该参考物质,因此,评价应该不分方法学。我们经分析各单位去年和本次回报数据后,发现不存在显著的方法学、仪器、试剂组间的差异,因此本次全部参评单位不分组进行统计和评价。 本次质评全区参评实验室总体及格率: 13个实验室五个样本全都明显偏高,2个实验室结果全都偏低,但线性趋势符合,而其他使用相同仪器试剂的同行实验室无此问题,提示不合格可能是未注意校准或校准不正确。本次室间质评发放物中的2号和5号样本是一样的,可是有5个实验室的这两个样本结果相差较大,其中1个实验室2号结果高达22.84 mg/L,与5号样本结果5.27 mg/L相差甚远,是结果填错还是检测系统崩溃?另一些个别结果不合格的实验室应检查是偶然误差还是系统不稳定,找到原因从而及时持续改进。 二、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检测也是配合抗生素合理应用的重要检测项目,开展已普及,因此必须进行室间质量评价。 此次为我区第二年降钙素原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质控品设计浓度考虑了各不

同临床意义浓度水平,如下表: 降钙素原成分单一,已有标准物质,应该统一溯源,评价可以不分方法学。我们经分析各单位本次回报数据,发现罗氏和基蛋系统结果一致性良好,飞测、梅里埃和新产业检测系统之间检测值相差明显,为慎重起见,本次仍按照检测系统分组评价。热景和安图等检测系统由于参评单位数未能达到评价要求,不做评价,可以参考参评单位较多的罗氏和梅里埃组靶值。不过,希望相关仪器试剂商尽快为用户解决溯源和一致性、校准问题并与我中心联系商讨技术细节,经调查完善相关问题后,我们的评价将逐步过渡到“评价不按方法学、仪器、试剂分组”。 罗氏试剂组五个样本的靶值分别是18.01 ng/ml、6 ng/ml、0.58 ng/ml 、44.76 ng/ml、1.66 ng/ml; 梅里埃试剂组五个样本的靶值分别是27.2 ng/ml、9.99 ng/ml、1.02 ng/ml、54.2 ng/ml、3.23 ng/ml。 本次质评全区参评实验室总体及格率 三、粪便隐血 粪便隐血检测尽管是传统检验项目,但其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对于消化系肿瘤、溃疡筛查诊断意义重大,广西三级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已包含该项目,因此,抓好该项目的检验质量十分必要。 此次为我区第二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质控品设计考虑了化学法与免疫法的差异、两类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质控品设计如下表: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著相关。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线粒体DNA A1555G 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的GJB3基因的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的致病基因。GJB3基因的 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的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的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的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必须强调指出,目前的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的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得出耳聋病因的肯定

性结论。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是提示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的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的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的参考意义。 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的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和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的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的几率为6.3%。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的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的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的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因此耳聋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的目的。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的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是在携带此突变的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的原因。如果携带该突变的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和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这也正是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的遗传咨询和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的耳聋类型是由

儿童耳聋基因检测详解

儿童耳聋基因检测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在我国60%以上的先天性耳聋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因此明确致聋病因,对于防聋治聋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家庭生育一个聋儿后,再生育二胎时,建议夫妻双方和胎儿都要做耳聋基因检测,及早治疗,降低聋哑的发生率。 导致耳聋的原因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部分。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也是由于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以往受检测条件所限,耳聋病因学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医生诊断到“神经性耳聋”这一步就无法再深入。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遗传性耳聋的病因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耳聋基因检测可为相当比例的遗传性耳聋患者提供准确的分子诊断,并可依据遗传模式对患者或突变携带者进行相关婚育指导和后代遗传性耳聋风险的评估。结合产前诊断,还可以在孕早期对胎儿的基因突变遗传情况进行检测,进而有效地减少遗传性聋病的发生。 80%的听障儿童由听力正常父母所生 有一些家长会非常疑惑,父母都没有耳聋,为什么生出孩子会是遗传性耳聋呢?这就涉及到遗传性耳聋的隐性遗传和新发突变的问题。顾主任解释说,数据显示,80%的听障儿童由听力正常父母所生,但事实上每100个正常人就有6个人携带耳聋致病突变基因。但是,他们大多数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父母各自携带一条致病的耳聋基因,他们自身只是携带者,不发病,但是会有25%的概率将两条致病基因都遗传给孩子,孩子就患上了遗传性耳聋。 另一种情况很少见,就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受病毒感粱、环境毒害因素等导致基因发生新发突变,从而导致孩子出现耳聋。 如果在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采取“基因检测+物理听力筛查”的联合筛查方式,则能抓住很多“漏网之鱼”。基因检测非常简单,只需抽一点血就可以了,而这种检测将常规听力筛查可能漏掉的药物性耳聋(一针致聋)、迟发性耳聋(一巴掌致聋)的检出,及早干预避免耳聋发生,并为携带致病基因的患儿家庭提供后续生育指导的依据。从而有效阻断遗传性耳聋在家庭成员中的传递,降低了生育聋儿的风险。

相关主题